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德國商會: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本地化策略推動創新加速(7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德國商會: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本地化策略推動創新加速(79頁).pdf(7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本地化策略推動創新加速深耕本土 融合提速 立足中國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前言本 報 告 由 中 國 德 國 商 會(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與畢博(BearingPoint)中國合作發布。在 2024 年 2 月至 3 月期間,我們對中國德國商會的 324 家會員企業進行了調查問卷和采訪。這些調查問卷和采訪是衡量德國企業在華創新現狀和發展的重要工具,量化了德國企業在華創新活動的挑戰和機遇,并對其進行了深入分析。這是中國德國商會針對創新主題進行的第四次調查,也是第二份針對中國德國商會成員企業的廣泛市場研究和案例研究的報告。在該報告中,在華的
2、德國商界提供了對于中國創新生態系統及其主要參與者的深入見解。報告比較了內部和外部的創新融資機會,并為那些希望加強中國創新戰略的德國企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該調查是在2024年春季進行的。當時,德國剛剛發布“中國戰略”并且中國經濟處于逐步復蘇中。這兩個因素無疑都會影響企業的創新戰略。我們進一步了解到,我們的成員一直關注地緣政治風險和日益增長的去全球化趨勢,對此,他們的反應是進一步本地化研發和將關鍵技術應用于中國市場。正如報告所顯示的那樣,企業越來越注重成本并且需要更快的解決方案,而這些解決方案通常需要通過加倍努力進行產品創新和流程優化等等來實現。與2022年的調查結果相比,中國本土企業正在通過
3、利用本土資源,快速擴大其在創新領域的主導地位。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才短缺以及德國總部支持不足等創新障礙,都在繼續減緩德國企業在華的創新步伐。為了應對過去兩年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德國企業加大了將其研發和創新活動本地化的努力。這一戰略轉變旨在提升他們的創新速度,增強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我們衷心感謝參與的會員企業對本報告的寶貴貢獻。我們也感謝受訪的創新案例公司提供了關于他們在中國業務的詳細描述。我們相信,這份報告將為了解中國創新生態系統和德國企業在華的創新活動提供寶貴的見解。它還將指導德國海外商會聯盟創新中心的戰略和項目,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支持德國企業未來的創新活動。馬廷坤執行董事兼董事會成員中國德國商
4、會 華南及西南地區郎凱琳副執行董事中國德國商會 華北及東北地區馬銘博執行董事兼董事會成員中國德國商會 華東及華中地區 葉天德中國區總裁畢博(上海)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01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010203中國創新補貼與融資3.1 內部和外部資金來源3.2 創新融資3.3 創新資金和政府激勵措施3637384309101313141517181920212424262729293032343435背景介紹1.1 科技創新助推中國經濟復蘇1.2 地緣政治引發對風險的擔憂在中國創新生態系統中發展2.1 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現狀2.2 中國創新生態系統:概述 2.2.1 中國省份 2.2.2 國有
5、和私營企業 2.2.3 金融機構 2.2.4 大學 2.2.5 聚集地 2.2.6 中央和地方政府 2.2.7 國家科學院和商業協會2.3 “中國戰略”對在華德企的影響2.4 發現并采用中國的新興技術趨勢 2.4.1 發現新科技的驅動因素 2.4.2 駕馭技術發展趨勢 創新快照 Vitesco 緯湃科技2.5 政策和監管對德國企業創新戰略的影響 2.5.1 政策和監管驅動因素 2.5.2 應對創新相關政策 創新快照 Covestro 科思創2.6 經濟對德國企業創新戰略的影響 2.6.1 經濟驅動因素 2.6.2 應對勞動力短缺07080801020405目錄前言目錄圖表列表摘要02中國德國商
6、會創新報告|202403結論與展望5.1 根據情況調整創新戰略5.2 中國創新生態系統展望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創新戰略4.1 趨勢分析:2022/2024 創新報告比較 4.1.1 創新類型 4.1.2 創新壁壘 4.1.3 創新方法 創新快照 Mino 明珞裝備4.2 中國創新戰略 創新快照 Henkel 漢高 4.3 德國企業在華創新建議 4.3.1 從當地財政激勵措施和政策中受益 4.3.2 有吸引力的創新地點 4.3.3 參與開放式創新 4.3.4 加快上市時間 4.3.5 在中國為中國 4.3.6 商業模式創新與垂直整合 4.3.7 中國網絡安全與知識產權保護 4.3.8 留住本地頂尖
7、人才 4.3.9 商業協會與商會 創新快照 Weidmller 魏德米勒6869694546464950關于調查附錄中國德國商會介紹畢博中國介紹0405707376775357596061616263646465656651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424243474849505354555659606162717272232425262934353738393940圖表列表圖表11:本土化研發和加強風險管理是“中國戰略”發布后德國企業的主要戰略圖表12:電動汽車和綠色技術領域的最新技術已被德國企業廣泛采用,而物聯網、信息技術和數字孿生技術的采用率則相對滯后圖表13: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前五主
8、要產業正在廣泛采用機器人自動化、智能制造和綠色技術等技術趨勢圖表14:德國企業仍在使用傳統方法探索技術趨勢,其他方式也有發展潛力 圖表15:行業規范、知識產權保護和政府補貼是德國企業在華創新的三大監管方面的驅動力圖表16:激烈的競爭和顧客對價格的敏感性正在推動德企在華創新圖表17:德國企業依靠獵頭和總部的培訓在中國建立研發團隊圖表18:創新外部資金來源的結構圖表19:大多數德企依靠當地利潤為創新提供資金,而本土競爭對手則可以利用銀行貸款、私募股權基金或風險投資和政府補貼來支持創新活動 圖表20:除了傳統的內部融資和再投資當地利潤以外,政府資金也是德國汽車、商業服務和化工企業的資金來源之一圖表2
9、1:半數以上的在華德國企業知道政府補貼,但只有17%的企業正在接受補貼圖表22:規模較大的企業可以從政府的創新補貼中受益,而規模較小的企業則缺乏申請補貼的資源圖表1:創新生態系統框架圖表2:中國創新生態系統與德國和美國的比較 圖表3:2022年研發支出占GDP的比率圖表4:中國創新生態系統中的熱門技術在一線城市的分布圖表5: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 圖表6:中國排名前五的風險投資機構圖表7:2023年上半年前五大行業投資數量及規模概覽圖表8:中國頂尖大學圖表9:中國前15名高新技術開發區或工業區圖表10:德國政府的“中國戰略”對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創新活動影響有限圖表23:三分之一的德國企業依靠商會提供
10、的服務來了解創新補貼的最新資訊圖表24:在中國,大約半數的德國中小企業通過官方網站獲取政府創新補貼的最新資訊圖表25:“十四五”國家科技基金結構圖表26:注重基本創新:德國企業將重心轉向產品和流程創新,生態系統伙伴合作創新相對減少圖表27:產品至上:在中國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德國企業專注于基本要素的創新圖表28:缺乏人才和缺乏德國總部支持是在華德企開展創新活動的兩大阻礙圖表29:封閉式創新是德企創新的支柱,而開放式創新具有增長潛力圖表30:德國企業正擴大在中國的本土化研發圖表31:與2022年相比,德國企業仍在持續加大在中國的研發力度圖表32:獲得總部充足資金支持的在華德企會更多地參與到全球
