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2023年中國經濟簡報:保持增長超越復蘇(6月版)(3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世界銀行:2023年中國經濟簡報:保持增長超越復蘇(6月版)(38頁).pdf(3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Public Disclosure AuthorizedPublic Disclosure AuthorizedPublic Disclosure AuthorizedPublic Disclosure Authorized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1 2023 年,版權所有,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 地址:1818 H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20433 電話:202-473-1000 網站:www.worldbank.org 本報告為世界銀行員工的成果。本報告所闡述的任何研究成果、詮釋和結論未必反映世界銀行、其執行董事會及其所代表的政府的觀點。世界銀行
2、不保證本報告所包含的數據準確無誤。本報告所附地圖的疆界、顏色、名稱及其他信息,并不表示世界銀行對任何領土的法律地位的判斷,也不意味著對這些疆界的認可或接受。權利和許可權利和許可 本報告的材料具有版權。由于世界銀行鼓勵傳播其知識,本報告允許復制全文或部分章節用于非商業用途,但須明確注明出處。任何關于權利和許可的問題,包括各項附屬權利,請向世界銀行集團出版部門咨詢,地址:1818 H Street NW,Washington,DC 20433,USA;傳真:202-522-2625;郵箱:pubrightsworldbank.org.封面照片:封面照片:zijin/Shutterstock 中國經
3、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2 致謝致謝 2023年 6月的中國經濟簡報是由以下人員組成的團隊完成:Ibrahim Chowdhury(項目負責人)、李雨紗(項目聯合負責人)、葛君、Elitza Mileva、Sailesh Tiwari、Nicolo Fraccaroli、Katherine Anne Stapleton、Veronica Montalva Talledo、Samuel Hill、李靖禹、趙敏、Maria Ana Lugo和Abayomi Alawode。編寫團隊在此感謝 Mara Warwick、Aaditya Mattoo和 Sebastian Eckardt 提供的指
4、導和意見,感謝陳天舒、余英、周洛伊、李筱婷、楊林、李明潔和尚宇對簡報制作和發布所提供的支持。本報告的發現、解讀和結論未必反映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或其代表的政府的觀點。若對簡報有任何問題或建議,請與陳天舒聯系(tchenworldbank.org)。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3 目錄目錄 概要概要 .7 I.近期經濟形勢近期經濟形勢.11 經濟在重啟中恢復,但復蘇仍很脆弱.11 出境旅游支出激增但貨物進口仍疲軟.13 經常賬戶保持順差.14 盡管需求有所改善,但消費價格通脹仍然疲軟.15 服務業主導的經濟復蘇使得碳排放溫和增長.16 房地產市場的復蘇仍不均衡.17 財政壓力持續存在,地方層
5、面尤為突出.18 經濟重啟后信貸需求上升.18 隨著信貸增長,債務繼續上升.20 銀行業易受房地產行業風險影響.22 II.前景、風險與政策考慮前景、風險與政策考慮.24 全球前景.24 中國前景.25 風險 .27 政策考慮:轉向中長期發展目標.27 III.促進包容性增長的財政政策促進包容性增長的財政政策.30 不平等挑戰.30 誰受益,誰掏錢?.31 著眼未來,建立累進性更強的財政體系.34 圖圖 圖 1.圖說中國經濟形勢.9 圖 2.消費和服務業拉動經濟復蘇.11 圖 3.盡管服務業支出強勁反彈,消費仍未完全復蘇.12 圖 4.投資復蘇不均衡.13 圖 5.出口表現出短期韌性,進口緩慢
6、復蘇.14 圖 6.經常賬戶仍有大幅順差,金融帳戶逆差擴大.15 圖 7.國內外需求疲軟,通脹保持低位.16 圖 8.2023年一季度碳排放量溫和增長.17 圖 9.房地產市場初步顯示企穩跡象.17 圖 10.財政收支均保持疲軟.18 圖 11.中國人民銀行保持了適度寬松而謹慎的政策立場.19 圖 12.債務水平升至新高.20 圖 13.疫情期間地方政府預算內和預算外融資.21 圖 14.杠桿率高的貧困省份融資平臺債券成本更高.21 圖 15.政府償債支出.22 圖 16.銀行業總體狀況良好,但農村銀行仍有較大風險.23 圖 17.銀行盈利下滑.23 圖 18.外部環境繼續充滿挑戰.25 圖
7、19.貧困將繼續減少,減貧速度預計快于 2022.27 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4 圖 20.相對類似發展水平的國家來說,中國的不平等程度仍然較高.30 圖 21.中國近一半人口是財政體系的凈受益者.32 圖 22.中國財政體系是累進的,但其累進性主要來自實物形式的醫療和教育福利;如果只看現金,除收入分布最低十分位以外的所有人都是凈付款者.33 圖 23.富裕國家更多依賴個人所得稅等直接稅;貧困國家對增值稅等間接稅的依賴度更高.35 表表 表 1.中國部分經濟指標,2020-2025.26 表 2.支持中長期發展目標的政策措施.29 專欄專欄 專欄 1.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跨省分析.2
8、0 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5 縮略語縮略語 ASEAN 東南亞國家聯盟 CAR 資本充足率 CBIRC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CHN 中國 CFPS 中國家庭追蹤調查 CIT 企業所得稅 COVID-19,COVID 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CO 二氧化碳 CPI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CSS 社保繳費 DRC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EMDE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 ETS 排放交易體系 EU 歐盟 FDI 外商直接投資 FYP 五年規劃 GDP 國內生產總值 GPB 一般公共預算 H1 上半年 H2 下半年 HIC 高收入國家 ICT 信息和通信技術 IP Royalti
9、es 知識產權使用費 LGFV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 LGSB 地方政府專項債券 LIC 低收入國家 LMIC 中等偏低收入國家 LPR 貸款基礎利率 MLF 中期借貸便利 MOF 財政部 NBS 中國國家統計局 NEA 國家能源局 NPL 不良貸款 OECD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PBC 中國人民銀行 POE 民營企業 PPI 生產者價格指數 PPP 購買力平價 PIT 個人所得稅 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6 q/q 季度同比 Q1 一季度 Q2 二季度 Q3 三季度 Q4 四季度 REITs 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 RHS 右邊的 RMB 人民幣 sa 季節調整 SAFE 中國國家外匯管
10、理局 SHIBOR 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 SME 中小企業 SOE 國有企業 UMIC 中等偏高收入國家 USD 美元 VAT 增值稅 WBG 世界銀行集團 WDI 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 y/y 年度同比 ytd 年度迄今 3mma 3個月移動平均 12mma 12 個月移動平均 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7 概要概要 隨著出行限制的解除和服務支出激增,2023年一季度經濟活動有所反彈,但4月以來增長勢頭放緩。今年一季度 GDP 同比增長 4.5%,高于 2022 年全年 3%的增幅。一季度的復蘇得益于被壓抑的消費需求的釋放、房地產活動的初步改善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然而,4 月份以來經
11、濟增長勢頭放緩,表明中國的復蘇仍然脆弱并且有賴于政策支持。能夠維持經濟增長勢頭的因素勞動力市場和家庭收入進一步改善、商業信心和私人投資復蘇以及房地產市場好轉尚未穩固出現。一季度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3.8%,仍然低于整體經濟增長率。最近的經濟反彈也未能緩解青年失業問題,4 月份青年失業率達到 20.4%的新高。民間投資自 2022 年初以來一直保持低迷。房地產市場的初步好轉只集中于大城市,主要是靠政策支持推動在建項目的完工,而新房開工和投資仍然低迷。如下文所述,解決其中的一些脆弱性需要更多超出短期宏觀支持的措施。在消費者支出反彈的帶動下,預計 2023年中國GDP將有5.6%增長。增長將由
12、消費需求的強勁反彈引領,尤其是對服務消費的需求?;A設施和制造業的資本支出預計將保持韌性。由于外部需求趨于疲軟,加上國內需求改善導致進口增速略有回升,預計凈出口將拖累增長。中國經濟前景中國經濟前景 2021 2022 2023f 2024f 2025f 實際GDP增長率(%)8.4 3.0 5.6 4.6 4.4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平均百分比變動)0.9 2.0 1.5 2.4 2.0 經常賬戶差額(GDP占比)1.8 2.3 1.3 1.0 0.7 廣義財政收支(GDP占比)*-4.0-6.4-6.5-4.8-3.9 來源:世界銀行。注:參見表1注釋。經濟前景面臨更多下行風險。收入
13、增長緩慢、對勞動市場復蘇的持續不確定性和家庭高水平的預防性儲蓄可能抑制消費支出。房地產行業盡管出現企穩跡象,但包括房企杠桿率過高在內的一些結構性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如果這些問題長時間持續下去,可能會拖累經濟復蘇。就外部環境而言,風險來自全球增長路徑的不確定性、金融條件收緊超出預期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從好的方面來看,就業更快復蘇可能會提振市場情緒,并有助于拉動消費增長。經過了今年的復蘇之后,預計中國經濟增長將回到結構性減速的軌道。預計 2024 和 2025年增速將分別放緩至 4.6%和 4.4%,原因包括結構性因素和外部因素。隨著經濟走向成熟,趨勢增長率往往會下降,因為邊際收益會隨著物質資本
