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位智庫:2024中國具身智能創投報告(30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量子位智庫:2024中國具身智能創投報告(30頁).pdf(3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自1950年艾倫圖靈首次提出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概念,直到進入21世紀,具身智能才在機器人領域進一步發展。近兩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大模型的出現,人們開始看到具身智能實際應用的可能性,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布局和投身這一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今年以來,科技巨頭們在具身智能領域的動作不斷谷歌發布了融合視覺、語言、動作的RT系列機器人模型的新成果RT-H,英偉達在GTC大會上推出了人形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Project GR00T,特斯拉擎天柱(Optimus)機器人從疊衣服、散步到進廠“打工”,就連OpenAI也宣布時隔四年重新組建機器人團隊除了頂流大廠之外,具身智能初創企業
2、更是參與和推動這次浪潮的主角。遍觀海內外,近年來不斷有頂級院校和科技巨頭AI/機器人實驗室出身的專家創立或參與創立具身智能企業;不同企業具身智能機器人產品的動態相較以往更密集地向公眾傳遞;具身智能初創公司融資狀態火熱,明星創企單輪融資額破億屢見不鮮,整體估值水漲船高。在中國具身智能創投報告中,量子位智庫對具身智能的背景現狀、技術原理與路線、國內創業格局、融資梳理及代表創企、創業者背景等方面進行了系統介紹,希望為科技從業者和愛好者們描繪出國內具身智能創業的澎湃藍圖。010203040501具身智能定義根據中國計算機協會的定義,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一種基于物理身體進行感知和行動的智
3、能系統,它通過智能體與環境的交互獲取信息、理解問題、做出決策并實現行動,從而產生智能行為和適應性。本篇報告研究的具身智能以通用智能機器人載體為主,不包含無人車等物理形態。普通機器人具身智能機器人自主性按預設程序執行任務可自主完成任務感知能力只有基本的感知能力具備高級的感知系統,如視覺、聽覺、觸覺等交互能力依賴于編程指令或外部控制與環境和人類進行復雜交互學習能力依靠人工進行編程或更新可實現自我進化和適應性學習適應能力只能在預設的參數或條件下工作可在變化的環境中自主調整行為應用場景適用于結構化環境和重復性任務可用于未知環境和復雜任務具身智能機器人與普通機器人的區別主要集中在自主性、感知與交互能力、
4、學習與適應能力、應用場景等方面。具身智能火熱現狀 產業端科技巨頭布局具身智能生態 谷歌繼去年推出首個控制機器人的視覺-語言-動作模型RT-2之后,于今年3月又推出RT系列的最新模型RT-H,在多個任務評估中相比RT-2平均提高了15%的成功率。英偉達今年2月宣布成立GEAR(Generalist Embodied Agent Research)實驗室,專注通用具身智能體研究;在3月的GTC大會上,英偉達發布人形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Project GR00T,以及專為人形機器人打造的新型計算平臺Jetson Thor。微軟不僅和英偉達、OpenAI一起投資了具身智能明星創企Figure AI,今年
5、5月還與仿人機器人公司Sanctuary AI達成合作,為其提供Azure云資源、加速具身AI研究。OpenAI與Figure、1X Technologies 等公司合作開發機器人大模型,并將視覺語言模型加持在Figure 01人形機器人上;同時時隔四年重新組建了自己的機器人團隊。特斯拉持續發布擎天柱(Optimus)機器人的演示視頻,展示其從疊衣服、散步到進廠分揀電池的最新進展。具身智能火熱現狀 學術端高校機構研究具身智能系統 斯坦福大學李飛飛團隊推出VoxPoser,基于環境信息和自然語言命令,通過大語言模型和視覺語言模型的交互,指導系統為機器人生成相應的操作指示地圖。李飛飛教授今年也發起
