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D賽迪:“十五五”時期我國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發展形勢研判及思路建議報告(1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CCID賽迪:“十五五”時期我國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發展形勢研判及思路建議報告(12頁).pdf(1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十五五”時期我國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發展形勢研判及思路建議2023 年 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把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著力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安全應急裝備,是為突發事件提供安全防護、監測預警、應急救援等保障需求的專用產品,對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強化防災減災救災基礎、應對處置各類突發事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安全應急裝備發展態勢持續向好,供給水平及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市場規模逐步擴大,在部分關鍵領域更是打破國外壟斷,作為戰略性新興
2、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地位逐步顯現。在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的背景下,著力研究安全應急裝備在“十五五”時期將面臨的發展形勢、探討發展思路和目標、分析研判現存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等,對促進先進安全應急裝備的推廣和強化社會認知、推動裝備高質量發展、提升行業本質安全水平和滿足市場需求都有著重要意義。一、我國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發展將面臨的新形勢“十五五”時期,安全應急裝備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正邁向釋放新動能、融合新技術、發展新設備、創造新價值的新階段。(一)培育新質生產力要求安全應急裝備產業釋放更大新動能(一)培育新質生產力要求安全應急裝備產業釋放更大新動能“大力推進
3、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 2024 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對安全應急裝備產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從產業層面來看,從產業層面來看,安全應急裝備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涵蓋了裝備制造、材料、化工、通信、消防等多個領域和部門,具有覆蓋面廣、產業鏈長、與其他領域相互交叉等特點。通過加快培育壯大安全應急裝備產業集群和鏈主企業,充分發揮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最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從技術層面來看,從技術層面來看,培育新質生產力要求以科技賦能為核心,加快重點領域安全應急裝備發展,推動安全應急裝備向專業化、精細化、信息化、智能化、標準化等方向發展,同時進一步提升科研轉化水平,形成集“政產學研
4、用”于一體的創新體系,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從市場層面來看,從市場層面來看,發展安全應急裝備產業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我國現有的安全應急裝備需求主要來自政府和企業部門,個人和家庭層面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發掘。隨著新裝備的研發應用和安全意識的提升,面向個人與家庭的安全應急產品、安全應急培訓與服務等領域將會形成廣闊的藍海市場,以消費帶動產業發展活力。(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成為安全應急裝備發展新方向(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成為安全應急裝備發展新方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為安全應急裝備的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一是一是為安全應急裝備的設計和制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
5、3D 打印技術可以實現快速定制和生產各種復雜裝備零部件,提高了裝備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幫助設計人員更直觀地了解裝備的使用場景和效果,從而優化裝備設計。二是二是為安全應急裝備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解決方案。例如,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使救援裝備具有更強大的智能識別和決策能力,使救援過程更加高效準確。另外,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裝備之間的互聯互通,提高了裝備的協同作戰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各種突發情況。三是三是為安全應急裝備的培訓和使用提供了更好的支持。例如,增強現實技術可以模擬各種緊急情況,幫助救援人員進行真實場景的訓練,提高其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同時,移動互聯技術可以實現裝備的遠程監
6、控和操作,使救援指揮中心能夠實時了解裝備的運行狀態,及時調整救援方案。(三)災害事故多發頻發對安全應急裝備高端化發展提出更高新要求(三)災害事故多發頻發對安全應急裝備高端化發展提出更高新要求我國地震、洪澇、臺風、干旱等自然災害以及交通、工傷等事故時有發生。據應急管理部數據顯示,2023 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 9544.4 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454.5 億元。一方面,一方面,災害事故的多發性要求安全應急裝備具備多樣化、多功能化的特點。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增多、城市安全需求的逐步擴大,對安全應急裝備的要求從傳統的災害監測、搶險救援、儲備物資等拓展到先進、專用、多功能、特種救援等
