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智庫: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評估評價白皮書(2022年) (4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賽迪智庫: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評估評價白皮書(2022年) (48頁).pdf(4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 評估評價白皮書(2022 年)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 評估評價白皮書(2022 年)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團(蘇州)有限公司 賽迪數字經濟研究中心 2023 年 3 月 指 導 指 導 杜 嬌 編寫組 編寫組 栗 媛 張臨川 馬淑君 裴 京 肖 瑩 吳 昊 黃晶晶 劉夢冉 前 言 前 言 當前,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通過廣泛連接人、機、物等各類生產要素,構建起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新型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是產業體系新舊動能轉換和深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量,工
2、業互聯網正在成為全球各制造大國競相布局的新方向、新焦點。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長三角是全國發展的強勁增長極,建設“數字長三角”是實現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工業和信息化部支持長三角建設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打造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高地,為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經驗。為科學合理地評估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賽迪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制定了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評估評價指標體
3、系,編制形成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評估評價白皮書,旨在為長三角各城市發展工業互聯網提供方法路徑,為企業戰略布局提供參考。I 目 錄 一、背景與意義目 錄 一、背景與意義.1(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意義(二)研究意義.1 二、重要舉措二、重要舉措.2(一)上海市:著力培育產業生態,全面提升(一)上海市:著力培育產業生態,全面提升“工賦上海工賦上?!蹦芗壞芗?2(二)江蘇?。喝鏄嫿ㄆ脚_體系,深度賦能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二)江蘇?。喝鏄嫿ㄆ脚_體系,深度賦能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3(三)浙江?。捍罅ν苿幽J絼撔?,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三)浙江?。捍罅ν苿幽J絼撔?,
4、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4(四)安徽?。簣猿止┬鑳蓚劝l力,推動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強?。ㄋ模┌不帐。簣猿止┬鑳蓚劝l力,推動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強省.5 三、評價體系三、評價體系.7(一)評估依據(一)評估依據.7(二)指標體系(二)指標體系.8 四、指數評價四、指數評價.9(一)總體情況(一)總體情況.9 1長三角工業互聯網發展呈現長三角工業互聯網發展呈現“一核引領、三極輻射、五強逐鹿一核引領、三極輻射、五強逐鹿”的總體格局的總體格局.9 2上海包攬多項冠軍,蘇浙皖城市各有亮點上海包攬多項冠軍,蘇浙皖城市各有亮點.11(二)技術基礎(二)技術基礎.12 1總體評估總體評估.12 2分指標分析
5、分指標分析.14 II 3典型案例:杭州市典型案例:杭州市.18(三)產業發展(三)產業發展.18 1總體評估總體評估.18 2分指標分析分指標分析.21 3典型案例:南京市典型案例:南京市.25(四)融合應用(四)融合應用.26 1總體評估總體評估.26 2分指標分析分指標分析.27 3典型案例:蘇州市典型案例:蘇州市.30(五)生態環境(五)生態環境.31 1總體評估總體評估.31 2分指標分析分指標分析.33 3典型案例:蕪湖市典型案例:蕪湖市.36 五、展望與建議五、展望與建議.37(一)發展展望(一)發展展望.37 1長三角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態勢將愈加凸顯長三角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態勢
6、將愈加凸顯.37 2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將向特色化專業化發展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將向特色化專業化發展.37 3長三角多場景多領域多行業應用將走深向實長三角多場景多領域多行業應用將走深向實.38 4長三角工業互聯網跨區域協同聯動將進一步深化長三角工業互聯網跨區域協同聯動將進一步深化.38(二)發展建議(二)發展建議.39 1夯實技術基礎,提升工業互聯網產業支撐能力夯實技術基礎,提升工業互聯網產業支撐能力.39 2加快平臺建設,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平臺建設,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40 3加強應用賦能,推廣加強應用賦能,推廣“平臺平臺+園區園區”發展模式發展模式.40 4推動要素集聚
7、,構建工業互聯網發展生態體系推動要素集聚,構建工業互聯網發展生態體系.41 1 一、背景與意義一、背景與意義(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推進,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快速延伸,工業經濟由機械化向數字化、智能化深度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與新工業革命形成歷史性交匯,催生了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全新工業生態、關鍵基礎設施和新型應用模式,正在成為全球各制造大國重點發力方向。中國工業互聯網已初步實現建成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的發展目標。伴隨 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工業互
8、聯網已成為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要推力。未來三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將邁入并跑領跑的關鍵階段。長三角地區經濟總量約占全國 1/4,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發展基礎最堅實、要素最集聚的區域之一,肩負著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重要使命。長三角地區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將助推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二)研究意義(二)研究意義 客觀嚴謹的評估評價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對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具有統籌布局、標桿借鑒意義。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基礎好,工業技術和創新條件引領全國,是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沃土。深入研究長三角地區工業互聯網特點和問題,有助于總結經驗,探