14、的積累而遞減。此外,中國不斷攀升的債務水平(2022年非金融部門負債總額占GDP比重升至287%的歷史新高)將使投資驅動型增長難以為繼,而人口紅利也隨著人口快速老齡化而消退。持續的收入不平等和中國經濟的高碳密度給中期增長與發展帶來了額外挑戰。另外,未來幾年全球人均經濟增長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8 預計將低于 2010 年代(世界銀行,2023),這將對中國的出口需求構成壓力。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導致重要的供應鏈出現脫鉤,并會限制中國對關鍵技術的獲取。經濟復蘇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個重要機會,使其可將工作重點重新放到中國的中長期發展目標上。結構性改革對于鞏固經濟復蘇和實現更長期目標至
15、關重要,即:(i)通過以生產率驅動并且環境可持續的增長,到2035年成為高收入國家;(ii)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iii)在人群中更平等地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為了重振生產率增長,中國需要依靠創新、技術采用和更有效的資源配置。深化旨在增強市場、私營部門和競爭的作用的各項改革會對此有所幫助。推動經濟向家庭消費需求再平衡對于維持穩健的經濟增長十分重要。這可以通過擴大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和福利充足性、確保各項福利可跨省轉移來實現。為了在更長時期內保持經濟的有力增長,中國還要解決可能已在制約投資的高負債問題。這需要建立更有力的機制來管理資不抵債、公司重組和破產。在綠色轉型
16、方面,應當從使用行政目標和配額轉向更多使用包括強化的排放交易體系(ETS)在內的市場化工具,這樣有助于在確??煽磕茉垂耐瑫r走上更加高效的脫碳道路。最后,為了應對不平等挑戰,可以進一步放開戶籍制度并使用恰當的財政工具(參見本期專題章節)。促進包容性增長促進包容性增長的財政政策的財政政策 如上所述,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將更公平的收入分配和經濟增長一道作為關鍵政策目標。強勁經濟增長能夠創造就業機會和增加家庭收入,這依然是減少不平等的重要機制。除此以外,財政政策(包括收入和支出措施)在確保人們更平等地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方面有一定作用。實證證據顯示,中國家庭從財政體系中獲得的凈收益(獲得的公共服務和轉移
17、支付減去繳納的稅款)是累進的收入越低的家庭得到的凈收益越高。在政府向低收入家庭提供的支持中,公共教育和醫療服務占了很大比重。然而,財政政策對減少不平等的總體作用因增值稅(VAT)和其他消費稅等累退性間接稅而有所降低,因為這類稅收的負擔不成比例地落在較貧困家庭身上。與類似發展水平的國家和高收入國家相比,中國對增值稅的依賴更高,而累進性的個人所得稅(PIT)征收較少。因此,中國利用財政體系來減少不平等還有更大空間比如可以提高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等累進稅在財政收入中所占的份額。在支出方面,中國財政體系已經為減少不平等做出了很大貢獻,今后的進一步改進可以重點關注縮小優質公共服務獲取方面的剩余差距,擴大社
18、會福利的覆蓋面、提高福利水平并確保它們可以跨省轉移。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9 圖圖 1.圖說中國經濟形勢圖說中國經濟形勢 在消費和服務業強勁反彈的支持下,疫后重啟帶來在消費和服務業強勁反彈的支持下,疫后重啟帶來了經濟的了經濟的恢復恢復 但復蘇仍很脆弱,居民儲蓄率高于疫情前水平但復蘇仍很脆弱,居民儲蓄率高于疫情前水平 A.三大需求對三大需求對 GDP 增長的貢獻增長的貢獻(增長貢獻率,百分點)B.居民儲蓄率居民儲蓄率(百分比,經季節調整)投資的復蘇不均衡投資的復蘇不均衡 對應國內的不均衡復蘇,貨物進口仍然疲軟對應國內的不均衡復蘇,貨物進口仍然疲軟 C.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年同
19、比,百分比)D.貨物進口增長貨物進口增長(年同比,百分比;百分點)由于仍有大幅貨物貿易順差,中國保持了經常賬戶由于仍有大幅貨物貿易順差,中國保持了經常賬戶順差順差 消費復蘇剛剛起步,消費價格通脹仍處低位消費復蘇剛剛起步,消費價格通脹仍處低位 E.經常賬戶經常賬戶差額差額(占GDP百分比)F.消費價格通脹消費價格通脹(年同比,百分比)-2024681020192020202120222023Q1凈出口投資消費GDP增長率101520252025303540452018Q12019Q12020Q12021Q12022Q12023Q1全國城鎮農村(右軸)-30-20-100102030402020/
20、042021/042022/042023/04國有控股民間投資-30-25-20-15-10-505102022/042022/072022/102023/012023/04東盟歐盟日本韓國美國其他進口2017-192020202120222023Q1-3-2-1012345貨物貿易差額服務貿易差額海外凈收入經常賬戶差額-101234食品核心:服務核心:非服務能源CPI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10 由于復蘇主要由服務業拉動,碳排放增長較為溫和由于復蘇主要由服務業拉動,碳排放增長較為溫和 房地產市場顯示出初步但不均衡的趨穩跡象房地產市場顯示出初步但不均衡的趨穩跡象 G.碳排放增長碳排
21、放增長(年同比,百分比)H.住房銷售和房地產投資住房銷售和房地產投資(年同比,百分比)財政收入和支出仍顯疲軟,預算無法完成的風險財政收入和支出仍顯疲軟,預算無法完成的風險增增大大 經濟重開后信貸需求有所上升經濟重開后信貸需求有所上升 I.財政收入與支出增長財政收入與支出增長(年同比,百分比,年度迄今)J.企業和居民貸款增長企業和居民貸款增長(年同比,百分比;百分點)收入不平等在多年的下降后,最近已經穩定在一個收入不平等在多年的下降后,最近已經穩定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上相對較高的水平上 K.基尼系數基尼系數 (指數)與處于類似發展水平的國家相比,與處于類似發展水平的國家相比,中國的不平等程中國的
22、不平等程度仍然相對較高度仍然相對較高 L.收入不平衡和人均收入不平衡和人均 GDP(美元,指數)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海關統計;國家外匯管理局;全球實時碳數據(Carbon Monitor);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年鑒;世界銀行貧困與不平等數據平臺;世界發展指標(WDI);世界銀行。-15-10-505101520252020Q12021Q12022Q12023Q1碳排放增長GDP增長-80-40040802017/042019/042021/042023/04新房銷售房地產投資-20-100102030402019/042020/042021/042022/042023/04財政收入財政支出20
23、21/062022/042023/04 2021/052022/042023/05-2381318票據融資消費或抵押貸款短期貸款經營貸款長期貸款住戶非金融企業444648502003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2021202530354045505581012基尼系數對數化人均GDP高收入國家中國中等偏高收入國家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11 I.近期經濟形勢近期經濟形勢 經濟經濟在在重啟重啟中中恢復恢復,但復蘇,但復蘇仍很脆弱仍很脆弱 2023 年一季度的經濟活動隨著出行限制年一季度的經濟活動隨著出行限制的的取消和服務支出激增而有所反彈,但增長勢
24、取消和服務支出激增而有所反彈,但增長勢頭頭自自 4 月份月份以來以來放緩。放緩。2023 年一季度 GDP 同比增長 4.5%,高于 2022年的 3%。一季度的復蘇得益于被壓抑的消費需求的釋放、房地產活動的初步改善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然而,4月份以來經濟增長勢頭放緩,表明中國的復蘇仍然脆弱并且有賴于政策支持。然而,能夠維持增長勢頭的因素勞動力市場和家庭收入的進一步改善、商業信心和民間投資恢復以及房地產市場好轉尚未穩固出現。在在需求方面,需求方面,2023 年一季度年一季度消費消費強勁復蘇強勁復蘇。原本被壓抑的需求得到釋放,消費拉動了GDP 同比增長率 3 個百分點,而 2022 年只拉動了 1
25、 個百分點。旅游和其他需要直接接觸的服務引領了消費復蘇,而耐用品消費復蘇滯后。在基礎設施和制造業投資支持下,資本形成總額對增長的拉動從 2022 年的 1.5 個百分點小幅上升至 1.6 個百分點,同時房地產投資對增長的拖累有所減少。在充滿挑戰的全球環境中,凈出口對增長的貢獻從 2022 年的0.5 個百分點降至-0.1個百分點(圖 2A)。圖圖 2.消費和服務業拉動經濟復蘇消費和服務業拉動經濟復蘇 A.三大需三大需求對求對 GDP 增增長的貢獻長的貢獻 (增長貢獻率,百分點)B.三大產業對三大產業對 GDP 增增長的貢獻長的貢獻 (增長貢獻率,百分點)來源: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在生產方面,
26、服務業的強勁反彈推動了在生產方面,服務業的強勁反彈推動了一季度一季度的增長。的增長。服務業一季度拉動了增長 3.1 個百分點,高于 2022 年的 1.2 個百分點(圖 2B)。具體來說,酒店、餐飲和交通服務等需要直接接觸的服務引領了增長。與房地產相關的服務略有復蘇,實現了自 2021 年二季度以來的首次同比正增長。工業對增長的拉動落后于服務業,從 2022年一季度的 1.5個百分點降至今年的 1.2 個百分點。就制造業而言,新能源汽車和太陽能電池領跑其他行業。與此同時,農業對增長的拉動從 2022 年的 0.3 個百分點下降為 0.2 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可能是惡劣天氣的影響。-2024681
27、020192020202120222023Q1凈出口投資消費GDP增長率-2024681020192020202120222023Q1農業工業服務業GDP增長率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12 盡管服務盡管服務業業需求有強勁反彈,但需求有強勁反彈,但總體總體消費復蘇仍不徹底。消費復蘇仍不徹底。零售業先是在一季度強勁反彈,但由于家具、家電等耐用品銷售持續疲軟,總體增長勢頭在 4 月份有所放緩。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家庭收入增長緩慢。2023 年一季度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 3.8%,低于整體經濟活動的增長率。與此同時,近期的經濟反彈并未能緩解青年失業問題。4 月份總體失業率仍然穩定
28、在5.2%,但16-24歲人群的失業率迅速上升至20.4%,超過了2022年 7 月 19.9%的記錄(圖 3A)。1 由于就業和家庭收入由于就業和家庭收入仍未完全仍未完全復蘇,復蘇,居民居民對支出保持謹慎對支出保持謹慎態度態度,寧愿增加寧愿增加儲蓄。儲蓄。2023 年一季度經季節調整的居民儲蓄率比 2022 年四季度的峰值略有下降,但仍比疫情前高出 3 個百分點(圖 3B)。圖圖 3.盡管服務業支出強勁反彈,消費仍未完全復蘇盡管服務業支出強勁反彈,消費仍未完全復蘇 A.總體失業率和青年失業率總體失業率和青年失業率 (百分比)B.居民儲蓄率居民儲蓄率 (百分比,經季節調整)來源:國家統計局;世
