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2024中國經濟簡報:超越房地產的增長——周期性上升與結構性挑戰(4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世界銀行:2024中國經濟簡報:超越房地產的增長——周期性上升與結構性挑戰(44頁).pdf(4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Public Disclosure AuthorizedPublic Disclosure AuthorizedPublic Disclosure AuthorizedPublic Disclosure Authorized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致謝致謝 2024 年 6 月的中國經濟簡報是由以下人員組成的團隊完成:李雨紗(項目負責人)、Kevin Chua(項目聯合負責人)、葛君、Maria Ana Lugo、Elitza Mileva、Sailesh Tiwari、王德文、Samuel Christopher Hill、周世超、Veronica Montalva Talle
2、do、Katherine Anne Stapleton、Marius Vismantas、楊方、黃旸、Kate Mandeville、肖麗萍、Salman Asim、Marcin Piatkowski、魏文婷、程丹旭、何弘毅、Jia Liu 和張璋。編寫團隊在此感謝 Mara Warwick、Lalita M.Moorty、Aaditya Mattoo、Sebastian Eckardt、Zafer Mustafaoglu、Rinku Murgai、Cristian Aedo、Philip OKeefe、John Giles、Elena Glinskaya和 Ergys Islamaj提供的指
3、導和意見,感謝陳天舒、余英、周洛伊、李筱婷、李明潔和尚宇對簡報制作和發布所提供的支持,感謝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雷曉燕、張俊妮、趙波、黃煒、李青原和張春峰就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進行的討論。本報告的發現、解讀和結論未必反映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或中國政府的觀點。若對簡報有任何問題或建議,請與陳天舒聯系(tchenworldbank.org)。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目錄目錄 概要概要 .1 I.近期經濟形勢近期經濟形勢.5 有利的外部需求驅動了 2024年初的中國經濟增長.5 2024年初的貿易活動與資本流動有所改善.6 房地產業繼續經歷調整.8 部分部門供需不平衡對價格造成下行壓
4、力.8 盡管可再生能源迅速擴大規模,碳排放仍略有增長.11 額外的財政措施將為國內需求提供一定支持.12 信貸同比增長繼續放緩.13 銀行業資本充足,但盈利能力下降.14 II.前景、風險與政策考慮前景、風險與政策考慮.16 前景 .16 風險 .17 政策考慮.18 III.專題:老齡化的中國專題:老齡化的中國-對經濟增長和不平等的影響對經濟增長和不平等的影響.20 中國已成為老齡社會.20 人口老齡化會抑制長期經濟增長嗎?.22 老齡化會加劇不平等嗎?.26 展望未來-政策方向.30 圖圖 圖 1.更強勁的外部需求推動了 2024年初中國的經濟增長.6 圖 2.2024年貿易活動和資本流動
5、有所改善.7 圖 3.在必要的行業調整中,住房銷售和房價繼續下降.8 圖 4.某些部門的供需不平衡對價格造成了下行壓力.9 圖 5.制造業部門表現分化.10 圖 6.排放增長由發電和居民部門驅動,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下降.11 圖 7.債券發行加速將提供一定財政支持.12 圖 8.貨幣寬松的步伐在第一季度放緩.13 圖 9.盡管盈利能力下降,銀行業資本增加.15 圖 10.貧困將繼續減少,但進展速度慢于以前.17 圖 11.中國是一個人口老齡化社會,人口機會窗口已經關閉.21 圖 12.老齡化多方影響中國的增長軌跡.22 圖 13.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十年來一直在下降.22 圖 14.中國老年群體雖然
6、儲蓄,但與中年群體相比儲蓄較少.24 圖 15.收入、老年人口撫養比和社會保障是家庭儲蓄率的重要決定因素.24 圖 16.老年人口撫養比的增加與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有關,.25 圖 17.但中國一直在利用創新和技術促進生產力增長.25 圖 18.醫療保健占總支出的比例在各年齡組中均有所上升.25 圖 19.在中國,財政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補貼已經很高,.26 圖 20.極大地支持了社會保障基金.26 圖 21.老年家庭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高于年輕家庭.27 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圖 22.主要受出生地和所受教育程度的影響.27 圖 23.低收入家庭從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中領取的養老金
7、大概率更低.28 圖 24.超過一半的在職工向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28 圖 25.老年家庭的健康相關支出負擔大于年輕家庭.29 圖 26.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率近年來有所下降.29 圖 27.隨著年齡增長,護理需求迅速增加.30 圖 28.婦女和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更容易出現抑郁癥狀.30 表表 表 1.中國部分經濟指標,2021-2026.17 專欄專欄 專欄 1.部分部門出現供需不平衡現象.9 專欄 2.中國政府對銀發經濟的指導.26 專欄 3.生育政策-國際經驗.31 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縮略語縮略語 CCB 城市商業銀行 CFPS 中國家庭追蹤調查 CHARLS 中國
8、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 CHN,CN 中國 COVID-19,COVID 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CO2 二氧化碳 CPI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EAP 東亞太平洋地區 ECB 歐洲中央銀行 EU 歐盟 EV 電動汽車 FAI 固定資產投資 FDI 外商直接投資 FRED 美國聯邦儲備經濟數據 GDP 國內生產總值 GW 吉瓦 HH 家庭 IM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LO 國際勞工組織 JSB 股份制銀行 LGFV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 LHS 左軸 LPR 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LSB 國有大型銀行 LUR 土地使用權 MLF 中期借貸便利 MOF 中國財政部 m/m 月度環比 NAFR 中國國家金融
9、監督管理總局 NBS 中國國家統計局 NPL 不良貸款 OADR 老年人口撫養比 OECD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LS 普通最小二乘法 PBC 中國人民銀行 PMI 采購經理人指數 POE 民營企業 PPI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 PPP 購買力平價 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PWT 佩恩表 q/q 季度環比 Q1 第一季度 Q2 第二季度 Q3 第三季度 Q4 第四季度 RCB 農村商業銀行 R&D 研究與開發 RHS 右軸 RMB 人民幣 ROA 資產回報率 ROE 股本回報率 RRR 存款準備金率 RURS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 sa 季節調整 SAFE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 S
10、OE 國有企業 TFP 全要素生產率 UN 聯合國 US 美國 USD 美元 VAT 增值稅 WBG 世界銀行集團 WDI 世界發展指標 y/y 與上年同期相比 ytd 年初迄今 4mma 4 個月度移動平均 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1 概要概要 2024 年初中國經濟活動回暖。在全球需求更穩固的背景下,出口改善提振了 2024 年一季度實際 GDP 同比增幅至 5.3%。與此同時,國內需求增長有所放緩。制造業和基礎設施投資以及服務業消費支出的增長保持強韌,但房地產業的調整仍在繼續,給投資帶來了壓力。為應對國內需求低迷,政府對房地產業提供了額外支持,并增加了財政支出預算。預計 20
11、24年 GDP 增速為 4.8%,較 2023年 12月中國經濟簡報的預測上調 0.3 個百分點。這一修正反映了出口強于預期以及近期政策措施的影響。展望未來,從疫后反彈回歸正常的服務業需求,房地產業的繼續調整,以及需求疲軟和通縮壓力給制造業投資帶來的阻力,預計這些因素將使增長勢頭有所放緩。中國經濟前景中國經濟前景 2021 2022 2023e 2024f 2025f 2026f 實際 GDP 增長率(%)8.4 3.0 5.2 4.8 4.1 4.0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平均百分比變動)0.9 2.0 0.2 0.9 1.5 2.0 經常賬戶余額(GDP 占比)2.0 2.2 1.5
12、 1.0 0.5 0.2 廣義財政收支(GDP 占比)*-4.0-6.3-5.8-6.4-4.4-4.1 來源:世界銀行。注:f=預測(基線情景)。*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上述增長前景面臨的上行和下行風險大致平衡。就上行風險而言,如果對房地產業的政策支持加大力度并加以更有效實施,同時更積極地重組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務,可能有助于比預期更早地穩定房地產業,提振居民信心。如果財政支出高于預期(可能由中央政府提供資金),可能會使公共投資超出當前預期。如果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包括為私營部門創造有利環境,可能會提振短期信心和長期生產率增長。下行風險包括:房地產業的復蘇延遲至 2024 年以后,持續的通
13、縮壓力,全球增速低于預期以及貿易緊張局勢的加劇。如若下行風險實現,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可以支持短期經濟增長,而解決長期挑戰則需要更深層的結構性改革。如果經濟增長失去動能,可以進行適度的貨幣寬松并且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居民信心低迷、對房地產業的流動性支持措施執行困難這些問題意味著需要盡快對陷入困境的房地產企業進行重組。在有些工業部門,市場已開始針對供需不平衡做出調整,但加強企業破產框架的改革可以促使難以為繼的企業退出,同時救助那些有生存能力但面臨流動性問題的企業。加速綠色轉型的政策不僅可以幫助中國實現 2030 年碳達峰、2060 年碳中和的雙碳目標,還有助于消納日益增加的綠色技術產品供給。要實現
14、居民消費的持續增加,需要在短期刺激措施之外進行改革,例如改善社會保障體系。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2 專題:老齡化的中國專題:老齡化的中國對經濟增長和不平等對經濟增長和不平等的影響的影響 本期簡報的專題章節初步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和不平等的影響。在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公共衛生成果改善的推動下,中國居民預期壽命從 1974年的 60.2歲提高到 2021年的78.2 歲。這是一項重大成就。然而,隨著生育率的下降,這也導致了人口老齡化加快。中國現已加入老齡社會行列,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5-20。未來20年,這一比例預計將上升到 28.0左右,而中國總人口預計將在 2045 年下
15、降至 13.5億。人口老齡化將通過勞動力供給和生產率渠道影響中國經濟增長。隨著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勞動力供給可能趨于下降。除非勞動參與率增加,估計勞動力的平均增長率可能從 2000-20 年的 0.3%下降到 2025-45 年的-1.1%至-1.4%。初步實證分析表明,老年人口撫養比的上升可能與中國要素生產率的下降相關,這與現有研究在其他國家觀察到的情況一樣。這凸顯了通過技術和創新等政策促進生產率增長的必要性。人口結構轉變也可能對共同富裕構成了挑戰??焖倮淆g化可能會加劇收入、支出需求以及更廣泛福祉方面的不平等。有老年成員的家庭之間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高于沒有老年成員的家庭,這主要受養老金差距的影響
16、。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的擴大改善了對農村居民、自雇者和農民工等之前無保障群體的養老收入支持。如今,中國的養老金覆蓋率在發展中國家中名列前茅。盡管最近有所增長,就平均而言,上述人群的養老待遇不到企業職工的 6%,不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 4%。居民家庭的醫療和養老支出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雖然醫療保險已接近普及,由于不同醫療保險的有效覆蓋范圍不同,低收入人群在不斷上升的醫療費用面前,其享有的財務保障仍然較弱。最后,當今年輕人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將影響未來老年人口健康狀況的差距。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吸煙率和抑郁癥發病率較高,可能導致醫療成本增加,健康變老的人減少。好消息是人口結構不是不可改變的命運
17、。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經濟挑戰可以通過正確的政策和行為調適來應對。除了提高生育率(可能在短期內影響有限)之外,還可以通過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例如促進可負擔的托育服務,支持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家庭友好型政策、消除招聘中的性別偏見,支持女性創業等政策,從而減輕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此外,推遲退休年齡,通過技能提升和終身學習體系增加人力資本,可以延長有效率的工作壽命。促進市場競爭以吸引私營部門參與的政策可以支持創新和新興的銀發經濟。最后,縮小服務方面的差距(特別是醫療保健、養老保險和長期護理)并解決人生早期的不平等(如全國各地的教育差距)將有助于保障共同富裕。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3 圖說中國
18、經濟形勢圖說中國經濟形勢 凈出口走強推動凈出口走強推動2024年初中國經濟活動提速年初中國經濟活動提速 國內服務消費支出仍然強勁,但商品需求國內服務消費支出仍然強勁,但商品需求相對相對低迷低迷 A.三大需求對三大需求對 GDP 增長的貢獻增長的貢獻 B.零售增長零售增長 制造業和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強韌,但房地產業繼續經制造業和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強韌,但房地產業繼續經歷調整歷調整 房價下跌,房地產銷售與投資收縮加劇房價下跌,房地產銷售與投資收縮加劇 C.各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各部門固定資產投資 D.住房銷售、開工與投資住房銷售、開工與投資 制造業投資的強勁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對重點行業制造業投資的強勁表