11、性的合作研發活動中圖表33:大部分德國企業認為在中國創新會帶來顯著競爭優勢圖表34:在時間壓力下:一半的德國企業在中國的速度比當地競爭對手慢圖表35:根據公司規模獲得的補貼的參考圖表36:中國各級城市的資源供給圖表37:技術偵察過程圖表38:請具體說明貴公司在中國的主要行業圖表39:請說明貴公司在中國的主營業務圖表40:請選擇貴公司最符合的中國全職雇員(FTE)1012131415161718192204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德國企業正處在時間壓力之下:半數以上德國企業認為需要加快產品進入市場的速度與2022年相比,德國企業正在加大在中國的研發力度。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63%)在中國進
12、行研究,近七成的受訪企業積極進行開發(69%)。研究活動集中在“在中國為中國”(34%)和“在中國為中國和全球”(21%),而每八名受訪企業中就有一位是“在中國為全球”(8%)。德國企業更關注將其中國發展成果推向全球市場,“在中國為中國”(34%)和“在中國為中國和全球”(27%),而十二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則專門為全球市場在中國進行研發(8%)。在中國沒有研發業務的德國企業數量保持穩定,約為整體的四分之一。德國企業正在從在中國的創新中獲益。首先是提高產品競爭力(64%),其次是擴大現有或進入新市場(62%),以及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聲譽(52%)。德國企業繼續進行本地化研發,以加速在中國的創新經濟實
13、力是中國創新活動融資的關鍵 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在不斷發展,為了應對全球經濟增長趨于平緩的局面,中國將科技創新作為未來經濟發展和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為了應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和競爭對手日益增長的創新能力,德國企業正努力擴大研發和創新活動的本地化。他們正在實施中國本地化的創新戰略,以提速創新并增強其在中國的市場競爭力。摘要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認為,就產品上市速度而言,中國本土競爭對手的能力更強(56%)。大約一半的受訪企業認為,他們的中國競爭對手在利用當地資源(40%)和使用更現代化和更具成本效益的研發基礎設施(33%)方面更強大。盡管如此,大多數受訪德國企業(80%)認為,與中國競爭對手相比,他們對
14、客戶需求的理解更好或至少同等。對于大約一半的德國企業來說,合格人才不足(48%)是在中國創新的最大障礙,其次是德國總部 的 支 持 不 足(3 8%)和 總 部 缺 乏 資 金 支 持(33%)。德國企業難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如創新經費補貼、人才和供應鏈等。這些因素都在不斷影響德國企業在中國的運營和創新能力。一半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依賴公司內部資金調配和內部融資(49%)來支付他們在中國的研發中心的費用。盡管超過一半的人知道政府對創新的補貼,但只有少數人成功獲得了創新補貼(17%)或利用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16%)為中國主體的創新提供資金。對于近三分之二的德國企業(72%)來說,德國企業在華主
15、體自己本身的盈利能力和利潤再投資對于為他們在中國的創新活動提供資金是至關重要的。05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降價壓力和激烈的競爭正在推動德國企業的創新為了在中國保持競爭力,必須縮短研究周期,加快產品開發的上市時間。通過技術偵察等方法,德國企業能夠探索熱門技術,并發現潛在機會,將其納入其投資組合,提高敏捷性,并擴展中國的創新戰略?!翱焱А睉鹇陨婕敖⒁粋€專門的研發實體,專注于研究、測試和迅速實現想法。擴大開放式創新活動,發展與中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伙伴關系,為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了新的機會,同時獲得了接觸下一代科技發展的機會。作為中國創新戰略的一部分,整合供應鏈和擴大垂直整合可以降低風險、增強
16、產品洞察力并降低成本。為了適應中國本土的競爭對手,德國企業也可以考慮將其在中國的業務產品從單一產品轉變為解決方案提供商。通過更深入的合作和更緊密的客戶互動,德國企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市場客戶需求,以擴大競爭優勢。專注于本質:閉環的產品和流程創新是成功的關鍵對價格敏感的客戶(85%)是推動德國企業在中國進行創新的最重要市場驅動力。其次是競爭對手創新能力的提高(82%)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72%)。相比之下,中國競爭激烈的電子商務和社交媒體營銷環境僅影響約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36%)。另一方面,國家或工業產業規范和標準(56%)、知識產權保護政策(53%)、政府補貼(52%)和碳中和(50%)法規
17、被認為是推動創新的四大監管驅動因素。為了應對中國創新生態系統中的多方面挑戰和日益激烈的競爭,德國企業正在通過關注基本要素來加強其產品、服務和流程創新活動。大多數受訪企業認為,適應當地客戶需求的產品創新是最關鍵的創新類型(93%),在過去兩年中,他 們 在 中 國 實 施 此 類 創 新 的 比 例 增 加 了 1 4%(65%)。第二重要的創新類型是服務創新,三分之二的受訪企業(74%)認為服務創新是必要的,在過去的2年內將實施率提高16%,達到40%。雖然其他創新類型總體保持穩定,但對生態系統伙伴合作創新的關注卻有所降低,只有少數德國企業(14%)實施了生態系統伙伴合作創新。在中國創新生態系
18、統中獲得競爭優勢06調查結果強調了閉環創新。與長期客戶和供應商的合作是成功的關鍵。與2022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德國企業實施生態系統伙伴合作創新的情況大幅下降(-36%),原因是企業更專注于在中國擴大產品(+14%)和流程創新(+16%)活動。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0701背景介紹 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 1.The World Bank,Sustained policy support and deeper structural reforms to revive Chinas growth momentum 2.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科技部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研發費用加計
19、扣除政策執行指引(2.0 版)3.China Daily,Govt authorities set new policy course to navigate 2024 economy 4.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Chinas Current Economy:Implications for Investors and Supply Chains5.CNBC,Chinas consumer spending isnt roaring back to pre-pandemic levels yet6.China Strategy 1.3,Partner,Comp
