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中國高校職稱評審外審專家調查報告(2024)(1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中國高校職稱評審外審專家調查報告(2024)(19頁).pdf(1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中國高校職稱評審外審專家中國高校職稱評審外審專家調查報告調查報告(2022024 4)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CUSS 課題組聯合發布課題組成員:王云海秦冠英吳報華姜子昊王藝霏2024 年 5 月目錄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1 1二、數據二、數據來源和說明來源和說明.1 1三、三、外審外審專家樣本數據專家樣本數據分析分析.2 2(一)外審專家院校分布情況.2(二)外審專家擔任導師情況.2(三)外審專家獲評人才稱號情況.3(四)外審專家學科背景情況.4(五)外審專家年齡分布情況.4四四、外外審專家與評審對象匹配度審專家與評審對象匹配度情況情況.5 5五五、外審專
2、家對外審制度、外審專家對外審制度的評價的評價.6 6(一)外審專家對評審保密性和公平性的滿意度.6(二)外審專家對第三方機構服務的滿意度.6(三)外審專家對評審費支付進度與額度的滿意度.7(四)外審專家對外部評審制度的總體滿意度.8六六、外審專家對高校教師評價機制改革的、外審專家對高校教師評價機制改革的評價評價.9 9(一)外審專家對所在高校人才評價體系的滿意度.9(二)對所在單位外審需求推薦采用第三方獨立外審的意愿.11(三)對所在高校推進人才評價體系改革的評價.12(四)對當前學術人才評價體制機制存在問題的關注度.13(五)對高校人才評價改革的建議.15七七、研究展望、研究展望.16161
3、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2020 年,人社部和教育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創新評價方式,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健全完善外部專家評審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獨立評價。上述指導意見實施以來,同行專家評議取得了何種成效?參與同行專家評議的是哪些專家?評審專家對外部評審制度以及當前包括高校教師職稱制度在內的人才評價體系如何評價?外部評審制度取得了哪些有益經驗以及存在何種問題?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委托“CUSS 項目”課題組聯合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對中國高校職稱評審外審專家進行專項調研。二、二、數據數據來源和說明來源和說明學術橋是當前行業領先的
4、第三方學術評價機構。2023 年,學術橋累計為 200所高校的 13462 名學術人員進行了職稱晉升小同行評價,參評專家 20111 人,出具評審意見 49194 份(僅職稱評審數據,非所有評審數據)。為進一步了解外審專家對高校職稱評審改革、第三方機構獨立評價工作、人才評價體系的“破五唯、立新標”等工作的看法意見和建議,課題組于 2024 年 1 月面向參與職稱評審的專家發放了線上調研問卷,共收回 2678 名外審專家的有效問卷。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數據在委托課題組之前,已經由學術橋進行充分脫敏處理,去掉委托機構和個人隱私信息,即刪除被評人姓名、聯系方式、成果名稱、所在機構、委托機構名稱、參評專
5、家的信息等信息,僅向課題組提供結構化數據。同時,課題組與學術橋簽署保密協議,承諾所有數據僅供學術研究和研究報告使用,全力保障以上數據信息安全。如有任何侵犯單位和個人隱私的行為請與課題組聯系,一經核實,課題組將馬上刪除相關信息。2三、三、外審外審專家樣本數據專家樣本數據分析分析課題組從外審專家院校分布、擔任導師情況、獲評人才稱號情況、學科背景和年齡分布等多個維度對外審專家進行了分析。綜合來看,外審專家所在機構的學術水平相對較高。他們在學科覆蓋方面也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在學術領域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一)(一)外外審專家院校分布審專家院校分布情況情況來自“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專家占比 68.32%,其中
6、原“211”高校專家占比64.34%,原“985”高校專家占比 32.93%。2678 名外審專家均為正高職稱。綜合來看,外審專家所在高校的學術水平相對較高,學科覆蓋方面具有較好的代表性,這些專家在學術領域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二)(二)外外審專家審專家擔任擔任導師情況導師情況2678 名外審專家絕大部分是博士生導師或碩士生導師,其中擔任博士生導師的占比 63.7%,擔任碩士生導師的占比 34.7%。3(三)(三)外外審專家審專家獲評獲評人才稱號人才稱號情況情況此次調研對象為各委托單位職稱評審外審參評的專家,多數參評項目并不要求參評專家有特定的人才稱號。按統計,2678 名評審專家中有國家杰出青
