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中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白皮書(2024年)(137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證券時報:中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白皮書(2024年)(137頁).pdf(137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1主 編:程國慧副主編:周 一 孫森林編 輯:蘇龍飛 周少杰 楊 霞1 1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24 年 4 月,新“國九條”發布,強調以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堅持以資本市場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大局。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其高質量發展是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的重要基礎。同時,上市公司也是我國經濟的“壓艙石”和“基本盤”,對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證券時報發布的2024 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白皮書全面總結資本市場重要動態變化,與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特點及重要成果,為新階段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
2、參考。報告顯示,第一,上市公司作為我國經濟的排頭兵,肩負著引領產業升級、創新發展的重任。近年來在政策引導下,上市公司數量和質量均穩步邁進。截至 2024 年 9 月末,滬深北三市共有 5354 家上市公司,較 2023年末增加 19 家;受 9 月下旬市場回暖提振,市值增至 84.63 萬億元,較2023 年末增加近 10%。上市公司業績韌性十足,2024 年中期近八成企業實現盈利,超過六成公司營收同比上漲。消費電子、半導體、基礎化工等行業景氣度回升明顯,傳遞著產業向好發展的暖意與韌性。上市公司對國民經濟影響力穩步增強,2024 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凈利潤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比例提升到 82.
3、6%,和 2023 年末相比提升約 13 個百分點。A 股市場結構持續優化,以科創板、創業板為代表的硬科技板塊占比穩步提升,公司數量占比近三分之一,市值占比約兩成。從企業屬性看,超大體量的央國企與數量眾多的民企同臺競技,是 A 股市場的重要特征。第二,資本市場政策供給顯著提升,多項利好政策穩步出臺助力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2024 年新“國九條”發布,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方向。監管政策“1+N”體系逐步完善,先后發布減持新規、轉融券、程序交易規范等具體規定,回應了市場關注度較高的熱點問題?!翱苿摪灏藯l”出臺,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技術的包容性。9 月 24 日“一行一摘 要2 2局一會”三
4、位“一把手”同時亮相,宣布出臺一系列增量政策,涉及資金供給和制度完善等多方面,支持資本市場發展,點燃市場做多熱情。并購六條”在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質生產力方向轉型升級、鼓勵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整合、提高監管包容度和交易效率等方面下大功夫,發揮資本市場在并購重組中的主渠道作用,并提高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要求,重視投資者保護和投資者回報,讓上市公司主體切實負起責任,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監管機構通過嚴把 IPO 入口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撤單量創歷史新高。多部門合力嚴打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多家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因財務造假受到處罰。壓實中介機構責任是嚴打財務造假的關鍵環節,除了上市公司之外,普華永道
5、等多家審計機構也收到罰單。退市制度改革得到了深化,A 股市場的退市力度進一步加大,2024 年前 9 月有 50 家 A股公司摘牌,創歷史新高。監管層加大力度推動耐心資本入市初見成效,其持倉規模創同期新高。第三,自 2023 年 8 月 27 日證監會提出“階段性收緊 IPO 節奏”以來,新股發行數量和募資總額與去年同期相比雙雙大幅下降。此外,今年前九月共有 376 家主動撤回 IPO 申請的公司,創下歷史新高,上市門檻提高,財務不達標或成為 IPO 公司主動撤單的一大因素,現場檢查也是企業主動撤回申請的原因之一。A股市場股權再融資呈現出明顯的“扶優限劣”導向,再融資上市公司數量和規模雙雙下降
6、。從再融資類型看,定增仍占據較高比例,其次是可轉債、可交換債、優先股等。A 股上市公司債券市場已成為中國企業多元化融資的主要平臺之一,前 9 個月上市公司通過債券市場融資達到 4.02 萬億元??苿撈睋陌l行量達到了 1156.04 億元,較去年同期的 634.14 億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增幅高達 82.3%。第四,證券交易所開展專項活動推動上市公司提質增效。截至 9 月末,滬深兩市共有 1359 家上市公司披露行動方案。提質增效不僅僅停留在行動方案層面,上市公司通過回購、分紅、重要股東增持的方式,以真金白銀維護市場穩定,體現了對市值的重視。從年內數據看,上市公司回購、分紅及重要股東增持金額同
7、比均不同程度增長。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對市值管理重視程度明顯提升,陸續出臺多項政3 3策提及市值管理。截至 2024 年 9 月末,年內已有宏微科技、金陵飯店、惠博普、協鑫集成等部分上市公司出臺了公司市值管理制度。第五,2024 年以來,證監會多次表態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在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并購重組市場逐漸回暖,呈現出新特征?!安①徚鶙l”的出臺,進一步激活了并購重組市場。截至 2024 年 9 月末,共有 139 家公司披露最新重大重組進展,公司數量超 2022 年、2023 年全年??苿摪宀①徶亟M尤其活躍,“科創板八條”發布以來,累計有 61 家科創板公司首次發布并購重組公告。第六、
8、上市公司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高質量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研發投入持續創新高,通過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公司結構持續優化,新興產業占比持續提升,集群效應初步形成。公司治理水平在成本控制、主營業務占比、股權結構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上市公司重視 ESG 實踐,加速構建 ESG 管理體系,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企業出海蔚然成風,第二增長曲線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海外收入頻創新高。第七、上市公司是構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迅猛,從 2014 年至 2023 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已經從 7.6%增長到超過 13%。數據統計顯示,戰略
9、性新興產業公司在研發投入、境外業務收入、業績增速方面都有顯著優勢,成為引領 A 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力量。整體來看,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黨中央、國務院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于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監管機構的精心引導和上市公司的積極參與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這主要體現在上市公司數量和規模的穩步增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研發投入屢創新高,分紅力度逐步增強,以及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日益擴大等方面。展望未來,上市公司的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市場各方需勠力同心、不遺余力,主動尋求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強化核心競爭力,以更加豐碩的成果回饋股
10、東與社會,為我國經濟的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動力支撐。4 4目 錄摘 要 1一、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7(一)上市公司概況 上半年近八成公司盈利 8(二)市場結構持續優化“兩創”板塊占比穩步提升 9(三)機械設備板塊領銜 實體經濟占比繼續提升 11(四)東部沿海規模優勢顯著 江蘇科創成色十足 12二、新“國九條”引領市場高質量發展 15(一)新“國九條”發布 頂層設計擘畫高質量發展藍圖 16(二)落實嚴監嚴管 劍指違規減持、轉融券及高頻量化交易等 171、減持新規 防范繞道減持 172、轉融券清零按下暫停鍵 提振市場信心 183、程序化交易新規出臺 促量化交易規范發展 19(三)重
11、拳出擊 嚴監管持續發力 201、“零容忍”嚴懲違法違規 202、六部門合力 嚴懲財務造假 213、退市力度加大 勾勒多元化特征 22(四)金融監管部門合力穩市場 加速發展耐心資本 241、“一行一局一會”合力出實招 真金白銀穩市場 242、被動基金快速擴容 規模趕超主動基金 243、“國家隊”增倉 A 股 持倉逼近歷史同期峰值 265 5三、IPO 發行放緩 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271、IPO 募資下滑“兩創”板塊占比過半 282、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IPO 撤單量創新高 283、再融資監管扶優限劣 公司數量和規模雙降 304、上市公司發債逐年攀升 精準支持科技創新 32四、提質增效重
12、回報 市值管理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34(一)提質增效在行動 多措并舉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351、滬深兩市積極推動 超千家公司發布行動方案 352、增持回購創新高 真金白銀維護資本市場穩定 363、中期分紅漸成潮流 分紅金額創歷史新高 38(二)市值管理助力提升投資價值 推動高質量發展 40五、并購重組活躍 積極擁抱優質資產 41(一)政策暖風頻吹 并購重組升溫 42(二)典型案例 44案例 1:普源精電 44案例 2:湖南白銀 45案例 3:邁瑞醫療 46六、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 481、研發投入屢創新高 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 492、優化產業結構 培育新興產業 513、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內在
13、價值 526 64、強化環境保護 履行社會責任 545、出海潮涌 開拓第二增長曲線 55七、向新出發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58(一)擁抱新質生產力 重塑企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59(二)上市公司發展新質生產力案例 611、三一重工 612、廣汽埃安 633、威勝信息 64八、總結及展望 66(一)多措并舉 助力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67(二)向“新”出發 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面臨多重挑戰 70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 72“科創板八條”后首單落地 普源精電并購“兩步走”72從 IPO 到被并購 一場 4 個月急速落地的“雙向奔赴”79“A 控 A”進軍
14、新賽道 邁瑞醫療打造產業整合范本 86“并購+易主”化解風險 國資助力“白銀第一股”脫困重生 92從“混改”到“整體上市”徐工機械借力改革穿越周期 98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 105數“智”轉型 一臺起重機的柔性制造之路 105向“新”而生 一家汽車工廠 8 個月的極致改造 111“五本模式”引領 這家公司的列車開往六大洲 117這項數碼噴印技術 加速紡織品綠色發展進程 123這項 ALD 技術 牽引國產半導體設備攻克難關 129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
15、務?!辟Y本市場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 年 11 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明確其“樞紐功能”的定位。而資本市場最核心要素就是上市公司,其質量和數量直接影響到資本市場的穩定和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推動力。近年來上市公司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加速高質量發展。2019 年 11 月,中國證監會制定下發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力爭通過 35 年的時間使存量上市公司質量有較大提升。2022 年底,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推出新一輪“三年計劃(20222025 年)”,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重要部署,在新的起點上推動上市公司質量向更高水平躍進。一、上市公司高質
16、量發展邁向更高水平8 8(一)上市公司概況 上半年近八成公司盈利上市公司作為我國經濟的排頭兵,肩負著引領產業升級、創新發展的重任。近年來在政策引導下,上市公司數量和質量均穩步邁進,截至 2024年 9 月末,滬深北三市共有 5354 家上市公司,較 2023 年末增加 19 家(其中 IPO69 家,退市 50 家);合計市值共計 84.63 萬億元,受 9 月下旬市場回暖影響,市值較 2023 年末增加 7 萬億元。2024 年經濟穩步回升,上市公司業績韌性十足。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 5000 多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收 34.88 萬億元,凈利潤 2.9 萬億元。其中4180 家公司實現
17、盈利,占比近 8 成。從增速情況看,3000 余家上市公司營收同比增長,2619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616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增幅翻倍。另有 56 家營收超過千億元,46 家凈利潤超過百億元。從行業看,能源、材料、工業等行業凈利潤增速居前;消費電子、半導體、基礎化工等行業景氣度回升明顯;電子、農林牧漁等行業公司扭虧加速。一份份優異的半年報,傳遞著產業向好發展的暖意與韌性。上市公司對國民經濟影響力穩步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代表了國民經濟中規模較大(營收超過 2000 億元)的企業的運營情況,是觀察國民經濟數據的一個重要切口。上市公司是國內優秀企業的代表,通過對比上市公司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收及利潤
18、情況,可以更好地體現上市公司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上市公司對經濟的影響力穩步增強,2024 年上半年營收和凈利潤,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收和利潤的比例分別為 53.8%、82.6%,和2023年末相比,營收占比基本持平,凈利潤占比提升約13個百分點。此外,盈利占比超過營收占比,說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較強。一、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邁向更高水平9 9(二)市場結構持續優化“兩創”板塊占比穩步提升從板塊分布看,代表科創力量的”兩創”板塊占比持續提升,傳統行業占比逐步下降,市場結構不斷優化。截至 2024 年 9 月末,主板上市公司數量仍舊最多,有 3172 家公司,占比約六成;合計市值 66.47 億元,占
19、比近八成。創業板公司數量緊隨其后,1353 家公司合計市值 12 萬億元??苿摪骞究焖贁U容,開板五年時間從0增長到576家公司、近6萬億元市值;新生力量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為 253 家,總市值約 4000 億元。A 股改變了過去以金融等周期行業為主的結構。2024 年以來,隨著 IPO 發行放緩,科創板和北交所公司數量增長也趨于放緩。北交所作為國家支持服務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搖籃,匯聚 253 家上市公司,其中一半公司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科技屬性凸顯。5 月末北交所啟動 920 代碼號段,市場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科創板公司平均市值近百億元,超過創業板,體現出市一、
20、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邁向更高水平1010場對硬科技公司的市認可程度。2024 年是科創板開市五周年,五年以來科創板堅守“硬科技”定位,持續厚植新質生產力,已形成六大硬核產業的示范效應和集聚效應??苿摪骞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三大產業公司數量占比近八成。以中芯國際、中國通號、聯影醫療為代表的一大批硬科技企業,借助科創板迅速發展壯大。以 2019 年為基數,近四年科創板公司合計營業收入與凈利潤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 23%、25%。整體來看,A 股市場結構持續優化,以科創板、創業板為代表的硬科技板塊占比穩步提升,公司數量占比約三分之一,市值占比約兩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兩創”板塊中
21、占比近八成。近年來,資本市場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是近年 IPO 主力軍,截至 9 月末,2024 年新上市的 69 家公司中,67 家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從 A 股整體水平看,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數量占比近三分之一,合計市值 15.25 萬億元,占比約 17%。從企業性質看,民營上市公司數量占比超過三分之二,近幾年 IPO 中民企占比超八成。央國企上市公司數量占比約為四分之一,但市值占比過半,體現出其規模優勢。超大體量的央國企與數量眾多的民企同臺競技,是 A股市場的重要特征。一、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邁向更高水平1111(三)機械設備板塊領銜 實體經濟占
22、比繼續提升從行業分布看,制造業板塊是 A 股市場的重要支柱,截至 2024 年 9 月30 日,機械設備板塊上市公司 577 家,合計市值 3.7 萬億元。關乎人們健康的醫藥生物板塊是第二大板塊,493 家公司合計市值 6.12 萬億。電子、基礎化工兩個板塊上市公司數量均超過 400 家,電力設備以 376 家公司排名第五位。從市值排名看,銀行仍居首位,合計市值超 8 萬億元,占比為 9.99%;電子行業和醫藥生物板塊市值均超過 6 萬億元,是市值規模較大的板塊。電力設備和食品飲料板塊市值超 5 萬億元,排名居前。值得一提的是,實業(即剔除銀行及非銀金融板塊)占比達 82.5%,較 2023
23、年末下降 2.8 個百分點。主要受市場環境影響,2023 年以來以銀行股為代表的高股息公司二級市場表現較好,帶動了金融行業整體市值提升。此外,9 月下旬政策大禮包頻出,帶動金融股價格整體上揚,進一步提升了市場估值。今年以來,市值排名居前的板塊陸續都獲得了利好政策提振。5 萬億元設備更新政策持續落地,為機械行業注入新活力。醫藥板塊方面,今年創新藥政策利好不斷,7 月 5 日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正式發布,從國家層面定調支持創新藥行業發展。往前追溯,今年 3 月“創新藥”一詞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北京、廣州、珠海、上海等地陸續推出支持政策,中央和地方對創新藥領域的支持不斷加碼。一、上市公司高
24、質量發展邁向更高水平1212(四)東部沿海規模優勢顯著 江蘇科創成色十足上市公司作為經濟發展的領航者和風向標,其區域分布、行業分布以及業績和市場表現,不僅反映了各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潛力,也體現了各地區的產業結構、資源配置和政策導向。從上市公司數量分布來看,珠三角區域和長三角區域上市公司數量和規模優勢顯著,中部地區逐步崛起占據一席之地,東北和西北地區相對遜色,和經濟發展情況基本相符。從上市公司數量區域分布看,廣東省以 871 家上市公司數量領先,超過第二名浙江省近 200 家。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省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深圳市和廣州市,合計公司數量近 600 家,總市值近 9 萬億元,其他城市數量
25、占比不高。長三角地區則呈現出均衡發展的特點,上市公司分布比珠三角更均衡,這和區域經濟發展特點有關:廣東省內經濟發展不均衡現象突出,而江浙城市群的發展差距相對較小。上市公司市值規模是區域經濟實力的綜合體現。北京市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四大行總部所在地,總市值一騎絕塵,較排在第二名的廣東省高出 6 萬多億元。上海市以 7.42 萬億元排名第三位,浙江省、江蘇省均超過 5 萬億元排名居前。甘肅省、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等四省市值不足 3000 億元,排名靠后。一、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邁向更高水平1313近年來,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多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創新能力
26、和市場潛力的科技型企業紛紛上市。根據 2024年中國上市公司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區域分布,可以發現,江蘇、陜西、廣東的“科創屬性”最強,其高新技術板塊上市公司數量占比約為 40%。江蘇省“兩創”板塊及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占比一半,科創成色十足。廣東、北京和山西等省市“兩創”板塊及北交所上市公司占比超過 40%,科創優勢明顯。陜西“兩創”板塊公司數量占比僅次于江蘇,這和近年來陜西大力培育硬科技企業關系密切。從各個省市上市公司行業分布看,電子信息是廣東省上市公司數量排名第一的行業,代表公司有工業富聯、立訊精密等消費電子巨頭。電子信息制造業是廣東第一大支柱產業,在智能終端、信息通信、集成電路設計等領域具
27、有扎實的產業基礎。江蘇、浙江的第一大行業均為機械設備,江浙兩省均為制造業大省,但也略有差異。全國 45 個先進制造業集群,江蘇占據 10 席,全國第一,先進制造業集群規模占全省制造業比重達 70%。浙江在汽車產業鏈上優勢顯著,汽車產業上市公司數量排名第三位。據官方報道,浙江新能源汽車不僅擁有完整的產業鏈,而且技術創新水平總體處于國內第一方陣,在燃料電池、電機和驅動器、人車路協同等方面可圈可點,也為“智能駕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浙江省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浙江有11 家新能源整車生產企業,規模以上零部件企業 2200 余家,涌現出 18 家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29 家上市企業,33 家國家級“專精特
28、新”企業,產品基本覆蓋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一、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邁向更高水平1414北京排名居首的行業是電子、計算機等行業,公開數據顯示,2023 年北京市工業和信息軟件業合計實現增加值 1.35 萬億元,占全市 GDP 比重達到 30.9%。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智能裝備、人工智能等十大高精尖產業全部突破千億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集群產值突破 3 萬億元。上海電子行業公司排名居首,其次為醫藥生物板塊。近年來上海積極支持醫藥行業發展,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并及時推出地方性政策支持行業發展。上海是中國現代醫藥產業的發祥地和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高地。2023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逾 9337 億
29、元,同比增長 4.9%。目前國際排名前 20 位的醫藥器械企業當中,有 18 家將中國區的研發中心或者生產總部設在上海,代表性上市公司有復星醫藥、聯影醫療等。一、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邁向更高水平2024 年新“國九條”發布,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方向。監管政策“1+N”體系逐步完善,先后發布減持新規、轉融券、程序交易規范等具體規定,回應了市場關注度較高的熱點問題?!翱苿摪灏藯l”出臺,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技術的包容性。9 月24 日“一行一局一會”三部門一把手同時亮相,宣布出臺一系列增量政策,涉及資金供給和制度完善等多方面,支持資本市場發展,點燃市場做多熱情。二、新“國九條”引領市場高質量發
30、展 1616(一)新”國九條”發布 頂層設計擘畫高質量發展藍圖2024 年 4 月“新國九條”正式發布,12 日下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新”國九條”,下稱 意見)。意見共 9 個部分,是資本市場第三個“國九條”,是繼 2004 年、2014 年兩個“國九條”之后,國務院再次出臺的資本市場指導性文件。作為建設資本市場的綱領性文件,新“國九條”分階段提出未來發展目標,突出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三條主線。新“國九條”從投資者保護、上市公司質量、行業機構發展、監管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等方面,分階段提出了未來 5 年、到 2035 年和到本世紀中葉資本市場
31、發展目標,擘畫了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藍圖。意見強調,未來 5 年,基本形成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框架,投資者保護的機制更加完善,上市公司質量和結構明顯優化,證券基金期貨機構的實力和服務能力持續增強,資本市場監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資本市場良好生態加快形成。新“國九條”在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嚴格上市公司持續監管、加大退市力度、加強機構監管、加強交易監管、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等方面給出框架性意見;同時,為配合新國九條落地,證監會及交易所陸續發布“1+N”配套政策體系,對滬深北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發行上市準入規則等細則予以修訂。二、新“國九條”引領市場高質量發展 1717(二)落實嚴監嚴管 劍指違規