6、空間智能方向的創業項目,目標讓AI像人類一樣對視覺信息進行高級推理??▋然仿〈髮W研發出OmniH2O(Omni Human-to-Humanoid)全身遙控系統,實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的實時全身遠程操作,并用宇樹科技的H1-ReS人形機器人做了效果演示。北京大學推出一系列具身智能研究成果,包括具身導航系統DiscussNav、具身大模型ManipLLM、機器人多模態大模型RoboMamba等。清華大學、中南大學研發出具身智能體開放平臺LEGENT,利用所生成的數據訓練視覺-語言-動作模型。智源研究院在今年6月的智源大會上推出世界首個端到端基于視頻的多模態具身大模型NaVid。具身智能火熱原因:
7、大模型及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自1950年艾倫圖靈首次提出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概念,直到進入21世紀,具身智能才在機器人領域進一步發展。近兩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大模型及生成式AI的發展,大眾逐漸看到具身智能實際應用的可能性,而不僅僅將其看作象牙塔內的學術研究。英偉達CEO黃仁勛和斯坦福李飛飛教授等產業界和學術界的旗幟性人物紛紛為具身智能站臺,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具身智能將成為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大模型與機器人耦合,激發人們對AGI的想象對生成式AI而言,機器人是大模型能力的理想載體,是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階段、從單純數字領域的應用到與物理世界交互的必然途徑。對通用機器人而
8、言,大模型提供了更強大的“AGI大腦”,提升了機器人在感知、理解和規劃任務上的泛化能力,也對人機交互產生顛覆性影響。02技術原理具身智能本質上是為以機器人為代表的物理實體注入人工智能,使其能感知、學習并與環境動態交互。能力拆解感知規劃控制執行具身智能系統大腦,負責感知、理解和規劃,主要通過大語言模型、視覺語言模型來驅動上層中層底層小腦,負責運動控制和動作生成,主要通過運動控制算法、反饋控制系統來實現身體,負責動作執行,由機器人本體(包含機械結構、傳感器、執行器等)來支持圖:Figure 01機器人技術路線具身智能的算法方案可分為分層決策模型和端到端模型兩種路線。端到端模型分層決策模型以Goog
9、le RT-2為代表,通過一個神經網絡完成從任務目標輸入到行為指令輸出的全過程。首先在大規?;ヂ摼W數據預訓練視覺語言模型,然后在機器人任務上微調,結合機器人動作數據,推出視覺語言動作模型。RT-2不僅負責最上層的感知與規劃,還參與中下層的控制與執行,打通了端到端的鏈路。端到端模型的缺點是:訓練數據海量、消耗資源巨大、機器人執行實時性差。以Figure 01為代表,將任務分解成不同層級,以多個神經網絡訓練,再以流程管線的方式組合。Figure 01頂層接入OpenAI的多模態大模型,提供視覺推理和語言理解;中間層神經網絡策略作為小腦進行運動控制并生成動作指令;底層機器人本體接受神經網絡策略的動作
10、指令,進行控制執行。分層決策模型的缺點是:不同步驟間的對齊和一致性需解決。圖:RT-2模型閉環控制流程,來源https:/robotics-transformer2.github.io/assets/rt2.pdf圖:Figure 01線程,來源https:/ 劣勢:學習到的行為策略受限于專家數據,對于未見過的情況泛化能力較差強化學習智能體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來學習最佳行為策略,以最大化某種累積獎勵。優勢:能夠通過探索環境學習未知的策略;可以處理高度不確定和動態變化的環境 劣勢:需要大量的探索和試錯,學習過程緩慢;對于復雜任務,設計合適的獎勵函數難度較高技術路線具身智能的數據采集可分為基于仿真環境