19、現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對重點行業的信貸支持支撐的信貸支持支撐 然而某些行業的供需然而某些行業的供需不平衡不平衡造成了價格下行壓力造成了價格下行壓力 E.銀行存量貸款變動銀行存量貸款變動 F.生產價格指數的生產價格指數的變化變化與產能利用率與產能利用率 -2024682022/32022/92023/32023/92024/3年同比增長貢獻率,百分點凈出口投資消費GDP實際增速051015裝飾材料汽車日用商品服裝家具家用電器電信設備娛樂用品消費品餐飲服務年同比,百分比,1-4月-20-10010202022/42022/102023/42023/102024/4年同比,百分比,3個月移動平均制造業房
20、地產基建0204060801000204060801002021/82022/42022/122023/82024/4指數,2021年7月=100,12個月移動平均新房銷售額新房銷售面積房地產投資新房開工-202468102012/32014/32016/32018/32020/32022/32024/3人民幣,萬億房地產工業綠色普惠全行業采煤業石油和天然氣食品化纖非金屬礦產有色金屬交通工具通訊和計算機-30-20-1001020304060708090100百分比,自2019四季度以來的生產者價格變化產能利用率,2023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4 侵蝕了工業利潤率侵蝕了工業利潤率
21、 碳排放碳排放略有略有增增長,盡管長,盡管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規模迅速提升規模迅速提升 G.利潤率利潤率 H.風電光電利用率風電光電利用率 壽命壽命延長延長和生育率和生育率降低降低造成中國人口老齡化造成中國人口老齡化 影響影響了了經濟增長軌跡經濟增長軌跡 I.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歲及以上人口占比 J.實際實際 GDP 增長以及各因素貢獻率增長以及各因素貢獻率 預計人口預計人口老齡化老齡化也會也會增加增加醫療和社保支出醫療和社保支出 如不采取緩解措施,會進一步加大不平等如不采取緩解措施,會進一步加大不平等 K.社?;鹩囝~社?;鹩囝~ L.基尼系數和集中度指數基尼系數和集中度指數 來源:國家統
22、計局,中國人民銀行,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國家能源局,聯合國,世界發展指數(WDI),佩恩表(PWT),國際勞工組織,Barro-Lee 數據集、Hanewald,Jia and Liu(2021),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70809010011012013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指數,2021年=100通用設備專用設備交通工具電氣機械通訊和計算機020040060080010001200939495969798991002021/7 2021/12 2022/5 2022/10 2023/32023/82024/1吉瓦百分比,3個月移動平均太
23、陽能并網容量(右軸)風電并網容量(右軸)風電利用率太陽能利用率051015202530354019741981198819952002200920162023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百分比中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歐盟超級老齡社會老齡社會老齡化社會02468101214實際GDP增長貢獻率,百分點資本積累勞動力人力資本全要素生產率-4-2024681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占GDP百分比支出扣除財政補貼后的收入減去財政補貼后的余額41.646.245.743.639.859.2總收入工作收入養老金總收入工作收入養老金年輕家庭老年家庭指數中國經濟簡報
24、2024 年 6 月 5 I.近期經濟形勢近期經濟形勢 有利的外部需求驅動了有利的外部需求驅動了 2024 年初的中國經濟增長年初的中國經濟增長 在制造業回暖和美國強韌增長的支撐下,全球經濟活動近期有所回升。在制造業回暖和美國強韌增長的支撐下,全球經濟活動近期有所回升。去年全球貿易基本陷于停滯,創下了過去 50 年來非全球衰退期的最差表現,但近來已有改善跡象。2024年初,全球貨物貿易近一年來首次出現增長,領先指標表明近期將進一步走強。全球制造業 PMI和服務業 PMI的新出口訂單分項指數近幾個月均有改善(圖 1A)。在外部需求更加穩固的背景下,在外部需求更加穩固的背景下,盡管國內需求盡管國內
25、需求趨軟趨軟,中國中國第一季度第一季度經濟在經濟在強勁強勁凈凈出口出口的的推動下推動下有所回升有所回升。按季節調整折年率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從去年四季度的 4.9%加快至今年一季度的 6.6%,同比增幅則是從去年四季度的 5.2%升至一季度的 5.3%。一季度增長是由穩固的外需拉動,凈出口同比增長 12.7%,為整體增長率貢獻了 0.8 個百分點(圖 1B)。與此同時,國內需求增長較疫后反彈有所放緩,各行業的表現仍然不均衡。國內服務消費表現國內服務消費表現依然依然強勁,但商品需求增長仍低于疫情前的趨勢。強勁,但商品需求增長仍低于疫情前的趨勢。2024 年前四個月的商品零售額增長 3.5%,低于
26、2019 年 7.9%的增長率,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耐用品銷售低迷(圖 1C)。消費者不愿意進行大額消費的部分原因是他們信心低迷房地產業調整帶來的負面財富效應和收入前景的不確定性導致消費者信心尚未恢復。盡管調查失業率從1 月份的 5.2%下降至 4 月份的 5.0%,但一季度居民名義收入同比增長只有 6.8%,仍低于疫情之前 8.0%的年均增幅。盡管盡管房地產投資房地產投資收收縮,制造業和基礎設施的資本支出縮,制造業和基礎設施的資本支出依然保持韌性依然保持韌性。制造業投資受到政府支持企業設備更新以及支持重點行業的政策措施的提振,而基礎設施投資則受益于去年出臺、結轉今年使用的支持災后重建和提升防
27、災減災救災能力的 5000 億元人民幣國債的刺激。今年第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同比收縮 7.9%。相比之下,制造業和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強韌,同期分別同比增長 9.9%和 8.8%(圖 1D)。自自4月以來,國內需求出現了放緩跡象。月以來,國內需求出現了放緩跡象。2024年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 2.3%,較第一季度的 4.7%有所放緩。與此同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第一季度的 4.5%下降至 4 月份的 3.6%,房地產收縮加深,基礎設施投資增長放緩。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6 圖圖 1.更強勁的外部需求推動了更強勁的外部需求推動了 2024 年初中國的經濟增長年初中國的經濟增長 A
28、.全球新出口訂單全球新出口訂單采購經理采購經理指數(指數(PMI)B.對對實際實際 GDP 增長的貢獻增長的貢獻 C.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增長 D.各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各部門固定資產投資 來源:美聯儲經濟數據(FRED),歐洲央行(ECB),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注:圖 D.基礎設施部門包括運輸、倉儲和郵政服務、水利、環境和公用事業管理以及電力、天然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2024 年初的貿易活動與資本流年初的貿易活動與資本流動動有所改善有所改善 貨物出口勢頭向好,受益于近期外部需求強勁,尤其來自新興市場的需求。貨物出口勢頭向好,受益于近期外部需求強勁,尤其來自新興市
29、場的需求。在 2023 年貨物出口收縮 4.7%之后,受發達市場和亞洲經濟體需求增強的推動,今年前四個月貨物出口同比增長 1.5%。出口量回升,部分原因是出口價格下降和實際有效匯率貶值(圖 2A)。從產品種類來看,出口增長涵蓋的品類較為廣泛,無論是低科技消費品、中科技機械產品還是高科技信息技術產品均有較快增長。盡管綠色技術產品出口繼續表現出色,但它們僅占出口總額的很少一部分,因此對整體出口增長貢獻不大。強勁的出口需求和全球能源價格上漲使強勁的出口需求和全球能源價格上漲使 2024年初進口額上升。年初進口額上升。2023年貨物進口收縮 5.5%,今年前四個月同比增長 3.2%。全球能源價格上漲推
30、動了進口增長,與此同時,2024 年一季度進口量同比平均增長 3.6%(圖 2B)。穩健的工業活動和出口改善支撐了進口需求,但房地產業繼續對進口形成拖累。444648505254562022/42022/102023/42023/102024/4指數制造業服務業-2024682022/32022/92023/32023/92024/3年同比增長貢獻率,百分點凈出口投資消費GDP實際增速051015裝飾材料汽車日用商品服裝家具家用電器電信設備娛樂用品消費品餐飲服務年同比,百分比,1-4月-20-10010202022/42022/102023/42023/102024/4年同比,百分比,3個月移
31、動平均制造業房地產基建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7 入境和出境旅游的復蘇入境和出境旅游的復蘇改善了改善了服務貿易。服務貿易。隨著入境旅游開始復蘇,而運輸服務額隨著貨物出口增加和貨運成本上升而趨于穩定,2024 年一季度的服務出口同比增長 6.4%。與此同時,在出境旅游復蘇的推動下,服務進口同比增長 14.5%。1這使 2024 年一季度的經常賬戶盈余占 GDP 比重縮小至 0.9%(圖 2C)而去年同期為 1.8%。這表明經常賬戶盈余繼續向疫情前的水平回歸。2024 年一季度資本年一季度資本流入恢復流入恢復,緩解緩解了匯率貶值壓力。了匯率貶值壓力。由于中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之間的經濟狀
32、況和利率差異,再加上資本從新興市場的普遍撤離,中國在經歷了兩年的資本凈流出后,今年第一季度的金融和資本賬戶轉為有小幅順差。外商直接投資(FDI)仍然低迷,外資企業在面對經濟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風險時保持謹慎態度(圖 2D)。與此相反的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表現出較強韌性。2023 年,由于中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利差較大,證券投資資金外流,但今年一季度有所減少。相應地,今年前四個月人民幣兌美元貶值1.8%。圖圖 2.2024 年貿易活動和資本流動有所改善年貿易活動和資本流動有所改善 A.各種因素對貨物出口增長的貢獻各種因素對貨物出口增長的貢獻 B.各種因素對貨物進口增長的貢獻各種因素對貨物進口增長的
33、貢獻 C.國際收支國際收支 D.外商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 來源:中國海關統計,國家外匯管理局,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注:圖 D 顯示從 2003 至 2023 年的年度數據以及 2024年一季度數據。1 然而,疫情后的旅游業復蘇較為緩慢,旅游支出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30-20-1001020304050602018/42020/42022/42024/4年同比,百分比,4個月移動平均貿易量變化以人民幣計價的價格變化匯率變化出口變化-30-20-10010203040502018/42020/42022/42024/4年同比,百分比,4個月移動平均貿易量變化以人民幣計價的價格變化匯率變化進
34、口變化2010-142015-192020-232023一季度2024一季度-3-2-1012345占GDP百分比經常賬戶資本與金融賬戶凈差錯與遺漏外匯儲備積累-3-2-101234520032006200920122015201820212024一季度占GDP百分比外商直接投資流出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外商直接投資凈流出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8 房地產業房地產業繼續經歷繼續經歷調整調整 住房需求疲軟和房企高負債繼續抑制房地產業的活動。住房需求疲軟和房企高負債繼續抑制房地產業的活動。穩定房地產業的困難反映了支撐住房需求方面的挑戰,主要原因是來自人們對商品房能否按時交付和自身收入前景不確
35、定性的擔憂。截至2024年4月,需求疲軟導致新房銷售額比2021年7月的峰值下降47.2%,銷售面積下降 46.8%(圖 3A)。截至 2024 年 4 月,70 個城市的新建住宅價格已較峰值下降 8.0%,而更能反映市場狀況的二手房價格則下降了 14.0%(圖 3B)。由于許多房企受高負債限制,房地產投資繼續收縮。在供給方面,房屋銷售的持續疲軟導致新項目進一步收縮,今年前四個月新房開工面積同比下降 24.6%。住房竣工也所放緩,2024年前四個月竣工面積同比下降 20.4%。政府出臺了新的措施來支持疲弱的房地產業。政府出臺了新的措施來支持疲弱的房地產業。最近有關部門宣布了新的需求側寬松措施,
36、包括降低最低首付比例、降低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取消房貸款利率下限等。2另外還采取了減少商品房庫存并為房企提供流動性的措施,包括為地方國企提供 3000 億元人民幣(420 億美元)的再貸款以購買已建成但未出售的商品房、回購尚未使用的住宅建設用地等。再貸款的資金規模約占已竣工住宅庫存的 13.3%。3 圖圖 3.在必要的行業調整中,住房銷售和房價繼續下降在必要的行業調整中,住房銷售和房價繼續下降 A.住房銷售、開工和投資住房銷售、開工和投資 B.房價變化房價變化 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部分部門部分部門供需不平衡供需不平衡對價格造成下行壓力對價格造成下行壓力 生產者
37、生產者出廠出廠價格的通縮壓力到價格的通縮壓力到 2024 年初依然持續,反映了一些工業部門的年初依然持續,反映了一些工業部門的供需不平衡供需不平衡。生產者出廠價格繼 2023 年下降 3.0%后,2024 年前四個月又同比下降 2.6%(圖 4A)。除了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以外,導致這種下降的部分因素是某些行業供需不平衡這些行業的產能利用率較低就說明了這一點(專欄 1)。這包括非金屬礦產、黑色金屬和電器制造,而所有這些都與低迷的房地產業相關(圖 4B)。此外,疫情后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回 2 購房最低首付比例下調,首套房不低于 15%,二套房不低于 25%。3 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02040608
38、01000204060801002021/82022/42022/122023/82024/4指數,2021年7月=100,12個月移動平均新房銷售額新房銷售面積房地產投資新房開工4060801002015/42018/42021/42024/4指數,2021年9月=100二手房價格新房價格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9 歸正常,汽車行業面臨激烈的國內價格競爭,導致這兩類產品出廠價格的下降,也加劇了通貨緊縮壓力。食品價格下降和消費者的商品需求疲軟導致食品價格下降和消費者的商品需求疲軟導致 2024 年前四個月消費價格通脹年前四個月消費價格通脹非常非常低。低。2024年 1-4 月全國居
39、民消費價格同比持平于 0.1%,而 2023 年全年的通脹率也只有 0.2%。近期總體通脹率的波動主要來自食品和能源價格波動,而核心通脹率則在 0.7%左右徘徊,一直低于疫情前1.5%的平均水平(圖4C)。國內汽車業面臨激烈競爭的價格壓力(圖4D)。在服務業方面,平穩的租金被旅行相關服務業的價格上漲所抵消。圖圖4.某些部門的某些部門的供需不平衡供需不平衡對價格造成了下行壓力對價格造成了下行壓力 A.工業工業生產者生產者出廠出廠價格指數價格指數(PPI)B.工業工業生產者生產者出廠出廠價格指數與產能利用率的變化價格指數與產能利用率的變化 C.消費價格指數消費價格指數(CPI)D.部分部分部門消費
