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6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69頁).pdf(6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1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2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XinHua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Development Index Report(2022)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研究編制 中國經濟信息社 特別支持 國際金融論壇(IFF)2022 年 12 月 3 國際金融中心是指聚集了大量金融機構和相關服務產業,集中開展國際資本借貸、債券發行、外匯交易、保險等金融服務業的城市或地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是金融要素在全球重要城市流動、集聚、發展的結果。自 2010 年以來,新華指數持續推出“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
2、,旨在客觀、科學、全面評價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狀況,總結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經驗,揭示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規律,為促進全球金融資源優化配置、推進國際金融中心科學發展、推動全球金融秩序有序重構提供參考依據。世界經濟呈現復蘇態勢,但復蘇同時伴隨不均衡、不穩固的特點。在全球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國際金融中心城市起到了優化金融要素配置、輻射周邊區域經濟、提升全球市場競爭活力等諸多作用。從國際金融中心演進的規律來看,亞洲城市在世界金融體系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作為亞洲經濟的增長動力引擎,在金融中心的成長發展方面加速前進。同期,歐洲金融中心城市的綜合環境發展維度普遍較為優良。本年度推出的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
3、報告(2022)在保持算法連續性和指標體系一致性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報告成果。研究團隊結合全球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動態,在金融市場、成長發展、產業支撐、服務水平、綜合環境等維度對全球金融中心城市進行了分析;同時,我們依托新華社海外信息采集體系,建立了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觀察點,以金融市場基本特征和新興業態為研究標簽,豐富了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認知。囿于我們對國際金融中心的理解和認識,報告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未來,我們將對報告進一步優化,補齊研究短板。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編委會2022 年 12 月前 言 4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評價結果: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
4、展指數報告(2022)顯示,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總體格局保持穩定。2022 年指數值排名前 10 位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分別為:紐約、倫敦、上海、香港、東京、新加坡、北京、巴黎、深圳和法蘭克福。從區域分布來看,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與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具有高度相關性。排在前十位城市中,亞洲地區占 6 席,歐洲地區占 3 席,美洲地區占 1 席,這一分布格局與經濟發展格局基本保持一致。國際金融中心格局呈多極化發展態勢,全球金融第一梯隊維持“紐倫滬”格局。目前的國際金融中心格局中,既存在全球性綜合型國際金融中心,也不乏偏重于區域性、極具成長發展潛力的新興競爭城市。從研究結果來看,處于亞洲新興經濟體地帶的國際金融
5、中心發展勢頭不減,以中國上海、北京為首的亞洲金融中心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日益凸顯,這得益于強勁的成長發展潛力作為內在首要驅動力。紐約、倫敦、上海排名前三,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全球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在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嚴峻的形勢下,更加需要協同發展,實現多領域互聯互通。新形勢下,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金融及其他多領域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吸引外資,加快資本流動,積極開展貿易活動,在投資、能礦、衛生、糧食等領域加深互助合作等,有助于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帶動全球金融穩定與長遠發展。新加坡作為亞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全球物流樞紐和國際航運中心,新交所推出了一些重要的衍生品合約,如橡膠衍生品、鐵礦石衍生
6、品、貨運衍生品等,在國際市場和海事金融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金融科技推動國際金融市場轉型升級。金融科技是促進國際金融交易的重要因素,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式促進金融領域完整金融科技產業鏈的構成。金融科技進一步推動了數字經濟的發展,為國際金融市場提供創新性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體系,有助于國際金融市場的轉型升級。全球排名第一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紐約,擁有大約 600 家金融科技企業,在傳統證券市場長期占據龍頭地位;同時,當地風險資本企業還投資于初創科技公司、電子商務、企業軟件、云計算、金融科技以及其他行業。香港重點推出金融科技人才培育計劃和金融科技從業員培訓資助先導計劃,并于 2022 年香港金融科
7、技周發行 NFT、綠色債券代幣、數碼港元等三項試驗項目,著力發展金融科技。未來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注重發展普惠金融以促進持續均衡增長。以公平和效率為原則的普惠金融已經成為世界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國際金融中心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應注重發展普惠金融,共同支持世界產業創新,挖掘新增長點,促進持續均衡增長,打造公平的國際市場環境和全球經濟結構。亞太地區的重要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北京,正在高標準推進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兩區”建設,疊加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對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的影響不斷凸顯,北京正以普惠包容的心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管理與建設。研究觀點 5 2021-2
8、022 年全球經濟格局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總指數運行情況分維度指數運行情況010411(一)情況簡析:三大層級區域分布特征明顯(二)趨勢分析:引領級國際金融中心內部梯隊漸顯(三)位差簡析:整體穩定波動縮減(一)金融市場指數:中美等主要經濟體發揮重要引領作用(二)成長發展指數:亞洲城市更具成長發展活力(三)產業支撐指數:產業優勢帶動金融發展作用明顯(四)服務水平指數:傳統金融中心服務優勢更為顯著(五)綜合環境指數:穩中向好的宏觀金融環境助力國際金融中心建設0506091215192225目錄國際金融中心區域分布評價28(一)前十位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區域分布(二)區域前五位金融中心城市分析(三)全球重
9、點國際金融中心調研293536 1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金融中心理論基礎指數基本說明指數編制方法金融中心調查問卷48505459(一)金融中心界定(二)生態系統理論(三)區域競爭理論(一)功能意義(二)設計原則(三)模型架構(四)指標設計(五)樣本篩選(六)分層次的多維分析(一)編制流程(二)指標體系(三)權重處理(四)數據采集(五)主觀調查4848495050515252535454575858 1 2021-2022 年全球經濟格局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2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1.全球經濟呈現復蘇趨勢,國際金融中心發揮積極作用2021 年,世界經濟呈現
10、復蘇態勢,隨著全球新冠疫苗接種范圍擴大、多國放松疫情管控措施以及實施大規模財政刺激和貨幣寬松政策,全球經濟增速強勁反彈。2020 年全球經濟增速下滑至 3.1%后,2021 年全球經濟增速達到 6.1%。在全球范圍內,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國際投資等經濟活動增長強勁。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研究顯示,2021 年全球貿易總額達到創紀錄的 28.5 萬億美元,較 2020 年增加了 25%,比 2019 年新冠疫情暴發前高出13%。然而,國際勞工組織(ILO)研究顯示,2021 年全球工作時間有所回升,但仍低于疫情前的全球工作小時數水平,基礎廣泛的勞動力市場復蘇仍需要時間。2022 年
11、,全球經濟受通貨膨脹快速上升、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轉向、俄烏沖突以及持續的全球供給側瓶頸等因素的沖擊,增速顯著放緩。2022年全球經濟將增長約 3.1%,較 2021 年的 6.1%約下降 3 個百分點。同時,不同國家或地區、市場間的不均衡性愈發突出,為全球經濟復蘇之路增添了不確定性。多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中國 2021-2022 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政府部門先后出臺涉及財政支持、貨幣金融、穩投資促消費、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以及?;久裆攘鶄€方面的穩經濟政策,確定包括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改革開放、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等經
12、濟發展的大政方針,為經濟在中長期內健康增長保駕護航。中國經濟的快速恢復體現了強勁的內生動力,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大信心,為不確定的全球經濟復蘇前景貢獻了寶貴的確定性。在全球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國際金融中心城市起到了優化金融要素配置、輻射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全球市場競爭活力等諸多作用。金融中心的建設發展與地區經濟、政治等綜合實力的變化相適應,伴隨著國家和地區的興衰變動,國際金融中心格局也在轉移變遷??梢钥吹?,中國在全球經濟復蘇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相應的,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影響力也在提升。3 2.國際金融中心發展位次隨著全球經濟格局動態調整隨著全球經濟格局動態調整,國際金融中心發展位次也
13、在不斷發生著相對變化。一方面,國際金融中心區域格局維持穩定,歐美地區、亞太地區集中著一批全球最優秀的國際金融中心;另一方面,一些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發展相對迅速,另一些發展則相對遲滯,亞洲更具長期發展潛力。區域格局維持穩定。國際金融中心城市仍以紐約、倫敦、上海為頭部力量,形成“紐倫滬”三足鼎立的格局。從區域分布來看,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與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具有高度相關性。排在前十位城市中,亞洲地區占 6 席,歐洲地區占 3 席,美洲地區占 1 席,這一分布格局與經濟發展格局基本保持一致。同時,屬于高收入經濟體的城市占比較高,表明金融中心的形成與城市經濟體量具有密切聯系。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發展位次仍在動態調
14、整。上海、香港、東京和新加坡四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整體長期維持在第三名到第六名之間,但位次波動卻各有不同。其中,上海和香港在波動中上升,自 2020 年以來持續保持在第三名和第四名的位置,展現出較強的金融實力和極大的金融發展空間;東京和新加坡近 10 年排名起伏不斷,曾經的第三名、第四名,近幾年來卻基本穩定在第五和第六名的位置。巴黎和法蘭克福金融韌性相對較強,近 10 年始終位列國際金融中心前十,但自 2020 年起排名有所下跌;北京于 2014 年首次入圍前十,并于 2020 年位列第七,持續保持至今,展現出極強的金融競爭力;芝加哥和蘇黎世斷續出現,分別于 2017 年和 2020 年跌出前十
15、,金融發展穩定性略顯不足;深圳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新晉力量,于 2020 年首次入圍并位列第九,成為近 3 年入圍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前十的第 4 個中國城市。在國際金融中心發展位次的變化中,可以看到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市場尤為強勁,特別是上海、香港厚積薄發,超越東京、新加坡等老牌金融中心城市。4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總指數運行情況(一)情況簡析:三大層級區域分布特征明顯(二)趨勢分析:引領級國際金融中心內部梯隊漸顯(三)位差簡析:整體穩定波動縮減 5 2022 年,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XHIFCD Index)繼續對全世界 45 個樣本城市進行動