9、索工業互聯網發 2 展路徑,為其他地區提供經驗參考。同時,長三角地區 27 個中心城市經濟發展優劣勢及產業側重各不相同,為全國不同發展水平的各類地區提供了豐富的模式樣板,對我國全局統籌、因地制宜的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和應用具有充分的借鑒意義。針對長三角內部 27 個中心城市來說,評估評價各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特點,有利于長三角各城市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因地制宜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地方經濟高效賦能,對地方政府規劃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助力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二、重要舉措二、重要舉措(一)上海市:著力培育產業生態,全面提升“工賦上?!蹦芗墸ㄒ唬┥虾J校褐ε嘤a業生態,全面提升“工賦上?!?/p>
10、能級 一是突出政策引導,全力推動產業生態構建。一是突出政策引導,全力推動產業生態構建。上海率先出臺關于本市加快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上海市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應用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 年)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升級實施“工賦上?!比晷袆佑媱潱?020-2022 年)等本地化工業互聯網發展政策,通過規劃指引和市區兩級財政資金持續投入,調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產業投資,引導產業生態逐步構建。二是強化人才引培,多措并舉搭建多層次人才體系。二是強化人才引培,多措并舉搭建多層次人才體系。上海不斷推進工業互聯網人才隊伍建設,注重自主培養與引進人才相結合,建立多層次工業互聯
11、網人才體系。系統開展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和評價,以資金補貼等方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和企業組織開展人才培訓,打造聯合實訓 3 與定向培養基地,形成“產學研用”協同推進的人才培養及激勵機制。三是推動開放合作,國際國內聯動建立要素流動機制。三是推動開放合作,國際國內聯動建立要素流動機制。上海積極鼓勵國際交流,建立國際組織、產業聯盟、知名企業等多層次溝通對話與協同合作機制。立足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合作交流,籌備成立長三角工業互聯網聯合會,推動區域內工業互聯網要素流通、設施融通、人才互通、機制暢通,加快建立區域產業聯動新機制。(二)江蘇?。喝鏄嫿ㄆ脚_體系,深度賦能智能化改造
12、數字化轉型(二)江蘇?。喝鏄嫿ㄆ脚_體系,深度賦能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 一是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標識解析體系。一是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標識解析體系。江蘇省積極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全面對接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上海),支持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南京)災備及托管服務中心建設,推進節點對接和運營服務。發布多項政策文件鼓勵重點城市和龍頭企業建設二級節點,江蘇省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已基本實現“市市有節點,重點產業鏈和頭部企業有節點”的布局。截至 2021 年底,江蘇已上線二級節點 42 個,累計標識注冊量 405 億,解析 231 億次,接入企業數 20672
13、家,標識注冊量、解析量雙過億二級節點 31 家,各項指標居全國首位。二是全面推進平臺建設,打造多層級多領域平臺體系。二是全面推進平臺建設,打造多層級多領域平臺體系。江蘇省持續組織開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工程,支持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發展,全省先后培育徐工漢云、蘇州紫光云 UNIPower、朗坤蘇暢、中天互聯愛尚(ASUN)4 等多個平臺入選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名單,全省累計建成 109 個省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帶動超過 35 萬家企業上云上平臺,累計打造 5 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實訓基地和平臺應用創新體驗中心。鼓勵省內重點產業園區圍繞本地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區域級工業
14、互聯網平臺,深化行業級、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應用。鼓勵和支持省內制造業龍頭企業打造重點產業供應鏈協作平臺,賦能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三是積極創建試點示范,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引領效應。三是積極創建試點示范,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引領效應。江蘇省積極參與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領域試點示范項目,省內多個項目上榜國家級試點示范名單,形成重點城市多點并進的區域化發展格局。工信部組織開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產業集群解決方案”試點示范評選,江蘇省蘇州灣科技城工業互聯網數智管理平臺、無錫高新區“平臺+園區”項目、工業互聯網平臺+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長三角工業互聯
15、網平臺創新示范園區等成功入選試點示范,為區域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樹立了標桿。(三)浙江?。捍罅ν苿幽J絼撔?,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三)浙江?。捍罅ν苿幽J絼撔?,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一是堅持理念先行,率先構建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一是堅持理念先行,率先構建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浙江省將工業互聯網發展作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視并超前布局工業互聯網發展。2018 年6 月,浙江省提出在全國率先建立“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 5 系和行業聯盟,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聯盟體系。2020年 12 月,浙江省在國內首先提出未來工廠建設路徑和標準,并持續推進未來工廠試點
16、示范建設,以此推動工業互聯網的創新與突破。二是加快制造模式創新,推進“產業大腦二是加快制造模式創新,推進“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建設。未來工廠”建設。浙江省大力推進數字技術融合發展,率先走出一條從“機器換人”“工廠物聯網”“企業上云”到“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的智能制造之路。浙江省圍繞優勢產業開展細分領域的應用試點,加快推進產業大腦試點建設。通過建設一批行業級、區域級、企業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一行業一大腦”的發展格局。打造以未來工廠為引領的智能制造體系,分類分級開展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和服務化延伸等場景應用,不斷提升工業互聯網賦能作用。三是統籌錯位發展,打造特色化試點示范。三是
17、統籌錯位發展,打造特色化試點示范。杭州、嘉興、金華等數字產業基礎優越地區,通過加強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形成一批以數字產業化為主要特色的產業示范基地,為工業互聯網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寧波、湖州等制造業基礎雄厚地區,加快推進數字技術的創新融合應用,形成了一批以產業數字化為主要特色的應用示范基地。溫州、紹興、舟山、臺州等地結合自身產業特點,在細分領域形成一批有具有特色優勢的示范基地。(四)安徽?。簣猿止┬鑳蓚劝l力,推動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強?。ㄋ模┌不帐。簣猿止┬鑳蓚劝l力,推動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強省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凝聚工業互聯網發展共識。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凝聚工業互聯網發展共識。安徽省 6 堅