20、etitor,systemic rival為了降低風險,德國企業應保持運營靈活性和供應鏈多樣化。創新的同時有效管理風險,德國企業才能借助中國市場帶來的巨大機遇,確保在這個高度競爭、充滿活力的環境中實現長期增長。在為中國制定合適的創新戰略時,平衡風險和回報至關重要,這可以使德國企業從在華創新中獲得最大化收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對創新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對在中國經營的外國企業而言。4 經濟增長的下滑導致消費者需求下降和供應鏈遇到挑戰,影響了那些嚴重依賴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制造能力的企業運營。5 德國企業尤其面臨一些挑戰,包括快速變化的法規、來自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以及復雜的供應鏈動態調整。除了
21、這些經濟挑戰外,隨著中國對全球供應鏈和技術的控制力不斷增強,地緣政治擔憂也同時存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2023年7月德國發布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對華戰略(簡稱“中國戰略”)政策,旨在支持德國企業更好地制定在華風險管控戰略。6展,中國已將技術創新確定為其主要目標之一,將研發(R&D)作為未來經濟進步和增長的驅動力。為推動創新加速,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新政策。例如從2023年3月起的減稅政策,允許符合條件的公司從其稅前所得應納稅額中扣除其實際研發費用的100%。2主要目標包括加快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傳統產業的現代化轉型,保持行業龍頭優勢地位。3在COVID-19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后,中國經濟
22、一直在逐步復蘇。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在2021年為8.4%,2022年為3.0%,2023年為5.2%。世界銀行預測,中國2024年GDP將增長4.5%。1盡管面臨挑戰,中國經濟仍然穩步增長,并將持續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動力。為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081.1 科技創新助推中國經濟復蘇 1.2 地緣政治引發對風險的擔憂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02在中國創新生態系統中發展09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7.Granstrand,Ove,and Marcus Holgersson,Innovation ecosystems:A conceptual review and a ne
23、w definition同時,中國政府提供與創新相關的政策、法規(第2.5章)、指導資金(第3章)和基礎設施,以支持所有參與者的創新活動。通過協同努力,在整個生態系統中調動人才(第2.6.2章)、資金和技術(第2.4章)等資源,促進創新活動,最終產生創新成果。處于所有元素和功能核心位置的是創新戰略,它是這些要素之間協同的主要驅動力。創新戰略由創新類型(第4.1.1章)、創新途徑(第4.1.3章)和創新方法(第4.3章)組成?!皠撔律鷳B系統”一詞描述了一個相互關聯的網絡,包括促進創新的三個基本組成部分:創新參與者、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見圖表1)。在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中,企業是與其創新參與者互動時
24、的主要參與方,除此之外還有政府,政府機構、大學、集群、研究機構、金融機構和商業協會等。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主要驅動力是客戶的成本意識和來自當地企業的激烈競爭(第2.6.1章)。因此,這些活動產生的主要價值是提高競爭力和提供市場準入(第2.2.1章)。創新參與者(例如公司、創新社群)創新戰略(例如創新類型、途徑、方法)創新資源(例如技術、資金、人才等)商業環境(例如客戶、市場)創新驅動力(例如競爭壓力)創新活動(例如研究開發、流程創新)創新成果(例如收入增長、競爭力提高)政策法規指導資金基礎設施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政府創新生態系統框架7圖表 1102.1 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現狀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
25、024中國經濟的增長促進了相對應的金融機構的蓬勃發展,這些金融機構對于創新生態系統起到支撐作用。風險資本投資、天使投資人和企業孵化器為尋求創新和發展的企業提供種子和擴大了融資。2023年,共有200多家天使投資團體、13 270+創新孵化器、14 2,000+創投基金,15 進行了約4,500筆風險投資,總投資額約2,490億元。16中國的大學是另一個重要的創新參與者,因為它們往往專注于進行科學研究。70余所中國大學躋身世界頂尖大學之列。17 通過對更好的教育和現代化課程的持續投資,中國將其大學轉變為創新和科學進步的中心。2022年,中國政府投入超過10,000億元人民幣用于推動科學技術發展,
26、18 表明了建立緊密聯系的學術網絡(目前500多所國家級實驗室和450多所各個領域的國家級科研院所)的雄心壯志。19,20通過戰略性經濟政策、中國政府的發展計劃、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法以及提供與創新相關的激勵措施(例如,財政支持和降低稅收),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得以保持良性循環。中國政府為中國創新生態系統設定了愿景和框架,發布 了 國 家 中 長 期 科 學 和 技 術 發 展 規 劃 綱 要(2006-2020年),并實施了多個重大項目,以實現成為創新型國家的目標。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也強調要形成以企
27、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與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生態圈。9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GII),中國在創新排名上已經取得了顯著進步。在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已攀升至第12位。10 相比之下,中國在2015年排名第29位。11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已成為初創公司發展為獨角獸的沃土。2024 年,獨角獸公司將超過340家,目前在全球排名第二。12 雖然許多成熟的獨角獸來自海爾、魅族等傳統制造業,但移動支付、移動數字化和社交媒體的興起造就了一些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和獨角獸。字節跳動、螞蟻集團、Shein希音、微眾銀行、滴滴等公司展示了中國不斷發展的科技和創新能力