40、價格指數部門消費價格指數 來源: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專欄專欄 1.部分部門出現部分部門出現供需不平衡供需不平衡現象現象 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的下降主要反映了某些部門的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的下降主要反映了某些部門的供需不平衡供需不平衡。過去四個季度,工業產能利用率已經下降至平均 74.9%,低于疫情前 2017-2019 年 76.7%的平均水平。這種下降集中在幾個行業,特別是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圖 5A),包括水泥和玻璃等非金屬礦物、黑色金屬(鋼鐵)和電機(家用電器)等。多年來房地產業的高額投資導致這些行業的供應能力超過了現已大為下降的需求。與此同時,電子產品行業在疫情期間產能快速擴
41、張,而疫情后全球需求正?;?,-8-6-4-202468101214162016/42018/42020/42022/42024/4年同比,百分比PPI非商品PPI全行業采煤業石油和天然氣食品化纖非金屬礦產有色金屬交通工具通訊和計算機-30-20-1001020304060708090100百分比,自2019四季度以來的生產者價格變化產能利用率,2023-2-101234562016/42018/42020/42022/42024/4年同比,百分比食品能源核心:服務核心:商品CPI-8-6-4-2024682016/42018/42020/42022/42024/4年同比,百分比房租家用器具交通
42、工具通信工具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10 導致該行業產能利用率下降。隨著今年全球貿易的改善,這一情況可能部分得到扭轉。另外,汽車需求迅速轉向電動車的結構性變化可能也導致了內燃機(ICE)汽車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下降。2023 年,內燃機車乘用車國內銷量停滯不前,年同比增長 0.1%,而電動汽車的銷量年同比增長率則躍升至 38.2%。這些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降低這些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降低影響了影響了生產者價格通縮,侵蝕了工業利潤率。生產者價格通縮,侵蝕了工業利潤率。閑置產能(產能利用率與 100%之間的差距)與生產者價格呈負相關(圖 5B)。較低的 PPI 通脹預期加上長期低通脹,也導致中國
43、PPI 通脹疲軟。這些負面價格壓力侵蝕了產能利用率較低行業的利潤率(圖5C)。這些行業的投資這些行業的投資增長可能會放緩增長可能會放緩,因為企業在需求趕上供給之前,因為企業在需求趕上供給之前會會暫緩暫緩生產設施生產設施擴建或升級。擴建或升級。汽車和電機制造業已經出現投資收縮,表明市場正在根據需求變化做出調整(圖 5D)。利潤下滑的其他行業在未來幾個季度可能出現與此類似的投資下降。圖圖 5.制造業部門表現分化制造業部門表現分化 A.不同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不同行業的產能利用率 B.產能利用率與通縮產能利用率與通縮 C.利潤率利潤率 D.主要制造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制造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 來源:
44、中國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注:圖 B:閑置產能=100-產能利用率;PPI 預期=疫情前十年 PPI 平均值?;貧w分析探討了中國的PPI(被解釋變量)和閑置產能、通脹預期和滯后 PPI(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控制了年份和行業固定效應,標準差在行業層面聚類,數據為 2016 年一季度至 2024 年一季度的季度數據。60708090采煤業石油和天然氣通用設備化纖工業有色金屬黑色金屬電力、燃氣和水化工專用設備全行業電氣機械醫療紡織通訊和計算機食品交通工具非金屬礦產百分比2017-2019年產能利用率均值2013年產能利用率-0.6-0.4-0.20.00.20.40.60.81.0閑置
45、產能PPI通脹預期滯后PPI通脹系數(因變量=PPI通脹)70809010011012013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指數,2021年=100通用設備專用設備交通工具電氣機械通訊和計算機-20-100102030405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百分比,年初至今通用設備專用設備交通工具電氣機械通訊和計算機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11 盡管盡管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迅速擴大規模迅速擴大規模,碳排放,碳排放仍仍略有增長略有增長 碳排放增速已連續三個季度低于碳排放增速已連續三個季度低于 GDP 增速,反映了交通和房地產相關工業排放的增長放增速,
46、反映了交通和房地產相關工業排放的增長放緩。緩。據估計,2024 年一季度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增長 2.2%,低于 GDP 增速,表明經濟增長與排放增長繼續相對脫鉤(圖 6A)。電力部門和住宅排放繼續驅動排放增長,而交通排放保持穩定,工業排放下降(圖 6B)。交通排放的減少可能反映了該行業電氣化程度的提高,一季度國內電動車銷量激增 34.5%就表明了這一點。工業排放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房地產業的下滑日益嚴重,鋼鐵和水泥這兩個最大的工業排放行業產量下降。盡管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迅速擴大,但化石燃料發電仍在持續增長以滿足不斷上升的電盡管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迅速擴大,但化石燃料發電仍在持續增長以滿足不
47、斷上升的電力需求。力需求。一季度總發電量同比增長 8.8%,其中火電對增長的貢獻最大(圖 6C)。盡管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增長可以滿足一季度新增用電需求的40%以上,但利用率(最終用戶用電量與發電量的比例)卻下降了(圖 6D)。在一季度電網投資同比增長 14.7%、儲能投資同比增長 210%的情況下,光電和風電利用率的下降可能反映了近幾個季度電網在吸納快速增長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方面面臨的制約。圖圖 6.排放增長由發電和居民部門驅動,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下降排放增長由發電和居民部門驅動,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下降 A.碳排放增長與碳排放增長與 GDP 增長增長 B.各部門對排放增長的貢獻各部門對排放增長的貢獻
48、 C.2024 年一季度發電量增長年一季度發電量增長 D.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利用率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利用率 來源:全球實時碳數據,Ember,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國家能源局,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10-505101520252020一季度2021一季度2022一季度2023一季度2024一季度年同比,百分比碳排放增長率GDP增長率-3-2-1012345620202021202220232024一季度百分點發電工業交通居民總計020040060080010001200939495969798991002021/7 2021/12 2022/5 2022/10 2023/32023/820
49、24/1吉瓦百分比,3個月移動平均太陽能并網容量(右軸)風電并網容量(右軸)風電利用率太陽能利用率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12 已宣布的財政措施將為國內需求提供一定支持已宣布的財政措施將為國內需求提供一定支持 內需低迷和房地產困境拖累了內需低迷和房地產困境拖累了 2024年前四個月的財政收入,年前四個月的財政收入,制約財政支出制約財政支出。1-4月,中國廣義財政收入同比下降 3.4%(圖 7A)。稅收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國內增值稅下降,這反映了國內需求尤其是大件商品需求的疲軟。與此同時,房地產業的持續低迷繼續導致 1-4 月土地租賃收入同比下降 10.4%。在支出方面,廣義財政支出同
50、比下降 2.3%。這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支出疲軟,反映了衛生支出從去年新冠疫情退出高峰的高水平回歸正常,以及某些地方財政緊張。同時,政府在“以舊換新”計劃和設備升級上的支出,包括為汽車“以舊換新”而撥款的112億元人民幣(合16億美元),將為國內需求提供一定支持??傮w而言,截至 4 月底,廣義財政赤字占 GDP 比重為 1.4%,略高于去年同期。這可能表明存在預算無法充分執行的風險。發行新的特別國債發行新的特別國債將有助于支持將有助于支持地方政府支出。地方政府支出。今年前四個月政府債券發行緩慢(圖7B)。中央對地方債務加大審查力度,可能導致有資格獲得債券融資的地方項目審批有所延遲。中央有關部門在
51、 4 月中旬發布了修訂后的指南,指導地方政府用好債券資金支持合格項目。4 總額 1 萬億元人民幣(1410 億美元)的超長期特別國債于 5 月開始發行。部分資金向地方政府的轉移預計將在今年余下的時間部分緩解地方政府的融資約束。圖圖 7.債券發行加速將提供一定財政支持債券發行加速將提供一定財政支持 A.政府收支政府收支 B.政府債券凈發行量政府債券凈發行量 來源:財政部,中國國家統計局,WIND 數據庫,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注:中國的預算體系包括:(i)一般公共預算,包括稅收和非稅收入、經常性支出和部分資本性支出;(ii)政府性基金預算,主要反映地方政府的土地租賃收入和特定基礎設施和社會項目支
52、出;(iii)社會保障基金預算,記錄社保繳款和支出;(iv)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即國有企業基金預算。廣義預算結余是指(i)、(ii)、(iii)、(iv)之和減去政府穩定基金凈提款。(iii)和(iv)只報告年度數據。一般公共預算中的地方財政收入不包括中央的轉移支付,中央財政支出不包括對地方的轉移支付。4 國 務 院 新 聞 辦 公 室 宏 觀 經 濟 形 勢 與 政 策 新 聞 發 布 會,2024 年 4 月 18 日。見:https:/ 2024 年 6 月 13 信貸同比增長繼續放緩信貸同比增長繼續放緩 貨幣政策有所放松,貨幣政策有所放松,盡管盡管措施措施規模受到匯率貶值和資本外流風險的
53、制約。規模受到匯率貶值和資本外流風險的制約。繼去年降息之后,今年 2月 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也是住房貸款的基準利率)再次下調 25個基點(圖 8A)。中國人民銀行 2 月通過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降低了商業銀行在央行持有準備金的成本,但一季度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方法從銀行體系凈撤回 0.8 萬億元人民幣流動性(占GDP的 0.6%,規模超過了降準帶來的流動性效應)(圖8B)。在中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存在較大利差的情況下,這些行動反映了人民銀行保持向經濟提供政策支持和緩解匯率貶值與資本外流風險這兩方面平衡的努力。圖圖 8.貨幣寬松的步伐在第一季度放貨幣寬松的步伐在第一季度放緩緩 A.政策利率政
54、策利率 B.凈流動性注入凈流動性注入 C.非金融部門信貸非金融部門信貸 D.銀行存量貸款變動銀行存量貸款變動 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注:圖 D:綠色貸款支持環保行動和應對氣候變化,為節能減排、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相關服務項目提供融資。普惠貸款是指單筆授信額度不超過 1000 萬元人民幣的小微企業貸款。信貸同比增長信貸同比增長繼續繼續放緩放緩,中國人民銀行更多地使用結構性工具向重點行業提供支持。,中國人民銀行更多地使用結構性工具向重點行業提供支持。4 月中國非金融部門信貸同比增長放緩至 8.2%,這主要是由于年初
55、政府債券發行放緩,同時也有去年初信貸發放規模較大造成的高基數效應(圖 8C)。為支持信貸增長,人民銀行0123452021/42022/42023/42024/4百分點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7天逆回購-20246201920202021202220232024第一季度占GDP百分比公開市場操作借貸便利準備金率變動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凈流動性注入-2024681012142021/42022/42023/42024/4年同比增長貢獻率其他企業債券政府債券影子銀行銀行貸款社會融資總額(除股權)-202468102012201420162018202020222
56、024人民幣,萬億房地產工業綠色普惠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14 通過結構性貸款工具以低利率向重點行業提供資金。這使綠色貸款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激增,2024 年一季度這兩類貸款的余額達到 67.2 萬億元,比 2019 年增加兩倍,而銀行對房地產業的貸款則有所減少(圖 8D)。最近,人民銀行設立了一項額度 5000 億元的再貸款,以促進制造業的設備更新改造。對房地產業,人民銀行向政策性銀行和其他低成本信貸支持措施提供了定向融資。5 不過,地方財政壓力和銀行的風險規避情緒可能影響政策措施的實際效果。銀行業資本充足,但盈利能力下降銀行業資本充足,但盈利能力下降 銀行銀行業業總總凈
57、利潤增速凈利潤增速有所有所放緩放緩,但資本充足率水平得以維持。但資本充足率水平得以維持。較低的留存收益被股權和權益發行所抵消,以補充資本。2023 年,銀行資產回報率(ROA)下降 6 個基點,主要原因是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資產回報率下降(圖 9A)。在資產端,基準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存量房貸利率下調、長期債券收益率下降、資產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導致銀行凈利潤下滑。在負債端,儲戶紛紛轉向利率更高的定期存款。根據上市商業銀行的數據所做的估算顯示,過去兩年,有些銀行的定期存款年增長率達到20%左右。盡管 2023 年銀行存款利率有所下調,但這未能阻止凈息差從 2022 年底的平均 1
58、.9%下降到2023 年底的 1.7%。受益于股票和認購權發行以及債券發行,2023 年銀行業總體資本充足率提高了 20 個基點,達到 15.1%(圖 9B)。雖然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雖然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仍仍面臨著房地產業風險敞口的壓力面臨著房地產業風險敞口的壓力,報告的全系統不良貸款率,報告的全系統不良貸款率仍在可控范圍內仍在可控范圍內。2023年,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NPL)余額同比增長 8.1%,達到 3.2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 1.6%,與 2022 年的水平基本保持不變。全行業貸款損失準備金率仍保持在較高水平,為不良貸款的 205.1%。各家銀行的資產質量存在差異,部分城市和農村商業
59、銀行由于貸款業務地域集中、風險管理能力較低,資產質量風險敞口較大。2023年末,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仍維持在 3.3%的較高水平,撥備率下降 8.9 個百分點至134.4%,不過仍高于監管要求。以上市商業銀行的數據估計,2023 年末,銀行房地產貸款不良率上升至 3.8%,而住房抵押貸款的不良率仍維持在 0.6%左右6。由于房地產業持續萎縮,銀行的房地產不良貸款持續增加。截至 2024 年一季度末,房企貸款余額為 13.8 萬億元(占貸款總額的 5.6%),住房抵押貸款余額為 38.2 萬億元(占貸款總額的 5.5%)。房地產不良貸款總額(房企貸款和住房抵押貸款)估計占銀行總貸款余額的 0.
