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行業專題研究:衛星通信推動智能終端設備技術創新升級-230321(2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電子行業專題研究:衛星通信推動智能終端設備技術創新升級-230321(21頁).pdf(2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證券研究報告|行業專題研究 2023 年 03 月 21 日 電子電子 衛星通信:推動衛星通信:推動智能智能終端設備終端設備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升級升級 衛星通信技術帶動智能終端設備技術創新升級。衛星通信技術帶動智能終端設備技術創新升級。2022 年 9 月 6 日,華為宣布推出全新旗艦手機 HUAWEI Mate50 系列,引領多項技術創新,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逾山越海,通天徹地”的“向上捅破天”功能,即依托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支持短報文通信功能。這一技術能夠突破地面網絡限制,幫助用戶獲悉自己所在的方位,或者讓其他人了解用戶的方位,從而滿足廣大普通
2、用戶的應急通信、緊急搜救等需要。隨后蘋果于 2022年 9 月推出了 IPhone14 系列,發布了衛星通信功能包括“通過衛星發送 SOS 緊急聯絡”和“查找”App,這兩項功能均依托低軌衛星通信技術,技術支持則來自美國衛星服務商 Globalstar。同時在 SOC 端,2023年 2 月 27 日-3 月 2 日,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高通帶來了 Snapdragon Satellite 計劃的最新進展,正式宣布與榮耀、摩托羅拉、Nothing、OPPO、vivo 等廠商合作開發具備衛星通信功能的智能手機。聯發科技帶來了 3GPP 5G 非地面網絡(NTN)技術,為智能手機提供雙向衛星通信應用
3、支持,并公布了首批采用聯發科技衛星通信技術的智能手機摩托羅拉 defy 2 和 CAT S75。消費電子經歷消費電子經歷 2022 年需求端疲弱,有望在年需求端疲弱,有望在未來兩年迎來換機周期修未來兩年迎來換機周期修復復。據 Statista 預估,2023 年全球消費電子市場規模將達到 1.11 萬億美元。據 IDC 預估,2023 年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和平板電腦三類主要消費電子的出貨量將分別為 11.92 億/5.39 億/1.42 億,同比分別為-1.1%/9.5%/-12.6%。我們認為,2023 年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出貨量或將繼續呈現下行趨勢,而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具有較大的增長潛
4、力。衛星通信技術迭代將推動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衛星通信技術迭代將推動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設備創新升級設備創新升級。據SIA數據測算,2021年全球衛星通信行業的市場規模約1816億美元,同比增長 24.28%。據 Technavio 預估,中國衛星通信行業的市場規模將在 2021-2025 年間以 9%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距離華為和蘋果推出搭載衛星通信功能的智能手機僅過去半年,衛星通信技術持續迭代優化高通和聯發科技在MWC上公布雙向衛星通信新方案,三星加入衛星通信競爭格局。衛星通信功能或將成為 2023 年新發高端智能手機的標配,并逐步應用于智能手表等其他消費電子產品。投資建議投資
5、建議:手機衛星通信技術處在行業智能終端萌芽期,未來隨著全球手機衛星通信技術不斷發展,智能終端設備的整體用量將不斷增長。隨衛星通信應用場景的不斷延伸,在手機及智能終端設備的應用滲透率也將進一步提升。從單機角度來看,我們認為未來無論是國內安卓陣營或蘋果陣營,手機衛星通信技術及硬件芯片技術的的應用量將逐步提高。經歷 2022 年智能終端設備出貨量疲軟后,我們認為未來幾年將迎來智能手機及智能終端設備市場的新一輪換機潮,衛星通信技術在智能終端滲透率提高同時搭配手機及終端設備行業的換機周期降臨,我們相信未來衛星通信技術在消費電子行業的崛起將會非常迅速。重點關注:重點關注:華力創通、電科芯片、海格通信。風險
6、提示風險提示:宏觀經濟下行風險、智能電子設備出貨量不及預期、衛星通信芯片市場規模不及預期、行業空間測算不及預期。增持增持(維持維持)行業行業走勢走勢 作者作者 分析師分析師 鄭震湘鄭震湘 執業證書編號:S0680518120002 郵箱: 分析師分析師 佘凌星佘凌星 執業證書編號:S0680520010001 郵箱: 相關研究相關研究 1、電子:自主可控勢在必行,先進封裝助力“彎道超車”2023-03-12 2、電子:MWC 強勢回歸,中國科技創新獨占鰲頭2023-03-05 3、電子:中芯國際發布 2022Q4 業績2023-02-13 -32%-16%0%16%2022-032022-07
7、2022-112023-03電子滬深300 2023 年 03 月 21 日 P.2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內容目錄內容目錄 一、衛星通信:技術持續迭代,解鎖無限可能.3 1.1 2023 年 MWC 召開,高通和聯發科技帶來雙向衛星通信新方案.3 1.2 近年衛星通信前端發展回顧.4 二、衛星通信在消費電子中的應用.7 2.1 消費電子行業情況回顧.7 2.1.1 行業整體情況.7 2.1.2 智能手機行業情況.8 2.1.3 可穿戴設備行業情況.9 2.1.4 平板電腦行業情況.9 2.2 衛星通信賦能消費電子產品升級創收.10 三、衛星通信滲透智能手機行業,加
8、速技術演進.11 3.1 蘋果支持開發低軌衛星通信技術:再向 Globalstar 投資 2.52 億美元.11 3.2 北斗白皮書發布:北斗短報文通信助推 HUAWEI Mate50 系列.11 3.2.1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11 3.2.2 短報文芯片及射頻前端器件發展前景.14 3.3 國內天通一號衛星發展及應用.15 3.3.1 天通一號基帶芯片及其發展前景.16 3.4 中國星網的進展情況.17 3.5 SpaceX 星鏈計劃的發展與應用.18 四、投資建議.19 五、風險提示.20 圖表目錄圖表目錄 圖表 1:高通推出 Snapdragon Satellite 雙向衛星通信計劃.3
9、 圖表 2:聯發科技推出基于 MT6825 的 5G NTN 雙向衛星通信技術.3 圖表 3:華為 WATCH Ultimate 智能手表搭載衛星通信技術.4 圖表 4:支持北斗衛星通信的 HUAWEI Mate 50 系列.5 圖表 5:支持低軌衛星通信的 IPhone14 系列.5 圖表 6:V2.0 Mini 版星鏈衛星.6 圖表 7:不同亮度處理技術的雙向反射分布函數(遮光效果).6 圖表 8:2019-2022 年全球消費電子市場規模變化預估.7 圖表 9:2021-2022 年全球主要消費電子出貨量變化及 2023 年預估.8 圖表 10:2021-2022 年全球各品牌智能手機出
10、貨量變化.8 圖表 11:2021-2022 年全球各品牌智能手機市場份額變化(%).8 圖表 12:2021-2022 年全球各品牌可穿戴設備出貨量變化.9 圖表 13:2021-2022 年全球各品牌可穿戴設備市場份額變化(%).9 圖表 14:2021-2022 年全球各品牌平板電腦出貨量變化.10 圖表 15:2021-2022 年全球各品牌平板電腦市場份額變化(%).10 圖表 16: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空間段、運控段和用戶段示意圖.12 圖表 17: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發展歷程.12 圖表 18:RDSS 技術和 RNSS 技術原理示意圖.13 圖表 19:2021 年衛星導航與位置