28、。近年來,尤其是2016年以來,新能源汽車(NEV)行業的投資猛增,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行業,擁有廣汽埃安、極氪、蜂巢能源等幾家新的獨角獸。16.Statista,Number of new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s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22 17.Quacquarelli Symond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18.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Communiqu on National Expenditures on Science and T
29、echnology in 2021 19.前瞻經濟學人,2021年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20.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2016國家重點實驗室年度報告118.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aj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Fill in Strategic Blanks 9.Stanford University,Translation:14th Five-Year Plan for National Inform
30、atization Dec.202110.WIPO,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311.WIPO,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512.HURUN,Global Unicorn Index 202413.Crunchbase,Angel Investors with Investments in China14.Tracxn,Accelerators&Incubators in China15.Tracxn,Venture Capital Funds in China 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高新技術企業”(HNTE)是中國政府設立的一
31、項特殊計劃,旨在激勵中國企業將更多資源分配給產品和服務創新。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對中國和外國企業開放。因其將企業稅率從25%大幅降低到15%而備受追捧。此外,高新技術企業享有更多機會,例如更容易獲得中國銀行的貸款、提高品牌聲譽、吸引人才。此外,中國政府還制定了不同類型的稅收優惠計劃、專項創新補貼和創新投資基金,如政府引導基金(GGF)。有關政府引導基金的詳細說明,請參見第3.2章。美國德國中國第 3 位703363,00075016,464200第 12 位340200*2704,50070第 8 位307,50012855949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獨角獸企業數量天使投資人數量創新孵化器數量去年風險投
32、資總筆數QS 排名頂尖大學總數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獨特之處在于支持年輕和創新型企業的項目,如“小巨人”計劃(目前獲得12,000+認證)和“高新技術企業”(HNTE)地位(目前獲得330,000+認證)。21,22“小巨人”23 是國家認證的項目,面向在專業化、精確化、獨特化、創新能力突出等方面取得頂尖和卓越成果的中小型企業?!靶【奕恕惫镜墓乐翟?億至10億美元之間,一旦達到10億美元的評估大關,就有可能升級到獨角獸地位。中國政府甚至開放了專門的證券交易系統,使“小巨人”們能夠找到扶持其成長的金融資本,即北京證券交易所(BSE,前身為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在2021年,它成為專門面向中小
33、企業的證券交易所。24盡管如此,中國還是成為備受外國企業青睞的創新高地。憑借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創新優惠政策和補貼、豐富的人才、快速的技術進步以及獲得增長資本的渠道,中國有潛力成為世界領先的研發和創新型國家。如果將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與德國和美國的創新生態系統進行比較,很明顯,中國仍處于發展階段。獨角獸企業數量、天使投資人數量、風險投資數量、一流大學數量等方面的人均指標還未與成熟的創新型發達國家處于同一水平。21.央視財經,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已達1.2萬家 22.國家統計局,新動能茁壯成長 新經濟方興未艾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九 23.人民日報海外版,讓專精特新中小
34、企業茁壯成長 24.China Briefing,The New Beijing Stock Exchange for SM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25.Same as reference list no.11 and no.13-18*鑒于中國市場投資規模龐大,尖端技術發展迅速,有理由預期天使投資人的數量將遠遠超過目前注冊的200名。圖表 2中國創新生態系統與德國和美國的比較.2512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2023年,中國專利申請量達到每萬人37件,28 遠高于德國(每萬人4.5件)。29 中國國內專利申請強勁增長的驅動力可以歸因于研發支出的增加、地區專利相
35、關補貼提供的激勵以及外國直接投資的高比例。30 這一觀察結果與中國當前的經濟狀況相吻合。雖然仍處于發展階段,但中國的研發支出和創新產出正在快速增長。同時要考慮到,由于國家規模大小和不同省份之間存在的經濟發展差距,創新發展和成熟度可能在不同區域之間會有所不同。以下是不同中國區域之間創新發展階段的比較。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下一章將介紹所有創新參與者:企業、大學、聚集地、政府、金融機構和商業協會。我們提供了圖表和數字,列出了最活躍的創新參與者,并分析了這些創新參與者的分布和影響,以及這些實體在生態系統中互相之間的相關性。第2.3章討論了德國企業如何適應中國市場和經濟的新常態。為了實現創
36、新驅動型經濟的愿景,中國在“十四五”規劃中將國民研發經費年增長率目標設定為7%。2022年,中國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為2.6%,26 而德國的這一比例為3.1%,這表明中國仍有巨大的潛力趕上發達國家的研發投入水平。27 26.國家統計局,2022年我國R&D經費突破3萬億元 與GDP之比達2.55%27.Statistisches Bundesamt,Expenditur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Land and sector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GDP 28.國家統計局,2023年中國統計年鑒 29.German
37、 Patent and Trade Mark Office,Current Statistical Data for Patents 30.Z.Chen,J.Zhang:Types of patents and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patent growth in China 31.與文獻列表編號26相同。2022年研發支出占GDP的比率31北京6.83%4.44%3.49%3.42%3.12%3.11%2.56%2.49%2.41%2.36%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湖南重慶圖表 3中國省份2.2.1 132.2 中國創新生態系統:概述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