29、界銀行。在投資方面,復蘇是由在投資方面,復蘇是由公共部門公共部門投資拉動,投資拉動,民間民間投資仍然低迷。投資仍然低迷。2023 年 1-4 月民間投資仍然疲軟,同比僅增長0.4%,而國有控股投資增長 9.4%(圖4A)。公共投資的急劇增加主要來自近期信貸政策放松和政府基礎設施投資的推動,而這兩項舉措都使國有企業不成比例地受益(圖4B)。公共部門投資是一季度經濟復蘇的重要催化劑,但其增長勢頭在4月份略有減弱。1 參見 2022 年 12 月中國經濟簡報對青年失業問題的深度討論。05101520252019/042020/042021/042022/042023/04合計青年:16-24 101
30、520252025303540452018Q12019Q12020Q12021Q12022Q12023Q1全國城鎮農村(右軸)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13 圖圖 4.投資復蘇不均衡投資復蘇不均衡 A.不同所有制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同所有制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 (年同比,百分比)B.不同產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同產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 (年同比,百分比)來源: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出境旅游支出激增出境旅游支出激增但但貨物進口仍疲軟貨物進口仍疲軟 受到受到新興經濟體強勁需求的支新興經濟體強勁需求的支撐撐,一季度中國,一季度中國貨物貨物出口強于去年下半年。出口強于去年下半年。前四個月的出口
31、量平均同比增長 2.4%,而 2022年下半年同比下降 4.1%。實際出口的改善得益于對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增加,尤其是對東盟的中間產品和電動汽車出口增加(圖 5A)。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發達經濟體需求不振,制約了中國向這些市場的出口。與此同時,隨著出口價格加快上升,以美元計算的出口額在 2023 年前四個月同比增長 2.5%,而 2022 年下半年為1.4%。隨著國內需求開始復蘇,中國的實際商品進口隨著國內需求開始復蘇,中國的實際商品進口略有改善略有改善。隨著國內對部分進口商品的需求回升,2023 年前四個月進口量同比增長 0.8%,而去年下半年同比下降 5.1%。發達經濟體相對疲軟的需求拖累了中國
32、從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等中間投入品進口(圖5B)。與此同時,進口價格的下降,特別是大宗商品全球價格的降低,導致以美元計價的進口下降更為明顯,今年前四個月同比下降 7.3%。隨著旅行限制放松,中國的出境旅游激增,隨著旅行限制放松,中國的出境旅游激增,與仍然低迷的與仍然低迷的貨物貨物進口需求形成鮮明對比進口需求形成鮮明對比。2023 年一季度,隨著出境游逐步恢復正常,旅游消費同比激增 46.5%,飆升至 463 億美元。旅游消費上升是驅動服務進口增長的主要因素一季度服務進口同比增長 12.8%(圖5C)。與此同時,知識產權使用費以及金融和商業服務進口繼續下降(盡管下降速度低于 2022 年
33、四季度),這可能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有關。服務出口在 2023 年一季度同比下降 13.3%,主要原因是國際貨運成本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圖 5D)。-30-20-100102030402020/042021/042022/042023/04國有控股民間投資-40-30-20-100102030402020/042020/102021/042021/102022/042022/102023/04制造業房地產業基建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14 圖圖 5.出口表現出短期韌性,進口緩慢復蘇出口表現出短期韌性,進口緩慢復蘇 A.貨物出口貨物出口 (年同比,百分比;百分點)B.貨物進口貨物進
34、口 (年同比,百分比;百分點)C.服務進口服務進口 (年同比,百分比;百分點)D.服務出口服務出口 (年同比,百分比;百分點)來源:中國海關統計;國家外匯管理局;世界銀行。經常賬戶經常賬戶保持保持順差順差 商品貿易商品貿易的較大的較大順差順差使使中國中國在在 2023 年一季度保持了年一季度保持了大幅大幅經常賬戶順差。經常賬戶順差。疫情期間,由于中國在每輪疫情之后都能迅速恢復生產,經常賬戶順差有所擴大。2023 年一季度經常賬戶順差占 GDP 比重為 2.0%,反映了進口需求不振、出口韌性較強這兩方面的共同影響(圖6A)。一季度貨物貿易的較大順差(1299億美元,GDP占比3.1%)遠遠抵消了
35、服務貿易逆差(470億美元,GDP 占比 1.1%)。境外投資者對向中國長期投資仍持謹慎態度,境外投資者對向中國長期投資仍持謹慎態度,一季度金融賬戶一季度金融賬戶逆差逆差略有擴大略有擴大。金融賬戶逆差占 GDP 比重從 2022 年四季度的 0.9%小幅上升至 1.4%,這主要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資(FDI)凈流出增加,占 GDP 的 0.7%(圖 6B)。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國企業加大對海外批發零售貿易和物流業的投資,對外 FDI有所增加。進入中國的 FDI減少,這可能反映了全球需求增長前景低迷以及中國國內復蘇仍面臨風險等因素的影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由于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打壓了外國投資
36、者的情緒。高頻市場數據表明,2023-20-15-10-50510152025302022/042022/072022/102023/012023/04東盟歐盟日本韓國美國其他出口-30-25-20-15-10-505102022/042022/072022/102023/012023/04東盟歐盟日本韓國美國其他進口-30-20-1001020201820192020202120222023Q1交通旅游金融和商業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信息通信技術其他進口-20-510254055201820192020202120222023Q1交通旅游金融和商業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信息通信技術其他出口中國經濟簡
37、報 2023 年 6 月 15 年一季度證券投資凈流出約為 85 億美元,低于 2022 年四季度的 139 億美元。股權投資凈流入隨著中國經濟重啟而有所增加,部分抵消了由于中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利差收窄導致的債券市場資金外流。資本外流加上美元走強導致人民幣走弱。資本外流加上美元走強導致人民幣走弱。盡管中國有高額的經常賬戶順差,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和貿易加權匯率均有貶值(圖 6C)。年初至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 3.7%。中國仍有良好的外部緩沖。今年前四個月外匯儲備增加 771 億美元,4 月底達到 3.2 萬億美元(圖 6D)。圖圖 6.經常賬戶仍經常賬戶仍有大幅順差有大幅順差,金融帳戶逆差,金
38、融帳戶逆差擴大擴大 A.經常賬戶經常賬戶差額差額 (占 GDP 百分比)B.資本凈流出資本凈流出 (占 GDP 百分比)C.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匯率 (指數,2020 年 12 月 31 日=100)D.外匯儲備外匯儲備 (10 億美元)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Wind 數據庫;世界銀行。盡管需求有所改善,但消費價格通脹盡管需求有所改善,但消費價格通脹仍然仍然疲軟疲軟 2023 年前四個月,中國的消費價格通脹仍然低迷,反映年前四個月,中國的消費價格通脹仍然低迷,反映出出消費需求消費需求復蘇不均衡復蘇不均衡。前四個月的總體通脹率為溫和的 1.0%,主要原因是能源價格從去年的高基數下降(圖 7A)。與此
39、同時,不包括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脹率在 1-4 月間平均為 0.8%,遠低2017-192020202120222023Q1-3-2-1012345貨物貿易差額服務貿易差額海外凈收入經常賬戶差額2017-20192020202120222023Q1-3-2-10123經常賬戶資本與金融賬戶凈誤差與遺漏外匯儲備積累2021/052022/052023/058090100110120MSCI新興市場匯率指數在岸人民幣-美元指數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2008/042011/042014/042017/042020/042023/04官方外
40、匯儲備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16 于疫情前 1.8%的平均水平。在服務價格通脹回升的同時,商品價格通脹放緩原因是消費者情緒依然較為謹慎,需求低迷,尤其是耐用消費品需求不振。圖圖 7.國內外需求疲軟,通脹保持低位國內外需求疲軟,通脹保持低位 A.消費者價格通脹消費者價格通脹 (年同比,百分點)B.生產者價格通脹生產者價格通脹 (年同比,百分點)來源: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全球石油和金屬價格下跌導致今年以來大部分時間生產者價格通脹呈下降趨勢。全球石油和金屬價格下跌導致今年以來大部分時間生產者價格通脹呈下降趨勢。2023 年前四個月 PPI 通脹平均為-2.1%,并且已經連續七個月下降
41、。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油價從去年的高基數下跌、住房建設低迷導致黑色金屬價格下滑以及國內外商品需求疲軟所導致(圖 7B)。服務業服務業主導的經濟復蘇主導的經濟復蘇使得使得碳排放碳排放溫和溫和增長增長 由于經濟復蘇是以由于經濟復蘇是以服務業為主導,服務業為主導,2023 年一季度年一季度中國碳排放量中國碳排放量呈溫和增長呈溫和增長。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在經歷了2022年的低增長之后,今年一季度估計同比增長2.3%(圖8A)。與2020年底至 2021 年初由投資驅動的經濟反彈相比,今年的復蘇主要由消費和服務業主導,因此碳排放增長相對緩慢。一季度的排放增長主要來自工業部門排放反彈,拉動了總碳排放增長 1.