11、服務重點應用場景的市場規模占比.13 圖表 20:2022-2025E 年中國短報文芯片市場規模估算.14 圖表 21:2018-2020 年全球射頻前端器件市場規模及 2021-2025 年預估.15 圖表 22:天通一號 3 顆衛星的覆蓋范圍.16 圖表 23: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民用基帶芯片.16 圖表 24: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專用基帶芯片.16 圖表 25:2023E-2026E 年中國天通一號基帶芯片市場規模估算.17 圖表 26:星鏈計劃的衛星軌道設計和發射規劃.18 圖表 27:星鏈計劃的衛星分布(2023 年).18 圖表 28:星鏈計劃的發展優勢.19 fY9WdXaYeZ
12、aVcWbZbR8Q7NtRrRpNoNkPnNoNeRpNpNaQnNwPuOnOoOxNrNpQ 2023 年 03 月 21 日 P.3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一、衛星通信:技術持續迭代,一、衛星通信:技術持續迭代,解鎖無限可能解鎖無限可能 1.1 2023 年年 MWC 召開,召開,高通和聯發科技帶來雙向衛星通信新方案高通和聯發科技帶來雙向衛星通信新方案 2023年2月27日-3月2日,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簡稱MWC)于巴塞羅那順利召開。繼 2022 年 9 月華為和蘋果先后推出搭載衛星通信功能的智能手機 HUAWE
13、I Mate 50 系列和 IPhone14 系列后,在時隔半年的本次大會上,兩大通信廠商高通和聯發科技分別公布了最新的雙向衛星通信解決方案,為衛星通信未來的發展與應用解鎖了無限可能。大會上,高通帶來了 Snapdragon Satellite 計劃的最新進展,正式宣布與榮耀、摩托羅拉、Nothing、OPPO、vivo 等廠商合作開發具備衛星通信功能的智能手機。Snapdragon Satellite 計劃由高通于 2023 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期間推出,是全球首個基于衛星的、為旗艦智能手機提供雙向消息通信的解決方案。這一技術正率先應用于驍龍 8 Gen 2 移動平臺,該移動平臺集成了
14、驍龍 5G 調制解調器及射頻系統和 Iridium衛星星座系統,預計將在 2023 下半年正式發布。目前高通已在搭載內建驍龍 X70 基帶的驍龍 8 Gen 2 原型機上完成衛星連線,實現雙向收發信息。除智能手機以外,Snapdragon Satellite 計劃也將在未來擴展至其它類型的終端,包括平板電腦、汽車和物聯網終端等。聯發科技帶來了 3GPP 5G非地面網絡(NTN)技術,為智能手機提供雙向衛星通信應用支持,并公布了首批采用聯發科技衛星通信技術的智能手機摩托羅拉 defy 2 和 CAT S75。這兩款智能手機均采用 MT6825 3GPP NTN 芯片組,支持 Bullitt 衛星
15、通信服務,由Bullitt持續為全球用戶提供雙向衛星通信信息傳輸、位置共享和緊急SOS功能。未來幾年內,聯發科技的衛星通信產品組合將基于 3GPP 5G R17標準,發展 IoT-NTN和 NR-NTN 技術。IoT-NTN 技術為低速率連接而設計,是傳輸信息的理想選擇。NR-NTN 技術則允許更高的連接速率,可支持視頻通話等應用程序。圖表 1:高通推出 Snapdragon Satellite 雙向衛星通信計劃 圖表 2:聯發科技推出基于 MT6825 的 5G NTN 雙向衛星通信技術 資料來源:Qualcomm,國盛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MediaTek,國盛證券研究所 此外,在 MWC
16、召開前夕,三星宣布在現有的 Exynos 5300 5G調制解調器平臺上成功模擬 3GPP 標準化 NTN 通信,目前正計劃將這一技術整合到 Exynos 調制解調器解決方案中,加速 5G 衛星通信的商業化,為 6G 驅動的萬物互聯時代鋪平道路。2023 年 03 月 21 日 P.4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距離華為和蘋果推出搭載衛星通信功能的智能手機僅僅過去半年,衛星通信的解決方案已然被進一步豐富和優化。不同于HUAWEI Mate 50系列的短報文通信技術和IPhone14系列依托 Globalstar 的低軌衛星通信技術,高通的 Snapdragon Sate
17、llite 計劃和聯發科技的 5G NTN 技術均支持雙向衛星通信,超越了僅支持信息接收的第一代衛星通信技術。同時,隨著三星的入局,衛星通信功能或將逐漸成為高端旗艦機的標配。近期,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 2023 年 3 月 16 日發文稱,新一代折疊旗艦華為 Mate X3及華為 P 系列將以更領先的創新技術,講在通信上帶來了“有去有回”的衛星通信重大升級,同時此項技術將會支持華為智能手表終端。我們認為,華為 2023 年 3 月發布會中的三款智能終端設備將首發搭載新一代衛星通信技術,實現雙向衛星通信技術,帶來全新的技術升級體驗。圖表 3:華為 WATCH Ultimate 智能手表搭載衛星通信
18、技術 資料來源:華為,國盛證券研究所 1.2 近年近年衛星通信前端發展回顧衛星通信前端發展回顧 2022 年 9 月 6 日,華為宣布推出全新旗艦手機 HUAWEI Mate50 系列,引領多項技術創新,傳承 Mate 十年基因,為用戶帶來超越期待與想象的巔峰體驗。除了搭載超光變XMAGE 影像系統和鴻蒙操作系統 3.0,采用華為“昆侖玻璃”之外,HUAWEI Mate50系列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逾山越海,通天徹地”的“向上捅破天”功能,即依托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支持短報文通信功能。這一技術能夠突破地面網絡限制,幫助用戶獲悉自己所在的方位,或者讓其他人了解用戶的方位,從而滿足廣大普通用戶的應急通
19、信、緊急搜救等需要。搭載北斗短報文通信技術的 HUAWEI Mate50 是全球首款支持北斗衛星通信的大眾智能手機,在荒漠無人區、近海遇險、地震救援等無地面網絡信號覆蓋的極端情況下,用戶能夠通過暢連 App 發送文字和位置信息,使救援人員知悉,且用戶的多條位置信息能夠生成軌跡地圖,為用戶本人及救援人員清晰指引方向。這項“一生用 2023 年 03 月 21 日 P.5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一次,一次續一生”的功能使得用戶“與世界安心暢聯”,保障用戶安全,提高救援工作實施效率,減輕救援人員工作負擔。圖表 4:支持北斗衛星通信的 HUAWEI Mate 50 系列 資
20、料來源:華為,國盛證券研究所 而在緊隨其后的 9 月 8 日,蘋果宣布推出全新旗艦手機 IPhone14 系列。除了搭載Photonic Engine 光影引擎和車禍檢測功能之外,IPhone14 系列最引人注目的同樣是其新增的衛星通信功能。這一技術支持用戶在沒有蜂窩網絡和無線局域網信號的情況下使用“通過衛星發送SOS緊急聯絡”功能給緊急服務發送短信,或使用“查找”App來通過衛星與他人共享自己的位置,為徒步、露營和緊急救援等需求場景提供了諸多便利。然而,由于蘋果開發的衛星通信功能主要依托于美國衛星服務商 Globalstar 的低軌衛星通信技術,目前僅有美國和加拿大地區的用戶能夠正常使用。圖