16、態監測,我們測算得出最新指數結果,并以此為依據將金融中心城市劃分為引領級、優勢級和中堅級三個層級。引領級:指數得分高于 60 點,即城市排名位列第 1-10 位。該類城市多具有極強的經濟金融資源集聚和輻射能力,是區域金融市場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節點。優勢級:指數得分在 45-60 點以內,即城市排名位列第 11-20 位。該類城市綜合能力相對較強,對區域金融體系有著較強的支撐作用。中堅級:指數得分在 45 點以下,即城市排名位列第 21-45 位。該類城市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過程中多具有明顯的業務側重點,是區域金融體系的重要構成節點。(一)情況簡析:三大層級區域分布特征明顯圖 1 IFCD Ind
17、ex 2022 綜合評價結果 6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引領級國際金融中心是全球金融市場的標桿力量,其發展與變動對全球金融市場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意義。自 2012 年以來,中國經濟邁上新臺階,中國金融業也取得歷史性成就,宏觀經濟、資本市場始終朝著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v觀十年進程,全球頂級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也在起伏中呈現出一定規律和趨勢(如圖 2 所示)。(二)趨勢分析:引領級國際金融中心內部梯隊漸顯圖 2 2012-2022 年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前 10 位11由于數據等因素,2019 年停更。注:由于數據等因素,2019 年停更。制圖:新華指數根據世界銀行(Word Bank)
18、的國別與經濟體劃分標準,引領級國際金融中心多集中于東亞和太平洋地區(60%),其次為歐洲和中亞地區(30%)、北美地區(10%);屬于高收入經濟體的城市占比較高,表明金融中心的形成與城市經濟體量具有密切聯系。優勢級國際金融中心以北美地區(50%)為核心,其次為歐洲和中亞地區(30%)、東亞和太平洋地區(10%)、中東和北非地區(10%);屬于高收入經濟體的城市占比為100%。中堅級國際金融中心多聚集于歐洲和中亞地區,占比達 60%,其次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16%)、北美地區(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8%)、南亞地區(4%)、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4%);屬于高收入經濟體的城市占比達 80
19、%,屬于中高等收入經濟體的城市占比達 16%。7 十年變遷,層級分明縱觀頂尖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十年變遷,可以發現明顯的梯隊趨勢。紐約、倫敦位居前列,常年角逐第一、二名,是全球范圍內最具影響力、輻射力和競爭力的全球金融中心,擁有強大的國際金融資源配置能力,金融服務范圍覆蓋全球,功能種類齊全,擁有國際金融規則制定與實施的話語權和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定價權。第二梯隊以上海、香港、東京和新加坡為核心,四地排名波動較大,但整體長期維持在第三名到第六名之間。其中,上海和香港在波動中上升,自 2020 年以來持續保持在第三名和第四名的位置,展現出較強的金融實力和極大的金融發展空間;東京和新加坡近10年排名起伏不
20、斷,于近3年基本穩定在第五和第六名的位置??梢?,亞洲國際金融中心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中國市場尤為強勁,厚積薄發超越東京、新加坡等老牌金融中心城市。第三梯隊以北京、巴黎、深圳、法蘭克福、蘇黎世、芝加哥為代表,新舊交替,展現出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激烈競爭。巴黎和法蘭克福金融韌性相對較強,近 10年始終位列國際金融中心前十,但自 2020 年起排名有所下跌;北京于 2014 年首次入圍前十,并于 2020 年位列第七,持續保持至今,展現出極強的金融競爭力;芝加哥和蘇黎世斷續出現,分別于 2017 年和 2020 年跌出前十,金融發展穩定性略顯不足;深圳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新晉力量,于 2020 年首次入
21、圍并位列第九,成為近 3 年入圍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前十的第 4 個中國城市。非凡十年,厚積薄發基于 IFCD Index 綜合評價體系,2022 年指數值排名前 10 位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分別為:紐約、倫敦、上海、香港、東京、新加坡、北京、巴黎、深圳和法蘭克福(如表 1 所示)??傮w來看,國際金融中心整體位次變動與過去一年全球經濟金融格局發展特征相符,排名前十位城市基本保持穩定。8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表 1 歷年評價前 10 位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注:由于數據等因素,2019 年停更。歐洲和美國金融業發展較早,金融行業積淀深厚,目前仍是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龍頭集聚區,在前二十位中
22、占據 11 席,分別是紐約、倫敦、巴黎、法蘭克福、芝加哥、華盛頓、蘇黎世、舊金山、日內瓦、波士頓和阿姆斯特丹。中國后來者居上,非凡十年釋放金融活力。截至 2022 年,中國共有 4 個城市進入前十位,其中有已成為“紐倫滬”三足鼎立之一的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的香港、深圳,以及中國北方唯一上榜的城市北京。這些國際金融中心,特別是上海與香港,以強勁的經濟增長潛力、穩定的宏觀環境、豐富的產業與人才儲備等因素,得到市場參與主體的關注和看好,但就目前階段而言,各地在規則制定權和話語權方面仍有欠缺,應努力從參與者、跟隨者的角色轉向領導者的角色。名次2022202120202018201720162015201
23、420132012201120101紐約紐約紐約倫敦倫敦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2倫敦倫敦倫敦紐約紐約倫敦倫敦倫敦倫敦倫敦倫敦倫敦3上海上海上海東京香港東京 新加坡 東京香港東京東京東京4香港香港香港香港東京香港東京 新加坡 東京香港香港香港5東京 新加坡 新加坡 上海上海上海上海香港 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 巴黎6新加坡 東京東京 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 香港上海上海上海上海 新加坡7北京北京北京巴黎巴黎巴黎巴黎巴黎巴黎法蘭克福巴黎法蘭克福8巴黎巴黎巴黎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巴黎法蘭克福上海9深圳深圳深圳 蘇黎世 蘇黎世 北京北京北京 芝加哥 蘇黎世 悉尼 華盛
24、頓10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北京北京 芝加哥 芝加哥 芝加哥 悉尼 芝加哥阿姆斯特丹悉尼 9 2022 年,國際金融中心位次基本保持穩定,部分城市略有波動。相較 2021 年,本年度共有 27 個城市保持原有位次,15 個城市變動較為穩定(位差絕對值等于 1 或 2),合計共42 個城市,占樣本城市總數的大多數。得益于全球經濟復蘇進程有所加快,國際貿易和投資逐步恢復,本次結果波動性較往年有明顯下降。具體來看,2022 年位次波動較為穩定的城市包括東京、新加坡、芝加哥、華盛頓、蘇黎世、日內瓦、迪拜、波士頓、阿姆斯特丹、蒙特利爾、首爾、哥本哈根、莫斯科、奧斯陸、大阪。其中,共有 8 個城市排名上
25、升,7 個城市排名下降,變動幅度以上下 1 位為主,展現出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定發展韌性。位次波動性較大的城市為都柏林和羅馬,其排名均較 2021 年提升 3 位,表現出一定的發展潛力和行業競爭力;位次出現異常波動的城市為臺北,其排名較 2021 年下降 5 位,波動幅度較大。(三)位差簡析:整體穩定波動縮減圖 3 IFCD Index 2022 位差分析 10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表 2 2022 國際金融中心位差波動詳情位差波動金融中心IFCD Index 2022IFCD Index 2021較上期變化排名指數值排名指數值排名指數值較穩定東京569.42669.74 1-
26、0.32新加坡669.30570.57 1-1.27芝加哥1158.83 1257.77 11.06 華盛頓1258.63 1357.02 11.61 蘇黎世1358.02 1159.20 2-1.18 日內瓦1748.43 1848.94 1-0.51 迪拜1847.43 1749.69 1-2.26 波士頓1947.24 2045.52 11.72 阿姆斯特丹2046.10 1945.79 10.31 蒙特利爾2834.98 2936.13 1-1.15 首爾2934.90 2836.63 1-1.73 哥本哈根3433.13 3333.45 1-0.32 莫斯科3732.05 3932.
27、02 20.03 奧斯陸3931.12 3732.06 2-0.94 大阪3831.963932.02 1-0.06波動較大都柏林3133.88 3433.16 30.72 羅馬3333.38 3632.79 30.59 異常波動臺北3632.09 3134.70 5-2.61 11 分維度指數運行情況(一)金融市場指數:中美等主要經濟體發揮重要引領作用(二)成長發展指數:亞洲城市更具成長發展活力(三)產業支撐指數:產業優勢帶動金融發展作用明顯(四)服務水平指數:傳統金融中心服務優勢更為顯著(五)綜合環境指數:穩中向好的宏觀金融環境助力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12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
28、22)2022 年金融市場指數排名前 10 位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分別為:紐約、倫敦、上海、香港、東京、新加坡、北京、巴黎、深圳、法蘭克福。金融市場指數中,上海、香港、東京、新加坡、北京、深圳 6 座亞洲城市保持在排名前 10 位,亞洲金融市場地位持續鞏固。名次2022202120202018201720162015201420132012201120101紐約紐約紐約倫敦倫敦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2倫敦倫敦倫敦紐約紐約倫敦倫敦倫敦倫敦倫敦倫敦倫敦3上海上海上海東京香港東京 新加坡 東京香港東京東京東京4香港香港香港香港東京香港東京 新加坡 東京香港香港香港5東京 新加坡 新加坡 上海上海
29、上海上海香港 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 巴黎6新加坡 東京東京 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 香港上海上海上海上海 新加坡7北京北京北京巴黎巴黎巴黎巴黎巴黎巴黎法蘭克福巴黎法蘭克福8巴黎巴黎巴黎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巴黎法蘭克福上海9深圳深圳深圳 蘇黎世 蘇黎世 北京北京北京 芝加哥 蘇黎世 悉尼 華盛頓10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北京北京 芝加哥 芝加哥 芝加哥 悉尼 芝加哥阿姆斯特丹悉尼(一)金融市場指數:中美等主要經濟體發揮重要引領作用表 3 金融市場評價前 10 位的城市注:由于數據等因素,2019 年停更。13 2022 年排名前十位金融中心金融市場發展主要呈現出以
30、下特點:第一,金融市場要素排名前10位的城市與金融中心綜合實力排名前10位的城市基本一致。金融市場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評價的基礎影響因素。第二,亞洲地區金融市場地位持續鞏固。2022 年,上海、香港、東京、新加坡、北京、深圳等 6 座亞洲城市進入金融市場要素排名前 10 位,除深圳連續三年進入前 10 位以外,其他城市排名均連續多年位列前十,表現出強勁的發展韌性。圖 4 IFCD Index 2022 金融市場要素評價結果 14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圖 5 國際金融中心金融市場指數綜合排名前 10 城市的客觀指標維度分析表 4 金融市場評價位差變動較大的城市在排位波動方面,相
31、比 2021 年排位,2022 年僅有 7 座城市排位變動大于 3 位。其中,大阪、慕尼黑、都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上升較快,分別上升了 9 位、6 位、5 位、4 位。在位次下降的城市中,圣保羅、維也納、里斯本的金融市場排位下降較快,分別下降了 6位、5 位、5 位。從金融市場主要構成來分析,可以分為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銀保市場三個維度。從評分結果來看,紐約在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銀保市場均保持領先優勢。城市20222021位差位差絕對值大阪314099慕尼黑202666都柏林374255圣保羅3630-66維也納3833-55里斯本4237-55布宜諾斯艾利斯414544 15 金融行業是紐約
32、的支柱行業,為財政和工資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紐約金融行業就業人數超過 40 萬人。紐約證券交易所作為世界最大股票交易所,2400 多家上市公司市值近年維持在 20 萬億美元以上水平。由于美國資本市場高度發達并且有較為成熟的監管,有大量外國企業來美國融資上市。以紐約證券交易所為例,紐交所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有超過 500 家外國企業在紐交所上市交易,移動平均市值超過 8 萬億美元;來自亞太的上市公司有 115 家,市值為 2.79 萬億美元。新華社經濟分析師調研了解到,在資金市場上,紐約聯儲銀行在 2017 年推出旨在替代倫敦隔夜拆借利率(LIBOR)的擔保隔夜融資利率(SOFR),預計將在 2
33、023 年中完成替代,紐約及美國在貨幣市場的定價權和影響力將得到加強。不過,由于地區間稅收政策差異,新冠疫情后遠程辦公增加和紐約市治安在疫情后惡化等因素影響,近年來不斷有金融企業從紐約搬到佛羅里達等地,對紐約市金融行業帶來一定影響。2022 年成長發展指數排名前 10 位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分別為:上海、紐約、倫敦、北京、香港、東京、新加坡、深圳、巴黎和法蘭克福。上海的成長發展排名近年來穩居第一位。與 2021 年相比,北京由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香港下降一位至第五位,紐約、倫敦分別位居第三和第四位。(二)成長發展指數:亞洲城市更具成長發展活力名次2022202120202018201720162
34、015201420132012201120101上海上海上海上海上海上海上海上海上海上海上海上海2紐約紐約倫敦倫敦香港倫敦紐約東京倫敦紐約香港香港3倫敦倫敦紐約香港倫敦紐約倫敦 新加坡 紐約倫敦東京北京4北京香港香港紐約紐約香港北京紐約香港香港紐約紐約5香港北京北京東京北京 新加坡 新加坡 倫敦 新加坡 北京 新加坡 東京6東京 新加坡 新加坡 北京 新加坡 北京香港香港北京東京北京倫敦7新加坡 深圳深圳 新加坡 東京東京東京北京東京 新加坡 倫敦 新加坡8深圳東京東京巴黎巴黎深圳深圳深圳深圳深圳迪拜迪拜9巴黎法蘭克福巴黎法蘭克福深圳巴黎巴黎巴黎巴黎巴黎首爾巴黎10法蘭克福蘇黎世法蘭克福深圳法