60、3%。5 措施包括 2000 億元保交樓信貸支持和 1000 億元額度用于購買存量房作為長租房。6 以該部門的不良貸款占該部門貸款總額的比率來衡量。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15 圖圖 9.盡管盈利能力下降,盡管盈利能力下降,銀行業銀行業資本增加資本增加 A.銀行資產回報率銀行資產回報率 B.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 來源: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0.00.20.40.60.81.01.22018/122019/122020/122021/122022/122023/12百分比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總計1012141618202018/122019
61、/122020/122021/122022/122023/12百分比總計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監管要求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16 II.前景、風險與政策考慮前景、風險與政策考慮 前景前景 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依然不溫不火,預計明年將溫和回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依然不溫不火,預計明年將溫和回升。受貨幣政策緊縮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影響,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仍將低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World Bank 2024a)。預計貨物貿易的擴大將推動今年全球貿易增長回升,但仍將低于疫情前平均水平。由于通脹回歸目標水平是一個逐步的過程,預計高利率還將維持一段時間。假設當
62、前世界各地的沖突不再升級,預計 2024 和 2025 年大宗商品整體價格也只會小幅下降,而且仍將遠高于疫情前的水平(World Bank 2024b)。預計預計 2024 年中國年中國 GDP 增長為增長為 4.8%,相較,相較 2023 年年 12 月中國經濟簡報的預測上調了月中國經濟簡報的預測上調了0.3%(表 1)。這一修正反映了出口強于預期,以及政策措施的影響,其中包括對房地產業的額外支持和增加財政支出等。隨著食品價格下跌拉低通脹的效果逐漸消退,預計2024 年消費價格通脹將升至 0.9%。不過由于需求仍趕不上供給的快速擴張,通脹可能仍將遠低于 3%的政策目標。盡管盡管 2024 年
63、初有所增長,但增長勢頭預計將年初有所增長,但增長勢頭預計將逐漸逐漸放緩。放緩。此前被壓抑的服務需求的釋放預計將會恢復正常,商品消費可能繼續保持疲軟。然而,這種趨勢有望被政府新出臺的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最近的財政措施將為國內需求提供一定支持,與此同時房地產業的調整仍在繼續。國內需求疲軟和通貨緊縮壓力預計將減慢企業收入和利潤的增長,拖累部分行業的制造業投資。從外部來看,在全球貿易復蘇和對綠色技術強勁需求的推動下,出口有望改善。從中期來看,生產率增長放緩、高債務水平和人口老齡化將拖累國內從中期來看,生產率增長放緩、高債務水平和人口老齡化將拖累國內 GDP 增長。增長。預計202
64、5-26 年 GDP 增速將放緩至平均 4.1%。造成增長下降的因素包括生產率增長放緩、投資效率下降以及公共和私人債務增加(2024 年 3 月,非金融部門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 309%)。隨著老年人口撫養比不斷上升和生育率持續下降,來自人口結構的逆風將會加劇,進一步削弱潛在增長率(詳情參見本期簡報的專題章節)。減貧步伐減貧步伐按世界銀行中等偏高收入國家每人每天按世界銀行中等偏高收入國家每人每天 6.85 美元(美元(2017 年購買力平價)貧年購買力平價)貧困線標準評定困線標準評定在在 2023 年年加快,但加快,但隨隨后幾年將會放緩。后幾年將會放緩。按照中國的貧困標準,即每人每天 2.3
65、 美元(2017 年購買力平價),中國已基本消除了農村極端貧困,但 2023 年估計還有 17%的人口(2.43 億人)消費水平低于每人每天 6.85 美元(2017 年購買力平價)即世界銀行跨國比較進展時作為參考的較高生活標準(圖 10A)。按照這一較高標準,2023 年有 3000 萬人脫貧,高于 2022 年的 2100 萬人(圖 10B)。減貧步伐在這一更高標準下預計將放緩至 2024年的 2800 萬人,2025和 2026 年的 2200萬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年經濟增速預計將放緩。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17 表表 1.中國部分經濟指標,中國部分經濟指標,2021
66、-2026 除非另有說明,單位為年度百分比變動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實際實際 GDP 增長率,以不變市場價格計算增長率,以不變市場價格計算 8.4 3.0 5.2 4.8 4.1 4.0 私人消費 11.7 0.5 10.1 6.5 5.6 5.4 政府消費 3.3 4.8 2.9 3.4 2.9 2.8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3.1 3.3 3.7 3.9 3.7 3.6 貨物和服務出口 18.4-2.3-0.1 3.1 2.0 2.0 貨物和服務進口 10.3-6.0 3.6 2.9 2.7 2.7 實際實際 GDP 增長率,以不變要素價格計算增長率,以
67、不變要素價格計算 8.4 3.0 5.3 4.8 4.1 4.0 農業 7.1 4.2 4.1 3.0 3.0 3.0 工業 8.7 2.6 4.7 4.9 3.5 3.2 服務業 8.5 3.0 5.8 4.9 4.7 4.6 通貨膨脹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通貨膨脹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0.9 2.0 0.2 0.9 1.5 2.0 經常賬戶差額(經常賬戶差額(GDP 占比)占比)2.0 2.2 1.5 1.0 0.5 0.2 外商直接投資凈值(外商直接投資凈值(GDP 占比)占比)0.9 0.2-0.9-0.6-0.3 0.1 廣義財政收支(廣義財政收支(GDP 占比)占比)*-4.0-6
68、.3-5.8-6.4-4.4-4.1 政府債務(政府債務(GDP 占比)占比)46.9 50.4 54.2 57.4 58.6 55.5 基礎財政收支(基礎財政收支(GDP 占比)占比)-3.0-5.2-4.7-5.4-3.4-3.2 來源:世界銀行。注:f=預測(基線)。*世界銀行工作人員計算。圖圖 10.貧困將繼續減少,但進展速度慢于以前貧困將繼續減少,但進展速度慢于以前 A.貧困率貧困率(每人每天(每人每天6.85美元的貧困線)美元的貧困線)B.貧困人口貧困人口(每人每天(每人每天6.85美元的貧困線)美元的貧困線)來源:世界銀行工作人員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和世界銀行GDP預測數據所做
69、的估算。注:用于計算貧困率的分組數據最后樣本年份為2020年。預測方法以人均GDP增長估算為基礎,假定分配效應為中性,GDP增長向居民人均消費的傳導率為0.85。風險風險 中國增長前景存在的上行和下行風險大致平衡。中國增長前景存在的上行和下行風險大致平衡。就上行風險而言,如果加大現有措施的力度并且有效地實施這些措施,配合果斷的政策行動促進房地產業重組,可能有助于恢復居民信心,并比預期更早地穩定房地產業。由中央提供資金的超預期財政支出有可能推動公共投資超過基準預期。如果結構性改革特別是私營部門的結構性改革取得進一051015202530354045201820192020202120222023
70、202420252026百分比,每人每天6.85美元的貧困線全國城鎮農村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百萬人,每人每天6.85美元的貧困線全國城鎮農村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18 步實質性進展,將提振投資者情緒,促進生產率增長,提高潛在增長率(見下文)。就下行風險而言,如果房地產業的復蘇進一步推遲到 2024 年以后,可能會拖累投資,并給開發商、其債權人和供應商帶來巨大的財務壓力。房地產業的財務壓力可能會蔓延到更廣泛的金融領域。這會進一步擠壓地方政府的收入,抑制公共投資。
71、房價下跌的時間超過預期,會對家庭產生負面財富效應,再加上勞動力市場不如預期,可能會導致信心和支出更加持續疲軟。雖然出口復蘇為短期經濟增長提供了支撐,但中國經濟仍可能受到全球增長放緩、金融雖然出口復蘇為短期經濟增長提供了支撐,但中國經濟仍可能受到全球增長放緩、金融條件緊縮持續時間更長和條件緊縮持續時間更長和貿易貿易緊張緊張局勢局勢加劇的影響。加劇的影響。如果發達經濟體通脹回歸目標水平的進程放緩,其貨幣政策的寬松可能進一步延后。這導致全球增長速度低于預期,進一步壓低對中國出口的需求,進一步抑制了出口導向型行業的投資和就業。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帶來了額外風險,特別是在它們限制中國的關鍵技術進口、減緩有助
72、于提高生產率的創新轉移并導致高科技供應鏈脫鉤的情況下。另一方面,如果外部需求強于預期,尤其是如果美國經濟增長快于預期,可能會推動中國的短期增長高于基線水平。政策考慮政策考慮 如果下行風險成為現實,政府可以加大宏觀經濟如果下行風險成為現實,政府可以加大宏觀經濟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力度。力度。如果經濟失去增長勢頭,貨幣政策可以進一步放松。在財政政策方面,鑒于地方層面財力有限,將借款責任更多地轉移到中央將助于消減預算執行不足的風險。最近中央政府決定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并將資金轉給地方政府使用,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受歡迎的舉措。管理房地產業的下滑和恢復管理房地產業的下滑和恢復居民居民信心不能僅靠短期的監管放松和
73、流動性支持,還需要采信心不能僅靠短期的監管放松和流動性支持,還需要采取結構性方法。取結構性方法。盡管政府已經采取了從需求側激活市場的措施包括放寬購房限制、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等,但未能打破房地產業的低迷局面。房地產融資“白名單”計劃和其他流動性支持措施已為有存續能力的開發商提供了部分融資。最近宣布的支持庫存去化的措施將增加經濟適用房供給,并有助于重新平衡房地產業的供求關系。然而,居民信心的持續低迷和流動性支持措施執行不力凸顯了實施供給側舉措的迫切必要。例如加快陷入困境的房地產企業的重組,將資源重新分配到更具生產力的用途上,允許更大的價格靈活性以刺激住房需求,并加強對住房預售制度的監管以提振購
74、房者信心。市場導向的改革對將資源分配給生產率更高的用途、避免某些行業的市場導向的改革對將資源分配給生產率更高的用途、避免某些行業的供需不平衡供需不平衡風險至風險至關重要。關重要。投資的快速增長給需求增長趕不上供給擴張的工業部門帶來了產能與需求失衡的風險。汽車和機電制造等行業已經出現了市場根據需求變化做出調整的情況,但更積極地利用企業破產框架仍將促進難以為繼的企業有序退出、拯救有生存能力但暫時陷入困境的企業。7完善法律和制度框架、簡化重組程序、加強破產從業人員的能力等措施有助于完善破產程序,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向碳中和過渡的政策可以促進對綠色技術的需求。加快向碳中和過渡的政策可以促進對綠色
75、技術的需求。通過擴大可再生能源投資和大力發展其他低碳技術,中國不僅可以朝著 2030 年碳達峰、2060 年碳中和的雙碳目標邁進,7 研究發現,運作良好的破產框架可以:(i)降低信貸成本,增加可用的信貸資源;(ii)提高債權人的回報;(iii)通過有效的重組工具幫助保留就業崗位;(iv)鼓勵創業(World Bank 2014)。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19 還可以拉動內需,消化不斷增長的綠色技術產品供給。通過能源市場改革促進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整合、提高能效要求以及加強綠色政府采購也可為這方面的努力提供進一步支持(World Bank 2022)。要更持續地提振家庭消費,要更
76、持續地提振家庭消費,需要需要在在短期刺激措施短期刺激措施以外以外進行進行改革改革,例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例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政府最近推出的汽車、家電“以舊換新”計劃可能會在近期為消費提供一些支撐,但短期的刺激措施不足以解決中國消費水平的結構性低下??梢栽跀U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和提高保障水平、采用更具累進性的稅制、將財政支出從基礎設施轉向人力資本投資、減少優質醫療和教育服務獲取的不平等等方面進行改革,這有助于減少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傾向,并推動經濟在長期走上更加持久和平衡的增長道路(World Bank 2023)。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20 III.專題:老齡化的中國專題:老齡化
77、的中國-對經濟增長對經濟增長和和不平等的影響不平等的影響 本專題初步探討了人口老齡化對長期增長和不平等的影響。以下部分通過分析人口結構變化對主要增長來源的影響,探討其潛在影響。下一節探討人口結構在不同維度上對福祉和不平等的影響,因為這兩方面對實現中國的共同富裕目標至關重要。最后一節提出對未來政策方向的一些考慮。中國已成為老齡社會中國已成為老齡社會 壽命延長和生育率下降導致了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壽命延長和生育率下降導致了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中國的預期壽命從 1974 年的 60.2 歲提高到 2021 年的 78.2 歲。這是一個重大的成就。然而,生育率的下降也加速了人口老齡化。生育率從 1974
78、年每名婦女生育子女 4.2 個下降到 2022 年的 1.1 個。盡管出臺了扭轉生育率下降趨勢的措施,包括在 2021 年從獨生子女政策轉變為三孩生育政策的政策改革,和財政激勵措施,但這些措施迄今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023 年,中國成為一個老齡社會,定義為 65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占總人口的 15%-20%(圖 11A)。在未來二十年里,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上升到 28%左右,而總人口預計將下降到 13.5億人。與其他發展水平較高的老齡經濟體相比,中國的與其他發展水平較高的老齡經濟體相比,中國的人口人口轉型速度相對較快。轉型速度相對較快。計劃生育政策和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導致 1970年代生
79、育率下降,從 1968 年的 6.5 下降到 1980 年的 2.7。自 1980 年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隨著整體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程度的不斷改善(特別是對女性),中國的生育率持續下降,1980-2022 年間每名婦女的生育率減少了 1.6 個子女,生育率下降速度快于日本的 0.6,但慢于韓國的 2.0。日本和韓國進入老齡社會時已達到高收入水平,擁有滿足老年人口需求的資源。而中國仍然是一個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距離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尚有一步之遙,但生育率已經低于日本(圖 11B)。在中國,在中國,上升的上升的育兒成本可以說是生育率下降的主要驅動因素。育兒成本可以說是生育率下降的主要驅動因素。據估
80、計,撫養一個孩子的成本可能高達人均 GDP 的七倍,僅次于韓國(Liang et al.2024)。除了生育和撫養子女的直接經濟成本外,家庭還面臨產假、照看孩子、上下學接送、課后輔導、家務等時間成本,以及“母職懲罰”等機會成本工作技能下降、錯過晉升機會和工資水平下降。中國各地區的人口結構存在差異。中國各地區的人口結構存在差異。江蘇和上海等富裕省市的老年人口撫養比較高(圖11C)。而其他一些富裕省份,由于外省農民工的存在而使得人口結構較為年輕,比如廣東和福建(Glinskaya et al.2022)。雖然較貧困省份由于預期壽命較短和生育率較高而往往擁有比較年輕的人口結構,但一些較貧困省份,比如
81、甘肅和四川,由于勞動年齡人口外流,也導致老年人口比例較高。從地理來看,東北地區的遼寧、吉林和黑龍江老齡化程度最高,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等自治區的人口則最年輕。老年老年人口人口撫養比持續上升提高了總撫養比。撫養比持續上升提高了總撫養比。隨著生育率急劇下滑,少年兒童撫養比也隨之下降,中國的總撫養比從 1974 年的 79 下降到 2000 年代中期的 37 左右(圖 11D)。然而,雖然少年兒童撫養比在 2020 年代繼續下降,但老年人口撫養比穩步上升,2022 年達到 19.9,在老年人口撫養比的拉動下,總撫養比開始回升,2022 年達到近 45。由于這些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82、21 動態變化,人口機會窗口即由于工作適齡人口多、撫養人口少,從而最大化其勞動力的機會窗口在持續了大約 15年后已經結束。8 圖圖 11.中國是一個人口老齡化社會,人口機會窗口已經關閉中國是一個人口老齡化社會,人口機會窗口已經關閉 A.壽命延長和生育率下降導致中國人口老齡化,壽命延長和生育率下降導致中國人口老齡化,.B.生育率下降速度快于其他處于更高發展階段的生育率下降速度快于其他處于更高發展階段的老齡國家老齡國家 C.各地區的經驗不盡相同,但一些較貧窮的省份也各地區的經驗不盡相同,但一些較貧窮的省份也表現出老齡化表現出老齡化 D.老年老年人口人口撫養比的穩步增加提高了總扶養比撫養比的穩步增加
83、提高了總扶養比 來源:聯合國,世界發展指標,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8 撫養比根據聯合國人口數據進行計算。人口機會窗口按照聯合國的定義為:當“15 歲以下兒童和少年占總人口的比例低于 30%,65 歲及以上占總人口的比例仍低于 15%”時,人口機會窗口就是敞開的(United Nations 2004)。051015202530354019741981198819952002200920162023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百分比中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歐盟超級老齡社會老齡社會老齡化社會中國(2022)日本(1986)韓國(1996)韓國(2002)1.01.21.41.61.82.02.