21、表 5:支持低軌衛星通信的 IPhone14 系列 資料來源:蘋果,國盛證券研究所 除了衛星通信邁入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行業這一突破性進展之外,SpaceX 公司于 2018 年正式啟動的星鏈計劃在近幾年完成的迭代升級也值得關注。2023 年 03 月 21 日 P.6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2021 年 9 月 14 日,星鏈計劃發射了 51 顆 Starlink V1.5 G2-1 衛星,V1.5 版衛星與先前的 1700 多顆 V1.0 版衛星不同,不僅在容量等設計上有所優化,還攜帶了激光通信裝置,重量從 260 公斤增至 277 公斤。從發射 V1.5
22、 版衛星開始,后續發射的星鏈衛星均將加裝激光星間鏈路。星間鏈路的作用是實現衛星間的信息傳輸和交換,由于信息在真空中的傳輸速度優于光纖的傳輸速度,激光星間鏈路可以降低信息傳輸延時,提高衛星間通信的效率。此外,激光星間鏈路能夠減少星座對地面信關站的依賴,削弱地緣政治、建設成本等因素帶來的限制,大幅降低地面段的復雜程度和投資成本。2022 年底,SpaceX 獲得第二代網絡(Gen 2)授權,開始研發升級版星鏈衛星,直至2023 年 2 月 27 日,SpaceX 宣布開始部署 V2.0 版星鏈衛星。V2.0 版衛星包含兩個獨立版本,一個與獵鷹 9 運載火箭兼容,另一個與星際飛船兼容,其中前者的衛星
23、體積稍小,并非全尺寸,因此也被稱為 V2.0 Mini。然而,無論是否為 Mini 版,V2.0 版衛星的性能相比前代都有著飛躍性的提升,單顆衛星的容量約為 V1.0 版的 4 倍。與此同時,V2.0 版衛星還進一步優化了亮度和離子推進器。在天文觀測中,星鏈衛星產生的軌跡被稱為條紋,大量亮色條紋會嚴重干擾天文研究。因此,在 V2.0 版衛星的研發過程中,SpaceX 與天文學家和科學家積極合作,在繼續使用和改善低反射率的深色涂料和遮陽板(VisorSat)之余,還采用了介電鏡膜等新技術改進反射鏡,降低反射,從而降低星鏈衛星在抵達軌道時的亮度,減弱條紋對天文觀測造成的負面影響。此外,V2.0 版
24、衛星還搭載了 SpaceX 最新研發的氬氣霍爾推進器,這是人類首次在太空中應用氬氣霍爾推進器,這種離子推進器的推力是V1.0版的2.4倍,比沖是V1.0版的1.5倍。圖表 6:V2.0 Mini 版星鏈衛星 圖表 7:不同亮度處理技術的雙向反射分布函數(遮光效果)資料來源:Starlink,國盛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Starlink,國盛證券研究所 對于V2.0版星鏈衛星的應用,馬斯克曾于2022年 8月發文稱,V2.0版星鏈衛星能夠直接連接手機,向手機發送衛星信號,致力于消除全球范圍內的移動信號盲區。然而,具體細節信息目前并無披露,仍待密切關注 V2.0 版星鏈衛星的部署和應用測試情況。20
25、23 年 03 月 21 日 P.7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二、衛星通信在消費電子中的應用二、衛星通信在消費電子中的應用 2.1 消費電子行業情況回顧消費電子行業情況回顧 2.1.1 行業整體情況行業整體情況 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消費電子產品制造水平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的驅動下,近年消費電子行業呈現相對穩定的發展態勢。雖然 2020 年在大環境影響下,全球消費電子行業市場規模有所下跌,但并未改變消費電子行業市場規模長期向上的發展趨勢。隨著 5G、物聯網、衛星通信、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端技術與消費電子行業的不斷融合,未來將催生更多新的產品形態,加速產品迭代
26、優化,推動消費電子行業保持增長態勢。據 Statista 預估,2027 年全球消費電子市場規模將達到 1.2 萬億美元。圖表 8:2019-2022 年全球消費電子市場規模變化預估 資料來源:Statista,國盛證券研究所 據 IDC 預估,2023 年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和平板電腦三類主要消費電子的出貨量將分別為 11.92 億、5.39 億和 1.42 億,同比增長率將分別為-1.1%、9.5%和-12.6%。由此可以判斷,2023 年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出貨量或將繼續呈現下行趨勢,而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0%1%2%3%4%5%6%7%8%9%020004000600
27、0800010000120001400020182019202020212027E全球消費電子市場規模(億美元)yoy 2023 年 03 月 21 日 P.8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圖表 9:2021-2022 年全球主要消費電子出貨量變化及 2023 年預估 資料來源:IDC,國盛證券研究所 2.1.2 智能手機行業情況智能手機行業情況 2022 Q4 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 18.3%,跌至 3.03 億部,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單季度跌幅。Q4 的極大跌幅直接導致年度出貨量跌幅高達 11.3%,跌至 12.1 億部,為2013 年以來最低。Q4 出貨量顯著下
28、跌的情況較為罕見,主要原因在于需求疲軟、庫存量過高以及通貨膨脹和經濟不確定性。近年智能手機市場的刷新率不斷攀升,手機刷新周期日益縮短,甚至低于用戶需求的更新周期,進而導致用戶購買意愿下降,出現需求疲軟。庫存量過高導致當季的銷售活動主要用于消耗現有庫存,而難以推動出貨量增長。此外,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率和日益增長的宏觀經濟風險也在持續阻礙用戶支出,推遲智能手機市場大環境影響后的復蘇。綜合多方面原因,供應商對于出貨量的計劃趨于謹慎。由此可以判斷,在 2022 年出貨量跌幅超過 11%的情況下,2023 年供應商對于出貨量的計劃將更為謹慎。供應商將重新考慮產品組合,避免出現過剩庫存,甚至將有高端機型的
29、供應商通過以舊換新等優惠促銷活動來銷售積壓設備,助推產品更新。圖表 10:2021-2022 年全球各品牌智能手機出貨量變化 圖表 11:2021-2022 年全球各品牌智能手機市場份額變化(%)資料來源:IDC,國盛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IDC,國盛證券研究所 -15%-10%-5%0%5%10%15%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平板電腦2021(百萬)2022(百萬)2023E(百萬)2023/2022預估yoy-25%-20%-15%-10%-5%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其他20
30、21年(百萬)2022年(百萬)yoy(%)0%5%10%15%20%25%30%35%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其他2021年2022年 2023 年 03 月 21 日 P.9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2.1.3 可穿戴設備行業情況可穿戴設備行業情況 2022 Q4 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同比下降 18.9%,跌至 1.387 億臺,2022 年全年出貨量同比下降 7.7%。這是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首次下降,主要原因在于 2021年過于強勁的業績以及來自宏觀經濟環境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2022 年的市場相對低迷,但 4.921 億的總出貨量仍然遠高于 20