7、全方位提升綜合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另一方面,災害事故的頻繁發生要求安全應急裝備具備更高的性能和質量。隨著科技的發展,安全應急裝備需要根據實際需求逐步探索,依靠“技防”實現多災種、多因素、多環節的災害監測預警與快速救援響應。比如,傳感器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的廣泛應用,使得安全應急裝備可以實時獲取各種數據,并將其進行分析處理,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有效提升安全事件的處置效率。二、“十五五”時期我國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發展思路和目標以壯大安全應急產業為總目標,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主線,以推動安全應急裝備應用推廣為主攻方向,以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為重要抓手,推動技術、產業、應用、生態協同發展。(一
8、)安全應急裝備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一)安全應急裝備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提升安全應急裝備產業規模、產品質量、應用深度和廣度,增強對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的支撐作用。培育壯大市場主體規模,鼓勵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合資合作等方式成長為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安全應急裝備領航企業。打造安全應急裝備特色領域集群,推動合理區域布局,引導資源和創新要素向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地區集聚,培育創新能力強、產業環境好的優勢集群。(二)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更大突破(二)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更大突破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面向重大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急需裝備,開展核心技術研發與工程化攻關,鼓勵
9、骨干企業聯合攻關,爭取推動先進通信、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一批前沿技術和先導技術與安全應急裝備深度融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用戶等產學研用單位聯合打造安全應急裝備領域創新平臺,鼓勵安全應急裝備制造重點骨干企業牽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安全應急裝備創新聯合體。加強前沿、共性技術研究,加快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構建有效的產業技術創新鏈,強化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轉化投產安全應急裝備領域的科技成果。(三)重點安全應急裝備產業鏈持續完善(三)重點安全應急裝備產業鏈持續完善圍繞重點裝備產業鏈分析上下游,梳理繪制重點裝備產業鏈圖譜,加強產業鏈關鍵節點補短鍛長。引
10、導各地差異化布局產業鏈,統籌強化重點裝備“鏈上協同”,支持龍頭企業擔任產業鏈鏈主,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信息交互與對接,增強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引導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創新重點產業鏈創新模式、產教融合模式、金融供給模式。統籌推動重點裝備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和高端化升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產業鏈上的應用推廣,建立重點產業鏈管理機制,完善重點區域、領域裝備的產能儲備平臺,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四)產業生態更加優化(四)產業生態更加優化培育安全應急裝備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促進特色明顯、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加速發展。完善安全應急裝備領域人才支撐體系,鼓勵安全應急
11、裝備相關企業、高校、院所深度參與,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大對安全應急裝備示范基地、特色集群和重點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強安全應急裝備企業上市培育。完善產業服務體系,以中國安全應急產業大會等會議、展覽為載體,進一步推進產研對接、產需對接、產融對接,支持創新創業、檢測檢驗、知識產權交易、推廣應用、投融資等各類安全應急裝備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形成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生態鏈深度融合的規模效應和競爭優勢。(五)安全應急裝備示范基地集群化水平邁上新臺階(五)安全應急裝備示范基地集群化水平邁上新臺階擴大安全應急裝備示范基地規模和數量,持續推進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培育和評估工作,進一步完善國家安全應
12、急產業示范基地評價指標體系。優化區域布局,引導基地專業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以需求為導向,打造競爭力強的安全應急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安全應急裝備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引導基地持續打造安全應急裝備品牌,推動基地提升安全應急裝備的信息化、數字化水平和裝備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基地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和向綠色用能轉型,推動安全應急裝備示范基地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發展。三、“十五五”時期我國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對策建議(一)聚焦產業政策不協同問題,加強部門合作和政策協調(一)聚焦產業政策不協同問題,加強部門合作和政策協調我國現行的國家、地方安全應急裝備產業政策多處于宏觀引導層
