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智庫:創投助力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研究報告(2022)(87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LP智庫:創投助力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研究報告(2022)(87頁).pdf(87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第 1 頁 共 87 頁創投助力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研究報告2022 年 8 月第 2 頁 共 87 頁目 錄目 錄1“專精特新”發展概述“專精特新”發展概述.41.1“專精特新”的背景.41.2“專精特新”的歷史沿革.51.3“專精特新”的定義及內涵.71.4“專精特新”與其他培育企業的比較.101.5“專精特新”的現狀及目標.122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特征分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特征分析.172.1 地域分析.172.1.1 按省、市統計.172.1.2 按經濟區域統計.212.2 年限分析.232.2.1 按成立時間、成立年限分布統計.232.3 行業分析.24
2、2.3.1 綜述.242.3.2 制造業.272.3.3 IT 及信息化.312.3.4 綜合.352.3.5 醫療健康.362.3.6 化學工業.402.3.7 汽車行業.432.4 專利數量分析.462.4.1 專利數量的行業分布.472.4.2 專利數量的地域分布.503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融資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融資情況分析情況分析.523.1 融資事件分布.523.2 融資輪次.523.3 首次融資時間.543.4 背后投資機構數量.573.5 獲得股權融資企業省份分布情況.583.6 獲得股權融資企業所屬行業分布情況.604 機構投資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情
3、況機構投資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情況.634.1 投資數量.634.2 首輪投資企業數量.684.3 IPO 及退出情況.725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背后 LP 情況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背后 LP 情況.786 創投助力專精特新企業趨勢與建議創投助力專精特新企業趨勢與建議.846.1 加強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助力專精特新企業發展.846.2 加大企業投融資體系建設,打造專精特新產業集群.856.3 成立地方專精特新引導基金和直投基金.86第 3 頁 共 87 頁LP 智庫簡介LP 智庫簡介LP 智庫是代表投資人利益,為 LP 配置私募基金及另類資產提供賦能的研究型智庫機
4、構。LP 智庫以研究、數據和社群為驅動,為各類 LP 配置私募基金及另類資產(VC/PE、不動產、夾層、對沖基金、特殊機會等)提供專業的投顧服務。LP 智庫致力于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具影響力的 LP 社群平臺及服務機構,致力于通過專業的力量推動 LP 和私募基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以市場化方式,引導社會資本,設立各類股權基金,助力鄉村振興,是中國語境和范式下影響力投資和資本向善核心內容。LP 智庫通過研究、數據、研討與咨詢,為國內鄉村振興基金提供一站式咨詢與顧問服務,推動鄉村振興基金的健康與高質量發展。中國電子工業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簡介中國電子工業科學技術交流中心
5、簡介中國電子工業科學技術交流中心成立于 1987 年,是工信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直屬單位。聚焦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以產業金融為主線,面向全國、全行業,提供科技成果轉化、相關領域戰略研究、信息科技人才培養及認證。中心打造“工信產融”業務平臺,整合賽迪內外部資源,利用一級市場“投行”服務,給相關機構在產業投資、招商引資過程中以全面的視角、深刻的洞察、前瞻的判斷,并通過產業基金等綜合金融手段,助力產業生態建設,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心整合工業通信業領域領軍企業、院校、科研院所、培訓機構,并依托賽迪研究院智庫專家,以國家信息技術緊缺人才公共服務平臺(簡稱 NITE)、賽迪在線教育平
6、臺為載體,構建“工信學院”職教品牌。面向地方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通過人才規劃、課程研究、培訓評價等路徑,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和行業組織為兩翼的產教融合發展新機制,共同建設“制造強國人才培養示范體系”,推動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第 4 頁 共 87 頁1“專精特新”發展概述“專精特新”發展概述1.1“專精特新”的背景“專精特新”的背景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統計,我國現有中小企業 4000余萬家,占我國企業總數的 95%以上,并且提供了 80%以上的
7、就業崗位,貢獻了 50%以上的稅收,創造了 70%以上的專利發明成果。1中小企業在就業、民生、科技創新與社會穩定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受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影響,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規模體量小、處于產業鏈下游,往往面臨著技術裝備水平落后、經營壓力大、生產成本上升、用工難、回款慢以及融資渠道單一等諸多問題。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中小企業能辦大事,要加強對中小企業扶持,尤其是加強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在 2021 年中國國際服貿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繼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
8、三板改革,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李克強總理也多次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出臺惠企政策,要求加強政策儲備,做好跨周期調節,加大對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企1摘自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第十屆陸家嘴論壇的報告第 5 頁 共 87 頁業紓困幫扶力度。推動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2019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在財稅金融、營商環境、公共服務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2021 年 12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等 19 個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對“十四五”期間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
9、作做出部署。規劃提出要把握中小企業面臨的政策機遇、市場機遇、環境機遇和創新機遇,將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構建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將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構建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等作為“十四五”中小企業工作重點。1.2“專精特新”的歷史沿革“專精特新”的歷史沿革專精特新這一概念有一定的歷史淵源。早在 2011 年 7 月,時任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中國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報告(2011)新聞發布會上就提到“僅有大企業是不夠的,還要培育一大批專精特新、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這是國內公開場合首次提出“專精特新”。2012 年 4 月 26 日,國務院下發了關