32、減持、轉融券及高頻量 化交易等2024 年新“國九條”發布后,證監會及交易所出臺系列政策落實新“國九條”精神,回應了市場關注的熱點問題,包括減持、轉融券、程序化交易等,并發布了一系列新的監管措施,進一步規范市場。1、減持新規 防范繞道減持新“國九條”發布后不久,5 月 24 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減持管理辦法)及相關配套規則。減持管理辦法基本保持減持規定的框架和主體內容,對市場反映的突出問題做出針對性調整完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完善減持規則體系;二是嚴格規范大股東減持;三是有效防范繞道減持;四是細化違規責任條款;五是強化大股東、董事會秘書的責任。整體來看,減持
33、新規一方面堅持分類施策,進一步規范大股東特別是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減持行為,督促其專注公司發展和經營,關注投資者回報水平,減少減持套利空間;另一方面,強化穿透式監管,全面完善規則,嚴格防范各類繞道減持行為。統計數據顯示,2024 年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的數量及金額大幅下跌,截至 9 月末共有 800 多家公司重要股東在二級市場減持股份,減持金額約402.9 億元,較 2023 年同期 3000 多億元的水平出現而言,出現大幅下降。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 9 月末,有 19 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股東違規減持公告,較去年同期 71 家大幅減少。從數據來看,在減持新規的震懾下,上市公司股東違規減持的行
34、為受到了一定的遏制。在發布的違規減持致歉公告中,所有公司的違規人員均承諾購回。二、新“國九條”引領市場高質量發展 18182、轉融券清零按下暫停鍵 提振市場信心轉融券一直是市場高度關注的話題,尤其在市場下跌的過程中,容易引發賣空聯想。2024 年 7 月,證監會從維護制度公平性和提升市場內在穩定性出發,圍繞轉融券打出了政策“組合拳”,包括暫停轉融券、提高融券保證金比例等措施。7 月 10 日,證監會依法批準中證金融公司暫停轉融券業務的申請,自2024 年 7 月 11 日起實施。交易所也將融券保證金比例由不得低于 80%上調至 100%,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參與融券的保證金比例由不得低于 100%
35、上調至 120%。除上述政策外,證監會還批準證券交易所將融券保證金比例由不得低于 80%上調至 100%,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參與融券的保證金比例由不得低于 100%上調至 120%,自 2024 年 7 月 22 日起實施。對于存量轉融券合約,證監會明確可以展期,但不得晚于 9 月 30 日了結。融資融券是資本市場重要的基礎性制度之一,對平抑非理性波動,促進多空平衡與價格發現,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具有積極作用。從國內證券市場發展和集中監管實際需要出發,我國從2013年前后建立了轉融券制度。對于此次新規,在當前市場成交低迷,投資者信心不足的背景下,暫停轉融券業務將有助于限制做空力量并且穩定市場情緒。
36、受市場調整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融券余額和轉融券余額持續下降,其中融券余額已較歷史高位下降逾九成,而轉融券余額年內降幅也已超過九成。2023 年底,轉融券規模尚超過 1100 億元,截至 2024 年 9 月末已全部清零。轉融券余額最新一波明顯下降始于 2023 年四季度,2024 年則開始加速下降,其間不僅跌破千億元大關,后續還接連跌破數個百億元整數關口。截至 2024 年 9 月末,意味著發展了 11 年的轉融券業務按下暫停鍵。二、新“國九條”引領市場高質量發展 19193、程序化交易新規出臺 促量化交易規范發展由于市場上對程序化交易的爭議聲頗高,證監會持續加強程序化交易監測,組織證券交易
37、所研究制定瞬時申報速率異常、頻繁瞬時撤單、頻繁拉抬打壓、短時間大額成交等4類監控指標,于20224年4月起開展試運行,并對頻繁觸發指標的程序化交易投資者進行督促提醒,促進規范其交易行為。按照內外資一致原則,加強與香港方面會商溝通,研究推進北向程序化交易報告制度落地的方式和路徑。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制度規則趨利避害,促進程序化交易規范發展。5 月 11 日,證監會發布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管理規定(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規定),明確了交易監管、風險防控、系統安全、高頻交易特別規定等一系列監管安排。在管理規定的監管框架下,滬深北交易所制定了 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于6月7日公開征求意見。上
38、述管理規定于 2024 年 10 月 8 日起正式實施。管理規定對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市場通常稱為量化交易)監管作出全方位、系統性規定,是強化市場交易行為監管的重要舉措。管理規定明確了程序化交易的定義和總體要求、報告要求、交易監測和風險防控要求、信息系統管理、高頻交易監管、監督管理安排等內容。其中,在交易監測和風險管理方面,管理規定明確,證券交易所對程序化交易實行實時監控,對異常交易行為進行重點監控。對于高頻交易,管理規定要求,證券交易所對高頻交易行為實施重點監管。高頻交易投資者發生異常交易行為的,證券交易所按規定從嚴管理。從嚴監管下,程序化交易的規模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尤其是高頻交易,據官
39、方數據統計,截至 6 月末,全市場高頻交易賬戶 1600 余個,年內下降超過 20%,觸及異常交易監控標準的行為在過去 3 個月下降近六成。整體來看,加強程序化交易監管,能夠減少量化交易對市場波動的加劇效用,降低由此導致的程序交易風險。二、新“國九條”引領市場高質量發展 2020(三)重拳出擊 嚴監管持續發力1、“零容忍”嚴懲違法違規今年以來,嚴監管是市場的主線,是落實新“國九條”的重要舉措。資本市場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和持續監管,不斷提升監管針對性有效性,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監嚴管,以“零容忍”的態度嚴厲懲治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強化監管震懾,凈化市場生態。據 Wi
40、nd 數據,截至 9 月末,有 834 家公司發布 1687 例違規公告,處罰機構為交易所或證監會等證券監管部門。從處分類型來看,出具警示函占比最高,超過 600 例,占比近 40%;立案調查 61 例,占比 3.6%。此外還包括公開處罰、監管關注等類型。新“國九條”發布之后,上市公司嚴監管出現顯著變化。一是查處違規公司的數量大幅增加。今年 4 月 12 日新“國九條”發布以來,共有 1050例違規(違規主體是公司),違規查處更加密集,僅 4 月 30 日就有 34 例。二是查處時間更快。新“國九條”發布后,從立案到查明調查速度極快。違法事實長達 7 年的*ST 新紡案,從立案調查到出具行政處
41、罰事先告知書,間隔時間僅約 1 個月,鼎信通訊案調查時間也約為 1 個月,而中信證券關于中核鈦白的調查僅用了一周時間。三是被實施風險警示(ST 或*ST)公司數量增多。據 Wind 數據顯示,截至 9 月末,新“國九條”發布以來已經有 124 家上市公司被實施風險警示(含*ST 或 ST),超過 2022二、新“國九條”引領市場高質量發展 2121年和 2023 年總量。原因除了常見的財務不達標、年報審計為非標意見等,還包括虛假記載、違規占用資金、內控審計意見非標等違規行為。除了規范存量公司,嚴監管還體現在對 IPO 公司的嚴格規范,通過嚴把 IPO 入口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動資本
42、市場高質量發展。據證券時報統計,按公告日計算,截至 9 月末共有 376 家公司主動撤回IPO 申請(以下簡稱“撤回 IPO 公司”),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的 218 家,創下歷史新高,其中約七成是新“國九條”發布后撤回。值得注意的是,證監會多次強調 IPO“申報即擔責”,對于涉嫌存在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發行人和中介機構即使撤回發行上市申請,也要一查到底。今年 2 月,證監會對思爾芯申請科創板首發上市過程中欺詐發行違法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成為新證券法實施以來的首例。8 月,華道生物未獲注冊但發行申報材料存在虛假記載,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員被罰款 1150 萬元。2、六部門合力 嚴懲財務造假嚴查上市公司財
43、務造假是提升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重要內容之一。2024年 7 月,證監會聯合公安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國務院國資委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做好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綜合懲防工作的意二、新“國九條”引領市場高質量發展 2222見(以下簡稱意見),7 月 5 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轉發意見全文。意見 從打擊和遏制重點領域財務造假、優化證券監管執法體制機制、加大全方位立體化追責力度、加強部際協調和央地協同、常態化長效化防治財務造假等 5 個方面提出 17 項具體舉措。證監會表示,這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綜合懲防工作指明了方向,將有力推動各方進一步嚴懲財務造假,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全
44、面構建財務造假綜合懲防新的工作格局,為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公開信息顯示,2024 上半年,證監會執法條線將從嚴打擊財務造假等信息披露違法行為列為執法重點,共查辦相關案件 192 件、同比增長 25%,共處罰責任主體 283 人(家)次、同比增長約 33%,罰沒金額 47 億余元、同比增長約 6 倍,刑事移送 230 人(家)次、同比增長 238%。多家上市公司因財務造假領到罰單。如凱撒文化為減少應收款壞賬損失,通過資金流轉方式虛增利潤 1525 萬元,導致 2021 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廣東證監局對凱撒文化處以 400 萬元罰款,并對 6 名相關責任人處以 50 萬元到 2
45、50 萬元不等合計 900 萬元的罰款,交易所對其股票實施風險警示。廣匯物流因財務造假,公司與高管合計被罰 1900 萬元。此外,還有江蘇舜天、ST 特信、*ST 中利、易事特、凱撒同盛等多家公司因財務造假問題,受證監會懲罰。嚴打財務造假,壓實中介機構責任是另一關鍵環節。除了上市公司之外,多家審計機構也收到罰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9 月末,今年已有 15 家會計師事務所收到證監會或地方證監局 18 份行政處罰決定,共 39 名注冊會計師被罰。其中最典型的是普華永道,因涉恒大財務造假,財政部和證監會對其開出頂格罰單 4.41 億元。3、退市力度加大 勾勒多元化特征A 股市場退市制度改革一直備受
46、關注。2024 年 4 月,隨著新“國九條”的提出以及證監會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的發布,A 股市場的退市力度進一步加大,退市制度改革得到了深化。通過嚴格退市標準,加大對“僵尸空殼”和“害群之馬”出清力度,削減“殼”資源價值;同時,拓寬多元退出渠道,加強退市公司投資者保護。截至 9 月末,年內已有 50 家 A 股公司摘牌,比去年全年多 4 家。梳理二、新“國九條”引領市場高質量發展 2323歷史數據可以看出,2019 年之前 A 股公司退市數量大多保持在個位數,自2020 年以來逐年增加,2022 年有 46 家公司退市,2023 年為 45 家。從退市原因分布看,股價低于面值是今年退市
47、的主要原因,有 31 家公司因為股價低于面值而退市,占比超過六成。除了面值退市常態化之外,今年退市多元化特征逐步清晰,如建車B和*ST深天開創“市值退市”先河,*ST亞星通過主動退市方式作別A股,成為今年首家籌劃主動退市的公司。二、新“國九條”引領市場高質量發展 2424(四)金融監管部門合力穩市場 加速發展耐心資本1、“一行一局一會”合力出實招 真金白銀穩市場9 月 24 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從貨幣政策支持樓市股市、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險資等中長期資金入市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會
48、上宣布出臺一系列增量政策,涉及資金供給和制度完善等多方面,支持資本市場發展。此次金融監管部門一起發聲,提升監管協作合力,綜合運用降準降息、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創設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場穩定發展等方式,為經濟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努力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一系列超預期的政策組合拳有料、有誠意,對于穩市場、穩信心、穩預期起到了關鍵作用。此次會議對資本市場影響重大,出臺了一系列增量政策。在資金端,無論是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引導銀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向資本市場注入長期流動性,還是推動險資在內的中長期資金入市,進一步支持中央匯金公司加大增持力度等,金
49、融監管部門用改革之手力促真金白銀進入資本市場,增強戰略性儲備力量,全力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在制度端,證監會全面激發并購重組市場活力,制定發布“并購六條”,在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質生產力方向轉型升級、鼓勵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整合、提高監管包容度和交易效率等方面下大功夫,發揮資本市場在并購重組中的主渠道作用,并提高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要求,重視投資者保護和投資者回報,讓上市公司主體切實負起責任,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會議召開當天,A 股市場出現罕見大漲行情,全市場超過九成公司股價上漲,上百只個股收盤漲停。2、被動基金快速擴容 規模趕超主動基金今年以來耐心資本成為市場高頻詞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
50、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倍?、新“國九條”引領市場高質量發展 25259 月 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同日,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重點提出持續優化資本市場生態、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著力完善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等三方面舉措。指導意見為加快推進中長期資金入市、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提供了明確的“行
51、動綱領”。伴隨穩定資本市場的“組合拳”持續發力,公募基金助力構建“長錢長投”生態。公募基金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也是長期投資的踐行者。監管層在持續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方面,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效。截至 2024年 8 月底,我國境內公募基金管理機構共 163 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 30.90 萬億元。公募基金持倉規模也在持續攀升。據證監會數據,截至 2024 年 8 月底,權益類公募基金、保險資金、各類養老金等專業機構投資者合計持有 A 股流通市值接近 15 萬億元,較 2019 年初增長了 1 倍以上,占 A 股流通市值比例從 17%提高到 22.2%。這其中非常突出的是全國社?;?/p>
52、金。全國社?;鸪闪⒁詠碓诰硟鹊墓善笔袌鐾顿Y平均年化收益率達到了 10%以上,成為 A 股市場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典范。被動基金作為公募基金中穩定性更好的長期資金,在市場中扮演著穩定器的角色,它們通常不會因為市場的短期波動而頻繁買賣。當前來看,跟蹤滬深300、科創50、上證50等大市值指數的寬基類ETF仍是市場主流。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被動基金規模大幅擴容。2018 年僅有 2000 多億元;2022 年突破 1 萬億,占比提升 0.4 個百分點。今年 7 月突破 2 萬億元,截至 9 月末最新規模為 2.74 萬億元,短短三個月增長 0.7 萬億元。據浙商證券報告,參考國際市場,被動基金規模
53、已超過主動基金,成為主流投資工具。據倫交所LSEGLipper數據,2023年底全球被動基金凈值總額15.1萬億美元,首次超過主動基金。二、新“國九條”引領市場高質量發展 2626從個股持倉情況看,被動基金快速逼近甚至超過主動基金的持倉比例。據興業證券統計,被動基金持股占比快速提升,截至 2024 年二季度末,偏股基金(被動指數+主動偏股)的 Top50 重倉股中,被動基金的持股占比已經突破 50%大關,躍升至 51.6%,而 2021 年底被動基金占比僅有 22.9%。偏股基金的全部持倉口徑下,被動基金的持股占比也已經升至43.4%,而 2021 年底占比僅有 21.4%。3、“國家隊”增倉
54、 A 股 持倉逼近歷史同期峰值今年上半年,以中央匯金為主的“國家隊”累計入市資金超過 4600 億元,其中四大滬深 300 指數 ETF 增持金額超 3100 億元。下半年,“國家隊”買入力度并未減弱,截至 8 月末,流入四大滬深 300 指數 ETF 的資金超 2000 億元。除了買入寬基指數外,“國家隊”還重倉多只股票,并且持倉周期長達數年。據統計,截至今年二季度末,288 只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出現“國家隊”身影,其中 270 只獲“國家隊”持倉周期超過兩年,占比達到 93.75%。在眾多耐心資本當中,“國家隊”的持倉規模相對龐大。據證券時報統計,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國家隊”合計持倉
55、A 股市值達到 3.19 萬億元,創近5 年來同期新高,逼近歷史同期峰值。與 2023 年底相比,“國家隊”持倉A 股市值增長 3780.63 億元。若將保險資金、社?;?、養老保險基金統計在內,這些耐心資本合計持倉市值達到 4.61 萬億元,同樣逼近歷史同期峰值水平。二、新“國九條”引領市場高質量發展 自 2023 年 8 月 27 日證監會提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以來,新政已推行超一年。與去年同期相比,新股發行數量和募資總額雙雙大幅下降,IPO 市場在“827 新政”的調控下,發行節奏明顯放緩。三、IPO 發行放緩 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28281.IPO 募資下滑“兩創”板塊占比過半
56、2024 年前 9 月,國內 A 股 IPO 市場已完成上市 69 家,募集資金金額合計 478.68 億元。這一數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出現大幅下滑,去年同期 IPO公司數量為 264 家,募資總額為 3236 億元。從募資金額來看,69家已完成上市的公司中,募資金額最高為永興股份,募資金額為 24.30 億元,募資金額最低為北交所公司芭薇股份,募資金額僅 0.53 億元。今年前 9 月,只有 12 家公司募資額超過 10 億元。從上市板塊的分布情況來看,“兩創”板塊在 IPO 公司數量和募資額方面均占據半壁江山。具體來說,創業板和科創板分別有 26 家和 10 家公司成功實現 IPO,共計募資達
57、 262 億元,充分體現了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企業的精準扶持力度。同時,北交所已有 5 家以 920 代碼開頭的公司順利完成 IPO,啟用獨立的代碼號段是北交所深化市場改革的關鍵步驟。這一舉措顯著提升了北交所上市公司的辨識度,使得投資者更加便捷地關注、了解并投資于北交所的企業。2、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IPO 撤單量創新高 IPO作為資本市場的入口和源頭,是整個資本市場生態的最重要環節,一直備受關注。繼證監會 3 月發布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之后,新“國九條”強調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為資本市場發展正本清源。今年以來,證監會多次強調 IPO“申報即擔責”,對
58、于涉嫌存在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發行人和中介機構即使撤回發行上市申請,也要一查到底。嚴監管威力逐漸顯現,企業在 IPO 申報時需更加審慎考慮是否“夠格”。據統計,按公告日計算,截至 9 月末,今年內共有 376 家主動撤回 IPO 申請的公司,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的218家,創下歷史新高。從IPO撤回率(撤三、IPO 發行放緩 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2929回IPO公司數量/全部申報公司數量,含當年已發行公司)來看,今年以來,IPO 撤回率為 49.6%,創過去 5 年來新高。從撤回 IPO 公司擬上市板塊來看,滬深主板公司有 120 家,北交所有62 家,創業板、科創板分別有 126 家、68 家
59、,數量均超過去年全年?!皟蓜摗卑鍓K是撤回主力。今年以來主動撤回 IPO 申請主要集中在 4 月下旬之后,5 月以來撤回IPO 公司數量超百家。今年 4 月份,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分別發布系列新規,主板、創業板修訂申報財務指標要求,上市門檻提高,財務不達標或成為IPO 公司主動撤單的另一大因素?,F場檢查與企業主動撤回 IPO 申請密切相關。2021 年 1 月底,證監會發布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隨后進行多次修訂。證監會表示,將大幅提高現場檢查比例,擴大覆蓋面,現場檢查中發現的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線索,一經查實嚴懲不貸,以雷霆手段踐行以投資者為本的監管理念,壓緊壓實各方責任,切實提升發行上市監管效能,從
60、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IPO 發行放緩 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3030全面注冊制之下,IPO 堅持“申報即擔責”,欺詐發行、發行上市“帶病闖關”是證券領域違法違規被罰的“重災區”。對于涉嫌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的發行人,即使撤回發行上市申請,證監會也堅持一查到底,并“點名”華道生物 IPO 等違法違規被查項目。對發行上市公司“帶病闖關”的情況,“看門人”亦難逃其責。今年以來,恒達智控、博納精密等 IPO 撤單項目中,中介機構被處罰。3、再融資監管扶優限劣 公司數量和規模雙降 2024 年以來,A 股市場再融資環境在最新監管安排等政策導向下,呈現出明顯的“扶優限劣”導向,監管機構對再融資項目審核
61、日趨嚴格,再融資公司數量和規模雙雙下降。從再融資規??矗òㄔ霭l、配股、可轉債、優先股、可交換債),156 家公司完成再融資 1837.74 億元,再融資公司數量及融資規模雙“兩創”2010 年以來新低。2023 年則有 505 家公司完成再融資,合計募資 7779億元。此前 7 年每年再融資規模均保持在 1 萬億元以上。從板塊分布看,主板仍是再融資大戶,96 家公司占比近 7 成;“兩創”板塊合計共有 47 家公司實現再融資,不足主板公司數量的一半;北交所僅有 1 家公司實施再融資。三、IPO 發行放緩 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3131從股權再融資方式看,增發融資仍是主要形式。103 家公司完
62、成增發,合計募資 1194.84 億元,遠低于此前 5 年超過 5000 億元的募資水平。北交所上市公司據悉,諾思蘭德完成定增募資 2.3 億元。早在 2021 年諾思蘭德即發布了增發預案,成為北交所自成立以來首個申請再融資項目的公司。但在 2022 年公司撤回定增申請,2023 年 6 月再度公告啟動增發事宜,最終在 2024 年 1 月完成本次發行。主板公司仍是定增發行的主力,共有 73 家公司完成定增,占比超過七成。融資額居前的公司中,鹽田港、昊華科技、中直股份等均是因為資產重組再融資。創業板和科創板分別有 21 家、8 家公司完成定增??赊D債融資 349.2 億元排名第二位,共有 40
63、 家公司發行可轉債。2019年-2022 年間可轉債再融資規模均超 2000 億元。監管趨嚴、審核口徑收窄、二級市場波動大是可轉債發行規模降低的主要原因。另外,發行人主動終止可轉債發行的數量也大幅增長,今年以來已有超過 40 只終止發行,數量創近三、IPO 發行放緩 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3232年新高。除了定增和可轉債之外,2024 年前 9 月有 12 家公司發行可交換債融資275.8 億元,公司數量和規模也可能降至近年來新低。發行規模排名居前的公司中,順豐控股股東明德控股發行可交換債再融資 80 億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完成非公開發行科技創新可交換公司債券,發行規模為 61 億元。其他再融
64、資類型方面,2024 年前 9 月配股再融資公司為 0,2005 年以來暫無配股為 0 的記錄,具體數據仍需觀察第四季度配股再融資情況。另有九州通發行 1.79 億股優先股,募集資金總額 17.9 億元。2024 年再融資公司數量和規模均出現下降趨勢,這和監管收緊再融資審核關系密切。除了限制募集資金被用于財務投資,限制破發、破凈、經營業績持續虧損的上市公司再融資也是監管重點。據 Wind 數據統計,今年前 9 個月,三大交易所再融資終止企業數量合計已達 106 家(包括撤回、終止審查、終止注冊、審核不通過),其中滬深主板合計 63 家企業再融資終止,占比約六成;創業板 23 家企業再融資終止,
65、占比 22%;科創板 28家企業再融資終止,占比 17%;北交所 2 家再融資終止,占比 3%。審核狀態方面,其中 3 家因上會審核不通過終止再融資項目;3 家過會后終止再融資;100 家在上會前即撤回申報。4、上市公司發債逐年攀升 精準支持科技創新上市公司債券市場是中國資本市場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呈現出顯著的擴張趨勢,展現出其規模和發展歷程明顯的特點。自 2000 年以來,這一市場經歷了快速增長的階段,發行規模逐年攀升,目前,A 股上市公司債券市場已成為中國企業多元化融資的主要平臺之一。在 2024 年的前 9 個月,上市公司通過債券市場融資達到 4.02 萬億元,較去年同期的 3.84
66、 萬億元實現了顯著增長,同比增幅達到 4.69%。近年來,國家不斷強調科技創新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為科創債的蓬勃發展營造了有利的環境。在此背景下,科創票據的發行量達到了 1156.04 億元,較去年同期的 634.14 億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增幅高達 82.3%。(科創票據是指科技創新企業發行或募集資金用于科技創新領域的債務融資工具。)三、IPO 發行放緩 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3333自 2022 年 5 月交易商協會正式推出科創票據品種,科創票據發行明顯放量??苿撈睋l行主體以國企和央企為主,2024 年央企和國企科創票據發行公司數量即規模占比均在三分之二左右。