31、20 年和 2019 年的出貨量水平。在 2022年的各種產品類型中,智能手表增長 9.4%,達到 1.486億臺的歷史新高。智能手表市場中,蘋果處于領先地位,華為和三星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而印度的Nexxbase 和 Fire-Boltt 憑借在印度銷售的價值導向產品躋身全球前五。2020-2021 年間,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強勁增長,至 2022 年,用戶需求得到初步滿足,加之宏觀經濟環境出現困難,出貨量普遍下滑屬于正?,F象。隨著時間推移,用戶將再次出現設備更換需求,新需求將再度產生。一旦需求復蘇,預計在 2023 年底,市場將重回增長軌道,具備增長潛力的產品供應商也將隨之獲得回報。2.1.
32、4 平板電腦行業情況平板電腦行業情況 2022 Q4 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同比增長 0.3%,達 4570 萬臺。然而 2022 年全年的平板電腦出貨量同比下降 3.3%,結束了持續兩年的穩健增長,但仍遠高于大環境影響前水平。蘋果和三星是平板電腦市場的主要推動力,其中蘋果是這一領域無可爭議的引領者。蘋果 2022 Q4 的出貨量相較 Q3 增長高達 10%,這主要歸功于它在 2022 Q4 推出的幾款新產品的廣受好評,包括 11 英寸、12.9 英寸的 iPad pro,以及 10.9 英寸的 iPad,也存在 Q3 供應鏈受限導致基數較低這一影響因素。三星在亞太地區和西歐完成多個項目后,其高端
33、平板電腦系列受到相關供應商的持續關注,對其出貨量提升有所助推。亞馬遜2022 Q4 的出貨量相較 Q3 減少,這一情況較為罕見,主要歸因于用戶的需求疲軟。聯想正在運營的多個商業項目即將結束,導致出貨量持續下降。華為現階段主要采取在首要地理市場中國大力營銷大屏平板電腦的戰略舉措,這一舉措已然有所成效。平板電腦曾經主要用于娛樂,而如今在商業應用中的發展勢頭也十分迅猛。面對宏觀經濟衰退的沖擊和市場飽和等問題,2023 年供應商將更多關注平板電腦在商業領域的應用,改進平板電腦的產品組合,以改善未來幾年的銷售情況。圖表 12:2021-2022 年全球各品牌可穿戴設備出貨量變化 圖表 13:2021-2
34、022 年全球各品牌可穿戴設備市場份額變化(%)資料來源:IDC,國盛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IDC,國盛證券研究所-40%-35%-30%-25%-20%-15%-10%-5%0%5%10%15%050100150200250蘋果三星小米華為boAt其他2021年(百萬)2022年(百萬)yoy(%)0%5%10%15%20%25%30%35%40%45%蘋果三星小米華為boAt其他2021年2022年 2023 年 03 月 21 日 P.10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圖表 14:2021-2022 年全球各品牌平板電腦出貨量變化 圖表 15:2021-2022 年
35、全球各品牌平板電腦市場份額變化(%)資料來源:IDC,國盛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IDC,國盛證券研究所 2.2 衛星通信賦能消費電子產品升級創收衛星通信賦能消費電子產品升級創收 突破性進展頻現的衛星通信技術或將成為未來高端智能手機的標配,助力消費電子品突破性進展頻現的衛星通信技術或將成為未來高端智能手機的標配,助力消費電子品牌塑造正面形象。牌塑造正面形象。隨著華為、蘋果先后推出支持衛星通信功能的智能手機,高通和聯發科技在 MWC 上公布最新衛星通信解決方案,三星開始加入衛星通信競爭格局,衛星通信已然對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形成沖擊,或將在2023-2024年間成為高端機型的標配。此外,衛星通信功能目
36、前多用于應急救援場景,需求場景的性質決定了開發衛星通信功能將有助于消費電子品牌表現人文關懷精神,助力塑造品牌的正面形象。衛星通信衛星通信技術的技術的市場規模持續擴張,或將助力智能手機廠商創收市場規模持續擴張,或將助力智能手機廠商創收。據 SIA 數據測算,2021年全球衛星通信行業的市場規模約1816億美元,同比增長24.28%。據Technavio預估,中國衛星通信行業的市場規模將在 2021-2025 年間以 9%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由此可以判斷,衛星通信技術的市場規模持續擴張,應用前景廣泛。目前智能手機衛星通信功能的計費方式普遍采用訂閱制,即要求用戶按月或年訂閱功能。除了基本的緊急求救功
37、能之外,用戶還可以訂閱分享位置、發送信息等附加服務,相應的費用也更高。隨著通信衛星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智能手機或將逐步搭載衛星上網、衛星電話等功能,智能手機廠商的創收空間也將相應擴張。衛星通信技術或將推動可穿戴設備產品技術升級,使相關芯片產業受益。衛星通信技術或將推動可穿戴設備產品技術升級,使相關芯片產業受益。據IDC預估,2023 年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將達到 5.39 億,同比增長 9.5%,出貨量具有增長潛力。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 2023年 3月 14日發文稱,華為克服了技術難關,在手表上也實現了“向上捅破天”的突破性應用,讓用戶通過手表與世界一直相連。由此可以判斷,華為即將推出的 HUA
38、WEI WATCH Ultimate 將搭載衛星通信功能,這一新產品的推出或將引領可穿戴設備搭載衛星通信功能,推動產品技術升級,使相關芯片產業受益。衛星通信作為衛星通信作為 5G/6G 發展的重要發展的重要助推助推,或將或將輔助地面基站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通信輔助地面基站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通信網絡。網絡。隨著衛星通信技術的崛起,衛星通信與地面 5G 移動通信互作補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通信網絡已是大勢所趨。中國信通院發布的6G總體愿景與潛在關鍵技術白皮書指出,星地融合組網是未來的關鍵技術之一。對于謀求在移動通信等相關產業長遠發展的廠商而言,持續開發衛星通信至關重要。-
39、40%-35%-30%-25%-20%-15%-10%-5%0%5%10%010203040506070蘋果三星亞馬遜聯想華為其他2021年(百萬)2022年(百萬)yoy(%)0%5%10%15%20%25%30%35%40%蘋果三星亞馬遜聯想華為其他2021年2022年 2023 年 03 月 21 日 P.11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三三、衛星通信、衛星通信滲透智能手機行業,加速滲透智能手機行業,加速技術演進技術演進 3.1 蘋果支持開發低軌衛星通信技術:再向蘋果支持開發低軌衛星通信技術:再向 Globalstar 投資投資 2.52 億美元億美元 蘋果于 2