18、持規劃引領,先后出臺了 支持工業互聯網發展若干政策安徽省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 年)等政策,明確發展目標、實施路徑、專項行動等,打通了“以網絡支撐為基礎,平臺賦能為重點,融合應用為路徑,安全體系為保障,推動構建多鏈協同的產業生態”的工業互聯網發展實踐邏輯。以激活企業動能為目的,分行業、分層次加強對工業互聯網賦能企業案例的宣傳,以典型示范帶動行業整體提升,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二是突出平臺建設,構建特色化平臺服務體系。二是突出平臺建設,構建特色化平臺服務體系。安徽省堅持建平臺和用平臺雙輪驅動,高效抓好平臺建設和創新應用。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
19、用和技術領域優勢,引導平臺持續迭代創新,形成綜合“雙跨”平臺。以省內重點行業為突破口,圍繞特定工業場景,打造一批基于區塊鏈、工業仿真、數字孿生、標識解析服務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區域性平臺在“塊狀經濟”產業集群落地,促進區域內中小企業“規?;睌底只D型,逐步構建了以“雙跨”平臺為引領,行業級平臺縱向連接,區域級平臺橫向覆蓋,專業級平臺各有側重,企業級平臺各具特色的綜合平臺體系。三是供需雙向發力,打造工業互聯網發展生態。三是供需雙向發力,打造工業互聯網發展生態。安徽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支持服務商提升能力,鼓勵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逐步推動工業互聯網應用走深向實。以市場
20、為主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通過開展工業互 7 聯網線上診斷評估,用好工業互聯網專項資金、風險補償基金等手段營造良好的工業互聯網發展環境,打造共建共享、共生共榮的工業互聯網生態。三、評價體系三、評價體系(一)評估依據(一)評估依據 本白皮書構建了“3+2+1”評估評價體系,對長三角 27個中心城市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情況進行科學、客觀、全面的評估評價?!?”即三項技術基礎:一是網絡基礎能力,二是平臺支撐能力,三是安全防護能力?!?”即產業發展和融合應用兩個方面:產業發展是從供給側出發,評估城市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水平,包括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情況以及工業互聯網領域科技創新水平
21、等三大方面;融合應用是從需求側出發,評估工業互聯網應用發展水平,包括工業基礎情況、區域示范效應以及企業應用水平三大方面?!?”即生態環境:從政策環境、資金保障、宣傳推廣、人才環境等四個維度評價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環境和服務保障水平。8 圖 3.1.1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架構體系(二)指標體系(二)指標體系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評估指數由技術基礎、產業發展、融合應用、生態環境等 4 個一級指標、13 個二級指標、45 個三級指標組成,對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進行評價。9 表 3.2.1 長三角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評估評價指標體系 四、指數評價四、指數評價(一)總體情況(
22、一)總體情況 1 長三角工業互聯網發展呈現“一核引領、三極輻射、五強逐鹿”的總體格局長三角工業互聯網發展呈現“一核引領、三極輻射、五強逐鹿”的總體格局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大體呈現出以上海為核心,蘇州、南京、杭州為發展極,合肥、無錫、寧波、常州、嘉序號序號一級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三級指標15G基站數量2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情況3進入軟件企業百強榜單數量4入選工業大數據企業TOP50數量5網絡安全技術應用試點示范項目累計數量62021 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名單工業信息安全能力提升方向7網絡安全企業數量8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9工業互聯網產值占全市GDP比重10工業
23、軟件產業規模11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數量12工業互聯網APP優秀解決方案13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14入選省級重點平臺數量15工業互聯網領域科研院所16工業互聯網發明專利數量17中國科技創新城市排名18工業產值19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20規上工業企業數量21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數量22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數量23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24國家兩化融合貫標示范企業數量25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數量26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7省級試點示范項目數量占比28國家智能制造優秀場景數量29國家企業上云典型案例數量30工業互聯網相關政策數量31是否建立工業互聯網相關科
24、室或工作專班32是否有工業互聯網產業投資基金或市場基金33是否有工業互聯網相關上市企業34是否設立政府專項財政資金35是否有“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宣傳推廣活動36國家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成員數量37國家級以上工業互聯網相關活動舉辦數量38省級工業互聯網相關活動舉辦數量39是否有市級工業互聯網產業協會或聯盟40工業互聯網產業人才規模41是否入選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名單42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數量43設置工業互聯網相關學科高校數量44對人才的吸引力指數45有無省級以上工業互聯網人才實訓基地技術基礎技術基礎網絡基礎能力平臺支撐能力安全防護能力產業發展產業發展產業規模平臺建設科技創新融合應用融合應用工業
25、基礎區域示范企業應用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政策環境資金保障宣傳推廣人才環境 10 興等 5 個城市為重點的“一核引領、三極輻射、五強逐鹿”總體格局。長三角地區 27 個中心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指數平均值為 25.53,其中 9 個城市指數在平均值之上。上海市以總指數 78.73 居長三角榜首,蘇州、南京、杭州分別位列第二、三、四名,指數均在 50 以上且極為接近,共同組成第一梯隊。合肥、無錫、寧波、常州、嘉興五市綜合指數在平均值以上,處于第二梯隊。江蘇北部地區、浙江南部地區以及安徽大部分地區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綜合指數在平均值以下,城市間分值差距較小,目前位于第三和第四梯隊,向第二梯隊城市邁進的潛力巨大
26、。第一梯隊 50-80 第二梯隊 26-50 上海、蘇州、南京、杭州 合肥、無錫、寧波、常州、嘉興 第三梯隊 10-26 第四梯隊 10 南通、蕪湖、紹興、臺州、湖州、溫州、揚州、泰州、鎮江、鹽城、金華 安慶、馬鞍山、滁州、銅陵、宣城、舟山、池州 圖 4.1.1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綜合指數梯隊分布 11 圖 4.1.2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綜合指數 2上海包攬多項冠軍,蘇浙皖城市各有亮點上海包攬多項冠軍,蘇浙皖城市各有亮點 從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評估評價的 45 個三級指標的前三甲來看,上海擁有 38 席,包攬多項冠軍。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城市入圍前三甲的指標數量依