10、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該文件的第四條“進一步推動小型微型企業創新發展和結構調整”中提到:鼓勵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戰第 6 頁 共 87 頁略性新興產業,走“專精特新”和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發展的道路。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鼓勵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的道路。在國務院明確鼓勵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后,工業和信息化部隨之出臺了多個政策文件,鼓勵各地方政府開展培育“專精特新”小企業的工作。2018 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要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當年 11 月發布的關于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確“在各省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認定的專精特新 中小企
11、業及產品基礎上,培育 100 家左右的專精特新 小巨人企業?!痹谕ㄖ?,工信部表明,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是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2020 年 7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 組織開展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為進一步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高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和水平,將組織開展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符合工業“四基”發展目錄 重點領域及制造強國戰略十大重點產業領域之外,還尤為強調了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及關鍵領域。第 7 頁 共 87
12、 頁2021 年 4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再次下發關于開展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的通知。第三批“專精特新”企業在前兩批的基礎上新加入了“重點產業鏈產業化攻關方向”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兩大重點領域。自專精特新概念被提出后,國務院、工信部、財政部和銀保監會先后下發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予以支持和鼓勵。1.3“專精特新”的定義及內涵“專精特新”的定義及內涵“專精特新”是國家為精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所做的企業類屬劃分,目的是通過政策導向引導社會資源流向具有類似特征的中小企業,其具體內涵并未完全固化。不過,從實踐來看,“專精特新”的定義通常被廣泛理解為“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
13、化?!保?)專業化:指產品或服務專注于細分市場、生產工藝的專業性、技術的專有性。企業具備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的能力,其產品和服務在產業鏈某個環節中處于優勢地位,可為大企業、大項目和產業鏈提供優質零部件、元器件、配套產品和配套服務。(2)精細化:指產品質量的精良性、工藝技術的精深性和企業的精細化管理。中小企業在經營管理中建立精細高效的制度、流程和體系,實現生產精細化、管理精細化和服務精細化,形成核心競爭力。(3)特色化:指產品或服務采用獨特的工藝、技術和配方研制生產。企業針對特定市場或者特定消費群體,利用特色資源、傳統技藝、第 8 頁 共 87 頁地域文化提供獨具特色的產品或服務,具有獨特
14、性、獨有性、獨家生產特點。(4)新穎化:指企業創新能力成效顯著,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并取得比較明顯的成效,企業產品或者服務屬于新經濟、新產業領域或新技術、新工藝、新創意、新模式等方面創新成果,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應用前景廣闊,具備較高技術含量或附加值,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皩>匦隆逼髽I的市場規模雖然較小,但有著廣闊的成長空間。而且其所在的領域往往是制約我國工業發展的“卡脖子”重災區。發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對于我國工業結構轉型和技術創新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工信部評選標準來看,“專精特新”企業主導產品應符合工業“四基”發展目錄所列重點領域,即細分產品市場屬于“制造業核心基礎零部件
15、、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制造業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或符合制造強國戰略明確的十大重點產業領域十大重點產業領域(即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和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以及屬于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中有關產品和屬于產業鏈供應鏈鍵環節及關鍵領域“補短板”產品。表 1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申報條件表 1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申報條件第 9 頁 共 87 頁標準標準申報條件申報條件基本條件1.境內工商注冊登記、連續經營 3
16、 年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符合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中小企業,且屬于省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認定或重點培育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或其他創新能力強、市場競爭優勢突出的中小企業。2.長期專注并深耕于產業鏈某一環節或某一產品,能為大企業、大項目提供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產品,或直接面向市場并具有競爭優勢的自有品牌產品。3.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和研發投入,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營銷、內部管理等方面不斷創新并取得比較顯著的效益,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廣價值。4.重視并實施長期發展戰略,公司治理規范、信譽良好、社會責任感強,生產技術、工藝及產品質量性能國內領先,注重綠色發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有較好的品牌影響力
17、,具備發展成為相關領域國際知名企業的潛力。專項條件1.經濟效益。截至上年末的近 2 年主營業務收入或凈利潤的平均增長率達到 5%以上,企業資產負債率不高于 70%。2.專業化程度。截至上年末,企業從事特定細分市場時間達到 3 年及以上;主營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達 70%以上;主導產品在細分市場占有率位于全省前 3 位,且在國內細分行業 中享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3.創新能力。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 2 項或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軟件著作權 5 項及以上;自建或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合建立研發機構,設立技術研究院、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工程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