40、022年9月推出了IPhone14系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衛星通信功能包括“通過衛星發送 SOS 緊急聯絡”和“查找”App,這兩項功能均依托低軌衛星通信技術,技術支持力量則來自美國衛星服務商 Globalstar。2022 年 11 月 10 日,蘋果宣布從先進制造基金中撥款 4.5 億美元,用于支持衛星緊急求救服務的關鍵基礎設施開發。根據協議,這筆 4.5 億美元的撥款大部分將用于Globalstar,蘋果負責為 Globalstar 部署和維護衛星網絡提供高達 95%的資本支出,而蘋果能夠使用 Globalstar 既有和未來衛星網絡高達 85%的容量。此外,Globalstar 有責任為
41、發射新衛星籌集更多的債務資本,即使公司的現有債務已接近 3.5 億美元,面臨較大的債務壓力。由于 IPhone14 系列的“通過衛星發送 SOS 緊急聯絡”功能在手機激活后的兩年內供用戶免費使用,創收空間相對有限,因此在 4.5 億美元的撥款后蘋果是否會繼續投資Globalstar 以支援其基礎設施開發一度充滿爭議。事實上,蘋果對 Globalstar 的投資成本并不算高。據 Telecom,Media and Finance Associates 預估,截至 2026 年,蘋果需要為 Globalstar 部署的衛星花費 5000 萬美元以上,對比蘋果的營收情況以及蘋果掌握的 Globals
42、tar 衛星網絡容量,這筆金額不高。同時,基于 Globalstar 2021 年總營收為 1.24 億美元,據 Refinitiv 調查,華爾街分析師預期 Globalstar 2023 年總營收可增至 1.85 億-2.3 億美元,營收規模相對可觀。2023 年 3 月 1 日,Globalstar 宣布蘋果將以貸款 2.52 億美元的方式繼續投資公司,以幫助支付建設低軌衛星通信的前期費用,可見蘋果對手機衛星通信技術升級的重視程度,以及對 Globalstar 的投資決心。3.2 北斗白皮書發布:北斗短報文通信北斗白皮書發布:北斗短報文通信助推助推 HUAWEI Mate50 系列系列 3
43、.2.1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2022 年 11 月 4 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北斗白皮書,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著眼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系統由空間段、運控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空間段包括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GSO)衛星和中圓地球軌道(MEO)衛星三種衛星類型;運控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監測站等超過 30 個地面站;用戶段包括北斗終端、兼容其他導航系統的終端、相關應用服務系統等。2023 年 03 月 21 日 P.12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圖表 16:北斗衛
44、星導航系統的空間段、運控段和用戶段示意圖 資料來源:銳觀咨詢,國盛證券研究所 北斗系統的建設發展經歷了“三步走”的戰略過程。第一步是建設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1994 年,試驗系統正式啟動建設;2000 年,2 顆試驗衛星相繼完成發射,試驗系統建成;2003 年,第 3 顆試驗衛星完成發射,試驗系統的性能得到進一步增強。第二步是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區域服務:2004 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工程建設;2012 年,5 顆 GEO 衛星、5 顆 IGSO 衛星和 4 顆 MEO 衛星完成組網,實現區域服務能力。第三步是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球服務:2017 年,北斗三號進入衛星的密集發射期和
45、全球組網期;2019 年 6 月 25 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 46 顆北斗導航衛星;2020 年,北斗三號系統實現全球用戶覆蓋。在整個建設發展過程中,北斗系統的衛星數量不斷增多,覆蓋區域不斷擴張,定位精度和授時精度不斷增強。目前北斗系統的服務由北斗二號和三號系統共同提供,共有在軌服務衛星 45 顆,其中北斗二號衛星 15 顆,北斗三號衛星 30 顆,未來將逐漸過渡到由北斗三號提供服務。北斗系統向全球用戶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國際搜救、全球短報文通信三種全球服務,向亞太地區提供區域短報文通信、星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地基增強四種區域服務。圖表 17: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發展歷程 料來源:
46、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中國數字科技館,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等,國盛電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國盛證券研究所 短報文通信服務是北斗系統的首要特色,其中北斗一號和北斗二號均通過 RDSS 技術為用戶提供短報文通信服務,而北斗三號則是在RDSS技術的基礎上啟用 3顆 GEO衛星,2023 年 03 月 21 日 P.13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開發出了創新性的 RDSS+RNSS 組合技術。RDSS+RNSS 組合技術使得北斗三號的服務更為精細化,運行模式得以優化,極大地提升了系統性能和用戶體驗,助推北斗系統向規?;?、國際化和高質量化的方向迅速發展。圖表 18:RDSS
47、技術和 RNSS 技術原理示意圖 資料來源:基于 RDSS 和 RNSS 的高精度定位系統設計,國盛證券研究所 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白皮書指出,在各類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的應用場景中,智能手機的市場規模占比最大,高達 31%。聚焦北斗系統,它也正在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領域取得全面突破。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2021 年支持北斗系統的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高達 3.24 億部,占國內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的 94.5%。北斗白皮書指出,這背后離不開包括智能手機的器件供應商在內的國際主流芯片廠商對北斗系統的廣泛支持。圖表 19:2021 年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重點應用場景的市場規模占比 資料來源:2022 中
48、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國盛證券研究所 華為于 2022 年 9 月 6 日宣布推出的 HUAWEI Mate50 系列是全球首款支持北斗三號區域短報文通信服務的智能手機,用戶不換卡、不換號、不增加外設,就能借助新一代短報文技術通過北斗衛星發送信息。HUAWEI Mate50 系列的推出不僅引領衛星通信邁入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領域,還將持續推動北斗短報文技術產業鏈的整體發展。3%5%6%6%20%31%29%道路運輸車輛監控共享單車自動駕駛座艙乘用車導航儀后裝乘用車導航儀前裝智能手機其他 2023 年 03 月 21 日 P.14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