27、次為 40 個、37 個、20 個,江蘇省表現最優。在技術基礎指標、產業發展指標、生態環境指標等方面,江蘇省優勢最為明顯。從長三角三省一市各城市具體表現來看,上海各方面均表現優異,綜合指數及四項分指數均居首位。江蘇省綜合指數平均值達30.61,整體發展水平位列三省第一。江蘇省形成了以蘇州、南京齊頭并進,無錫、常州緊隨其后的發展格局。浙江省以24.23 的綜合指數平均值,位居江蘇省之后,全省形成了以杭州為龍頭,寧波、嘉興次之的發展格局。安徽省綜合指數平均值為 14.62,與江蘇省、浙江省存在較大差距。安徽省內僅合肥、蕪湖綜合指數在全省平均值以上,其中合肥遙遙領先,指數達 48.63,超出蕪湖指數
28、兩倍以上。12 圖 4.1.3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指數三省一市總體情況(二)技術基礎(二)技術基礎 1總體評估總體評估 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工業互聯網技術基礎指數平均值為 23.84,上海、南京、蘇州、杭州位于第一梯隊,技術基礎指數分別為 78.97、73.43、63.20 和 60.17。合肥、無錫、寧波、常州等城市構成第二梯隊,指數介于 24-60 之間。第三梯隊包括南通、鹽城、鎮江、臺州、嘉興、湖州、紹興、揚州、泰州、蕪湖、溫州等 11 個城市,指數在 10-24 之間。第四梯隊由銅陵、池州、金華、安慶、馬鞍山、舟山、宣城、滁州等 8 個城市構成,指數在 10 以下。0.001
29、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上海蘇州南京無錫常州南通揚州泰州鎮江鹽城杭州寧波嘉興紹興臺州湖州溫州金華舟山合肥蕪湖安慶馬鞍山滁州銅陵宣城池州30.61 24.23 14.62 13 第一梯隊 60-80 第二梯隊 24-60 上海、南京、蘇州、杭州 合肥、無錫、寧波、常州 第三梯隊 10-24 第四梯隊 10 南通、鹽城、鎮江、臺州、嘉興、湖州、紹興、揚州、泰州、蕪湖、溫州 銅陵、池州、金華、安慶、馬鞍山、舟山、宣城、滁州 圖 4.2.1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技術基礎指數梯隊分布 圖 4.2.2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技術基礎指數 長三角
30、城市工業互聯網技術基礎指數差異較大。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技術基礎指數差異較大。上海工業互聯網技術基礎水平位居長三角各城市之首,指數達到78.73,而部分城市指數不及 10,城市間差距明顯。第一梯隊的上海、南京、蘇州和杭州在網絡基礎、平臺支撐、安全防護等方面具備較完善的技術基礎。合肥、無錫、寧波、常州等四市緊隨其后,指數在平均值以上,與第一梯隊差距較小。南通、鹽城、鎮江等 11 市,指數在平均值到 10 之間,梯隊23.84 14 內部分差較小。第四梯隊 8 個城市中,銅陵、池州、金華的指數較為接近 10,躍升進入第三梯隊的潛力大。其余 5 市較前三梯隊的距離較大,未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分指
31、標分析分指標分析(1)網絡基礎能力:新型網絡設施加速部署,標識解析體系持續推進)網絡基礎能力:新型網絡設施加速部署,標識解析體系持續推進 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上海以 64.97 的網絡基礎能力指數領跑長三角,蘇州 61.11 緊隨其后,南京、無錫、鎮江、寧波、南通、合肥、杭州、臺州、常州、嘉興、紹興共同組成第二梯隊。從三級指標看,5G 基站數量方面,上海以 74.6 的指數位居榜首,蘇州 73.14 排名第二,寧波、鎮江、合肥的指數超過 50,南京、無錫、南通、杭州、臺州的指數介于 40-50 之間,反映出上述城市在組織開展 5G 網絡建設、應用試點和
32、產業培育工作等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效。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方面,上海憑借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優勢位列第一,南京、蘇州、無錫在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南通、揚州、常州、鎮江、杭州、寧波、嘉興、合肥、銅陵、紹興、蕪湖等市緊隨其后,標識注冊量、解析量位居長三角城市前列。15 圖 4.2.3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能力指數 圖 4.2.4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能力 5G 基站指數 (2)平臺支撐能力: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撐有力,滬寧杭蘇優勢顯著)平臺支撐能力: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撐有力,滬寧杭蘇優勢顯著 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軟件及大數據企業支撐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杭州以
33、104.11 的平臺支撐能力指數高居榜首,上海、蘇州、南京、無錫、合肥、寧波緊隨其后。百強軟件企業數量指標方面,杭州排名第一,上海、南京、蘇州獲得了較高得分,無錫、合肥、寧波緊隨其后。上述城市軟件企業數量眾多,對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形成了有力支撐。工業大數據企業數量方面,上海以 105.63 的指數遙遙領先,蘇州、杭州、南京以超過 70 的指數緊隨其后,寧波、無錫、合肥、16 常州和鹽城以 35-70 不等的指數構成第二梯隊。上述城市培育了橫跨不同行業的多家工業大數據企業,從工業安全監測等場景著手,通過搭建工業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強化工業大數據應用。圖 4.2.5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撐能力
34、指數 圖 4.2.6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企業指數 (3)安全防護能力:各地普遍高度重視,安全產業生態基本形成)安全防護能力:各地普遍高度重視,安全產業生態基本形成 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南京以 97.29 的指數位居安全防護能力指數第一名,17 上海以 84.42 位居第二,合肥、蘇州、無錫緊隨其后,湖州、杭州各有亮點。網絡安全技術應用試點示范項目累計數量方面,南京遙遙領先,在工信部發布的網絡安全技術應用試點示范項目中,南京共有三家企業入選,上海、無錫、蘇州、湖州和合肥均有企業入選,該指數的排名靠前。工業信息安全能力指數方面,南京、常州、池州、
35、上海均有企業在工控安全防護、工業數據管理等方面表現突出,入選國家級試點示范名單,使得上述城市的該指數得分較高。在網絡安全企業數量方面,上海以 97.74 的指數高居榜首,杭州、合肥、南京、蘇州的指數超過 50,上述城市網絡安全企業數量較多,有助于夯實網絡安全底座,為工業互聯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圖 4.2.7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能力指數 18 圖 4.2.8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網絡安全企業數量指數 3典型案例:杭州市典型案例:杭州市 杭州市以軟實力筑牢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的技術基礎。杭州市以軟實力筑牢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的技術基礎。一是加速建設網絡基礎設施。杭州是全國首批五個 5G
36、 商用試點城市之一,IPv6 規模實驗和推廣進展順利,擁有新華三、華為杭研所等研發機構,工業以太網、無線通信、邊緣計算管理等終端產品應用技術領先全國。二是工業互聯網平臺龍頭企業引領效應凸顯。阿里、網易等企業在算力支撐、大數據建模、人工智能、平臺搭建及解決方案探索上發揮了突出的帶動作用。三是重視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杭州擁有國內第一個工控安全實驗室浙大工業控制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以中控、阿里云、安恒、木鏈為代表的企業,在擬態防御、安全網關、工控安全基線核查、物聯網安全分析等細分領域為工業互聯網提供高質量的安全保障。(三)產業發展(三)產業發展 1總體評估總體評估 19 上海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指
37、數以 81.27 領先,其次依次為南京、杭州、蘇州,指數在 50-80 之間,且三市之間指數極為接近,位于第一梯隊。合肥、無錫、寧波、常州等四市處于第二梯隊,產業指數高于平均值 26.62。嘉興、南通、蕪湖、溫州、紹興、揚州、金華、臺州、湖州、鎮江、馬鞍山、鹽城、泰州等地位于第三梯隊,略低于長三角平均水平。安慶、滁州、舟山、銅陵、宣城、池州等地處于第四梯隊,指數均低于 10,在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方面提升空間巨大。第一梯隊 50-85 第二梯隊 27-50 上海、南京、杭州、蘇州 合肥、無錫、寧波、常州 第三梯隊 10-27 第四梯隊 10 嘉興、南通、蕪湖、溫州、紹興、揚州、金華、臺州、湖州、