42、7個百分點。電力部門只拉動了 0.5個百分點,交通部門拉動了 0.4個百分點。居民部門拖累了 0.5個百分點這可能是由于疫后開放導致在人們在家中時間減少(圖 8B)。近期近期能源部門能源部門的發展動態的發展動態可再生能源投資可再生能源投資大幅增加的同時大幅增加的同時煤炭煤炭生產與生產與進口進口也在激也在激增增凸顯了脫碳面臨的挑戰凸顯了脫碳面臨的挑戰。2021 年能源危機發生后,能源安全被作為一個優先事項,導致煤炭進口持續激增,2023 年一季度同比增長 97%。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去年的基數較低,但當時的進口也仍大大高于疫情前的水平:2022 年一季度煤炭進口額比 2019 年一季度高出 76
43、%。另一方面,2022 年下半年批準新建的燃煤電廠快速增加(平均每月批準發電能力超過 10 吉瓦),但此后有所放緩,2023 年一季度共批準約 10 吉瓦。與此同時,今年一季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也快速增長,同比增長34%;所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 11.4%。-101234食品核心:服務核心:非服務能源CPI-6-4-20246810石油大宗商品(除石油)非大宗商品PPI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17 圖圖 8.2023 年一季度碳排放年一季度碳排放量量溫和增長溫和增長 A.碳排放增長與碳排放增長與 GDP 增長增長 (年同比,百分比)B.各部門碳排放各部門碳排放 (年同比,百分比
44、;百分點)來源:全球實時碳數據(Carbon Monitor);世界銀行。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的的復蘇仍不均衡復蘇仍不均衡 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的的復蘇集中在大城市,復蘇集中在大城市,復蘇動力主要是政策支持推動了在建項目的完工,但復蘇動力主要是政策支持推動了在建項目的完工,但新新項目項目開工開工與與投資仍然低迷。投資仍然低迷。新房銷售在經歷了長期低迷之后,2023年1-4月銷售額同比增長 8.8%。這一方面是由于 2022 年前四個月的基數較低,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初步復蘇跡象。一線和二線城市新房銷售價格同樣有所上升。這些改善一方面是因為經濟重啟、此前被壓抑的需求得以釋放,另外也要歸功于首次購房
45、房貸利率降低等措施(圖 9A)。雖然在政策支持下房地產竣工面積有所增加(主要為已出售但此前工程停滯的項目),但2023 年前四個月房地產投資下降 6.2%,新房開工下降 21.2%,表明房地產持續復蘇的到來尚需時日(圖 9B)。圖圖 9.房地產市場初步顯示企穩跡象房地產市場初步顯示企穩跡象 A.各類城市新房銷售各類城市新房銷售價格價格 (年同比,百分比)B.新房銷售與房地產投資新房銷售與房地產投資 (年同比,百分比)來源:國家統計局;Wind數據庫;世界銀行。-15-10-505101520252020Q12021Q12022Q12023Q1碳排放增長GDP增長-15-10-505101520
46、252020Q12020Q32021Q12021Q32022Q12022Q32023Q1發電工業交通居民合計-10-505101520Apr-17Apr-18Apr-19Apr-20Apr-21Apr-22Apr-23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80-40040802017/042019/042021/042023/04新房銷售房地產投資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18 財政壓力持續存在,地方層面尤為突出財政壓力持續存在,地方層面尤為突出 2023 年前四個月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均保持疲軟,增加了預算無法完成的風險。年前四個月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均保持疲軟,增加了預算無法完成的風險。由于房地產投
47、資持續疲軟,土地出讓收入同比下降 21.7%(2022 年同比下降 23.3%)。此外,由于消費稅和個人所得稅的下降抵消了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征繳的增加,稅收收入也有所下降。2023 年前四個月廣義財政支出比去年同期只增長 1.7%(圖 10A),主要來自于教育、社保和就業支出增加。1-2 月社會保障和公共衛生支出保持高位,但隨后隨著新冠感染浪潮的消退而顯著下降??傮w而言,隨著收入增加,2023 年 1-4 月的廣義財政赤字占 GDP 比重收窄至 1.3%,而去年同期為 1.7%(圖 10B)。圖圖 10.財政收支均保持疲軟財政收支均保持疲軟 A.廣義廣義財政收支變動財政收支變動 (年同比,百分
48、比,年初至今)B.廣義廣義財政赤字財政赤字 (占 GDP 百分比)來源:財政部;世界銀行。注:中國的預算體系包括:(i)公共財政預算,包括稅收和非稅收入、經常性支出和部分資本性支出;(ii)政府性基金預算,主要反映地方政府的土地租賃收入和特定基礎設施和社會項目支出;(iii)社會保障基金預算,記錄社保繳款和支出;(iv)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即國有企業基金預算。廣義預算結余是指(i)、(ii)、(iii)、(iv)之和減去政府穩定基金凈提款。(iii)和(iv)只報告年度數據。一般公共預算中的地方財政收入不包括中央的轉移支付,中央財政支出不包括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地方政府繼續面臨土地出讓收入疲軟的壓
49、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將由中央轉移支付的增加地方政府繼續面臨土地出讓收入疲軟的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將由中央轉移支付的增加來彌補。來彌補。隨著房地產市場逐漸趨穩,政府預計土地出讓收入將與去年持平。2023 年的其余融資缺口將通過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發行政府債券和提取財政儲備金來填補。2023 年用于地方基礎設施投資的年度債券融資額度定為 7.7 萬億元人民幣(占 GDP 的5.9%),略高于 2022 年的 7.5萬億。經濟經濟重重啟啟后信貸需求上升后信貸需求上升 出于對資本外流和金融穩定風險的擔憂,中國人民銀行保持了適度寬松但謹慎的政策立出于對資本外流和金融穩定風險的擔憂,中國人民銀行保持了適
50、度寬松但謹慎的政策立場。場。人民銀行的干預更多是通過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而不是降息2022 年五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降低 35 個基點,但 2023 年迄今未下調;2022 年降準 60 個基點后,2023年人民銀行再次降準 25 個基點。鑒于非金融部門債務高企(見下一節),當局試圖在支-20-100102030402019/042020/042021/042022/042023/04財政收入財政支出-8-6-4-202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 11月 12月20192020202120222023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19 持經濟增長的短期措施與限制杠桿率上升的長
51、期努力之間保持平衡。在其他主要央行大幅加息的背景下,中國與它們的不同政策走向會導致資本外流,這種擔憂也限制了人民銀行的操作空間。自 2022 年 4 月以來,中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與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之間的利差一直為負(圖 11A)。盡管中國人民銀行提供了流動性,但自 2022 年 12 月以來短期市場利率波動較大,可能反映了疫情管控放松后不確定性的增加(圖 11B)。繼繼 2022 年信貸需求低迷之后,隨著經濟年信貸需求低迷之后,隨著經濟重重啟啟,非金融部門信貸增長有所回升。,非金融部門信貸增長有所回升。2023 年前四個月,非金融部門信貸增長率從 2022年的平均 9.5%增至 9.8%(
52、圖 11C)。促成這種回升的因素包括企業信貸增加、消費信貸和住房貸款改善以及政府債券發行量上升。對基礎設施項目的持續支持推動了企業貸款的擴張(通常由政策性銀行提供)和政府債券發行加快。短期和長期住戶貸款均有增長,一方面反映出居民信心有一定改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降低房貸利率的政策發揮了作用(圖 11D)。圖圖 11.中國人民銀行保持了適度寬松而謹慎的政策立場中國人民銀行保持了適度寬松而謹慎的政策立場 A.中美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中美十年期國債收益率 (百分比;基點)B.政策利率和市場利率政策利率和市場利率 (百分比)C.非金融部門信貸增長非金融部門信貸增長 (年同比,百分比;百分點)D.企業和住戶貸
53、款增長企業和住戶貸款增長 (年同比,百分比;百分點)來源:中國人民銀行;Wind 數據庫;CEIC 數據庫;世界銀行。-200-1000100200300-4-20246利差(右軸)美國中國0242022/052022/082022/112023/022023/05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7天銀行間市場質押回購上海銀行間隔夜同業拆放7天期逆回購-30369121520192020202120222023/01 2023/02 2023/03 2023/04銀行貸款影子銀行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其他社會融資總額(除股票融資)2021/062022/042023/04
54、2021/052022/042023/05-2381318票據融資消費或抵押貸款短期貸款經營貸款長期貸款住戶非金融企業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20 隨著信貸增長,債務繼續上升隨著信貸增長,債務繼續上升 中國的債務中國的債務占占 GDP 比比重重在在 2022 年升至新高。年升至新高。包括外債在內的非金融部門債務增至 GDP的 287%,為歷史最高水平(圖 12A)。經濟增長急劇放緩,加上為了給國有部門的大規模刺激計劃融資而增加舉債,導致國內非金融部門債務比重急劇上升近 10 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到 2022 年底,外債仍然很低,占 GDP 比重甚至略微下降了 1 個百分點,現在約為
55、 11.2%??傮w而言,總債務與 GDP 比率比疫情前高出 27個百分點。圖圖 12.債務水平升至新高債務水平升至新高 A.非金融部門債務構成非金融部門債務構成 (占 GDP 百分比)B.國內非金融部門債務國內非金融部門債務 (占 GDP 百分比)來源:中國人民銀行;Wind 數據庫;CEIC 數據庫;世界銀行??倐鶆盏脑黾邮怯善髽I和政府部門推動??倐鶆盏脑黾邮怯善髽I和政府部門推動。不確定性高、家庭收入增長緩慢以及房地產行業疲軟限制了居民部門的杠桿率,2022 年居民負債基本保持穩定,占 GDP 的 61%。另一方面,政府實行的信貸寬松措施導致企業債務上升(圖 12B)。疫情期間,政府嚴重依賴
56、的基礎設施刺激,同時面臨因房地產市場低迷、整體經濟活動疲軟和減稅等因素導致的收入減少。地方政府的融資缺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的增加而得到彌補,但仍不得不擴大舉債,導致債務上升。這引發了人們對一些高杠桿省份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擔憂(見專欄 1)。專欄專欄 1.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跨省分析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跨省分析 新冠疫新冠疫情情期間地方政府債務迅速擴大。期間地方政府債務迅速擴大。全國來看,從 2019 年到 2022 年,預算內地方政府債務比率(以未償政府債券占名義 GDP的百分比衡量)上升了 7.3個百分點,達到 GDP的 29%。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也在增加,但增長速度較慢,這在一
57、定程度上是由于 2014 年預算改革要求地方政府轉向更透明的預算內融資(世界銀行,2017)2。在幾乎所有省份,預算內政府債務的 2 在新預算法下,地方政府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不負有法律義務。但是,許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負責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如公共基礎設施)且高度依賴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如土地所有權轉讓、補貼、撥款和信貸擔保。因此,一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可以考慮為地方政府的或有負債。理想情況下,決定某 0501001502002503002011-132014-182019202020212022國內非金融部門負債外債合計0501001502002503002011-132014-182
58、019202020212022國有企業(除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民營企業住戶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21 增長速度都快于名義 GDP 增速(圖 13A)。然而,一些高杠桿省份已經出現資產負債表約束,這些地方的政府債和平臺債增長率都相對較低(圖 13B)。圖圖 13.疫情期間地方政府預算內和預算外融資疫情期間地方政府預算內和預算外融資 A.GDP 與政府債務增長與政府債務增長 (年同比,百分比)B.GDP 與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增長與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增長(年同比,百分比)來源:Wind 數據庫;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注:圖 A 中政府債務與 GDP 比率的高、
59、中、低分組分別對應三個三分位。市場越來越多地市場越來越多地要求高要求高杠桿率省份杠桿率省份支付支付更高的風險溢價,而更高的風險溢價,而它們它們通通常也常也是較是較貧困貧困的省的省。在杠桿率較高且人均 GDP 較低的省份,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券的利息更高(圖 14AB)。更好反映信用水平的市場風險定價可以成為促進負責任借貸行為的有效機制。圖圖 14.杠桿率高的貧困省份杠桿率高的貧困省份融資融資平臺債券成本更高平臺債券成本更高 A.債務與債務與 GDP 比率和平臺債券利息比率和平臺債券利息(百分比;百分比)B.債務與債務與 GDP 比率和人均比率和人均 GDP(百分比;1000 元人民幣)來源:Wi
60、nd 數據庫;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注:圖 A 展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三年期債券的平均票面利率。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是否為市場化單位應根據其具體情況單獨分析,然而所需的詳盡財務數據并不可得(Mano and Stokoe,2017),此處分析受限于類似限制。0102030051015202530政府債務增長名義GDP增長高政府負債率中政府負債率低政府負債率0102030051015202530地方融資平臺總債務增長名義GDP增長高政府負債率中政府負債率低政府負債率345678020406080100平均票面利率政府債務率貴州 2019青海 2019貴州 2022青海 202202040608010