35、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迪拜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深圳深圳注:由于數據等因素,2019 年停更。表 5 成長發展評價前 10 位的城市 16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從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狀況來看,歐美金融中心城市金融市場發展趨勢基本穩定,全球經濟中心增長極逐步向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轉移,亞洲城市在世界金融體系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上海連續十年排名第一,是全球最具成長活力的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產業的發展在上海經濟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香港金融中心成長發展穩健,依舊保持著前五名的優異成績。北京成長發展穩中有進,由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深圳依舊維持前十位次。從國際金融中心演進的規律來看,中
36、國作為亞洲經濟的增長動力引擎,在金融中心的成長發展方面平穩前進。圖 6 IFCD Index 2022 成長發展要素評價結果 17 在排位波動方面,2022 年成長發展要素位差相比上一年度變動大于 3 位的城市有 10 座。從城市變動幅度來看,有五座城市的成長發展指數位次呈現下降趨勢,其中臺北、蒙特利爾、米蘭、約翰內斯堡均下降了 6 位;圣保羅下降了 5 位。五座城市的金融業成長發展指數位次上升,包括斯德哥爾摩、墨爾本、維也納、赫爾辛基、大阪。其中墨爾本上升速度最快,上升了 9 位。從成長發展要素構成來看,主要包括市場成長、經濟成長、創新成長三個維度。經過比較分析,上海在市場成長和經濟成長方面
37、居于領先地位,北京在經濟成長、創新成長方面優勢明顯。城市20222021位差位差絕對值臺北3024-66蒙特利爾3428-66米蘭3529-66斯德哥爾摩283355墨爾本273699維也納364044赫爾辛基384355大阪374255約翰內斯堡4135-66圣保羅4237-66表 6 成長發展評價位差變動較大的城市 18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十年來高速發展。數據顯示,2012 年-2021 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從 11%增長到 18%,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從 2012 年的 528 萬億元提高至 2021年的 2511 萬億元。十年間,上海
38、銀行業資產和銀行貸款增長均超過 140%,保險深度從 4.08%上升到 4.56%,保險密度從 3421 元/每人上升到 7917 元/每人。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規模十年來增長近 2 倍,從全球第七位躍居第三位;債券市場累計融資近 34 萬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債券市場。此外,新設上海票據交易所、上海保險交易所、跨境清算公司、中國信托登記公司、中央結算公司上??偛?、城銀清算公司等多家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吧虾=稹薄吧虾S汀薄吧虾c~”等價格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上??缇橙嗣駧艠I務結算量占全國比重約 50%。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也是亞洲重要的科創中心,上海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聯動效應正在日益增
39、強,金融科技創新應用水平正在不斷提升,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普惠金融服務方式更加多元。表 7 國際金融中心成長發展指數綜合排名前 10 城市的客觀指標維度分析 19 2022 年產業支撐指數排名前 10 位的國際金融中心分別為:紐約、倫敦、上海、香港、東京、芝加哥、北京、巴黎、法蘭克福和新加坡。與 2021 年相比,紐約、倫敦、上海、香港、東京繼續保持領先位置,法蘭克福排名上升一位,至第九位。2022 年產業支撐評價前五名金融中心地位基本穩定,產業優勢帶動金融發展作用明顯,金融業服務支撐實體產業發展的力度也較為顯著。(三)產業支撐指數:產業優勢帶動金融發展作用明顯表 7 產業支撐評
40、價前 10 位的城市名次2022202120202018201720162015201420132012201120101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2倫敦倫敦倫敦東京倫敦倫敦倫敦倫敦倫敦倫敦東京東京3上海上海上海倫敦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倫敦倫敦4香港香港香港上海上海香港香港香港香港上海香港香港5東京東京東京香港香港上海上海上海上海香港 新加坡 新加坡6芝加哥 芝加哥 巴黎巴黎 芝加哥 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 上海巴黎7北京北京 芝加哥 芝加哥 新加坡 巴黎 芝加哥 巴黎北京法蘭克福巴黎上海8巴黎巴黎 新加坡法蘭克福巴黎北京北京北京巴黎北京法蘭克福法蘭克
41、福9法蘭克福新加坡 北京 新加坡法蘭克福芝加哥 巴黎 芝加哥 芝加哥 巴黎北京北京10新加坡法蘭克福法蘭克福北京北京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芝加哥 芝加哥 迪拜注:由于數據等因素,2019 年停更。20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在排位波動方面,2022 年產業支撐要素位差變動 3 名以上的城市有 3 座,占比不足 7%,整體排位波動較小。圖 8 IFCD Index 2022 產業支撐要素評價結果表 8 產業支撐評價位差變動較大的城市城市20222021位差位差絕對值首爾2922-77臺北3631-55大阪3429-55 21 產業支撐構成主要包括產業關聯、產業人才以及
42、產業景氣三個維度,體現了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產業相關性、產業創造力以及產業活力。新加坡、香港、上海在產業關聯方面表現較突出,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芝加哥、法蘭克福、日內瓦等歐美城市在產業景氣方面保持領先地位,倫敦、蘇黎世在產業人才方面具有優勢。新加坡是全球物流樞紐,并且背靠東南亞這一橡膠原產地,新交所推出了一些重要的衍生品合約,如橡膠衍生品、鐵礦石衍生品、貨運衍生品等,在國際市場上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新交所在其網站上表示,該交易所推出的 SICOM 橡膠期貨是全球實物橡膠的價格基準,其新交所美元/離岸人民幣期貨是交易最廣泛的國際人民幣期貨,而其新交所富時 A50 指數期貨是全球最具流動性的中
43、國股票國際合約。此外,作為國際航運中心,新加坡金融業在海事金融方面也擁有優勢。圖 9 國際金融中心產業支撐指數綜合排名前 10 城市的客觀指標維度分析 22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2022 年服務水平指數排名前 10 位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分別為:紐約、倫敦、上海、東京、香港、新加坡、北京、巴黎、華盛頓和法蘭克福。紐約連續三年穩居第一;上海、東京服務水平排名分別保持第三、第四,巴黎和華盛頓服務水平排名均有小幅上升。整體來看,2022 年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服務水平指數呈現出如下特點:傳統金融中心優勢繼續保持,新型經濟體金融中心城市難以短期超越。(四)服務水平指數:傳統金融中心服務優
44、勢更為顯著表 9 服務水平評價前 10 位的城市名次2022202120202018201720162015201420132012201120101紐約紐約紐約倫敦倫敦倫敦紐約紐約倫敦紐約紐約倫敦2倫敦倫敦倫敦紐約香港紐約倫敦倫敦紐約倫敦倫敦紐約3上海上海香港東京東京香港 新加坡 香港東京東京東京東京4東京東京上海香港紐約東京東京東京香港香港香港巴黎5香港香港 新加坡 巴黎巴黎 新加坡 香港 新加坡 新加坡 巴黎巴黎香港6新加坡 新加坡 東京 新加坡 新加坡 巴黎上海上海巴黎 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7北京北京北京法蘭克福法蘭克福上海巴黎巴黎上海法蘭克福上海 蘇黎世8巴黎 蘇黎世 舊金山 蘇黎
45、世 上海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蘇黎世法蘭克福華盛頓9華盛頓法蘭克福華盛頓 芝加哥 蘇黎世 蘇黎世 蘇黎世 芝加哥 芝加哥 芝加哥 日內瓦 日內瓦10法蘭克福巴黎 芝加哥 上海 芝加哥 芝加哥 芝加哥 悉尼悉尼悉尼 蘇黎世 悉尼注:由于數據等因素,2019 年停更。23 圖 10 IFCD Index 2022 服務水平要素評價結果在排位波動方面,2022 年服務水平要素位差變動 3 名以上的共有 7 座,變動幅度較小。其中,哥本哈根、臺北和大阪下降幅度較大,分別下降 5 位、6 位、5 位。羅馬、米蘭、都柏林、莫斯科排位上升明顯。表 10 服務水平評價位差變動較大的城市城市20222
46、021位差位差絕對值臺北3731-66大阪3833-55羅馬283577米蘭333744都柏林313655莫斯科353944哥本哈根3429-55 24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圖 11 國際金融中心服務水平指數綜合排名前 10 城市的客觀指標維度分析服務水平構成主要包括基礎設施、社會管理以及工作生活三個維度,綜合體現國際金融中心硬件支撐及軟件服務兩個方面的發展情況。分析結果顯示,新加坡、倫敦等城市的社會管理水平較高,金融法律體系相對健全、金融監管政策較為透明,為國際金融資本進入提供保障。香港、蘇黎世、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在基礎設施方面優勢明顯,紐約、倫敦等城市在工作生活方面
47、優勢突出。新華社經濟分析師調研發現,香港的金融基建符合目前最高的國際標準,并緊密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助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金融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可分為三大類:支付系統交收銀行同業的支付交易;債券交收系統交收及托管債券;與本地及境外系統聯網分別在本地與境外提供外匯交易同步交收及貨銀兩訖交收服務。同時也加入了新的組件,其中包括快速支付系統、投資基金服務平臺,以及場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資料儲存庫等,以增加其涵蓋面及深度。其中,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 系統)于1990 年設立,為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提供高效、安全及方便的結算交收托管服務,讓海外投資者參與港元債券市場,CMU 網站已
48、于 2022 年 7 月進行優化并重新推出。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已推出多項措施,進而推動香港債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包括實施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發行計劃、政府債券計劃以及政府綠色債券計劃。政府并向合資格的債券發行人和投資者,提供不同的稅務優惠和激勵措施。25 2022年綜合環境指數排名前10位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分別為: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北京、巴黎、法蘭克福和蘇黎世。其中,倫敦、紐約和香港繼續保持領先位置,位居第一、第二和第三;上海保持在第五名。排名前十的金融中心均處于較平穩可持續的發展環境中,宏觀金融形勢比較穩定。其中,上海、香港的綜合環境排名上升,表明宏觀經濟形勢的有
49、力回升、宏觀金融市場環境穩中向好的宏觀趨勢對金融中心建設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五)綜合環境指數:穩中向好的宏觀金融環境助力國際金融 中心建設表 11 綜合環境評價前 10 位的城市名次2022202120202018201720162015201420132012201120101倫敦倫敦紐約倫敦倫敦倫敦倫敦倫敦倫敦紐約倫敦紐約2紐約紐約倫敦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紐約倫敦紐約倫敦3香港香港 新加坡 東京 新加坡 東京 新加坡 東京東京香港東京東京4新加坡 新加坡 香港香港東京 新加坡 東京 新加坡 新加坡法蘭克福香港香港5上海北京北京 新加坡 香港上海上海上海上海東京巴黎巴黎6東京上海上海巴黎巴
50、黎巴黎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新加坡 新加坡 華盛頓7北京東京巴黎上海法蘭克福法蘭克福蘇黎世 巴黎巴黎 蘇黎世阿姆斯特丹新加坡8巴黎巴黎東京 蘇黎世 上海 蘇黎世 巴黎悉尼 蘇黎世 巴黎法蘭克福悉尼9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深圳法蘭克福蘇黎世 多倫多 悉尼 舊金山 悉尼 日內瓦 悉尼 蘇黎世10蘇黎世 蘇黎世法蘭克福日內瓦 悉尼悉尼 多倫多 蘇黎世 多倫多阿姆斯特丹日內瓦法蘭克福注:由于數據等因素,2019 年停更。26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在排位波動方面,2022 年綜合環境要素位差變動 3 名以上的僅有 1 座。深圳從 18 位上升至 11 位,綜合環境有較大改善。圖 12 I
51、FCD Index 2022 綜合環境要素評價結果表 12 綜合環境評價位差變動較大的城市城市20222021位差位差絕對值深圳111877 27 圖 13 國際金融中心綜合環境指數綜合排名前 10 城市的客觀指標維度分析從綜合環境構成來看,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三個維度。大部分國際金融中心所在國家都具備保障金融中心可持續發展的穩健經濟、政治、社會環境。分析結果顯示,歐洲金融中心城市的綜合環境發展維度普遍較為優良。新華社經濟分析師調研發現,倫敦金融城擁有便捷的交通、豐富的信息、即時的通訊、高質的辦公設施及良好的金融和商務運營環境,可以大大節約公司的管理和交易成本,能夠促進知識型、
52、信息型、清潔型和高附加值的金融產業的發展。此外,為了在空間上給英國的金融發展提供必要的新空間,倫敦還將金絲雀碼頭區改造為新金融區,擁有功能性很強的新樓群,設計也更現代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與金融自由化的深化,跨文化能力已上升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一種關鍵性資源。從倫敦金融城從業者的來源來看,61來自英國本土,約 15來自歐盟其他國家,其余來自歐盟以外地區。全球領先智力資源優勢是倫敦金融城的重要優勢。目前,約有52.2萬人在倫敦金融城工作,占倫敦勞動力的 10%,70%的從業人員都是高技能從業者。其中,金融從業人員有 37.4 萬,類似于精算師、國際律師、高級財務分析師等相關尖端人才,可以及時為企業