18、制造、供應鏈管理等環節,至少 1 項核心業務采用信息系統支撐。4.經營管理。企業擁有自主品牌;取得相關管理體系認證,或產品生產執行國際、國內、行業標準,或是產品通過發達國家和地區產品認證(國際標準協會行業認證)。中國電子工業技術交流中心整理制表中國電子工業技術交流中心整理制表第 10 頁 共 87 頁1.4“專精特新”與其他培育企業的比較“專精特新”與其他培育企業的比較為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工信部除了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行動之外,還先后出臺政策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建立多方位、多層次的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是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和中國
19、工業經濟聯合會聯合組織開展培育遴選和復核評價。其包括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和單項冠軍產品兩類,主要申報條件為堅持專業化發展、市場份額全球領先、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高、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等市場份額全球領先、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高、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等。截止2021 年已遴選了三批 596 家企業。在 2022 年開展的第四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培育遴選工作中,工信部明確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長為單項冠軍,要求年銷售收入 4 億元以下企業,如申請單項冠軍,應為已入選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要求年銷售收入 4 億元以下企業,如申請單項冠軍,應為已入選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是由各省
20、級經信部門聯合省級工商業聯合會共同開展。隱形冠軍企業概念最早由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提出,是指那些不為公眾所熟知,卻在某個細分行業或市場占據領先地位,擁有核心競爭力和明確戰略,其產品、服務難以被超越和模仿的企業。在評選標準上,隱形冠軍企業的主導產品需在其細分市場處于關鍵環節,是創新產品,處于鼓勵發展的高精尖產業領域與國際引領的支柱產業。此外,研發投入需占營業收入比重高于 5%或高于 1 億元,且主持或參與一項及以上的行業標準指定工作;截止目前,北京市、第 11 頁 共 87 頁深圳市、浙江省和山東省等經濟發達地區都公布了隱形冠軍企業名單。表 2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與其他培育企業的比較表 2 專
21、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與其他培育企業的比較類型類型級別級別評定條件評定條件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級在各省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認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及產品基礎上,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省級在細分行業領域內技術領先、創新能力強、產品質量優、市場份額高、發展前景好的中小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級長期專注于瞄準的特定細分產品市場,擁有強大的市場地位和很高的市場份額,單項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 3 位等。隱形冠軍企業省級長期專注并深耕于產業鏈中某個環節或某個產品,單個產品細分市場占有率排名國內前列,持續創新指標等。中國電子工業技術交流中心整理制表中國電子工業技術交流中心整理制
22、表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一方面通過比對公示名單,相當多的專精特新企業同時也是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另一方面,上述企業類別從認定條件、發展重點和成長階段又有著不同的定位,其共同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小企業梯度發展體系。表 3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與其他培育企業的異同點表 3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與其他培育企業的異同點類型類型相同點相同點不同點不同點第 12 頁 共 87 頁專精特新“小巨人”在細分領域建立了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在同類產品中有著明顯質量優勢;工匠精神的實踐者、企業家精神的發源地;保證研發投入,以質量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認定條件不同:
23、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經濟效益、專業化程度、創新能力、經營管理等 4 類專項指標的認定;發展重點不同:單項冠軍企業趨于單項市占率高,隱形冠軍企業強調隱形;成長階段不同:目前已形成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到領航企業的創新發展培育體系。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中國電子工業技術交流中心整理制表中國電子工業技術交流中心整理制表1.5“專精特新”的現狀及目標“專精特新”的現狀及目標目前,我國共有 11.7 萬家“專精特新”入庫培育企業、4 萬余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經工信部 4762 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832 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 596 家單項冠軍企業。
24、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目前呈現出“五六七八”的特征,即超五成研發投入在 1000 萬元以上,超六成屬于工業基礎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 10 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細分市場首位,平均研發強度超7%,平均擁有有效專利超 50 項。值得關注的是,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扶持只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著力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的一個環節。十四五期間,工業第 13 頁 共 87 頁和信息化部將打造“百十萬千”工程,通過“雙創”帶動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0 萬家省級的專精特新企業、1 萬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 1000 家單項冠軍企業。表 4 專精特新企業政策梳理表 4 專精特新企業政策梳理時間時間部門部
25、門文件文件相關內容相關內容2011.09工信部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將“專精特新”發展方向作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2012.04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鼓勵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和文化產業,走“專精特新”和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發展的道路。第 14 頁 共 87 頁2013.07工信部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指導意見通過加大財稅金融扶持、建立和完善服務體系等一系列措施,不斷提高“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數量和比重,提高中小企業的整體素質。2018.11工信部關于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的通知為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