38、鎮江、馬鞍山、鹽城、泰州 安慶、滁州、舟山、銅陵、宣城、池州 圖 4.3.1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指數梯隊分布 20 圖 4.3.2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評估評價指數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指數兩極分化明顯,中游城市間競爭激烈。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指數兩極分化明顯,中游城市間競爭激烈。上海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水平位居長三角各城市之首,指數達到 81.27,而部分城市指數不及 10,長三角城市間兩極分化突出。從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指數的細分指標來看,除“工業互聯網產值占全市 GDP 比重”指標以外的 9 個細分指標的標準差都達到了 20 以上,各城市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
39、業營業收入、工業互聯網領域科研院所數量、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數量、工業互聯網APP 優秀解決方案數量等因素共同造成指數分化特征顯著。第三梯隊有 13 個城市,占長三角中心城市數量的近一半,且城市間產業發展水平差距較小,最高分與最低分間僅相差12.1,標準差為 6.02,整體呈齊頭并進之勢。21 圖 4.3.3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細分指標標準差 2分指標分析分指標分析(1)產業規模:產業規模持續擴大,與)產業規模:產業規模持續擴大,與 GDP 相關性較高相關性較高 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指數方面,上海以 77.29 領跑長三角地區,南京、杭州、蘇州、無錫緊隨其后,指數在 40-60
40、 之間。寧波、合肥、南通、湖州、常州等地指數在平均值以上,位列第二梯隊。揚州、溫州、鹽城、嘉興、泰州、鎮江、紹興、臺州、金華、蕪湖等地位列第三梯隊,其中,揚州是第三梯隊的領先者,躍升進入第二梯隊的潛力大。舟山、滁州、馬鞍山、安慶、銅陵、宣城、池州等七市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指數相對較低,位列第四梯隊。從“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指數-GDP 水平關系”圖上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指數與城市 GDP 成正相關。據此推斷,長三角城市的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將隨著各地國民經濟增長而持續擴大。22 圖 4.3.4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指數 圖 4.3.5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指數-GDP 水
41、平關系 (2)平臺建設:區域建設優勢各異,龍頭引領效應顯著)平臺建設:區域建設優勢各異,龍頭引領效應顯著 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平臺建設平均指數為 26.18,其中8 個城市指數高于平均值。上海、蘇州、杭州、南京成為“領頭羊”,指數分別達到 82.53、76.79、70.28、65.71。合肥、無錫、寧波、常州等 4 市位列其后,指數在平均值以上,居于第二梯隊。嘉興、揚州、紹興、蕪湖等 11 個城市指數在 10-23 26.18 之間,位于第三梯隊,城市間差距相對較小,競爭形勢較為激烈。鹽城、泰州、安慶、舟山、滁州、銅陵、宣城、池州等 8 市指數相對較低,均在 10 以下,處于第四梯隊。圖
42、4.3.6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指數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指數前五名依次為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合肥,上海以 82.53 的指數排名第一。從細分指標來看,前五名城市在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方面各具特色。上海在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指數、工業互聯網 APP 優秀解決方案指數上表現優異,指數分別達到 96.12、112.23。蘇州在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指數、入選省級重點平臺指數方面成績突出,指數分別為94.99、74.11。杭州在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指數、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指數上名列前茅,南京在工業互聯網 APP 優秀解決方案指數上優勢明顯。合
43、肥雖然在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綜合排名中位列第五,但在入選省級重點平臺指數方面表現優秀,排名僅次于蘇州,指數達到 24 71.55。圖 4.3.7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指數前五名城市特色分布 (3)科技創新:產學研加速融合,推動科技自主創新)科技創新:產學研加速融合,推動科技自主創新 工業互聯網科技創新指數方面,名列前茅的城市以科研院所較多的省會及經濟發達城市為主。南京、上海以 85.86、81.22 的指數領跑長三角地區,杭州、合肥、蘇州、寧波等城市緊隨其后,指數在 40-70 之間,均處在第一梯隊。無錫、常州、南通、蕪湖、溫州指數在平均值以上,位居第二梯隊。16 個城市指數在均值以下,
44、其中嘉興、紹興、金華、臺州、揚州、滁州、鎮江、鹽城等 8 個城市,處在第三梯隊。泰州、湖州、馬鞍山、安慶、銅陵、舟山、宣城、池州等城市指數低于 10,科技創新水平提升空間巨大。25 圖 4.3.8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科技創新指數 3典型案例:南京市典型案例:南京市 南京市加快產業創新,推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南京市加快產業創新,推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一是著力提升優勢產業競爭力。南京作為首座中國軟件名城,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2021 年,南京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達 7200 億元,規模保持全省第一、全國前列,8 家企業入圍中國軟件業務收入百強。南京依托雄厚的軟
45、件產業優勢,著力打造面向不同工業場景的工業控制軟件和工業智能軟件,為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多措并舉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大力實施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建設,聚焦汽車、電子、醫藥等領域,依托紫金山實驗室、未來網絡研究院等專業機構,結合企業實際提供一攬子信息化解決方案。南京實施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三年行動計劃以及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支持“鏈主”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建設跨行業跨領域、綜合型和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26 發揮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南京災備節點)優勢資源,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是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紫金山實驗室 6G 技術研究
46、創全球太赫茲無線通信最高實時傳輸記錄。南京在數字經濟方面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4 項、居全國第二,96 件產品入圍中國優秀軟件產品,為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四)融合應用(四)融合應用 1總體評估總體評估 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成效顯著,指數平均值為 24.43,基于指數評估值可分為四個梯隊。上海、蘇州位列第一梯隊,指數均在 60 以上。寧波、南京、杭州、合肥、無錫、嘉興、湖州、常州等城市融合應用指數均高于平均值,位列第二梯隊。臺州、泰州、紹興、鎮江、南通等城市指數在 10-24 之間,融合應用水平處于中等水平,位列第三梯隊。金華、銅陵、馬鞍山、舟山、池州等城市融