11、數據和基于真實世界數據兩種路線?;诜抡姝h境的數據采集(Sim2Real)基于真實世界的數據采集Sim2Real(Simulation to Reality)在仿真環境中學習技能和策略,并遷移到現實世界中。優勢:數據可大規模獲取,成本低 劣勢:對仿真器要求高,仿真環境與真實世界存在差異;遷移過程中存在性能下降基于真實世界數據采集直接從現實世界數據中學習,包括本體采集、遙操作、動態捕捉、視頻學習等方式。優勢:數據更真實可靠 劣勢:數據少、泛化性差;通過機器本體和人采集,成本高、難度大、效率低03具身智能浪潮主要參與者科技大廠傳統機器人公司具身智能創業公司阿里通義千問聯合有鹿機器人發布具身智能大模
12、型LPLM百度為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Walker S接入文心大模型騰訊通過RoboticsX機器人實驗室持續研究多模態大模型與機器人的融合華為成立具身智能創新Lab且與樂聚機器人合作發布盤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小米成立獨立的人形機器人公司,推出Cyberone機器人優必選推出面向工業領域的人形機器人Walker S宇樹科技發布通用人形機器人H1傅利葉智能發布通用人形機器人GR-1達闥機器人發布搭載云端大腦的人形機器人XR4樂聚機器人發布搭載開源鴻蒙系統的人形機器人“夸父”近兩年不斷有AI頂級院校和科技巨頭AI/機器人實驗室出身的專家學者創立或參與創立具身智能企業。這些初創公司技術實力優越,吸引無數投資
13、,帶來更密集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產品動態更新,是參與和推動這次具身智能浪潮的重要主角。國內具身智能浪潮的主要參與者包括科技大廠、傳統機器人公司和新生代的具身智能創業公司等。其中,數量眾多的創業公司們正將最前沿學術研究與產品研發相結合,為具身智能市場釋放無限想象力。機器人本體(整機)研發商具身智能創業公司分類及圖譜人形機器人廠商其他機器人廠商智元機器人星塵智能逐際動力加速進化松延動力星動紀元銀河通用開普勒探索智平方科技戴盟機器人帕西尼感知科技千尋智能月泉仿生星海圖求之科技方舟無限數據&系統方案供應商大模型研發商有鹿機器人X Square穹徹智能艾歐智能跨維智能以雙足或輪式腿的人形機器人產品為代表,機
14、器人通常擁有類人外形,包括頭部、軀干、手臂、腿等,且能夠模仿人類基本動作,如行走、跑步、跳躍、抓握和操作物體,還可以通過語音、視覺或觸覺等方式與人類進行交互。以雙臂機器人產品為代表,機器人擁有非完全體的類人外形,通過靈巧手、機械臂、行走腿等高自由度關節,展現人體結構與外界交互、執行任務的能力。機器人本體研發商-人形機器人機器人本體研發商-其他機器人專注通用機器人大腦研發,為機器人提供通用的大模型底座。主要是通過動作捕捉、sim2real等方式,為機器人研發提供多模態數據支持,以及感知和決策規劃系統支持。機器人大模型研發商機器人數據及系統方案供應商若愚科技僅列舉代表性公司雅可比機器人小雨智造04
15、國內創企融資及產品進展梳理公司創立時間融資輪次最新融資額投資方估值產品類型最新公布產品產品階段智元機器人2023.2A+輪超10億元紅杉中國、M31資本、高瓴創投、鼎暉投資、BV百度風投、經緯創投、比亞迪等約70億元人形機器人遠征A2有樣機展示,即將面向商用帕西尼感知科技2021.6A+輪數億元新奧資本、北汽產投、南山戰新投、盈富泰克等暫無人形機器人Tora有樣機實體展示逐際動力2022.1A輪億元阿里巴巴、招商局創投、上汽集團、峰瑞資本、綠洲資本、明勢資本等暫無人形機器人CL-1有演示視頻,正在探索商用星塵智能2022.12A輪數千萬元云啟資本暫無人形機器人Astribot S1有演示視頻,
16、預計2024年商用穹徹智能2023.11A輪未披露無限基金SEE Fund、MFund魔量資本、小苗朗程等暫無具身智能大模型Noematrix Brain正在零售運營、物流揀選等領域探索應用跨維智能2021.6Pre-A輪億元聯想創投、聯創資本、松禾資本、真格基金等暫無數據及系統方案DexCore系統已商用加速進化2023.6Pre-A輪數千萬元源碼資本、水木創投和盈港資本等暫無人形機器人BR002有演示視頻,預計2024年小批量量產松延動力2023.9Pre-A輪未披露金沙江聯合資本、九合創投、SEE Fund無限基金、小苗朗程等暫無人形機器人Song內部研發迭代中X Square2023.