26、和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在各省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認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及產品基礎上,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19.0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聚焦主業,增強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2020.07工信部組織開展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為進一步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高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和水平,組織開展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2021.01財政部、工信部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2021-2025 年,財政累計安排 100 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分
27、三批重點支持 1000 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第 15 頁 共 87 頁2021.03銀保監會關于 2021年進一步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提出對掌握產業“專精特新”技術的小微企業要量身定做金融服務方案,及時給予資金支持。2021.04工信部關于開展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的通知組織開展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2021.0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021.11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提升中小企業競
28、爭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通過中央財政有關專項資金引導地方政府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舉辦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健全由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構成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第 16 頁 共 87 頁2021.11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提出涵蓋財稅支持、信貸支持、直接融資支持、產業鏈協同創新、創新能力提升、數字化轉型、人才智力支持、助力開拓市場、精準對接服務、萬人助萬企活動等在內的 10項實事、31 條具體任務。2021.1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力
29、度的通知提出各部門、各地區要積極采取針對性措施,幫助中小企業應對困難,推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中國電子工業技術交流中心整理制表中國電子工業技術交流中心整理制表第 17 頁 共 87 頁2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特征分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特征分析2.1地域分析地域分析2.1.1 按省、市統計按省、市統計按照工信部公式名單統計口徑,若將 5 個計劃單列市計入本省數據,則上榜數量排名前三位的省份分別是浙江省,廣東省和山東省,均超過 300 家。江蘇省,上海市,北京市緊隨其后,也都超過了 250家。第 18 頁 共 87 頁按照工信部公示公式名單統計口徑
30、,可以發現,有著區位優勢和經濟政治資源優勢明顯的直轄市、新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占據了“潛力高地”。值得注意的是,寧波市、成都市、青島市、廈門市和東莞市成功躋身全國 TOP10,這與近年來國家政策強調發展科技創新相互印證。這些城市還有著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創新載體,并且當地的企業大多是化工、電子、機械和設備制造業等。其中寧波市以 167 家的總量位居第 3,僅次于上海、北京。而反觀“北上廣深”四大經濟實力最強城市之一的廣州,似乎有些競爭乏力,僅居第 13 位。表 5 各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表 5 各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序號序號省份省份數量數量省會城市省會城市數量數量占比占比1西藏自治區
31、2拉薩市2100%第 19 頁 共 87 頁2海南省17??谑?694%3青海省11西寧市982%4吉林省38長春市2874%5黑龍江省42哈爾濱市2764%6陜西省114西安市7364%7四川省212成都市11052%8貴州省52貴陽市2548%9云南省61昆明市2948%10寧夏回族自治區37銀川市1541%1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48烏魯木齊市1838%12山西省113太原市3935%13湖北省178武漢市5330%14湖南省241長沙市7129%15廣西壯族自治區84南寧市2327%16河南省211鄭州市5727%17安徽省235合肥市6327%18遼寧省212沈陽市5225%第 20 頁
32、 共 87 頁19河北省210石家莊市4823%20甘肅省49蘭州市1020%21福建省227福州市4018%22廣東省433廣州市6916%23江蘇省288南京市4415%24江西省151南昌市1812%25浙江省476杭州市5411%26山東省370濟南市3710%27內蒙古自治區27呼和浩特市27%中國電子工業技術交流中心整理制表中國電子工業技術交流中心整理制表若以省份為單位分析,省會城市擁有“小巨人”的數量占比也呈現出了兩極分化。西藏、海南、青海、吉林、黑龍江、陜西和四川 7 ?。ㄗ灾螀^)省會擁有“小巨人”企業數量占全省比例均超 50%,省會城市“一家獨大”的特征十分明顯。相反,我國經
33、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廣東、江蘇、浙江等?。ㄗ灾螀^)省會城市“小巨人”占比均不足 20%,可見這些省份發展均衡,省會城市引領帶動周邊發展。第 21 頁 共 87 頁2.1.2 按經濟區域統計按經濟區域統計從經濟區域分布來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約 50%的企業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經濟區域。其中,長三角經濟區域共有“小巨人”1028 家,占總數的 22%。第 22 頁 共 87 頁第 23 頁 共 87 頁另外,三個經濟區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逐步增加,三年的增量總和占總體增量的 43%??梢?,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逐漸成為專精特新“小巨人”的核心增長動力。特別是目前長三角地區的專
34、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據了整體的22%,且長三角地區三年的累積增加數量達 1000 多家??梢婇L三角經濟區域依舊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最有動力和潛力的重要區域,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不斷帶動周邊地區中小企業的培育和發展。2.2 年限分析年限分析2.2.1 按成立時間、成立年限分布統計按成立時間、成立年限分布統計第 24 頁 共 87 頁2019 年,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銀保監會)共同發布的中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報告(2018)顯示,國內中小企業的發展周期基本在 3 年左右。遠小于專精特新企業的平均成立年限 16.7 年,這說明成就專精特新“小巨人”需要較長時間的運營
35、能力和技術能力的積累。目前,成立年限在 1-10 年、11-20年、21-30 年的“小巨人”企業占比分別為 26%、55%和 18%,成立時間在 10 年以上的“小巨人”企業占比高達七成。2.3行業分析行業分析2.3.1 綜述綜述專精特新企業的行業分布符合工業“四基”的政策基本要求,從整體上看,數量排名前五位的制造業、IT 及信息化、綜合類、醫療第 25 頁 共 87 頁健康、化學工業均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行業,體現強鏈補鏈的基本定位,其中接近半數的企業集中在制造業領域,在本被告所采集的樣本中,制造業領域專精特新企業共有 2374 家,占全部樣本的48.36%,遙遙領先于其他行業。在全部