49、聲明 3.2.2 短報文芯片短報文芯片及射頻前端器件及射頻前端器件發展前景發展前景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于 2022年 7月 30日宣布,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國產手機廠商聯合完成了國內首顆手機北斗短報文通信射頻基帶一體化芯片的研制。利揚芯片于 2022 年 9 月 5日宣布,近期已完成全球首顆北斗短報文SoC芯片的測試方案開發并進入量產階段。此次量產的短報文芯片由重慶西南集成電路設計有限責任公司設計研發,由利揚芯片獨家提供晶圓級測試服務。測試方案能夠模擬提供 3 顆 BDS B1 衛星和 3 顆 GPS L1C/A 衛星信號,對
50、不同功能的北斗導航芯片的射頻和基帶功能進行全面測試,并且滿足民用全球多模多頻芯片的測試需求。華為于 2022 年 9 月發布的 HUAWEI Mate 50 系列智能手機正是集成了短報文芯片,也是國內首批支持北斗短報文通信功能的手機。由于單顆短報文芯片的成本低廉,對智能手機的整體生產成本影響較小,因此集成短報文芯片能使手機廠商在同等價位下為手機添加衛星通信功能,發揮保障用戶生命安全和輔助應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作用,提高手機在同類產品中的市場競爭力。由此可以判斷,在 HUAWEI Mate 50 系列智能手機的引領下,其他國產手機廠商或將陸續選用短報文芯片,為手機搭載短報文通信功能,進而推動短報文芯
51、片市場出現增量。我們假設,北斗短報文芯片 2022-2024E 年滲透率將有一定提升,隨新一代衛星通訊芯片升級替代,滲透率增速將逐漸減弱。2022/2023E/2024E/2025E,分別在智能手機端滲透率為 2%/10%/15%/15%,智能手表端滲透率為 0%/10%/15%/15%,預計在2025E 年北斗短報文芯片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11.13 億元。圖表 20:2022-2025E 年中國短報文芯片市場規模估算 2022 2023E 2024E 2025E 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億)2.86 2.83 2.97 3.21 中國智能手表出貨量(億)0.4 0.4 0.5 0.5 智能手機
52、短報文芯片滲透率 2%10%15%15%智能手表短報文芯片滲透率 0%10%15%15%短報文芯片總需求量(億)0.06 0.32 0.52 0.56 短報文芯片單價(元)35 30 20 20 市場規模(億元)2.00 9.69 10.41 11.13 資料來源:IDC,國盛電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國盛證券研究所 射頻前端器件包括功率放大器、射頻開關、射頻濾波器、低噪聲放大器等,和基帶芯片共同組成射頻系統。射頻前端器件主要應用于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其市場規模受到移動終端需求的驅動。因此,隨著衛星通信技術的迭代更新,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功能不斷完善,出貨量保持穩定,射頻前端器件產業
53、將直接受益。據QYResearch預估,2025年射頻前端器件的市場規模將達321.53億美元,2021-2025年間的復合增長率將達到 11.97%。2023 年 03 月 21 日 P.15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圖表 21:2018-2020 年全球射頻前端器件市場規模及 2021-2025 年預估 資料來源:QYResearch,國盛證券研究所 3.3 國內國內天通一號天通一號衛星衛星發展及應用發展及應用 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是我國首個自主研制和應用的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終端組成。天通系統由中國電信獨家運營,其衛星、芯片、終端、信關站
54、等全系統自主研發,填補了國內自主移動通信系統的技術空白。天通系統采用 1740 專屬號段,能夠提供穩定可靠、安全保密的衛星移動通信,填補現有陸地通信無法覆蓋的區域,為水利、消防、電力、地質、林業、武警、海洋漁業等多個下游行業的用戶提供通信服務,滿足客戶的通信保障需求。天通一號總共規劃有三顆衛星:2016 年發射天通一號 01 星,主要覆蓋中國及周邊地區;2020 年發射天通一號 02 星,主要覆蓋印度洋、亞洲、非洲一帶一路沿線;2021 年發射天通一號 03 星,主要覆蓋太平洋等一帶一路沿線區域。0%2%4%6%8%10%12%14%16%18%20%050001000015000200002
55、500030000350002018201920202021E2022E2023E2024E2025E全球射頻前端器件市場規模(百萬美元)yoy(%)2023 年 03 月 21 日 P.16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圖表 22:天通一號 3 顆衛星的覆蓋范圍 資料來源:立鼎產業研究中心,國盛證券研究所 天通衛星業務由中國電信負責運營,依托中國自主研發的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及網絡建立,旨在為用戶提供衛星移動話音、短信、數據及增值服務,實現對中國領土、領海的通信網絡全面覆蓋,目前廣泛應用于海洋漁業、應急救援、旅游探險、物聯網等多個需求場景。在 5G 建設高峰的背景下
56、,未來天通衛星業務將與中國電信的 4G/5G 蜂窩通信網絡、光寬網絡構成“天地一體化”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推動移動通信發展。3.3.1 天通一號基帶芯片及其發展前景天通一號基帶芯片及其發展前景 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基帶芯片分為民用和專用兩類。民用基帶芯片支持常規通信模式、BDS B1 和 GPS L1,采用 40nm 級工藝和 LFBGA 封裝,芯片尺寸為 13mmx13mmx3mm,工作溫度位于-40-85,標準通信接口包括 SPI、UART、GPIO、I2C、I2S、SD、PCM和SIM。專用基帶芯片支持移動常規、集群、抗干擾、應急救生通信模式、BDS B1和 GPS L1,采用 40nm
57、 級工藝和 LFBGA 封裝,芯片尺寸為 16mmx16mmx3mm,工作溫度位于-40-85,標準通信接口包括 SPI、UART、GPIO、I2C、I2S、SD、PCM 和SIM。圖表 23: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民用基帶芯片 圖表 24: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專用基帶芯片 資料來源:華力智芯,國盛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華力智芯,國盛證券研究所 2023 年 03 月 21 日 P.17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最新在軌測試顯示,天通一號衛星移動系統已經能夠基本實現全部地面通信功能。語音方面,能夠撥打全球任意地面的固定和移動電話;短信方面,支持網內和出網短信息,與地面公