67、在利率下調背景下,相比于其他融資的方式,債券融資成本相對更低。同時,在監管發聲審慎再融資市場環境下,增發和配股等融資方式不容易實施,發債的融資方式更安全穩定,流程簡單,有利于提高券商的資本運用效率。三、IPO 發行放緩 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四、提質增效重回報 市值管理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3535(一)提質增效在行動 多措并舉提升上市公司質量1、滬深兩市積極推動 超千家公司發布行動方案1 月 22 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證監會在 2024 年系統工作會議上也明確提出,大力推動提升上市公司的可投性,包括更加積極開展回購注銷、現金分紅,強化上市公司回報投資
68、者意識,研究從信息披露角度加大對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約束等。隨后,上交所、深交所分別開展“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和“質量回報雙提升”專項行動。數據顯示,截至 9 月末,共有 1359 家上市公司披露行動方案。從披露的行動方案看,上市公司均表現出了對高質量發展、為全體股東創造持續增長價值的堅定信心;具體舉措方面,或通過聚焦主業、布局新賽道、資產結構調整等夯實自身盈利基本盤。從發布行動方案公司的屬性來看,民營企業有 779 家,占比近六成;國有企業有 424 家(含地方國企 237 家,中央國企 187 家),占比 30%左右。從行業分布來看,醫藥生物、電子、電力設備及機械設備行業公司均超過100家,其
69、中醫藥生物行業多達179家,披露比例超過30%。從披露比例來看,鋼鐵、非銀金融、煤炭等板塊,有超過 40%的公司披露了提質增效專項行動方案,充分顯示出行業對“提質增效”的重視;農林牧漁板塊披露數量和占比均處于較低水平。從行動方案的具體舉措來看,大多數公司采取回購股份的方式穩信心,其次是增持和分紅等方式。部分公司在發布行動方案的同時,重要股東或高管還承諾不減持,如萬華化學、南山鋁業、王府井等。四、提質增效重回報 市值管理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3636提質增效行動對上市公司股價起到了較好的提振作用?;販y數據顯示,發布并且已積極開展提質增效行動的上市公司明顯受到資本市場肯定。以發布提質增效行動方案后 T
70、+1 日、T+5 日、T+10 日、T+20 日的股價表現統計(T 代表公告日),行動效果顯著,多數公司股價上漲,其中T+20 日平均累計漲幅超過 7.5%。此外,部分公司雖未發布具體的提質增效行動方案,但仍積極增持或回購,股價明顯走高。2、增持回購創新高 真金白銀維護資本市場穩定 提質增效不僅僅停留在行動方案層面,上市公司通過回購、分紅、重要股東增持的方式,以真金白銀維護市場穩定,體現了對市值的重視。從年內數據看,上市公司回購、分紅及重要股東增持金額的同比均呈現出不同程度增長。據 Wind 數據,從增持維度來看,截至 9 月末(下同),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年內合計增持 562 億元,金額有望創
71、2018 年以來新高;凈增持金額(增持和減持之差)為 158 億元,近 5 年來首次轉正。(正值表示增持金額超過減持金額)。近5年以來,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凈增持金額持續為負數,表示減持規模超過增持,且金額均保持在 1000 億元以上。以單家公司看,石頭科技、牧原股份、江蘇銀行、以及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年內重要股東增持金額均超過 10 億元。今年 4 月,匯金公司增持四大行,傳達出清晰的積極信號,是活躍資本市場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四、提質增效重回報 市值管理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3737從數據回測來看,增持能顯著提振股價。從發布擬增持計劃的公司來看,在上述 4 個統計區間內,股價也
72、呈現持續上升趨勢,自首次公告增持計劃后 T+20 日累計漲幅均值接近 16%。從具體公司來看,川潤股份、安諾其分別于2月19日發布重要股東擬增持計劃,增持金額上限分別為1500萬元、4000 萬元,此后 2 家公司股價強勁反彈,T+20 日累計漲幅均超過 90%。股市行情低迷,上市公司回購再掀高潮,多家公司相繼拋出大手筆回購計劃,并且市值管理與注銷式回購比例增多。據Wind數據,2024年前9月,上市公司已完成回購額 1400 多億元,創近 5 年同期最高水平,較上年同期增加近 2 倍。今年以來,發布回購預案公司平均回購完成度(按回購股份數量計算)超過 80%,超過 600 家公司(單家公司年
73、內多次回購不去重)回購股份數量完成度超過 100%。藥明康德、寧德時代、??低?、順豐控股、三安光電、韋爾股份等公司回購金額均超過 10 億元。藥明康德今年受美國生物安全法案影響,在二級市場屢受沖擊,公司積極開展注銷式回購提振市場信心。四、提質增效重回報 市值管理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3838回購向市場傳遞了積極信心,有利于穩定股價。從發布回購預案的公司來看,預案對股價也有較為明顯的提振效果,自發布預案后 T+20 日累計漲幅均值為 4.47%。具體來看,神宇股份于 4 月 16 日發布回購預案,擬回購 357 萬元,安達維爾于 6 月 14 日發布回購預案,擬回購 324.66 萬元,2家公司目
74、前均已100%完成回購,自預案發布以來,2家公司股價持續上漲,T+20 日漲幅均超過 95%。3、中期分紅漸成潮流 分紅金額創歷史新高持續穩定的分紅,是實現投資者投資回報的重要形式,有助于提振投資者信心,獲得投資者的信任;也有助于培育資本市場長期投資理念,增強資本市場活力和吸引力。隨著近年來一系列政策出臺,上市公司分紅制度愈發完善,上市公司分紅屢創新高。一些上市公司積極響應監管號召,從維護全體股東利益出發,不斷提高回報股東意識,通過增加分紅頻次和金額,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和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特別是不少傳統的高股息公司,在今年中期分紅規模創新高的同時,有意進一步提升派息水平。同時,還有一些上市
75、公司明確表態,未來會結合業務發展規劃及資金需求,讓一年多次分紅成為常態,與投資者共享發展成果。據數據統計,2024 年選擇中期分紅的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長。截至 8月底,2024 年已有 680 家公告中期分紅,數量較去年同期翻倍增長;預計分紅 5498 億元,占同期凈利潤的比重由去年的 7.0%提升至 19%。四、提質增效重回報 市值管理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3939從板塊變動特點來看,科創板個股、券商股實施中期分紅的積極性提升最為明顯。截至目前,已有 24 只券商股、81 只科創板個股提出中期分紅。中信證券自 2003 年 A 股上市以來首次提出中期分紅,合計派發現金紅利35.57 億元(含稅)
76、,占當期凈利潤的 35%??苿摪逯衅诜旨t公司從上一年12 家大增到 81 家,增幅位居各板塊首位。從絕對分紅金額來看,中字頭公司仍然是實施分紅的主力軍,能源、金融、電信行業分紅金額占比較大。其中,工商銀行、中國移動、建設銀行擬分紅金額在 500 億元左右,位居前三。此外,農業銀行、中國石油、中國銀行、中國海油等擬定的現金分紅規模也在 300 億元以上。不少傳統的高股息企業,在今年中期分紅規模創新高的同時,有意進一步提升派息水平。中國海油今年的中期分紅創歷史同期新高,而公司前期發布的股息指引將在 2024 年到期。2024 年大幅增長的中期分紅并非曇花一現,不少上市公司還發布了未來數年現金分紅回
77、報規劃方案,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公司價值目標,對公司利潤分配做出明確的制度性安排,以保證利潤分配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長城證券策略分析師汪毅等發布的研報統計,主板公司共計 530 家披露了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該類公告正呈現加速增長態勢。四、提質增效重回報 市值管理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4040(二)市值管理助力提升投資價值 推動高質量發展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對市值管理重視程度明顯提升,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提及市值管理。3 月 15 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提出推動上市公司加強市值管理,提升投資價值。證監會 9 月 24 日就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 10 號市值管理(征求意見稿)
78、(以下簡稱指引)公開征求意見。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樹立以投資者為本的意識,推動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充分反映上市公司質量。指引共十四條,明確市值管理的定義、相關主體的責任義務、兩類公司的特殊要求和禁止事項。指引 繪出了市值管理發展路徑方向,具體包括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現金分紅、投資者關系管理、信息披露、股份回購等方式,都是可行發展路徑。值得注意的是,指引對主要指數成份股公司、長期破凈公司等“關鍵少數”提出了市值管理的要求。部分相關上市公司表示,之前發布的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就有關于市值管理的規劃,公司將根據最新的監管要求再進一步做細化。截至 2024 年 9 月末,年內已有宏微科技、金陵飯店、惠博普、
79、協鑫集成等部分上市公司先于指引出臺了公司市值管理制度;對比發現,此類制度對于主體責任義務的規定與指引大體一致、市值管理也與考核實現了掛鉤,但均未提及估值監測預警機制及股價大跌保障措施等內容。四、提質增效重回報 市值管理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4141五、并購重組活躍 積極擁抱優質資產4242(一)政策暖風頻吹 并購重組升溫2024 年以來,證監會多次表態,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積極借助并購重組做大做強,資本市場并購重組進入新的窗口期。4 月新“國九條”發布,鼓勵上市公司聚焦主業,綜合運用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在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并購重組市場逐漸回暖,呈現出新
80、特征?!翱苿摪灏藯l”的發布進一步加大了對并購重組的政策支持力度。6月 19 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科創板八條”。核心在于加強對硬科技企業的支持,鼓勵企業開展產業并購并積極延伸產業鏈?!翱苿摪灏藯l”發布兩個月后,科創板已有 14 單并購重組案例落地。9 月 24 日,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下稱“并購六條”)?!安①徚鶙l”的出臺,進一步激活了并購重組市場。通過支持合理的跨行業并購,放開對未盈利資產的收購要求,支持兩創板塊公司并購上下游資產,且資產不必滿足硬科技或“三創四新”等要求,為并購重組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安①徚鶙l”發布當晚,就有兩家公司火速響應發布重組計劃。
81、9 月 25 日晚間,科創板公司秦川物聯和創業板公司富樂德同時宣布,正在籌劃對產業鏈上下游資產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其中富樂德籌劃使用可轉債等新型支付工具完成重組。整體來看,在政策暖風的支持下,2024 年并購重組市場活躍。截至2024 年 9 月末,共有 139 家公司(去重)披露最新重大重組進展,公司數量超 2022 年、2023 年全年。其中,60 家公司于今年首次披露重大重組事項,包括*ST 人樂、大葉股份、湖北宜化等公司?!翱苿摪灏藯l”發布以來,累計有 61 家科創板公司首次發布并購重組公告。典型如今年 6月 22 日,芯聯集成發布公告擬通過發行股份及現金方式,收購其子公司芯聯越州的剩
82、余 72.33%股權,并將通過整合管控,發揮規模效應,有效降低成本,交易對價合計為 58.97 億元。隨后不久,納芯微 24 日公告稱,以現金方式收購上海麥歌恩微電子合計 79.31%的股份,交易對價合計為6.83 億元。五、并購重組活躍 積極擁抱優質資產4343從重組目的來看,今年以來,以“橫向整合”為目的的并購重組案例數量占比創新高,并首次突破 40%,表明上市公司通過產業鏈并購實現資源整合,發揮協同效應的意愿大幅提升。與此同時,戰略合作、資產調整類型的并購重組案例數量均大幅下降。從參與主體所屬行業來看,高端制造業、醫藥生物、計算機等行業是并購重組大戶。自 2022 年以來,機械設備行業公
83、司熱衷并購重組,2022 年、2023 年分別有 12 家、16 家公司參與并購重組;今年以來,7 家公司參與并購重組,包括大葉股份、克勞斯、寶塔實業等。另外汽車行業公司也有7家;醫藥生物行業公司5家;計算機、電力設備、交通運輸等行業公司各有4家。值得一提的是,券商行業并購潮正在加速,國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證券打造券商航母,這是新“國九條”實施以來的首單頭部券商的并購重組。國聯證券收購民生證券也在穩步推進。五、并購重組活躍 積極擁抱優質資產4444(二)典型案例案例 1:普源精電7 月 16 日,普源精電發行股份購買耐數電 67.74%股權獲證監會同意注冊,此時距離 5 月 14 日該重組申請獲
84、得受理,僅僅過去兩個月。本次交易不僅是“科創板八條”發布后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注冊第一單,也是科創板年內首單注冊的并購重組項目。普源精電創立于 1998 年,是國產電子測量儀器領軍企業,公司擁有數字示波器、射頻類儀器、波形發生器、電源及電子負載、萬用表及數據采集五大產品族、八大產品線,并提供芯片級、模塊級和系統級多層次解決方案,產品銷往全球 90 多個國家和地區。2022 年 4 月,普源精電登陸科創板,步入借力資本市場提升自身行業地位的新階段。2023 年,普源精電實現營業收入 6.71 億元,五年復合增速18.08%;凈利潤 1.08 億元,五年復合增速 22.52%。維持主業穩健增長,上市后
85、的普源精電將目光投向了并購重組市場,以期通過并購行業內優質標的產生協同效應,實現業務的橫向擴張。2023 年 12 月 22 日,普源精電首次公告擬購買耐數電子股權。2024 年7 月 16 日,公司發行股份收購的交易獲證監會同意注冊,成為今年首單注冊的科創板并購重組項目。對于發起本次并購的目的,普源精電表示:一是對標國際龍頭企業,實現從硬件向整體解決方案的轉型升級;二是拓寬產品布局,增強公司產品在細分應用領域的品牌效應;三是深化上下游延伸和技術合作,提升研發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在收購耐數電子股權的方式和步驟上,普源精電采取了現金收購和股權收購“兩步走”的方式完成?!皟刹阶摺钡牟襟E是普源精電此
86、次并購重組方案的亮點之一。普源精電董秘程建川曾對媒體表示,做這樣的安排,最重要的原因是為增加并購成功的確定性。普源精電此次并購重組從受理到過會僅用時 52 天,到獲證監會同意注冊僅用時兩個月,在外界看來頗為順利?;仡櫿麄€收購過程,普源精電認為,今年的政策環境對公司并購起到了較大助力,過會速度超出公司預期。標的公司的優勢科創屬性、雙方的強產業協同性,并購方案的高確定性,五、并購重組活躍 積極擁抱優質資產4545輔以及時到來的政策東風,使得普源精電并購項目的過會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作為“科創板八條”后首單落地的并購重組案例,普源精電得以快速過會,一方面是享受了政策的紅利,但更重要的是,公
87、司在并購前期的調研準備、方案設計、步驟安排等方面均做了充分的準備??苿摪宀①彑岢遍_啟,這一案例或許會為更多科創公司開展產業并購作出示范效應。案例 2:湖南白銀2024 年 2 月,金貴銀業收購寶山礦業 100%股權完成過戶,控股股東正式易主為湖南省國資委。重組完成后,上市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為“湖南白銀”,成為湖南有色集團銀鉛鋅板塊的核心企業。自 2019 年爆發債務危機以來,原金貴銀業已歷經了將近五年的風險化解之路,本次并購重組,正是上市公司順利脫困的最后一環。并購重組不僅是推進企業產業擴張和資源整合的有力手段,也是助力困境企業轉型脫困、提質增效的重要路徑。原金貴銀業收購寶山礦業,是湖南省市國資
88、主導資源整合、助力企業改革的典型案例。借助此次并購,上市公司經營困境得以扭轉,“鏈主”企業成功賦能產業鏈公司,湖南省內產業整合戰略邁出堅實一步,最終實現多方共贏。2019 年年底,金貴銀業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2020 年 11 月,破產重整申請獲法院受理,郴州市國資委旗下的郴州市發展投資集團產業投資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郴投產業公司”)牽頭成為金貴銀業的重整投資人。在湖南省政府、郴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金貴銀業抓住機遇實施重大重組。2022 年 9 月,金貴銀業首次發布公告,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向湖南有色產投集團(以下簡稱“湖南有色集團”)和湖南黃金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湖南黃金集團”
89、)購買寶山礦業 100%股權。2024 年 2 月,本次作價 12.07 億元的股權交易完成過戶,寶山礦業成為上市公司全資子公司。此外,金貴銀業還向湖南有色集團定增募資 3.02 億元補充流動資金。重組完成后,湖南有色集團(現更名為“湖南省礦產資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接替郴投產業公司,成為金貴銀業控股股東,最新持股比例為14.91%。湖南有色集團旗下湖南黃金集團持有上市公司 6.79%股份,為其五、并購重組活躍 積極擁抱優質資產4646第三大股東。湖南省國資委接棒郴州市國資委,成為金貴銀業新晉實控人。本次并購重組完成后,金貴銀業缺資源、缺資金、缺管理和缺信心的四個難題都得以解決,上市公司煥發新
90、生。寶山礦業同樣坐落于郴州,是湖南省重要鉛精礦原料基地,擁有 45 萬噸/年的鉛鋅銀礦開采權。重組完成后,寶山礦業有望與金貴銀業形成良好的互補和協同效應。并表完成后,上市公司業績實現大幅增長。今年上半年,湖南白銀實現營業收入 33.4 億元,同比增長 67.58%;實現歸母凈利潤 0.58 億元,同比扭虧。重組完成后,上市公司名稱由“郴州市金貴銀業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湖南白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為“湖南白銀”,脫胎換骨,步入重塑品牌形象、提升市場影響力的新征程。案例 3:邁瑞醫療2024 年初,醫療器械“一哥”邁瑞醫療(300760.SZ)豪擲 66.52 億元并購惠泰醫療(6886
91、17.SH),殺入心血管賽道,打響科創板“A 控 A”現金并購第一槍,在醫藥行業并購史上增添重要一筆。1 月 28 日,邁瑞醫療發布公告,擬以66.52億元自有資金,通過“協議轉讓+原實控人放棄表決權”的方式,收購科創板公司惠泰醫療控制權。該筆交易已于4月中旬過戶完成。收購完成后,邁瑞醫療通過子公司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惠泰醫療24.61%股份,成為惠泰醫療第一大股東?;萏┽t療原實控人成正輝同時承諾,將永久且不可撤銷地放棄所持有的惠泰醫療 10%股份所享有的表決權?;萏┽t療的控股股東變更為邁瑞醫療子公司深邁控,實際控制人變更為李西廷和徐航。此次邁瑞醫療并購惠泰醫療,從初次發布公告到最終完成控制
92、權轉移歷時 3 個月。作為科創板首單“A 控 A”案例,本次收購以“協議轉讓+原實控人放棄表決權”方式進行,并加入了“優先購買權”的安排,這一方式既能確保邁瑞醫療獲得惠泰醫療的控制權,又能避免觸發要約收購義務,有利于交易雙方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并購整合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收購前,邁瑞醫療便已通過旗下投資基金布局惠泰醫療,成為了其第三大股東和第一大流通股東。五、并購重組活躍 積極擁抱優質資產4747作為醫療器械領域的“一哥”,外延式并購一直是邁瑞醫療的增長點之一。自 2008 年啟航全球并購之路以來,公司持續擴充產品線,不斷進入新的業務領域,開展并購十余起。邁瑞醫療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表示,公
93、司積累了豐富的并購經驗,在并購效率、標的數量特別是整合深度上均領先國內同行,獲得了超越同行的產業并購整合經驗和能力??v觀邁瑞醫療過往的并購史,公司的成功經驗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備注:并購重組案例更多詳細報道請見附錄 1。五、并購重組活躍 積極擁抱優質資產六、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49491.研發投入屢創新高 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研發是推動企業創新和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構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上市公司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持續增強,研發投入不斷增長。2024 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 7500 億元,同比增 15.1%,連續多年保持增長。整體研發強度 2.15%,同比提高 0.3
94、 個百分點。從研發投入規模來看,在 31 個申萬一級行業中,14 個行業研發支出總額過百億,超過 500 億元的有電子、汽車、電力設備、計算機、醫藥生物、通信、建筑裝飾等 7 個行業。其中,電子行業研發投入總額高達 940 億元,同比增長 15.95%,高居榜首;研發投入增長最快的為汽車行業,上半年總投入金額達 852 億元,同比增長 34.46%。從研發投入強度(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比例)來看,計算機、國防軍工、電子、機械設備、醫藥生物等 5 個行業的研發投入強度均超過 5%。其中以計算機行業居首,2024 年上半年該行業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例達到 10.72%。分板塊來看,作為硬科技集聚地的科
95、創板,2024 年上半年科創板研發投入再創新高,累計投入超 780 億元,同比增長約 10%,研發投入強度中位數達 12%;新增發明專利 1 萬項,累計獲得發明專利超 11 萬項。研發投入強度達到 12%,在幾個交易板塊中最高。作為中國資本市場的試驗田,科創板在過去五年中致力于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六、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5050高研發投入帶動高技術產業投資,2024 年上半年,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投資增長 22%,軌交裝備、航空裝備、半導體等高技術制造行業投資分別增長 35%、30%、18%。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聚集,新舊發展動能加速轉換。
96、以絕對金額看,2024 年上半年研發投入超過 1 億元的上市公司有 1155家,超 10 億元的有 95 家,超 100 億元的有 4 家。其中,比亞迪研發投入規模排名第一,金額達到 201.77 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長 41.64%,創下歷史新高,這一數字遠高于公司 136.3 億元的當期凈利潤。公告顯示,上半年,在新能源車領域,公司深耕核心技術領域,加速推出一系列全球領先的前瞻性、顛覆性技術,從電動化到智能化,逐步構建出獨特的競爭力;二次充電電池方面,期內產品研發及產能提升進展順利,技術規模保持國內領先。六、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5151與此同時,以科創板為代表的科技型龍頭企業正
97、積極角逐高水平國際市場,表現更為突出。市場地位方面,晶科能源、中復神鷹等 35 家科創板公司在細分行業或單項產品上排名全球第一;創新藥公司多款產品成功打入歐美市場,海外收入同比增長 253%。國際標準制定方面,科創板公司在多個細分領域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時代電氣、鐵建重工等先進軌交公司主持和參與 50 余項國際標準的制定,努力提升中國裝備的國際影響力。2、優化產業結構 培育新興產業當前中國上市公司的產業結構正在持續優化和升級,主要體現在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協調發展上。截至 2024 年 9 月末,上市公司群體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專精特新企業級高新技術企業的公司合計總數為 3042家,合計
98、占比為 57%。合計市值 33.2 萬億元,占比近四成,形成了顯著的集群效應。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結構也在不斷優化。金融業上市公司加大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實體上市公司利潤占比近年來開始超過金融業,2024 年半年報數據顯示,扣除銀行及非銀金融板塊后,剩余上市公司凈利潤合計占比為 53.5%,該比例自 2020 年以來一直保持在 50%以上,這種結構性的變化有助于改善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的問題。六、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5252另據 Wind 數據統計,截至 2023 年末,我國 A 股市場高端制造業上市公司共計 2445 家,占 A 股上市公司總數的 45.74%。這些公司受益于政策支持和我國產
99、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數量持續增加,經營成果顯著。高端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總資產規模達到 25.69 萬億元,占 A 股上市公司總資產的比例為 6.10%。從市值排名前 100 的公司來看,新興產業占據 30 席,以寧德時代、比亞迪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加速崛起,代表了中國制造業的新面貌。今年 7 月,比亞迪第 8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跑出新能源“加速度”。比亞迪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上半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 494.4萬輛,同比增長 32%。半導體、新能源、高端制造、新材料等代表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行業企業,在資本市場加快集聚,企業間協同效應日益顯現,產業走向規?;c集約
100、化發展,對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均起到積極作用。3、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內在價值在政策的指導推動以及從嚴監管之下,提高治理水平已逐漸成為上市公司的“必答題”。新“國九條”提出:“嚴格上市公司持續監管。加強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監管,全面完善減持規則體系,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惫局卫硎瞧髽I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是提升企業市值管理的重要工具。近年來,在監管層和上市公司多方合力下,上市公司治理逐漸從理論走向實踐,公司在成本控制、產業資本動向、主營發展、股權結構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從成本控制看,2021 年以來,上市公司降本增效成果顯著。據
101、 Wind數據,2024 年中期全部 A 股上市公司三費(銷售、管理、財務)費率由2018 年的 11.8%下降至 9.17%。其中,央企、民營企業下降顯著,央企由5 年前的 10.96%下降至 8.34%,三費費率居各屬性公司最低水平,民營企業下降至 10%。六、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5353從產業資本看,在減持新規約束下,重要股東減持規模驟減。截至2024 年 9 月末,重要股東減持數量、減持金額創近 10 年同期最低水平,減持金額 402.9 億元,同比降幅均超過 80%;增持 83.79 億股,市值約 562億元,創近 5 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從公司經營看,上市公司聚焦主業意識增強