7、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25 名、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12 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6 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0 名、長江學者青年學者 4 名、“萬人計劃”入選者 27 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28 名、“千人計劃”入選者 14 名。數據說明,外審專家在人才稱號方面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涵蓋了從青年科研人才、高端學術帶頭人到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的廣泛范圍,這些受訪專家在學術界和科研領域具有較高的地位和影響力,是各自領域的優秀代表,對本次調研有重要參考意義。4(四)(四)外外審專家學科審專家學科背景情況背景情況從學科背景來看,2678 名外審專家來自 97 個一級學科、543 個二級學科。其
8、中,占比前十的一級學科依次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工商管理、臨床醫學、數學、外國語言文學、化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體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以超過 5%的占比顯著領先,工商管理、臨床醫學、數學和外國語言文學等學科也有較高的占比,這些領域專家外部評審參與程度較高?;瘜W、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占比稍低,體育學的占比略低,但仍位于前十名。(五)(五)外外審專家年齡分布審專家年齡分布情況情況課題組對年齡數據分析發現,5059 歲的專家占比最高,達 41.94%;4049歲的專家占比其次,達 33.15%;表明這兩個年齡段是評審專家集中的主力人群,同時也反映出
9、大部分評審專家的資歷和評審經驗相對豐富。6069 歲的專家占比第三,達 19.52%;40 歲以下和 70 歲以上專家合計占比不足 10%,表明這三個年齡段的參評專家受學術能力和老齡化影響較大。40 歲以下的專家也占有一定比5例,說明專家群體出現年輕化趨勢。綜合來看,評審專家中心的專家年齡分布涵蓋了不同年齡段專家,這些專家有不同的學科背景、學術能力及評價經驗,系統可以更精準地根據各委托單位的評審要求,智能匹配評審專家,確保人才評價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四四、外外審專家與評審對象匹配度審專家與評審對象匹配度情況情況課題組的調查發現,外審專家認為其與評審對象學術背景的匹配度非常高。外審專家中認為“非常
10、匹配”的占比為 65.03%,“比較匹配”的占比為 34.43%,兩者合計為 99.46%,這一數據說明評審對象與評審專家整體學術背景匹配程度非常高。同時,有 0.54%的外審專家表示“一般”,這與評審委托單位中的一些冷門及交叉學科評審項目對被評人所處學科的專家匹配要求過于嚴格有關。6五五、外審專家對外審制度、外審專家對外審制度的評價的評價(一)(一)外審專家對評審保密性和公平性的滿意度外審專家對評審保密性和公平性的滿意度第三方機構的評審服務保護被評人和參評專家的隱私、維護評審的獨立性、促進學術誠信、保證評審的保密性和公平性是至關重要的,這對評審過程的質量和結果的可信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在評審
11、專家對于評審過程的保密性和公平性滿意度方面,“非常滿意”占比 82.74%,“比較滿意”占比 16.51%。這兩項總和達到 99%以上。這表明由第三方機構(學術橋)獨立實施的學術評審的保密性和公平性在評審專家中取得了極高的評價。(二)(二)外審專家對第三方機構服務的滿意度外審專家對第三方機構服務的滿意度外審專家對于第三方機構提供服務的“非常滿意”占比達到 56%,“比較滿意”占比 43%,兩者之和達 99%,表明外審專家對第三方機構(學術橋)開展的獨立評審的服務非常認可。7(三)(三)外審外審專家對評審費支付進度與額度專家對評審費支付進度與額度的的滿意度滿意度從調研數據看,外審專家對于評審費的
12、支付進度和額度普遍表示滿意,這種滿意度在不同背景的專家中有所差異,但整體趨勢一致??傮w來看,外審專家對評審費支付進度和額度的滿意度較高,顯示出評審制度在經濟激勵方面的有效性。從院校層次來看,“雙一流”高校的評審專家滿意度雖然略低于整體水平,但差異不大。這可能與這些院校專家對評審費的期望值較高有關,他們可能期望獲得與自己學術地位相匹配的報酬。1 1、外審專家對評審費支付進度的滿意度外審專家對評審費支付進度的滿意度2 2、外審專家對評審費支付額度的滿意度外審專家對評審費支付額度的滿意度8(四)(四)外審專家對外部評審制度的總體滿意度外審專家對外部評審制度的總體滿意度從調研數據看,評審專家們對外部評