84、23000800013000生育率人均GNP(Atlas 法)中國日本韓國北京遼寧吉林上海浙江廣東四川甘肅051015202530351010.210.410.610.81111.211.4百分比,老年人口撫養比Log(人均收入)010203040506070809010019741993201220312050百分比人口機會窗口少兒撫養比老年撫養比總撫養比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22 人口老齡化會抑制長期經濟增長嗎?人口老齡化會抑制長期經濟增長嗎?中國成功收獲了人口紅利。中國成功收獲了人口紅利。過去人口結構的變化,特別是總撫養比下降和勞動年齡人口增加,為中國帶來了人口紅利,推動了
85、經濟增長。對人口紅利的估算存在差異,但在不同時期,其對 GDP增長的貢獻在 15%至 25%之間(Cai and Wang 2005;Feng and Mason 2008;Wei and Hao 2010)。9 然而,最近的分析顯示,1980 年代至 2010年代,勞動力參與率的下降降低了人口紅利(Meng 2023)。在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之時,在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之時,其對其對長期經濟增長的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影響變得重要起來。變得重要起來。如果不采取緩解措施,人口老齡化會導致潛在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中國的經濟增速已經從 2003-2012年的平均 10.5%放慢到 2013-2022
86、 年的 6.2%。過去的增長動力物質和人力資本積累、勞動和全要素生產率,近年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減少(圖 12)。人口老齡化將通過這些勞動力、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生產率渠道影響經濟增長。如果不采取緩解政策和行為調整,老齡化會進一步縮小勞動力規模,降低居民儲蓄(這會減少可用于投資的資源,有助于經濟再平衡),給財政造成壓力,并對生產率產生不利影響。圖圖 12.老齡化老齡化多方多方影響中國的增長軌跡影響中國的增長軌跡 圖圖 13.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十年來一直在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十年來一直在下降 來源:國家統計局,佩恩表,世界發展指標,國際勞工組織,Barro-Lee 數據庫,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來源
87、:世界發展指標,國際勞工組織,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和勞動參與率降低,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和勞動參與率降低,將將減少勞動力供給。減少勞動力供給。此前,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確保了勞動力成本優勢,加之自 1980 年代以來的城鄉遷移,將農村剩余勞動力釋放到城市。然而,隨著剩余農村勞動力被吸收,大部分成本優勢已然耗盡(Li et al.2012)。隨著工作年齡人口的減少,勞動力可能會減少。除非勞動參與率增加,否則根據估計,勞動力平均增長率可能會從 2000-20 年的 0.3%下降到 2025-45 年的-1.1%到-1.4%。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從 1991年的 73%下降到 2023年
88、的 61%,加劇了人口老齡化的影響。10 9 在一些亞洲國家,人口紅利在 1960 年代至 1990 年代期間貢獻了高達三分之一的經濟增長(Bloom,Caning and Finlay 2010;Bloom and Williamson 1998)。10 這一下降的部分原因可能與結構轉型過程有關,工業化有利于男性就業,而收入增加使婦女不再為維持生計而工作。然而,盡管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并向服務型經濟轉變(女性在服務型經濟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但就業和工資方面的性別差距仍在繼續擴大(Brussevich and Dabla-Norris 2021)。02468101214實際 GDP 增長貢獻率
89、,百分點資本積累勞動力人力資本全要素生產率55606570758085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2021百分比,勞動年齡人口中國(男性:15-59歲;女性:15-54歲)中國(15-64歲)中國香港日本新加坡韓國歐盟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23 人口老齡化使勞動力構成從青年人轉變為中老年人。人口老齡化使勞動力構成從青年人轉變為中老年人。一些研究顯示,與青年人相比,中老年勞動者的生產率較低,參與創業活動較少。因此,如果經驗的積累不能彌補中老年勞動者的知識貶值和體力腦力下降,那么中老年勞動者的
90、比重上升可能就會導致總體勞動生產率下降,并進一步降低經濟增長率(IMF 2019)。然而,在中國,這一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力資本的增加所抵消。中國過去幾十年持續擴大的教育意味著年輕一代比即將退出勞動力市場的老年一代受教育程度更高(Cao et al.2020)。2018-2022年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于此前幾十年。中國的退休年齡與國際標準相比偏低,加劇了老齡化對勞動力規模的負面影響。中國的退休年齡與國際標準相比偏低,加劇了老齡化對勞動力規模的負面影響。按照1951 年頒布的條例,中國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齡為 60 歲,女性為 55 歲(職員)和 50 歲(工人),主要適用于城市居民,與國際相
91、比偏低(Giles et al.2023)。在經合組織國家,男性的平均退休年齡為 64.4歲,女性為 63.6歲。11退休年齡低意味著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低于韓國和新加坡等其他東亞國家(圖 13)。除了對勞動力的影響外,老齡化還通過居民儲蓄和資本渠道影響經濟增長。除了對勞動力的影響外,老齡化還通過居民儲蓄和資本渠道影響經濟增長。關于老齡化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有多種理論解釋。一方面,在中國等處于人口轉型后期的經濟體,老齡化可能導致總儲蓄水平降低,這符合生命周期假說,即居民在工作期間進行儲蓄,退休后使用儲蓄,力求實現一生消費的平滑(結構效應)。12另一方面,老齡化也可能由于預期壽命延長,以及出于
92、對下一代的利他遺贈動機,在整個一生中增加儲蓄(行為效應)。2014 年、2018 年和 2022 年三個時間段的居民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老年人群仍在進行儲蓄(也就是說至少 70 歲以上人群并沒有像生命周期假說所預期的那樣使用儲蓄),但低于處于職業生涯黃金期的中年人群(圖 14)。在此基礎上,目前尚不清楚隨著人口繼續老齡化,結構效應還是行為效應會在總體上占上風。在各省份觀察到的儲蓄模式顯示,居民儲蓄率可能會隨著老年在各省份觀察到的儲蓄模式顯示,居民儲蓄率可能會隨著老年人口人口撫養比上升而下降。撫養比上升而下降。使用省級數據的面板回歸模型顯示,居民收入、老年人口撫養比以及養老和醫療保險是居民儲蓄率
93、的重要決定因素(圖 15)。高收入居民往往具有較高的儲蓄傾向,說明儲蓄率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居民總儲蓄下降與老年人口撫養比上升有關。在控制人口總數的情況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越多,居民儲蓄率就越低。這表明社會保障有助于降低家庭的預防性儲蓄。11 基于經合組織網站。請注意,中國的法定退休年齡規定不適用于農村和非正式勞動者,他們的工作年限往往更長,這意味著老年人口中可能生產率較低的一部分人工作年限更長。12 處于人口轉型后期的國家是指勞動年齡人口即將下降或已經下降的國家。處于人口轉型高級階段的國家包括人口紅利已經結束或即將結束的國家。處于人口轉型早期階段的國家包括生育率
94、正在下降但仍處于相對較高水平的國家,預計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達到峰值(IMF 2019)。處于轉型早期階段的居民可能會增加儲蓄。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24 圖圖 14.中國老年群體雖然儲蓄,但與中年群體中國老年群體雖然儲蓄,但與中年群體相比儲蓄較少相比儲蓄較少 圖圖 15.收入、老年收入、老年人口人口撫養撫養比比和社會保障是家和社會保障是家庭儲蓄率的重要決定因素庭儲蓄率的重要決定因素 來源:Tiwari et al.(2024)即將發布,根據 CFPS不同年份的數據進行分析。來源:國家統計局,聯合國,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注:括號內為 P 值。使用省級數據進行的面板回
95、歸。養老金和醫療保險指繳費者人數(單位:十億)?;貧w控制變量包括人口、省份和時間虛擬變量。居民儲蓄率下降可能減少可用于投資的資源,有助于經濟再平衡。居民儲蓄率下降可能減少可用于投資的資源,有助于經濟再平衡。由于已有的高額資本存量,在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領域的資本投資已經出現了收益遞減(World Bank2023)。因此,投資率的合理下降符合減少宏觀經濟失衡和提升效率的目標。促進經濟再平衡,從出口和投資驅動模式轉變為消費驅動模式,未必能帶來比疫情前更快的 GDP 增長,但會帶來更可持續的增長并減少金融風險。老年老年人口人口撫養比上升與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相關聯。撫養比上升與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相關聯。文獻
96、中討論的各種原因包括:老年人往往創業精神較差,風險偏好較低,投資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較小,原因是他們從此類投資中獲益的時間跨度較短(IMF 2019;Yao et al.2017)。Dou(2019)發現,人口老齡化與專利申請數量(衡量創新能力的有力指標)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在不同年齡組之間生產率存在倒 U 型模式,50-59 歲年齡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通常在機構內擔任領導和指導角色,在中國生產率最高(圖 16)。13 抵消人口老齡化抵消人口老齡化對生產率對生產率負面影響的一種方法是負面影響的一種方法是利用創新和技術利用創新和技術。Acemoglu and Restrepo(2022)使
97、用美國的數據表明,老齡化與更大程度地使用和開發機器人相關。Deng et al.(2018)使用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發現了類似的效應。中國已經在利用技術促進生產率增長。2022 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占全球總安裝量的一半以上(圖 17)。13 倒 U 形模式與 Feyrer(2007)對 87 個非石油國家以及 Liu and Westelius(2016)對日本的研究結果相似,但 40-49 歲年齡組的生產率最高。510152025303518-2930-3940-4950-5960-6970+儲蓄占可支配收入百分比家庭戶主年齡2014201820200.229(0.000)*-0.030(
98、0.736)-0.588(0.000)*0.083(0.488)-0.388(0.000)*-0.039(0.000)*-1-0.8-0.6-0.4-0.200.20.40.60.8居民收入少兒撫養比老年撫養比養老金繳費者(居民系統)養老金繳費者(職工系統)醫療保險繳費者對家庭儲蓄率的影響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25 圖圖 16.老年老年人口人口撫養比的增加與全要素生產率撫養比的增加與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有關,的下降有關,.圖圖 17.但中國一直在利用創新和技術促進生產但中國一直在利用創新和技術促進生產力增長力增長 來源:世界銀行工作人員基于 Liu and Westelius(20
99、16),Aiyar et al.(2016)and Feyrer(2007)估計得到。注:括號內為 P 值。OADR:老年人口撫養比。50-59 歲為參考年齡組。常數項顯著。來源: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個人偏好和需求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變化,導致各行各業的需求變化和經濟的結構轉型。個人偏好和需求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變化,導致各行各業的需求變化和經濟的結構轉型。數據顯示,中國的醫療保健費用支出占居民支出的比重從年輕人群的 3.3%上升到老年人群的 15.1%,而教育、交通和通信費用支出的比重則大幅下降(圖 18)。因此,人口老齡化營造了一種越來越青睞有利健康和舒適生活的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環境,包括醫療保健
100、服務、退休規劃和休閑活動,以及助行器和膳食補充劑等專業產品。這種人口結構的轉變也對住房市場、交通和休閑設施具有更廣泛的影響,以適應人口老齡化的需求。不斷變化的需求推動了新的“銀發經濟”產業的出現(專欄 2)。老齡化也會給財政支出造成壓力。老齡化也會給財政支出造成壓力。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企業職工及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以及醫療保險的財政補貼水平已經很高。2023 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 22.3%來自政府補貼,補貼額已達到 2.5萬億元人民幣(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 9.1%,占 GDP 的 2.0%)(圖 19 和圖 20)。預計隨著人口老齡化,這些支出還會進一步上升。如果沒有財政支持,
101、社會如果沒有財政支持,社會保障保障基金將會不斷出現赤字?;饘粩喑霈F赤字。如果各個年齡組的社會保障支出保持在目前水平,人口老齡化將會在長期內使社會保障基金的可持續性面臨風險。預計僅支付養老金一項占 GDP 的比重就將從 2017 年的 5.0%上升到 2050 年的 13.5%-17.0%,具體取決于未來中國的待遇水平向經合組織水平靠攏的程度(Cai et al.2018;Glinskaya et al.-0.008(0.009)*-0.008(0.007)*-0.009(0.072)*-0.011(0.031)*-0.019(0.064)*20-29歲人口占比30-39歲人口占比40-4
102、9歲人口占比60-69歲人口占比老年撫養比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年齡相關因素(一階差分)中國56%(290,300)日本10%美國7%韓國6%德國5%世界其他地區16%工業機器人年安裝量(2022)圖圖 18.醫療保健占總支出的比例在各年齡組中醫療保健占總支出的比例在各年齡組中均有所上升均有所上升 來源:世界銀行發展數據中心。05101520253073占家庭總支出百分比交通通信教育娛樂醫療保健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26 2022)。中國社會科學院警告說,按照目前的趨勢,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將于 2035年耗盡(Zheng 2019)。圖圖 19.在中國,財政對養
103、老在中國,財政對養老保險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和醫療保險的補貼已經很高,補貼已經很高,.圖圖 20.極大地支持了社會保障基金極大地支持了社會保障基金 來源: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來源: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工作人員估算。專欄專欄 2.中國政府對銀發經濟的指導中國政府對銀發經濟的指導 2024 年 1 月 11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意見將銀發經濟定義為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是旨在應對老齡化挑戰的國家戰略,要求政府、產業和民間社會在四個領域加強協作:發展民生事業,解決急難愁盼。發展民生事業,解決急難愁盼。政策
104、措施包括開展老年助餐服務、拓展居家助老服務,發展社區便民服務,優化老年健康服務,完善養老照護服務,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豐富老年文體服務。擴大產業擴大產業供給供給,提升質量,提升質量水平水平。政府在全國規劃布局 10 個左右高水平銀發經濟產業園區,利用自貿區、電商平臺、購物節等平臺,促進老年人消費,推動品牌化發展,開展高標準領航行動。聚焦多樣化需求,培育潛力產業聚焦多樣化需求,培育潛力產業。措施將支持開發和利用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發展抗衰老產品、延緩老年病的生物技術以及便于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技術。強化要素保障,優化發展環境強化要素保障,優化發展環境。政策措施包括加