13、面,只有部分地區出臺了較為詳細的專項政策,大部分地區缺少配套的實施細則和激勵措施。一是一是缺少針對性政策,缺少專門針對安全應急細分領域裝備生產與研發的財稅、金融等支持政策,未充分發揮政府財政資金引領帶動作用。二是二是安全應急產業統計口徑、統計分析缺少相關標準和制度,無法為科學、精準地制定裝備政策提供支撐。三是三是在促進市場開拓、培育市場環境和引導裝備消費方面的相關政策不足,安全應急裝備市場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對策建議:推進部門間的政策協同。一是一是產業政策與財政政策協同。適度強化財政政策扶持力度,強化政府采購等措施,加強產業部門和需求部門對接合作;發揮安全生產專用設備稅收抵免優惠政策等措施,以
14、財政撬動社會資金投入安全應急裝備研發生產。二是二是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協同。發揮產融合作平臺作用,綜合運用信貸、債券、基金、保險、專項再貸款等各類金融工具,重點投資扶持初創期的科技型、創新型安全應急裝備生產企業和重點項目,促進裝備創新發展。三是三是產業政策與科創政策協同。圍繞重點應用場景,從支持科技研發、開放創新環境、鼓勵創新創業、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布局科技創新相關政策,建立高質量、現代化的安全應急裝備創新體系。(二)聚焦關鍵技術不成熟,加強技術創新研發攻關(二)聚焦關鍵技術不成熟,加強技術創新研發攻關一是我國部分安全應急裝備的關鍵部件在可靠性、耐久性、便捷性等方面仍有不足,需不斷強化。二是部
15、分新型裝備對各類場景的適應性仍需加強,如我國安全應急無人機在惡劣天氣等復雜環境下的適應性、靈活性不高。三是裝備研發的產學研用協作仍需加強,在研發設計過程中產學研部門要進一步與用戶部門加強互動,提高適用性。四是部分裝備產業鏈關鍵環節存在受制于人的問題,例如用于制造安全應急特種機器人的高精密減速器、高端伺服系統、編碼器對進口依賴較重。對策建議:一是一是面向安全防護與應急保障的實際需要,針對安全應急裝備和產業鏈短板環節,組合運用揭榜掛帥、聯合攻關、應用示范等方式構建協同創新體系,提供可持續的創新動力。二是二是充分發揮重大科技項目的帶動引領作用,著力推進創新載體建設,構筑多層次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突破一
16、批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破解產業鏈中的技術瓶頸,加快形成技術含量高的裝備產業集群。三是三是充分利用現有產業公共創新服務平臺,推動已有服務平臺深耕安全應急裝備研發應用,充分發揮其技術研發創新的支撐作用。(三)聚焦高端裝備不完備,加強鍛長補短強基(三)聚焦高端裝備不完備,加強鍛長補短強基從調研結果來看,部分高端裝備總體處于缺乏狀態。例如河南省全年僅有 3 架租用直升機,遠不能滿足省內救援任務需求;青海省海拔高、面積大、工業分布廣,航空救援力量相對薄弱,當地僅有 2 架 BELL-407 直升機,沒有適應高原環境的專業直升機和大型固定翼直升機。同時,不同地域裝備配備不夠,如東北地區 1 架飛行器需保護
17、超過 1萬平方公里的林區,西南地區 1 架飛機需保護約 5.9 萬平方公里的林區,裝備數量少,防火保障能力不強。對策建議:一是一是將圍繞安全應急產業全鏈條,找準關鍵核心環節和零部件“卡脖子”問題,“一鏈一策”推進強鏈補鏈穩鏈,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攻關,促進全產業鏈發展。二是二是嚴格把好安全應急裝備生產經營資格關和市場準入關,理清裝備生產企業、貿易企業和物流企業等生產經營主體,緊抓市場秩序,堅決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保證安全應急裝備行業的規范有序發展。三是三是實施服務型制造行動計劃,引導和支持安全應急裝備制造企業產品結構向服務型制造轉型,促使企業從主要提供安全應急裝備制造為主,向以服務為
18、主、提供產品為輔轉變,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四)聚焦市場需求不旺盛,加強試點示范和應用推廣一是(四)聚焦市場需求不旺盛,加強試點示范和應用推廣一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制造業升級創造的安全應急裝備需求正處于培育階段,市場潛力尚未充分釋放。例如,根據對京津冀、長三角部分地區調研發現:樣本地區家庭的專業應急包配備率僅為 7%;家用滅火器、救生緩降器等抵御突發事故和災害的專業應急產品配備率只有不到 5%。二是二是用戶對國產高端安全應急裝備的認識還停留在多年前水平,認為性能不足、可靠性不夠,導致國產裝備市場需求不成熟、市場占有率不高。對策建議:一是一是編制安全應急裝備政府采購目錄,綜合運用政府優先采購、
19、訂購、首臺套補貼等方式支持高端裝備應用。二是二是將部分技術水平高、生產實踐急需、帶動效應明顯的裝備納入各類指導目錄,協助企業拓展市場空間,帶動裝備推廣和品牌提升。同時,通過先進裝備應用示范等模式,探索在全國推廣措施,逐步培育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裝備品牌。三是三是圍繞重點場景和實戰需求,持續提升安全應急裝備標準化建設,持續完善相關裝備性能、指標、用途標準規范,引導用戶選用及更新高標準裝備,加大推廣適用技術和裝備力度。(五)聚焦區域發展失衡,加強產業集群化發展(五)聚焦區域發展失衡,加強產業集群化發展當前,我國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發展不平衡,呈現東強西弱的態勢。尤其是在西部、東北地區,除四川、吉林等少
20、數地區產業發展初具規模之外,其他地區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企業較少,產值較小,尚未形成規模。對策建議:一是一是加強企業梯度培優。培育安全應急裝備優質企業,促進特色明顯、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加速發展。試點開展企業質量管理能力評價,鼓勵企業向卓越質量攀升。二是二是推動安全應急產業集群化發展。培育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含創建單位),優化區域布局,引導基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發揮示范帶動引領作用。開展安全應急裝備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配套能力。推進安全應急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提高安全應急裝備的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本文作者:安全產業研究所 黃玉垚 黃鑫 李泯泯 楊琳郭磊 趙哈姆聯系方式:1342627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