17、12天使+輪數千萬元聯想之星、九合創投等暫無具身智能大模型具身大模型預計3-5年時間內實現初步商業化落地月泉仿生2023.6天使+輪千萬元梅花創投等暫無其他機器人行走機器人已簽署近千萬元商業化訂單(按最新融資所在輪次從后期向前期排列)國內創企融資及產品進展梳理公司創立時間融資輪次最新融資額投資方估值產品類型最新公布產品產品階段銀河通用2023.5天使輪7億元美團、北汽、商湯國、訊飛、啟明創投、藍馳創投、經緯創投、源碼資本、IDG資本約15億元人形機器人GALBOT G1有樣機實體展示,預計2026年開始量產星動紀元2023.8天使輪超1億元世紀金源、聯想創投、金鼎資本等暫無人形機器人小星、小星
18、Max有演示視頻,預計2024年小批量量產有鹿機器人2023.2天使輪超1億元元璟資本、創新工場、百度風投等暫無具身智能大模型Master2000已簽訂超千萬元的具身智能通用大腦訂單智平方科技2023.4天使輪數千萬元SEE Fund無限基金、清智資本、國投創盈等暫無人形機器人Alpha Bot有樣機實體展示戴盟機器人2021.12天使輪數千萬元昆仲資本暫無人形機器人Sparky 1有demo視頻艾歐智能2023.5天使輪數千萬元源碼資本暫無數據及系統方案頭盔和動作捕捉套裝正在推進與本體和大模型公司合作星海圖2023.9天使輪千萬美元IDG資本、無限基金SEE Fund、BV百度風投、金沙江創
19、投等暫無其他機器人超輕型力控機械臂A1內部研發迭代中若愚科技2023.4天使輪超5000萬元東方精工、昆仲資本等暫無具身智能大模型若愚九天大模型已與數家機器人本體廠商及傳統制造業企業展開合作開普勒探索2023.8天使輪未披露北洋海棠基金、尚勢資本等暫無人形機器人先行者K1、先行者S1和先行者D1有演示視頻和樣機實體展示,預計2024年下半年量產雅可比機器人2023.4種子輪未披露百度前COO、YC中國創始人陸奇暫無具身智能大模型 J-Mind、J-Box 已在商超場景中應用(按最新融資所在輪次從后期向前期排列)國內代表性創業公司智元機器人,一家專注于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產品研發的創新企業,由前
20、華為“天才少年”彭志輝(稚暉君)等創立,目前已融資到A4輪,吸引了包括高瓴創投、百度風投、比亞迪等知名企業及投資機構的參與。公司在2023年8月推出第一代通用型具身智能機器人遠征A1,具備業界領先的雙足行走、智能任務執行和人機互動等能力,在WAIC2024上展示了新一代面向商用的人形機器人遠征A2。逐際動力,專注通用機器人研發,2023年12月發布了人形機器人CL-1的演示視頻,實現國產人形機器人首次基于實時地形感知動態上樓梯、下斜坡,今年4月也更新了demo視頻,進一步展示了CL-1上樓梯和往返跑步的能力。從5月到7月,公司完成了由阿里巴巴、招商局創投、上汽集團旗下尚頎資本等領投的A輪戰略融
21、資,預計會加速對機器人產品的打造和商業場景的開拓。星塵智能,前騰訊RobticsX一號員工來杰創立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2024年4月,星塵智能推出“最接近人類操作性能”的AI機器人Astribot S1。這款機器人通過模仿學習,能夠以媲美成年人的操作速度和靈活度,執行多項對人有用的復雜任務。S1機器人已接入大模型測試,并預計在2024年內完成商業化。國內代表性創業公司加速進化,專注于人形機器人及運控開發平臺研發。今年4月加速進化發布了人形機器人產品BR002的demo視頻,能夠從躺倒在地的狀態下,反向折疊腿部站立起來,展現了與波士頓動力Atlas相似的站立方式。公司5月份完成新一輪源碼資本領
22、投的數千萬元融資,預計用于機器人產品小批量量產及市場推廣等。星動紀元,由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孵化,成立半年內就獲得了超億元的天使輪融資,致力于具身智能以及人形通用機器人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已經推出了兩款型號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小星和小星Max。其中小星Max作為一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具備超高的自由度和靈巧手,可用于工廠制造或服務場景。國外創企融資及產品進展梳理公司創立時間融資輪次最新融資額投資方估值產品類型最新公布產品產品階段Covariant2017C+輪7500萬美元Index Ventures、Radical Ventures、Geoffrey Hinton、楊立坤、李飛飛、Jeff De