36、上市的專精特新企業中,制造業仍然占據數量優勢,共有364 家企業上市,占全部制造業專精特新企業的比重為 15.33%,其后依次為 IT 及信息化、醫療健康、化學工業、汽車行業,占比分別為22.85%、21.32%、21.09%、16.60%。第 26 頁 共 87 頁從行政區域上看,傳統經濟大省給予了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沃土,一般來說,省內經濟發展良好,營商更加自由開放,就越有利于專精特新企業的成長。數據顯示,浙江省專精特新企業排位居全國第一,共 473 家;其次是廣東省,共 433 家;第三位是山東省,共 364家。排位靠后的省份則主要集中于西部自然條件相對落后的地區。第 27 頁 共 87
37、頁2.3.2 制造業制造業入選專精特新制造業的企業有 2374 家,共涉及子行業 9 類,分別為機械設備、制造業其他、金屬礦業制造、高端制造、農副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造紙行業、木材加工制造和酒精飲料制造。從子行業數量及占比來看,主要集中在機械設備制造業領域,該子行業下共入選了 1084 家企業,占全部制造業專精特新企業比重為45.66%,其次是制造業其他類,共有 772 家企業,占比為 32.52%。,同時機械設備制造業內上市公司數量也最多,達到 169 家。第 28 頁 共 87 頁結合區域分布來看,布局專精特新制造業企業的省份集中在沿海地區,數量排名居于前五位的分別是浙江?。?87 家)、
38、山東?。?06家)、廣東?。?75 家)、江蘇?。?70 家)、安徽?。?44 家)。這些省份原有工業基礎良好,加之相關政策的扶持,培育專精特新制造業企業擁有良好的土壤。第 29 頁 共 87 頁結合區域分布與制造業重點行業來看,在子行業中,各省依據省內的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規劃進行有重點的布局相應的制造業企業。浙江省持續發力機械設備制造業,省內專精特新機械設備制造業穩居頭號位置,共有 167 家企業,比山東?。?07 家)多出 60 家。從整體上看,機械設備制造業企業的分布從西到東數量依次遞增。第 30 頁 共 87 頁高端制造業的發展較多依賴人才供給,高校聚集地為高端制造業提供較為豐富的專業
39、人才資源。北京市依托豐富的人才資源,結合特殊地域優勢集中發力,培育出 25 家專注高端制造業的專精特新企業,位居子行業榜首位置;上海市也同樣借助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力資源稟賦,走高端制造業路線,培育高端制造業專精特新企業 19 家,位居榜單第 4 位,廣東?。?4 家)、江蘇?。?0 家)、山東?。?1 家)分列第 2、3、5 位。安徽省或因高端人才等資源匱乏的因素,在高端制造業領域排名跌至 16 位。另外,擁有多所 985、211 高校的西南人才匯聚大省四川省也突出重圍,以 8 家高端制造專精特新企業的優勢位居第 7 位,與湖南省并列,湖北省緊隨其后共有 6 家企業入選。第 31 頁 共 87
40、 頁2.3.3 IT 及信息化IT 及信息化入選專精特新 IT 及信息化行業的企業有 407 家,共涉及到子行業 6 類,分別為半導體芯片、信息化服務、軟件、硬件、IT 服務和其他。從子行業數量來看,入選半導體芯片行業的專精特新企業最多,共有 147 家,符合建設解決當前我國卡脖子重點領域企業的基本定位,信息化服務緊隨其后,共入選 93 家企業。軟件行業則入選了 81家企業,入選硬件行業專精特新的企業驟跌到 37 家,也體現了在 IT及信息化領域我國目前硬件端仍存在不小的短板。第 32 頁 共 87 頁從區域分布來看,體現出較為明顯的人才賦能與區位優勢加持的特征。北京市與廣東省以 66、65
41、家企業入選,成功位列前兩位,上海市以 35 家企業位居第 3 位,四川省 27 家,山東省 26 家,分別排位第 4、5 名。在參與排名的全部省份中,位列前半位次的省份教育資源優勢明顯。第 33 頁 共 87 頁結合區域分布與 IT 及信息化重點行業來看,半導體芯片行業呈現出南方省份發展領先的特征。廣東省以入選 32 家半導體芯片領域專精特新企業居首位,上海市以 19 家企業入選居第 2 位,之后是江蘇省、浙江省和北京市暫列第 3、4、5 位,分別入選 14 家、11 家和10 家。北方地區在半導體芯片領域發展較為緩慢,在全部北方城市中,除去北京進入排名前列之外,其余均排名中后。第 34 頁
42、共 87 頁軟件行業中,北京市以 13 家企業入選,居排行榜首位,其次是廣東?。?0 家),四川省、山東省、河北省緊隨其后,分別是 7 家、7 家和 5 家。第 35 頁 共 87 頁2.3.4 綜合綜合在綜合行業大類中,僅涉及到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這一個子行業,共計 380 家企業。結合區位因素來看,企業集中分布在沿海發達省份,西南及東北地區入選企業較少。北京市共入選 39 家企業,位居第 1,浙江省和福建省均入選 30 家企業并列第 2,上海、天津、河北分列 3、4、5位。第 36 頁 共 87 頁2.3.5 醫療健康醫療健康入選專精特新醫療健康行業的企業共有 347 家,共涉及到子行業6
43、 類,分別為醫藥行業、醫療器械、醫療信息化、醫療技術、醫療服務和其他。從子行業數量來看,入選醫藥行業的專精特新企業最多,共有147 家。醫療器械緊隨其后,共入選 132 家企業。醫療信息化行業則入選了 31 家企業,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行業均入選 17 家,其他行業2 家。第 37 頁 共 87 頁從區域分布特征來看,傳統醫療大省在入選醫療健康行業專精特新時具有優勢。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浙江省及湖南省在醫療健康行業中布局專精特新企業較多,其中北京市以 40 家企業入選位居榜首,同時也是排名前五位中唯一一個北方省份。第 38 頁 共 87 頁結合區域分布與醫藥健康重點行業來看,省內規劃布局對于
44、入選專精特新企業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南省共入選 12 家企業進入醫藥行業專精特新企業,位居榜首,充分展示了當地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發展;北京市入選了 10 家企業,排名第 2;山東省、山西省和海南省均入選 8 家企業,并列第 3 位;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均入選7 家企業并列第 4 位。第 39 頁 共 87 頁醫療器械行業中,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繼續穩坐前三位置,分別入選 19 家、18 家和 15 家專精特新企業,浙江省、山東省緊隨其后,以 14 家和 8 家的數量排在第 4 和第 5 的位置。第 40 頁 共 87 頁2.3.6 化學工業化學工業入選專精特新化學工業行業的企業共有 31
45、3 家,共涉及到子行業5 類,分別為化學原料、化學纖維、農藥化肥、石油化工和其他。從子行業數量來看,入選化學原料的專精特新企業最多,共有207 家,化學工業其他隨其后,共入選 76 家企業?;瘜W纖維行業則入選了 14 家企業,農藥化肥行業入選 13 家,石油化工行業入選 3家。第 41 頁 共 87 頁從區域分布特征來看,化學工業的發展也較為依賴省內原有工業基礎,傳統的化工大省在申報專精特新時優勢明顯。江蘇省入選 31家化學工業專精特新企業,山東省以 1 家之差居于第 2 位,遼寧省在化工行業表現不俗,共入選 25 家化工專精特新企業。廣東省和浙江省緊隨其后,分別入選 24 家和 22 家。第
46、 42 頁 共 87 頁結合區域分布與化學工業重點行業來看,化學原料行業的排名與化工行業整體排名一致,省內資源稟賦起到了決定作用,老牌化工強省山東依托省內化工資源成功入選 23 家企業登頂榜首,遼寧省是全國最早的石化工業基地之一,石化工業基礎良好,共入選 19 家企業,位列第 2。江蘇省借助沿海港口,承載全國大部分化工品進口,也在化學原料行業扮演重要角色,共入選 18 家企業位列第 3 位。廣東省、浙江省和湖北省均入選 12 家企業,并列第 4 位。第 43 頁 共 87 頁2.3.7 汽車行業汽車行業入選專精特新汽車行業的企業共有253家,共涉及到子行業4類,分別為汽車零部件、汽車整車、汽車
47、后市場及其他。從子行業數量來看,入選汽車零部件的專精特新企業最多,共有221 家,占據整個汽車行業的 87.35%。汽車整車入選 20 家,汽車后市場入選 10 家,其他 2 家。第 44 頁 共 87 頁從區域分布特征來看,汽車行業的發展也體現了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浙江省、湖北省產業基礎良好,省內資本活躍、龍頭企業集聚,為發展汽車行業提供條件。浙江省入選 35 家企業,位列第 1,湖北省入選 28 家,位列第 2。重慶市、安徽省、山東省緊隨其后,分別為 20 家、20 家和 14 家。第 45 頁 共 87 頁結合區域分布與汽車工業重點行業來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發展是伴隨著整車廠起步發展的,
48、因此其也基本圍繞著整車生產基地,呈現集群式發展。作為長三角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的領頭羊,浙江省以入選汽車零部件專精特新企業 34 家,位列榜首位置。湖北省則居于中部產業集群的核心位置,入選 27 家企業。重慶市作為西南產業集群的代表,共入選 22 家。安徽省作為長三角集群的又一支柱,入選18 家企業,位列第 4。山東省同樣入選 18 家企業,與安徽省并列第4 位。吉林省和遼寧省則是東北產業集群的代表,均入選 12 家。第 46 頁 共 87 頁2.4專利數量分析專利數量分析在專利能力方面,數據顯示,這些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專利數量總量約 45.45 萬件,平均每家企業擁有專利數量 93 件