105、強科技創新應用、完善用地用房保障、強化財政金融支持、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健全數據要素支撐以及打擊涉老詐騙行為。意見旨在支持中國老年人口的福祉與生活質量,撬動老年人口的經濟潛力。意見旨在支持中國老年人口的福祉與生活質量,撬動老年人口的經濟潛力。最近一項研究預測,到 2030年,老年人口總消費額將達到人民幣 12-15.5萬億元(Dang et al.2021)。另一項研究估計,2023年中國銀發經濟的規模約為人民幣 7萬億元(占 GDP的 6%),到 2035年將上升到 30萬億元(占 GDP的 10%)(Ageing Research Institute 2024)。老齡化會加劇不平等嗎?老齡化
106、會加劇不平等嗎?除了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外,中國的老齡化還可能加劇收入、消費以及更廣泛的福祉方面除了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外,中國的老齡化還可能加劇收入、消費以及更廣泛的福祉方面的不平等。的不平等。就其發展水平而言,中國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相對偏高。根據最新的官方統計051015202530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百分比財政補貼在社會保障基金收入中占比財政補貼在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占比-4-2024681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占GDP百分比支出扣除財政補貼后的收入減去財政補貼后的余額中國經濟簡報
107、 2024 年 6 月 27 數據,2022 年中國的收入基尼系數為 47.6,略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比高收入經濟體高出幾個百分點。來來自中國的證據表明,在沒有其他變化的情況下,快速老齡化可能會加劇收入不平等。自中國的證據表明,在沒有其他變化的情況下,快速老齡化可能會加劇收入不平等。實證研究文獻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同齡群體內的收入分配越來越不平等,原因是在生命周期中積累的社會經濟劣勢,這與永久性收入假說相一致。14就中國而言,老年人口中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高于勞動年齡人口(圖 21)。Hanewald et al.(2021)發現,老年人口收入不平等是由教育不平等(主要由出生地決定)
108、和城鄉差距所導致的,這些因素決定了勞動年齡期間的工資水平和退休后的養老金待遇,這是至少有一人年齡在 60 歲及以上的居民家庭收入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圖 22)。同樣,Chen et al.(2018)使用中國的代際重疊模型發現,老齡化會加劇收入和消費的不平等。15 圖圖 21.老年家庭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高于年輕家老年家庭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高于年輕家庭庭.圖圖 22.主要受出生地和所受教育程度的影響主要受出生地和所受教育程度的影響 來源:Hanewald,Jia and Liu(2021)。根據 1991-2015 年間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注:圖 22 中的柱形代表不同收入來源的基尼系
109、數和集中指數,以及不同社會人口因素對基尼系數中解釋的比例?!袄夏昙彝ァ笔侵钢辽儆幸幻彝コ蓡T年滿 60 歲或以上的家庭?!澳贻p家庭”沒有 60 歲或以上的家庭成員。圖 22 中未包括但作者在計算中納入了家庭收入的其他組成部分,包括資本收入、私人轉賬和補貼這些收入加在一起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不到 10%。不同養老保險制度之間的養老金待遇差異導致了整體收入不平等不同養老保險制度之間的養老金待遇差異導致了整體收入不平等(Li et al.2020;Hanewald,Jia and Liu 2021)。在中國領取養老金的人員中,55%(主要分布在低收入十分位)在主要由政府補貼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制度下領取
110、養老金(圖 23)。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包括農村居民和在城市打工的中國三億農民工的五分之三(Wang et al.2022)。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平均待遇水平不到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平均待遇水平的 6%,不到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平均待遇水平的 4%,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 14 美國和英國相關研究見 Deaton and Paxton(1994),德國相關研究見 Bonke,Shrode and Schulte(2010)。15 要想更全面地評估老齡化對總體不平等的影響,就需要考慮人口變化對工資(及其不平等)的影響以及勞動人口與老年人口之間的不平等。Chen et al
111、.(2022)從宏觀經濟角度考慮了其中一些方面??赏ㄟ^微觀數據分析來確認這些結果。41.646.245.743.639.859.2總收入工作收入養老金總收入工作收入養老金年輕家庭老年家庭指數020406080100教育不平等收入不平等老年家庭百分比人口城市省份教育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28 保險是面向正式職工的兩種繳費型養老保險(圖 24)。16與東亞地區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是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相對于人均 GDP 而言,其養老待遇水平卻是最低的(Chomik et al.2024;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24)。17在控制可觀察到的特
112、征不變的情況下,正規和非正規部門勞動者之間以及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下的國企和非國企職工之間的平均養老待遇差距正在擴大(Glinskaya et al.2022;Wang et al.2022;Wang and Huang 2021;Wang et al.2023)。未來如不進一步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納入農民工,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就會加劇累積性的不平等。圖圖 23.低收入家庭從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中低收入家庭從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中領取領取的的養老金養老金大概率更低大概率更低 圖圖 24.超過一半的在職工向超過一半的在職工向城鄉城鄉居民居民基本基本養老養老保險保險繳費繳費 來源:世界銀
113、行工作人員根據 2018 年中國家庭面板調查估算。來源:國家統計局。由于醫療費用支出上漲,老齡化也可能對居民的家庭預算帶來壓力。由于醫療費用支出上漲,老齡化也可能對居民的家庭預算帶來壓力。根據北京市醫療保險數據,64 歲及以上人群的醫療費用支出幾乎是 25-59 歲年齡段人群的兩倍(Li et al.2020)。平均來看,老年居民的自付費用支出較高,收入分配最底層的居民的自付費用在總支出中的占比特別高(圖 25)。低收入家庭在低收入家庭在支付隨著年齡而上漲的醫療費用方面獲得的財務保障較少。支付隨著年齡而上漲的醫療費用方面獲得的財務保障較少。自 2003 年以來,醫療保險的大規模擴張使低收入家庭
114、獲得了防范健康風險方面的財務保障。盡管如此,覆蓋的深度也因保險制度、城市和職業而異。一般來說,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職工的醫保待遇比居民醫保更為優越18。例如,城鎮職工醫保的年保險費是居民醫保的 8 倍,平均報銷比例為 85.2%,而居民醫保報銷比例為 70%(Zhang et al.2023)。此外,居民醫保的支付范圍僅包括初級衛生保健、門診服務、基本住院和基本藥物,而職工醫保通常覆蓋更廣泛 16 2022 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公報。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結構包括三層:由雇主出資的基本養老金現收現付為第一層級,由強制性雇員繳費的個人名義賬戶為第二層級,由 2022
115、 年推出的自愿性的個人養老金支柱為第三層級。17 中國的“社會養老金”制度是一個混合體,個人繳費不多,主要靠預算資金,不同于大多數其他國家的社會養老金基本上為非繳費型的情況。18 2016 年,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作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整合而問世,覆蓋范圍包括無業或非正式就業的城鄉居民、未參加職工醫療保險的老年人、兒童和學生。020004000600080001000001020304050607012345678910人均消費十分位數人民幣,均值百分比,家庭占比居民養老保險職工養老保險居民養老保險平均待遇職工養老保險平均待遇01002003004005006007008
116、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登記人數,百萬職工繳費者居民繳費者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29 的醫療服務19。近年來,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出現下降(圖 26)。參保率下降可能反映了在保險費上漲的情況下,低收入群體的保費繳納意愿較低: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農民工平均愿意繳納醫保費人民幣 136 元,僅相當于 2024 年居民醫保費預測的三分之一左右(Wang and Han 2022)。圖圖 25.老年家庭的健康相關支出負擔大于年老年家庭的健康相關支出負擔大于年輕家庭輕家庭 圖圖 26.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率近年
117、來有所下降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率近年來有所下降 來源:世界銀行工作人員根據 2018 年中國家庭面板調查估算。來源:國家醫療保障局。隨著人口老齡化,缺乏抵御健康沖擊的充分財務保障可能會加劇低收入人群的健康結果隨著人口老齡化,缺乏抵御健康沖擊的充分財務保障可能會加劇低收入人群的健康結果差距。差距。醫保待遇水平較低的個人更有可能遭遇基本醫療服務機會減少和治療延誤的問題,從而導致不同社會經濟群體之間的健康結果差距擴大。20經濟壓力是限制老年人就醫的主要因素,而醫療機構的地理距離也影響了供給側的服務可及性(Qiu and Ran 2019)?;踞t療服務的可及性對于低收入和地處偏遠的老年人的健康影響更大
118、。2018年,24%的家庭的自付醫療費用支出超過家庭總支出的 10%,7%的家庭的醫療費用支出超過家庭總支出的25%這是用于衡量巨額醫療支出的兩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在醫療保障不足的情況下,貧困家庭往往必須在醫療與食物、住房、教育等其他必需品之間做出選擇。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預計對長期照護服務的需求將會增加。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預計對長期照護服務的需求將會增加。失能和殘疾的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普遍,尤其是女性(圖 27)。根據人口普查報告,中國在醫療保健服務、老年友好型環境和教育程度方面的提升將自報需要照護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2010 年的 2.9%降低到 2020 年的 2.3%
119、。但住戶調查顯示,老年殘疾可能比自報的情況更為普遍,開始的時間可能更早。2020 年,日?;顒有枰獛椭娜丝谠谑芙逃潭容^低的農村居民中占比較高:49%的文盲老人(很可能是低收入人口)需要依賴他人幫助,而高中畢業的老人的依賴比例為 13%(Chen et al.2022)。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預計到2048年,超過三分之一的60歲及以上人口至少有一項日常生活活動21需要依賴他人幫助,而在農村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成年人中依賴比例明顯更高(Jiang and Li 2024)。在中國,19 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務服務平臺,人社通,人社問答指南,網址:https:/ 研究發現,在中老年人中,放棄體
120、檢的比例(59%)遠高于放棄門診和住院治療的比例(分別為 10%和7%)(Li et al.2018)。21 日常生活活動包括:穿衣、洗澡淋浴、吃飯、上下床、如廁和大小便控制。0510152025303512345678910自費醫療費用支出占總支出百分比年輕居民老年居民59766674411771345 1354 1361 136313461334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百萬人職工醫療保險居民醫療保險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30 照護老人的工作通常由
121、家庭成員(配偶、子女或姻親)承擔,他們可能無償地履行這一職責。預期壽命的迅速延長,以及健康預期壽命與總預期壽命之間的差距逐漸擴大,可能會給家庭、特別是婦女提供照護服務增加壓力。盡管獲得長期照護服務的機會有所增加,但仍存在巨大的盡管獲得長期照護服務的機會有所增加,但仍存在巨大的未滿足的照護服務缺口,特別未滿足的照護服務缺口,特別是對貧困農村居民而言。是對貧困農村居民而言。自 2011 年以來,中國開始建立居家照護、社區照護、機構照護的多層次長期照護體系,促進老年社會照護和醫療服務協調一體化發展。養老機構和設施的數量增加了一倍以上,政府長期照護服務計劃(包括 70 歲及以上老人高齡津貼、護理補貼、
122、養老服務補貼和對 65 歲及以上老人給予收入和實物支持的綜合性補貼)的直接受益人數也從 2016年的 2680萬人(占 60歲及以上人口的 11.6%)增加到 2022年的 4143萬人(14.8%)。22然而,長期照護服務仍以非正式照護為主(國家統計局 2020 年人口普查),特別是對于農村居民而言(Zhu and Osterle 2017;Hu et al.2020;Zhang et.al.2022)。最后,隨著人口老齡化,讓最后,隨著人口老齡化,讓婦女和婦女和低收入、受教育程度低的低收入、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家庭過上有尊嚴生活的其他過上有尊嚴生活的其他方面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方面可能會進一步
123、惡化。今天年輕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將會影響他們年老后的健康狀況。中國是全球男性吸煙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而且受教育程度越低的人群吸煙率越高(Chen et al.2022)。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成年人更有可能飲酒和久坐不動。到 2030 年,預計西部落后地區的心血管按年齡調整的死亡率最高,幾乎是東部地區的兩倍(Yang et al.2022)。受教育程度低的農村居民的抑郁癥患病率更高,農村婦女的抑郁癥患病率特別高,2018 年 47%的農村婦女有抑郁癥狀(Chen et al.2022)(圖 28)。圖圖 27.隨著年齡增長,護理需求迅速增加隨著年齡增長,護理需求迅速增加 圖圖 28.婦女和婦女
124、和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更容易出現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更容易出現抑郁癥狀抑郁癥狀 來源:國家統計局,2020 年人口普查。來源:Chen et al.(2022),基于 2018 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展望未來展望未來-政策方向政策方向 通過適當的政策和行為調整,可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挑戰。政策方向可分為三個領域。一是旨在從短期和長期擴大勞動力規模的政策,從而減輕對國家增長潛力的 22 民政部統計公報。0510152025303560-64 65-69 70-74 75-79 80-84 85-89 90-94 95-99 100+不健康、不能自我護理人群占人口百分比男性女性01020
125、30405060女性男性文盲高中畢業生有抑郁癥狀人群占人口百分比總計農村城市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31 潛在影響。二是一系列有助提高生產率和促進私營部門參與支持創新和銀發經濟發展的措施,作為額外的增長來源。最后是可以考慮的縮小服務差距和減輕老齡化對不平等的影響的一些措施。1-擴大勞動力規模擴大勞動力規模 緩解勞動力規??s小及其對增長的影響有幾種方式。政策可以通過生育政策來擴大未來的勞動力規模,提高現有人口中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并延長勞動者的工作壽命。提高生育率的政策如果成功,只能部分抵消預期勞動力下降的影響。提高生育率的政策如果成功,只能部分抵消預期勞動力下降的影響。在一些地區,