23、an等暫無具身智能大模型Covariant Brain、RFM-1已和工業機器人公司合作Figure2022.1B輪6.75億美元微軟、OpenAI、英偉達、亞馬遜等26億美元人形機器人Figure 01有演示視頻,預計2024年在寶馬工廠開始部署Agility Robotics2015B輪1.5億美元DCVC、Playground Global、亞馬遜等暫無人形機器人Digit已與亞馬遜、福特汽車、曼哈頓聯合公司合作,計劃推進量產1X Technologies 2014.3B輪1億美元EQT Ventures、Samsung NEXT、OpenAI等3.75億美元人形機器人NEO內部研發迭代
24、中,預計2024年商用并量產Skild AI2023.5A輪3億美元光速創投、Coatue、軟銀集團、貝索斯、紅杉資本、亞馬遜等15億美元具身智能大模型Skild Brain正在進行技術研發和產品打磨Sanctuary AI2018A輪5850萬美元Bell、Evok Innovations、加拿大出口發展局、麥格納等暫無人形機器人第七代Phoenix有演示視頻和樣機實體展示,即將在麥格納業務線部署World Labs2024.4天使輪約1億美元a16z、Radical Ventures等10億美元具身智能大模型理解三維物理世界的模型內部研發迭代中Apptronik2016.1種子輪2870萬
25、美元Terex、Perot Jain、Capital Factory、Grit Ventures等暫無人形機器人Apollo有演示視頻和樣機實體展示,已在奔馳工廠商業試點Mentee Robotics2022種子輪1700萬美元Ahren Innovation Capital等暫無人形機器人Menteebot有演示視頻,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部署量產(按最新融資所在輪次從后期向前期排列)國外代表性創業公司Figure是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最出圈的的明星創企,去年10月發布人形機器人產品Figure 01。在今年1月的demo視頻中,Figure 01通過觀看人類示范視頻,通過10小時端到端訓練成
26、功完成了操作咖啡機的“煮咖啡”任務;隨后,Figure宣布與OpenAI合作,在3月份放出的新demo視頻中,通過OpenAI多模態大模型加持的Figure 01展示出和人類自如對話的能力,且能規劃動作、擁有短期記憶、可以用語言解釋推理過程,瞬間引發整個科技圈的關注和討論。Sanctuary AI是另一家知名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它致力于開發“具有類人智能的通用機器人”,其產品Phoenix人形機器人已經更新至第七代。Sanctuary AI不僅拿到麥格納集團的戰略投資,還與這家全球第四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達成了戰略合作,將機器人部署在其工廠中,利用麥格納的汽車產品組合、工程和制造能力對機器人的
27、成本和可擴展性進行多方面評估。另外,Sanctuary AI也正在與微軟合作開發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大模型。1X Technologies是除了Figure之外,又一家拿到OpenAI投資且與之開展合作的人形機器人公司。這家企業位于挪威,產品線中輪式機器人EVE能執行巡邏、監控、搬運等多項任務,目前已應用于醫療等領域。在拿到B輪融資的資金支持后,其第二代產品雙足人形機器人NEO也預計今年年內推出并將在挪威和北美地區進行量產。國內外具身智能創企特色鮮明相同點國內外具身智能創企背后的投資方往往都有科技大廠參與。創業公司與微軟、英偉達、OpenAI、阿里巴巴、百度等行業巨頭一拍即合,主要是因為其在研發、