49、,軟件著作權總量約 4.75 萬件,平均每家企業擁有軟件著作權約 10 件,作品著作權總量約 2900 多件。第 47 頁 共 87 頁2.4.1 專利數量的行業分布專利數量的行業分布第 48 頁 共 87 頁從行業看,有超過 50%專利屬于制造業行業,達 23.48 萬件,平均每家制造業企業擁有專利數量 99 件。其中制造業行業中機械設備行業更是占據大頭,接近 12 萬件,平均每家機械設備企業擁有專利數量 110 件??梢?,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大多扎根于制造業,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研發創新能力強。表 6 各行業平均每家企業專業數量表 6 各行業平均每家企業專業數量行業行業專利數量專利數量
50、企業數量企業數量平均每家企業專利數量平均每家企業專利數量制造業234739237498.8791069998.87910699IT 及信息化43068407105.8181818105.8181818醫療健康3366534797.0172910797.01729107綜合2419038063.65789474汽車行業2403825395.0118577195.01185771化學工業1968931362.90415335電信及增值服務17862160111.6375111.6375消費升級1562727257.45220588能源及礦業1215614385.00699301人工智能983544
51、223.5227273223.5227273建筑建材699956124.9821429124.9821429互聯網36844778.38297872公用事業28613386.6969697運輸物流191712159.75159.75農林牧漁15972176.04761905企業服務13402749.62962963VR/AR448589.6第 49 頁 共 87 頁生活服務399666.5文化傳媒127342.33333333房地產1141114114體育103251.5金融44144教育培訓1829總計總計454520454520490992.5891220292.58912202中國電子工
52、業技術交流中心整理制表中國電子工業技術交流中心整理制表另外,從每家企業平均擁有專利數量來看,制造業、IT 及信息化、醫療健康、汽車行業、電信及增值服務、人工智能、建筑建材、運輸物流和房地產行業的創新研發能力是高于整體水平的,并遠超于其他行業。第 50 頁 共 87 頁2.4.2 專利數量的地域分布專利數量的地域分布第 51 頁 共 87 頁從省份分布上看,專利數量 TOP5 的省份分別是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和上海市。如果將顆粒度進一步細分到市,除去直轄市,可以看到排名前 5 的市是包括,深圳市、寧波市、成都市、合肥市和蘇州市??梢?,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域作為制造業最發達的經濟區域,同
53、時也聚集了大部分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的新興產業企業。第 52 頁 共 87 頁3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融資情況分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融資情況分析3.1融資事件分布融資事件分布本次所統計的 4922 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有 722家為單一股東獨資的企業,占比 14.67%。其中,2014 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及其母公司曾經獲得過股權融資(含新三板,不含 IPO 及上市后的定向增發),占比 40.91%。這些公司的股權融資及非公開股權交易共涉及 11916 筆投資事件及 5406 家投資機構(含產業投資)。截止 2022 年 3 月 31 日,380 家國家級
54、“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上市(含科創板及北交所,不含新三板),占比 7.72%。另有 217 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上市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占比4.41%。3.2融資輪次融資輪次獲得過股權融資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及其母公司平均獲得了 5.92 筆股權融資或股權轉讓;股權融資及轉讓筆數中位數為 4 筆。其中,有 84 家企業獲得了超過 20 筆融資/轉讓,其中有 2家企業各獲得了最多 61 筆融資/轉讓。第 53 頁 共 87 頁獲得過股權融資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及其母公司平均股權融資及轉讓輪次數為 2.80 輪次。接近六成(1192 家,占比59.18%)的企業股權
55、融資及轉讓輪次不超過兩輪。第 54 頁 共 87 頁3.3首次融資時間首次融資時間總體來看,創投對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獲得過股權融資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從企業成立到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認證時所經歷的平均時間為 14.25 年,中位數為 13.74 年,均低于全體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 14.97 年和 14.66 年。第 55 頁 共 87 頁獲得過股權融資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從企業成立到獲得首輪投資的平均時間為8.36年,中位時間為7.69年。僅有11.82%(238 家)的企業在成立前后一年內獲得首輪投資。由此來看,創投投資專精特新企業以成長期為主
56、,早期投資數量較少。第 56 頁 共 87 頁超過六成(1255 家,62.31%)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從首輪股權融資到獲得認證的時間在 4 年以上,平均為 5.89 年,中位數為 4.93 年。由此可見,長期資本對于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第 57 頁 共 87 頁3.4背后投資機構數量背后投資機構數量獲得過股權融資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及其母公司平均獲得了 5.37 家機構的投資,中位數為 3 家機構。有 62 家企業獲得了超過 20 家機構的投資,機構投資數量最多的企業獲得了 50 家機構的投資。第 58 頁 共 87 頁3.5獲得股權融資企業省份分布情況獲得股權融
57、資企業省份分布情況第 59 頁 共 87 頁按照工信部公式名單統計口徑,若將 5 個計劃單列市計入本省數據,獲得過融資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份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別是廣東省 221 家,北京市 201 家和上海市 166 家。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緊隨其后,也都有 140 家左右。上榜前三省份共占總獲得過融資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的38%。江浙滬三省份共占總獲得過融資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的 22%??梢园l現,有著經濟和政治資源優勢明顯的省份(市),企業未來發展更有潛力,因此也會更加得到投資者的青睞。第 60 頁 共 87 頁3.6獲得股權融資企業所屬行業分布情況獲得股權融資企業所屬行
58、業分布情況在前三批取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證資格的企業中,獲得股權融資的企業2合計 2014 家,這部分企業所屬行業分布如下圖所示,其中分屬于制造業的企業共計 794 家,占全部獲得股權融資企業的 39.46%,占全部制造業企業的比重為 33.45%。其次是 IT 及信息化行業,共計 292 家企業,占全部獲得股權融資企業的比重達到 14.51%,占全部 IT 及信息化企業的比重為 71.74%。醫療健康行業獲得融資企業數量位居第三,共計 209 家企業,占獲得股權融資企業的比重為10.39%,占全部醫療健康企業的比重為 60.23%。2排除兩家企業所屬行業情況不明外,本次統計樣本共計
59、2012 家企業。第 61 頁 共 87 頁從子行業角度看,制造業大類中,機械設備成為最受資本關注的行業,共有 349 家企業融入資金,占全部制造業獲融資的比例達到43.95%,其后依次為制造業其他(231 家),高端制造(142 家)。在 IT 及信息化子行業中,最受資本關注的行業為半導體芯片行業,共計 122 家企業,占比達 41.78%,其次是信息化服務行業,共計 63 家企業獲得股權融資,軟件行業共計 49 家企業獲得投資,位居子行業第三位。第 62 頁 共 87 頁在醫療健康子行業中,醫藥行業和醫療企業行業是資本關注的重點領域,分別有 89 家和 84 家企業獲得股權融資,合計占比為