61、0050100150200政府債務率人均GDP20192022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22 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的的低迷低迷加劇了加劇了對地方政府債務對地方政府債務壓力的擔憂。壓力的擔憂。過去幾年,政府為了遏制房地產業的過度杠桿而收緊了監管,導致行業嚴重下滑。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因而大幅下降,而賣地收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償債成本大幅增加,特別是在一些高杠桿省份(圖15)。大量參與房地產市場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可能面臨個體風險,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債務較高并有大量爛尾房的低收入地區(IMF,2023)。此外,隨著平臺債券的平均期限從 2018 年的 5.7 年下降
62、到 2022 年的 4.8年,它們的再融資風險也有所上升。隨著經濟活動隨著經濟活動逐步趨于逐步趨于正常,政府可將重正常,政府可將重點轉到控制債務風險上。點轉到控制債務風險上。中央政府可以承擔更大的財政赤字和更多債務,以減輕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它還可以提供更大靈活性,使地方政府可將公共支出從基礎設施投資轉向增加社會支出,給人力資本形成帶來長期回報。與此同時,還可以開展提高支出效率和增強收入自主權的改革。例如,賦予地方政府征收經常性財產稅的權力有助于后者增加收入,使相對富裕的省份減少對中央轉移支付的依賴,從而留出財政空間向欠發達省份進行更多轉移支付。國企改革包括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財務透明度以及對不
63、盈利企業進行重組也有助于控制地方預算外債務風險。圖圖 15.政府償債支出政府償債支出 (占廣義財政收入百分比)來源:Wind 數據庫;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銀行業銀行業易受房地產行業風險影響易受房地產行業風險影響 不良貸款不良貸款(NPL)繼續下降,但農村銀行不良貸款率仍高于其他金融機構。)繼續下降,但農村銀行不良貸款率仍高于其他金融機構。報告的總體不良貸款率繼續下降,2023 年 3 月底為 1.62%,低于疫情前水平(圖 16A)。盡管各類銀行的不良貸款均有下降,但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的下降幅度更大。然而,村鎮銀行的信用風險仍明顯高于其他金融機構: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率為 3.24%。此
64、外,監管寬容可能掩蓋了銀行業信貸質量的潛在惡化。新冠疫情期間引入的幾項監管寬容措施當前仍未取消,包括推遲不良貸款的認定以及為借款人提供靈活還款安排等。銀行業對房地產行業銀行業對房地產行業有很大的有很大的風險敞口風險敞口。截至 2023 年第一季度,按揭貸款總額為 40.6 萬億元人民幣,占總銀行貸款的 18%,而給房地產開發商的直接貸款占總貸款的 5.9%3。銀行在按揭貸款方面的風險敞口被相對較高的首付比例所緩解。與房地產相關的不良貸款率相對較低,但仍高于國有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整體不良貸款率(世界銀行,2022a)。盡管總體風險相對受控,但對一些主要房地產開發商有大量風險敞口的個
65、別銀行可能面臨資產負債表壓力。銀行業總體看來還有銀行業總體看來還有充足充足緩沖,盡管緩沖,盡管 2023 年一季度略有下降。年一季度略有下降。商業銀行的總體資本充足率(CAR)從 2022年 12 月的峰值 15.2%小幅下降至 2023年 3 月的 14.9%。中國銀行業的 3 房地產開發商也依賴于影子信貸(例如,信托貸款)。020406080甘肅天津海南新疆 黑龍江 云南 內蒙古 寧夏遼寧本金利息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23 資本充足率仍遠高于審慎規定的 10.5%的最低要求。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約一半的大型國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從 2022 年四季度的 17.8%下降到 2023
66、年一季度的 17.3%。農村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是 11.9%,在中國銀行業中仍屬最低(圖 16B)。圖圖 16.銀行業銀行業總體總體狀況良好,但農村銀行仍有較大風險狀況良好,但農村銀行仍有較大風險 A.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率 (百分比)B.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 (百分比)來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前銀保監會);Wind 數據庫;世界銀行。自自疫情爆發疫情爆發以來以來銀行的盈利能力銀行的盈利能力持續持續下降下降政府鼓勵政府鼓勵銀行銀行大力支持經濟增長,大力支持經濟增長,但但銀行銀行的融資成本僅的融資成本僅有小幅有小幅降低。降低。2023年3月,各類銀行的凈息差進一步下降,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
67、銀行尤為突出(圖 17A)。監管機構呼吁銀行支持經濟發展并向受疫情打擊的行業提供貸款,這可能導致了銀行盈利能力下降。面對受到輕微削弱的銀行財務狀況,市場的反應是提高它們的信用風險溢價(圖 17B)。圖圖 17.銀行盈利下滑銀行盈利下滑 A.凈息差凈息差(百分比)B.信用違約信用違約掉掉期期(基點)來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前銀保監會);彭博社;Wind 數據庫;世界銀行。注:圖 B 顯示了按總資產計算十家最大銀行的平均值。0123452018/032019/032020/032021/032022/032023/03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1015202018/
68、032019/032020/032021/032022/032023/03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2342018/032019/032020/032021/032022/032023/03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60801001201402023/012023/022023/032023/042023/05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24 II.前景、風險與政策考慮前景、風險與政策考慮 全球前景全球前景 繼去年全球增長大幅放緩后,中國接下來將繼續面臨充滿挑戰的外部環境。繼去年全球增長大幅放緩后,中國接下來將繼續面臨充滿挑戰的外
69、部環境。世界銀行預測今年全球增長將進一步放緩至 2.1%,然后在 2024年小幅回升至 2.4%(圖 18A;世界銀行,2023)。多個經濟體為恢復價格穩定而持續大幅收緊貨幣政策,這對利率敏感行業中經濟活動的拖累越來越明顯。此外,近期歐洲和美國銀行業的動蕩加劇了金融條件緊縮并增加了不確定性。雖然全球總體通脹由于基數效應、供應鏈壓力緩解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增長放緩等多種因素而有所下降,但在大多數實行通脹目標制的經濟體,通脹水平仍然高于目標,而且引發通脹的深層壓力仍未消除。由于全球活動減由于全球活動減弱,再加上全球需求結構回到疫情前狀態、可貿易商品所占份額下降,弱,再加上全球需求結構回到疫情前狀態、
70、可貿易商品所占份額下降,預計今年全球貿易增長將會放緩。預計今年全球貿易增長將會放緩。2023 年初,發達經濟體的疲軟需求抑制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EMDEs)的出口,導致全球貿易收縮。商品需求下滑和運費下降使得全球供應鏈壓力在年初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全球服務貿易表現較好,這得益于人員流動限制放松和全球旅游業復蘇。預計 2024 年全球貿易增長僅能實現溫和復蘇與全球經濟活動同步回升,但會受到越來越多限制性貿易措施的影響。上述前景存在的風險以下行為主。上述前景存在的風險以下行為主。持續的通脹壓力可能導致貨幣政策緊于預期,進一步拖累經濟增長。更多的銀行業壓力可能導致金融條件進一步收緊,與此同時,銀
71、行無序倒閉的風險也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和長期經濟損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已經惡化越來越多的保護主義措施已經反映了這一點并可能加劇,從而削弱生產率增長、推高價格和阻礙投資,而所有這些都會抑制經濟增長。與此相反,如果主要經濟體可以保持它們近期在面對巨大逆風時表現出的韌性,那么全球增長可能會強于預期。如果上述下行風險變成現實,就可能導致全球潛在增長率下降;如果不進行必要如果上述下行風險變成現實,就可能導致全球潛在增長率下降;如果不進行必要的的改革,改革,全球潛在增全球潛在增長率長率將將注定下注定下滑滑(Kose and Ohnsorge,2023)。在 2020 年代剩余的時間里,全球年均潛在增長率
72、預計將從 2010年代的 2.6%下降至 2.2%(圖 18B)。這種預期一方面反映了人口因素如工作年齡人口增長放緩、勞動力參與率隨著人口老齡化而下降等的影響,同時也源自生產率增長放緩。預計潛在增長率的下降將十分普遍,對發達經濟體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都有影響,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當中尤以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下滑最為突出。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25 圖圖18.外部環境繼續充滿挑戰外部環境繼續充滿挑戰 A.全球全球GDP增長和貿易增長增長和貿易增長(年同比,百分比)B.對潛在增長率的貢獻對潛在增長率的貢獻(年同比,百分比;百分點)來源:佩恩表(Penn World Tables
73、);世界銀行。注:2022-30年為預測?;谏a函數法,對29個發達經濟體和53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以GDP為權重得出的加權算術平均數。中國前景中國前景 中國經濟增長繼中國經濟增長繼 2022 年放緩至年放緩至 3.0%后,后,2023 年在消費支出反彈的帶動下,年在消費支出反彈的帶動下,GDP 增速預增速預計將升至計將升至 5.6%。這比去年 12 月中國經濟簡報的預測提高了 1.3 個百分點反映了在 2023 年第一季度比預期更快的經濟重啟。增長將由消費需求、尤其是服務需求的復蘇拉動?;A設施和制造業的資本支出預計將保持韌性。由于外部需求疲軟,加上國內需求改善導致進口增長略有加快,預
74、計凈出口將拖累增長(表 1)。在今年的復蘇之后,經濟增長料將回到結構性減速的軌道。在今年的復蘇之后,經濟增長料將回到結構性減速的軌道。預計 2024和 2025 年增速將分別放緩至 4.6%和 4.4%,原因包括結構性因素和外部因素。隨著經濟走向成熟,由于邊際收益通常隨著物質資本的積累而遞減,趨勢增長率通常下降。此外,中國不斷攀升的債務水平將制約今后投資對增長的拉動作用,而人口紅利也已隨著人口的快速老齡化開始消退。持續的收入不平等和中國經濟的高碳密度給中期增長與發展帶來了額外挑戰。另外,預計此后全球人均經濟增長將低于 2010 年代(世界銀行,2023),這將給未來全球對中國出口的需求構成壓力
75、。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在推動供應鏈脫鉤并限制中國對關鍵技術的獲取。為支持經濟持續為支持經濟持續復蘇,預計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立場將保持相對寬松。復蘇,預計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立場將保持相對寬松。今年的財政政策預計將基本保持中性,財政支持主要是基礎設施支出。2023 年廣義財政赤字設定為增長至國民生產總值的 6.5%,與上一年最終實現的赤字國民生產總值的 6.4%大致接近。世界銀行(2022b)的分析顯示,隨著中國經濟重開,預計支出乘數將顯著提高。除非通脹遠高于目標且資本外流加劇,貨幣政策可以保持適度寬松立場以鞏固經濟復蘇。預計 2023 年平均通脹率為 1.8%,因此可能有必要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直
76、到國內私人需求穩固復蘇為止。0123456720222023預測值2024預測值國內生產總值貿易024682000-102011-212022-302000-102011-212022-302000-102011-212022-30世界發達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全要素生產率資本勞動潛在增長率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26 2023 年將保持對房地產行業的政策寬松,但住房需求的持續疲軟和開發商債務高企將繼年將保持對房地產行業的政策寬松,但住房需求的持續疲軟和開發商債務高企將繼續制約行業復蘇。續制約行業復蘇。當局已經穩步加強了對房地產業的支持,包括降低房貸利率、向購房者提供稅收減免、放寬購房
77、限制、暫停開發商還貸以及為銀行遵守房地產業敞口上限提供寬限期等。然而,亟待進行的房企債務重組仍進展緩慢。持續的房企資產負債表約束意味著行業復蘇將是一個逐步的過程。預計預計 2023 年貿易順差將大幅下降,經常賬戶年貿易順差將大幅下降,經常賬戶差額差額占占 GDP 比重收窄至比重收窄至 1.3%。盡管出口在3 月和 4 月表現出一定韌性,但由于全球增長放緩,中國出口部門面臨外部需求明顯下降的困境。與此同時,隨著內需復蘇,進口增長有望加快,而出境游的恢復可能擴大服務貿易逆差。由于勞動力市場持續疲軟和全球能源價格下滑,預計整體通脹將保持溫和。由于勞動力市場持續疲軟和全球能源價格下滑,預計整體通脹將保
78、持溫和。整體通脹率預計仍將低于 3%的官方目標。由于持續的資源閑置(尤其是大量勞動力閑置)會抵消服務業通脹的潛在上升,預計核心通脹也將保持低位。表表 1.中國部分經濟指標,中國部分經濟指標,2020-2025 除非另有說明,單位為年度百分比變動 2020 2021 2022 2023f 2024f 2025f 實際實際 GDP 增長率,以不變市場價格計算增長率,以不變市場價格計算 2.2 8.4 3.0 5.6 4.6 4.4 私人消費-1.8 11.7 0.9 10.9 5.6 5.4 政府消費 3.2 3.3 4.2 2.7 3.5 2.9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3.2 3.1 3.5 3.6
79、 4.7 4.6 貨物和服務出口 1.7 18.3 0.5-0.1 2.2 2.0 貨物和服務進口-1.4 10.2-3.2 2.0 2.8 2.6 實際實際 GDP 增長率,以不變要素價格計算增長率,以不變要素價格計算 2.2 8.4 3.0 5.6 4.6 4.4 農業 3.1 7.1 4.1 3.1 3.0 3.0 工業 2.5 8.7 3.8 3.4 3.8 3.5 服務業 1.9 8.5 2.3 7.7 5.5 5.3 通貨膨脹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通貨膨脹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2.5 0.9 2.0 1.5 2.4 2.0 經常賬戶經常賬戶差額差額(GDP 占比)占比)1.7 1.