102、。2024 年中期 A 股公司主業凈利潤貢獻度(剔除投資、公允價值、資產處置收益,暫不考慮負貢獻度公司)平均值達 95.06%,創過去 5 年次最高水平。從股權結構看,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均值、用于衡量集中度綜合指數的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 指數)均呈下降趨勢,2024 年中期,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平均 52.11%,較 2018 年下降近 6 個百分點。交易所從信息披露、規范運作、監管措施和違規處罰等方面建立綜合考評指標體系,以引導公司規范運作。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交易所信披考評等級“良好”以上(含 A:優秀;B:良好)的公司數量占比逐年遞增,2022 年度(2023 年數據尚未披露)達到
103、85%,創過去 5 年最高水平;其中等級“良好”的公司數量占比明顯增長;等級為“不合格”(D)公司數量占比有所下降。六、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5454值得一提的是,2020 年至 2022 年年度考評等級為“優秀”的公司數量占比較此前有所下降,正是強監管、嚴考評的體現。此外,審計意見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財務報表的可靠性程度,是公司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驅動力。據統計,被審計機構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公司數量占比保持上升趨勢,2023 年達到 96.11%,創過去 5 年次新高;其中地方國有企業過去 3 年保持 96%以上,央企持續超過 99%,間接表明公司年報健康率穩步上升。4、強化環境保護
104、履行社會責任上市公司 ESG 報告也被稱為第二份財報,體現了上市公司積極回應利益相關方,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態度。近年來,財政部、國資委、證監會等部門,滬深北證券交易所、行業協會發布一系列針對性強、特點鮮明的ESG 相關政策文件,如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引領企業積極踐行 ESG 理念,提高公司的 ESG 競爭力,包括解決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問題,提高產品質量和治理效能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經濟社會向綠色、低碳、循環方向轉型,為美麗中國的建設貢獻力量。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上市公司正加速構建 ESG 管理體系,通過完善ESG 治理架構,設立專項工作組,將 ESG 因素深度融入經營管理之中
105、,推動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方面,截至 9 月末,有 2211 家 A 股公司披露2023 年 ESG 相關報告(含 ESG、可持續發展或社會責任等報告),披露率達 41.4%,創下歷史新高。2018 年 2024 年,在中證 800 公司自主披露的ESG 指標中,質量在“高”“較高”兩檔的占比提升,而“中”“較低”的披露質量指標比例下降,信披質量明顯改善。六、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5555上市公司在環境維度的實踐也得到了加強。在“雙碳”目標引領下,A 股公司逐步構建起從目標設定、分析到實施的完整工作鏈條,展現出積極的綠色轉型態勢,不斷強化在環境維度的實踐。碳減排實施方面,上市公司也在不斷加
106、大力度。2020 年 2024 年,制定碳中和或碳減排的上市公司數量逐年增加。2024年達464家,較2020年(14家家)增長近 32 倍。特別是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采礦業、制造業等高碳排放行業中,減排成效更為顯著。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在綠色制造體系中,綠色工廠是主力。上市公司擁有的綠色工廠數量持續攀升,2023 年末共有 631 家上市公司旗下工廠被認證為綠色工廠,較 2018 年大增5 倍多。5、出海潮涌 開拓第二增長曲線近年來,“出?!背蔀槠髽I發展的重要關鍵詞。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大背景下,上市公司出海已蔚然成風,
107、積極開拓全球市場,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出海方式也呈現多樣化,包括海外并購、投資自建和供應商合六、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5656作等路徑。2024 年上市公司最新半年度數據顯示,企業出海規模再創歷史新高。2024 年上半年,A 股市場有 2785 家公司披露境外收入數據,占全部 A股公司數量的 52%,數量和比例均創近 5 年以來新高。也即是,開展海外業務的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過半。出海上市公司累計實現營收 3.84 萬億元,占總營收比例攀升至 11%,創近五年以來同期新高。從境外收入分布來看,2024 年上半年境外收入超 100 億公司數量達 80家,數量較 10 年前顯著提升。其中洛陽鉬業
108、以 935.82 億元的規模位居第一,公司業務主要分布于亞洲、非洲、南美洲和歐洲,是全球領先的銅、鈷、鉬、鎢、鈮生產商。美的集團、立訊精密、比亞迪境外收入規模緊隨其后。從行業分布看,電子、汽車和電力設備是出口大戶,體現出中國企業高科技產品在全球市場已占據一席之地。六、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5757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國內制藥技術的不斷積累,國產創新藥開始亮相世界舞臺,近年來交易數量和金額規模迅速增加。2020 年后國內藥企license-out 數量明顯增加,據東吳證券研報,2021 年 2023 年,國產創新藥跨境 License-out 交易數量分別為 43 筆、51 筆、80 筆,首付
109、款總金額分別為 17.1 億美元,15.2 億美元,46.3 億美元,2023 年跨境 License-out 首付款同比 2022 年增長 305%;進入 2024 年,License out 交易數量增長勢頭持續,僅在上半年就有 32 個項目成功簽訂,涉及交易金額超 200 億美元。無論出海交易數量還是交易金額,都在迅速攀升,且形式更加多元化。以創新藥龍頭恒瑞醫藥為例,2023年公司出海業務不斷,BD(商務拓展)授權多達 5 例,交易總額超 40 億美元。今年 5 月公司公告,與 Hercules(德國生物科技公司)達成協議,將自研的 3 款 GLP-1 產品組合的海外權益授權給后者,獲得
110、授權許可費以及 Hercules 19.9%的股權。百濟神州是國內創新藥出海的龍頭藥企。2019 年 11 月,百濟神州BTK 抑制劑澤布替尼(商品名:百悅澤)獲美國 FDA 批準,成為國內第一款在美上市的抗癌新藥,實現新藥出?!傲愕耐黄啤?。同時,該藥也成為首個銷售額破 10 億美元的國產創新藥。在全球生物制藥領域,年度收入超 10 億美元的藥物通常被稱為“重磅炸彈”藥物。技術的升級、供應鏈能力的提升是出海結構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按照申萬一級行業劃分,以年度數據來看,過去 10 年間,建筑裝飾、綜合等行業境外收入占營收比重呈下降趨勢,電子、通信、家用電器等行業出海積極性持續高漲,境外收入占比始
111、終占據高位。從出海企業的行業變遷來看,中國企業的出海結構正在升級,正從傳統行業到包括高端制造業、信息技術、鋰電池等在內的新興產業轉型。出海結構的升級,間接表明我國高端制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增強。六、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七、向新出發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5959(一)擁抱新質生產力 重塑企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3 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此后,新質生產力在國家高層會議及關鍵政策文件中高頻出現,其戰略地位重要性持續攀升。新質生產力以顛覆性和前沿性技術為支撐,
112、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要載體,繼而形成高效能的生產力。近年來,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迅猛,從 2014 年至 2023 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已經從 7.6%增長到超過 13%。數據統計發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在研發投入、境外業務收入、業績增速方面都有顯著優勢,成為引領 A 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力量。戰略性新興產業近三年營收復合增速為 18.01%,較全部 A 股高出 6 個百分點;其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新能源三個板塊營收復合增速超過20%,遙遙領先其他板塊增速。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含量高,需要高水平研發投入保持技術或產品優勢。2024
113、 年中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為 6.52%,較全部 A 股(2.15%)高出 4 個多百分點。七、向新出發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6060新質生產力企業通常聚焦于高新技術、創新服務等領域,這些領域的公司往往具備更強的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市場拓展能力,它們的產品和服務更容易跨越國界,滿足全球市場需求。戰略性新興產業 2024 上半年實現境外收入558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5.57%,增速較全部A股高2.5個百分點;境外業務收入占比在 2023 年中期、2024 年中期分別是 13.25%、14.8%,較全部 A 股高出 1.5 個、1.8 個百分點。七、向新出發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61
114、61(三)上市公司發展新質生產力案例科技是人類發展過程中最強的力量,以一項項重大技術的突破推動著產業變革與社會進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萍紕撔逻@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再次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上市公司是科技發展進程中最活躍的“弄潮兒”,高舉創新之旗,以科技自立促產業自強,在鍛造新質生產力中追波逐浪、走在前列。證券時報為了更好的展現大時代的科創力量,先后調研采訪了三一重工、廣汽埃安、中車株洲等深市上市公司,近距離
115、觀察上市公司鍛造新質生產力的成果。1、三一重工從“國內首臺”到“世界首臺”,三一重起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從市場、技術各方面實現逆襲、引領世界先進水平,成為一顆耀眼的東方啟明星。各個制造環節也受益于自動化技術的引入,產品一致性和工人安全保障也有大幅度的提升。從“人輔助機器”變成“機器輔助人”,越來越多對智能設備的引入,讓三一重起的人力資源結構也一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機器編程、設備運維,七、向新出發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6262成為三一重起產業工人普遍具備的技能,記者在園區走訪的過程中,已經很難在現場區分出誰是工人,誰是工程師。來自于 985 和 211 高校的高材生與老師傅同場,工程
116、師與技術工人混搭,三一重起的新工人隊伍正在進一步加速推進著生產工藝智能化的進程。如果說突破了全自動下料、焊接、組隊的自動化硬件,是數智化變革的“血肉”,那么以基于制造運營管理平臺為核心的智能工廠大腦,就是三一重起數智化變革的“靈魂”,幫助公司實現從“剛”到“柔”的轉變,生產潛能得到極大發揮。在三一重起一次典型的生產環節中,生產計劃會傳輸到以 MOM 為首的中樞智能大腦,再傳送到終端機器人程序中,等待搬運機器人將工件運送到位之后,終端機器人通過機器視覺系統確定工件,并自動根據工件的尺寸,在數十款制造方案中調試出相應的焊接程序。在高度數控化的背景下,關鍵技術、生產流程全都在線可控。在品質層面,即便
117、是一顆螺絲的擰緊程度,也實現了登記在冊,確保完全可追溯。在節能減排方面,通過實時監測和管理各個生產環節的能耗情況,確保了生產過程中的精準控制和優化,在減少水、電和生產原材料浪費的同時,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整套智能工廠大腦全部由三一重起自主研發,也就成為了公司的秘密寶典。三一重起的數字化轉型,是在三一整體長期將“數智化”作為第一大戰略的努力下實現的。強大的智能制造能力,支持著三一重起向海外市場的進擊。在過去的3 年,三一重起迎來了海外業務發展的黃金時期,海外銷售額實現了逐年的倍增。三一重起事業部總經理謝濤介紹,在主要產品中,其履帶起重機市場地位持續保持了全球第一,汽車吊、
118、全地面吊、越野吊等產品的市占率也大幅上升,出口量位列中國第一。在今年前四個月,三一重起海外銷售占比已和國內持平,某些月份甚至超出國內銷售量,且呈現出持續上漲的趨勢,生產訂單已排至年底。其中,銷往傳統工程機械強國歐洲和北美地區尤為突出,同比增長高達一倍。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生產需求,三一重起也啟動了又一批技改與智能化設備,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三一重起在海外的高速拓張,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向海外擴張的縮影。七、向新出發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6363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工程機械累計出口額 3414億元,同比增長 15.8%。而龍頭企業的出海表現遠遠好于行業平均,包括三一重工
119、在內的一批企業,實現了海外市場的營收規模高于國內市場的歷史性突破。2、廣汽埃安53 秒,是廣汽埃安長沙工廠(下稱“長沙工廠”)“駛出”一臺全新AION S 的生產節拍。8 個月,是這家工廠從傳統燃油車工廠到全新自動化新能源工廠的進化過程。在 7 月完成首車下線的全新長沙工廠,正乘著新能源汽車的東風,向 20 萬輛/年產能目標、百億元產業規模目標努力。沿著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綠色發展的方向,長沙工廠以行動照亮行業發展道路,成為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引路明星之一。2023 年,成立 6 年、投產 4 年的廣汽埃安,就拿下“全球最快達成百萬產銷汽車品牌”的頭銜。百萬產銷近一半在 2023 年一年完成,當年
120、廣汽埃安以 80%的銷售增速完成超 48 萬輛的銷售。長沙工廠主力生產的AION S 系列,以接近翻倍增速完成 22.1 萬輛銷售,是國內純電 A 級轎車冠軍。亮眼的銷售表現是驕傲,也是壓力。位于廣州的廣汽埃安“燈塔工廠”,2023 年以 139%產能利用率超負荷運轉,讓廣汽埃安的擴產迫在眉睫。在長沙工廠達產后,基本將承擔集團所有 AION S 系列產品的生產任務,后續也可能導入更多純電平臺車型。唯有達到 53 秒這樣高速的生產節拍,長沙工廠才可能實現 20 萬輛/年的標準產能,并給產能進一步提升預留潛能,滿足 AION S 系列近年來逐年翻倍的銷售表現。8 個月,從傳統燃油車工廠,轉變為新能
121、源汽車工廠,改造首先要圍七、向新出發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6464繞兩類產品迥異的生產工藝展開。因此,圍繞智能化、電動化產線有了很多顯著的變化。對新能源汽車“心臟”動力電池,廣汽埃安直接上線了最為先進的自動化產線,確保產品的一致性和后續可拓展性。全新的動力電池智能裝配系統,可以通過 3D 視覺定位及機器人協作實現自動上線、自動搭載、隨行合裝、自動增緊等一體化操作,做到上下工序“一氣呵成”。新理念下,新工廠淘汰舊的、能耗高的設備,引入新的高自動化設備,完成從原有燃油車生產線向新能源車產線的升級改造,長沙工廠的行動與國家推動的大規模設備更新浪潮一致。據了解,埃安長沙改造項目也正在申請來自中央和地方政
122、府的若干政策獎補?!鞍l展迅速的新能源產業,已經證明了新技術蘊藏的革命性力量,我們制造端在未來也會迎來新的技術革命?!睆V汽埃安長沙分公司總經理葉劍華表示,更加智能、更加節能將是制造業進一步演進的方向,與 AI 相結合的智能化升級是大勢所趨,AI 裝配、AI 質檢等應用場景豐富多樣,制造業打造能源生態的閉環在未來有著廣闊的想象空間。3、威勝信息誕生于湖南長沙的威勝信息,通過為電網構造數字化通信網絡,在十余年的發展中逐漸成為一家具有“物聯網+數字化+芯片”全貫通核心技術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截至目前,公司海外用戶連接數超千萬、國內物聯網設備連接數過億、總市值超百億元。建立在集成的、高速雙向通信網絡基礎上
123、,集合一系列傳感和測量技術、硬件設備等物聯網技術,這就是被稱為“電網 2.0”的智能電網。如今,智能電網已經涵蓋了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等電網運作的各個環節。精細化、預知化的維護管理,自然會使電力保供和電力系統穩定運行的成本大幅降低。電網設備的迭代升級,智能化是核心方向之一。南方電網正全面推進電網設備大規模更新,預計 2024 年至 2027 年,大規模設備更新投資規模將達到 1953 億元。數字電網、節能增效等方向是關鍵核心。在電網智能化改造大潮中,威勝信息業績再創新高。2024 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23億元,同比增長20.76%;歸母凈利潤2.72億元,同比增長 26
124、.52%。其中,在上半年國網和南網總部的第一次招標中,公司總計收獲合同金額 3.39 億元,同比增長 91%。七、向新出發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6565回顧威勝信息的發展歷程,起初只是專注于電力終端產品的開發,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客戶需求的變化,公司意識到僅靠終端產品難以實現持續發展和突破。于是,管理層決定進行戰略轉型,通過自主研發芯片來提升公司整體競爭力。在 2017 年,威勝信息加速以自主研發芯片為核心的戰略轉型,通過收購珠海中慧獲取通信芯片研發的關鍵技術、人才和市場資源。同時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招聘國內外優秀人才、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培養人才等方式,組建研發隊伍。購置先進的研發設備和儀器,
125、并與國內外先進的科研機構進行技術合作。上下游之間的協同,又促使公司產生了更強的創造力。核心芯片的技術進步可以推動感知物聯網設備性能的提升,而應用系統又能更好地發揮芯片和設備的優勢,從而整體提升公司綜合方案的價值和競爭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今,威勝信息已經成為行業內少有的從數據感知、通信組網到數據管理縱向全貫通的能源物聯網綜合解決方案企業。展望未來,威勝信息將利用通信芯片和系統軟件等關鍵技術,打造智能配電網、智慧水務和公共基礎設施的綜合解決方案。目標是從單一產品向提供包括變電站、能源站、建筑群、園區和工廠在內的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電力裝備成套和 EPC 服務等綜合解決方案轉型,以數字化設備和智
126、能軟硬件為核心,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全面的能源供給解決方案。七、向新出發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八、總結及展望6767(一)多措并舉 助力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2024 年以來,資本市場制度不斷優化完善,新“國九條”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方向。作為杰出企業的典范和宏觀經濟的重要支柱,上市公司在推動我國經濟穩健增長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本文從上市公司數量及規模、資本市場重要制度完善情況、IPO 及再融資規模和變化、并購重組趨勢變動、上市公司提質增效行動實施等多方面總結和梳理,發現一些積極的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上市公司數量和質量均穩步邁進。截至
127、 2024 年 9 月末,兩市共有 5354 家上市公司,較 2023 年末增加 19 家;受 9 月下旬市場回暖提振,市值增至 84.63 萬億元,較 2023 年末增加近 10%。上市公司業績韌性十足,2024 年中期近八成企業實現盈利,超過六成公司營收同比上漲。多個行業傳遞經濟向好的暖意,消費電子、半導體、基礎化工等行業景氣度回升明顯,電子、農林牧漁等行業公司扭虧加速。上市公司對國民經濟影響力穩步增強。2024 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凈利潤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比例提升到 82.6%,和 2023 年末相比提升約 13個百分點。A 股市場結構持續優化,以科創板、創業板為代表的硬科技板塊占比穩
128、步提升,公司數量占比近三分之一,市值占比約兩成。從企業屬性看,超大體量的央國企與眾多細分領域冠軍的民企同臺競技,是 A 股市場的重要特征。民營上市公司數量占比超過三分之二,近幾年 IPO 中民企占比超八成。從行業分布看,制造業板塊是 A 股市場的重要支柱,機械制造、醫藥、電子等行業上市公司數量位居前列。區域分布方面,珠三角區域和長三角區域上市公司數量和規模優勢顯著,中部地區逐步崛起占據一席之地,東北和西北地區相對落后,和經濟發展情況基本相符。江蘇、陜西、廣東的“科創屬性”最強,其高新技術板塊上市公司數量占比約為 40%。江蘇省“兩創”板塊及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占比一半,科創成色十足。第二、202
129、4 年新“國九條”發布,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方向。八、總結及展望6868監管政策“1+N”體系逐步完善,先后發布減持新規、轉融券、程序交易規范等具體規定,回應了市場關注度較高的熱點問題?!翱苿摪灏藯l”出臺,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技術的包容性。9 月 24 日“一行一局一會”三位“一把手”同時亮相,宣布出臺一系列增量政策,涉及資金供給和制度完善等多方面,支持資本市場發展,點燃市場做多熱情?!安①徚鶙l”發布,在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質生產力方向轉型升級、鼓勵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整合、提高監管包容度和交易效率等方面下大功夫,發揮資本市場在并購重組中的主渠道作用,并提高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要求,重視投資者保護
130、和投資者回報,讓上市公司主體切實負起責任,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監管機構通過嚴把 IPO 入口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主動撤回 IPO 申請的公司數量創歷史新高。證監會強調 IPO 發行“申報即擔責”,多家公司即使撤回也收到罰單。嚴打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多家公司因財務造假受到懲罰。壓實中介機構責任是嚴打財務造假的關鍵環節。除了上市公司之外,普華永道等多家審計機構也收到罰單。A 股市場的退市力度進一步加大,退市制度改革得到了深化,前 9 個月退市公司數量創新高。監管層加大力度推動耐心資本入市初見成效,截至 2024 年 8 月底,權益類公募基金、保險資金、各類養
131、老金等專業機構投資者合計持有 A 股流通市值接近 15 萬億元,較 2019 年初增長了 1 倍以上,占 A 股流通市值比例從 17%提高到 22.2%。穩定性最好的被動基金加速擴容,從個股持倉情況看,被動基金快速逼近甚至超過主動基金的持倉比例。2024 年上半年,以中央匯金為主的“國家隊”累計入市資金超過 4600 億元。第三、自 2023 年 8 月 27 日證監會提出“階段性收緊 IPO 節奏”以來,新政推行超一年。與去年同期相比,新股發行數量和募資總額雙雙大幅下降。A 股市場再融資環境在最新監管安排等政策導向下,呈現出明顯的“扶優限劣”導向,監管機構對再融資項目審核日趨嚴格,再融資公司
132、數量和規模雙雙下降。第四、2024 年監管繼續強調大力提高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水平,滬深交易所開展專項活動推動上市公司提質增效。截至 9 月末,共有 1359 家上市公司披露提質增效的行動方案?;販y數據顯示,多數公司股價在方案發八、總結及展望6969布后上漲,受到資本市場肯定。提質增效不僅僅停留在行動方案層面,上市公司通過回購、分紅、重要股東增持的方式,以真金白銀維護市場穩定,體現了對市值的重視。從年內數據看,上市公司回購、分紅及重要股東增持金額同比均不同程度增長。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對市值管理重視程度明顯提升,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提及市值管理。截至 2024 年 9 月末,年內已有宏微科技、金陵飯店
133、、惠博普、協鑫集成等部分上市公司先于指引出臺了公司市值管理制度。第五、2024 年以來證監會多次表態,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在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并購重組市場逐漸回暖,呈現出新特征?!安①徚鶙l”的出臺,進一步激活了并購重組市場。截至 2024 年 9 月末,共有 139 家公司披露最新重大重組進展,公司數量超 2022 年、2023 年全年??苿摪宀①徶亟M尤其活躍,“科創板八條”發布以來,累計有 61 家科創板公司首次發布并購重組公告。第六、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水平向更高水平邁進。研發投入持續創新高,通過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公司結構持續優化,新興產業占比穩步提升,集群效應初步形成。公司治理
134、水平在成本控制、主營發展、股權結構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上市公司重視 ESG 實踐,加速構建 ESG 管理體系,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出海蔚然成風,第二增長曲線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海外收入頻創新高。第七、上市公司是構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迅猛,從 2014 年至 2023 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已經從 7.6%增長到超過 13%。數據統計發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在研發投入、境外業務收入、業績增速方面都有顯著優勢,成為引領 A 股上市公司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力量。八、總結及展望7070(二)向“新”出發 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135、面臨多重挑戰整體來看,上市公司發展質量在多個方面呈現出積極變化,但仍面臨一些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有進一步提升空間。2024 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上市公司營收同比下降 1.41%,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 2.38%;同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收和利潤分別同比增長 2.9%、3.5%。虧損公司增加至 1170 余家,占比較上一年同期提升約 3 個百分點。將時間周期拉長看,1330 多家公司近三年營收復合增速為負值,占比近四分之一;2600 多家公司近 3 年凈利潤復合增速為負值,占比近半。2024 年中期,代表盈利能力的凈資產收益率(