53、或個人提供服務。此外,科技產業的就業人數占倫敦金融城就業人數的 10%,是倫敦金融城 2018 年增長最快的就業群體。倫敦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學、學院、學校及學術研究機構,通過“產學研一體化”價值鏈整合,倫敦形成了面向全球的金融人力資源集群。倫敦還是全世界生活滿意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文化娛樂資源。較高的綠化覆蓋率、便捷的交通、發達的旅游產業、高品質的醫療服務等等為倫敦居民及相關從業者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環境。28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國際金融中心區域分布評價(一)前十位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區域分布(二)區域前五位金融中心城市分析(三)全球重點國際金融中心調研 29 新
54、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的 45 個樣本城市在全球分布情況見下表。從參評城市分布來看,歐洲城市最多,有 21 個城市;其次為亞洲及非洲地區,有 14 個城市參評;美洲地區有 10 個城市參評,并且有 8 個分布在北美洲。從 2022 年排名情況來看,在排名前 10 位的城市中,美洲城市數量為 1 個,歐洲城市數量為 3 個,亞洲城市數量為 6 個。區域參評城市個數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2)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1)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0)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8)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7)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6)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5)排名前 1
55、0位的城市(2014)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3)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2)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1)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0)美洲10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2)紐約(2)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芝加哥(10)芝加哥(10)芝加哥(10)芝加哥(9)芝加哥(10)華盛頓(9)歐洲21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1)倫敦(1)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2)巴黎(8)巴黎(8)巴黎(8)巴黎(7)巴黎(7)巴黎(7)巴黎(7)巴黎(7)巴黎(7)法蘭克福(7)巴黎(7)
56、巴黎(5)法蘭克福(10)法蘭克福(10)法蘭克福(10)法蘭克福(8)法蘭克福(8)法蘭克福(8)法蘭克福(8)法蘭克福(8)法蘭克福(8)巴黎(8)法蘭克福(8)法蘭克福(7)蘇黎世(9)蘇黎世(9)蘇黎世(9)阿姆斯特丹(10)亞洲及其他14上海(3)上海(3)上海(3)東京(3)東京(4)東京(3)新加坡(3)東京(3)香港(3)東京(3)東京(3)東京(3)香港(4)香港(4)香港(4)香港(4)香港(3)香港(4)東京(4)新加坡(4)東京(4)香港(4)香港(4)香港(4)東京(5)東京(5)東京(5)上海(5)上海(5)上海(5)上海(5)香港(5)新加坡(5)新加坡(5)新加
57、坡(5)新加坡(6)新加坡(6)新加坡(6)新加坡(6)新加坡(6)新加坡(6)新加坡(6)香港(5)上海(5)上海(6)上海(6)上海(6)上海(8)北京(7)北京(7)北京(7)北京(10)北京(10)北京(9)北京(9)北京(9)悉尼(10)悉尼(9)悉尼(10)深圳(9)深圳(9)深圳(9)(一)前十位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區域分布表 13 參評城市的全球分布注:由于數據等因素,2019 年停更。30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從金融市場發展指數排名前十城市的全球分布來看,亞洲有 6 個城市,歐洲有 3 個城市,北美仍舊只有紐約進入前十名。區域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2)排
58、名前 10位的城市(2021)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0)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8)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7)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6)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5)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4)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3)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2)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1)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0)美洲紐約(1)紐約(2)紐約(2)紐約(2)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2)芝加哥(9)芝加哥(10)芝加哥(10)華盛頓(10)歐洲倫敦(2)倫敦(1)倫敦(1)倫敦(1)倫敦(2)倫敦(2)倫敦(2
59、)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1)巴黎(9)巴黎(9)巴黎(9)巴黎(7)巴黎(7)巴黎(7)巴黎(7)巴黎(5)巴黎(5)法蘭克福(10)法蘭克福(10)法蘭克福(10)法蘭克福(8)法蘭克福(9)法蘭克福(7)法蘭克福(7)法蘭克福(5)蘇黎世(10)巴黎(8)巴黎(8)法蘭克福(8)法蘭克福(8)巴黎(8)法蘭克福(6)法蘭克福(6)蘇黎世(10)蘇黎世(10)蘇黎世(10)蘇黎世(10)蘇黎世(9)蘇黎世(9)亞洲及其他上海(3)香港(3)香港(3)香港(3)香港(4)香港(3)新加坡(3)東京(3)東京(3)東京(3)東京(3)東京(3)香港(4)上海(4)上海(4
60、)東京(4)東京(3)東京(4)香港(4)香港(4)香港(4)香港(4)香港(4)香港(4)東京(5)北京(5)深圳(6)新加坡(6)新加坡(6)新加坡(5)東京(5)新加坡(5)新加坡(5)上海(6)上海(7)上海(7)新加坡(6)深圳(6)東京(7)上海(5)上海(5)上海(6)上海(6)上海(6)上海(6)新加坡(7)新加坡(8)新加坡(8)北京(7)東京(7)新加坡(8)北京(9)北京(8)北京(9)北京(9)悉尼(9)悉尼(10)北京(9)深圳(8)新加坡(8)北京(5)表 14 金融市場排名前 10 城市的全球分布注:由于數據等因素,2019 年停更。31 從成長發展指數排名前十城
61、市的全球分布來看,亞洲有 6 個城市,歐洲有 3 個城市,美洲只有紐約 1 個城市。亞洲金融中心的成長發展潛力最佳。區域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2)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1)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0)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8)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7)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6)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5)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4)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3)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2)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1)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0)美洲紐約(2)紐約(2)紐約(4)紐約(4)紐約(3)紐約(2)紐約(4)紐約(4)紐約(2)紐
62、約(4)紐約(4)紐約(2)歐洲倫敦(3)倫敦(3)倫敦(2)倫敦(3)倫敦(2)倫敦(3)倫敦(5)倫敦(3)倫敦(3)倫敦(7)倫敦(6)倫敦(1)巴黎(9)法蘭克福(9)巴黎(8)巴黎(8)巴黎(9)巴黎(9)巴黎(9)巴黎(9)巴黎(9)巴黎(9)法蘭克福(6)法蘭克福(10)蘇黎世(10)法蘭克福(9)法蘭克福(10)法蘭克福(10)法蘭克福(10)法蘭克福(10)蘇黎世(9)亞洲及其他上海(1)上海(1)上海(1)上海(1)上海(1)上海(1)上海(1)上海(1)上海(1)上海(1)上海(1)東京(3)北京(4)香港(4)香港(3)香港(2)香港(4)新加坡(4)東京(2)香港(2
63、)香港(4)香港(2)香港(2)香港(4)香港(5)北京(5)新加坡(7)新加坡(6)新加坡(5)東京(5)新加坡(3)新加坡(5)北京(5)東京(3)北京(3)上海(7)東京(6)新加坡(6)北京(6)北京(5)北京(6)北京(6)香港(6)北京(6)東京(6)新加坡(5)東京(5)新加坡(8)新加坡(7)深圳(7)東京(5)東京(7)東京(7)香港(7)北京(7)東京(7)新加坡(7)北京(6)新加坡(7)深圳(8)東京(8)深圳(10)深圳(9)深圳(8)深圳(8)深圳(8)深圳(8)深圳(8)迪拜(8)迪拜(8)迪拜(10)迪拜(10)首爾(9)深圳(10)深圳(10)表 15 成長發
64、展排名前 10 城市的全球分布注:由于數據等因素,2019 年停更。32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從產業支撐指數排名前十城市的全球分布來看,亞洲有 5 個城市,歐洲有 3 個城市,美洲有 2 個城市。區域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2)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1)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0)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8)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7)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6)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5)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4)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3)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2)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1)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
65、0)美洲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芝加哥(6)芝加哥(6)芝加哥(7)芝加哥(7)芝加哥(6)芝加哥(9)芝加哥(9)芝加哥(9)芝加哥(9)芝加哥(10)芝加哥(10)歐洲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3)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3)倫敦(3)巴黎(8)巴黎(8)巴黎(6)巴黎(6)巴黎(8)巴黎(7)巴黎(8)巴黎(7)巴黎(8)法蘭克福(7)巴黎(7)巴黎(6)法蘭克福(9)法蘭克福(10)法蘭克福(10)法蘭克福(8)法蘭克福(9)法蘭克福(10
66、)法蘭克福(10)法蘭克福(10)法蘭克福(10)巴黎(9)法蘭克福(8)法蘭克福(8)亞洲及其他上海(3)上海(3)上海(3)東京(2)東京(3)東京(3)東京(3)東京(3)東京(3)東京(3)東京(2)東京(2)香港(4)香港(4)香港(4)香港(5)香港(5)香港(4)新加坡(4)香港(4)香港(4)上海(4)香港(4)香港(4)東京(5)東京(5)東京(5)上海(4)上海(4)上海(5)香港(5)上海(5)上海(5)香港(5)新加坡(5)新加坡(5)北京(7)北京(7)北京(9)新加坡(9)新加坡(6)新加坡(6)上海(6)新加坡(6)新加坡(6)新加坡(6)上海(6)上海(7)新加
67、坡(10)新加坡(9)新加坡(8)北京(10)北京(10)北京(8)北京(7)北京(8)北京(7)北京(8)北京(9)北京(9)迪拜(10)表 16 產業支撐排名前 10 城市的全球分布注:由于數據等因素,2019 年停更。33 從服務水平指數排名前十城市的全球分布來看,亞洲有 5 個城市,歐洲有 3 個城市;美洲有 2 個城市。區域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2)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1)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0)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8)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7)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6)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5)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4)排名前
68、10位的城市(2013)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2)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1)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0)美洲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2)紐約(4)紐約(2)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1)紐約(2)華盛頓(9)舊金山(8)芝加哥(9)芝加哥(10)芝加哥(10)芝加哥(10)芝加哥(9)芝加哥(10)芝加哥(9)華盛頓(8)華盛頓(9)芝加哥(10)歐洲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1)倫敦(1)倫敦(1)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2)倫敦(1)巴黎(8)蘇黎世(8)巴黎(5)巴黎(5)巴黎(6)巴黎(7)巴黎(7)巴黎(