126、政府出臺了改善產前和產后醫療服務、兒童福利和稅收減免的措施,但迄今為止在遏制生育率下降趨勢方面未見成效。其他國家的經驗表明,采取更多措施進一步降低生育成本可能會有所幫助(專欄 3)。此類措施包括提高補貼和改善生育后頭幾年的托育服務提供,以及公平的休假政策、靈活的工作安排和性別平等的勞動條件,以緩解母職懲罰。從地區和全球的經驗來看,性別規范與低生育率有關,特別是在東亞其他地區,女性養育子女和無償家務勞動的負擔較重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即使是成功的經驗也未能將生育率恢復至人口替代率水平。專欄專欄 3.生育政策生育政策-國際經驗國際經驗 許多國家都實施了減緩生育率下降的政策措施,許多國家都實施了減緩生
127、育率下降的政策措施,包括旨在降低生育子女的經濟成本的政策(例如兒童津貼、托育服務和教育費用折扣以及對有子女的家庭給予稅收優惠),通過性別平等的勞動條件降低母職懲罰(例如,鼓勵父母共享育兒假、減少工作場所的性別歧視和支持在職父母的福利制度)、改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例如加班規定、擴大休假政策、彈性工作時間),改善工作之外的性別平等(例如,提倡夫妻雙方平等分擔育兒和家務勞動)。在各個國家,家庭政策支出占在各個國家,家庭政策支出占 GDP 的比重與生育率之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關系的比重與生育率之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關系(Sabotka,Matysiak and Brzozowska 2019)。當國家的家
128、庭政策更加慷慨時,生育率往往會上升(Buttner and Lutz 1990;McDonald 2006)。經驗證據表明,在整個嬰幼兒時期,可及、可負擔、高質量而且與上班時間一致的托育服務對生育率具有很強的積極影響(Goldstein et al.2017;Luci-Greulich and Thvenon 2013;Rindfuss et al.2010)。轉移支付的影響通常很小,原因可能是轉移支付往往只負擔育兒成本的很小一部分,對已經有較高生育率的低收入家庭的影響較大。一次性的“嬰兒獎金”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收效甚微,因此澳大利亞、西班牙和加拿大等國家都已放棄這一做法。設計合理的設計合理的延
129、長帶薪育兒假也對生育率具有積延長帶薪育兒假也對生育率具有積極的影響,但效果如何還取決于休假類型和大環極的影響,但效果如何還取決于休假類型和大環境。境。中歐國家大規模的育兒假改革對生育率產生了重大影響(Lalive and Zweimller 2009)。1990 年代中期,北歐國家推出“要么使用,要么失去”的育兒假制度,顯著增加了男性的休假天數,并提高了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可能性(Duvander et al.2010)。瑞典設法保持著較高的生育率,部分原因是其高額補貼的日托服務和慷慨的父母共享育兒假,雖然 1.7 的生育率仍遠低于人口替代率(Mrk et al.2013)。中國經濟簡報 2024
130、 年 6 月 32 提高工作條件靈活性的政策也被證明具有很強的效果。提高工作條件靈活性的政策也被證明具有很強的效果。例如,Ballari et al.(2019)證明,在德國,寬帶的發展提高了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的生育率。同樣,遠程工作也被證明有助于提高生育率(Ozimek and Carlson 2023)。很少有國家成功地扭轉了生育率的下降趨勢,只有一些北歐、東歐和中歐國家例外,這些國家很少有國家成功地扭轉了生育率的下降趨勢,只有一些北歐、東歐和中歐國家例外,這些國家實施了支持雙職工家庭的一系列政策。實施了支持雙職工家庭的一系列政策。捷克共和國和羅馬尼亞通過育兒津貼與家庭住房補貼相結合,設法
131、保持了較高和穩定的生育率每名婦女生育約1.8個子女。盡管如此,即使是成功的經驗也無法恢復人口替代率。韓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最初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收效有限,現在已將政策工具擴展到更為全面的韓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最初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收效有限,現在已將政策工具擴展到更為全面的做法,但效果如何尚無清晰的證據。做法,但效果如何尚無清晰的證據。2006 年以來,韓國政府嘗試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稅收優惠、擴大托育服務、住房福利和改善育兒假政策等。如何衡量這些政策的因果影響帶來了一系列挑戰,但大多數證據表明,這些政策收效甚微(Sabotka,Matysiak and Brzozowska 2019)。2021 年以
132、來,政府改變了做法,將重點轉到改善工作時間、提倡公平分擔家務和育兒責任、創造性別平等的勞動條件,比如減少女性孕期職場歧視。同樣,日本在 1990 年代開始實行提高生育率的政策,但收效有限。2016 年,日本啟動了一項新的“全體公民積極參與計劃(Plan for Dynamic Engagement of All Citizens)”,重點是“工作方式改革”,改善臨時工的工作條件和限制雇員的工作時間,采取措施擴大托育服務,免費提供托育和高等教育,開展旨在增加母親就業和男性參與育兒的改革。證據仍然有限,但顯示對生育率有些小的積極影響(Jones 2024)。促進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提升的措施促進女性勞
133、動力參與率提升的措施可以增加可以增加在職勞動力的規模。在職勞動力的規模。盡管女性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服務業不斷擴大,但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在過去二十年仍持續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女性就業障礙與勞動力市場監管、歧視有關,可負擔的兒童托育和老年照護服務也有一定影響(Brussevich and Dabla-Norris 2021;Wang and Klugman 2020;Zhang and Huang 2020)。消除女性生產率差距和提高服務業生產率的政策可以有助于提升女性勞動力市場參與率??韶摀耐杏蘸推渌欣ぷ髋c生活平衡的家庭友好型政策可以有助于達到提高生育率和鼓勵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的雙重目的
134、。多項供給側和需求側干預措施可以有助于延長工作壽命。多項供給側和需求側干預措施可以有助于延長工作壽命。延長健康預期壽命可以提高民眾更長時間留在勞動力隊伍的能力和動力。對于有正式工作的城鎮職工來說尤其如此,他們通常受過較好的教育,卻在達到退休年齡時退休,而農村勞動者通常非正式地工作更長時間來養家糊口。最近的證據表明,中國老年城鎮人口中確實存在大量未開發的工作能力,特別是對女性來說(Chen and Park 2024),而且并不會擠占青年人的就業機會(Boheim and Nice 2019;Zhang and Zhang 2012)。逐步提高退休年齡,特別是女性退休年齡,并提供靈活的工作安排,
135、可以促進生產性老齡化。與改變退休年齡相配合進行改革,建立與激勵相容的社會保險和勞動稅,提供可負擔的照護服務,使年長勞動者從非正式照護工作中解放出來,并解決老年人獲得金融服務的障礙(De Silva and Huang 2024)。從勞動力需求側,政策可以包括提供雇主激勵措施來留住或雇用成熟工人(例如,提供績效工資而不是資歷工資),調整工作環境以提高年長工人的生產率和工作意愿,23并在整個工作生命周期投資以提高工人的生產率,使他們的技能到老年時仍然具有相關性。23 寶馬公司對工作環境組織進行了低成本的簡單改造,顯著提高了生產率。參閱 EU-OSHA(2016)了解更多詳情。中國經濟簡報 2024
136、 年 6 月 33 2-提升生產率提升生產率 第二套政策可側重于提高生產率以抵消勞動力規模萎縮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通過技能提升、靈活的教育體系和終身學習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有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勞動者適應當前和未來職業需求的能力。促進市場競爭以吸引私營部門參與有助于支持創新和銀發經濟的發展。這不僅將滿足老齡化社會的需求,還將支持中國的新興增長領域。對年輕一代和現有勞動力的投資將支持向生產率更高的對年輕一代和現有勞動力的投資將支持向生產率更高的勞動力勞動力轉型。轉型。有證據顯示勞動力市場存在技能不匹配問題,例如,線上平臺有一半的求職者受教育程度過高,從而導致“工資懲罰”(Zheng et a
137、l.2021)。傳統上通過開放大學和職業學院提供的成人教育或終身學習可以從傳統的學術導向教學轉向更加靈活的需求導向教學,教育機構、產業和技術提供者須加強合作,共同開發反映當前和未來技能需求的課程。促進市場競爭以吸引私營部門參與,不僅支持創新促進市場競爭以吸引私營部門參與,不僅支持創新和提高生產力和提高生產力,而且也有助于銀發經,而且也有助于銀發經濟的發展。濟的發展。私營部門憑借其市場知識、資金和網絡,是培育技術創新以及發展銀發經濟的天然合作伙伴。在過去十年里,中國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取得了進展,包括通過使用數字技術簡化企業登記和降低企業合規成本(Wei and Sanchez Ortega 20
138、20)。然而,在一線城市與其他地區之間,以及不同類型的企業所有制之間,營商環境質量仍然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3-維護共同富裕維護共同富裕 我們所審查的證據表明,隨著人口結構轉型的進一步發展,民生福祉的某些方面可能會變得更加不平等。以下政策方向的重點是彌合在人力資本、社會保障和關鍵公共服務中現存的差距,這些差距是造成收入、消費需求以及有尊嚴生活的其他福祉方面不平等的成因。24 縮小教育差距會有助于縮小人生后期的不平等??s小教育差距會有助于縮小人生后期的不平等。如上所述,老年人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出生地決定的,出生地會影響個人的學習成績和就業前景。提供公平獲得質量相當的教育機會,不僅有助于增進平
139、等,也會增加未來的經濟流動性機會。中國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然而,由于兒童早期教育和發展服務的質量低,中國高達 45%的農村嬰兒面臨認知遲緩風險,尤其是留守兒童(Emmers et al.2021)。高中入學率和畢業率顯著低于普遍水平,各地區之間仍然存在巨大差距。與此同時,人口結構的變化意味著學生人數迅速下降,在一些生育率快速下降、人口加速外流的省份更為嚴重。因此,有必要重新評估地方一級的資源配置和學校布局規劃,以便能夠調整管理和資源來提高質量,同時還要維持中央和省級政府針對弱勢群體的轉移支付。家庭和社區的積極和系統性參與對于成功彌合在兒童早期觀察到的發展差距也至關重要
140、。24 要更全面地評估人口結構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及其對政策的意義,還需要了解勞動力規模萎縮對勞動年齡人口內的不平等(特別是工資)以及勞動年齡人口與老年人口之間的不平等的影響。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34 擴大城鎮職工擴大城鎮職工基本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進一步提高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進一步提高城鄉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充足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充足性,有助于降低整體居民收入不平等。性,有助于降低整體居民收入不平等。降低工資不平等可能是降低養老待遇不平等(并直接降低整體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最有力措施之一。但是,與養老保險制度有關的其他措施也會有助于推進這一議程。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
141、保險范圍擴展至納入農民工,需要加強和執行勞動合同法和社會保險法,改革現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將新的就業形式(即零工和平臺工人)考慮在內。統一關鍵的養老保險參數,如繳費基數、繳費率和待遇要素,有助于縮小各制度之間以及每種制度內的養老待遇差距?,F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在性質上包含社會養老的一些要素,依靠每年自愿繳費(人民幣 200 元至 2000 元不等),地方政府對個人賬戶給予人民幣 30 元至 60 元不等的補貼作為激勵(目前政府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補貼占政府養老保險補貼總額的21%,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收入的62%)。要提高城鄉居民的養老待遇,達到與其他國家社會養老金相當的水平,就需要鼓勵居
142、民提高自愿繳費額,延長繳費年限(目前最低繳費年限設定為 15 年),同時還要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共財政投入,因為與對其他制度的財政補貼相比,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居民養老保險的補貼仍然相對偏低。25 人口老齡化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獲得醫療服務的機會不均衡和健康結果的差異。人口老齡化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獲得醫療服務的機會不均衡和健康結果的差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需要推進全面的醫療衛生改革,將資源優先分配給服務不足、獲得醫療設施和服務機會有限的地區和社區。這可以包括對基礎設施建設、人員培訓和遠程醫療技術的有針對性的投資,以彌合不同年齡人口組別之間的差距和城鄉差距。通過對低收入人群給予醫保補貼以減輕就醫負擔的政
143、策可能是關鍵。此外,在供給側改革方面,政府可以激勵醫療服務供給方建立外展計劃和流動診所,增加老年人獲得初級護理、篩查和慢性病管理服務的機會。最后,通過對身體活動、營養飲食、煙酒和含糖飲料控制(包括提高稅收)等需求方激勵措施,建立重視預防保健和推廣健康生活方式的綜合性老年健康服務系統,有助于減輕慢性病發病率上升的影響,改善人口健康結果,并確保老齡化人口獲得持續的醫療保障。最后,深化長期照護最后,深化長期照護體系體系改革有助于改革有助于填補老年人未得到滿足的護理缺口,優先關注目標填補老年人未得到滿足的護理缺口,優先關注目標人群和落后地區人群和落后地區?;趪一攫B老服務清單,進一步的長期照護政策
144、改革應促進現有項目覆蓋面的擴大,以覆蓋需要護理服務和援助的近貧和低收入老年人,特別是在覆蓋率極低的農村地區和落后地區,提高護理服務的范圍和質量,重點關注以家庭和社區為基礎的就地養老服務,并加強對殘疾或有認知障礙的老人的專業護理服務。為此,建立健全的融資機制對于幫助為擴大覆蓋面提供資金和確保財務可持續性至關重要。中國已在 49 個城市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借鑒這些試點的經驗教訓和國際經驗(如日本、韓國和德國),中國可以引入一個國家框架來擴大長期護理保險的規模。與此同時,政策改革應將補貼結構的政策性改革從過去的“補磚頭”、“補床頭”轉向“補人頭”、“補服務”,并促進私營部門的參與,以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
145、。最后,加強社會和衛生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可以建立促進綜合長期照護體系建設的有效機制,幫助分配稀缺資源以填補未滿足的護理缺口,提高護理質量,并在中國進入超老齡化社會時滿足日益增長的護理需求。25 有人擔心社會養老金會對老年人的儲蓄或工作動機產生抑制效應,但一些論文并未發現這種效應的證據或證據不足,尤其是農村居民的養老金(Zhang et al.2014;Giles et al.2023)。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35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Acemoglu,D.and P.Restrepo.2022.“Demographics and Automation.”The Review of
146、 Economic Studies,vol.89(1)pp.1-44,January.Age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Fudan University.2024.Chinas Silver Economy Development Research Report.http:/ Development Bank(2024).Aging Well in Asia.Aiyar,S.,C.Ebeke and X.Shao.2016.“The Impact of Workforce Aging on European Productivity.”IMF Working Paper
147、 2016/238.Washington DC:IMF.Billari,F.C.,Giuntella,O.and Stella,L.,2019.Does broadband Internet affect fertility?.Population studies,73(3),pp.297-316.Bloom,D.and J.Williamson.1998.“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2(3),pp.419-55.Bloom,D.