47、合應用指數均低于 10,居第四梯隊。第一梯隊 60-90 第二梯隊 24-60 上海、蘇州 寧波、南京、杭州、合肥、無錫、嘉興、湖州、常州 第三梯隊 10-24 第四梯隊 10 臺州、泰州、紹興、南通、鎮江、溫州、滁州、宣城、安慶、蕪湖、揚州、鹽城 金華、銅陵、馬鞍山、舟山、池州 圖 4.4.1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指數梯隊分布 27 圖 4.4.2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指數 長三角區域融合應用呈現多極引領的發展格局。長三角區域融合應用呈現多極引領的發展格局。第一梯隊呈現“一超多強”態勢,上海市以 84.25 的指數高居長三角城市榜首,蘇州、南京、寧波、杭州、無錫、合肥位列其后
48、,同屬第一梯隊,但指數與上海差距較大,融合應用水平有待進一步加強。第二梯隊包括嘉興、湖州、常州、泰州 4大城市,嘉興指數最高為 30.77,在融合應用方面尚處于發展階段,與第一梯隊城市有較大差距。但嘉興、常州等城市工業基礎良好,具備較強的發展潛力。第三梯隊城市指數均處于 10-24 之間,部分城市與第二梯隊指數差距較小,多個城市間指數差值小于 1,趕超第二梯隊城市趨勢明顯。第四梯隊城市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發展基礎較為薄弱,未來還需著力夯實工業基礎和挖掘特色場景,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蓄力。2分指標分析分指標分析(1)工業基礎:工業體系完整健全,兩化融合基礎扎實)工業基礎:工業體系完整健全,兩化融合基
49、礎扎實 長三角區域工業基礎扎實,具備完整的工業體系,發展工業互聯網產業的基礎優勢明顯。上海和蘇州工業基礎指標分數超過 60,與其他城市拉開較大差距。上海工業產值雖低 28 于蘇州,但工業企業數量和質量高于蘇州,整體工業基礎指數以 62.78 的分值位居長三角榜首。蘇州作為全國工業強市,2021 年工業總產值超過 4 萬億元,工業基礎指數為 61.14,引領帶動江蘇省內多個城市工業發展。江蘇省工業基礎指數平均值為 35.87,發展水平為三省之首。浙江省緊隨其后平均值為 35.05,在寧波、杭州、嘉興三市的龍頭帶動下具備較強的工業基礎。安徽省工業基礎指數平均值為 17.82,相較其他兩省一市,還有
50、較大的發展空間。圖 4.4.3 長三角三省一市工業互聯網工業基礎指數情況 (2)區域示范:試點示范大力推進,兩超多強引領創新)區域示范:試點示范大力推進,兩超多強引領創新 在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領域區域示范方面,長三角部分城市積極創建國家相關領域的試點示范項目,打造具備創新引領效應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集群。上海和蘇州區域示范指數均高于 80,遙遙領先其他城市。積極推動工業互聯網在各領域各行業中的先進性應用,試點示范建設成效突出,成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數字化轉型標桿城市。南京、寧波、29 無錫、常州、杭州、合肥、湖州等城市區域示范指數也均高于平均值 23.11。在國家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國家先
51、進制造業集群項目中頻頻上榜。溫州、嘉興、臺州、南通等城市在申建國家級和省級試點示范項目中潛力較大,持續發力。安徽省除合肥外,無城市入圍區域示范指數前十,全省平均指數不足 10,與江蘇和浙江差距大。圖 4.4.4 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區域示范指數(3)企業應用:場景聚焦走深向實,數字化轉型成效突出)企業應用:場景聚焦走深向實,數字化轉型成效突出 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在工業互聯網企業應用方面不斷拓展場景,促進數字經濟應用賦能。上海得益于企業數量和創新能力優勢,在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方面具備絕對領先優勢,企業應用指數以 91.1 高居榜首,擁有最多的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和優秀場景。蘇州企業應用水平位列長三
52、角地區第二,指數為 52.20。在兩化融合貫標推廣、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和智能制造優秀場景發掘方面引領全省轉型升級。南京和無錫在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業轉型方面也成效突出,指數分別 30 為 39.41 和 38.10。浙江省杭州和寧波企業應用指數領先全省,均超過 40,分別為 47.59 和 43.3。合肥企業應用指數為52.14,擁有較多優質企業,全力推進工業互聯網應用試點,助力全省產業升級。圖 4.4.5 長三角三省一市工業互聯網企業應用指數情況 3典型案例:蘇州市典型案例:蘇州市 蘇州市供需雙向驅動,推進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工作。蘇州市供需雙向驅動,推進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工作。一是蘇州具備堅
53、實的工業基礎優勢。2021 年蘇州工業總產值破 4 萬億,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 12493 家,蘇州工業在量變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產業升級的質變,工業互聯網產業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平臺建設逐漸與行業應用縱深融合。二是蘇州供需雙方齊發力,構建海量制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模式。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意愿強烈,積極開放應用場景。平臺企業不斷深挖典型場景,推動解決方案落地走實。三是蘇州積極推進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領域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在國家兩化融合貫標示范企業數量、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數量 31 和國家智能制造優秀場景數量上,蘇州均位列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前三。四是蘇州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賦能園區發展,積極推進
54、“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創建工作。2021 年長三角區域入選“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產業集群解決方案試點示范”項目共計五項,蘇州占據兩席;2022 年江蘇省新增“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產業集群解決方案試點示范”項目的唯一一席由蘇州貢獻。(五)生態環境(五)生態環境 1總體評估總體評估 長三角工業互聯網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優化,27 個中心城市平均值達到 26.54。上海、杭州、南京、蘇州位于第一梯隊,生態環境指數分別為 69.05、62.23、53.70 和 51.56。合肥、寧波、常州、無錫、嘉興、蕪湖等 6 個城市構成第二梯隊,指數介于 27-50 之間。第三梯隊包括南通、揚州、紹興、溫州、銅
55、陵、泰州、臺州、金華、宣城、湖州、馬鞍山、鹽城等 12 個城市,指數在 10-27 之間。第四梯隊由安慶、舟山、滁州、池州和鎮江等 5 個城市構成,指數在 10 以下。32 第一梯隊 50-70 第二梯隊 27-50 上海、杭州、南京、蘇州 合肥、寧波、常州、無錫、嘉興、蕪湖 第三梯隊 10-27 第四梯隊 10 南通、揚州、紹興、溫州、銅陵、泰州、臺州、金華、宣城、湖州、馬鞍山、鹽城 安慶、舟山、滁州、池州、鎮江 圖 4.5.1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生態環境指數梯隊分布 圖 4.5.2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生態環境指數 長三角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的生態環境指數呈現出近似長尾效應的特征個中
56、心城市的生態環境指數呈現出近似長尾效應的特征。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生態環境指數平均值為26.54,第一梯隊的上海、杭州、南京和蘇州的指數達到甚至超過平均值的兩倍,相對其他城市表現出較大的領先優勢。合肥、寧波、常州、無錫、嘉興和蕪湖構成的第二梯隊指數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上海杭州南京蘇州合肥寧波常州無錫嘉興蕪湖南通揚州紹興溫州銅陵泰州臺州金華宣城湖州馬鞍山鹽城安慶舟山滁州池州鎮江26.54 33 介于平均值到 50 之間,對第一梯隊形成追趕之勢,并大幅領先其他城市。第三梯隊包括了南通等 12 個城市,生態環境指數介于平均值到 10 之間