58、網移動終端互相連通。此外,天通一號衛星移動系統的傳輸速率為 9.6kbps,所有終端產品均內置北斗接收功能,支持基于北斗/GPS 的位置管理與控制。天通一號衛星移動系統的主要優勢在于不受地形等因素影響,對海洋、山區和高原等地區實現無縫覆蓋。相較于受基站覆蓋區域限制的傳統地面移動通信系統,天通一號對海上石油勘探、森林防護等行業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天通一號工作頻段信號的傳輸損耗較小,有利于終端設備的小型化、攜帶化設計。天通一號支持手持型、便攜型、車載型、數據采集等多種形態的終端,其中手機終端主要包括天通衛星電話。它采用安卓操作系統,用戶操作界面、應用程序和操作方式與普通手機基本一致。它兼容地面
59、 4G移動通信,支持的信息速率為 1.2kbps-9.6kbps,設有語音、數據、短信業務和定位功能,還能提供接入服務、智能網云服務、在線數據與交易處理等增值服務。天通衛星電話的重量小于 250g,單次充電后可待機 72 小時或工作6 小時。據天通一號官網統計,截至 2018 年 12 月,國內衛星通信用戶達 8-10 萬??紤]到衛星通信技術逐漸滲透智能終端設備,助推天通一號基帶芯片實現市場擴張。新一代天通一號衛星通信芯片將快速增大終端滲透率,隨芯片端出貨量提升,產品單價有望下探。我們假設,天通一號衛星通信芯片在智能手機及智能手表設備中滲透率逐步提升,2023E/2024E/2025E/202
60、6E,分別在智能手機端滲透率為 5%/15%/25%/40%,智能手表端滲透率為 0%/10%/15%/25%,至 2026E 年中國天通一號衛星通信芯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70.45 億元。圖表 25:2023E-2026E 年中國天通一號基帶芯片市場規模估算 2023E 2024E 2025E 2026E 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億)2.86 2.83 2.97 3.21 中國智能手表出貨量(億)0.4 0.4 0.5 0.5 智能手機天通一號基帶芯片滲透率 5%15%25%40%智能手表天通一號基帶芯片滲透率 0%10%15%25%天通一號基帶芯片總需求量(億)0.14 0.46 0.82 1
61、.41 天通一號基帶芯片單價(元)70 70 60 50 市場規模(億元)10.01 32.52 49.05 70.45 資料來源:IDC,國盛電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國盛證券研究所 3.4 中國星網的進展情況中國星網的進展情況 2021 年 4 月 28 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關于組建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星網)的公告,并將中國星網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組建中國星網是立足國家戰略全局、順應科技產業變革大勢的重大舉措,它意味著在國家統籌協調下,星網國家隊將與民營資本一起推動產業鏈成熟,中國衛星互聯網建設有望進入加速落地期??茖W界認為地球的低軌衛星容量
62、有限,大約為 6 萬顆左右。據此,國際電信聯盟(ITU)對衛星軌道分配實行“先占先得”制,并規定申請衛星頻率和軌位資源的公司需在獲得許可后 2年內完成星座中 10%衛星的部署,5年內完成星座中 50%衛星的部署,7年內 2023 年 03 月 21 日 P.18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完成星座中 100%衛星的部署,如果無法滿足上述要求,將對申報的星座規模進行削減。2020 年 9 月,中國星網已向 ITU 遞交頻譜分配檔案,計劃衛星總數為 12992 顆。截至2022 年 6 月,中國共發射 1737 顆衛星,實際在軌運營衛星 1638 顆,面對在 2027 年前
63、發射 12992 顆衛星的計劃,尚且存在較大壓力。中國星網在承擔與星鏈計劃相似的補全地面通信覆蓋不足、輔助地面基站實施通信、推進“天地一體化”的功能之余,還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國際競爭格局之下,發展中國“星鏈”對維護太空權益、鞏固軍事力量至關重要,加之衛星頻率及低軌資源日益稀缺,未來必須持續加快相關產業鏈建設,推進中國“星鏈”計劃。3.5 SpaceX 星鏈計劃的發展與應用星鏈計劃的發展與應用 2015 年 1 月,SpaceX 首次提出開展衛星互聯網寬帶接入項目,即星鏈計劃。星鏈計劃旨在向全球用戶提供低時延、高帶寬、全覆蓋的寬帶網絡服務,目前已獲準發射近 1.2萬顆衛星,并且計劃再發射
64、3 萬顆,未來總數將達 4.2 萬顆,是迄今為止提出的規模最大的互聯網星座項目。星鏈計劃已獲準發射的 11927 顆衛星的發射戰略主要分為三步:第一步,用 1584 顆衛星完成初步覆蓋;第二步,用2825顆衛星完成全球組網;第三步,用7518顆衛星組成更為激進的低軌星座。前兩步的衛星總數量為 4409 顆,工作集中在 Ka 波段和 Ku 波段,而第三步的 7518 顆衛星均為高機動型衛星,工作集中在 V 波段。自 2019 年 5 月首次成功發射第一批 V0.9 版星鏈衛星,SpaceX 始終保持著密集的發射部署,并且發射頻率不斷提高。截至目前,星鏈計劃共發射衛星 4001 顆,實際在軌運營衛
65、星 3264 顆。與此同時,星鏈衛星的版本也在不斷迭代升級,目前 SpaceX 已開始部署 V2.0 版星鏈衛星,其性能和容量相較前代版本均有飛躍性提升。圖表 26:星鏈計劃的衛星軌道設計和發射規劃 圖表 27:星鏈計劃的衛星分布(2023 年)資料來源:Starlink,國盛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satellitemap,國盛證券研究所 2020 年 10 月,SpaceX 正式開放星鏈互聯網服務公測,用戶只需配置星鏈套件(包括用戶天線終端、路由器等)即可接入網絡。截至 2022 年 5 月,星鏈衛星互聯網服務在全球擁有超過40萬名用戶,網速在穩定狀態下基本維持在50-200Mbps,在用戶
66、需求較少的時段能夠提供 200-400Mbps 的高速網絡服務。2023 年 03 月 21 日 P.19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圖表 28:星鏈計劃的發展優勢 全球無縫覆蓋全球無縫覆蓋 自 2018 年 3 月起開始部署,截止 22 年 8 月 31 日累計發射 3208 顆衛星,已初步實現全球聯系覆蓋,目前正在部署第二代星鏈衛星。高速度高速度 目前網速在穩定狀態下基本維持在 50-200Mbps。未來目標實現 1Gbps。根據 Ookla 測試,目前美國星鏈的網速中值為 62.53Mbps。低延遲低延遲 使用低軌衛星,在部署完成后能夠將延時控制在 20-40ms
67、,甚至更低。根據 Ookla 測試,目前美國星鏈網絡的延遲中值為 48ms。高容量高容量 單星下行容量為 17-23Gbps,目前總容量超過 32Tbps,未來將繼續提升單顆衛星容量,并增加運營衛星數量,提升系統總容量。低成本低成本 采用可回收火箭和整流罩技術,降低發射成本;采用氪離子電推進發動機替代疝離子電推進發動機,降低軌道運維成本:采用標準化、商業化部件,實現低成本、大批量、高效率生產。高容錯性高容錯性 采用多星座組網方式,個別衛星失效不會影響整體性能,系統具有高容錯性,因而表現出較強的靈活性和牢固性。強軌道機動性強軌道機動性 衛星首先跟隨火箭部署至較低軌道,然后依靠自身推力進入預定軌道