38、2024關的各種教育、制度和財政資源。此外,北京是大部分中國科學院(CAS)的所在地,占中國CAS機構總數的40%(在第2.2.7章中進一步解釋)。32為了提供更深入的了解,以下圖表詳細列出了中國四個一線城市的主要技術趨勢。在 中 國 所 有 省 份 中,北 京(6.8%)、上 海(4.4%)、天津(3.5%)、廣東(3.4%)、江蘇(3.1%)和浙江(3.1%)是2022年研發支出占GDP比例最高的前6個省份,而中國的全國平均水平是2.6%,如圖表3所示。由于多種原因,北京的研發支出明顯高于其他省份,同時北京集中了與創新相私營企業一直是這場變革的催化劑。他們創造了中國70%的技術創新,并雇傭
39、了數百萬工人。35 這些企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以及外國直接投資的獨特模式下蓬勃發展。他們朝著中國的國家創新愿景協同努力。36多年來,很多中國企業已從基礎制造商轉變為綜合制造商,并已成為全球各個行業的領導者。他們的成長和成功是由他們的創新能力、快速學習和更具成本效益的產品制造的能力推動的。許多中國企業在生產和制造方面表現出色,特別是在擴大產品制造過程和采用新技術方面。以下圖表概述了在中國 蓬勃發展的一些領先的創新公司。中國經濟主要由兩個重要參與者推動: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很大程度上,由于1979年“改革開放”之后的經濟繁榮,許多從工業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基礎供應商起步的中國企業已經發展為行
40、業里的全球創新企業。在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國內私營企業占全國GDP的60%以上。相比之下,國有企業的GDP約占GDP的25%。剩下的15%由外商投資企業和家庭生產。34 中國企業不斷擴大其產品組合,已經掌握了相當程度的工業技術沉淀,并且在擴大高科技產品生產,同時越來越注重研發。32.Nature,Beijing,the seat of science capital33.Founders Lair,The Beijing Startup Ecosystem34.Chunlin Zhang,How Much Do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ontribute to Ch
41、inas GDP and Employment?35.Xinhua,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quadruple in last 10 years36.Small Business Economics,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北京上海深圳廣州NGIT物聯網NGIT數字經濟1半導體醫療保健制造業海洋經濟2智能設備汽車家用電器城市農業技術3汽車高端設備顯示設備制造業4人工智能智能材料石油化工服務業5高科技消費品紡織品金融科技6(來源:Founders Lair)國有和私營企業2.2.2 中國創新生態系統中的熱門技術在一線城市的分布33圖表 41
42、4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產品商業化。相比之下,中國的金融機構比歐洲或北美的機構更厭惡風險,并且通常尋求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資回報。因此,中國金融機構傾向于先加大對穩定增長的投資和融資,或為國際擴張融資提供資金,然后再是提供原始資本。金融機構是中國創新生態系統中的另一個重要參與者,為中國企業提供必要的種子和成長資本。其中包括銀行、證券、信托(包括家族辦公室)、基金(包括GGF、私募股權、風險投資)、保險公司、園區等。他們為擁有新興技術的初創公司提供資金和財務支持,以幫助他們擴大規模并使他們的創新 37.福布斯,2023福布斯中國創新力企業50強發布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 37太陽能系統制造商和解
43、決方案/服務提供商是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新能源公司。中國企業在太陽能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他們的產品線包括太陽能電池板、逆變器、太陽能電池、電纜和其他安裝配件。他們的大部分產品銷往歐洲、中亞和非洲。在美國頒布禁令之后,大量機構投資了中國的半導體行業。中國半導體行業最具創新力的公司主要從事半導體和芯片部件以及制造設備的研發。Trinasolar 天合光能Forst 福斯特JinKo 晶科能源Longi 隆基SUNGROW 陽光電源AMEC 中微公司HYGON 中科海光HUAWEI 華為INOVANCE 匯川技術BeiGene 百濟神州Insilico MedicineXtaIPi 晶泰科技LEGEND
44、 BIOTECH地域分布說明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BYD 比亞迪CATL 寧德時代SAIC MOTOR 上汽集團Li 理想分散式分布:上海、杭州、寧波、成都、西安、合肥、常州集群式分布:上海、深圳、北京集群式分布:北京、上海、深圳、香港集群式分布:北京、上海、深圳、寧德專注于新藥、新療法、技術平臺和人工智能驅動研發的公司在制藥行業的創新方面處于領先地位。這些公司的創新成果與人工智能應用于藥物開發和老齡化研究有關??傮w而言,中國在電動汽車行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其中包括從傳統汽車制造商轉型而來的比亞迪以及世界領先的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新能源半導體和電信醫療保健電動車傳奇生物英矽智能金融機構2.
45、2.3 圖表 515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水平的利率提供商業貸款和金融解決方案,以支持目標行業的增長。為了彌補資金缺口,中國政府正在加大對經濟政策和加速計劃的投資,以提供必要的種子資金,而大多數金融機構則將重點放在成熟企業的增長資本上。中國排名前五的風險投資機構如下:SEQUOIA CAPITAL紅杉資本SCGC深創投LEGEND CAPITAL君聯資本IDG CapitalIDG資本ADDOR毅達資本投資行業范圍廣泛生物技術/醫療保健新能源化學高端設備制造互聯網和移動設備應用教育、醫療保健新能源先進制造業等消費零售智能制造醫療保健物流高端設備制造清潔能源新材料半導體JD京東CATL寧
46、德時代XPENG小鵬CATL寧德時代DOPPLER多浦樂Alibaba阿里巴巴INNOVIZTechnologyGALAXYSPACE銀河航天WuXi AppTec藥明康德Leadmicro微導BGI華大基因CHIPSCREEN微芯生物AMEC中微iFLYTEK科大訊飛FUSION聚合材料成功案例行業機構資金規模*(十億美元)5665218.416.2因此,年輕的初創公司很難找到足夠的資金來發展業務,而擁有良好業績記錄和業務增長的經驗豐富的企業家更容易獲得資金。中國的創業公司在尋找種子或天使投資方面也遇到了困難,主要依靠朋友和家人的資源來創業。此外,中國金融機構的投資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最
47、新政策和指導的影響。銀行可以以低于平均新技術在中國的成熟度和應用水平。如下所述,2023年下半年中國投入最大的技術是先進制造業、數字化和醫療保健,這與中國政府的科技發展目標相一致。對于外部觀察者來說,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可能相對不透明。密切監測和分析資本流動可以作為識別下一代中國小巨人和獨角獸的有力指標。此外,遵循政府的五年計劃,特定的技術領域以及中國主要金融機構的最新投資趨勢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評估 39.Forbes,What Challenges Do Startups Face And How Can You Overcome Them?中國排名前五的風險投資機構16圖表 6中國德國商會創