13、審制度總體滿意度非常高,“非常滿意”與“比較滿意”占比總和達到了 99.06%。這反映了外部評審制度在流程設計、公正性、透明度等方面得到了專家的廣泛認可。從擔任導師情況來看,博士生導師的滿意度略高于碩士生導師。這可能與博士生導師在學術界的地位和評審經驗有關,他們可能對評審制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高的期望。從專家所在學校層次看,“雙一流”高校的滿意度略低于整體,但是差距不大。這表明外部評審制度得到了較好的執行和認可,但仍有改進空間,特別是在滿足不同背景專家的具體需求方面。9六、六、外審專家對高校教師評價機制改革的外審專家對高校教師評價機制改革的評價評價針對當前高校學術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改革熱點問題,
14、課題組對外審專家開展了調研。調研從“對所在高校人才評價體系的滿意度”“推薦采用第三方獨立外審的意愿”“所在高校推進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工作情況評價”“對當前學術人才評價機制存在問題的關注度”“對高校人才評價改革的建議”五個方面了解外審專家的看法、意見及建議。(一)(一)外審專家對所在高校人才評價體系的滿意度外審專家對所在高校人才評價體系的滿意度調研中,課題組通過分析人才評價體系的七個主要評價維度,發現高校人才評價體系在多數維度上表現良好,但仍需針對特定領域進行優化和改進。其中,“新教師招聘”“職稱或職級晉升”“教師的學術研究貢獻度”滿意度(“滿意度”為“非常滿意”與“比較滿意”選項占比之和)排名前
15、三,分別達到 72.25%、72.12%和 67.93%,表明在這些維度上的評價體系相對成熟和公正。整體滿意度較高,說明評價體系在多個方面表現均衡,但同時發現“非常滿意”在各個維度中占比均居第三,說明現有高校人才評價體系在發展均衡良好的基礎上仍有一定的改進空間。外審專家對“教師的社會服務貢獻度”“教師績效考核和獎勵”以及“教師的人才培養貢獻度”滿意度相對較低,分別為 57.51%、60.71%、61.29%,這提醒高校在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改革上要考慮進一步細化和優化評價標準。10“教師的社會服務貢獻度”滿意度較低,表明評價體系需要提升認可度,建議高校增加對教師社會服務工作的重視和認可,通過評價體
16、系的調整,鼓勵教師參與社會服務活動。同時,“教師的人才培養貢獻度”和“教師的績效考核和獎勵”也有改進的空間,建議高校加強教師在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的評價,確保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效果得到合理評價。課題組通過分析還發現,不同層次高校的參評專家對所屬院校人才評價體系各方面滿意度分布趨勢相似,但“雙一流”高校專家滿意度高于均值,可見“雙一流”高校在人才評價體系建設方面走在我國高校前列。對此應加深不同層次院11校間的交流與合作,來不斷推進我國高校人才評價體系的改革、優化。高校自身也應通過持續的評估和調整,進一步提升評價體系的公正性、透明度和激勵效果,促進高校人才的全面發展。(二)(二)對所在單位外審需求推
17、薦采用第三方獨立外審的意愿對所在單位外審需求推薦采用第三方獨立外審的意愿課題組發現,高校評審工作中第三方評審的方式取得了較高的評價,給受訪者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非常愿意”與“愿意”這兩個高推薦意愿選項占比總和為 93.58%;該總和在博導與碩導中分別為 93.62%和 92.47%,由此可知博導推薦意愿略高于碩導。12(三)(三)對所在高校推進人才評價對所在高校推進人才評價體系體系改革的評價改革的評價調研結果顯示,受訪者普遍對改革持積極態度,在從九個維度出發對所在高校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工作的評價中,總體上受訪者對于各項進步的認可度都維持在“比較符合”的較高水準。按照“非常符合”與“比較符合”選
18、項占比之和統計,其中“更加關注代表作質量”(75.90%)“更加重視小同行評價(70.52%)”“學術成果類型更加多樣(67.66%)”,這三項改革都取得了高度的認可,反映出改革在推動同行評價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上獲得了專家的認可。而“更加關注團隊整體評價(56.04%)”“不同成果之間折算更加合理(52.83%)”“五唯現象大幅減少(52.79%)”這三個維度中,“一般”評價占比顯著高于其他方面,說明“五唯”現象的減少尚未達到預期目標,在團隊整體評價關注度、不同成果之間折算方式方面,高校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改革工作依然有待進一步落實。人才評價體系仍需改革,應更加關注代表作的質量、小同行評價、實際貢獻