68、。曾針對部分衛星開展多種變軌策略的交替試驗,軌道高度最低能降至 270km,具有強軌道機動性。資料來源:SpaceX,Starlink,Ookla,星鏈計劃發展現狀與對抗思考等,國盛電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國盛證券研究所 受限于衛星容量和星座建設成本,星鏈計劃難以取代地面通信網絡,主要是以和地面基站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服務。在應用層面,星鏈計劃的定位在于為光纖和手機基站難以覆蓋的地區和人群提供服務,比如光纖覆蓋率較低甚至為零的農村、山區、沙漠和海洋。星鏈計劃不僅推動了寬帶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拓展了衛星商業服務的廣度與深度。一方面,星鏈計劃拓展了寬帶互聯網的應用范圍與場景,能夠為移動
69、定位終端提供更精準的位置服務,能夠為智能終端提供更強大的通信支持。因此,星鏈計劃的預期應用空間十分廣闊,覆蓋交通運輸、精準機控等行業,以及以消費電子為代表的大眾應用領域。另一方面,星鏈計劃是對現有地面網絡的補充,助力形成立體互聯連接網絡,拓展了網絡的物理空間,為構建萬物互聯的信息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四、投資建議四、投資建議 手機衛星通信技術處在行業智能終端萌芽期,未來隨著全球手機衛星通信技術不斷發展,智能終端設備的整體用量將不斷增長。隨衛星通信應用場景的不斷延伸,在手機及智能終端設備的應用滲透率也將進一步提升。從單機角度來看,我們認為未來無論是國內安卓陣營或蘋果陣營,手機衛星通信技術及硬件芯
70、片技術的的滲透率將逐步提高。經歷 2022 年智能終端設備出貨量疲軟后,我們認為未來幾年將迎來智能手機及智能終端設備市場的新一輪換機潮,衛星通信技術在智能終端滲透率提高同時搭配手機及終端設備行業的換機周期降臨,我們相信未來衛星通信技術在消費電子行業的崛起將會非常迅速。我們推薦重點關注我們推薦重點關注衛星通信芯片標的衛星通信芯片標的:華力創通、電科華力創通、電科芯片、海格通信。芯片、海格通信。2023 年 03 月 21 日 P.20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五五、風險提示、風險提示 宏觀經濟下行風險:宏觀經濟下行風險:大環境影響后的宏觀經濟復蘇情況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71、智能電子智能電子設備出貨量不及預期:設備出貨量不及預期:若用戶需求復蘇程度不及預期,則智能電子設備的出貨量和市場規模將不及預期,芯片等相關產業鏈也將受到負面影響。衛星通信衛星通信芯片市場規模不及預期:芯片市場規模不及預期:高通在 2023 年 MWC 上公布了與榮耀、摩托羅拉、OPPO、vivo 等國內廠商的合作,這些廠商或將選用驍龍芯片來實現智能手機的衛星通信功能,對衛星通信芯片的市場擴張造成威脅。行業空間測算行業空間測算不及預期:不及預期:北斗衛星短報文芯片及天通一號衛星通信芯片隨下游終端設備滲透率測算,若整體設備出貨量及市場受復蘇疲弱,則影響芯片市場空間測算不及預期風險。2023 年 0
72、3 月 21 日 P.21 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請仔細閱讀本報告末頁聲明 免責聲明免責聲明 國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具有中國證監會許可的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資格。本報告僅供本公司的客戶使用。本公司不會因接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客戶。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本報告的信息均來源于本公司認為可信的公開資料,但本公司及其研究人員對該等信息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本報告中的資料、意見及預測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判斷,可能會隨時調整。在不同時期,本公司可發出與本報告所載資料、意見及推測不一致的報告。本公司不保證本報告
73、所含信息及資料保持在最新狀態,對本報告所含信息可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資者應當自行關注相應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報告內容客觀、公正,但本報告所載的資料、工具、意見、信息及推測只提供給客戶作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本公司不就報告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本報告中所指的投資及服務可能不適合個別客戶,不構成客戶私人咨詢建議。投資者應當充分考慮自身特定狀況,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報告內容,不應視本報告為做出投資決策的唯一因素。投資者應注意,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本公司及其本公司的關聯機構可能會持有本報告中涉及的公司所發行的證券并進行交易,也可能為這些公
74、司正在提供或爭取提供投資銀行、財務顧問和金融產品等各種金融服務。本報告版權歸“國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所有。未經事先本公司書面授權,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對本報告進行任何形式的發布、復制。任何機構或個人如引用、刊發本報告,需注明出處為“國盛證券研究所”,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刪節或修改。分析師聲明分析師聲明 本報告署名分析師在此聲明:我們具有中國證券業協會授予的證券投資咨詢執業資格或相當的專業勝任能力,本報告所表述的任何觀點均精準地反映了我們對標的證券和發行人的個人看法,結論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響。我們所得報酬的任何部分無論是在過去、現在及將來均不會與本報告中的具體投資建議或觀點有直接或間
75、接聯系。投資評級說明投資評級說明 投資建議的評級標準投資建議的評級標準 評級評級 說明說明 評級標準為報告發布日后的 6 個月內公司股價(或行業指數)相對同期基準指數的相對市場表現。其中 A股市場以滬深 300 指數為基準;新三板市場以三板成指(針對協議轉讓標的)或三板做市指數(針對做市轉讓標的)為基準;香港市場以摩根士丹利中國指數為基準,美股市場以標普 500 指數或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為基準。股票評級 買入 相對同期基準指數漲幅在 15%以上 增持 相對同期基準指數漲幅在 5%15%之間 持有 相對同期基準指數漲幅在-5%+5%之間 減持 相對同期基準指數跌幅在 5%以上 行業評級 增持 相對
76、同期基準指數漲幅在 10%以上 中性 相對同期基準指數漲幅在-10%+10%之間 減持 相對同期基準指數跌幅在 10%以上 國盛證券研究所國盛證券研究所 北京北京 上海上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平安里西大街 26 號樓 3 層 郵編:100032 傳真:010-57671718 郵箱: 地址:上海市浦明路 868 號保利 One56 1 號樓 10 層 郵編:200120 電話:021-38124100 郵箱: 南昌南昌 深圳深圳 地址:南昌市紅谷灘新區鳳凰中大道 1115 號北京銀行大廈 郵編:330038 傳真:0791-86281485 郵箱: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福華三路 100 號鼎和大廈 24 樓 郵編:518033 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