136、加權)中位數下降到 2.43%,較上年同期 3.06%下降 0.63 個百分點。第二、上市公司市值分化嚴重。截至 2024 年 9 月末,1424 家公司市值超過百億元,占比不足三成;超過七成公司市值不足百億元。市值中位數為 47.4 億元,意味著有超過一半公司市值不足 50 億元。2000 余家公司市值較上市首日下降,占比近四成。市值較低的公司較難獲得機構關注,統計數據顯示,市值百億以上的公司 2024 年以來平均獲得調研 5.17 次,20億元以下公司獲得調研平均次數為 2.03 次,較百億元以上公司低 3 次。第三、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需進一步提升。內部審計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是公司內部
137、控制的評價者和監督者報告。上市公司內控審計質量持續下滑,2023 年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公司有 104 家,創近四年新高,2020-2022 年分別為 90 家、65 家、95 家。因為內控報告并非全部披露,我們從相對比例觀察內控審計質量情況,2023 年內控審計意見為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占比為 2.4%,創 2021 年以來新高。第四、投資者關系管理水平需進一步提升。改善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水平,是提升市值的重要途徑。投資者互動關系平臺是上市公司和投資者溝通的重要渠道,絕大部分上市公司能和投資者保持良好溝通,及時回復投資者提問,但有部分上市公司回復率偏低,以近三月為例(2024 年7 月-
138、9 月末)600 多家公司回復率不足 60%。加強和投資機構的溝通交流,做好價值傳播是投資者關系管理的重要內容,一般通過研報覆蓋情況體現。八、總結及展望7171從近三個月情況看,有 2000 多家公司研報數量為 0,占比近四成。反映出部分上市公司在做好價值創造工作的同時,也需要重視價值傳播工作。第五、上市公司 ESG 實踐水平需進一步提升。今年以來,隨著我國三大證券交易所起草發布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指引、財政部發布企業可持續披露的基本準則,我國可持續披露規則體系逐步走向成熟,中國資本市場對 ESG 的關注度和實踐水平不斷提高。國內上市公司 ESG 報告披露率雖然持續攀升,但管理質量仍需要進一步提
139、高。首先需要構建完整的 ESG 管理體系,有專職團隊負責 ESG 管理工作。從 2023 年披露數據看,僅有 340余家公司有專門團隊負責 ESG 管理工作,占比不足十分之一。其次是績效數據披露完整度不夠,以溫室氣體減排數據為例,2023 年有 1400 多家公司發布溫室氣體減排情況,占比約為四分之一。ESG 績效是 ESG 管理水平的重要體現,目前上市公司在量化數據披露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上市公司的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打造堅實的經濟基礎,在引領技術創新、培育新的增長動能中發揮重要作用。長遠來看,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是一項長遠且充滿挑戰的任務,這要求市場各方共同付出努力。新一輪為期三年的
140、提升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正在穩步推進,上市公司應當提升創造價值和價值回報的能力,積極尋求高質量發展的途徑,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八、總結及展望7272“科創板八條”后首單落地 普源精電并購“兩步走”證券時報記者 范璐媛政策暖風頻吹,科創板并購重組日漸升溫。7 月 16 日,普源精電發行股份購買北京耐數電子有限公司(下稱“耐數電子”)67.74%股權獲證監會同意注冊,此時距離 5 月 14 日該重組申請獲得受理,僅僅過去兩個月。本次交易不僅是“科創板八條”發布后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注冊第一單,也是科創板年內首單注冊的并購重組項目。普源精電并購重組項目迅速過會,顯示出“科創板八
141、條”中大力支持并購重組的政策初顯成效?!翱苿摪灏藯l”提出,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開展產業鏈上下游的并購整合,提升產業協同效應。適當提高科創板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估值包容性。豐富支付工具,鼓勵綜合運用股份、現金、定向可轉債等方式實施并購重組。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聚焦做優做強主業開展吸收合并。上交所數據顯示,自“科創板八條”開啟政策窗口期以來,科創板已有 14 單并購案例相繼落地。并購重組熱潮開啟,作為新政后首個拿到批文的并購重組案例,普源精電收購耐數電子的案例在標的選擇、業務協同、方案設計等環節,均順應了政策倡導方向?!翱苿摪灏藯l”后首單并購重組普源精電創立于 1998 年,是國產電子測量儀器領軍企業,公
142、司擁有數字示波器、射頻類儀器、波形發生器、電源及電子負載、萬用表及數據采集五大產品族、八大產品線,并提供芯片級、模塊級和系統級多層次解決方案,產品銷往全球 90 多個國家和地區。2022 年 4 月,普源精電登陸科創板,步入借力資本市場提升自身行業地位的新階段。2023 年,普源精電實現營業收入 6.71 億元,五年復合增速18.08%;凈利潤 1.08 億元,五年復合增速 22.52%。維持主業穩健增長,上市后的普源精電將目光投向了并購重組市場,以期通過并購行業內優質標的產生協同效應,實現業務的橫向擴張。2023 年 12 月 22 日,普源精電首次公告擬購買耐數電子股權。2024 年附錄1
143、: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73737 月 16 日,公司發行股份收購的交易獲證監會同意注冊,成為今年首單注冊的科創板并購重組項目。對于發起本次并購的目的,普源精電表示:一是對標國際龍頭企業,實現從硬件向整體解決方案的轉型升級;二是拓寬產品布局,增強公司產品在細分應用領域的品牌效應;三是深化上下游延伸和技術合作,提升研發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耐數電子成立于 2012 年,專注于數字陣列系統的研發與應用,涉足遙感探測、量子信息、射電天文、微波通信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陣列應用系統與測量系統解決方案。2022 年和 2023 年,耐數電子期末凈資產分別為
144、1352.24 萬元、3532.28 萬元,實現凈利潤分別為 391.28 萬元、1980.04 萬元。本次并購方案設置了業績承諾和補償條款,約定耐數電子 2024 年2026 年度合并財務報表中扣非歸母凈利潤每年不低于 1500 萬元、三年累計不低于 8700 萬元。若未達成,則業績承諾方將向普源精電進行業績補償。強化協同效應 深化戰略轉型“科創板八條”的核心在于加強對“硬科技”企業的支持,鼓勵企業開展產業并購并積極延申產業鏈。從交易所問詢內容來看,審核過程中,監管部門更看重被收購公司的科創屬性和上下游協同效應。普源精電與耐數電子在市場、產品和技術等方面均具有業務協同的基礎。普源精電董秘程建
145、川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收購耐數電子有助于公司完善戰略布局,增強協同效應,符合普源精電從以產品為主導的電子測量儀器的供應商,向面向客戶應用的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戰略轉型方向?!斑@次并購不是簡單的以大吃小,而是強強聯合,雙向奔赴?!背探ùǜ嬖V證券時報記者,“耐數電子在遙感探測、射電天文、微波通信、量子信息等細分領域具有很強的應用方案解決能力和品牌效應,可以幫助普源精電將業務從通用電子測量儀器擴展到專用電測量儀器領域?!薄傲硗?,普源精電和耐數電子在產業協同上可以形成縱深組合優勢。普源精電業內知名度高,產品線寬,客戶廣泛,耐數電子是細分領域隱形冠軍,應用鉆研得深,客戶聚集。這樣一來,通過一寬、
146、一深;一廣、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7474一聚,就能更直觀地體現出本次并購的協同效果?!背探ùㄑa充道。普源精電表示,本次并購完成后,公司將繼續圍繞市場、技術、產品等三個維度,強化與耐數電子的協同效應,提升公司經營質量。在市場協同方面,耐數電子幫助普源精電實現對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類型客戶的新業務對接,普源精電向耐數電子引入其他地區的商業項目,幫助耐數電子開拓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的新客戶。在技術協同方面,普源精電與耐數電子通過技術的共享交互,實現雙方重疊技術的優化與升級,從而快速擴展產品種類與深度。在產品協同方面,雙方將整合模塊化儀器產品線,延伸產
147、品線縱深,進一步推出適用多個細分應用領域的模塊化儀器?!艾F金+股權”收購兩步走在收購耐數電子股權的方式和步驟上,普源精電采取了現金收購和股權收購“兩步走”的方式完成。第一步,通過現金收購和表決權委托,上市公司獲得耐數電子控制權。今年 1 月,普源精電公告稱擬以 1.2 億元,從 7 位股東手中收購耐數電子32.26%的股權。同時,股東吳瓊之將耐數電子 18.88%的表決權委托普源精電行使。交易完成后,普源精電合計控制了耐數電子 51.14%的表決權,能夠決定標的公司董事會半數以上成員選任,成為其控股股東。第二步,上市公司發行股份完成對耐數電子剩余股權收購。在取得耐數電子控制權后,普源精電發布公
148、告,擬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從 7 位交易對象手中購買剩余 67.74%的股權,交易作價 2.52 億元,并募集配套資金。5 月 14 日,該并購重組申請獲得受理,7 月 5 日,該申請獲上交所審核通過?!皟刹阶摺钡牟襟E是普源精電此次并購重組方案的亮點之一。程建川告訴記者,之所以做這樣的安排,最重要的原因是為增加并購成功的確定性?!安①彵旧頃泻芏嘧兞?,在最終工商變更之前都存在變數。對普源精電來說,耐數電子是非常優質的標的,我們對這次并購勢在必得。所以在并購過程中,我們采用現金加股權兩步走的方式,先拿到控制權,在獲得了并購確定性的基礎上,再基于資本市場規則進行發股完成最終100%收購?!背探ùū硎?/p>
149、。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7575并購重組的方案設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并購的成敗。程建川認為,考慮到每個公司股權結構存在差異,在制定并購方案過程中選擇一個專業的財務顧問非常重要。耐數電子沒有財務投資人,股權結構相對清晰,設計方案時需要考慮的外部因素相對較少,而對于一些股權結構復雜的公司,在設計并購方案時,往往還需加入資本回報博弈等多方面的考量。在 2024 年 2 月現金收購股權交割之后,普源精電便對兩家公司的業務、技術、治理結構等方面進行整合。人員安排上,普源精電改組了耐數電子董事會,3 名董事中有 2 名由上市公司提名并委派,并且董事長由
150、上市公司提名并委派的董事擔任。業務方面,普源精電賦能耐數電子開拓市場,為其導入商機?!澳蛿惦娮右郧霸诤M獾臓I收為 0,但今年借助普源精電的海外渠道出海,實現了業務的對外擴張,今年耐數電子海外的業務實現了從0 到 1的突破,短期新增商機已超過千萬元?!背探ùㄕf。半年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耐數電子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 748.44%。以并購為抓手 擁抱優質標的我國電子測量儀器行業起步較晚,當前行業高端市場仍被海外龍頭公司所壟斷,除了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強勁的研發實力外,這些龍頭公司在拓展業務過程中大多使用了外延式并購發展戰略。例如行業全球營收規模最大的公司美國是德科技,在近 10 年先后進行了 16
151、次并購,并購領域涉及 5G 無線通信、核心和邊緣網絡、汽車和新能源、量子技術等解決方案,實現了從硬件為主的電子測量儀器供應商,到“硬件+軟件+服務”為核心的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升級。業內人士認為,電子測量儀器行業產品品類較多,產品線較復雜,國內龍頭公司可借鑒海外龍頭經驗,通過收購快速增加自身技術積累和拓展業務范圍,幫助公司實現行業內綜合布局。程建川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普源精電自上市以來,便把并購列為公司的長期戰略之一,對于此次并購耐數電子,公司醞釀已久?!捌鋵嵲谏鲜兄拔覀兙鸵呀浻辛私柚①弻崿F業務擴張的想法,在決定發起這次并購前,我們已經考察過國內外十幾家公司,經過慎重決策,最終耐數電子成
152、為首個實質并購標的?!背探ùㄕf。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7676程建川提到,除了業務協同、彼此賦能之外,普源精電在選擇并購標的時還會考察對方的文化價值觀、業務成長性、人才隊伍建設和技術領先型等維度?!笆紫?,我們會評估企業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普源精電和耐數電子都是由大學畢業生即創業的團隊創立,成長路徑有很多相似之路,也都有很典型的工程師文化,在價值觀上彼此契合。其次,我們更看重一家公司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成長性,公司選擇的收購對象,要堅持長期主義,觀大勢、謀大局,致力于和我們攜手把中國的電子測量儀器的小紅旗插滿全球?!薄按送?,我們還看重并購公司的
153、人才隊伍建設,包括人才的結構、基本素質、行業和工程經驗。耐數電子的核心團隊來自知名高校,一直耕耘技術,雖然他們在營銷和品牌積累有限,但憑借過硬的專業能力在定制解決方案的業務上做出了口碑,積累了諸多長期客戶。最后,標的公司的技術壁壘和盈利能力也是重要考量,技術得到了我們的尊重和認可是推進并購的源動力。技術領先性是普源精電非??粗氐?。彼此技術上的雙向賦能是最優發展路徑?!背探ùㄕf。52 天快速過會 何以成為“幸運兒”?普源精電此次并購重組從受理到過會僅用時 52 天,到獲證監會同意注冊僅用時兩個月,在外界看來頗為順利?;仡櫿麄€收購過程,程建川坦言,今年的政策環境對公司并購起到了較大助力,過會速度超
154、出公司預期?!澳嵌螘r間與上交所溝通有并購重組意向的公司不止普源精電一家,但最終我們是最快落地的。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從并購公告發布到并購方案實施中,我們與監管部門保持非常充分、務實和高效的溝通。舉例來說,上市公司和標的公司核心團隊在時間上充分投入,并多次主動向上交所主動匯報并購重組方案計劃和進展?!背探ùū硎?。標的公司的優勢科創屬性、雙方的強產業協同性,并購方案的高確定性,輔以及時到來的政策東風,使得普源精電并購項目的過會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程建川表示,與審核過程相比,此次并購重組前期談判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安①徶亟M是雙向選擇的過程,耐數電子最初的訴求是尋找合適的產業投資人為
155、其賦能而非并購,所以我們前期的談判很不順利?!备戒?: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7777“后來經過雙方公司領導、高管和核心團隊多次深入接洽,耐數電子和普源精電逐漸擦出了雙向奔赴的火花,我認為這里面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雙方價值觀和底層文化的契合;二是雙方技術積累的互補交融;三是對行業共同的熱愛和經營理念的長期主義。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同道惺惺相惜。我們彼此的強強聯合做到了1+12,這對雙方公司和中國電子測量儀器行業發展都是非常積極正向的信號?!背探ùǜ嬖V記者。作為“科創板八條”后首單落地的并購重組案例,普源精電得以快速過會,一方面是享受了政策的紅利,但更重要
156、的是,公司在并購前期的調研準備、方案設計、步驟安排等方面均做了充分的準備??苿摪宀①彑岢遍_啟,這一案例或許會為更多科創公司開展產業并購做出示范效應。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7878該稿件于 2024 年 9 月 3 日刊登于證券時報A4 版。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7979從 IPO 到被并購 一場 4 個月急速落地的“雙向奔赴”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一筆 4.8 億元的現金并購,雖然交易規模不算很大、結構設計也非常簡單,卻驗證了從IPO轉道并購重組的可行性。疊加協同和賦能的雙重加持,參與雙方實現
157、了一次相互成就的“雙向奔赴”。在即將到來的三季度財報中,硅寶科技將首次迎來并購標的嘉好股份并表。前者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后者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場 2 月份公諸市場的并購,行至 6 月底即高效完成,在戰略、技術、市場等諸多方面的協同效應凸顯。嘉好股份借助這場并購,走出了一條從獨立上市到產業并購的新路徑,并且在產業整合與賦能之下,獲得了 IPO 無法給予的新優勢。硅寶科技也借此豐富了產品陣列和國際化渠道,并把這場收購定性為一場“合作式并購”,期待以合作基因撬動更多可能。尤其在硅寶科技向著“第三個十年實現百億元產值”目標前進過程中,自身發展和外延擴張都會成為重要方式,這場
158、標志性并購所帶來的“化學反應”,將提供重要助力。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有近 10 家 A 股公司宣布收購擬 IPO 企業的控股權。硅寶科技與嘉好股份的“聯姻”,對其他并購與整合案例,將帶來不少啟發?,F金并購2 月 20 日,元宵節未至,硅寶科技早早進入繁忙季,一紙并購公告公諸市場。當天,硅寶科技與太倉嘉好實業有限公司、史云霓等簽署了股權收購框架協議,擬以現金方式收購嘉好股份 100%股權。經初步評估,標的整體估值定為 4.8 億元。這成為 A 股甲辰年首單產業并購。初步意向性約定確定后,股權收購還會涉及很多具體事宜,包括交易最終方案、交易金額等,這些都需要根據盡職調查、審計或評估結果進一步協商
159、。超出市場預期的是,一系列流程下來,僅用 4 個月時間,這筆并購就于 6 月底快速完成交割,硅寶科技 7 月起實現對嘉好股份并表。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8080原因之一在于,以現金收購的方式,估價簡單明確,支付快捷便利。不過,4.8億元現金也不是每家企業都能短期拿出的,硅寶科技在保證合理現金流、合理的資產負債率方面,有自己的方法論。硅寶科技董秘李媛媛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在日常經營中,公司不僅重視利潤和營收規模,也非常注重現金流和資產負債率?!肮鑼毧萍冀┠陙碣Y產負債率整體保持在 20%上方,加上 2021 年進行過一輪 8.4 億元的定增融資
160、,募投項目建成投產后,公司賬面仍有不少結余,正好可以用于本次收購?!睂ΜF金流和資產負債率的重視,背后指向的是運營層面的專注力和戰略定力。硅寶科技成立 26 年,上市時間也近 15 年,但始終專注于有機硅密封膠新材料行業?!拔覀儾粫鲎约翰簧瞄L的事情,這能帶來兩方面好處。其一,不會導致運營杠桿的放大;其二,相關項目投資很快就能落地產出。以 2021 年啟動的定增募投項目為例,目前產能利用率已經快達到100%?!崩铈骆陆榻B?,F金流充沛的公司,在現階段并購重組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主導作用。光大銀行金融分析師周茂華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這兩年 A 股并購重組活躍,從政策端看,原因在于多措并舉活躍并購
161、重組市場;從產業端看,現金流充沛的公司現在有了更好的戰略并購機會,這實際上是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作用的體現?!焙啽愕慕灰追绞街皇琼椖靠焖偻七M的條件。這場高效并購的重要底色,在于硅寶科技和嘉好股份都長期扎根固有產業,雙方的務實文化彼此契合。李媛媛把并購比喻成一場戀愛?!盎ハ嗫磳ρ?,覺得能過到一起很重要。企業文化、運營管理、發展戰略,都要形成共識。此外,彼此一定要非常坦誠,如果收購過程中,有任何一方藏著掖著,肯定會導致互不信任,進而影響到并購效率和整個流程?!倍嘣獏f同雖然整個過程快捷、順暢,但在并購正式啟動之前,硅寶科技與嘉好股份已經交流充分,目標也早達成共識雙方“牽手”,務必指向產業協同。硅
162、寶科技的有機硅密封膠業務,主要是用在建筑、汽車、新能源、電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8181子電器等行業。嘉好股份主營熱熔壓敏膠產品,這是一種安全環保的高分子粘結材料,在標簽印刷、衛生用品、醫用耗材等行業多有應用,終端客戶更面對 C 端消費市場?!肮就ㄟ^并購,不僅進入到日用膠體系,同時還進入到了消費領域?!崩铈骆卤硎?,“消費場景與 B 端用戶不同點之一,就是更新更快;同時行業的進口替代趨勢明顯,通過合作,還可以給硅寶科技的國際市場開拓帶來助力?!痹诤M馇婪矫?,硅寶科技境外收入占比一直較小,2023 年不足 4%。相較來看,嘉好股份,歐洲、亞洲
163、和南美地區都已經成為其重要的海外目的地,境外主營業務收入占比接近四成。因此,市場預期,收購完成后,硅寶科技有望借助嘉好股份拓展海外渠道。硅寶科技總部坐落于天府之城成都,華東沿海城市成為公司推進國際化的重要支點。今年初,硅寶科技計劃在上海成立一家子公司,并計劃投資 1.5 億元用于建設有機硅先進材料研究及產業化開發項目。彼時,硅寶科技就明確,充分利用上海國際化優勢,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而嘉好股份的生產基地則位于江蘇南通、江蘇太倉和上海,也正好處于長三角一帶。協同不僅體現在市場和地域方面。在并購公告中,硅寶科技表示,嘉好股份與硅寶科技在技術、產品、市場等方面都具有協同效應;收購有利于公司整合
164、資源,優勢互補,進一步完善硅寶科技的產業布局。對于硅寶科技來說,嘉好股份從產品、應用領域和技術體系都能形成補充;對于嘉好股份來說,硅寶科技也有明顯的賦能作用。在李媛媛看來,嘉好股份在細分賽道做得很好,但在市場開拓、品牌宣傳等方面有提升空間?!爸袊芏嘁幠O鄬π∫恍┑钠髽I,重點考慮的往往先是生存問題。它們切入大客戶周期長、成本高,如果規模太小,切入這些大客戶的供應鏈體系就比較困難。我們希望并購后,(硅寶科技對嘉好股份)在這方面能夠賦能?!辈①徛涞?,變化已現。此前,嘉好股份是作為獨立主體制定戰略、推進運營;而被并購之后,開始快速學習對標硅寶集團體系內對子公司的要求,在戰略等層面也開始尋求契合集團戰
165、略發展要求,并進行新的計劃和布局。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8282嘉好股份相關負責人介紹,并購之后在業務拓展方面,肯定是更有信心和底氣了?!肮疽呀浉鹿蓹嘟Y構,與硅寶科技資源共享之后,客戶認可程度也提高了?!边@場基于產業協同邏輯的并購重組,中國膠粘劑和膠粘帶工業協會方面也給予了認可,成為這個細分行業典型的并購案例。李媛媛表示:“硅寶科技在行業內知名度本就很高,嘉好股份也是國家級專精特新 小巨人企業,兩家公司在市場中口碑都很好,我們希望未來能夠看到更多互相成就下的新成果出現?!彪p向奔赴嘉好股份并非資本市場的新面孔。公司曾于 2021 年提交申報
166、創業板IPO 的材料,次年主動撤單。沖刺創業板折戟后,嘉好股份轉戰新三板,并于 2023 年 2 月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時隔一年,嘉好股份借道并購再次站在市場的聚光燈下。硅寶科技并購嘉好股份表明,即便 IPO 撤單,嘉好股份同樣實現了夢圓 A 股。資本戰略要服務于公司發展,這是嘉好股份在這次并購中最深刻的感悟?!捌髽I的資本戰略不能絕對化,選擇 IPO 還是并購重組,關鍵要看哪種戰略對企業發展更有利?!奔魏霉煞荼硎?,有些公司通過 IPO 上市后,反而業績步入下行通道;有些公司通過并購重組走向聯合發展模式,無論并購方還是標的方,反而雙方發展都更好,這往往是獨立IPO不具備的優勢。這次并購也受到地方政
167、府的重視。此前,嘉好股份南通工廠開工建設,落地如皋。今年8月,江蘇省如皋市人民政府專程率隊赴硅寶科技考察交流。在考察中,政府方面表示,當地正在全力營造“如皋如意”的營商環境,歡迎硅寶科技在如皋加大產業投資,與如皋市一起描繪新材料領域的新發展藍圖。在硅寶科技落地產線和找尋合作方的過程中,李媛媛也感受到地方政府的明顯變化?!霸絹碓蕉嗟胤秸?,已經不只看上市公司數量這一個指標。如果通過并購、合作等方式,能夠為企業、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更多貢獻,同樣是不少地方政府樂見其成的?!睆?IPO 轉道并購的過程中,也會伴生不少變化。例如,嘉好股份 IPO申請上市時,機構等對公司給出的估值一度超過 16 億元,而
168、在本次并購中,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8383估值回歸到 4.8 億元。主流觀點認為,產業邏輯主導之下,估值更趨理性,這是擬 IPO 公司轉道并購重組市場的必然趨勢。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并購雙方“雙向奔赴”之外,創投資本也有退出通道,成為多贏陣列中的一員。嘉樂資本旗下兩只基金于 2019 年初作為唯一外部投資人投資了嘉好股份,并于 2020 年第二輪融資時再次追加跟投了嘉好股份。今年7月,嘉樂資本就在其公眾號中專門提及本次并購事項,其中表示:“本次退出在目前 IPO 收緊的背景下,通過并購實現退出,彰顯了嘉樂資本投資項目多元化退出能力?!薄巴顿Y公
169、司、上市公司、創業企業、投行等主體,已經構成了一個生態圈?!敝苊A認為,隨著系列并購重組政策推出,疊加 IPO 市場新的融資環境變化,未來或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尋求通過并購重組來實現產業整合或資本退出,不排除特定階段內,并購成為創投機構股權投資退出的主要方式。在此背景下,創投機構對于股權投資的運營模式、團隊觀念、管理模式等各方面,都需要調整。收購控制這次并購已經完成首次交割,硅寶科技已取得嘉好股份的控制權,但硅寶科技方面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會充分尊重嘉好股份原有管理層的經營安排?!耙环矫?,并購還存在3年業績對賭期,我們不宜過多干涉;另一方面,收購不是買完就去控制(標的公司),而是要做到 1+12
170、?!崩铈骆逻@樣解釋背后邏輯,“我們不希望大刀闊斧地改變它(嘉好股份),而是希望它一方面學習、對標母公司戰略和管理;另一方面,針對具體事項賦能。兩家公司都需要堅守初衷和原則,需要讓這場收購實現雙贏?!痹谶@次并購中,硅寶科技始終沒有把自己作為收購方,也沒有把嘉好股份完全作為被并購方看待。公司所強調的,一直是合作,而非收購?!半p方董事長顯然都是更看重合作的,合作維度包括技術攻堅、產品出新、市場拓展等多個方面?!崩铈骆陆榻B,硅寶科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有對外合作的基因,其中既包括長期產學研合作,也包括與客戶共同研發新產品,還投資了廣西華納等公司,與上游企業開展長期合作。硅寶科技從 1998 年創立開始,
171、至今業績持續處于增長通道,近 5 年營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8484收復合增長率達 30%?!坝袡C硅密封膠是多個國家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的配套材料,有機硅產業一直就處于增長通道,近些年在國產化大潮加持下,每年增速穩中有升?!崩铈骆陆榻B。不過增長的牽引力并不相同。建筑膠在硅寶科技中的營收占比一度達到 90%,這幾年下降到 60%左右。這個細分品類雖然體量依然大,但增速已經變低。蹺蹺板的另一頭,則是包括新能源、動力電池、汽車、電子電器等工業領域的用量增速很快,成為硅寶科技業績增長的新牽引力。通過并購嘉好股份,硅寶科技又進入到消費市場,這成
172、為硅寶科技主營結構變陣之路上的一個重要坐標。外加更多的科技創新產品,硅寶科技希望通過諸多因素的加持,構建起第二成長曲線。硅寶科技董事長王有治此前明確,將重點發展在高端建筑、光伏太陽能、電子電器、汽車制造等行業應用,通過自身發展和外延式擴張,力爭在公司成立的第三個十年實現 100 億元產值目標。對比近兩年 26 億元左右的年營收規模,其間的巨大空間,既有待“合作式并購”所帶來的“化學反應”去補充,也有待更多研發創新、產品出新和市場增量來填補。硅寶科技的主營產品有機硅密封膠此前就比較重視工業領域的應用,但是因為產品的“補材”屬性,往往只能依靠產業鏈的發展才能對這個細分產品具有帶動作用。近年來,中國
173、的汽車、電子、光伏等產業都在做大做強,硅寶科技的相關工業用膠產品順勢搭上產業快車。從這個角度看,一個個小小的有機硅密封膠產品,是中國工業體系做大做強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折射鏡,映射出中國發力新質生產力、產業通往高質量發展的更深底色。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8585該稿件于 2024 年 9 月 13 日刊發于證券時報A4 版。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8686“A 控 A”進軍新賽道 邁瑞醫療打造產業整合范本證券時報記者 楊霞 范璐媛2024 年初,醫療器械“一哥”邁瑞醫療(300760.SZ)豪