80、8 2.3 1.3 1.0 0.7 外商直接投資凈值(外商直接投資凈值(GDP 占比)占比)0.7 1.2 0.2 0.5 0.3 0.3 廣義財政收支(廣義財政收支(GDP 占比)占比)*-8.5-4.0-6.4-6.5-4.8-3.9 政府債務(政府債務(GDP 占比)占比)45.4 46.9 51.0 53.8 55.4 56.0 基礎財政收支(基礎財政收支(GDP 占比)占比)*-7.5-2.9-5.2-5.2-3.5-2.7 來源:世界銀行。注:f=預測(基線)。*世界銀行工作人員計算。貧困繼續減少,預貧困繼續減少,預計計 2023 年減貧步伐將有所加快。年減貧步伐將有所加快。按照中
81、國的貧困標準,即每人每天2.30 美元(2017 年購買力平價),中國已基本消除了農村極端貧困;但 2022年中國還有約 19%的人口(2.67 億人)消費低于世界銀行對中等偏高收入國家的貧困線每人每天 6.85美元(2017 年購買力平價)(圖 19A)。這意味著 2022年有 1900萬人擺脫貧困,而 2021 年的脫貧人數估計為 4700萬人(圖 19B)。2023年總體經濟前景的改善意味著減貧步伐可能加快,預計將有 3300 萬人脫貧,達到疫情前水平。預計城市貧困率的下降速度會快于農村,但城市化的持續發展意味著居住在城市的貧困人口比例將繼續上升。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27
82、 圖圖 19.貧困將繼續減少,減貧速度貧困將繼續減少,減貧速度預計快于預計快于 2022 A.貧困率貧困率(每人每天6.85美元的貧困線,百分比)B.貧貧困人口困人口(每人每天6.85美元的貧困線,百萬人)來源:世行工作人員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和世行GDP預測所做的估算。注:用于計算貧困率的分組數據最后樣本年份為2019年。預測方法以人均GDP增長估算為基礎,假定分配效應為中性,GDP增長向居民人均消費的傳導率為0.85。風險風險 經濟經濟前景面臨前景面臨更多的更多的下行風險。下行風險。收入增長緩慢、對勞動市場復蘇的持續不確定性和家庭高水平的預防性儲蓄可能抑制消費支出。相對地,就業更快復蘇可
83、能會提振市場情緒,并有助于拉動更高的消費增長。房地產行業盡管出現企穩跡象,但結構性問題仍有待解決,房地產行業盡管出現企穩跡象,但結構性問題仍有待解決,并且并且可能會拖累經濟復蘇??赡軙侠劢洕鷱吞K。這是由于房地產行業仍存在多種未解決的脆弱性,包括房企資產負債表薄弱和三四線城市住房供應過剩等。此外,購房者情緒和勞動力市場的長期疲軟也會使住房需求承壓。就外部環境而言,就外部環境而言,風險風險來自全球增長路徑的不確定性、金融條件收緊程度超出預期以及來自全球增長路徑的不確定性、金融條件收緊程度超出預期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主要主要傾向于下行傾向于下行風險風險。如果這類風險變成現實
84、,則可能增加政策不確定性、擾亂貿易并阻礙投資。政策考慮:轉向中長期發展目標政策考慮:轉向中長期發展目標 經濟復蘇經濟復蘇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個重要機會,使他們可將重點重新放到更長期的發展目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個重要機會,使他們可將重點重新放到更長期的發展目標上。標上。結構性改革對鞏固復蘇和實現以下中長期目標仍至關重要:(i)通過由生產率驅動并且環境可持續的增長,到2035年成為高收入國家;(ii)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iii)公民之間更平等地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為了重振生產率增長,中國需要依靠創新、技術采用和更有效的資源配置。為了重振生產率增長,中國需要依靠創新、技
85、術采用和更有效的資源配置。中國已將投資提升國內創新能力作為一個優先事項。為了確保資源流向生產率最高的部門和企業,需051015202530354045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全國城鎮農村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全國城鎮農村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28 要開展更深入的改革以強化市場、私營部門和競爭的作用。疫情期間經濟基本面的削弱以及 2021 年反壟斷法規的收緊令市場感到意外,加劇了投資者信心的惡化。確保更高的監管可預測性和透明度有助于在不抑制投資的情
86、況下解決市場扭曲。同樣,涉及國有企業的關鍵改革例如確保國企與私企的公平競爭、推動不營利國企有序退出市場等,有助于提高資本配置效率。促進中國經濟的需求結構轉向家庭消費對保持穩健的經濟增長非常重要。促進中國經濟的需求結構轉向家庭消費對保持穩健的經濟增長非常重要。以前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高投資率和強勁出口對增長的貢獻現已降低。例如,疫情期間的大規?;ù碳るm然對保增長發揮了作用,但投資回報率低于以前經濟低迷期的類似措施。由于傳統基礎設施已經不再對中國經濟增長構成約束,與十年前相比,同樣的單位產出現在需要更多的基礎設施投資(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9)。為了對未來的經濟低迷做好準備,政策
87、制定者可以擴大社會安全網的覆蓋面和福利充足性,并確保福利可跨省轉移。這樣不僅可以建立在經濟低迷時期自動啟動的財政穩定器,還可以減少預防性儲蓄(疫情期間這類儲蓄大幅上升),促進經濟再平衡,實現以私人消費驅動的增長。為了維持更長時間的強勁增長,中國還需要解決可能制約投資的高負債問題。為了維持更長時間的強勁增長,中國還需要解決可能制約投資的高負債問題?,F在經濟已經走上復蘇軌道,這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新把焦點放在降低金融風險上的機會??梢越⒏辛Φ臋C制來管理資不抵債、公司重組和破產,這樣可以推動無存續能力的公司退出市場,并將資源分配給更具活力、生產率更高的企業。在房地產領域,某些市場的高杠桿和產能過
88、剩等深層次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在采取放松監管和提供流動性支持等短期措施的同時,也可以更果斷地采取行動,制定用來大規模應對債務積壓問題的框架,這有助于在遏制金融風險的同時幫助該行業恢復更加穩健和可持續的增長。實現實現 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標要求對碳密度較高的能源、工業和交通部門以及城市和土地年前碳中和的目標要求對碳密度較高的能源、工業和交通部門以及城市和土地利用模式進行重構。利用模式進行重構。這需要大量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從現在到2060年需要額外投入14-17 萬億美元(占 GDP 的 1.1%)用于交通和電力部門的綠色投資(世界銀行,2022c)。推動經濟脫碳也需要適當的激勵。在全經濟范圍使用
89、碳定價,包括使用排放交易機制,將為企業提供正確的激勵和價格信號、促進綠色投資和創新,同時也會鼓勵家庭采用綠色消費模式。電力部門是最大的排放源,要想實現國家的減排目標,電力部門必須首先迅速減少排放。2022 年全球能源價格的上漲引發了許多國家對能源安全的擔憂;在中國,這導致 2022 年批準新建的燃煤電廠急劇增加。國家能源局的指導意見稱,只有在為了支持電網穩定的情況下才可以批準新建燃煤電廠。需要加強對批準新建燃煤電廠的審查,更好地貫徹能源局的指南,這對實現氣候目標、避免效率低下和未來的經濟損失都至關重要。最后,解決中國的不平等挑戰需要兩個關鍵領域的改革:戶籍制度和財政政策。最后,解決中國的不平等
90、挑戰需要兩個關鍵領域的改革:戶籍制度和財政政策??梢赃M一步放開戶籍制度以改善農民工的公共服務獲取。在財政收入方面,政府可以擴大個人所得稅稅基并增強累進性,同時開征房產稅。在財政支出方面,可將支出重點從基礎設施轉向社會服務,提高落后地區和農村的教育和衛生服務質量。政府還可以通過擴大覆蓋面和提高福利水平來加強社會安全網。本報告下一章將更詳細地探討如何利用財政政策來減少不平等。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29 表表 2.支持中長期發展目標的政策措施支持中長期發展目標的政策措施 領域領域 政策建議政策建議 宏 觀 經 濟再平衡 所有城鎮地區放開戶籍管理 通過擴大覆蓋面和提高福利水平來加強社會安
91、全網,同時通過提高退休年齡等參數變動確保社保制度的可持續性 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城鄉居民提供可攜帶的養老和失業待遇 通過進一步改革來增加地方政府收入,包括適時征收房產稅 提高個人所得稅的累進性 將財政支出向社會支出和安全網轉向,以實現從投資到消費的再平衡 取消設立增長目標的做法,以減少地方政府依靠債務融資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的激勵 房地產業/去杠桿 強化破產和債務解決框架與機制,以推動無存續能力的公司退出市場并降低杠桿率 拓寬開發商的融資選擇,包括更多地依靠不動產投資信托(REITs)強化房地產預售資金監管,保護購房者利益 擴大居民可使用的金融資產種類 私營部門 建立穩定和可預測的監管環
92、境 通過確保競爭中立、取消隱性擔保和促進不盈利國企有序退出,確保國企和非國企在公平的環境下競爭 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 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將其限制在與國家安全有關的行業 綠色轉型 對能源市場和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TS)進行以市場為中心的改革,以提供正確的激勵和價格信號 通過結構性改革來推動市場在資本、土地、勞動力和研發投資的配置方面發揮引導作用,使經濟能夠有效地響應不斷變化的價格信號和監管法規 深化電力市場整合,確??稍偕茉窗l電資產的高效利用 通過價格和監管措施、基礎設施投資和技術創新實現交通脫碳 減少對煤炭密集型產業的補貼 投資開發包括碳捕獲和儲存在內的新技術 向有關群體和社區提
93、供針對性財政支持,以抵消綠色轉型的預期負面影響和累退性福利影響 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30 III.促進包容性增長促進包容性增長的財政政策的財政政策 不平等挑戰不平等挑戰 中國過去四十年令中國過去四十年令人矚目的經濟表現帶來了生活水平的空前改善和舉世無雙的減貧成果。人矚目的經濟表現帶來了生活水平的空前改善和舉世無雙的減貧成果。隨著大量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并找到更好工作,經濟實現了從農業轉向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快速轉型,使經濟在四十多年里保持強勁增長,人均收入提高,近八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22)。這種轉型是通過多管齊下的戰略實現的,不僅包括對
94、物質資本的投資,還包括改善和擴大教育與衛生服務等人力資本投資。自自 2000 年代以來,政策制定者采用基于地點(針對農村和落后省份)的財政支持年代以來,政策制定者采用基于地點(針對農村和落后省份)的財政支持、公共公共投資投資和和社會救助社會救助轉移支付轉移支付,解決人們對在貧困率持續下降的同時不平等日益上升的關切。,解決人們對在貧困率持續下降的同時不平等日益上升的關切。4 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頭二十年,城鄉差距、東西部地區差距擴大。針對這一問題,從 200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增加了對落后地區的投資,再加上提高最低工資、取消農業稅以及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有所縮?。ㄊ澜玢y行,20