48、新報告|2024中國的大學在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是研發、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參與者。在中國申請的所有專利中,中國的高校占專利授權總數的26.5%,研究機構占7.8%。40 據估計,到2024年,約有12萬名博士生、100萬名高校研究生和400萬名高校本科生完成學業。41近年來,通過與中國企業的密切合作和政府的支持,許多頂尖大學建立了強大的研究能力和設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在前沿項目上進行合作。近年來,中國的大學培養了有強大的STEM理科(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能力的畢業生,使他們能夠在各種前沿科學領域進行基礎和實驗研究。中國的大學與當地企業密切合作,培養龐大的校
49、友網絡,并與多個政府機構合作,對新技術進行資助、開發和商業化。他們在STEM和商科等領域提供廣泛的課程,為學生提供在中國創新經濟中取得成功所需的技能和知識。據預測,2025年中國將培養77,000+STEM博士,這一數字是美國預計將培養的39,000+STEM博士的兩倍。42此外,大學智庫在推動中國的創新和研發政策方面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智庫與私營企業協會密切合作,開展前沿研究,促進跨學科合作,并為現實世界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下圖顯示了中國的頂尖大學。432023年上半年前五大行業投資數量及規模概覽39制造業技術與數字化能源與采礦醫療保健消費品8819002015471851,3797
50、,8889,73510,23013,886投資數量投資額(百萬美元)39.投中網,2023H1 募資數量回落 16%,投資規模連期持平40.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Innovation,What Do China s High Patent Numbers Really Mean?41.池州學院,2024 年大學畢業生人數 42.Forbes,U.S.Universities Fall Further Behind China In Production Of STEM PhDs43.與參考列表編號 17 相同。大學2.2.4 17圖表 7中國德
51、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產業聚集地,尤其是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NHT-DZ),在塑造中國產業格局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截至2022年,超過173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NHTDZ)已戰略性地建立在中國領先的創新聚集地中,這些創新聚集地通常包括開發區、創新中心、產業園區、自由貿易區和孵化器。這些國家高新區擁有中國84%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78%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44 這些地區出臺了許多經濟政策,以促進公司的發展和創新。這些聚集地在規模和政策上各不相同,為外國和本地企業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和業務支持。這使他們成為實施中國政府技術發展目標和在戰略重點省份培育創新公司的重要參與者。許多創新聚集地為創新
52、型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直接財政補貼、獲準在某些產業園區落戶等。例如,在特定工業園區注冊的企業可以享受15%的年度企業所得稅減免或50%的城市土地使用稅減免。45 此外,他們還提供一系列商業服務,包括幫助獲得投資資本、補貼支持和網絡支持以吸引企業。46 以下是中國排名前15位的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或工業區。47作為回報,中國企業也與當地大學密切合作,在校園內設立聯合研發中心、研討會和培訓中心,為學生提供實踐經驗。結合行業內客座講座,中國企業利用與大學的合作伙伴關系,盡早吸引頂尖人才參與其業務。他們為學生提供資金、專業知識和工作機會。中國頂尖大學 44.China Daily,High-
53、tech zones lead innovative growth over past decade 45.國家稅務總局,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46.中國政府網,退!減!免!緩!延!今年這些錢你省了嗎?47.賽迪顧問園區經濟研究中心,2023年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研究報告第 17 位:北京大學第 25 位:清華大學第 256 位:哈爾濱工業大學第 26 位:香港大學第 47 位:香港中文大學第 60 位:香港科技大學第 61 位:香港理工大學第 70 位:香港城市大學中國北部:香港北京哈爾濱上海南京杭州合肥重點研究領域QS 排名地區武漢材料科學電子計算機科學化學環境科學物理學計
54、算機科學材料科學法學微生物學電子機械和航空航天材料科學化學環境科學電子航空航天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化學第 44 位:浙江大學第 50 位:復旦大學第 51 位:上海交通大學第 137 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 141 位:南京大學第 216 位:同濟大學第 194 位:武漢大學中國東部:中國南部:中國中部:聚集地2.2.5 18圖表 8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在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制定指導性和支持性政策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政策旨在促進國內創新和加速科技發展。這些政策包括經濟措施、研發計劃、知識產權和數據保護法規、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府還通過創業孵化器和
55、資助計劃等舉措在促進創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上述創新聚集地大多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如:新能源汽車、醫療健康、新能源、材料科學、IT、先進制造等,這與上一章關于大學的創新領域相吻合。它們反映了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重點領域和中國政府的優先技術發展計劃。No.1:北京中關村No.8:北京經開區No.13:天津經開區No.2:上海張江No.4:蘇州工業園區No.11:杭州高新區No.14:昆山高新區No.15:江寧高新區行業區域城市群主要內陸城市:成都、武漢、西安、合肥信息技術生物醫學新能源環境保護電子信息信息技術生物醫學汽車制造新能源電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醫學信息技術新材料No.3:深圳高新區No.5:廣州
56、高新區No.6:廣州經開區No.7:成都高新區No.9:武漢東湖No.10:西安高新區No.12:合肥高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蘇州、杭州、常州珠江三角洲地區:廣州、深圳京津冀都市圈:北京、天津信息技術生物醫學新材料電子信息精密制造新能源和173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一致,政府提供了一系列以創新為中心的政策和財政激勵措施,吸引了海外投資和人才招聘。48 為了進一步促進創新,中國政府為經濟設定了長期的技術發展目標和愿景,例如“中國制造2025”政策(詳見第2.5.2章)。這些全面的框架為目標行業的潛在未來增長注入了信心,并有效激勵了所有參與者。中國前15名高新技術開發區或工業區中央和地方政府2.
