建筑光伏一體化的最早應用應該推演到衛星和國際空間站上,衛星上的光伏發電結構是光伏與結構一體化的最早雛形。
1967年,日本MSK公司最早提出建筑光伏一體化產品。日本MSK是是全球最頂級的高科技材料公司。MSK將透明前后板加工成半柔性和輕量化光伏組件用于粘貼在屋頂和墻面上,是最早的BIPV技術商業應用概念的開拓者,也是輕量化光伏發電設備的鼻祖。
2004年,夏普就開始在美國和歐洲地區開設工廠生產光伏組件。于2004年前后在美國建成當時最大的太陽能電池配裝公司,并把自己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在英國曼徹斯特的摩天大樓幕墻上,還斥資建立了自己的太陽能研究院。此時夏普的技術路線是采用印刷型薄膜電池技術制造BIPV產品。2016年該業務進入困境,出售給臺灣的富士康母公司鴻海。
2009年臺灣高雄世運會主場館螺旋造型的BIPV屋頂落成,總裝機容量1MW。屋頂面積21000平方米,共輻射8844片BIPV模組,由臺灣納米龍科技設計研發和制造。
2010年,中國無錫尚德總部研發大樓玻璃幕墻BIPV示范項目落成。當時全球最大單體BIPV示范項目,幕墻面積6900平方米。
2013年底,保定英利投資的電谷錦江酒店BIPV示范項目落成。1.5MW各類BIPV產品安裝在酒店屋頂和外墻,窗戶等位置,該項目也是當時中國最大BIPV示范項目,應該也是至今可以看到公示報告的最大單體BIPV示范項目。
2014年10月,漢能北京總部BIPV一體化總部大樓落成。600KW裝機量,以BAPV為主,裝飾性薄膜玻璃電池組件。
2016年10月,美國的特斯拉/Solarcity發布BIPV的屋頂瓦片。僅瓦片售價大約:25元/W。能量密度80-90w/m2。
2018年4月,中國的漢能在北京大會堂隆重舉行發布漢瓦產品。售價大約:13元/W。容量密度80-85w/m2。
2018年6月,來自硅谷的合資公司HeliosPower赫里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發布第二代智能BIPV產品。售價大約700-800元/平方米,系統造價僅僅4.5-5.0元/瓦,而容量密度高達160-170w/m2。全投資投資收益率(IRR)在中國主要工業廠房屋頂上,在自發自用模式,高達IRR=12-1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