28、實驗過程中持續的資金需求,以及對算力、數據、模型等資源的需求,與科技巨頭公司自身對于前沿AGI方向的布局,以及自身業務生態的能力十分匹配。不同點國內外具身智能廠商都選擇率先在汽車制造業務中嘗試部署機器人。一是因為潛在需求強,汽車制造流程(尤其是總裝環節)有較高的人工成本,長遠來看機器人替代有助于降低成本、緩解勞動力緊缺情況,二是因為汽車工廠提供了豐富的實際應用場景,有助于機器人收集數據,進行學習和優化。國內外研發機器人整機的創業公司數量都多于專注機器人大模型及數據領域的創業公司。整機研發更能形成鏈路閉環,通過機器人本體在物理環境中的部署,自主采集現實數據,再不斷地更新算法模型,優化機器人本體的
29、任務執行。與國外具身智能企業相比,國內創企的融資輪次尚處早期。國內具身智能市場仍處于相對早期的發展階段,許多初創公司仍在探索和驗證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國內具身智能創企的機器人產品在實際商業環境中進行部署嘗試的節奏較慢。國內制造業的勞動力缺口暫時可控,機器人替代需求并不急迫,同時普通制造企業對機器人在工廠環境工作的失效成本較為審慎。但以優必選Walker S接連合作蔚來、東風柳汽、一汽大眾為示范,國內具身智能機器人正在汽車制造、商超及藥房分揀補貨等場景加速落地。05創業者學術背景對具身智能領域的創業者而言,深厚的學術背景往往更是公司在創始階段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當我們遍覽國內知名具身智能創企的創
30、始人們,發現幾乎每位創始人或聯合創始人都出自業內頂尖院校,且師承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在小小的學術圈子里,創業者們產生了或多或少的交集。清華大學在這些培養出諸多具身智能創業者的頂尖院校中,清華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渡大學等派系格外引人注目。交叉信息學院清華交叉信息學院是國內具身智能創業公司最重要的搖籃之一。星動紀元創始人陳建宇在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取得學士學位。松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是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的博士。星海圖的聯合創始人趙行、許華哲,不僅是清華叉院的助理教授,還分別擔任清華MARS Lab和具身智能實驗室的主任。電子系清華電子系也是具身智能人才培養的基石院系。星海圖創始人高繼揚以及銀河通
31、用聯合創始人王鶴,本科都是畢業于清華電子系。自動化系清華自動化系同樣是具身智能領域的重要力量。加速進化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程昊,本碩均畢業于清華自動化系,師從著名機器人專家趙明國教授(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研究員、機器人控制實驗室和無人系統中心類腦機器人交叉中心主任),后者后來也成為了加速進化的首席科學家。注:根據當事人訪談、學校官網、領英等互聯網公開資料整理創業者學術背景人工智能實驗室 穹徹智能的創始人之一盧策吾博士,在2015年赴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開展博士后研究,其導師就是“AI教母”李飛飛教授和美國三院院士Leonidas J.Guibas教授。電子工程系 銀河通用聯合創始人王鶴2021
32、年在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同樣師承Leonidas J.Guibas教授。王鶴博士和盧策吾博士兩位創業者可算師出同門。仿生與靈巧操作實驗室 穹徹智能另一位創始人王世全在斯坦福仿生與靈巧操作實驗室(BDML)及人工智能實驗室(機器人方向)取得博士學位,師從仿生機器人奠基人、斯坦福大學設計研究中心主任Mark Cutkosky教授。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院 逐際動力的創始人張巍博士擁有普渡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院的博士學位。智平方科技創始人郭彥東博士也畢業于普渡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院,師從美國工程院院士Jan P.Allebach與Charlese A.Bouman。除了上述三所學校,上