174、擲 66.52 億元并購惠泰醫療(688617.SH),殺入心血管賽道,打響科創板“A 控 A”現金并購第一槍,在醫藥行業并購史上增添重要一筆。1 月 28 日,邁瑞醫療發布公告,擬以 66.52 億元自有資金,通過“協議轉讓+原實控人放棄表決權”的方式,收購科創板公司惠泰醫療控制權。該筆交易已于 4 月中旬過戶完成。收購完成后,邁瑞醫療通過子公司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惠泰醫療24.61%股份,成為惠泰醫療第一大股東?;萏┽t療原實控人成正輝同時承諾,將永久且不可撤銷地放棄所持有的惠泰醫療 10%股份所享有的表決權?;萏┽t療的控股股東變更為邁瑞醫療子公司深邁控,實際控制人變更為李西廷和徐航。通過
175、并購進軍心血管賽道邁瑞醫療是國內醫療器械龍頭,核心業務包含生命信息與支持、體外診斷、醫學影像為主導的三大產線。邁瑞醫療 2018 年 10 月登陸創業板,凈利潤增速持續多年保持在 20%以上,最新市值超過 2900 億元,是 A 股典型的優等生。邁瑞醫療此前稱,公司計劃在 2025 年躋身全球醫療器械行業前二十,并向全球前十、甚至更高的行業地位發起沖擊。為培育新的業績增長極,實現沖擊更高行業地位的目標,公司將目光瞄向了心血管賽道。心血管領域市場空間巨大,在全球和國內醫療器械市場規模中均排名第二,僅次于體外診斷領域。除了擴張產品線之外,拓展高耗材業務也是邁瑞醫療未來保持快速發展的重要支點。當前邁
176、瑞醫療在高值耗材領域的布局十分有限,而縱觀全球前十的醫療器械公司,超過一半以高值耗材業務為主導。此次并購惠泰醫療,正是邁瑞醫療布局心血管領域、切入高值耗材賽道的重要舉措。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8787惠泰醫療是我國電生理領域國產龍頭企業及心血管領域國產領先企業,2021 年 1 月在科創板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電生理、冠脈通路及外周血管介入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屬于高值耗材。對于并購后如何發揮協同效應,邁瑞醫療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將以產業投資整合者的角色,通過資源互補的產業整合,為雙方帶來產品研發創新和全球營銷能力的提升?;萏┽t療表
177、示,邁瑞醫療的研發能力和豐富的海外營銷經驗有利于其更好地發展。并購完成后的首份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邁瑞醫療和惠泰醫療歸母凈利潤增速分別為 17.37%和 33.09%,業績均延續了快速增長態勢??刂茩喔咝ё尪纱舜芜~瑞醫療并購惠泰醫療,從初次發布公告到最終完成控制權轉移歷時 3 個月。作為科創板首單“A 控 A”案例,本次收購以“協議轉讓+放棄表決權”方式進行,并加入了“優先購買權”的安排,這一方式既能確保邁瑞醫療獲得惠泰醫療的控制權,又能避免觸發要約收購義務,有利于交易雙方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并購整合效率。在股份轉讓部分,邁瑞醫療通過全資子公司深邁控,以協議轉讓方式從控股股東及其他股東主體收
178、購了惠泰醫療 21.12%股份,交易金額合計66.52 億元,實現了“大 A 控小 A”。協議轉讓是資產并購的常見方式。據 Wind 統計,2024 年以來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案例中,協議收購約占四成,大部分“A 收 A”的并購重組方案,交易方案中都包含協議轉讓的安排。根據規定,協議收購方式可獲得上市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 5%,不得超過 30%,超過 30%的部分應改為要約收購。本次邁瑞醫療收購股份的比例未觸發要約收購要求?!皡f議轉讓的優點,一是成本低、耗時短,二是相比于強制要約收購,交易雙方有好好談判的基礎和空間,畢竟收購完成后公司還需要整合繼續經營?!辟Y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比
179、如科林電氣股權之爭,就是買賣雙方沒有談攏,給公司經營帶來較大不確定性?!背藚f議轉讓之外,表決權的安排及后續承諾也是本次并購方案的一大特色,這一安排進一步鞏固了買方的控制權。本次交易中,惠泰醫療原實控人成正輝放棄了其所持公司 10%股份的表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8888決權,并承諾邁瑞醫療對其所持股份未來對外轉讓具有優先購買權。成正輝同時承諾,自過戶登記日后,不以任何方式謀求惠泰醫療的第一大股東、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權地位,這為并購后邁瑞醫療穩定控制權再添一張安全網。在上述條款的安排下,邁瑞醫療實際控制惠泰醫療的股份比例為24.61%,成正輝雖
180、仍持有公司 18.72%股份,但是其實際享有表決權的股份比例大幅降低至 8.72%,而其他股東持股比例均不超過 5%,邁瑞醫療擁有對惠泰醫療的穩定控制權。邁瑞醫療此次交易對手方中,啟華三期、啟明融科、啟明融盈、QM33均屬于國內頭部投資機構啟明創投。通過本次交易,啟明創投轉讓了合計5%的股份,總計收入約 15.75 億元。對投資機構來說,相比于股份解禁后面臨二級市場股價波動的不確定性,接受 25%的溢價落袋為安也是不錯的選擇。另一家轉讓方即邁瑞醫療旗下并購基金揚州浵旭,轉讓了1.40%的股份,也實現了產業并購基金的獲利退出。并購基金提前布局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收購前,邁瑞醫療便已通過旗下投資基
181、金布局惠泰醫療,成為了其第三大股東和第一大流通股東。2023 年 5 月,邁瑞醫療以 LP 身份與晨壹投資合作出資的兩只基金,珠海彤昇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和揚州浵旭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分別在二級市場買入了惠泰醫療3.49%和1.4%的股權,合計持股4.89%。王驥躍認為,并購過程中借道產業基金提前布局,一方面可以在價格合適時先入股,另一方面也可以以股東身份更充分了解公司情況,二級市場入股也可以隨時退出。具體來看,這一產業基金先行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好處:其一,有利于穩定交易價格。珠海彤昇入股后迅速成為惠泰醫療第一大流通股東,直至并購前,持股比例維持在 3.49%。流通大股東的身份有利
182、于股價穩定,降低股價波動,便于并購交易進一步達成。其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并購完成后,邁瑞醫療合計持有惠泰醫療 1645.56 萬股,占惠泰醫療總股本的 24.61%。如果全部按照協議轉讓價格 471.12 元/股買入,購入成本需要 77.54 億元。并購基金珠海彤昇持有的 233.53 萬股為二級市場買入,投入成本 8.51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8989億元(包括基金成立時出資及本次受讓剩余合伙權益費用),與按照協議轉讓價格交易的成本相比,購買這部分股份所節約的收購成本不少于2.47億元。其三,有利于簡化并購流程,提高并購效率?!笆召徤鲜?/p>
183、公司的交易,需要董事會、股東會等各種流程以及公告程序,監管也更加嚴格。如果涉及借殼、定增方式融資,周期一般比較長,不確定性也比較大。所以,常見的收購方式在程序上更繁瑣?!遍L期關注醫療投資的華大共贏合伙人王磊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傲硗?,上市公司在并購過程當中,有時會有整合不到位的情況,特別是在收購一些非盈利標的時,這一現象會更加明顯,這可能會對上市公司財務造成比較大的影響。所以,鑒于程序和財務兩方面影響,上市公司先通并購基金投資標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觀察后,再逐步完成剩下的并購過程,進行資源整合,可能是一個更便捷和高效的方案?!蓖趵谡f?!耙桓纭钡牟①彸砷L之路作為醫療器械領域的“一哥”,外延式并
184、購一直是邁瑞醫療的增長點之一。自 2008 年啟航全球并購之路以來,公司持續擴充產品線,不斷進入新的業務領域,開展并購十余起。邁瑞醫療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表示,公司積累了豐富的并購經驗,在并購效率、標的數量特別是整合深度上均領先國內同行,獲得了超越同行的產業并購整合經驗和能力??v觀邁瑞醫療過往的并購史,公司的成功經驗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并購價格合理。對于頻繁并購的公司來說,商譽規模和減值風險直接影響了其未來盈利質量。邁瑞醫療自成立以來披露并購案 10 余起,產生商譽 50.6 億元。記者通過梳理歷年財報發現,邁瑞醫療上市至今僅在2015 年和 2019 年計提過兩筆商譽減值,合計減值約 1
185、.53 億元,占總商譽比例約為 3%,對業績影響不大。商譽的減值金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邁瑞醫療選擇的并購標的安全性高,并購價格合理。第二,業績持續增長。在借力并購擴張的過程中,邁瑞醫療的主業也始終表現出色,展現出了應有的龍頭風范。2017 年2022 年,邁瑞醫療營收增速持續保持在 20%以上,2023 年小幅下滑至 15.04%,凈利潤增速則持續多年超過20%。盈利能力方面,邁瑞醫療銷售毛利率持續保持在60%以上,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9090凈資產收益率多年超過 30%。優異的業績表現使邁瑞醫療更容易獲得合作方、被并購方和投資者的信
186、任。第三,協同效應出色。邁瑞醫療過去幾年發生的并購,大都聚焦在IVD領域(體外診斷),這一業務也是邁瑞醫療近年來業績增長的主要引擎。2023 年邁瑞醫療 IVD 產線全年實現了 21.1%的快速增長,排名三大產品線第一,其中國際體外診斷兩年的復合增速超過了 30%。這一新的業績增長點得益于公司出色的資本運作。2021 年邁瑞醫療收購全球知名 IVD 原材料領域公司海肽生物,實現了在原材料領域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同年推出性能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的新試劑產品。2023 年 11月邁瑞醫療完成了對德賽(DiaSys)75%股權的收購工作,逐步導入和完善了海外IVD業務的供應鏈平臺,全面提升公司國際IVD
187、業務的綜合競爭力。據公司統計,今年公司化學發光業務(體外診斷的細分領域)的國內市占率有望再超一家進口品牌。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9191該稿件于 2024 年 9 月 10 日刊登于證券時報A4 版。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9292“并購+易主”化解風險 國資助力“白銀第一股”脫困重生證券時報記者 范璐媛在經歷了破產重整、國資入主、并購重組、資源整合等一系列動作后,昔日“中國白銀第一股”脫胎換骨,涅槃重生。2024 年 2 月,金貴銀業收購寶山礦業 100%股權完成過戶,控股股東正式易主為湖南
188、省國資委。重組完成后,上市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為“湖南白銀”,成為湖南有色集團銀鉛鋅板塊的核心企業。自 2019 年爆發債務危機以來,原金貴銀業已歷經了將近五年的風險化解之路,本次并購重組,正是上市公司順利脫困的最后一環。并購重組不僅是推進企業產業擴張和資源整合的有力手段,也是助力困境企業轉型脫困、提質增效的重要路徑。原金貴銀業收購寶山礦業,是湖南省市國資主導資源整合、助力企業改革的典型案例。借助此次并購,上市公司經營困境得以扭轉,“鏈主”企業成功賦能產業鏈公司,湖南省內產業整合戰略邁出堅實一步,最終實現多方共贏。國資牽頭破產重整金貴銀業 2004 年誕生于“有色金屬之鄉”湖南省郴州市,2014
189、年 1 月在深交所上市,主營業務以白銀冶煉和深加工為主,配套鉛冶煉,并綜合回收金、鉍、銻、鋅、銅、銦、鈀等有色金屬。上市后,作為民營企業的金貴銀業一路擴張,先后收購了金和礦業、俊龍礦業等公司股權,2017 年和 2018 年的營業收入均超過了百億元,被譽為“中國白銀第一股”。然而好景不長。2019 年,金貴銀業上百億元債務巨雷引爆,全年虧損43.49 億元,資不抵債,訴訟纏身,并牽出時任實控人曹永貴超過 10 億元的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問題,公司股票被交易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游走在退市邊緣。2019 年年底,金貴銀業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2020 年 11 月,破產重整申請獲法院受理,郴州市國
190、資委旗下的郴州市發展投資集團產業投資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郴投產業公司”)牽頭成為金貴銀業的重整投資人。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9393湖南白銀現任董秘袁志勇正是在 2021 年年初由郴投產業公司派駐到上市公司任職的。袁志勇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金貴銀業 2019 年危機爆發后,郴州國資牽頭參與重整,一方面是希望通過破產重整保住公司的上市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貴銀業是當地冶煉行業的龍頭企業,救助金貴銀業對當地產業發展、穩定就業都有積極意義。根據重整計劃,金貴銀業采用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的形式引入投資人并清償債務。2020 年 12 月 31 日,金貴
191、銀業重整計劃執行完畢,從法院受理到完成重整,僅用時 56 天。重整后,金貴銀業原實控人退出,郴投產業公司拿下控制權,上市公司正式進入國資“掌舵”時代。郴州國資入主后,積極解決各類訴訟事項,化解債務風險,盤活資產,推動公司復工復產,最終通過一系列紓困和改善公司經營的舉措,有效拯救金貴銀業于退市邊緣,助力上市公司“破繭重生”?!敖鹳F銀業能快速恢復生產,離不開郴州市政府和郴投集團的支持。比如,重整后的金貴銀業征信并沒有修復,無法從銀行貸款渠道獲得融資以采購原材料,郴投集團為幫助解決生產資金問題,采取了由集團的供應鏈公司向上游供應商采購貨物和原材料,再賒銷供應給上市公司的方式幫助公司復工復產?!痹居?/p>
192、告訴記者。在大股東助力下,2021 年至 2023 年,金貴銀業營收增速連續三年超過50%,產能快速恢復。換股收購寶山礦業郴州國資的入主完成了金貴銀業風險化解的關鍵一步。然而重整完成后,上市公司面對徹底走出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長期目標,仍有不少困難待解?!拔覀儺敃r面臨的困難主要體現在缺資源、缺資金、缺管理和缺信心四個方面?!痹居驴偨Y。袁志勇介紹,在資源方面,金貴銀業的主要原材料是富含銀的鉛鋅礦,而這一領域目前處于賣方市場,冶煉企業沒有定價權。原材料稀缺、成本高,且公司沒有自己的礦山做支撐,成為了制約上市公司發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在資金方面,金貴銀業在經歷了破產重整后征信修復緩慢,雖然郴投集團
193、提供的供應鏈賒銷模式,部分解決了上市公司資金短缺的問題,但融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9494資成本卻明顯高于銀行貸款,這反過來增加了公司的財務負擔。在管理方面,金貴銀業危機爆發后,大量管理人員和核心技術人員流失。郴投產業公司入主后雖然強化了對公司的管理,但大股東主業聚焦城市運營管理,在冶煉方面缺少管理人才和經驗,行業管理經驗缺乏成為其治理上市公司的一項短板。此外,袁志勇提到,重整剛完成的時候員工的積極性普遍很高,但不少人在看到公司重整兩三年后依然沒有擺脫虧損,薪酬待遇也未提升后,信心也受到影響。由于重整后上述問題未能解決,金貴銀業的業績表現始終
194、不盡如人意。2022 年和 2023 年,金貴銀業分別虧損了 1.67 億元和 1.61 億元。重生之路遇荊棘,金貴銀業將目光投向了并購重組。在湖南省政府、郴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金貴銀業抓住機遇實施重大重組。2022 年 9 月,金貴銀業首次發布公告,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向湖南有色產投集團(以下簡稱“湖南有色集團”)和湖南黃金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湖南黃金集團”)購買寶山礦業 100%股權。2024 年 2 月,本次作價 12.07 億元的股權交易完成過戶,寶山礦業成為上市公司全資子公司。此外,金貴銀業還向湖南有色集團定增募資 3.02 億元補充流動資金。重組完成后,湖南有色集團(現更名
195、為“湖南省礦產資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接替郴投產業公司,成為金貴銀業控股股東,最新持股比例為14.91%。湖南有色集團旗下湖南黃金集團持有上市公司 6.79%股份,為其第三大股東。湖南省國資委接棒郴州市國資委,成為金貴銀業新晉實控人?!坝猩孳姟被馑拇箅y題2022 年 7 月,湖南省省屬國企重組整合迎來大動作。其中,湖南黃金集團和湖南有色環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合并組建為湖南有色集團。按照戰略規劃,重組后的湖南有色集團肩負起了湖南省產業“加大有色資源整合度、打造有色行業鏈主企業、領軍企業和一流企業”的使命任務。袁志勇介紹,湖南有色集團的主要產品為銻和黃金,在鉛鋅銀和綜合回收領域市場占有率不高,而這
196、一布局上的短板恰好可以借助金貴銀業資源優勢而補足?!昂鲜侵袊猩饘僦l,郴州又是湖南有色金屬之鄉。為加大全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9595省有色金屬資源整合,湖南省政府把戰略眼光瞄準郴州,而郴州有色金屬的龍頭公司就是金貴銀業?!痹居抡f,“金貴銀業雖然利潤水平不高,但它在冶煉行業,特別是在鉛銀綜合回收上的技術和管理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被貞浧鸾鹳F銀業與湖南有色集團商定并購重組和資源整合的過程,袁志勇用“一拍即合”來形容?!?022 年 8 月,湖南有色集團的主要領導來郴州和郴州市政府及上市公司對接,我們迅速達成了戰略合作的意圖,并很快形成了
197、金貴銀業發行股份置入寶山礦業的資產,以實現湖南有色集團控股上市公司的重組方案?!痹居卤硎?,本次并購重組完成后,金貴銀業缺資源、缺資金、缺管理和缺信心的四個難題都得以解決,上市公司煥發新生。寶山礦業同樣坐落于郴州,是湖南省重要鉛精礦原料基地,擁有 45 萬噸/年的鉛鋅銀礦開采權。重組完成后,寶山礦業有望與金貴銀業形成良好的互補和協同效應?!皩毶降V業的鉛精礦直接銷售給上市公司,有效解決了金貴銀業缺資源的難題,優化了上市公司產業鏈上游結構布局。另外,本次并購重組配套募資 3.02 億元,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市公司資金壓力?!痹居抡f。袁志勇告訴記者,與郴投產業公司相比,湖南有色集團在產業鏈上專業
198、化水平和話語權更高,擁有更豐富的行業管理經驗和人才資源儲備。通過本次重組,湖南有色集團可以將更規范的制度、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帶入上市公司?!艾F在,新的控股股東進來后對上市公司的賦能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而且重組完成后,金貴銀業從市屬國企升級為省屬國企,大多數員工的信心也得以重新樹立?!痹居抡f。并表完成后,上市公司業績實現大幅增長。今年上半年,湖南白銀實現營業收入33.4億元,同比增長67.58%;實現歸母凈利潤0.58億元,同比扭虧。錨定行業第一梯隊重組完成后,上市公司名稱由“郴州市金貴銀業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湖南白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為“湖南白銀”,脫胎換骨,步入重塑品牌形象、
199、提升市場影響力的新征程。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9696袁志勇介紹,湖南有色集團入主后,對公司組織架構、人員薪酬機制進行了優化,同時在產業結構上也做了專業化調整,強化了金屬平衡等精細化管理措施?!敖M織架構優化后,公司的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級數都大幅減少,管理更趨向扁平化。金貴銀業之前有 200 多名管理人員,現在縮減到只剩下100 人左右,所有管理人員都需要競聘上崗,其他人都被分流到了基層?!痹居屡e例,“另外,公司的績效考核、薪酬體系和晉升通道都進行了改革,極大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蓖瑫r,新晉管理層對上市公司的產品結構也做了專業化調整,體現了管
200、理的專業度?!氨热?,在冶煉行業,鉛本身是不賺錢的,但鉛是融化其他金屬的載體,依靠鉛回收的銀、鉍、銻、銅、金等產品都可以賺錢。所以我們現在調整了工藝,在滿足載體功能的應用上,把鉛的投料量控制在最優標準,實現專業化控制?!痹居抡f。對于國資助力企業脫困的經驗,袁志勇分享了自己的心得?!皬慕鹳F銀業破產重整一路走來,我認為政府主導的市場化運作機制非常重要。政府在推動重整、推進化債上起到了強有力的協調作用,這些僅靠企業自身是很難如此高效完成的。另外,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如果不是有國資背景且資金實力雄厚的股東支持,恐怕都很難有效解決?!? 月 28 日,湖南白銀發布了新的戰略規劃,提出打造湖南銀鉛鋅產業領軍
201、企業和世界一流白銀產品關鍵供應商兩個目標,并制定發展“三步走”策略。其中提到,2028 年2030 年公司從單一鉛冶煉向鉛鋅聯合冶煉轉型,白銀產量和貿易量步入第一梯隊,銀基材料初具規模。袁志勇告訴記者,為實現長期戰略目標,公司采取了“實業+資本”雙輪驅動戰略。實業方面主要是發展采選、冶煉、貿易、新材料四個業務方向。資本運作方面,公司下階段計劃將并購作為支撐公司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拔磥砦覀儾①彽姆较蜻€是聚焦產業鏈上下游,主要圍繞三個重心尋找標的。第一個重心是礦山,冶煉企業如果不掌握礦山就不掌握資源,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都會受到影響。第二個重心是冶煉中游,第三個重心是銀基新材料?!闭劶肮?/p>
202、的未來,袁志勇表示充滿信心。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9797該稿件于 2024 年 9 月 27 日刊發于證券時報A5 版。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9898從“混改”到“整體上市”徐工機械借力改革穿越周期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產業倘若步入階段性下行,并購重組可以成為解鎖穿越周期的一把鑰匙。徐工機械(000425.SZ)借力改革,通過“混改+整體上市”方式,走通這條路。從 2018 年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下稱“徐工有限”)啟動“混改”,到 2022 年徐工機械反向吸收合并徐工有限完成,再到新一
203、屆經營班子啟動智改數轉網聯董事長“一號工程”,幾年之間,徐工機械演繹了一部從“翻天覆地”股權變革到“脫胎換骨”機制變革的連續劇?;旄娜谫Y規模超 210 億元,吸收合并涉及發行新股數量接近 70 億股,這輪并購重組,一舉問鼎近年國內裝備制造行業最大規模的吸收合并交易。此過程中的國企改革與機制創新最引起市場關注。一方面是現代化治理結構的建立、中長期激勵約束機制的啟動;另一方面是業務版圖的煥新,以及品牌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的提升。變革的力量,推升著“新徐工”珠峰登頂戰略的實現。為何采用“混改+整體上市”方式推進重組?產業下行階段,行業最大規?!耙龖稹比绾巫龅匠A期?同樣是老牌國企,為何徐工就能實現機制
204、巨變?重組后公司營收和利潤率增長的傳導機制是怎樣的?暗藏在這起并購重組實現高質量發展案例中的若干問題,首次揭開答案。兩步走:行業最大吸并徐工是建國后國內工程機械的搖籃。新中國第一臺塔式起重機、5 噸汽車起重機、10 噸蒸汽式壓路機等最早一批工程機械產品,都陸續在徐工誕生。經過數十年發展,徐工已成長為國內產品系列最齊全的大型工程機械企業。并購重組是徐工發展路上的重要階梯。2012 年,公司并購德國施維英,全面提升了中國混凝土行業的技術水平。而肇始于2018年前后的一場先“混改”再“整體上市的”兩步走運作,更是一舉摘下中國同行業并購重組規模之冠。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
205、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999921 世紀第二個 10 年,國企改革東風勁吹。徐工有限先后被納入國務院國企改革“雙百行動”、江蘇省首批混改試點企業和國家發改委第四批混改試點企業,其中打響混改頭炮。當時,徐工有限是上市公司徐工機械的控股股東,徐工集團則 100%持有徐工有限。借助本輪混改,徐工有限引入 15 家戰略投資者,同時核心骨干也得以持股。兩者相加,募資規模超 210 億元,成為全國裝備制造業混改之冠。這次混改使徐工有限實現了“國企控股+民企參股+骨干持股”的多元化產權模式。這次運作引資規模龐大,涉及老股轉讓、增資擴股、員工持股等多元運作同時進行,并涉及中央、地方國資、社會資本、員工等多方利
206、益,難度系數和挑戰性很大。如何落地的問題,考驗多方智慧?!靶旃ぜ瘓F當時很快就拿出了方案,然后一直積極推進。一方面,當時國企改革大潮風起,徐工上下都渴望改革。另一方面,落地也依靠組織保障?!毙旃C械混改和整體上市項目主要成員、證券部副部長李棟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公司當時專門成立了時任董事長掛帥的改革小組,現任董事長擔當操刀人,混改成為一把手工程。在混改推進中,每周都有調度會,每個月都有總結會。及時復盤,扎實推進,最終超預期達成目標?!睆?2018 年年初正式啟動到全面落地,整個混改歷時兩年。其間,全球疫情暴發、世界經濟和中國制造產業面臨多種不確定性,但仍有 10 多家優質戰略投資者參與
207、,對應認購額也遠超計劃募集資金。徐工有限混改項目,也成為江蘇省歷年來募集資金最多、征集的投資方最多的項目。對于戰投引進,徐工方面有自己的獨特考量。李棟表示:“一方面是引進資金,另一方面更希望引進 積極股東,能夠給徐工帶來多元賦能產業運營、資產并購、公司治理,不一而足?!毙旃び邢拊鲑Y擴股后,首次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新一屆董事會、監事會,本輪混改順利收官。這成為徐工 1989 年組建集團以來又一次具有深遠影響和重大意義的改革。一個月后,徐工機械公告,通過向控股股東徐工有限的全體股東以發行股份等方式實施吸收合并,徐工有限整體上市正式啟航。這直接問鼎了國內裝備制造行業規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這次反向附錄
208、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100100吸并涉及增發新股高達 69.70 億股,甚至超過一次 IPO。2022 年下半年,徐工機械新股掛牌、董事會換屆等工作陸續完成,工程機械板塊整體上市圓滿收官。對于徐工有限來說,混改優化了股權結構,整體上市則為混改投資者暢通了退出機制?!霸缭谝龖痖_始,公司就全盤考慮到退出機制,短期一般不會退出。只有形成閉環,才能最大限度吸引到優質投資方?!崩顥澅硎?,“資本市場就是最好的退出通道,而股份回購等其他方式不太現實。后來,這些股東大部分成為投資徐工的耐心資本,沒有退出,但一定要有這個通道?!睓C制改革:“不安分”基因從混改到吸
209、收合并,這場歷時四年的行業內最大規模的并購重組成功落地。2023 年,“徐工混改”入選全國典型案例,徐工獲評國家“雙百行動”標桿企業。李棟表示,“兩步走”的改革方案,從頂層設計階段,就奠定了徐工改革一定會成為全國國企改革的示范標桿。他復盤說,在最初階段,徐工確立了“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總要求,主要內容包括四項:第一,股權結構調整,引入戰略投資者,省、市國有資本,骨干員工持股平臺持股,其余股份由外部投資者持有;第二,推進與母公司徐工有限之間的產業劃分與資產整合,確保徐工有限聚焦做強主業;第三,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建立中長期激勵約束機制;第四,全面加強黨的
210、領導,深化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其中,機制改革舉足輕重?;旄耐晟屏诵旃び邢薹ㄈ酥卫斫Y構,進而帶來治理機制變化,為徐工注入新基因。公司治理、運營機制,都發生了質的變化這是改革給李棟帶來的核心印象?;旄那?,徐工有限的經營管理決策受到諸多限制,混改后,徐工有限與徐工機械組織結構大力度調整,隨著“一股獨大”到股權結構多元化的轉變,董事會和監事會結構也順勢調整,市場化戰略投資者進入董事會和監事會,保證相互制衡,決策更加市場化。對于這次變革,徐工機械曾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徐工混改和重組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101101整體上市作為改革的第一步,解決了困擾徐
211、工多年的體制機制問題,形成了“光榮傳統+國企優勢+先進機制”新模式和獨特優勢。新機制仿佛一顆石子,增量改革陣陣漣漪。2023 年,徐工機械發布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擬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數量 1.18 億股,涉及中高層管理人員及技術骨干等近 2000 人。如此,不僅建立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中長期激勵約束機制,而且還吸引了和留住了優秀人才。李棟表示,如果說通過“混改”實現了股權結構的“翻天覆地”,那么借助機制變革,又實現了公司運營的“脫胎換骨”。兩大改革完成,公司要真正跑起來了。徐工是老牌地方國有企業,機制巨變的種子要想生根、結果并不容易,土壤在于徐工本身原本就有一種“不安分”的基因,有一種不像國企