57、2.6 48.China Daily,High-tech zones lead innovative growth over past decade v19圖表 9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近年來,中國在研發(R&D)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目標是成為全球科學技術的領導者。此外,中國政府還實施了旨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以鼓勵創新和吸引海外投資。教育和人才發展也是重中之重,政府在教育和培訓方面投入巨資,以培養能夠推動未來創新的高端勞動力。20國家科學院和商業協會是中國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參與者,是政府、行業和學術界之間的橋梁。國家科學院、商業協會、商會、校友網絡等代表其成員的利益,并提供有價
58、值的服務,包括研究機構、政策倡導、智囊團、交流機會、信息共享和培訓計劃。除了促進創新和科學進步外,中國的科學院和商業協會在促進跨部門合作、創新和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更廣泛的作用。他們與政府和學術機構密切合作,制定支持創新和鼓勵新興行業投資的政策和法規。中國科學院(CAS,第2.2.1章提及)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CAST)等機構在推動中國創新政策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并為交流、合作和促進創新提供平臺。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各類協會已成為中國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關鍵參與者。近日,“巾幗創新與創業”項目再次啟動。在“中華全國婦聯”的領導下,已建立3,000多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通過與金融機構合作籌集了超過1,7
59、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支持女性企業。49,50其他類型的專門協會包括“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CCPIT)”。它的成立是為了吸引和引入跨境投資機會,并為國際貿易搭建橋梁。他們最近的重點之一是促進創新業務。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定期舉辦全球新興技術和領先企業的展覽。例如,“2024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展示了低碳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未來方向。51總體而言,國家科學院和商業協會,無論是私營的還是公共的,都是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代表其成員的利益,提供寶貴的服務和資源,并與政府、企業和學術機構密切合作,學院和協會有助于推動創新,促進經濟增長,并提升中國作為技術和創新全球領導者的地位。此外,
60、政府尋求通過建立國際伙伴關系和研究合作,將中國創新者與全球市場和資源聯系起來??偟膩碚f,中國政府在支持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多種方法強調了其致力于促進中國國內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承諾。49.中國婦女網,中國婦女網職場 50.人民日報海外版,創新創業 巾幗奮進 51.Shanghai Municipal People s Government,2024 Shanghai Intl Carbon Neutrality Expo set to showcase green innovation國家科學院和商業協會2.2.7 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21“中國戰略”對在華德企的影響2.3中國德國商會創
61、新報告|2024自從德國政府發布中國戰略之后,貴公司是否采取了新的措施來最大限度地降低與在中國創新相關的風險?(N=324)德國政府的“中國戰略”對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創新活動影響有限在上一章探討了中國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關鍵參與者及其角色之后,接下來的章節將重點介紹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創新戰略和活動。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中國市場吸引了5,000多家德國企業在中國進行貿易、制造和創新。52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企業如何看待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并分析在中國高效和有效的創新戰略,中國德國商會從2024年創新調查中收集了超過324份回復。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依然強勁。對華投資占德國所有對外投資總額的10.3%,
62、為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53 2023/24年德國商會的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凸顯了德國企業對中國的承諾,78%的受訪企業預計未來五年其在中國的業務將持續增長。54 隨著德國企業持續在華投資,德國政府于2023年7月公布了“中國戰略”(見第1.2章)?!爸袊鴳鹇浴敝荚谔岣呷藗儗洕蕾囆院蜐撛诠滐L險的認識,主張加強風險緩解措施,這可能對德國企業的運營產生深遠影響。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影響,特別是在創新領域方面,2024年創新報告評估了“中國戰略”對德國企業在華創新活動的影響。根據調查結果,相當一部分受訪者不知道公司是否采取了任何新措施(36%)或沒有因“中國戰略”而受到影響(49%)。15%的
63、受訪企業表示,他們正在采取新措施來降低與中國創新相關的風險,這表明“中國戰略”并未對德國企業的創新活動產生重大影響。52.Xinhua,German businesses confident about Chinese market prospects 53.Xinhua,Investing in China brings opportunities for prominent European companies 54.The 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Business Confidence Survey 2023/24是 否 我不知道36%15
64、%49%備注:受訪者只能選擇單個選項圖表 1022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對于創新活動受到“中國戰略”影響的德國企業的一部分受訪企業,該調查列出了為響應這一政策而可能采取的措施。數據顯示,采取積極主動措施的占比很大。在受到影響的德國企業中,對在中國的創新戰略最普遍的反應是“制定了嚴格的風險管理協議和流程”,57%的受訪企業選擇了這種做法?!霸谥袊哟笱邪l力度”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措施,45%的受訪企業采用了這一措施。這與將研發活動從中國轉移出去的相反做法形成鮮明對比,只有15%的受訪企業選擇這種做法。此外,既采取嚴格的風險管理措施又加大在中國研發力度的德國企業可能面臨挑戰,因為更嚴格的風險