69、6)巴黎(5)巴黎(5)巴黎(4)法蘭克福(10)法蘭克福(9)法蘭克福(7)法蘭克福(7)法蘭克福(8)法蘭克福(8)法蘭克福(8)蘇黎世(7)法蘭克福(7)法蘭克福(8)蘇黎世(7)巴黎(10)蘇黎世(8)蘇黎世(9)蘇黎世(9)蘇黎世(9)法蘭克福(9)蘇黎世(8)日內瓦(9)日內瓦(9)蘇黎世(10)亞洲及其他上海(3)上海(3)上海(4)香港(4)香港(2)香港(3)新加坡(3)香港(3)東京(3)東京(3)東京(3)東京(3)東京(4)東京(4)新加坡(5)東京(3)東京(3)東京(4)東京(4)東京(4)香港(4)香港(4)香港(4)香港(5)香港(5)香港(5)東京(6)新加坡
70、(6)新加坡(6)新加坡(5)香港(5)新加坡(5)新加坡(5)新加坡(6)新加坡(6)新加坡(6)新加坡(6)新加坡(6)北京(7)上海(10)上海(8)上海(7)上海(6)上海(6)悉尼(8)悉尼(10)上海(7)悉尼(10)北京(7)北京(7)悉尼(10)表 17 服務水平排名前 10 城市的全球分布注:由于數據等因素,2019 年停更。34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從綜合環境指數排名前十城市的全球分布來看,亞洲有 5 個城市,歐洲有 4 個城市,美洲有 1 個城市。區域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2)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1)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20)排名前
71、 10位的城市(2018)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7)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6)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5)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4)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3)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2)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1)排名前 10位的城市(2010)美洲紐約(2)紐約(2)紐約(1)紐約(2)紐約(2)紐約(2)紐約(2)紐約(2)紐約(2)紐約(1)紐約(2)紐約(1)多倫多(9)多倫多(10)舊金山(9)多倫多(9)華盛頓(6)歐洲倫敦(1)倫敦(1)倫敦(2)倫敦(1)倫敦(1)倫敦(1)倫敦(1)倫敦(1)倫敦(1)倫敦(2)倫敦(1)倫敦(2)巴黎(8
72、)巴黎(8)巴黎(7)法蘭克福(9)法蘭克福(7)法蘭克福(7)法蘭克福(6)法蘭克福(6)巴黎(6)法蘭克福(4)巴黎(5)巴黎(5)法蘭克福(9)法蘭克福(9)法蘭克福(10)蘇黎世(8)蘇黎世(9)蘇黎世(8)蘇黎世(7)巴黎(7)蘇黎世(7)巴黎(8)阿姆斯特丹(7)蘇黎世(9)蘇黎世(10)蘇黎世(10)巴黎(6)巴黎(6)巴黎(6)巴黎(8)蘇黎世(10)法蘭克福(8)蘇黎世(7)法蘭克福(8)法蘭克福(10)日內瓦(10)日內瓦(9)日內瓦(10)阿姆斯特丹(10)亞洲及其他香港(3)香港(3)新加坡(3)東京(3)東京(4)東京(3)新加坡(3)東京(3)香港(3)香港(3)東
73、京(3)東京(3)新加坡(4)新加坡(4)香港(4)新加坡(5)新加坡(3)新加坡(4)東京(4)新加坡(4)東京(4)東京(5)香港(4)香港(4)上海(5)北京(5)北京(5)上海(7)上海(8)上海(5)上海(5)上海(5)新加坡(5)新加坡(6)新加坡(6)新加坡(7)東京(6)上海(6)上海(6)北京(7)東京(7)東京(8)香港(4)香港(5)深圳(9)悉尼(10)悉尼(10)悉尼(9)悉尼(8)悉尼(10)悉尼(9)悉尼(8)表 18 綜合環境指數排名前 10 城市的全球分布注:由于數據等因素,2019 年停更。35 1.美洲地區2022 年,美洲排名前 5 位的金融中心分別為紐
74、約、芝加哥、華盛頓、舊金山、多倫多。美國紐約全球排名第一,在美洲金融城市中整體實力最強,在金融市場、成長發展、產業支撐、服務水平和綜合環境五個要素指數評比中都名列前茅,是美洲金融城市的“排頭兵”。為具體分析各大洲的國際金融中心情況,我們分別選取各大洲前五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進行分析。(二)區域前五位金融中心城市分析圖 14 美洲評價前 5 位的城市各要素得分比較2.歐洲地區2022 年歐洲金融中心城市各要素評分排名前 5 位分別為倫敦、巴黎、法蘭克福、蘇黎世、日內瓦。從各金融中心城市的要素評分上看,歐洲金融中心城市得分整體上超過美洲金融中心城市得分。英國倫敦作為世界排名第二的國際金融中心,在金融
75、市場、成長發展、產業支撐、服務水平和綜合環境要素指數得分方面均位列歐洲第一。圖 15 歐洲評價前 5 位的城市各要素得分比較 36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3.亞洲地區2022 年亞洲及其他地區金融中心排名前 5 位分別為上海、香港、東京、新加坡、北京。圖 16 亞洲及其他地區評價前 5 位的城市各要素得分比較通過新華社遍布全球的信息采集體系,對紐約、倫敦等重點金融中心城市的最新建設進展進行了調研。1.行業監管為紐約金融業保駕護航紐約市金融行業在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和地位,行業監管在金融行業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較為充分的對話、討論和不斷調整,監管政策為當地金融行業發展起到保
76、駕護航作用。紐約金融行業除了接受美國聯邦金融監管機構的管理外,紐約州金融監管部門和紐約聯儲銀行等也對當地金融行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三)全球重點國際金融中心調研 37 近年來,紐約市在證券市場的地位保持穩定,金融科技領域也充滿活力,金融監管部門的政策具有前瞻性,同時也面臨金融機構搬離的困擾。金融行業仍充滿活力據非營利組織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NYCEDC)介紹,紐約市除了在傳統證券市場長期占據龍頭地位外,當地風險資本企業還投資于初創科技公司、電子商務、企業軟件、云計算、金融科技以及其他行業。金融行業對紐約市而言依然是支柱行業,為財政和工資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金融行業就業人數超過 40 萬人。紐約
77、市有大約 600 家金融科技企業,金融與科技的結合使當地金融科技創新在美國占據重要和獨特地位,金融科技和創新活動較為活躍,并聚集了不少相關人才和初創企業。紐約市長埃里克 亞當斯支持把紐約市建成一個加密貨幣樞紐,并在自己于 2022 年 1 月開始就任市長后把前三個月的工資兌換成比特幣。紐約證券交易所作為世界最大股票交易所,擁有 2400 多家上市公司,市值近年維持在20 萬億美元以上水平,納斯達克交易所擁有約 3700 家上市公司,總市值位列世界第二。由于美國資本市場高度發達并且有較為成熟的監管,有大量外國企業來美國融資上市。以紐約證券交易所為例,紐交所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有超過 500 家外
78、國企業在紐交所上市交易,移動平均市值超過 8 萬億美元。來自亞太的上市公司有 115 家,市值為 2.79 萬億美元。在資金市場上,紐約聯儲銀行在 2017 年推出旨在替代倫敦隔夜拆借利率(LIBOR)的擔保隔夜融資利率(SOFR),預計將在 2023 年中完成替代,這將加強紐約及美國在貨幣市場的定價權和影響力。不過,由于地區間稅收政策差異,新冠疫情后遠程辦公增加和紐約市治安在疫情后惡化等因素影響,近年來不斷有金融企業從紐約搬到佛羅里達等地,對紐約市金融行業帶來一定影響。監管著眼于前沿問題盡管行業監管普遍具有一定滯后性,但美國聯邦和紐約州監管部門總體上試圖在行業前沿問題上發揮積極影響力,一方面
79、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和違法行為,另一方面也保證了行業的健康發展。比如,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投資于加密貨幣,主流金融機構也開始嘗試投資于這一領域,紐約州金融監管機構就對此出臺了多項措施。38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為保護當地環境,紐約州州長凱西 霍楚(Kathleen C.Hochul)在 2022 年 11 月 22日簽署一項法令,未來兩年將暫停在紐約州批準或更新許可讓化石燃料發電廠為加密貨幣挖礦企業供電。紐約州成為美國首個出臺類似法律的州。根據該法,紐約州環境保護部門還將研究加密貨幣行業帶來的環境影響?;舫硎?,自己將確保紐約繼續成為金融創新的中心,但也采取重要的步驟把環境保
80、護放在優先地位。早在 2021 年 7 月加密貨幣價格處于高位時,紐約州北部靠近加拿大的小鎮 Massena 因加密貨幣挖礦企業的涌入而宣布暫停批準新的加密貨幣挖礦企業進入。紐約州金融服務局在 2022 年 12 月 15 日發布了一份指引,要求轄區內銀行在從事新加密貨幣相關業務或顯著不同的加密貨幣相關活動 90 天前獲得其許可。申請方需要提供商業計劃,如何管理相關風險,公司治理框架細節,如何保護消費者,以及財務、法律和監管分析等方面的信息。紐約州金融服務局除了有意在加密貨幣行業監管方面發揮全國性作用外,還在金融機構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走在前列。2021 年 11 月,紐約州金融服務局公布了全美首
81、個針對保險行業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指引。雖然沒有強制效力,但該指引鼓勵保險企業減少化石能源使用,并幫助社區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保險公司需要公開披露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并任命一名董事會成員負責管理氣候變化風險。紐約州金融服務局同時還在醞釀推出針對轄區內銀行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指引。此外,紐約州金融服務局還在推動修改金融服務企業網絡安全有關規定,以強化網絡安全義務,就數據保護、接入和事故反應設立高標準,要求企業在遭遇勒索病毒支付后 24 時內報告等。2.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與發展倫敦的金融中心倫敦金融城是世界最負盛名的金融中心之一,管理著價值數萬億美元的資產,不但是英國乃至全球財富最集中
82、的地方之一,也是外匯交易、全球保險、國際債券、能源期貨等領域的佼佼者。倫敦金融城產業集群的發展歷史悠久,產業門類齊全,幾乎囊括了所有金融產業部門,產業支持體系發達且完備,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十分顯著。39 據倫敦金融城數據顯示,倫敦是外匯交易中心,占全球外匯交易量的近 40%,遙遙領先于其它外匯交易中心,牢居首位;是全球最主要的國際債券交易中心,國際債券占全球交易量的 70%以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場外衍生品交易市場,占全球交易量的 43%;是世界領先的國際保險業市場之一,保費凈收入居世界前三。在資本可得性方面,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銀行貸款來源之一,跨國貸款占全球總額的 19%,居世界之首;倫敦
83、是最主要的外國證券交易中心及集資中心之一,倫敦的再融資量占全球的 13%;是歐洲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和管理中心,在全球位居第二,僅次于美國。坐擁倫敦核心地帶,倫敦金融城交通便捷、信息豐富、通訊即時、辦公設施高質,另外,良好的金融和商務運營環境也大大節約了公司管理和交易成本,能夠促進知識型、信息型、清潔型和高附加值金融產業發展。此外,為了在空間上給英國的金融發展提供必要的新空間,倫敦還將金絲雀碼頭區改造為新金融區,擁有功能性很強的新樓群,設計也更現代化。清算系統方面,倫敦的自動清算支付系統(Clearing House Automatic Payment System,CHAPS)在 198
84、4 年就已創建,是英國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統,也是全球最大的大額實時結算系統之一,僅次于美國 FEDWIRE。該系統用高度自動電腦化的信息傳遞,部分地取代了依靠票據交換的方式,使以倫敦城外的交換銀行為付款人的部分交易(1 萬英磅以上)也可實現當天結算。英國經濟學家蘇珊 斯特蘭奇認為,倫敦金融城在歷史上較早地應用了電報、電話、計算機以及芯片技術和衛星通訊等技術媒介,一直以科技創新體現和保障金融服務業高效和迅捷的行業特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與金融自由化的深化,跨文化能力已上升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一種關鍵性資源。從倫敦金融城從業者的來源來看,61來自英國本土,約 15來自歐盟其他國家,其余來自歐盟以外地區
85、。全球領先的智力資源優勢是倫敦金融城的重要優勢。目前,約有 52.2 萬人在倫敦金融城工作,占倫敦勞動力的 10%,70%的從業人員都是高技能從業者。其中,金融從業人員有37.4 萬,類似于精算師、國際律師、高級財務分析師這樣尖端人才,可以及時為企業或個人提供服務。此外,科技產業的就業人數占倫敦金融城就業人數的 10%,是倫敦金融城 2018年增長最快的就業群體。40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倫敦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學、學院、學校及學術研究機構,通過“產學研一體化”價值鏈整合,倫敦形成了面向全球的金融人力資源集群。倫敦還是全世界生活滿意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文化娛樂
86、資源。較高的綠化覆蓋率、便捷的交通、發達的旅游產業、高品質的醫療服務等等為倫敦居民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環境。倫敦金融城的長期繁榮也與英國政府根據實際需要不斷進行金融監管創新密不可分。僅在過去 30 多年間,英國金融業就完成了三次金融監管體系的巨大變革:1986 年,撒切爾政府發動了第一次“金融大爆炸”,在對內放松管制的同時,對外開放了金融服務業,也引發了全球范圍的金融自由化浪潮;1997 年布萊爾上臺后履行了其執政承諾:改革金融監管體制,制訂通貨膨脹目標以防范金融業日益增加的系統風險,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行統一金融監管的國家。2009 年金融危機之后,金融服務監管局(FSA)被撤銷,宏觀與微觀
87、審慎監管職能由英格蘭銀行承擔。與此同時,在英格蘭銀行內部成立金融政策委員會(FPC),審慎監管局(PRA),金融行為監管局(FCA)。至此,英國形成了由英格蘭銀行全面負責,PRA 和FCA 具體實施的新“雙峰監管”機制。曾任倫敦金融城治安官的邁克爾 邁納利(Michael Mainelli)認為,對倫敦的金融業,政府并非簡單地采取不干預政策以保持其活力,實際上,倫敦金融體系的產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通過國家或地區有關部門的人為設計、強力支持而產生的,比如,在戰爭和蕭條時期,倫敦金融城通過金融創新和優惠政策,推進金融資源集聚,又如,倫敦金融城和英格蘭銀行及時抓住歐洲美元市場機遇,形成巨大的