212、的折騰勁兒。有同行曾問徐工,你們每年幾十億元的盈利,守住利潤就可以,還用折騰什么呢?徐工董事長給出的回答是,公司面臨前堵后追,外有國際巨頭,內有機制靈活的同行,在工程機械行業,只要一步落后,后面就很難趕上?,F在好不代表未來好,需要持續激情燃燒不僅要“居安思?!?,更要“居危思進”。穿越周期:業務矩陣煥新這次并購重組,使徐工機械與產業之間,出現階段性“剪刀差”。2021 年以來,地產、基建投資增速下滑,國內主要工程機械產品保有量過剩,銷量中樞下移。雖然國三切國四形成了短暫刺激,但整體下行趨勢未變。徐工機械也遇到擾動,不過 2023 年起,經營迅速改善企穩?!耙郧霸谛袠I周期低谷時,我們也會虧損。而在
213、 2021 年開始的新一輪調整中,我們每年還有四五十億元的利潤?!崩顥澾@樣介紹外在變化。徐工機械穿越行業周期的方法之一,在于借助并購重組實現改革創新。在吸收合并過程中,徐工有限將挖機、礦機、混凝土、塔機等優質資產注入徐工機械,使得徐工機械形成“支柱產業”土方機械、起重機械、樁工機械、混凝土機械等,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礦業機械、高空作業平臺、救援保障裝備等的業務布局煥新,并成為國內產品門類最為齊全的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102102工程機械集團。挖機被稱為“工程機械皇冠上的明珠”,礦挖產品是“明珠中的明珠”,在替代人工方面,應用領域廣,滲透率
214、高。新資產注入以及經營質量的提升,帶動徐工機械整體毛利率從 2020 年的 17%左右,提升到 2024 年中期的 23%,這強化了徐工機械周期屬性之外的成長屬性。業務協同也是重要原因。產品矩陣全覆蓋,不僅增強了徐工機械的市場競爭力,還可以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各項業務在原材料供應、渠道建設、技術研發等方面,都可以形成協同。比如,通過整合資源,推進生產流程的優化和標準化,降低成本、提高盈利?!皹I務變陣帶來的改變很多?!崩顥澟e例說,注入資產后,挖機、混凝土機械等業務板塊也會按照上市公司標準規范經營,提高規范性。另外也會解決公平問題,不存在“你能做我不能做”的問題了。國際化是勾勒“第二增長曲
215、線”的另一股力量。徐工是最早走出國門的中國工程機械品牌,產品出海、產能出海、資源整合,是國際化戰略的三級跳。李棟介紹,目前公司海外員工已超 6000 人,經歷了最初貿易出口的“走出去”階段,正進入到深耕本地化的“走進去”,并加速向高質量發展“走上去”階段邁進。國外競爭環境則更加激烈和復雜,國際巨頭環伺,同時還要應對不同國家的貿易政策和法規限制。不過,出??梢詫崿F全球紅利,能擴大營收規模、提升利潤率,這是平滑周期性波動的重要舉措?!俺龊鹇苑浅V匾?。如果現在剛起步,成本就很高了?!崩顥潓τ浾叻治?,這需要前瞻性眼光和戰略布局雖然前期可能賠錢,但要有“讓子彈飛”的精神,要有“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胸
216、懷和擔當。全新目標:打造魅力企業完成混改、整體證券化之后,徐工機械又確立了下一步目標要在資本市場上大有作為,打造資本市場最具吸引力和魅力的企業。從2022年10月完成整體上市算起,徐工機械市值已經上漲逾50%?!靶旃C械不僅是國家的企業、人民的企業,也是股東的企業,要為投資者帶來回報?!崩顥澅硎??!靶滦旃ぁ泵媾R的產業環境并不輕松。雖然工程機械行業是一個萬億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103103級別賽道,但已度過高速發展階段,進入平緩發展期。與此相適配,徐工機械全面啟動智改數轉網聯“一號工程”,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國際化“五化”轉型
217、?!靶轮芷谙?,企業經營發展理念和思路都有很大轉變?!崩顥澅硎?,徐工機械提出了高質量、控風險、世界級、穩增長的經營發展方針,邁上了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之路?!?0 月 7 日,徐工機械公告稱,擬通過徐州徐工產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出資 3.7785 億元投資徐州徐工戰新產投。通過本次投資,公司希望利用政府引導母基金平臺資金和資源優勢,發揮徐工作為徐州“一號產業”鏈主企業的帶頭作用,積極引導徐州智能制造母基金投資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核心零部件等徐工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徐工產業鏈上下游優質產業項目,助力徐工在“五化”轉型上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布局,同時實現徐州打造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目標。
218、在前行道路上,行業之間的并購整合,頭部企業市占率提升,仍是大概率事件。近些年來,工程機械領域的市場份額向頭部集中。從 2023 年全球工程機械 50 強榜單來看,前 10 家企業占據了全球市場份額 62.4%。工具是人體器官功能的延伸,機械工業肩負生產工具的使命。中國的機械工業賽道,汽車工業表現搶眼,尤其新能源汽車發展神速;徐工機械借助并購重組成為全球翹楚則說明,工程機械作為機械行業的另一分支,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同樣也銜枚疾進,向著高質量發展之路奔涌前行。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104104該稿于 2024 年 10 月 10 日刊發證券時報A4
219、 版。附錄1:證券時報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推出“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105105數“智”轉型 一臺起重機的柔性制造之路證券時報記者 張一帆制造起重機這樣的“鋼鐵巨獸”也能舉重若輕、剛中帶柔?三一重起的秘訣是深度推動數智化轉型,引領行業前進新方向。在高度數控化的條件下,不僅勞動生產效率提升了將近一倍,生產周期也大幅縮短為按天計算,讓三一重起在全球市場上走得更穩更有力。從“國內首臺”到“世界首臺”,三一重起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從市場、技術各方面實現逆襲、引領世界先進水平,成為一顆耀眼的東方啟明星。舉重若輕走進位于湖南省寧鄉市的三一重起焊接車間,六個用于焊接車架的巨大工作站
220、一字排開,延展出上百米的縱深。早上十點,正是生產的高峰時段,但在這座焊接車間內,每個工作臺卻只有一兩名工人。每個工作臺上,兩個大型的焊接機器人從數米高的桁架上懸掛下來,牽引著兩根焊絲,在長近 10 米、寬超 2 米、重達數噸的巨大車架上高效忙碌著。焊花閃爍,機械手舞動,在經歷了一系列高度自動化的生產流程之后,一臺 50 噸載重的起重機在 14 天內,就可以完成從鋼板到整機的華麗轉型,售往全世界上百個國家與地區的建筑工地、港口碼頭中,其中向歐洲和北美市場的銷售表現尤為突出,銷量持續以按年翻倍的速度快速增長?!拔覀兊倪@種桁架式機器人雙機協作技術,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是率先使用,對于效率的提升是非
221、常巨大的?!比恢仄鸸に囋焊痹洪L薛玉田告訴記者,“過往這個環節需要四個工人進行一整天的焊接工作,如今兩臺機器人在 4 個小時內就可以高質量的完工?!币驗闃O大、極重的工件體型和上千種零部件的組成,自動化率超七成的焊接車間還不是三一重起產業園內自動化率最高的車間。在三一重起的支腿車間,自動化率超過了九成,涂裝車間的自動化率更是高達 100%。各個制造環節也受益于自動化技術的引入,產品一致性和工人安全保障也有大幅度的提升。在焊接車間,以前工人們需要通過工裝登高焊接,作業不便,占用場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06106地大。如今,焊槍握在機器人手中,激光眼頂替了肉眼去確定焊接的
222、位置。在高科技的加持下,車架各個位置的焊接精度可以達到 0.01 毫米不足頭發絲的 1/10。而涂裝車間的 100%自動化,既規避了工人吸入有毒有害的噴涂粉塵,也將噴涂材料的利用率提升到了接近 100%。從“人輔助機器”變成“機器輔助人”,越來越多對智能設備的引入,讓三一重起的人力資源結構也一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機器編程、設備運維,成為三一重起產業工人普遍具備的技能,記者在園區走訪的過程中,已經很難再現場區分誰是工人,誰是工程師。來自于 985 和 211 高校的高材生與老師傅同場,工程師與技術工人混搭,三一重起的新工人隊伍正在進一步加速推進著生產工藝智能化的進程。柔性制造如果說突破了全自動下
223、料、焊接、組隊的自動化硬件,是數智化變革的“血肉”,那么以基于制造運營管理平臺為核心的智能工廠大腦,就是三一重起數智化變革的“靈魂”,幫助公司實現從“剛”到“柔”的轉變,生產潛能得到極大發揮。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有結構雛形的起重機,雖然以單純的起升重物為核心功能,但在豐富的應用場景中衍生出了多樣化的產品種類和形態,對智能引導下的柔性化生產能力的需求非常強烈。在三一起重機的產品體系中,既有卡車大小起重量僅 12 噸的汽車起重機,也有最大起重量 4500 噸的“世界第一吊”,兩者的體型對比似螞蟻與大象。這款價值上億元的“世界第一吊”,占地近 4200 平方米,約等于10 個籃球場大小,主機四履帶八驅動
224、,雙臂打開長 216 米,一次吊起的重量相當于 3000 多輛小轎車,是扎扎實實的巨無霸?!捌鹬貦C是一個典型的多品種、小批量的產品,市場又在不斷的變化,需求復雜多樣。因此唯有利用智能制造的手段,提高我們敏捷交付的能力,提升產品質量,降低我們產品成本,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比恢仄鹗聵I部總經理謝濤告訴記者。在三一重起一次典型的生產環節中,生產計劃會傳輸到以 MOM 為首的中樞智能大腦,再傳送到終端機器人程序中,等待搬運機器人將工件運送到位之后,終端機器人通過機器視覺系統確定工件,并自動根據工件的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07107尺寸,在數十款制造方案中調試出相應的焊接程
225、序。過往,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根據施工場景定制的非標型號,一年下來也生產不了幾臺。這類非標品,往往是現代工業流水線生產的“大敵”,但在智能化改造之后的三一重起工廠,對其依然可以“從容”接單。事實上,在數智化技術的支持下,三一重起并不滿足于“能接單”,而是更可以“能做好”“能節能”。在高度數控化的背景下,關鍵技術、生產流程全都在線可控。在品質層面,即便是一顆螺絲的擰緊程度,也實現了登記在冊,確保完全可追溯。在節能減排方面,通過實時監測和管理各個生產環節的能耗情況,確保了生產過程中的精準控制和優化,在減少水、電和生產原材料浪費的同時,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整套智能工廠大腦全部由
226、三一重起自主研發,也就成為了公司的秘密寶典。薛玉田表示:“作為行業內推動智能制造的標桿,我們每天都吸引著大量的同行來參觀學習,但是軟件的系統是學不會的,這種東西沒有標準化的體系只能自研。如果不知道控制邏輯是如何提煉出來的,那么是永遠也學不會的?!比恢仄鸬臄底只D型,是在三一整體長期將“數智化”作為第一大戰略的努力下實現的。在回顧公司推動數智化轉型的歷程中,謝濤也不由感慨,“數字化轉型就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必須要親自下場,統一思想,全力推動才能夠實現數字化的深度變革?!痹谌粌炔恳恢庇幸痪湓捲趩T工間口口相傳,“三一的數字化轉型,要么翻身,要么翻船?!边@句話正是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在公司 20
227、18 年全面推動數字化轉型時提出的,不能實現數字化升級肯定就“翻船”,轉型升級成功就會“翻身”變得更加強大。從那以后,三一重工每年都將5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于技術研發,數智化正是研發投向的大頭。海外推廣強大的智能制造能力,支持著三一重起向海外市場的進擊。在過去的三年,三一重起迎來了海外業務發展的黃金時期,海外銷售額實現了逐年的倍增。謝濤介紹,在主要產品中,其履帶起重機市場地位持續保持了全球第一,汽車吊、全地面吊、越野吊等產品的市占率也大幅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08108上升,出口量中國第一。在今年前四個月,三一重起海外銷售占比已和國內持平,某些月份甚至超出國內銷售量,
228、且呈現出持續上漲的趨勢,生產訂單已排至年底。其中,銷往傳統工程機械強國歐洲和北美尤為突出,同比增長高達一倍。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生產需求,三一重起也啟動了又一批技改與智能化設備,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其實,由于工業化起步較晚,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長期落后于歐美國家。在起重機領域,我國的首臺汽車起重機直至上世紀 50 年代,才通過仿制前蘇聯產品而誕生。不過,因為市場驅動力不足,導致國產大噸位起重設備嚴重滯后,我國彼時履帶式起重機的起重能力僅僅達到了50噸,是德國同類產品的 1/16。是內需的動力,牽引著包括三一重起在內的企業不斷加強研發,突破制造極限,躋身世界機械制造強企的行列。近年來我國在
229、石化、電力、鋼鐵、建筑、交通、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建設高潮,帶動了超大型起重機不斷升級換代。國內首臺千噸級全路面起重機、國內首臺 400 噸履帶起重機,世界首臺4500噸級履帶起重機先后在三一面世。而從“國內首臺”到“世界首臺”,三一重起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在市場、技術各方面從追趕到引領的歷史進程。三一重起在海外的高速拓張,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向海外擴張的縮影。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工程機械累計出口額 3414億元,同比增長 15.8%。而龍頭企業的出海表現遠遠好于行業平均,包括三一重工在內的一批企業,實現了海外市場的營收規模高于國內市場的歷史性突破。以上市公
230、司三一重工為例,該公司 2023 年來自海外市場營業收入達到432.58 億元,在總營收的占比已經接近六成,而在 2020 年這一比例尚僅為11%。同時,三一重工國際業務毛利率,也較上年同期上升 4.42 個百分點,達 30.78%。銷售規模與盈利能力的雙提升,佐證了相關企業在海外市場高質量發展的現狀。謝濤分析稱,下一階段國內市場起重設備的需求將繼續呈現兩極化,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09109風電、橋梁的大型化將繼續帶動超大型起重機設備的需求;而受益于鄉村全面振興和舊城改造政策,緊湊型、靈活型的起重設備需求也將逐漸興起。目前針對國內市場,三一重起一方面持續迭代大型起
231、重機的研發技術,同時加快開發小軸距、小轉彎半徑產品,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海外市場,仍將是三一重起開拓的重點領域。謝濤認為,在近五年內公司在海外市場還會保持高速的增長?!拔覀儗⒊掷m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在本土經營服務先行的理念下,從過去的產品出口變成整合全球的資源,全力開拓全球化的業務。在重點的海外市場,公司投資興建起重機的生產線,將國內智能制造技術推廣到海外制造?!闭劶拔磥?,謝濤躊躇滿志。(證券時報記者潘玉蓉對本文也有貢獻)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10110該稿于 2024 年 9 月 19 日刊發證券時報A4 版。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111
232、11向“新”而生 一家汽車工廠 8 個月的極致改造證券時報記者 張一帆53 秒,是廣汽埃安長沙工廠(下稱“長沙工廠”)“駛出”一臺全新AION S 的生產節拍。8 個月,是這家工廠從傳統燃油車工廠到全新自動化新能源工廠的進化過程。在 7 月完成首車下線的全新長沙工廠,正乘著新能源汽車的東風,向 20 萬輛/年產能目標、百億元產業規模目標努力。沿著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綠色發展的方向,長沙工廠以行動照亮行業發展道路,成為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引路明星之一。從黑暗中走來煥然一新、生機盎然的長沙工廠,一年前是另一番模樣。2023 年 10 月,這片廠房尚歸屬于廣汽三菱,見證著這家合資車企陷入臨時停產、人員結
233、構優化的沒落境地。曾經輝煌的廣汽三菱,留下的最后財務指標是 41.3 億元的年度營收,13.5 億元的年度虧損,嚴重資不抵債。改革、轉型、重組是廣汽三菱必然的選擇。廣汽三菱總經理山本賢一朗和執行副總經理李曲明聯署的致員工信中表示:“歷史向前發展,汽車產業正在經歷一次顛覆性的變革,快速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方向轉型面向未來,我們必須作出決斷,推進公司改革?!逼惹修D型的廣汽三菱與亟待產能擴張的廣汽埃安一拍即合。原股東合作協助廣汽三菱完成部分債務清償后,廣汽埃安 4.42 億元收購廣汽三菱的可利用設備資產,以 1.3 億元/年的租金租下長沙工廠的土地、廠房,于去年 11 月正式開始了這場以“充分利
234、舊,小投入、快產出,滾動發展實現快速盈利”口號的大改造。8 個月后,這座廠房以廣汽 AION S 的首臺下線完成涅槃?!案脑旌蟮膹V汽埃安長沙工廠,占地面積 1291 畝,廠內逾千名熟練的產業工人均來自原有的廣汽三菱工廠,我們將以百億元產業規模為目標發起努力?!睆V汽埃安長沙分公司總經理葉劍華告訴記者。每53秒,一臺全新的廣汽AION S車款,就從長沙工廠的生產線上駛下,向消費者交付。這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制造所追求的極致速度,是廠商們對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12112新能源汽車市場高增需求的回應。2023 年,成立 6 年、投產 4 年的廣汽埃安,就拿下“全球最快達成百萬
235、產銷汽車品牌”的頭銜。百萬產銷近一半在 2023 年一年完成,當年廣汽埃安以 80%的銷售增速完成超 48 萬輛的銷售。長沙工廠主力生產的AION S系列,以接近翻倍增速完成22.1萬輛銷售,是國內純電A級轎車冠軍。亮眼的銷售表現是驕傲,也是壓力。位于廣州的廣汽埃安“燈塔工廠”,2023 年以 139%產能利用率超負荷運轉,以 36 萬輛/年的設計產能保障了50 萬輛/年的生產任務。進入 2024 年,上調的銷售目標以及全款、改款車型的推出計劃,讓廣汽埃安的擴產迫在眉睫。葉劍華告訴記者,在長沙工廠達產后,基本將承擔集團所有 AION S系列產品的生產任務,后續也可能導入更多純電平臺車型。唯有達
236、到 53 秒這樣高速的生產節拍,長沙工廠才可能實現 20 萬輛/年的標準產能,并給產能進一步提升預留潛能,滿足AION S系列近年來逐年翻倍的銷售表現。自動化產線引領8 個月,從傳統燃油車工廠,轉變為新能源汽車工廠,改造首先要圍繞兩類產品迥異的生產工藝展開。葉劍華介紹,新能源汽車相比較傳統燃油車,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引入了三電系統,即電池、電機、電控,代替了發動機、變速箱及油路系統。因此,圍繞智能化、電動化產線有了很多顯著的變化:原有的發動機分裝線做了拆除,改建成電機組合支架的分裝線;底盤前后懸的分裝線邊,新增了電機分裝線,以完成底盤三電相關的組裝。對新能源汽車“心臟”動力電池,廣汽埃安直接上線了
237、最為先進的自動化產線,確保產品的一致性和后續可拓展性。全新的動力電池智能裝配系統,可以通過 3D 視覺定位及機器人協作實現自動上線、自動搭載、隨行合裝、自動增緊等一體化操作,做到上下工序“一氣呵成”。引進新的工序重要,但對于葉劍華而言,更重要的是為傳統的廠房引入“極致”和“靈動”的新理念。新理念下,新工廠不斷檢討項目實施路徑、優化工藝布局、改善供應鏈模式,力求在打造敏捷組織、實現智能化的同時,確保成本最優解、品質最佳性、效率極致化,打造工業 4.0 下的標桿產線。走進總裝車間,對“極致”的最直觀感受,對是空間的“極致”利用。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13113黃白相間的
238、鋼梁和金屬隔板,搭建起集約而有序的三層裝配空間,白車身從三樓的連廊排隊進入總裝車間,逐級下行被轉送到裝配生產線。在起伏的流水線兩側,種類繁多的機械手臂有序成組,相互協作將前端模塊、風擋玻璃、座椅、輪胎等核心零部件一一自主、自動的組裝到車身上。對自動化率的“極致”追求,更令人印象深刻。在 100%自動化的焊裝車間,過道往來的只有忙碌的運輸機器人,它們自動識別取料,順著地面上的二維碼將側圍部件送達焊裝工位。200 斤的側圍部件被機械手抓取,舉起到 3 米高的半空中,由焊接機器人完成焊接。最精彩的“群舞”在車身總拼環節上演,16 個焊接機器人分居上下兩層,夾道排開,在狹小的車身內同時旋轉、“舞蹈”,
239、上百個焊點將在 53 秒內完成精準焊接。凝神觀察機器人的“舞蹈”,它們的“舞步”并不是周而復始的機械化重復,而是以精準為原則的“靈動”躍動。在前后擋風玻璃安裝環節,AI 視覺識別技術引入,幫助機械手實現了多角度、全工序的數字化仿真?;谲嚿頂祿?、膠型動態監測及智能定位等一系列數據,機械手可以完成擋風玻璃的自動抓取、高精度的定位及膠型的 3D+AI 檢測與判斷。在全程無需人員上手操作的前提下,實現了100%合格率,既避免了職業健康危害,更縮短了 35%的調試時間。更直觀的“靈動”,是柔性化的產線可以適應用戶的個性需求,超 1.68萬種定制選裝組合都在這條產線的覆蓋范圍內?!霸谌嵝曰a的要求下,
240、我們對于產線改造,需要適應每一種配置派生的生產要求,產線線體及設備在改造中就需經過多輪次調試驗證,才能確保全配置的適用性,從而實現柔性、智能的適應性高制造水平?!比~劍華表示。數字、節能再進化淘汰舊的、能耗高的設備,引入新的高自動化設備,完成從原有燃油車生產線向新能源車產線的升級改造,長沙工廠的行動與國家推動的大規模設備更新浪潮一致。據了解,埃安長沙改造項目也正在申請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若干政策獎補。國務院3月印發的 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要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以節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產、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為重要方向,大力推動生產設備、用能設備、發輸配附錄 2:
241、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14114電設備等更新和技術改造,運用再貸款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的支持。在中央號召下,全國各地紛紛落實方案,因地制宜出臺支持政策。和長沙工廠一樣,設備更新的需求正在持續釋放。在湖南全省,已有 473 個項目納入工信部第一批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專項再貸款范圍,89 個項目爭取到國債支持,為項目落地提供強力支撐。先進產能的實現并非一勞永逸,即便是全新落成的廣汽埃安長沙工廠,也要不斷地進化升級,以適應新的市場轉變。適應當下車市“內卷”的競爭態勢,就是新工廠要面對的第一大考驗。當下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規模仍在快速增長,上半年我國新注冊
242、登記的新能源汽車達到 439.7 萬輛,再創歷史新高。但隨著新能源補貼逐步退坡,汽車行業正在經歷價格戰,車企利潤受到擠壓,制造端更要在壓縮生產成本、制造費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目前,長沙工廠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生產成本。工藝制造部門通過覆蓋生產等各個環節中的精細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采購部門執行合理的采購策略和供應鏈管理降低原材料采購、庫存成本;財務部門通過成本核算找出生產過程中的浪費環節,采取措施減少浪費,降低成本。通過數字化手段,長沙工廠將各個部門的降本措施串聯在了一起,形成了數字化驅動的生產模式?!霸跀底只寗酉?,生產系統會智能地根據下游銷售表現,以及零部件、整車庫存的
243、水平,綜合決策制定我們自身以及上游供應商的生產計劃?!比~劍華表示,“這種數字化驅動的生產計劃方案不僅會包括訂單量、排產周期,甚至連零部件以及整車的最佳物流配送路線也囊括其中?!睌底只矌椭G色節能理念落實到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根據各個生產環節對水、電、氣等各種能源使用量的趨勢,智能的工廠大腦不斷尋找可能出現能源浪費或者異常波動的異常點,提示工程師及時采取措施,落實能源改善降低綜合能耗?!敖党杀镜暮诵氖侄芜€是要技術降本,在改造期間,我們采用了很多先進的技術,提升自動化、數字化水平?!比~劍華指出,在內卷的環境下,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15115只有那些盈利能力強同時具備
244、前瞻技術儲備,全力構建生態圈,形成牢固護城河的企業更有機會勝出?!鞍l展迅速的新能源產業,已經證明了新技術蘊藏的革命性力量,我們制造端在未來也會迎來新的技術革命?!比~劍華表示,更加智能、更加節能將是制造業進一步演進的方向,與AI相結合的智能化升級是大勢所趨,AI 裝配、AI 質檢等應用場景豐富多樣,制造業打造能源生態的閉環在未來有著廣闊的想象空間。(證券時報記者潘玉蓉對本文也有貢獻)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16116該稿于 2024 年 9 月 25 日刊發證券時報A8 版。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17117“五本模式”引領 這家公司的列車開往
245、六大洲證券時報記者 張一帆不斷在世界各地刷新“最快”“首套”紀錄的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正在將智能清潔的動車組、新能源機車等銷往六大洲的 52 個國家和地區。飛馳的列車背后,技術創新能力既是中車株機快速發展的引擎,也是中車株機開拓市場又一張閃亮的名片,支持著公司實現從產品貿易向全要素輸出的模式轉變。作為湖南千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龍頭企業,在智能化、綠色化道路上不斷前行的中車株機,將充分發揮產業鏈火車頭的帶動作用,如同閃耀于天空中的“啟明星”,指引著我國軌道交通產業鏈進化升級的方向。馳騁世界的新星在中車株機的交付車間,為馬來西亞全新研制的 ETS3 新型米軌動車組正在經歷最后的調試。作為向中馬
246、建交五十年的獻禮新作,ETS3 動車組即將駛出國門,在馬來西亞鐵路運輸的交通大動脈西海岸鐵路線上奔跑。環視 ETS3 動車組,熱烈動感的外觀讓人印象深刻。黃白紅三色格子組成的車頭有著凌厲的外形,如同鉆石切割;客室墻壁、乘客座椅配以熱情豪放的大紅色。漂亮的造型暗藏著美好的寓意,鉆石切割般的車頭設計靈感來自以第 25 任蘇丹后為名的查麗蘇菲雅歌劇院,大紅色的奔放屬于馬來西亞的國花扶?;?。在車廂內部行走,ETS3 動車組特殊之處一目了然,較國內的動車組,ETS3 動車組空間更顯小巧。中車株機 ETS3 動車組電氣總體設計師任澤文告訴記者:“馬來西亞主要使用的是寬度為 1 米的米軌軌道,比我們的標準軌
247、道窄了 435 毫米。列車組想要在這種軌道上高速平穩運行,其難度無異于在平衡木上跳舞?!睘榱俗尅捌胶饽咎琛背蔀楝F實,任澤文和團隊一起做了許多針對性的設計。比如,采用高速輪盤制動米軌轉向架與雙管雙制冗余制動系統,既實現了列車高速平穩運行,又提升了制動可靠性;再加大蓄電池容量,將起動牽引力提升 24.5%,起動加速度提升 14.2%,更適應快起快停的運用需求。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18118最終,ETS3 新型米軌動車組的運行時速達到了 160 公里,最小轉彎半徑 100 米,兩項關鍵指標處于世界米軌動車組的最高水平,其技術難度與在國內實現 250 公里時速的動車組相
248、當。未來,往返馬來西亞北部邊界玻璃市州巴東勿剎與南部邊界柔佛州新山之間的 ETS3 動車組,將極大提升當地軌道交通網絡的載客容量與運行效率,為這條興建于 1900 年的鐵路線帶來現代化的軌道交通體驗。作為中車旗下核心子公司,中車株機是湖南千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龍頭企業,自 1936 年創立以來,創造了軌道交通領域諸多“第一”,見證并親身參與了我國鐵路裝備產品從追趕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轉變。像 ETS3 動車組一樣,中車株機幫助海外客戶實現的“最快”“首套”案例還有許許多多。今年 3 月,墨西哥城,中車株機承建的地鐵 1 號線整體現代化改造項目新造車輛正式載客運營,這是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膠輪地鐵列車首
249、次在海外投入運營。今年 1 月,伊斯坦布爾,機場線地鐵項目的本地化制造首列車在中車株機土耳其公司下線。這是中企首次在海外生產制造時速 120公里等級無人駕駛地鐵項目,不僅刷新了土耳其地鐵運行的速度紀錄,更實現了全過程、全工況無人值守條件下的自動運行。在不斷刷新世界各地對軌道交通新認知的同時,中車株機在全球客戶的服務中跑出“加速度”。目前,中車株機既有業務已實現對全球六大洲的覆蓋,與 52 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除既有的亞非拉市場外,陸續獲得歐洲、澳洲等發達地區的市場訂單,累計金額逾 140 億美元。智能化引領模式升級火車頭在六大洲越跑越快、越跑越遠,中車株機的智能制造能力既是重要的后端支撐,也
