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D賽迪:“十五五”時期我國制造業發展形勢研判及思路建議報告.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CCID賽迪:“十五五”時期我國制造業發展形勢研判及思路建議報告.pdf(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1“十五五”時期我國制造業發展形勢研判及思路建議“十五五”時期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論述精神,全面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重要五年。必須認清新形勢,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制造強國建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一、“十五五”時期制造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十五五”時期,大國戰略競爭和博弈加劇,人工智能的沖擊和影響擴大,我國制造業發展形勢面臨“三重”大調整。(一)格局調整: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加劇“逆全球化”進程,國際經貿規
2、則重構推動區域化布局。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部分發達國家秉持零和博弈和保護主義思維,在高新技術領域對我筑起“攔水壩”,強行切割基于市場規則建立起來的全球供應鏈,謀劃小圈子、組建小陣營、成立小同盟,推動全球制造業格局區域化發展。一方面,力推制造業回流,美國對光伏、鋰電池等部分產品設置本地化指標,推動企業在美國本土布局設廠,并將逐年提升本地化要求。另一方面,拓展打壓范圍,2023 年 10 月歐盟委員會正式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2024 年初美國再次對中國采取2禁令,限制荷蘭向中國出口深紫外(DUV)光刻機,試圖將我鎖死在價值鏈中低端,我國產業升級發展面臨更大阻遏。(二)范式調整:以
3、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深度融入實體經濟,加快生產范式演進升級。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廣泛滲透到制造業各個領域,逐漸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從生產方式看,數字技術實現生產各環節的全面鏈接,以數據驅動生產效率、要素使用效率提升,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從生產模式看,數字技術在供需兩端廣泛滲透,驅動生產端與消費端全方位融合,推動制造業從傳統的提供產品轉變成以數據為核心的制造服務,催生出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等新業態新模式。(三)動力調整:強國建設步入新階段,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
4、內在要求?!笆逦濉睍r期是制造強國“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二階段,即由“縮小差距、重點突破”升級為“鞏固地位、提升層次”。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明確新階段要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要把產業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等戰略任務,加快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先進制3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二、“十五五”時期制造業發展的思路和目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
5、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的系列重要論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遵循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人工智能推進數實融合,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堅定不移推進制造強國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實踐中把握三個基本原則:一是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
6、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二是協同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積極穩妥推進工業領域碳減排,實現 2030 年前碳達峰目標。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將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與高效率、高收益、高循環深度結合,4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發展方式根本性變革。三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并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新發展階段產業政策,推動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產業國際合作,打好擴內需穩外貿的政策“組合拳”。到 2030 年,產業科技創新
7、能力大幅提高,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顯著增強,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在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中的地位更加鞏固,新型工業化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引領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大幅提升。三、“十五五”時期制造業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一)構建產業科技創新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針對“技術”到“市場”的供需壁壘、“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換壁壘、國產化替代產品“有而不用”的應用壁壘,建議:一是建立需求導向的技術供給制度。積極探索技術作價參股、投資孵化產業化公司等模式,實現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雙向奔赴”。依托正在籌建和計劃成立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及其他國家級研發機構,
8、集中高校、民營企業、社會機構等力量,共同投資開發關鍵制造技術,并通過成員企業快速將技術轉化為面向市場的生產制造。二是5加強制造業中試平臺建設。加強戰略急需中試平臺建設,圍繞量子、生物、人工智能等前沿產業發展需求,布局一批中試平臺,促進新技術新產品密集驗證與落地轉化,提高產品性能、功能和質量可靠性水平,促進自主產品迭代升級。三是制定促進國貨國用的相關政策。動態編制發布科技創新成果產品手冊,促進優質“國貨”推廣應用,鼓勵政府、軍工、央國企、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優先采購手冊內國產產品。研究制定支持使用國產化替代產品的容錯和風險兜底政策,為國產產品應用創造寬松環境,提供更充分的試錯迭代機會。(二)提高重點