88、國外持有的美元池,以金融業的國際化帶動國內金融業的發展,進而促進經濟各部門的發展,在此基礎上產生互動效應,最終奠定了國際金融中心基礎。展望未來,英國的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在線融資、數字銀行、支付、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使倫敦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中處于領先地位。根據 Dealroom的數據,自今年年初以來,倫敦吸引了95億美元的金融科技風險投資資金,超越舊金山和紐約,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投資中心。London&Partners 首席執行官勞拉 希特倫(Laura Citron)表示:“與世界上的許多中心不同,倫敦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進入世界領先金融中心之一以及歐洲最大的科技
89、生態系統的機會。這種結合是創新的秘訣,同時也為公司提供了接觸政策制定者、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的機會,所有這些都在一個城市非??少F?!?1 3.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步伐強勁作為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不但是金融服務的首選地點,也是全球許多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香港金融市場在有效、透明以及符合國際標準的監管下運作。香港位于亞洲的中心地帶,與內地緊密融合,連通世界各地。香港的具體優勢包括健全的法律制度、簡單和低的稅制、資金可自由進出、一應俱全的金融產品,以及大量的金融人才。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相比較,香港最大、最核心的優勢,在于香港是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在“一國兩
90、制”下扮演著難以復制、難以取代的超級聯系人角色,這也是香港籌劃長遠發展的根本起點。香港與中國大陸互聯互通香港先后推出港股通、債券通、互換通,正在推動符合條件的在港主要上市海外企業證券納入港股通、在港股通增加人民幣股票交易柜臺、在香港推出國債期貨等。2022 年 11 月港股市值超過 33 萬億港元、共有 2580 多家上市公司,當月主板和創業板成交超過 3 萬億港元。而 2021 年全年總成交額為 41 萬億港元,為歷年新高。來自內地與國際的資金與企業的匯聚、互聯互通,讓香港的證券市場規模更深更闊、交投更為活躍,較區內其他證券市場更具優勢。在外匯方面,香港也有很強的基礎,是全球主要美元交易中心
91、之一及境外人民幣最大樞紐。至 2021 年底,香港的人民幣總存款額超過 9000 億元人民幣,占全球離岸人民幣存款約60%,全球的離岸人民幣結算業務有 75%在港進行。香港同時是亞洲領先的債券樞紐,以發行量計,是亞洲(除日本外)第三大債券市場,僅次于內地和韓國。憑著具競爭力的金融機構和專業服務生態系統,香港亦成為亞洲區內最具規模安排國際債券及內地離岸債券發行的中心,占區內發行額的 34%。香港有限合伙基金制度自 2020 年 8 月底實施,截至 2022 年 10 月,超過 550 支有限合伙基金(LPF)在香港注冊成立,吸引包括私募基金和創投基金在內的私人投資基金在香港注冊,為香港及大灣區其
92、他城市的創科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LPF 在港的蓬勃發展豐富了香港的資金池,也帶動相關本地專業服務發展。特區政府一直致力于發展香港成為亞太地區首選的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通過不同措施“聚財創富”,持續提升香港在國際資產管理市場的競爭力。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市場在區內也占有領導地位,截至 2021 年底在港管理的資產達到4.5 萬億美元,當中的三分之二是境外資金。香港也是亞洲區內最大的對沖基金中心和第二大的私募基金中心(僅次于內地)。目前在港的私募基金管理資產規模達 1800 億美元,去年香港銀行業的資產總額超過 26 萬億港元,創多年來的新高。42 新華國
93、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香港金融基建香港金融基建的組成部分可分為三大類:支付系統交收銀行同業的支付交易;債券交收系統交收及托管債券;與本地及境外系統聯網分別在本地與境外提供外匯交易同步交收及貨銀兩訖交收服務。香港的金融基建符合目前最高的國際標準,并緊密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助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同時也加入了新的組件,其中包括快速支付系統、投資基金服務平臺,以及場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資料儲存庫等,以增加其涵蓋面及深度。其中,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 系統)于 1990 年設立,為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提供高效、安全及方便的結算交收托管服務,讓海外投資者參與港元債券市場,CMU
94、 網站已于2022 年 7 月進行優化并重新推出。綠色金融綠色金融近年在香港迅速發展壯大且向豐富多元的方向發展。2021 年綠色及可持續國際債券發行額便有 313 億美元,占亞洲市場三分之一,安排發行量亦居亞洲首位;而綠色及可持續債券及貸款融資總額較 2020 年增加四倍,達到 566 億美元,為亞洲之冠。由特區政府發行的綠債累計總值接近 100 億美元,計價貨幣包括了港元、人民幣、美元和歐元;部分以美元和歐元計價的綠債年期長達二十至三十年,是當時亞洲區最長年期的同類型政府發行綠債。2022 年 10 月,港交所正式推出了全球碳交易平臺 Core Climate,這一自愿碳市場的誕生宣告著香港
95、綠色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正全面發力。這一碳交易平臺使用的碳資產的標準,也是目前國際上最通行的 Verra 平臺下的 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的標準。金融科技(虛擬資產)2022 年 10 月 31 日,特區政府正式發表有關加密貨幣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闡明政府為在香港發展具活力的加密貨幣行業和生態系統而制定的政策立場和方針,并推出三項試驗項目:為 2022 年香港金融科技周發行 NFT、綠色債券代幣、數碼港元。12 月 13 日,南方東英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推出亞洲首批加密貨幣 ETF:南方東英比特幣期貨 ETF(3066.HK)、南方東英以太坊期貨 ETF(
96、3068.HK),并計劃于 12 月 16日正式在港交所上市交易。這將使得港股成為亞洲首個可以為投資者直接提供比特幣和以太坊期貨 ETF 的資本市場。43 4.東京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復當年 日本正尋求應對上世紀 80 年代后期,東京曾是與倫敦、紐約并立的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然而隨著90 年代泡沫經濟破裂及隨后的金融風暴,日本金融資產價格腰斬,大量金融機構倒閉,經濟發展長期低迷,東京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隨之喪失。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數據比較也顯示了東京地位并不占優。外匯日均交易量、衍生品市場店面日均交易額均明顯低于倫敦、紐約、新加坡和香港,而外國上市公司數量僅有 6 家。倫敦紐約東京新加坡香港上海外
97、匯日均易量(2019年12月、每3年更新)35761370376640632136銀行國際資產余額(2022 年 1 季度、季度更新)6506 33884968132122851569銀行國際負債余額(2022 年 1 季度、季度更新)6915 45412247115823231571上市公司數量(本國企業,2022 年 6 月時點數據,季度更新)1630 1980382043323882093上市公司數量(外國企業,2022 年 6 月時點數據,季度更新)340 6046228180上市公司市值總額(2022 年 6 月3,072 23020516062349797374衍生品市場店面日均交
98、易額(2019年12月、每 3 年更新)3916 242515716848019表 19 主要國際金融中心比較(單位:10 億美元;家)來源:日本國際金融情報中心 44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日本的應對和“國際金融城市東京”構想 2.0為尋求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日本政府 2020 年成立了“新金融國金融功能再生項目組”,目的主要是提高資本市場魅力、吸引海外可持續投資。日本中央政府層面出臺了多方面措施,如積極促進金融人才培養引進,調整法人稅、繼承稅、個人所得稅等,減少對海外金融從業者及其相關活動的限制措施,提出以“綠色國際金融中心”為目標的金融業發展方向等。2022 年,岸
99、田文雄政府在其系統性經濟政策新資本主義的基礎設計及執行計劃(方案)實現對人、技術、啟動的投資中規劃了五方面金融業改革和促進政策:一是決定廢除法律中要求上市公司向政府披露季度報告的規定,統一為按交易所規定披露業績簡報。二是加強金融人才培養引進。如為其簽證取得、注冊審核、生活創業提供英語支持;將金融從業者列為信用保證制度對象,以支持其資金周轉。三是研究修改銀行業務范圍及銀證防火墻法規(關于金融集團的銀行、證券間禁止未經同意共享客戶非公開信息的規定),以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增強金融機構國際競爭力和金融市場吸引力。四是促進儲蓄投資,重新評估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的咨詢相關業務的監管規定,減少相關金融
100、產品創新的約束,推進資產管理咨詢業務發展,促進客戶資產穩定發展。五是促進非抵押融資,為數字、脫碳等新興產業成長創造條件。在中央相關戰略基礎上,為謀求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東京在 2021 年 11 月公布了“國際金融都市東京構想 2.0”(以下簡稱構想 2.0)。在構想 2.0 中,東京以確立世界亞洲的金融中心地位為目標,在立足于脫碳、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可持續發展目標)、技術等近年來的社會潮流的基礎上,建立了三大施策支柱:綠色金融相關的外部評價費用補助和信息平臺的整備等“推進綠色金融”;對金融從業人員成長支援、行政手續辦理等提供英語支持,吸引聚集
101、金融人才;以金融數字化吸引金融科技企業,對其提供成長支援和相關商務政策匹配。45 2021 年 4 月東京版 EMP(新興資產運營商培養計劃)基金運營商募集2021 年 10 月提供“綠色基金等促進體制整備支援事業補助金”,可與環境省的補助金并用的補助金制度開始招募“綠色金融外國企業進軍支援事業”(2022 年 3 月選定 6 家,5 月開始募集新年度版):致力于綠色金融的外資資產運用公司和科技金融企業提出了關于對象、宣傳、商務匹配等的支援“科 技 金 融 支 援 基 金”的 運 營 經 營 者 招 募(2022 年 1 月 選 定 株 式 會 社FINOLAB):以通過培育科技金融產業和提供
102、創新服務為解決社會課題做出貢獻為目的基金“可持續能源基金”的運營運營商招募(2022 年 1 月選定株式會社 Looop2):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面向脫碳社會構筑的基金、可再生能源發電站等的整備2022 年 4 月“開始招募與資產運用業創業相關的補助金中的新興資產運用業者”:以據點新興的獨立資產運用業者業登記費、法務合規相關費用、運用事務委托等為對象“與金融機構合作的可持續經營促進事業”的合作金融機構和補助金領取者的招募:目的是支援、中堅、中小企業向可持續經營的轉換招募“社會沖擊投資基金”的運營商:目的是加速新金融潮流和提高“東京生活質量”2022 年 5 月提供“對金融科技企業等的創新支援事
103、業補助金”:對伴隨金融科技活動的商務支援、金融領域的匹配活動等相關驗證的輔助表 20 2021 年以來東京都的主要舉措來源:日本國際金融情報中心5.新加坡財富管理中心特色突出財富管理業務突出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傅方劍認為,新加坡金融中心最重要的特色是財富管理。尤其是近期,大量全球高凈值人群來新加坡設立家族辦公室,借此將資產進行全球配置,讓新加坡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更加凸顯。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年 10 月報道稱,市場人士估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待批的家族辦公室申請多達 600 家。如果全部獲批,引進新加坡的資金保守估計將達 120 億新元。新加坡金融財經分析師陳木坤在當地媒體上表示,
104、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已經有明顯跡象顯示,資金從全世界許多地方流向新加坡這個“資金安全港”。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公布的調查報告,2019 年,新加坡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了 3.98 萬億新元,相比 2018 年增長了 46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15.71%。而在 2020 年,新加坡的資產管理規模又增長了 17.02%,達到了 4.65 萬億新元。對比來看,2020 年的資產管理規模相比 2015 年增長了大約 81.37%。去年發布的 2021 年德勤國際財富管理中心排名報告顯示,新加坡在國際財富管理中心的競爭力上排名世界第二,僅次于瑞士,領先于香港。報告指出,作為中立的商業
105、中心,新加坡相當有競爭力,并且在創新方面的強勁表現最為突出,其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競爭力排名世界第一。軟實力優勢較為明顯傅方劍告訴記者,新加坡能夠成為全球財富管理中心中的佼佼者,原因有多個方面。首先,新加坡有相對寬松的資本進出環境;其次,該國政府長期實施“親資本”的政策,一般不征收資本利得稅,讓新加坡在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稅率方面具備競爭優勢;第三,新加坡實行的英美法系被很多金融從業者與投資者看重,該國的法治也為其在財富管理業務領域贏得了很好的全球聲譽;第四,新加坡政府也有意把新加坡打造成東方的瑞士。陳木坤歸納的新加坡優勢也更多的是在軟實力方面。他表示,新加坡成為全球財富管理中心,背后有十大因素
106、。首先,新加坡實施有利于家族辦公室等機構運作的稅收制度,包括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同時新加坡與 90 個司法管轄區簽訂了互免雙重征稅協議。其次,新加坡在基礎設施與相關機制方面排名世界前列。第三,新加坡長期在創業、資金流動方面提供便利,不進行資本控制,并且是全球三大外匯交易中心之一和東南亞的金融樞紐,也是大規模資金集資的中心。第四,新加坡是一座安全的城市,犯罪率很低,同時教育體系在全球排名前列。第五,新加坡公民與居民的生活水平高,新加坡護照免簽范圍廣。第六,新加坡政治穩定,依法治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強,經濟自由度高。第七,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是物流與交通樞紐,其移民社會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第八,