95、20)。按照國家統計局報告的基尼系數衡量,中國收入不平等在 2008 年達到峰值并開始下降(圖 20A)。盡管如此,2021 年的基尼系數仍有 46.6(最新估計)。這意味著相對于中國當前的發展水平來說中國的不平等程度仍然很高(圖 20B)。圖圖 20.相對類似發展水平的國家來說,中國的不平等程度仍然較高相對類似發展水平的國家來說,中國的不平等程度仍然較高 A.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指數)B.收入不平等與人均收入不平等與人均 GDP(美元,指數)來源: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年鑒;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貧困與不平等數據平臺;世界發展指標(WDI);世界銀行。注:數據對應有基尼系數的最新年份(因國家而異)。
96、圖中僅包括報告收入(而非支出)不平等的國家。在中國謀求實現中長期發展目標的過程中,減少不平等仍是一個重要的優先事項。在中國謀求實現中長期發展目標的過程中,減少不平等仍是一個重要的優先事項。中國經濟需要從以高碳產業和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基礎的投資和出口驅動轉向以國內 4 參見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DRC)(2022)對中國消除貧困、擴大經濟機會的各項政策的詳細分析。444648502003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2021202530354045505581012基尼系數對數化人均GDP高收入國家中國中等偏高收入國家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97、6 月 31 消費、服務和生產率提高驅動的增長模式(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9)。因為相對貧困的家庭往往會把邊際收入的更大一部分花掉,提高位于收入分布底部的人群所占收入份額可以促進這種轉變。在綠色轉型方面,可以通過有助于勞動力流動的政策促進工人從高碳行業向低碳行業流動,還可以加強社會安全網來確保那些受到轉型負面影響的人不會落在后面(世界銀行,2022c)。此外,中國的人口老化也意味著需要進一步投資擴大人力資本,以彌補勞動力的減少(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22)??s小在優質公共服務獲取方面的差距將是確保后代人口享有平等經濟機會、提高社會流動性的關鍵。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不平等
98、問題的挑戰,將實現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不平等問題的挑戰,將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弊鳛橐粋€優先事項。作為一個優先事項。政策制定者繼續強調要實現充分的經濟增長,從而創造就業機會并提高家庭收入。另外,他們也強調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5 在這一背景下,本章探討中國的財政體系對減少不平等的作用以及是否可以發揮更大作在這一背景下,本章探討中國的財政體系對減少不平等的作用以及是否可以發揮更大作用。用。本章內容來自一項專題研究,該研究結合了 2018 年對中國家庭進行的具有全國代表性的調查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第五輪)提供的信息和中國統計年鑒2019提供的 2018 年財政與行政
99、數據。6 該分析覆蓋了財政系統的一個子集,評估直接影響家庭的稅收和社會支出,而基礎設施支出、企業所得稅等更難對家庭產生直接影響的支出并不在本章分析范圍內。下文介紹該研究的主要發現并提出一些政策結論。誰受益,誰掏錢?誰受益,誰掏錢?政府怎樣獲得收入和安排支出都可能對不平等產生影響。政府怎樣獲得收入和安排支出都可能對不平等產生影響。當政府把教育之類的基本服務免費提供給那些本來可能無力送孩子上學的群體時,就是在對公共資源進行再分配,縮小窮人和富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向最貧困、最脆弱的社會成員提供針對性現金補貼也會取得同樣效果。與此相反,在某些情況下,政府提供的某些補貼可能會使那些相對富裕的人受益更多,這
100、類政策的最終效果是擴大收入差距。同樣,某些要求富人付出更多(相對其收入而言)的稅收可以減少不平等,而要求收入較低人群付出更多的稅種可能導致貧富差距擴大。因此,政府如何獲得收入和安排支出直接影響著財政體系實現的再分配規模,進而影響不平等。在在中國,從絕對意義上講,位于收入分布各階層的家庭都是政府社會支出的受益者。中國,從絕對意義上講,位于收入分布各階層的家庭都是政府社會支出的受益者。圖21 顯示了收入分布各部分家庭的總獲益(以人民幣計),從最貧困的 10%(最低十分位)到最富有的10%(最高十分位)。分析表明,獲益總值大致均勻分布:位于收入分布各個部分的家庭都以某種形式從政府獲得收益,最富有和最
101、貧困人群的獲益價值大致相似,但 5 例如,參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和關于 2022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 2023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2023 年 3月 5 日)。6 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是由北京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開展的一項具有全國代表性的調查,當微觀數據缺乏時,其常被實證研究所使用(如 Kanbur et al 2021)。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32 構成有所不同。例如,最貧困人口的獲益主要來自現金轉移和教育福利,而對處于分布頂端的家庭來說,醫療和居民養老福利的重要性更為突出。7,8,9 正如預期的
102、那樣,從絕對值來說,較富裕家庭對財政體系的貢獻高于較貧困家庭。正如預期的那樣,從絕對值來說,較富裕家庭對財政體系的貢獻高于較貧困家庭。居民以個人所得稅、增值稅和消費稅等形式向財政體系繳納稅款,向職工或居民社保計劃繳費。富人對財政體系的貢獻較高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富人的消費多于窮人,因此人均繳納的增值稅和消費稅更高(圖 21)。其次,因為向社保體系繳費與收入掛鉤(尤其是職工社保),高收入者繳費更多。最后,相對間接稅和社保繳費來說,通過個人所得稅向財政體系繳納的款項所占份額較小,而且繳納個稅者主要集中在收入最高的十分之一家庭 圖圖 21.中國近一半人口是財政體系的凈受益者中國近一半人口是財政
103、體系的凈受益者 (各收入階層的絕對稅負和凈受益額,元;按財政調節前收入十分位劃分)來源:Lugo et al.(即將出版)。注:(i)分析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2018)和中國統計年鑒 2019中的行政和財政數據;(ii)間接稅包括增值稅和消費稅;養老金包括通過居民養老制度領取的養老金,而職工養老金作為遞延收入處理;以實物形式獲得的教育和醫療福利凈值是用通過教育和醫療體系獲得福利的貨幣價值減去所有用戶收費和獲得服務時的自付費用??偟目磥?,中國財政制度在絕對意義上具有累進性??偟目磥?,中國財政制度在絕對意義上具有累進性。上述分析顯示,家庭從財政體系獲得的凈收益即從財政體系獲得的收益減去對該體系的
104、貢獻是累進的。較貧困家庭獲得的凈收益為正,而隨著收入水平上移,凈收益逐步下降并轉為負值。事實上,位于收 7 現金援助包括通過低保、特困、臨時救助和自然災害救助項目開展的轉移支付。有可能也包括向農村家庭提供的與農業相關的其他現金補貼。家庭調查收集了每戶獲得的現金轉移總額數據,但沒有說明具體援助類型以及每種類型下獲得的金額。8 家庭以實物形式獲得的教育收益價值是根據中國統計年鑒 2019發布的各省學生人均政府支出數據估算的。凈收益是減去了居民家庭的用戶收費和自付費用數據來自 CFPS。醫療方面的凈收益是根據住戶調查報告的醫療服務支出和報銷數據估算得出。9 本分析不包括通過職工養老保險收到的養老金,
105、因為這種繳費型養老金被視為遞延收入而非政府轉移支付。但是,居民養老保險是非繳費型,通過這一制度獲得的養老金在本分析中被視為轉移支付。-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500012345678910平均絕對稅負和凈收益額財政調節前收入十分位個人所得稅社保繳費現金轉移養老金間接稅以實物形式獲得的教育福利凈值以實物形式獲得的醫療福利凈值凈獲益最貧窮家庭最富裕家庭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33 入分布上部的逾一半人口是中國財政體系的凈付款者,而位于底部略多于40%的人口是財政體系的凈受益者。中國財政體系在相對意義上來說也是累進的,尤其表現在以
106、實物形式提供的教育和醫療中國財政體系在相對意義上來說也是累進的,尤其表現在以實物形式提供的教育和醫療福利尤其有利于相對貧困人口。福利尤其有利于相對貧困人口。10 圖 22 顯示了稅收和福利相對于財政干預前家庭收入(財政調節前收入)的比重(而非貨幣價值)。三個觀察結果值得注意。首先,從總額來看,所獲福利的總價值對于領取福利的家庭來說價值不菲。例如,位于收入分布最低十分位的家庭通過財政體系獲得的福利總價值幾乎與其財政調節前收入相等。其次,福利的價值隨著家庭在收入分布中的上升而下降,即越富裕的家庭,福利在其財政調節前收入中所占的份額越小。第三,財政體系的累進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公共教育和醫療服務所驅動
107、。雖然財政體系為相對貧困群體提供了相對更多的收益,但不太富裕的人也承擔了更重的雖然財政體系為相對貧困群體提供了相對更多的收益,但不太富裕的人也承擔了更重的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較貧困家庭支付的間接稅占其財政調節前收入的份額與較富裕家庭一樣大對某些十分位來說甚至更大。另外,如果只考慮貨幣獲益(圖 22 中“不含實物福利的凈獲益”),那么只有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才是凈受益者。其他所有家庭向財政體系支付的費用都多于他們從中得到的貨幣收益,凈貢獻占財政調節前收入的比重在各個十分位都很相似。換句話說,從那些有能力支付的人那里征收不足,而從那些稅收和 10 實物獲益指以非現金形式獲得的
108、利益。例如,一個家庭如果有免費上公立學校的中學生,其獲益就是免費公共教育,但它的貨幣價值沒有轉化為現金。圖圖 22.中國財政體系是累進的,但其累進性主要來自實物形式的醫療和教育福利;如果只看現中國財政體系是累進的,但其累進性主要來自實物形式的醫療和教育福利;如果只看現金,除收入分布最低十分位以外的所有人都是凈付款者金,除收入分布最低十分位以外的所有人都是凈付款者 (稅費負擔相對于收入之比,百分比;按財政調節前收入十分位劃分)來源:Lugo et al.(即將出版)。注:(i)分析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2018)和中國統計年鑒 2019中的行政和財政數據;(ii)間接稅包括增值稅和消費稅;養老金