250、逐步走向前臺,和火車頭一起成為又一張“中國名片”?!芭c普通工業品相比,軌道交通產品制造最大的區別,就是要將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為核心問題?!敝熊囍隀C總工程師高殿柱告訴記者,“對我們而言,智能制造所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質量的可靠性,然后才是制造效率?!弊哌M中車株機建成的全球首個軌道交通轉向架智能制造車間。在自動除塵控溫的舒適環境中,一大批機器人有序分布在各個工作臺上,機械手臂上下翻飛,物料小車來回穿梭,工藝流程緊湊、可溯源地快速推進。在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19119這些機器人的背后,智能中控大腦全面“接管”了這片占地約 2 萬平方米,涵蓋加工、裝配、焊接、涂裝、
251、物流等 11 條全流程生產線的廠房。轉向架是車輛輸出動力、實現高速和重載的核心部件,其生產質量對于列車安全運行高度重要。高殿柱介紹,轉向架好比人的雙腿,起著支撐、導向、減震的作用,腿腳不好人自然就會摔倒,而整個轉向架涉及零部件多達 2000 余個,每個零部件都需要滿足一系列動力學指標,列車才能安全可靠地平穩運營?!耙攒囕S為例,這一零部件的精度要求達到 0.02 毫米,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 1/4,在我們的轉向架車間,通過運用機械手的自動轉運、在線監測,誤差可控制在 0.01 毫米以內,人力焊接不可想象?!备叩钪f道。轉向架智能車間的成功突破,是中車株機生產制造智能化發展的縮影。近年來,國內全行業
252、第一條真空斷路器、超級電容器模組智能化生產線等11 條數字化產線先后在中車株機投入運營?!爸歉臄缔D”的腳步如火車車輪一樣,不斷加快著前進的步伐。與此同時,中車株機的智能制造能力正追隨著火車頭一起走向海外。上文提及的土耳其“最快地鐵”項目,除了創造速度最快的紀錄外,還創下了全球最快地鐵列車研發交付、6 個月完成首列車本地化制造等一系列與制造研發相關的新紀錄。在制造能力輸出的同時,實現了 9 大核心系統部件和 20 余項一般零部件的本地化采購,以及關鍵工序的本地化制造和測試。中車株機將這一輪出海的模式概括為“五本模式”,即本地化生產、本地化采購、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務、本地化管理。高殿柱介紹,通過
253、這一模式,推動中車株機的國際業務實現了“三個轉變”:產品由“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轉變,市場由亞非拉傳統市場向歐美澳高端市場轉變,經營模式由單純的產品貿易向“產品+技術+服務+資本+管理”全要素輸出轉變。向低碳再進化今年以來,在政策牽引下的新一輪設備更新浪潮,給了中國制造業新的機會。對于中車株機而言,設備更新的政策既是進一步提升自己制造能力的契機,也帶來了新的商業機會。國務院今年 3 月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20120案(下文簡稱“行動方案”),將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為核心,把節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產、數字化轉型、智
254、能化升級作為更新改造的關鍵詞。行動方案還提出了到 2027 年,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 2023 年增長 25%以上的數量目標。其中,軌道交通制造類的傳統機械制造業正是落實本輪政策的重點領域。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解讀稱,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也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基本盤,通過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讓這些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使之成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高殿柱告訴記者,結合新的設備更新政策,中車株機將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思路,對設備進行更新升級,結合數字化轉型工作,打造數據驅動型企業,
255、建成“智慧株機”。據了解,中車株機已明確將在“十四五”期間進一步優化并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揭榜“城市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數字孿生工廠、虛擬試驗與調試、工藝數字化設計等八大典型場景。而在市場端,設備更新政策著重發力的節能降碳方向,則與中車株機近年來的技術儲備方向不謀而合。高殿柱透露,在前期積累下,中車株機針對行動方案中提及的大部分新能源鐵路裝備均有大量的研發投入和人才布局,尤其在“復興號”系列、重載交流傳動技術、內電雙源、新能源動力調車等方面均有成熟產品。在去年年底,我國首臺大功率純電新能源調車機車正是在中車株機下線。該機車采用大容量磷酸鐵鋰動力電池作為唯一動力源,搭載首創120
256、0kW 超大功率液冷快充設備,可實現“3 秒一度電”的“超級快充”,充滿電可牽引 1200 噸貨物運行 128 公里。相比內燃機車,每臺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150 噸,相當于種植 8200 棵樹。在今年 3 月,中車株機在氫能領域也取得突破,公司與國家能源集團聯合研制的我國首臺大功率氫能源動力調車機車首次完成萬噸裝車試驗。機車以“氫燃料電池+鋰電動力電池”為動力,設計時速 100 公里,平直道可牽引載重 10000 噸,標志著我國重載鐵路大功率氫能源動力裝備的市場化運用取得關鍵性突破。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21121作為湖南千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龍頭企業,在智
257、能化、綠色化道路上不斷前行的中車株機,將充分發揮產業鏈火車頭的帶動作用,如同閃耀于天空中的“啟明星”,指引著我國的軌道交通產業鏈進化升級的方向。高殿柱表示,將以攻克一批緊迫性、基礎性、前沿性和顛覆性技術,實現全產業鏈自主化;以推動研發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數字化、經營及生產數字化,實現產業鏈智能化;以研制系列化綠色低碳產品引領邁向全產業鏈低碳化;以打造世界級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來推進產業鏈的全球化引領,共同構建我國高端軌道交通裝備的新發展格局。(證券時報記者潘玉蓉對本文也有貢獻)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22122該稿于 2024 年 10 月 9 日刊發證券時報A4 版
258、。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23123這項數碼噴印技術 加速紡織品綠色發展進程證券時報記者 聶英好浙江省的現代紡織服裝產業居全國首位,擁有最完整的產業鏈,誕生于浙江杭州的宏華數科,便是這條產業鏈中的關鍵一環。成立于 1992 年的宏華數科,以紡織硬件軟件起家,在成立 8 年之后研制出國內第一臺紡織數碼噴墨印花設備,奠定我國紡織品數碼噴印產業化基礎。作為一家深耕數碼噴印領域 30 余年的公司,宏華數科以數碼噴印設備為核心,構建起“設備+墨水+應用”全產業鏈布局,如今已逐步發展成為數碼噴印裝備、墨水、工藝方案等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在資本市場上,宏華數科也迅速成長為總市值超百
259、億元的科創板上市公司。當前,在傳統下游客戶面臨數字化轉型、政策支持高能耗行業轉向低碳環保的契機之下,宏華數科以其在數碼噴印領域的深厚積累和創新實踐,成為推動印染行業數字化轉型、低碳轉型的領軍企業。近日,證券時報記者走進宏華數科,探尋公司以創新為導向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背后故事。擁抱數碼噴印浪潮事實上,數碼噴墨印花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當下人們身上不同花紋的服裝、印有精美花紋的絲巾、各色花紋的室內裝飾織物等,均離不開愈發先進的數碼噴印技術。走進宏華數科總部展廳,多臺正在工作中的數碼噴印設備赫然映入眼簾,員工將印花圖片以數字形式導入印花處理軟件系統,直噴設備軟件控制數碼打印機把印花墨水直接噴印到布
260、料上。其中有 Model 系列數碼轉移印花機、Vega 系列數碼直噴機不同的噴印設備適用于絲綢、滌綸等不同的面料。據宏華數科相關負責人介紹,主流數碼噴印設備的噴印速度通常在日均 1 萬米的水平,超高速設備在理想狀態下最快可達 1 分鐘約 100 米,日均 8 萬米左右。與傳統印花的速度相比,數碼噴印技術大幅縮短了紡織產品的生產周期。誕生于 1992 年的宏華數科,以紡織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起步,2000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24124年研制出第一代紡織數碼噴印機設備 DPM-1800A 型紡織數碼噴印機,打破國外壟斷,奠定我國紡織品數碼噴印產業化基礎,宏華數科也自此走
261、上自主研發銷售數碼噴印設備之路。根據中國紡織機械協會統計,2017 年至2019 年,宏華數科均位列國內中高端紡織數碼噴墨印花機銷量第一,且市場占有率超過 50%?!皞鹘y印染設備逐步向數碼噴印設備替代轉型,是當下紡織行業大勢所趨,與傳統印染技術相比,數碼噴印技術一方面節能環保、污染排放低,另一方面無須制版、交貨周期短、小批量生產成本更低,在契合紡織業商業底層邏輯的基礎上,也符合當下綠色環保的發展方向?!焙耆A數科董秘俞建利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在 2000 年之前,紡織業多以傳統印花方式為主。傳統印花通常采用傳統的手工或機械方式,涵蓋制版和調色調漿等步驟,需要較多的人工和物料成本,適合大批量生產。
262、相較于傳統印花方式,數碼噴印設備可以快速精準地印制任意圖案,同時擁有生產周期短、小批量生產成本更低、節能環保等優點。俞建利告訴記者,從商業邏輯上來看,數碼噴印技術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受到下游客戶轉型的驅動。隨著 SHEIN、TEMU 等跨境電商平臺的迅速崛起,我國紡織服裝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摸索出一種叫“小單快反”的柔性供應鏈模式,即終端需求更加個性化、小批量、快時尚,這也驅使紡織全產業鏈向“小批量、零庫存、快反應”的生產方式轉變,從而加速推動數碼噴印工藝對傳統印花工藝的替代。隨著差異化消費需求不斷釋放,數碼噴墨印花技術持續進步,當前數碼噴印設備步入更新換代的快速發展期。受益于設備更新大潮,宏華數科
263、業務規模持續放量,上半年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024 年上半年,宏華數科實現營業收入 8.16 億元,同比增長 45.80%;實現歸母凈利潤 2 億元,同比增長 35.45%。從軟件硬件向制造轉型“宏華數科并非一開始就做設備,由于創始人有浙江絲綢工學院(現浙江理工大學)任教背景,在 1992 年至 2000 年,公司以紡織印花軟件的開發為主,這些軟件主要用于紡織圖案的設計和分色,其間逐漸發現市場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25125對紡織印刷設備的大量需求,才開始轉向設備制造?!庇峤ɡ貞浀?。2000 年是宏華數科的關鍵性節點。這一年宏華數科研制出國內第一臺紡織數碼
264、噴印設備,標志著公司正式從軟件硬件向制造轉型,此后不斷研發升級產品,推出二代、三代紡織數碼噴印機、精準定位噴印機、Single Pass 與圓網印花一體機以及數碼與平網印花一體機等,其設備推出速度和參數與國際品牌比肩。俞建利表示,經過近 30 年的技術積累,宏華數科形成了基于機器學習的密度曲線優化、基于色彩管理規范(ICC)的適用性優化和擴展、色彩管理引擎、超大容量數據眾核并行處理、精密機電控制系統、納米墨水配方等核心技術,涵蓋數碼印花的四個重要維度,即噴印效果一致性、運行穩定性、高速運行和高性價比,為公司長期保持技術先進性提供有效保障。產品持續推新的背后,是宏華數科對核心技術能力的積累和對研
265、發創新的積極投入。財報顯示,宏華數科研發費用連續 6 年保持正向增長,2024 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同比增加 27.62%至 4939 萬元,新申請國內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共 12 項,截至 2024 年上半年末,公司共有研發人員 281人,占員工總數的 28.36%,研發人員占比較高?!昂耆A數科在國內數碼噴印行業里能占據領先地位,最重要的原因是技術上與國際同行站在同一水平,其次是較強的規模效應和客戶資源?!庇峤ɡf。數碼噴印設備核心競爭力通常在于噴印效果一致性、運行穩定性、高速運行能力和性價比。據了解,宏華數科是國際少數幾家實現圓網與 Single Pass 同步套印技術的生產商,精度相對誤差
266、可達到 0.1mm 以下。2024 年,宏華數科計劃重點推進的在研項目包括“數字微噴涂的核心部件及設備開發”“面向書刊領域高速噴墨輪轉數字印刷設備開發”等。展望未來,俞建利向記者介紹,宏華數科當前正在研發數字微噴技術,利用該技術可以用數字化技術實現布料染色?!爱斍叭蚍秶鷥炔剂先旧€是傳統染缸染色方式,數字微噴技術有望達到大幅減少污染、節省成本兩大效果,目前全球還沒有公司有成熟的產品,宏華數科正在努力研發中?!彼硎?,在噴染設備和數字微噴涂核心部件及設備方面,宏華數科 2024 年上半年訂單已實現“零的突破”,未來將繼續積極推進相關設備研發中試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
267、26126及打樣測試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技術工藝的逐步精進之下,宏華數科在節能減排方面也取得顯著成效。宏華數科的新一代紡織 CAD/CAM 系統技術成果,在噴印過程中不使用水和色漿,而是通過圖像光柵處理(RIP)控制噴印系統,染料用量僅為傳統印花所需的 15%40%,節約用電 20%40%,節約用水40%60%,每萬元產值能耗只有傳統印花的十分之一,極大地促進了“綠色紡織品”和“綠色制造”的發展。完善全產業鏈布局從數碼直噴印花機到數碼噴墨轉移印花機,再到超高速工業噴印機,宏華數科的數碼噴印設備產品線不斷豐富,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在2021 年上市之后,宏華數科更為重視產業鏈的延伸與完善,開
268、啟了上下游全產業鏈布局的新階段。一方面,宏華數科積極向墨水、耗材等上游產業布局,2022 年 3 月收購天津晶麗 67%的股份,提高染料墨水的自產率和研發能力;2022 年 5 月,收購藝揚墨業 11.66%的股權,補全宏華數科在涂料墨水板塊的業務能力。隨著數碼印花的不斷發展,我國墨水消耗量正持續擴大。20152021年,我國分散墨水的消耗量由 6300 噸增加到 23000 噸,活性墨水消耗量由 1400噸增長至 5000 噸,復合年均增長率分別為 20.32%和 19.94%。2024 年上半年,宏華數科投資 6 億元的噴印產業一體化基地項目已在天津開工,建設年產 4.7 萬噸數碼噴印墨水
269、和 200 臺工業數碼噴印機的噴印產業一體化生產線,將于 2025 年建成投產,對應產值 17.6 億元。俞建利表示,屆時宏華數科將打通數碼噴印全產業鏈,企業有望進一步提效降本、提升競爭力。另一方面,宏華數科積極布局下游縫紉業務,進一步拓寬產業鏈,2022 年以 2200 萬歐元收購德國家紡縫制裝備生產商 TEXPA,獲得縫制設備的研發制造能力,進而發展成為柔性供應鏈全套核心設備的供應商。此外,宏華數科將工業數碼噴印技術不斷復用到書刊包裝印刷、裝飾建材飾面印刷、電子印刷、3D 打印、瓦楞紙噴印、標簽打印等其他技術領域,拓展非紡織市場,打開新的增長空間。目前,宏華數科主要產品分為數碼噴印設備、墨
270、水、自動化縫紉設備、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27127數字印刷設備。2023 年,這四大業務實現收入分別為 6.12 億元、4.11 億元、1.05 億元、6318 萬元,占比分別為 48.67%、32.66%、8.38%、5.02%,毛利率分別為 45.29%、53.87%、23.46%、44.14%?!把由飚a業鏈主要有兩大好處,一是提高對產業鏈各環節的利潤把控能力,二是提升品控能力和研發效率。由宏華數科自己生產的各環節產品,公司建立了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確保每一臺出廠的設備都能達到最高標準,同時還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務網絡,從而整體提升業務盈利能力?!庇峤ɡ硎?。如
271、今,宏華數科憑借與國際接軌的數碼噴印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與國際品牌競爭,展現中國制造的中堅力量。宏華數科的產品已廣泛應用于紡織、廣告、裝飾等多個領域,成為推動印染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角色。宏華數科表示,未來將繼續聚焦紡織數碼印花的工業應用,繼續以創新為引領,持續加強研發投入,不斷提升柔性供應鏈全套核心裝備的制造能力,拓展數碼印花發展應用新空間。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28128該稿于 2024 年 10 月 16 日刊發證券時報A6 版。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29129這項 ALD 技術 牽引國產半導體設備攻克難關證券時報記者 臧曉松行業的蓬
272、勃發展,離不開裝備技術的創新與突破。作為國內原子層沉積(ALD)設備“第一股”,微導納米(688147)通過自主創新實現了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解決了國內半導體和光伏產業鏈的痛點和堵點。如今,微導納米在半導體、光伏領域齊頭并進,并持續加速各細分領域的產品研發和應用,在保持 ALD 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同時,不斷推出更多具備競爭力的系列產品。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微導納米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重要地位,還在國際市場上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公司正在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全球市場的挑戰和機遇。率先用于光伏領域今年 6 月,德國慕尼黑國際太陽能光伏展(Intersolar Euro
273、pe 2024)盛大開幕。在這場迄今為止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太陽能專業展覽交易會上,微導納米攜 TOPCon 整線解決方案迎來歐洲市場“首秀”:除了TOPCon 動態沙盤驚艷亮相外,現場同步呈現了半片技術、XBC、HJT 以及鈣鈦礦疊層電池專用設備等一系列前沿產品,引得眾多業內人士駐足圍觀,進一步了解這家中國企業的產品及其背后的創新力量。這場展會上,微導納米還推出全新升級的“夸父”批量式 ALD 系統,在維持卓越設備性能的同時,整體體積較上一代產品縮減了約 30%,產能也提升 10%,真正實現了“小而精”的設計理念。需要指出的是,“夸父”背后的 ALD 技術之所以能成為光伏市場上的“香餑餑
274、”,就源于微導納米的突破性貢獻。ALD技術全稱為原子層沉積技術,在半導體、光伏、新型顯示、柔性電子、新能源等領域具有多種應用,是非常關鍵的核心工藝之一。微導納米董事會秘書龍文介紹,它通過交替輸入不同的氣體,使得這些氣體在基底上形成原子級厚度的薄膜。由于沉積是在原子層級進行的,所以制備出來的薄膜具有非常好的覆蓋率和均勻性,可以在復雜的形貌結構上進行沉積。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30130作為國內光伏 ALD 設備領軍企業,微導納米的創業史是一部充滿挑戰的奮斗史。微導納米成立于 2015 年,由企業家王燕清與黎微明博士、李翔博士為核心的半導體薄膜沉積技術領域專家團隊共同創
275、立。其中,黎微明是最早開始研究 ALD 技術的華人之一,李翔則擁有十余年的半導體器件制造和工藝研發經驗?;趯?ALD 等先進薄膜沉積技術在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黎微明和李翔放棄了在國際知名企業的高管職位,來到無錫這片熱土創業,希望能夠推動 ALD、CVD 等半導體技術產業化應用,填補國內空白領域。創業之初,微導納米面臨著資金、人才資源的多重挑戰,業務發展也面臨著國外設備公司設下的壁壘。但這些困難并沒有擊垮團隊,反而激發出他們更加堅定的奮斗精神?!肮緞摿⒅?,必須先培養現金流業務來保證存活?!蔽Ъ{米總經理周仁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就在微導納米成立后,屬于泛半導體領域的光伏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
276、機遇,也催生了對先進薄膜沉積設備的巨大需求。王燕清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意識到了半導體 ALD 技術在光伏領域的應用潛力,他與黎微明、李翔一拍即合,決定利用公司在半導體領域積累的技術優勢,將 ALD 技術率先引入光伏產業中。2016 年,黎微明帶領團隊研發出批量型“夸父”原子層沉積設備,用于光伏電池片生產過程中的薄膜沉積環節,標志著中國自主創新的光伏核心裝備取得重要突破,該設備也被評定為“江蘇省首臺(套)重大裝備產品”。2022 年,N 型電池迎來“量產元年”。微導納米圍繞 N 型電池生產的十大步驟、五大類設備,提供全新的 TOPCon 整線工藝技術解決方案,打造出業內領先的下一代高效電池生產
277、線。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在光伏市場上迅速取得了顯著成就,陸續獲得包括通威太陽能、隆基股份、晶澳太陽能、阿特斯、隆基股份、愛旭股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多家重要光伏客戶的訂單。依靠技術創新上的領先地位,微導納米在光伏 ALD 設備市場上已經連續多年穩居行業首位。助力半導體領域突破好風憑借力,扶搖九萬里。在光伏領域取得巨大成功后,微導納米又將目光聚焦到對技術和工藝要求更高的半導體集成電路薄膜沉積設備上。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31131周仁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我們希望通過 ALD 技術,推動半導體領域的創新發展?!痹诎雽w領域,薄膜沉積設備與光刻機、刻蝕設備并稱為集
278、成電路前道生產工藝中最關鍵的三類設備。隨著半導體器件結構日益復雜,需要堆疊的薄膜層數越來越多,光刻、刻蝕等工藝配合 ALD 技術,才能制造出數億級復雜的半導體芯片??梢哉f,ALD 是半導體制造最核心的基礎工藝之一,對實現半導體芯片的復雜功能至關重要。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國產半導體設備迎來歷史性機遇。微導納米利用光伏積累的資金和創投資金投入半導體研發,正式啟動半導體項目,迅速成為國內首家將量產型 High-k ALD 設備應用于 28nm 節點集成電路制造生產線的國產設備公司,實現了國產 ALD 設備“從 0 到 1”的突破。業內人士介紹,上述設備技術有效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22
279、 年 12 月 23 日,微導納米在科創板成功上市,為公司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上市后,公司的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研發強度與營收增速均高于科創板市場平均水平。以 2024 年上半年為例,微導納米的研發投入達到 2.29 億元,同比增長 134.05%,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 29.15%,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更加引人關注的是,公司將研發投入的 60%以上投向半導體領域,并且制定了詳細的新產品開發路線圖,積極推進新產品的研發,計劃在未來兩年內推出一系列創新產品?!拔覀冊谶壿嬓酒?、存儲芯片、化合物半導體、新型顯示等諸多半導體細分領域實施多元布局,已獲得知名客戶重復批量訂單,成為能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的民
280、族企業之一?!敝苋氏蛴浾弑硎?,“我們期待這些新產品能夠進一步鞏固我們在半導體行業的領先地位?!痹趪a半導體設備中,CVD 設備國產化率僅 15%左右,ALD 設備國產化率更低,基本上不到 2%,在一兩年前甚至接近于零。2023 年,微導納米進一步擴展了 CVD 產品線,憑借在技術上的獨特優勢,成功推出高溫無定形碳工藝專用 PECVD 設備并取得批量訂單,滿足了客戶在多個技術節點和工藝環節對薄膜沉積設備的需求,填補了國內半導體集成電路關鍵技術空白。談及半導體領域布局的發展前景,周仁直言,雖然整個國際形勢、半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32132導體設備形勢相對而言比較嚴峻,
281、但是對于微導納米這一類從事“從 0 到1”的半導體設備企業來說,現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窗口期和上行期,所以景氣度還是非常高的。近年來,微導納米業績持續高速增長,成為國內半導體公司中跑出的一匹“黑馬”。2024 年 上 半 年,微 導 納 米 實 現 營 業 收 入 7.87 億 元,同 比 增 加105.97%,其中半導體設備收入同比增長了 812.94%,整體占比逐年提升。截至6月30日,微導納米在手訂單80.85億元,其中光伏在手訂單66.67億元,半導體在手訂單 13.44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半導體在手訂單同比增加了 123.09%。相關客戶類型涵蓋了邏輯、存儲、化合物半導體、硅基
282、OLED等領域,其中超過 75%的增量訂單來自存儲領域,行業重要客戶需求表現強勁,形成批量的重復訂單合計已超過 7.5 億元,體現了市場及客戶的高度認可。探索新興發展機會再將目光拉回到慕尼黑國際太陽能光伏展,微導納米推出的鈣鈦礦新品無疑是展會上的一大亮點。2023 年 11 月,微導納米自主研發的鈣鈦礦晶硅疊層電池專用設備順利通過海外客戶驗收,幫助客戶達成商業化電池(258.15cm)效率最新世界紀錄,完成鈣鈦礦電池產業化工藝路線拼圖,再次實現國產高端設備逆向出口海外,充分展現了公司在全球新型高效電池領域的強大競爭力?!拔覀冊诠夥锏牟呗跃褪亲プ‘斚聶C遇,同時又儲備未來的技術,來應對整個光伏未
283、來技術轉換的發展?!敝苋时硎?,微導納米正圍繞 BC電池、HJT 電池、鈣鈦礦電池等多種新型高效電池領域,持續完善技術儲備和產品,為全球光伏產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如今,微導納米將 ALD 技術作為核心競爭力,并構建了以 ALD 技術平臺為基礎,通過產業化應用服務不同行業,形成以技術為核、多產業為翼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目標行業市場規模大,如光伏、半導體等每個行業市場規模均達百億級,可為公司帶來穩定的收入增長?!斑@樣可以幫助公司逐步突破單一行業的發展瓶頸,解決后期發展可能面臨的天花板問題。不同事業組合,可以降低單一周期性行業的波動風險?!蔽⒏戒?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
284、系列報道133133導納米董秘龍文表示,如果公司僅聚焦一個周期性行業,該行業在周期下行時,公司整體訂單和收入也會下滑,“而多產業組合可減弱單行業風險”。隨著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虛擬現實、柔性電子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微導納米不斷探索在新興產業應用領域進行薄膜工藝相關專用設備和技術的研發,并逐步開展產品應用驗證,持續推動新興產業的技術進步,助力客戶在相關領域保持行業領先地位。據了解,微導納米還將繼續探索尖端薄膜沉積技術在各新興應用領域的發展機會,如柔性鍍膜、芯片封裝、光學超低減反膜沉積、新能源等細分應用領域的薄膜沉積技術,“雖然目前這些領域的現有訂單量不大,但公司看好這些領域的市場潛力和技術應用前
285、景?!蔽Ъ{米董秘龍文表示。就在今年 1 月,微導納米創新研發的 ALD 量產設備順利發往歐洲某頭部芯片制造客戶,專用于其新型車載芯片的生產制造,再次實現國產高端設備逆向出口海外,標志著微導納米推動 ALD 技術在新興產業領域的應用又取得新的突破,為公司全球化及多元化發展布局增添新的動力。今年 4 月 15 日,微導納米自主研發的專用于光學行業的 ALD 量產設備成功發往客戶現場進行產業化驗證,標志著微導納米在光學領域的技術研發取得新突破。該設備專為消費電子光學攝像頭、AR/VR 光學透鏡、精密光學元器件等產品的薄膜沉積加工工藝而設計,助力攝像鏡頭等精密光學技術實現了迭代升級,也彰顯了微導納米以 ALD 技術為核心,持續挖掘技術創新潛力、探索新興行業應用的強大實力。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134134該稿于 2024 年 10 月 8 日刊發證券時報A5 版。附錄 2:科創啟明星探尋 A 股創新力量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