60、 82.78%。第 63 頁 共 87 頁4 機構投資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情況機構投資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情況4.1投資數量投資數量投資數量上,深創投一枝獨秀,前 20 名以人民幣基金為主。根據統計,有 34 家機構投資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達到或超過 20 家,其中僅有三家(紅杉中國、啟明創投、君聯資本、賽富投資)為傳統意義上的雙幣基金管理人,其余均主要管理人民幣基金。投資數量最多的深創投投資了 130 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比二三名之和還要多一家。20 名之后的投資機構之間在投資數量上差別不大,與頭部機構仍存在較大差距。表 7 各機構投資數量表 7 各
61、機構投資數量名次名次機構名稱機構名稱總數量總數量1深創投1302毅達資本673達晨財智624同創偉業445海通開元426東方富海337中國風投328金浦投資318九鼎投資318元禾控股318中金資本3112金石投資29第 64 頁 共 87 頁13中信建投資本2814涌鏵投資2614招商局資本2616國投創業2416君聯資本2416松禾資本2416天創資本2420紅杉中國2320啟明創投2320尚頎資本2320天星資本2324深圳高新投2224賽富投資2226東證資本2126國科投資2126國中資本2126基石資本2126盈科資本2126中芯聚源2132廣發信德2032聯創資本2032中科招商
62、2035航天科工投資1835魯信創投1835溫氏投資1835中興創投18第 65 頁 共 87 頁39復星投資1739高瓴資本1739冠亞投資1739湖北高投1743安元投資1543荷塘創投1543時代伯樂1543長江資本1543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1548北汽產投1448國投創合1448國元直投1448紅塔創投1448華蓋資本1448朗瑪峰創投1448聯新資本1448清控銀杏1448無錫金投1457高特佳投資1357合肥創投1357惠友投資1357力合科創1357山東發展投資集團1357騰訊投資1357小米長江產業基金1357云松投資13第 66 頁 共 87 頁65IDG 資本1265北極光
63、創投1265鼎暉投資1265方廣資本1265國泰君安創新投1265基石基金1265賽伯樂投資1265泰達科投1265天堂硅谷1265盈富泰克1275TCL 創投1175鼎鋒資產1175東湖創投1175高新創投1175國風投基金1175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1175國科嘉和1175國投創新1175哈勃投資1175和君資本1175紅橋創投1175華興創業1175吉富創投1175明道投資1175普華資本1175水木創投11第 67 頁 共 87 頁75蘇州國發創投1175粵科金融1175正海資本1194CPE 源峰1094德同資本1094貴陽創投1094國家電投1094海匯投資1094華控基金10
64、94架橋資本1094民生證券投資1094上海納米創投1094盛宇投資1094順為資本1094沃衍資本1094武岳峰資本1094小米產投1094燕創資本1094一創投資10LP 智庫整理制表LP 智庫整理制表從整體數量分布來看,3617 家(占比 66.91%)機構僅投資了 1 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投資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超過 10 家的機構僅有 93 家(占比 1.72%)。第 68 頁 共 87 頁4.2首輪投資企業數量首輪投資企業數量對于作為首輪投資人投資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而言,第一名的深創投(57 家)遠遠超過了二三名之和(43 家)。前 20 名
65、(含并列)的機構里也僅有啟明創投一家雙幣基金管理人。首輪投資數量的角度,投資機構之間分化趨勢更加明顯。表 8 首輪投資企業數量表 8 首輪投資企業數量名次名次機構名稱機構名稱首輪投資數量首輪投資數量1深創投572毅達資本243達晨財智194同創偉業18第 69 頁 共 87 頁5九鼎投資176涌鏵投資167天創資本158國泰君安創新投139深圳高新投1210金石投資1110松禾資本1112東方富海1012湖北高投1012天星資本1012中國風投1012中信建投資本1017聯創資本917招商局資本919東湖創投819復星投資819啟明創投819天堂硅谷819中科招商824北極光創投724合肥創投
66、724金浦投資724尚頎資本724武岳峰資本724盈科資本724元禾控股7第 70 頁 共 87 頁24中金資本732IDG 資本632安元投資632冠亞投資632國科投資632國投創業632國投高科632君聯資本632海通開元632聯新資本632廈門火炬集團632粵科金融632浙創投632中芯聚源645誠信創投545德同資本545富匯創投545貴陽創投545國中資本545航天投資545和君資本545華興創業545基石資本545吉林科技投資基金545金通資本545海匯投資5第 71 頁 共 87 頁45浚源資本545力合科創545賽富投資545湘投控股545盈富泰克545中興創投545中興合創
67、5LP 智庫整理制表LP 智庫整理制表絕大部分機構參與首輪融資數量都很少。2014 家企業的首輪融資共涉及 1983 家機構的 3042 筆投資,其中 1525 家機構只投了 1 家,占機構總數的 76.90%,投資筆數的 50.13%。只有 104 家機構參與了超過 3 家企業的首輪融資,僅占機構總數的 5.24%。第 72 頁 共 87 頁4.3IPO 及退出情況IPO 及退出情況已有 281 家(占比 13.95%)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獲得股權融資后實現 IPO,為投資人帶來了相對豐厚的回報。其中,廣發信德表現突出,以 20 個投資項目斬獲 10 個 IPO,IPO 率高達 5
68、0%。深創投以 16 個 IPO 項目的數量穩居榜首。表 9 IPO 及退出情況表 9 IPO 及退出情況名次名次機構名稱機構名稱IPO 總數IPO 總數1深創投142毅達資本113同創偉業94廣發信德85達晨財智65盈科資本65元禾控股68紅杉中國58時代伯樂58中國風投58中芯聚源512東方富海412東證資本412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412國科投資412國元直投412海匯投資412金石投資4第 73 頁 共 87 頁12九鼎投資412力合科創412聯創資本412魯信創投412啟明創投412尚頎資本412士蘭創投412松禾資本412盈富泰克412涌鏵投資412中金資本412中興創投431
69、北汽產投331鼎暉投資331高特佳投資331國投創業331海通開元331合肥創投331金通資本331力鼎投資331聯新資本331明道投資331清控科創331十月資本331蘇州國發創投331一創投資3第 74 頁 共 87 頁31云松投資331長江資本331中科招商331中信建投資本3LP 智庫整理制表LP 智庫整理制表281 家 IPO 企業的背后是 988 家機構的 1322 筆投資。IPO 企業的平均融資筆數為 5.43 筆,平均機構投資者數量為 4.71 家,均低于所有專精特新企業的平均值(5.92 筆,5.37 家)。根據包含股份回購、股權轉讓、并購和 IPO 在內的機構投資國家級“專
70、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退出情況統計。其中,15 家機構退出數量達到兩位數,深創投退出數量達到 37 家,毅達資本達到 28 家。深創投和毅達資本在所有投資及退出數據上均位列前兩名。第 75 頁 共 87 頁表 10 各機構退出數量表 10 各機構退出數量名次名次機構名稱機構名稱退出總數退出總數1深創投372毅達資本283中國風投194同創偉業185達晨財智146東方富海136海通開元136天星資本136盈科資本1310東證資本1111復星投資1011廣發信德1011紅杉中國1011九鼎投資1011涌鏵投資1011招商局資本1011中芯聚源1018冠亞投資918國泰君安創新投918深圳高新投918
71、云松投資922力合科創822聯新資本822啟明創投8第 76 頁 共 87 頁22尚頎資本822時代伯樂822天創資本822元禾控股822中金資本830安元投資730國元直投730航天科工投資730基石資本730金石投資730聯創資本730松禾資本730中科招商738鼎興量子638復星醫藥638合肥創投638紅橋創投638基石基金638金浦投資638朗瑪峰創投638明道投資638十月資本638水木創投638中信建投資本638中興創投638中興合創6第 77 頁 共 87 頁LP 智庫整理制表LP 智庫整理制表退出事件共涉及 1943 家機構的 3065 筆投資,占機構數量的35.94%,投資數