9、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針對當前我國重點產業鏈存在的“斷鏈”“卡脖子”等問題,建議:一是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聚焦“六基”開展工程化、產業化突破。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推進重點領域技術攻關、生產制造、應用推廣、優質企業培育等工作,實現“化點成珠、串珠成鏈”。二是鞏固提升全產業鏈優勢。部署打造一批國際競爭力強的“拳頭”產業,聚焦工程機械、軌道交通、光電子信息、能源電力裝備、紡織服裝等優勢領域,打造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三是提升重點產業鏈供應鏈自主
10、可控能力。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運行監測,強化跨部門、跨區域聯動,有效提升風險協同處置能力。強化跨地區、跨行業、跨6部門技術體系共建共享與交流合作,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協作、創新資源優勢互補。(三)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當前,各國搶占科技制高點、爭奪產業主導權的競爭加劇。要主動作為,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建議:一是建立技術預見機制。加大對發達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全球頂尖咨詢機構權威報告、全球高價值專利等的分析力度,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戰略規劃、預見預測與發展模式研究,動態篩選前沿技術領域。二是豐富應用場
11、景。建設多元化未來制造場景,加快工業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興場景推廣,以場景創新帶動產業升級。依托載人航天、深海深地等重大工程和項目場景,加速探索未來空間方向的成果創新應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定期遴選發布典型應用場景清單和推薦目錄,建立優秀案例和解決方案庫。三是加大資金支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帶動更多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地方設立未來產業專項資金,探索建立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優化風險撥備資金等補償措施。(四)推動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速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推進能源資源、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推
12、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要以更大力度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發展,建議:一是以數7字化賦能綠色化轉型。深化產品研發設計環節數字化應用,分行業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庫,開發數字孿生系統等工具,提升產品綠色設計水平。在生產制造全流程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低碳”,以制造流程數字化推動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和減少排放。運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建立并推廣“工業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新模式。二是以綠色化帶動數字化發展。大力發展綠色智能終端和綠色信息網絡,采用綠色先進技術,對數字傳感設施、網絡基站設施、大數據中心等開展綠色改造升級。在數字經濟領域制定能耗與碳排放標準,完善數字產業“雙碳”治理
13、體系。加快構建完善的數字產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共建綠色回收渠道。三是持續優化公共服務。積極培育專業的數字化綠色化解決方案服務商和公共服務平臺,提供診斷咨詢、研發設計、集成應用、運營管理、評價認證、人才培訓等服務。深入推進服務型制造,構建優質高效、綠色低碳的制造服務體系。(五)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深度融合,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暢通國內大循環。針對東強西弱、南強北弱、產業同構性同質化等問題,建議:一是以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為抓手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國家級集群向世界級邁進,加快
14、培育發展一批專業化特色化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制定專項8政策和行動計劃,推動構建產業、科技、金融、人才高水平循環的集群產業生態。二是有序推動產業梯度轉移。按照市場導向、政府引導、自愿合作方式,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重點向中西部勞動力豐富地區轉移,促進技術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中心城市轉移。三是建設產業大后方。以備戰備災謀復興為方向,以事關國家經濟穩定、產業安全、民生保障的領域為重點,發揮國家動員能力,激發地方活力潛力,統籌建設一批重點產業戰略大后方。(六)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針對具有國際影響力和控制力的大企業數
15、量不足、大中小企業資源整合和協作共享能力較弱等問題,建議:一是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跨國企業。引導企業樹立全球視野,幫助企業開展知識產權和行業標準的海外布局。支持企業通過建立“母工廠”、實物投資、股權置換、聯合投資等方式,開拓第三方市場,建立海外協同創新中心、離岸孵化器、海外研發機構,更多吸納整合高端創新資源。二是提升企業國際化經營和風險控制能力。健全境外投資風險防控和監測預警機制,指導“走出去”企業境外合規經營。引導企業通過設立聯合基金、研發合作等方式,引入多元化股東、合作伙伴。引導企業對外投資從提供資金向提供“資金+產品+服務”的整套解決方案轉型。三是打造大中小企業間融通發展優良生態。支
16、持鏈主企業以“揭榜掛帥”“賽馬”方式開展技9術攻關,吸納中小企業參與并開放使用科研設施設備。支持大企業挖掘潛在場景機會、釋放場景資源,促進大中小企業圍繞重大場景進行創新合作。(七)提升行業治理智能化水平。習近平指出,隨著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任務,我們將拿出更大勇氣、更多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建立與之適應的治理方式,建議: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依托,推進產業治理部門、支撐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全方位、系統性、重塑性變革,加快業務流程線上遷移和集成優化,構建協同高效的跨部門協作機制。面向各部門治理場景,深度整合業務條線,打通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實現產業運行監測和政策效果評估的聯動共享,提升產業治理多部門協作水平。撰稿|規劃研究所 程楠、樊蒙、陳笑天、黃詩喆、譚俊彬、李楊、劉佳斌、么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