107、新加坡在高端人力資源方面擁有優勢,該國政府長期通過促進勞動者終身學習等方式,投資人力資源的發展。第九,新加坡政府憑借多項優惠措施吸引家族辦公室等機構入駐。第十,新加坡金融服務行業擁有良好的聲譽,并且具備較強的靈活性,新加坡政府也支持金融科技的發展。打造金融科技樞紐陳木坤提到的政府支持發展金融科技,其實是新加坡金融業近年來著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客座教授、李白金融學院院長白士泮今年 5 月發表文章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自 2015 年和金融業攜手合作,推進“智慧金融中心”的發展策略,積極擁抱金融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以保持新加坡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經過七年努力,成績顯著。4
108、7 白士泮表示,新加坡金管局實施了六大戰略來建設“智慧金融中心”。第一,建設完整多元化的生態系統。配合本地與區域金融科技創業融資需求的快速發展。去年前三季度,新加坡金融科技企業吸引了共 22 億新元的投資資金,高居東盟榜首。完整多元化的生態系統內生各種活動與資源,競爭協作共存,呈現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生氣與活力。第二、開源開放的技術體系結構,實現連通性和創新性。新加坡金管局鼓勵開放源代碼的軟件開發,也鼓勵金融機構通過開放式 API 和金融科技初創公司共享客戶數據與其他信息,舉例來說,新加坡金管局、東盟銀行家協會和世界銀行的國際金融公司,在 2019 年初共同成立了東盟金融創新網絡(AFIN)。
109、該網絡中的一個重要設施是全球首個跨境開放式數據共享平臺(API Exchange,APIX)。這個跨境開放平臺允許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相互連接,并在金融科技沙盒中協作實驗,推動整個亞太地區的數字化轉型和包容性金融發展。第三、國際化連通網絡打造可擴展解決方案。新加坡金管局目前已和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 31 項金融科技合作協議,以促進金融服務創新。第四,培養強大的人才庫和深厚的科研能力。新加坡積極鼓勵高校、研究機構和行業內機構進行金融科技研發合作,開發新信息與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第五,有利于創新的監管環境。金融科技正在分拆金融服務價值鏈,金管局靈活采用分拆監管,對金融科技采取基于活動或風險
110、而不是基于機構的監管方法。金管局早在 2016 年與英國和澳大利亞領先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始實施“監管沙盒”。這是一種在面對合規與否不確定的數字創新方案時,讓創新方案有機會在真實環境中實驗的監管創新做法。第六,安全可靠的網絡世界。網絡安全是智慧金融中心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新加坡金管局與行業一起制定增強版的網絡風險管理指南,與新加坡銀行協會合作加強網絡安全測試,由政府來培訓“白帽黑客”模擬真實世界中的攻擊,測試金融機構的網絡系統安全,還推出了價值 3000 萬新元的網絡安全能力補助金,以鞏固金融機構的網絡安全并鼓勵專業人才發展。48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附錄一金融中心理論基礎
111、(一)金融中心界定國際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er)是指聚集了大量金融機構和相關服務產業,全面集中地開展國際資本借貸、債券發行、外匯交易、保險等金融服務業的城市或地區。其能夠提供最便捷的國際融資服務、最有效的國際支付清算系統、最活躍的國際金融交易場所。金融市場齊全、服務業高度密集、對周邊地區甚至全球具有輻射影響力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國際金融中心之間整體呈現競爭與合作兼有的關系。各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由于稟賦能力的限制,在業務內容上可能各有側重,輻射區域也有所差別,基于業務分工和區域分工的優勢互補能夠產生外部經濟性,在合作過程中提高各自的競爭力。例如在歐洲
112、內部,盡管歐盟內部各個金融中心的競爭日趨激烈,但是各國并未就此忽視合作的重要性,而是通過協調金融稅收制度、組建泛歐金融市場、開展金融業務交流等途徑,加強相互間多層次的緊密合作,在各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了互有分工、相互合作和有序競爭的基本格局。金融中心的發展,其核心在于金融要素配置的能力與效率。而金融中心能力發揮路徑又可分為主導性金融供給與衍生性金融供給。如今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金融中心應首先服務好主導性金融需求,在此基礎上,兼顧多樣性衍生金融需求。紐約、倫敦、香港等無論在地緣特征、創新意識,還是在傳統歷史變革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核心優勢。上海、深圳、北京、孟買等新興金融城市應緊緊圍繞本國經濟發展實
113、際,以金融服務經濟為綱進行深入發展。(二)生態系統理論生態系統理論是由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個體發展模型,強調個體的發展嵌套于依次層疊并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之中,并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來發展和適應。在該理論中,布朗芬布倫納將個體所屬并與之相互作用的環境稱之為行為系統;同時將時間作為研究個體發展變化的參照系,稱作歷時系統。個體存在的行為系統是一個層層相扣的巢狀結構,共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和宏系統,并依次對個體發展產生了直接到間接的影響。微系統是指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這個環境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中系統是指各個微系統之間的聯系或相互關系;外系統是指個體未直接參與但卻對其
114、發展產生影響的系統;宏系統是指存在于以上 3 個系統中的社會環境,實際上是一個廣闊的意識形態。依據時間維度劃分的歷時系統用來考察個體隨時間推移對環境的選擇,是將時間和環境相結合來考察個體動態發展過程。布朗芬布倫納認為,每個系統都有各自角色、準則和規則,可以很大程度地影響個體的發展。49 (三)區域競爭理論區域競爭力是一個地區國民經濟在競爭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實力強度,強調一個地區提供基礎設施所達到的科技水平、社會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狀況。但由于對區域競爭力構成的理解不同,區域競爭力研究的不同學派各自構造出相應的研究模型,其中較為經典的是波特區域競爭力模型以及 IMD 區域競爭力模型。哈佛大學波特教授
115、在國家競爭力一書中提出了區域競爭力模型。他認為關于國家產業競爭力的研究結果同樣適用于次級經濟(區域和城市)競爭力的研究,即區域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支持產業狀況、企業戰略與競爭環境四個要素,另外機遇和政府對產業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力,這六大因素構成了著名的“鉆石模型”。IMD 認為,區域競爭力就是一個國家或公司在世界市場上生產出比其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其將區域競爭力分解為八大方面,包括國內經濟實力、國際化、政府管理、金融體系、基礎設施、企業管理、科學與技術和國民素質。其核心是企業競爭力,其關鍵是可持續性發展。2001 年,IMD 采用了重新調整的四大要素進行評價,分別是
116、經濟表現、政府效率、企業效率和基礎設施。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逐漸卷入到復雜的動態系統之中,并作為其中一部分而運作,城市的發展與其生態系統有著密切的關系,城市越來越體現出一個生命體復雜性的特征。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借鑒這一理論,將與樣本城市直接或間接相聯系的因素納入指標體系中,將金融市場、綜合環境等環境系統作為一級指標,同時考慮時間維度,將成長發展也納入一級指標中,以生態系統視角分析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情況。盡管上述兩種模型指標的具體設置不同,但兩者都很注重評價的完整性、系統性和能動性,即盡可能將影響競爭力現狀和潛力的要素、經濟和社會制度因素等都包括在內。依據區域競爭
117、力理論及模型分析,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指標體系設置金融市場、綜合環境、成長發展、產業支撐、服務水平作為一級指標納入指標體系中,以期全面、真實地反映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狀況。圖 17 IMD 理論模型國內經濟實力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就業和價格生產效率勞動市場金融、企業管理和價值系統公共財政財政政策組織機構企業法規社會結構基本基礎設施技術、科學基礎設施、健康、環境基礎設施教育基礎設施經濟運行競爭力企業效率競爭力基礎設施競爭力政府效率競爭力國際競爭力 50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附錄二指數基本說明(一)功能意義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是對全球范圍內符合一定條件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進
118、行綜合評價,建立系統、全面、特色的評價體系,并運用指數化評價方法進行量化測評,真實反映一定時期內國際金融中心綜合實力。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以金融中心新認知為引導,以創新金融中心生態系統為支撐,通過構建圈核支點生態響應模型,宣示中國金融中心發展戰略與發展理念,度量全球金融中心綜合實力,分析全球金融中心發展最新動向,為全球投資者客觀了解地區金融市場成長性、產業支撐情況、政策制度環境等提供重要參考。(二)設計原則系統性:強調每個指標應都能反映某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某一方面的特征,盡可能從各個角度全面反映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水平,未來指數研究將有一定的延展性,最大化依據社會反饋意見和建議進行修正、補充
119、和完善??陀^性:強調對可考可查的真實運行數據進行簡約相對化處理,通過可以評價和修正的權重進行計算,避免指數的灰色性、模糊性和不可追溯性,指數分析方法客觀、可復制??茖W性:指數指標論證經多輪次專家意見征集和專家委員會研討確認,各個指標有明顯差異,避免特征上交叉,以確保指標間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權重體系經過多輪征集、考量,具有權威性和導向性。操作性:指標充分考慮數據來源穩定、數據連續規范、口徑統一的原則,使數據易于比較和計算,評價指標含義明確。圖 18 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設計原則指標從各個角度全面反映國際金融發展狀況;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依據社會反饋意見及建議修正指標體系結構科學指標選取科學
120、指標論證科學數據來源穩定、規范、口徑統一數據易于計算采取客觀性指標,采用可靠可查的真實運行數據之瞬息方法客觀、可復制設計原則系統性操作性客觀性1234科學性 51 (三)模型架構伴隨著全球科技創新繁榮發展,互聯網等新技術在以多種方式改變著經濟金融運行規律,給傳統金融中心城市也帶來新型挑戰。以往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間競相爭搶金融資源的發展模式,正在被更加可持續的融合競爭法則所影響,一種創新性“金融中心生態系統”理念正在主導未來金融世界發展。這種主流特征,不僅表現在單體國際金融中心城市中,而且在多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構成的全球網絡也有體現。其價值在于生態理念植入系統多元主體后的融合發展,有助于打破零和博
121、弈,系統性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及對全球金融資源的配置能力。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模型架構:以創新金融中心生態系統理念為指導,構建了“圈核支點生態響應模型”,即國際金融中心是以服務實體經濟、實現產業支撐的“成長發展”為“核心”,以“金融市場”“服務水平”“產業支撐”為“支點”,以“綜合環境”為圈層環境的生態循環系統。圖 19 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圈核支點生態響應模型 52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四)指標設計(五)樣本篩選基于模型架構與設計原則,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共設計有三級指標體系(如圖72)。其中,包括 5 個一級指標,15 個二級指標,46 個三級指標
122、。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樣本選擇基本原則:既考慮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金融要素集聚的數據標準,又考慮國際金融中心專家委員會專業評價意見,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一般而言,國際金融中心主要特征包括:集聚一定數量從事國際業務的金融機構,如國際性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具備比較完整的國際金融市場體系,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銀行同業拆借市場,黃金市場,外匯市場等;國際金融中心載體是一個現代化都市,具備發達的通訊網絡、交通條件、發達的服務業以及較高的外向度等要素。具體樣本選擇數據標準主要基于如下原則:其中,一級指標注重揭示金融中心生態系統內在發展規律,具體包括金融市場、成長發展、產業支撐、服務水
123、平和綜合環境五個維度。金融市場是對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發展核心優勢的測度;成長發展是對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發展持續動力的測度;產業支撐是對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發展物質基礎的測度;服務水平是對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發展配套能力的測度;綜合環境是對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外部環境的測度。二級指標是基于功能屬性對一級指標的方向性層次展開;三級指標是具體的指標層。圖 20 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指標體系2說明:圖 7 只列示到二級指標體系,詳細指標體系見表 19。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市場成長產業關聯基礎設施經濟環境外匯市場經濟成長產業人才社會管理政治環境銀保市場創新成長產業景氣工作生活社會環境成長