72、量的 25.72%,約 3/4 投資尚未實現退出。1444 家機構只有 1 筆退出記錄,大部分投資機構對于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投資和退出仍處在淺嘗輒止的狀態。第 78 頁 共 87 頁5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背后 LP 情況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背后 LP 情況共有 14644 家 LP 機構參與到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的投資當中。從整體數量分布來看,7353 家(占比 50.21%)LP 機構僅參與了 1 家專精特新企業的投資。1272 家 LP 機構投資超過 10 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所有 LP 機構的 8.69%。其中,間接投資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73、數量最多的 LP 為財政部,共間接投資了 431 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獲得過融資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 21.40%。間接投資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前 100 名 LP 平均間接投資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116.68 家,第 100 名的 LP 間接投資了 62第 79 頁 共 87 頁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前 100 名 LP 的名單及間接投資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如下:表 11 前 100 名 LP 的名單及間接投資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表 11 前 100 名 LP 的名單及間接投資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74、數量排名排名LP 機構名稱LP 機構名稱投資數量投資數量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4312歌斐資產3533國開金融3514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2945安徽投資集團2816深圳市福田引導基金2547上??苿摷瘓F(含浦東科創)2408亦莊國投2279清控資管19910中金資本19211山東財金集團19112招商財富18013金圓集團17014國投創合16015嘉道私人資本15716中國電信集團14817上海國盛集團14718華發集團14419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14020世紀金源集團13921太平保險136第 80 頁 共 87 頁22前海母基金13523建信信托13324元禾辰坤13225新華保險13
75、126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12827平安金融12727深圳市南山區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12729首都科技發展集團12030工銀亞投11430上海國際集團11432成都交子金控集團11233揚子國投11134蘇州國發集團11035大得宏濤10936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10836中國煙草集團10838博時基金10538建信人壽10540南方資本10441陽光保險10242星河控股10142興業基金10144湖北科技投資集團9945悅達資本9846鯤鵬資本9746上汽集團97第 81 頁 共 87 頁48廣州基金9649北銀豐業9549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9551上海嘉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9451梧
76、桐樹資本9453中關村海淀園創業服務中心9354渤海人壽9255江蘇省廣播電視集團9156廣東省鐵路建設投資集團9056清科資管9058金晟資產8958新興發展集團有限公司8958盈富泰克8961湖北交通投資集團8862湖北聯投集團8762君康人壽8762中國移動通信集團8765萬林國際控股8666北京國資管理中心8567光大永明8367杭州璞致資產8367杭州錢塘新區產業發展集團8370鉅派投資8271港務控股集團8171光大控股8173金斧子79第 82 頁 共 87 頁73盛景嘉成7975北京市海淀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7875全國社?;?875天津濱海新區國際創業中心7878深圳市龍華區
77、引導基金7778盛世投資7780江蘇高投集團7681昆山國創7581順義科創7583人保資產7484江蘇交通控股7385蘇高新創投集團7285中國電子科技集團7285中國人壽7288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7188河北港口集團7190合肥高新集團6991廣東鐵路基金6891海信集團6891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6894大唐元一6695國科控股6596電廣傳媒6496首鋼基金6498國方資本6399工銀瑞信62第 83 頁 共 87 頁99江西省鐵路航空投資集團62LP 智庫整理制表LP 智庫整理制表第 84 頁 共 87 頁6 創投助力專精特新企業趨勢與建議創投助力專精特新企業趨勢與建議6.1加強
78、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助力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加強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助力專精特新企業發展以宏觀視角來理解“專精特新”的戰略布局,其核心在于強鏈補鏈,在于梯度的制造業企業培育。過去的各級“專精特新”企業評選更側重于企業在上下游產業鏈中的產業價值。工信部最新出臺的各級“專精特新”評選標準中加入了企業過去獲得股權融資情況的相關內容,體現出“專精特新”的評定標準從強調產業價值轉向產業價值和商業價值并重的傾向。因此,建議各地方政府在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的評選過程中引入第三方投資機構和咨詢機構,在強調企業產業價值的基礎上,對于企業的過往融資情況和商業價值進行補充判斷。對于現有的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和國家級
79、“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需要地方政府與第三方機構聯手,為其提供包括企業內部治理、戰略規劃、科技人才、產業合作、投融資服務在內的一站式專業服務生態?!皩>匦隆逼髽I的創始團隊以技術專家為主,在企業內部治理和戰略規劃方面普遍需要外部協助和相關培訓。通過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基地的形式,幫助各級“專精特新”企業完善自身經營規范性,助力“專精特新”企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對接。第 85 頁 共 87 頁在科技人才方面,各地要加快落實人才政策,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吸引專業化人才落地生根,培育打造具有開拓精神、前瞻眼光、國際事業的“專精特新”人才隊伍,讓高質量、高素質人才加速賦能產業發展,帶動企業創新突破,
80、為企業發展積蓄勢能。6.2加大企業投融資體系建設,打造專精特新產業集群加大企業投融資體系建設,打造專精特新產業集群截至 2022 年 3 月 15 日,僅有約四成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曾經獲得過股權融資,約 1/3 的已上市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上市前從未進行過股權融資。這反映出創投對于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支持力度仍然有待加強。與此同時,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地域分布和行業分布上呈現一定的產業集聚態勢。各地在發展過程中,依靠各自資源稟賦等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優勢,對地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培育奠定了厚實的基礎。政府在引導和支持相關產業領域的本地企業申請各級“專精
81、特新”認證的同時,應加大與相關領域專業投資機構的合作,通過定期舉辦“專精特新”企業路演活動、發起區域范圍內最具投資價值的“專精特新”企業評選等活動形式,幫助相關本地企業對接股權融資,依托先期產業優勢,繼續深耕原有領域,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產業集群,創建當地特色產業品牌,實現產業鏈、供應鏈提質提升,帶動當地產業協同發展。第 86 頁 共 87 頁6.3成立地方專精特新引導基金和直投基金成立地方專精特新引導基金和直投基金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需遵循客觀市場規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從成立到獲得認定的平均時間為 14.97 年,其中獲得過股權融資的企業從成立到首輪股權融資的平均時間為 8.36 年。這反映出“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周期普遍較長,在股權融資過程中需要長期資本與之匹配的特點。因此,建議各地方政府和財政部門成立專精特新引導基金和直投基金,在全國范圍內遴選對本地優勢產業及相關行業有深度認知的優秀管理團隊和專業投資機構并引入社會資本,通過母基金、直投基金和二手份額轉讓/老股轉讓相結合的形式,在支持本地“專精特新”企業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的同時,也鼓勵其他省市相關行業領域和產業上下游的優秀企業來本地參與產業集群化發展。第 87 頁 共 8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