19、和影響以及團隊整體評價。同時,評價周期的設置、學術成果類型的多樣性、人才分類評價的合理性、不同成果之間的折算標準以及減少“五唯”現象也是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應持續關注并推進人才評價體系改革,以適應教育和科研發展的新需求,構建一個更加公正、科學和多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促進高校人才的全面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升。13“雙一流”高校受訪專家滿意度與平均值接近,但“非常不符合”在除“更加關注代表作質量”之外的各方面被選次數均有所上升,說明高校在一流學科建設進程中,也應重視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改革推進的全面性,保障人才培養體系健康有序運轉。(四)(四)對當前學術人才評價對當前學術人才評價體制體制機制存在問題的關
20、注度機制存在問題的關注度調研發現,對當前學術人才評價體制機制存在的問題,外審專家關注度最高的是“只注重科研,輕視教學和社會服務(52.65%)”,其次是“評價標準單一14(44.77%)”和“過度強調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44.54%)”。此外,“破五唯工作效果不明顯(39.20%)”“人才分類標準不科學(38.80%)”和“評價結果與實際貢獻不符(32.34%)”三方面問題關注度也相對較高,均在 30%以上。上述問題共同反映了當前學術人才評價體制機制仍有改進空間,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公平性、根本性與科學性均有待提升。博士生導師關注度最高的問題包括“只關注科研,輕視教學和社會服務”、“評價標準
21、單一”“過度強調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和“破五唯”工作效果不明顯”,而碩士生導師則對“只關注科研,輕視教學和社會服務”關注度最高,其次為“過度強調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和“評價標準單一”,進一步表明了各項問題存在的普遍性。15(五)對高校人才評價改革的建議(五)對高校人才評價改革的建議總體來看,在高校學術人才評價的改進建議中,外審專家們最常選擇的是“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建立長期穩定的人才培養機制”與“多元化人才分類評價為各類人才發展創造條件”。外審專家們對于豐富評價機制和建立長期穩定機制仍有著較為強烈的要求。他們普遍認為,現有的人才評價體系亟需改革,應采用更多元化、科學合理、注重實際貢獻和
22、同行評價的方式來評價人才。此外,還應建立長期穩定的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學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并加強評價過程的監督與反饋?!半p一流”院校專家意見與總體意見基本一致,可見在不同層次院校中改進建議基本一致,學術工作者訴求統一性較高,也進一步佐證了當前人才評價體系存在問題主要存在于前文所述的評價機制豐富度、穩定性這些方面。16碩博導師對于這些建議的關注度呈現著相似的分布,但依然可以觀察到一些差異。相比較而言,博士生導師更加期望在小同行評價、實際貢獻評價、機制穩定性等方面的進步,碩士生導師則更加關注評價體系與人才分類評價的多元化以及人才分類評價的細化。就兩個群體內部比較來看,碩士生導師對改進建議整體關注度明
23、顯高于博士生導師。七七、研究展望、研究展望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發展,高校人才評價旨在更好地推進大學教師的成長。評審人的質量是評審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外審專家一方面需要是學術領域的權威,在某(或幾個)學科領域擁有扎實的學術基礎和相應的學術水平,能夠準確把握所在學科的研究重點、難點以及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外審專家也應是評價領域的專家,具備必要的評價素質、技能和方法,能夠依據既定的評價導向和標準,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簡言之,評審專家不僅要精通學術,也應懂評價。評審機制是確保評審質量的關鍵。一個優秀的評審機制應充分考慮送審高校的需求,全面分析送審人員的代表性成果及其類型,精確篩選并匹配相同研究領17域的小同行專家。同時,應要設計科學合理的評審意見表和評審選項,完善代表性成果的多元化分類,細化專家外審意見的應用方式,并在確保保密和公正的基礎上提升評審效率。課題組未來將持續對評審專家開展調查,深入研究高校學術人才發展與評價體系的相關議題,不斷優化人才評價體制機制的建設,共同推進中國高校學術人才隊伍的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偨Y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