57、,梯隊內部的指數差距較小,整體呈齊頭并進之勢,形成長三角區域重要的腰部力量。第四梯隊5 個城市得分僅為平均值的 1/3 左右,較前三梯隊的距離較大,未來仍需著力補足短板,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優化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生態。2分指標分析分指標分析(1)政策環境: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工作專班保障有力)政策環境: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工作專班保障有力 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政策環境不斷完善,上海、常州、蘇州、嘉興成績優異,領跑長三角。政策數量指標方面,上海、常州、蘇州和嘉興并列第一,南京、無錫、杭州、寧波、馬鞍山等城市位列第二梯隊,以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為代表的政策體系正在加速完善
58、,為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剖覍0嘀笜朔矫?,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均在工信局(經信局)設置了工業互聯網主管科室或工作專班,例如,蘇州市成立了工業互聯網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全力打造“工業互聯網看蘇州”品牌;寧波市經信局下設產業數字化推進處,組織推進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蕪湖市經信局設置信息化與工業互聯網科,統籌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主管科室和工作專班的成立有力地保障工業互聯網相關政策落實到位,推動工業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2)資金保障:財政獎補持續引導,社會資本貢獻重要)資金保障:財政獎補持續引導,社會資本貢獻重要 34 增量增量 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
59、市充分調動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發展壯大工業互聯網,上海、南京、無錫、常州、蘇州、揚州、杭州、寧波指數排名靠前。在普遍設立工業互聯網專班的同時,各地同步配套財政資金對工業互聯網相關實體給予獎補。上海、南京、蘇州、常州、杭州、寧波等市還設立了工業互聯網相關的產業投資基金,利用社會資本遴選優質企業并加以培育,貢獻了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重要資金增量。統計數據顯示,長三角有 18 個城市的 68 家上市公司涉及工業互聯網業務,上市公司借助資本市場開展直接融資活動,拓展了財政獎補和產投基金之外的融資渠道,為產業發展持續注入動力,也使得這 18 個城市的資金保障指數得分高于其他 9個城市。(3)宣傳推廣:社會
60、組織廣泛覆蓋,會議論壇促進合作交流)宣傳推廣:社會組織廣泛覆蓋,會議論壇促進合作交流 長三角 27 個城市廣泛開展工業互聯網相關宣傳推廣活動,有效促進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合作交流,上海、杭州、南京、蘇州、合肥的排名位居前列,嘉興、無錫、蕪湖、寧波、南通、常州等位列第二梯隊?!肮I互聯網平臺+園區”宣傳推廣活動指標方面,上海、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嘉興、合肥、蕪湖等地先后開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宣傳推廣活動,上述城市的該指標獲得較高得分。此外,常州、南通、寧波、紹興、溫州和銅陵等城市積極承辦國家和省級工業互聯網會議論壇,起到積極的宣傳推廣作用,相關三級指標也 35 獲得相應加分。上海、杭州、南
61、京、合肥、蘇州有多家國家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成員,相應三級指標指數超過 40,領先其他城市較多。無錫、常州、嘉興、銅陵等市成立了市級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或協會組織,為本地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融通資源,為產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相應指標數值較高。圖 4.5.3 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宣傳推廣指數 (4)人才環境:產教融合積極推進,多層次人才體系支撐長期高水平發展)人才環境:產教融合積極推進,多層次人才體系支撐長期高水平發展 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積極推進產教融合行動,產學研用多層次人才體系為工業互聯網高水平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上海以 122.9 的指數排名第一,杭州 103.41 位居第二,合肥、寧波
62、、常州、南京、無錫、蘇州位居第二梯隊。細分指標方面,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合肥、蘇州和無錫的人才數量較多,大專院校數量和工業互聯網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能力也領先長三角其他城市,為工業互聯網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該項指標分值較高。數據顯示,蘇州對人才的吸引力較高,該指數得分超過 50,位居長三角第 3 名。上海、常州、杭州、寧波、無錫入選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南京、36 蘇州、臺州均有企業入選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榜單,溫州、紹興、蕪湖、宣城等地建立了省級以上工業互聯網人才實訓基地,為多層次產業人才體系建設奠定了基礎,有力支撐工業互聯網長期高質量發展,在相關三級指標方面均獲得了相應加分。圖 4.5.4
63、長三角城市工業互聯網人才環境指數 3典型案例:蕪湖市典型案例:蕪湖市 蕪湖市多措并舉培育工業互聯網生態環境蕪湖市多措并舉培育工業互聯網生態環境。一是搭建工業互聯網政策保障體系。在全省率先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并在經信局設置信息化與工業互聯網科,圍繞網絡、平臺等六個維度統籌推進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二是大力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宣傳推廣活動。2021 年 9 月蕪湖經開區承辦工信部“工業互聯網平臺進園區”首發站活動,2021年蕪湖經開區榮膺全國首批 15 個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園區之一。三是積極參與國家和安徽省工業互聯網行業組織與賽會活動。金
64、馬電子、衣碼通信、火種數據等企業成為國家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會員單位,2021 年蕪湖承辦了第三屆中國 37 工業互聯網大賽暨首屆工業數字孿生大賽,蕪湖在安徽省率先成立“5G+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聯盟,海螺集團、奇瑞汽車相關項目入選安徽省“5G+工業互聯網”十大創新應用。五、展望與建議五、展望與建議(一)發展展望(一)發展展望 1長三角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態勢將愈加凸顯長三角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態勢將愈加凸顯 長三角圍繞工業互聯網開展的科技創新活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將不斷拓展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空間。當前,5G、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創新突破,與工業互聯
65、網深度融合,不斷重塑生產方式、服務模式、組織形態。長三角三省一市的科技創新基礎較為雄厚,重點研究院所、軟件百強企業、獨角獸企業等科技創新載體數量穩居全國前列。同時,各地政府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完善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的網絡、數據、安全體系。未來,長三角地區的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態勢將更加凸顯,“5G+工業互聯網”等融合創新模式將從生產制造外圍環節向內部關鍵環節加速延伸,與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新技術的融合水平也將不斷地提高,融合應用將持續深入,標桿案例將進一步涌現,對帶動全國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2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將向特色化專業化發展長三角工業