124、發展產業支撐服務水平綜合環境 53 規模性,即針對股票、債券、外匯等金融交易規模排序;成長性,即針對股票、債券、外匯等金融市場發展速度排序;均衡性,即兼顧各樣本城市的區域均衡分布。納入樣本投票機制補充說明:采用“提名-研究-投票”的流程方式。提名環節更加注重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公認性;研究環節更加注重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對金融資源配置能力的綜合考量;投票環節更加注重多專家背景下的公平性。區域分布樣本城市歐洲阿姆斯特丹維也納奧斯陸巴黎布達佩斯布魯塞爾都柏林法蘭克福哥本哈根赫爾辛基里斯本盧森堡倫敦羅馬馬德里米蘭莫斯科慕尼黑日內瓦斯德哥爾摩蘇黎世美洲波士頓布宜諾斯艾利斯多倫多芝加哥華盛頓舊金山蒙特利爾
125、紐約圣保羅溫哥華亞洲東京大阪迪拜孟買新加坡北京上海深圳首爾臺北香港其他約翰內斯堡墨爾本悉尼表 21 IFCD Index 2022 樣本城市及區域分布(六)分層次的多維分析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采用逐層深入分析框架,以期對入選國際金融中心的 45 個城市發展情況進行全面剖析。第一層次,通過指數得分的階段性差異,對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做出綜合評價;第二層次,深入到各個要素層面分析各個金融中心城市優劣勢所在;第三層次,主要針對金融市場與金融中心發展問題進行單獨研究;第四層次,為尋求諸金融中心城市分布的區域特點,考察區域環境對于金融中心發揮其相應作用的影響;第五層次,主要針對貨幣與金融中心發展問題進
126、行單獨研究,通過中國經濟信息社全球數據采集系統,創新性地采用主觀問卷調查方式,分析全球受訪者對貨幣與金融中心發展的看法。54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附錄三指數編制方法(一)編制流程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是對全球范圍內符合一定條件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進行綜合評價,建立系統、全面、特色的評價體系,并運用指數化評價方法進行量化測評,真實反映一定時期內國際金融中心綜合實力。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以金融中心新認知為引導,以創新金融中心生態系統為支撐,通過構建圈核支點生態響應模型,宣示中國金融中心發展戰略與發展理念,度量全球金融中心綜合實力,分析全球金融中心發展最新動向。IFCD
127、 Index 2022 采用對稱設計競爭力模型算法,強調綜合信息的直觀簡潔和評價體系結構的科學性,建立統一標準的數據處理平臺,將主觀調查數據與客觀指標數據進行合成,計算綜合反映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水平的總指數,為全球投資者客觀了解地區金融市場成長性、產業支撐情況、政策制度環境等提供重要參考。圖 21 IFCD Index 2022 編制結構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金融市場金融市場3 個二級指標10 個三級指標46 個三級指標15 個二級指標客觀指標評分系統0.50.50.50.50.50.50.50.50.50.5問卷評分系統5 個一級指標成長發展成長發展3 個二級指標9 個三級指標產業支撐產業支撐3
128、 個二級指標9 個三級指標服務水平服務水平3 個二級指標10 個三級指標綜合環境綜合環境3 個二級指標8 個三級指標金融市場0.21成長發展0.21產業支撐0.19服務水平0.20綜合環境0.20 55 (二)指標體系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指標體系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數據可獲取性、指標意義、指標重要性以及新形勢綜合研判存量指標的科學性,并逐年進行適度調整,調整總體要保持結構穩定、結果穩定、一級指標不變、二級指標與三級指標數量均衡、指標來源趨向分散的原則。近三年,根據實際研發需要,每年均對部分指標有所調整,包括名稱調整、數量調整、新增指標、刪除指標等。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數據來源金融市
129、場資本市場股票交易額世界交易所聯合會債券交易額世界交易所聯合會商品期貨交易量世界交易所聯合會證券市場國際化程度世界交易所聯合會外匯市場遠期外匯交易額占世界的比例世界交易所聯合會外匯儲備維基百科匯率波動世界交易所聯合會銀保市場大型銀行總部數量福布斯保費總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保險服務世界銀行表 22 指標體系首先,根據指標正向與負向屬性,將數據進行可比化處理,得到單個指標的可比數據,即給出原始數據標準化后對應的正態分布分位數值,以恰當描述數據,避免極值的影響。其次,通過兩級等權匯總計算要素評價指數和綜合評價指數。即以等權重的方式對三級指標得分進行匯總計算出二級指標得分,同樣以等權重的方法將二級指標
130、匯總計算出一級指標的客觀得分。然后,將利用客觀指標數據得到的一級指標得分與利用主觀問卷調查得到的一級指標得分進行算術平均,得到一級指標的最終得分。最后,利用問卷調查得到的權重,將一級指標得分進行加權平均,計算出各個城市的總得分,并以此為基礎對各城市進行排名。56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數據來源成長發展市場成長新上市債券增長率世界交易所聯合會上市公司數量增長率世界交易所聯合會股票交易額增長率世界交易所聯合會經濟成長GDP 5 年均增長率世界銀行國內購買力近三年增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稅收和社會保障金額增長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創新潛能儲備科技創新中國經濟信息
131、社全球數據采集系統近五年政府研發支出年均增長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近五年每百萬人研發人員增長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產業支撐產業關聯外貿進出口總額世界銀行全球金融服務供應商實力世界銀行跨國公司總部數量中國社會科學院產業人才人才聚集中國經濟信息社全球數據采集系統高等教育投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受教育水平世界銀行產業景氣制造業景氣中國經濟信息社全球數據采集系統服務業景氣中國經濟信息社全球數據采集系統高技術產業景氣中國經濟信息社全球數據采集系統服務水平基礎設施貨物吞吐量http:/www.aci.aero/機場客運量世界銀行信息設施建設世界經濟論壇社會管理服務業就業比例世界銀行監管質量世界銀行政府數字化管理程
132、度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失業率世界經濟論壇工作生活生活成本Mercer HR適宜人居程度Mercer HR工作環境中國經濟信息社全球數據采集系統 57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數據來源綜合環境經濟環境營商便利指數世界銀行物價指數湯森路透經濟自由度Heritage Foundation政治環境政治穩定度世界銀行政府透明度世界銀行社會環境社會國際化程度世界經濟論壇信息化普及程度KOF-Index of Globalization幸福指數聯合國(三)權重處理根據調查,盡管每年調查樣本量有所變化,但受訪者在五個一級指標重要性的認知方面保持穩定,體現了“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在權重設定上的科學性與穩定
133、性。因此,IFCD Index 2022 一級指標權重繼續沿用近年數據,即由受訪者分別對金融市場、成長發展、產業支撐、服務水平和綜合環境五個方面在衡量金融中心競爭力上的重要性進行打分,1 表示不重要,5 表示很重要。通過對有效受訪者打分進行計算,可以得出五個一級指標的權重,如表 20 所示。IFCD Index 2022 的指標體系中,二級指標與三級指標的權重均采用等權重,即每個一級指標下的各二級指標視為同等重要,每個二級指標下的各三級指標也視為同等重要。這樣處理,有助于全面、客觀、公正反映各要素對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水平的影響。金融市場成長發展產業支撐服務水平綜合環境0.21 0.21 0.19
134、 0.20 0.20 表 23 IFCD Index 2022 一級指標權重說明:五個指標權重之和不等于 1,系舍入誤差造成。58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四)數據采集(五)主觀調查指標數據均來自于國際權威第三方,來源穩定、可靠、透明度好、公信力高。調查數據利用中國經濟信息社全球數據采集系統,充分考慮了不同行業、不同區域受訪者對要素評價及要素重要性的看法差異性,并根據回收的有效調查問卷樣本,認真研究和分析了調查信度和效度指標,力求調查結論更加嚴謹、更加科學。IFCD Index 2022 客觀指標體系的數據分別來源于以下渠道:(1)國際權威機構的發布的數據,如世界銀行、世界經
135、濟論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發布的報告;(2)世界知名公司和股票交易所、權威網站發布的數據;(3)中國經濟信息社全球數據采集系統獲取的數據;(4)知名科研機構公開發布的研究數據??傮w而言,IFCD Index 2022 指標體系的數據權威、客觀、穩定、可靠。同時客觀數據大多計取最近五年的均值,以減弱不可比干擾因子的影響。中國經濟信息社全球數據采集系統主要調查如下內容:(1)對 45 個樣本城市在金融市場、成長發展、產業支撐、服務水平、綜合環境五個方面表現的主觀評分;(2)對金融市場、成長發展、產業支撐、服務水平、綜合環境五個方面重要性的主觀評價;(3)對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情況進行深度調查。59
136、 附錄四金融中心調查問卷尊敬的專家:您好!我們正在進行一項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指數的研究,目的是客觀、公正、科學的對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進行考核和評價。您的意見對我們的研究非常重要,敬請您認真填寫,我們對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調查將耽誤您一些時間,非常感謝您的支持!歐洲1.阿姆斯特丹2.維也納3.奧斯陸4.巴黎5.布達佩斯6.布魯塞爾7.都柏林8.法蘭克福9.哥本哈根10.赫爾辛基11.里斯本12.盧森堡13.倫敦14.羅馬15.馬德里16.米蘭17.莫斯科18.慕尼黑19.日內瓦20.斯德哥爾摩21.蘇黎世美洲22.波士頓23.布宜諾斯艾利斯24.多倫多25.芝加哥26.華盛頓27.舊金山28.蒙特
137、利爾29.紐約30.圣保羅31.溫哥華亞洲32.東京33.大阪34.迪拜35.孟買36.新加坡37.北京38.上海39.深圳40.首爾41.臺北42.香港其他43.約翰內斯堡44.墨爾本45.悉尼1.您目前常住的城市是?60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A.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ing)B.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ing)C.零售銀行(Retail Banking)D.保險(Insurance)E.資產管理(Asset Management)F.法律服務(Legal Services)G.會計服務(Accounting Services)H.貿易協
138、會(Trade Association)I.監管機構/中央銀行(Regulatory Body/Central Bank)J.政府部門(Government)K.科研機構(Research Institute)L.其他 _(Other Please Specify)A.少于 100B.100-500C.500-1000D.1000-2000E.2000-5000F.多于 50002.您所在的行業是()3.機構全球職工大概有多少人?()61 1.根據您的了解,您覺得哪些城市政府公共服務較為完善?2.根據您的了解,您覺得哪些城市工作、生活環境表現優秀?3.根據您的了解,您覺得哪些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
139、表現優秀?4.根據您的了解,您覺得哪些城市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表現優秀?1.根據您的了解,您覺得哪些城市在金融市場穩定性、成熟度方面較為突出?2.根據您的了解,您覺得哪些城市金融市場發展速度較快?3.根據您的了解,您覺得哪些城市科技創新潛力表現優秀?1.根據您的了解,您覺得哪些城市基礎產業較為發達?2.根據您的了解,您覺得哪些城市吸引人才表現優秀?3.根據您的了解,您覺得哪些城市制造業活動表現優秀?4.根據您的了解,您覺得哪些城市服務業活動表現優秀?1.根據您的了解,您覺得哪些城市政治、經濟環境較為穩定?2.根據您的了解,您覺得哪些城市政治、經濟環境較為開放?一、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發展能力與成長性
140、評價二、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產業支撐能力評價三、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公共服務水平評價四、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綜合環境評價 62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版權說明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征求意見函“新華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由中國經濟信息社編制發布,最終解釋由上述機構負責。任何網站等媒體和機構在轉載或引用時,需注明出處。否則,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該報告的所有圖片、表格及文字內容的版權歸中國經濟信息社所有。其中,部分圖表在標注有數據來源的情況下,版權歸中國經濟信息社。部分數據來源于公開的資料,如果有涉及版權糾紛問題,請及時聯絡。本報告及其任何組成部分
141、不得被再造、復制、抄襲、交易,或為任何未經中國經濟信息社允許的商業目的所使用。如果報告內容用于商業、盈利、廣告等目的時,需征得中國經濟信息社書面特別授權,并注明出處,并按照中國及國際版權法的有關規定向上述機構支付版稅。除法律或規則規定必須承擔的責任外,中國經濟信息社不對因使用此報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損失負任何責任。本報告有關版權問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中國經濟信息社保留隨時解釋和更改免責事由及條款的權利。中國經濟信息社2022 年 12 月說明:為不斷提高報告質量,提供更加準確客觀的評價,我們真誠地希望了解您的意見和想法,請提出您的需求和寶貴建議,謝謝。公司名稱:_ 地址:_職位:_ 所在城市:_聯系電話:_ Email:_意見反饋:_聯系電話:010-88052719、88052710 Email:zhishuzhongxinxinhua.org 來函請寄:北京市宣武門外大街甲 1 號環球財訊中心 A 座 5 層新華指數事業部,100052中國經濟信息社2022 年 12 月一、二、三、四、五、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