33、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卡內基梅隆大學等國內外高校也是國內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業者的搖籃。創業者們在這些母校完善技術認知、積累平臺資源,逐步走向商業化的舞臺。注:根據當事人訪談、學校官網、領英等互聯網公開資料整理創業者產業背景在百花齊放的具身智能創業浪潮中,不少創業者除了深厚的學術背景,還有過豐富的產業經歷。其中,在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兩個領域有過從業經歷的創業者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將機器人運動控制技術積累或自動駕駛技術架構遷移到具身智能機器人身上,是具身智能創業的骨干力量。注:根據當事人訪談、IT桔子、領英等互聯網公開資料整理 星塵智能創始人來杰以及
34、聯合創始人戴媛均出身于騰訊RoboticsX機器人實驗室。眾擎機器人創始人趙同陽曾擔任小鵬旗下智能機器人公司鵬行智能的總經理。艾歐智能創始人陳相羽則在Robotics X和鵬行智能都有過工作經歷,分別負責過四足機器人Max和可騎乘智能機器馬的項目。穹徹智能由通用智能機器人公司非夕科技孵化,穹徹智能的核心創始人也是非夕科技的創始人及高管。銀河通用聯合創始人姚騰洲曾就職于ABB機器人研發中心。有鹿機器人的創始人陳俊波博士之前在阿里巴巴達摩院擔任自動駕駛實驗室的負責人。智平方科技創始人郭彥東博士曾擔任小鵬汽車的首席科學家,負責智能車AI視覺及感知相關的研發及應用。星海圖創始人高繼揚先后在自動駕駛公司
35、Waymo與Momenta工作,將自動駕駛技術架構與具身智能技術架構聯系起來。雅可比機器人創始人邱迪聰曾在自動駕駛初創公司ISEE AI工作,研究自動駕駛中行為決策與動作規劃和認知科學的結合。具身智能前路雖遠,光明已現 具身智能創業公司百花齊放,越來越多頂級院校具身智能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科技公司AI/機器人/自動駕駛實驗室的產業從業者,正在投入具身智能創業的浪潮。具身智能整體火熱的融資狀態短期來看有望延續,但因為產品研發投入高、應用落地周期長,資本未來可能集中于成功可能性更高的頭部明星創企,行業馬太效應隨時間推移而加劇。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預計今年年內開始推進各自產品在汽車工廠、商超等實際生產
36、環境中部署和收集數據,從而推動下一階段的小規模量產和正式商用。具身智能創業公司在技術路線上會繼續結合仿真數據和真實數據訓練機器人。專注于具身大模型(大腦)、運動控制算法(小腦)、人形機器人本體及零部件(身體)的不同企業,會共同促進具身智能技術的更新與迭代,加速實現具身智能機器人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微信號:Qbitbot020量子位智庫小助手關于量子位智庫:量子位旗下科技創新產業鏈接平臺。致力于提供前沿科技和技術創新領域產學研體系化研究。面向前沿AI&計算機,生物計算,量子技術及健康醫療等領域最新技術創新進展,提供系統化報告和認知。通過媒體、社群和線下活動,基于專題技術報道及報告、專項交流會等形式,幫助決策者更早掌握創新風向。關于量子位:量子位(QbitAI),專注人工智能領域及前沿科技領域的產業服務平臺。全網訂閱超過500萬用戶,在今日頭條、知乎、百家號及各大科技信息平臺量子位排名均為科技領域TOP10,內容每天可覆蓋數百萬人工智能、科技領域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