66、互聯網平臺建設將向特色化專業化發展 長三角地區將進一步發揮工業基礎優勢和消費互聯網發展經驗,加速推進產業資源向工業互聯網領域聚攏。工業 38 互聯網平臺企業將瞄準行業真正的痛點問題,深耕細分領域,推動長三角地區工業互聯網邁進行業縱深的特色化專業化新階段。未來將涌現出更多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業態新模式,輸出一批面向特定場景的優質解決方案,發展形成一批特色專業化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助力行業企業創新發展。3長三角多場景多領域多行業應用將走深向實長三角多場景多領域多行業應用將走深向實 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已經逐漸從“建平臺”階段到了“用平臺”階段,工
67、業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從初期的平臺供給方推動模式發展至應用場景牽引的供需雙方合力驅動模式。長三角區域是我國先進制造業基地以及兩化融合試點示范的先行區,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需求廣、市場大,將為工業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海量的研產供銷服全鏈條的制造業細分場景。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將逐步聚焦長三角區域各城市優勢產業和核心環節,助推各領域細分場景的工業 APP 和行業解決方案開發迭代。工業互聯網平臺將全面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傳統制造業融合發展,打破 IT 和 OT 壁壘,針對傳統產業共性難題和細分行業專業問題提煉機理模型,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4長三角工業互聯網跨區域協同聯動將進一步深化長三角工業互聯網跨區域協同聯動
68、將進一步深化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為各地區在政策、資金、組織和人才等方面的協同聯動創造了有利條件。長三角 27 個中心城市均設立了工業互聯網工作專班,出臺了產業發展政策,并配套了各類獎補資金。各地政府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宣傳 39 推廣,以各類協會、聯盟組織為依托,以各類大會、論壇和賽事活動為契機,持續開展工業互聯網及相關數字技術的推廣宣傳,促進地區工業互聯網認知水平的整體提升。長三角擁有豐富的高教資源,對全國工業互聯網人才具有較高的吸引力,各地正在通過培養和引進并舉的方式打造多層次人才體系,為地區工業互聯網的持續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未來,長三角地區的工業互聯網發展生態環境將進一步優化,政策體系
69、和投融資體系將進一步完善,人才梯隊建設將進一步強化,各類宣傳推廣活動將進一步豐富,為全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二)發展建議(二)發展建議 1夯實技術基礎,提升工業互聯網產業支撐能力夯實技術基礎,提升工業互聯網產業支撐能力 夯實網絡基礎。加快 5G 網絡建設,加強面向工業互聯網特定需求的 5G 關鍵技術研發,提升“5G+工業互聯網”產業基礎支撐能力,促進“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加快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支持二級節點面向社會經濟活動提供通用型標識服務,發揮標識解析體系的基礎設施賦能作用,實現數據互通、互認、互用。加強安全保障。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建立安全事件報告和問責機制,鼓勵企
70、業加大安全投入,部署有效安全技術防護手段,保障工業互聯網安全穩定運行。實施分類分級管理,依據工業互聯網行業分類指導目錄、企業分級指標體系,制定工業互聯網行業企業分類分級指南,形成本地區的重點企業清單,強化逐級負責的政府監管模式,實施差異化管理。支持工業互聯網安全科技創新,40 支持專業機構、高校、企業等聯合建設工業互聯網安全創新中心和安全實驗室,加大對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強化標識解析系統安全、平臺安全、工業控制系統安全、數據安全等相關核心技術研究,加強攻擊防護、漏洞挖掘、態勢感知等安全產品研發。2加快平臺建設,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平臺建設,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
71、聚焦工業互聯網領域,加快引進龍頭企業,培育高成長型企業,孵化專精特新企業,形成產業集聚效能,逐步擴大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圍繞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開展聯合攻關,著力突破邊緣計算、工業機理模型、低代碼開發等關鍵技術,超前布局數字孿生、云化仿真設計與運營管理軟件等,提升安全可靠發展能力。聚焦“5G+工業互聯網”、新技術融合創新應用開展試點示范遴選,加快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 APP 優秀解決方案,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產品,提升平臺產品及服務供給能力。支持信息通信領軍企業、制造業龍頭企業基于各自優勢,圍繞關鍵領域、重點行業和企業的共性問題和特色需求,開展跨
72、行業跨領域、行業級、企業級的平臺建設,鼓勵企業爭創國家級和省級試點示范平臺。3加強應用賦能,推廣“平臺加強應用賦能,推廣“平臺+園區”發展模式園區”發展模式 發揮園區產業集聚效應,引入工業互聯網賦能能力,推廣“平臺+園區”發展模式。依托“平臺+園區”發展模式,打通園區數據孤島,賦能園區產業升級,構建多方信息通道,連通轉型供需雙方,助力構建綠色低碳、能力共享、智能主 41 導服務為主要特征的新型生產制造與服務體系?;趫@區內豐富應用需求,圍繞工業領域研產供銷服各環節數字化轉型,拓寬平臺服務范圍,拓展新型服務場景。針對細分行業需求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應用和開發服務,促使平臺走向實踐深耕。深入行業痛點
73、,打磨典型應用場景,孵化迭代產品,大規模推廣熟化解決方案實現迭代升級、提升平臺產品服務能力。4推動要素集聚,構建工業互聯網發展生態體系推動要素集聚,構建工業互聯網發展生態體系 完善政策環境。進一步完善工業互聯網相關政策體系,聚焦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和安全三個方面,與時俱進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發展規劃、行動方案。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加強工業互聯網工作專班的統籌協調,強化跨部門協同與合作,構建各負其責、緊密配合、運轉高效的工作機制。加強資金保障。加大市、區、園區各級財政資金支持力度,遴選并獎勵工業互聯網創新型企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工業互聯網行業投融資
74、活動。鼓勵本地有條件的企業將工業互聯網業務部門分拆運營,形成自主經營能力。支持有能力的企業公開掛牌或上市,借助資本市場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加強宣傳推廣。積極主辦各級工業互聯網行業會議、論壇,加大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宣傳,參與或組織工業互聯網有關行業協會和聯盟,共同促進工業互聯網產業高質量發展。優化人才環境。堅持培養與引進并舉、研發與應用并重,健全多層次人才體系。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全方位人 42 才聯合培養機制,支持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全方位發展。完善人才保障機制,從醫療、教育、居住等方面著手,強化人才保障。43 版權聲明 版權聲明 本白皮書版權屬于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團(蘇州)有限公司,并受法律保護。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書的文字、觀點和數據的,應注明“來源: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團(蘇州)有限公司”。違反上述聲明者,本公司有權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