109、包括通過居民養老制度領取的養老金,而職工養老金作為遞延收入處理;以實物形式獲得的教育和醫療福利凈值是用通過教育和醫療體系獲得福利的貨幣價值減去所有用戶收費和獲得服務時的自付費用。-40%-20%0%20%40%60%80%100%120%12345678910個人所得稅社保繳費現金轉移養老金間接稅以實物形式獲得的教育福利凈值以實物形式獲得的醫療福利凈值凈獲益不含實物福利的凈獲益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34 繳費對其可能造成負擔的人那里收了很多錢。最終結果是,那些處于收入分布底部的人雖然通過財政體系獲得不菲收益,但這往往又被他們通過間接稅和社保制度支付的更多費用所抵消。著眼未來,建立
110、累進性更強的財政體系著眼未來,建立累進性更強的財政體系 社會支出和人力資本投資已為減少不平等做出了重大貢獻,但轉變中國增長模式、實現社會支出和人力資本投資已為減少不平等做出了重大貢獻,但轉變中國增長模式、實現經濟脫碳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等艱巨任務將要求對人力資本進行進一步投資。經濟脫碳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等艱巨任務將要求對人力資本進行進一步投資。中國的教育支出在過去 15 年里增加了一倍多,但到 2018 年仍然只占 GDP 的 3.6%,低于中等偏高收入國家(UMIC)4.5%的平均水平。醫療支出占 GDP 比重(1.7%)同樣約為 UMIC 平均水平(3.4%)的一半。11 改善支出對于縮小不同經
111、濟部門和地理區域之間的服務獲取和服務質量差距同樣重要。擴大社會救助覆蓋面,控制不斷上漲的醫療費用,縮小兩種社保制度之間的差距(例如提高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特別是農村養老待遇),確保社保待遇的便攜性這些改進都有助于減輕不富裕人群的自付費用負擔(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22)。而從財政收入方面來看,中國的國內收入調動水平高于中等偏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而從財政收入方面來看,中國的國內收入調動水平高于中等偏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不過仍低于經合組織平均水平。不過仍低于經合組織平均水平。隨著國家的發展,政府從國內來源獲得收入的能力會逐步提高。稅基擴大,更多工人和企業從事正規經濟活動,同時國家的行
112、政管理能力提高,能夠更加有效和高效地征收各種類型的稅款。低收入國家(LIC)稅收占 GDP的比重平均為 18.3%,中等偏低收入國家(LMIC)上升為 21.5%,中等偏高收入國家(UMIC)則增至 25.6%,而經合組織平均為 39.6%(圖 23)。2018 年中國國內收入動員占 GDP 比重為29.1%,高于中等偏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不過,與富裕國家相比,中國的間接稅收入所占份額較大。不過,與富裕國家相比,中國的間接稅收入所占份額較大。中國高度依賴增值稅等間接稅,而對個人所得稅等直接稅工具利用不足,這使其收入結構與其發展水平有些不符。隨著國家的發展,它們對廣泛的基于消費的間接稅的依賴會
113、減少。例如,增值稅和消費稅占中等偏低收入國家總收入的34%,中等收入國家這個比例是33%,經合組織國家是23%。2018 年中國間接稅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 35%。越富裕的國家征收的個人所得稅越多。從個人所得稅占 GDP 比重來看,中等偏低收入國家平均為 2.5%,中等偏高收入國家是2.8%,經合組織國家是 8.5%。而從個稅收入在財政收入中占的份額來說,經合組織平均為 21%,而中國只有 5%。11 中國的數據來自中國財政年鑒 2019,其他國家組別的平均數根據國際稅收與發展中心的數據計算。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35 圖圖 23.富裕國家更多依賴個人所得稅等直接稅;貧困國家對增
114、值稅等間接稅的依賴度更高富裕國家更多依賴個人所得稅等直接稅;貧困國家對增值稅等間接稅的依賴度更高 (不同收入來源占 GDP 比重)來源:國際稅收與發展中心;中國的數據基于中國財政年鑒 2019;世界銀行。注:圖中顯示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政府收入占 GDP 的百分比。經合組織國家作為單獨一組。各類財政收入數據來自 2020 年(如有)或是 2015 年以來有數據的最近一年。樣本包括 155 個經濟體。HICs=高收入國家;LICs=低收入國家;LMICs=中等偏低收入國家;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間接稅通常是累退的,因為這些稅種的負擔不成比例地落在收入較低的群體上。間接稅通常是累退的,因為這
115、些稅種的負擔不成比例地落在收入較低的群體上。間接稅是根據消費多少來征收。與較富裕的家庭相比,較貧困家庭會將收入的更大份額用于消費,因此支付的間接稅占收入的比重也更大。相比之下,個人所得稅是累進的,具有大幅增強整個財政體系累進性的潛力。相比之下,個人所得稅是累進的,具有大幅增強整個財政體系累進性的潛力。中國的個人所得稅盡管具有相對累進的結構(與經合組織國家相比),但稅階相對較廣,起征點較高。個稅免征額是全國人均工資收入的兩倍,甚至是有些城市平均工資的好幾倍。12 這就導致稅基很小,大多數職工根本不用繳納個稅,而工資稍高者也繳稅很少,因為起始稅率很低而且適用的工資范圍很寬。30%的最高邊際稅率僅適
116、用于工資達到約五倍平均工資的人,因此只影響極少數極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的相對稅負就反映了這個問題:在中國,收入最高的 10%人口繳納的個稅僅占其財政調節前收入的 2.8%,而中等偏高收入國家和經合組織國家這一比例分別為 8.1%和 27.5%??偠灾?,中國在預算收、支兩方面都有使財政政策更加累進并減少不平等的機會??偠灾?,中國在預算收、支兩方面都有使財政政策更加累進并減少不平等的機會。這里提供的分析顯示,中國財政體系雖然為最需要支持的人提供了更多福利,但不成比例地落在貧困家庭身上的間接稅負擔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財政措施的整體累進性。今后,財政體系可從那些有能力支付的人那里獲得更多收入,同時把
117、更多錢留在最需要它們的人的口袋里,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減少不平等。具體來說,這可以增加通過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等 12 IMF(2018)中國人民共和國。技術援助報告:稅收政策與就業創造。010203040LICLMICUMICChina 2018Non-OECD HICOECD增值稅貿易稅消費稅個人所得稅社保繳費企業所得稅其他非稅收入補助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36 累進稅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來實現。另外還可以通過財產稅將資源直接交到地方政府手中中國80%的公共支出是由地方政府承擔。在支出方面,中國的財政體系已為減少不平等發揮了重大作用,尤其是以實物形式提供的醫療和教育福利作用突出。今后
118、的進一步改進可以側重縮小優質公共服務的獲取差距(如改善農民工和農村居民的服務獲?。?。此外,提高社保待遇并確保其便攜性可以幫助那些最容易受到惡劣天氣影響和因為氣候變化原因而失業的人,從而使中國的綠色轉型更加公平。中國經濟簡報 2023 年 6 月 37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8).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echnical Assistance Report:Tax Policy and Employment Creation.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119、Fund.(2023).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April 2023.Washington,DC.Kanbur,R.,Wang,Y.,&Zhang,X.(2021).The great Chinese inequality turnaround.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49(2),in press,467-482.Kose,M.A.,&Ohnsorge,F.(2023).Falling Long-Term Growth Prospects:Trends,Expectations,and Policies.Wo
120、rld Bank:Washington,DC.Lugo,M.A.,Lustig,N.,Talledo,V.S.M.,Tiwari,S.,&Wang,Y.(Forthcoming).How Redistributive is Fiscal Policy in China?New Evidence on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Taxes and Spending.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Mano,R.C.,&Stokoe,P.(2017).Reassessing the perimeter of governme
121、nt accounts in China.IMF Working Paper WP/17/272.World Bank.(2017).China Economic Update:December 2017.Washington,DC.World Bank.(2020).China Economic Update:December 2020.Washington,DC.World Bank.(2022a).China Economic Update:June 2022.Washington,DC.World Bank.(2022b).China Economic Update:December
122、2022.Washington,DC.World Bank.(2022c).China Country Climate Development Report.CCDR Series.Washington,DC.World Bank.(2023).Global Economic Prospect:January 2023.Washington,DC.World Bank,&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DRC).(2019).Innovative China:New Drivers of Growth.Washington,DC.World Bank,&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DRC).(2022).Four Decades of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Drivers,insights for the World,and the Way Ahead.Washington,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