148、,D.Canning and J.Finlay.2010.“Population Ag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In:I.Takatoshi and A.Rose,editors,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Demographic Change in East Asi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61-89.Bheim,R.and T.Nice.2019.“The effect of early retirement schemes on youth employment.
149、”IZA World of Labor 2019:70v2.Buttner,Thomas,and Wolfgang Lutz.1990.“Estimating Fertility Responses to Policy Measures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6(3):539555.Brussevich,M.and E.Dabla-Norris,2021.“Chinas Rebalancing and Gender Inequality,”IMF Working Papers
150、2021/138,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Cai,F.and D.Wang.2005.“Chinas demographic transition:implications for growth.”In:Garnaut,Ross,Song,Lina(Eds.),The China Boom and Its Discontents.Asia Pacific Press,Canberra.Brussevich,M.and E.Dabla-Norris,2021.“Chinas Rebalancing and Gender Inequality,”IMF Workin
151、g Papers 2021/138,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Cai,Y.,W.Feng,and K.Shen.2018.“Fiscal 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Social Sector Expenditure in Chin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44(4),pp.811-831.Cao,J.,Ho,M.S.,Hu,W.,and Jorgenson,D.2020.“Effective labor supply and growth outlook in
152、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61,101398.Chen X,Huang B,and S.Li.2018.“Population ageing and inequality:Evidence from China.”World Economy.41:19762000.Chen,Z.and A.Park.2024.“Understanding the Health Capacity to Work among Older Persons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sian
153、Development Review(ADR),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Pte.Ltd.,vol.41(01),pages 39-67,March.Chen Q,Chi Q,Chen Y,Lyulyov O,Pimonenko T.2022.Does Population Aging Impact Chinas Economic Growt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19,12171.Chen X,Giles J,Yao Y,Yip W,Meng Q
154、,Berkman L,Chen H,Chen X,Feng J,Feng Z,Glinskaya E,Gong J,Hu P,Kan H,Lei X,Liu X,Steptoe A,Wang G,Wang H,Wang H,Wang X,Wang Y,Yang L,Zhang L,Zhang Q,Wu J,Wu Z,Strauss J,Smith J,Zhao Y.2022.“The Path to Healthy Ageing in China:A Peking University-Lancet Commission,”The Lancet 400(10367)(December 2022
155、):p1967-2006.Chomik,R.,P.OKeefe,and J.Piggott.2024.Pensions in Ageing Asia:Policy insights and priorities.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Population Ageing Research(CEPAR).Dang,Junwu,Lily Wang,Xiaoqi Yang,and Yanyan Wei.2021.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dicators System of Chinas Ageing Industries.
156、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Press.Deng,X.,W.Zhang and W.Wang.2018.“Does Population Aging induce Automation?”Modern Economic Analysis,vol.12,pp.17-24.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36 De Silva,J.and Y.Huang.2024.“Productive Longevity:What Can the World Bank Do to Foster Longer and More Productive Working Lives?”Wor
157、ld Bank.Dou,J.2019.“The Effect of Aging on Innovation:Mechan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China.”Population and Economics.Vol.236(5):78-93.(In Chinese).Duvander,A.-Z.,Lappegrd,T.and Andersson,G.2010.Family policy and fertility:fathers and mothers use of parental leave and continued childbearing in Nor
158、way and Sweden.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20(1),45-57.Emmers D,Jiang Q,Xue H,Zhang Y,Zhang Y,Zhao Y,Liu B,Dill SE,Qian Y,Warrinnier N,Johnstone H,Cai J,Wang X,Wang L,Luo R,Li G,Xu J,Liu M,Huang Y,Shan W,Li Z,Zhang Y,Sylvia S,Ma Y,Medina A,Rozelle S.2021.“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parent
159、al training interventions in rural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BMJ Glob Health.6(8).EU-OSHA.2016.Healthy Workplaces for All Ages:Promoting a sustainable working life.Feng,W.and A.Mason.2008.“The Demographic Factor in Chinas Transition.”In:Brandt,Loren,Rawski,Thomas G.(Eds.),Chinas G
160、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Cambridge Univ.Press,pp.136166.Feyrer,J.2007.“Demographics and Productivity.”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 89(1),pp.100109.Giles,J.,X.Lei,G.Wang,Y.Wang and Y.Zhao.2023.“One Country,Two Systems:Evidence on Retirement Patterns in China,”Journal of Pension Econ
161、omics and Finance,22(2)(April 2023):188-210.Glinskaya,E.,B.Hofman,L.Johnston,T.Haepp,and D.Wang.2022.“China and Population Aging: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and what do we know?Key Economic Aspects of Aging in China:Literature Review.”World Bank.Goldstein,J.R.,Koulovatianos,C.,Li,J.and Schrder,C.2017.
162、Evaluating how child allowances and daycare subsidies affect fertility.Centre for Financial Studies,CFS Working Paper Series 568.Hanewald,K.,R.Jia,Z.Liu.2021.“Why is inequality higher among the old?Evidence from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 66.Hu,H.,Y.Si,and B.Li,2020.“Decomposing Inequality in Long
163、-Term Care Need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A Life Course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17:2599.IMF.2019.Macroeconomics of Aging and Policy Implications.Washington DC:IMF.Jiang,Y.and L.Li.2024.“Projections of functional dependenc
164、e among the late middle-aged and older population from 2018-2048 in China:a dynamic microsimulation.”Global Health Research and Policy.9:15.Jones,R.S.,2024.Addressing demographic headwinds in Japan:A long-term perspective.Lalive,R.and Zweimueller,J.2009.How does parental leave affect fertility and r
165、eturn to work?Evidence from two natural experiment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4(3),1363-1402.Li,H.,L.Li,B.Wu and Y.Xiong.2012.“The End of Cheap Chinese Labor.”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6(4):57-74.Li,L.,Du,T.,&Hu,Y.2020.“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Healthcare Expenditure from
166、 a Healthcare Demand Perspective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Evidence from Beijing Ci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13:14031412.Li X,Chen M,Wang Z,et al.2018.Forgone care among middle aged and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evidence from the China H
167、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Baseline Survey.”BMJ Open;8:e019901.Li,Wang,Xu and Yuan 2020.“The role of public pensions in income inequality among elderly households in China 1988-2013.”China Economic Review,vol.61(2020)101422.Liang J.,Z.Ren,W.Huang and Y.He.2024.“Chinas Childbirth Cost Re
168、port 2022 Edition”.Yuwa Population Research Liu,Y.and N.Westelius.2016.“The Impact of Demographics on Productivity and Inflation in Japan.”IMF Working Paper 16/237.Washington DC:IMF.Lu,J.2016.Impacts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on Future Economic Growth:China Case Study.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
169、ce,China and the West 1950-2050:Economic Growth,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Pensions.University of Zurich.Luci-Greulich,A.and Thvenon,O.2013.The impact of family policies on fertility trends in developed countries.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29(4),387-416.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37 Lugo,M.,Lustig,N.,Mon
170、talva,M.,Tiwari,and Wang,Y.2024.“How Redistributive is Fiscal Policy in China?New Evidence on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Taxes and Spending.”World Bank.McDonald,Peter.2006.“Low Fertility and the State:The Efficacy of Policy.”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2(3):485510.Medvedev,D.,2020.Promoting Inn
171、ovation in China: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Good Practice,World Bank Group.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eng,X.,2023.Chinas Forty Years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Labor Supply:The Quantity Myth.IZA DP No.16207,June.Mrk,E.,Sjgren,A.,and Svaleryd,H.2009.Cheaper child care,more children.IZA Discussion Paper
172、No.3942.Ozimek,A.and Carlson,E.,2023.Remote Work and Household Formation.Working paper,Economic Innovation Group.Qiu Yu-lin,Ran Xiao-xing.Impact of medical service accessibility on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Analysis based on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data.Chinese Journal of
173、 Health Policy,2019,12(7):1-10.Rindfuss,R.R.,Guilkey,D.K.,Morgan,S.P.and Kravdal,.2010.Childcare availability and fertility in Norway.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36(4),725-748.Sobotka,T.,Matysiak,A.and Brzozowska,Z.,2019.Policy responses to low fertility:How effective are they.United Nations P
174、opulation Fund,98.Tiwari,S.,E.Skoufias,K.Vinha,and V.Montalva.2024.Forthcoming.Household Saving and Health Shocks in China.World Bank.United Nations.2004.“World Population to 2300.”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New York.Wang,H.and J.Huang.2023.“How can
175、Chinas Recent Pension Reform Reduce Pension Inequality?”Journal of Aging and Social Policy,35:1,37-51.Wang,X.Y.and Y.J.Han.2022.“Research on the medical insurance choices of migrant workers-Analysis based on Chinas rural-urban population flow survey data”(in Chinese).Wang,L.,and J.Klugman.2020.“How
176、women have fared in the labour market with Chinas rise as a global economic power,Asia&the Pacific Policy Studies,7(1):43-64.Wang,D.,M.Dorfman,and J.Feng.2022.Chinas Pension Reform:Progress,Challenges,and Prospects.World Bank.Wang,W.,H.Shi,Q.Li.2023.“Pension gap between the Chinese public and nonpub
177、lic sectors:Eviden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gration of dual-track pension scheme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85(2023)664688.Wei,Z.and R.Hao.2010.“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38,pp.472491.Wei,W.and Sanchez
178、Ortega,L.2022.Business Registration Reforms in China:A Case Study.Equitable Growth,Finance&Institutions Insight.World Bank,Washington,DC.World Bank.2014.Debt Resolution and Business Exit:Insolvency Reform for Credit,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Public Policy for the Private Sector note no.343,Washing
179、ton DC:World Bank.World Bank.2022.China Country Climate and Development Report.World Bank,Washington,DC.World Bank.2023.China Economic Update,December.“Which Way Forward?Navigating Chinas Post-Pandemic Growth Path.”World Bank,Washington,DC.World Bank.2024a.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January.World Ban
180、k,Washington,DC.World Bank.2024b.Commodity Markets Outlook.April.World Bank,Washington,DC.Yang Cui Hong,Chen Ya Li,LI Ning,WANG Zi Xing,HAN Wei,XUE Fang,WU Peng,GU Wen Tao,DU Jin,JIANG Jing Mei.Noncommunicable Disease Mortality with Population Aging in Eastern,Central,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Cu
181、rrent Status and Projection to 2030.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22,35(10):976-980.Yao,D.J.Ning and S.Wei.2017.“How does the Population Aging Affect Technology Innovation?”World Economy,vol.4,pp.105-128.中國經濟簡報 2024 年 6 月 38 Zhang,C.,J.Giles and Y.Zhao.2014.“A Policy Evaluation of Chinas N
182、ew Rural Pension Program:Income,Poverty,Expenditure,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Labor Supply”(in Chinese).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14(1)(October 2014):203-230.Zhang,E.,and T.Huang.2020.“Gender discrimination at work is dragging Chinas growth,Discussion paper,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
183、ics.Zhang,L.,R.Chen,and Y.Fang.2023.“Effect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on Healthcare Utilization Inequality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68.Zhang,T.,C.Liu,B.Lu,and X.Wang.2022.“Changes of Inequality in Functional Disability of Older Populations in China
184、from 2008 to 2018:a Decomposition Analysis.”BMC Geriatrics 22:308.Zheng,B.2019.China Pension Actuarial Projection Report(2019-2050).China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Publishing Press.Zheng,Y.,X.Zhang,and Y.Zhu.2021.“Overeducation,major mismatch,and return to higher education tiers:Evidence from novel data source of a major online recruitment platform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66.101584.Zhu,Y.and A.Osterle.2017.“Rural-Urban Disparities in Unmet Long-Term Care Needs in China:The Role of the Hukou Status.”Social Science&Medicine 191: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