65、管理措施可能會減緩研發進度,從而阻礙創新。需要在增加投資和降低風險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如果是),貴公司在中國實施了以下哪些創新戰略相關的變革?(可多選)(N=47)本土化研發和加強風險管理是“中國戰略”發布后德國企業的主要戰略57%45%21%19%19%19%15%13%2%備注:受訪者可選擇多個選項。圖表 1123嚴格的風險管理加大研發力度在其他國家/地區建立研發中心增加知識產權注冊數量創新合作伙伴多元化增加開放式創新將研發轉移出中國封閉式創新其他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圖表 12新技術有能力在幾年內顛覆整個行業。因此,每家公司都必須開發和采用新技術方面進行定期投資,以便在當今充滿
66、活力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對在華經營的德國企業的調查顯示,36%的企業已經采用電動汽車技術并處于成熟階段,這表明他們專注于電池和電動機解決方案。綠色技術是受訪企業中第二多采用的技術,33%的受訪企業已達到成熟階段。機器人與自動化和智能制造技術緊隨其后,對于這兩者均有28%的受訪企業認為他們處于高級水平。然而,VR/AR技術的應用則相對落后,62%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仍處于起步階段。生成式 AI 與 VR/AR 技術有著相似的趨勢,54%的受訪企業處于初級水平,反映出其作為新技術趨勢的新興地位。電動車技術綠色科技機器人/自動化智能制造循環經濟(人工智能)物聯網信息技術或通信基礎設施預測性維護3D打印
67、VR/AR生成式AI36%45%19%33%42%25%28%28%48%25%23%52%25%21%37%42%21%56%23%19%49%32%16%38%46%10%28%62%9%37%54%49%24%注意:受訪者每個技術趨勢只能選擇單個選項。每項技術趨勢的 N 值各不相同。按“成熟階段”排序?!安贿m用”選項未統計在內。成熟階段 發展階段 起步階段發現新科技的驅動因素2.4.1 目前貴公司在中國對于以下科技的應用情況如何?(N=324)電動汽車和綠色技術領域的最新技術已被德國企業廣泛采用,而物聯網、信息技術和數字孿生技術的采用率則相對滯后242.4 發現并采用中國的新興技術趨勢
68、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為了更好地了解技術采用的趨勢,我們把每種技術和行業的應用水平進行了量化處理,以提供不同行業應用水平的量化視角。評估采用加權平均法,評分范圍為0到3,其中“成熟”為3,“發展”為2,“起步”為1,“不適用”為0。調查結果凸顯了機器人自動化、智能制造和綠色技術在受訪企業的五個主要行業中的重要性。具體來說,電動汽車技術在汽車行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反映了當今對可持續和創新出行解決方案的關注。與案例研究的結果一致,化工行業在循環經濟和綠色技術方面表現出強勁勢頭,表明該行業正朝著創新和可持續實踐的方向發展。有趣的是,商業服務行業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需求相當強烈,表明以服務為導向
69、的企業愿意接受和探索其業務和人工智能尖端技術的整合。圖表 13備注:按行業分組,突出顯示每個行業的顯著選項。受訪者每個技術趨勢只能選擇單個選項?!安贿m用”選項未統計在內。機器人/自動化智能制造綠色科技預測性維護電動車技術信息技術或通信基礎設施循環經濟生成式AI(人工智能)物聯網汽車商業服務電子化工1.51.61.31.40.81.11.10.71.11.71.51.61.21.61.11.30.70.70.70.60.40.60.51.30.51.30.51.61.81.51.11.01.31.20.61.31.21.21.61.31.21.21.60.80.6目前貴公司在中國對于以下科技的應
70、用情況如何?(N=324)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前五主要產業正在廣泛采用機器人自動化、智能制造和綠色技術等技術趨勢 25制造/工業設備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請選擇對您的公司探索中國科技趨勢最有效的方法。(最多選擇三項)(N=324)德國企業仍在使用傳統方法探索技術趨勢,其他方式也有發展潛力參加線上/線下會議/活動觀察本地商業競爭對手商會或其他商業人脈機構發布的行業報告政府發布的科技政策技術偵察和搜索關注科技新聞或播客關注投資動向其他67%65%34%29%28%13%13%7%3%備注:受訪者可選擇最多 3 個選項?!安贿m用”選項未統計在內。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技術環境中,公司必須有效地識別和駕
71、馭新興技術趨勢以保持其競爭優勢。根據2024年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德國企業在探索中國的技術趨勢時,依賴的方法相對傳統,別的替代方法有一定的潛力?!皡⑴c線上研討會,線下會議或活動”和“關注我的本地商業競爭對手”是主要方法,分別有67%和65%的受訪企業采用。這些方法強調了直接參與和競爭分析在理解技術趨勢方面的重要性。此外,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選擇“參考來自商業協會或其他商業網絡的信息”(34%),這表明商業協會在協助獲取新技術信息方面發揮了寶貴作用。相比之下,“技術偵察”(13%),“關注科技新聞與播客”(13%)和“觀察投資活動與趨勢”(7%)在受訪企業中不太受歡迎。這表明這些策略要么沒有
72、得到充分利用,要么沒有得到受訪企業的充分認識。由于德企在中國以封閉式創新為主,德國和中國企業在克服信息壁壘方面面臨困難,并且仍然依賴于傳統的趨勢探索方法。盡管如此,根據案例研究的結果,對于積極探索并尋求中國技術趨勢的公司來說,“技術偵察”可以被確定為一種潛在有效的策略。駕馭技術發展趨勢2.4.2 圖表 1426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27現如今,汽車零部件的標準化程度不斷提高,加上電動汽車動力系統的興起,“跨行業創新者”越來越多地進入國內外競爭激烈的電動汽車市場。這些行業新公司為該行業注入了新的思維方式,并重新定義了某些工藝、工程、方法,以解決汽車制造領域的復雜問題。為了尋求競爭優勢,這
73、些新加入的汽車整車廠(OEM)采用敏捷的產品創新方法,專注于快速迭代,同時最大限度地提升客戶可以感知的價值創造??沙掷m發展是核心價值。21因此,德國和中國的汽車供應商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他們需要加快在中國的產品創新和開發周期。中國整車廠通常期望在18個月內推出新產品,而在德國,整車廠的產品開發周期需要36至48個月。將產品開發和制造時間縮短一半以上,這個要求給整個汽車行業及其供應鏈帶來了極其復雜的挑戰。緯湃科技致力于到2040年實現整個價值鏈的碳中和。這一目標考慮到了公司及其供應商運營過程中所有直接和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因此,從產品開發的角度來看,評估所有與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相關的碳足跡至
74、關重要,這種方法被稱為生命周期工程(LCE)??沙掷m發展的企業愿景、全生命周期創新和不斷的技術探索,是緯湃科技在中國快節奏的汽車行業中脫穎而出的戰略。公司介紹:緯湃科技是一家提供動力總成和電氣化先進解決方案的國際供應商。它最初是大陸集團的一個事業群,于2021年獨立運營。如今,中國市場占緯湃科技全球銷售額的30%左右,擁有強大的本地化研發團隊和創新影響力。緯湃科技在中國擁有七個研發中心、四個主要生產基地和6,500名員工。緯湃科技展示了“2030戰略”下對未來出行的愿景,以及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議程,包括到 2030 年實現自身運營的完全碳中和(范圍 1 和 范圍2)。自從開始從傳統的動力總成解決
75、方案轉變為新的電氣化解決方案以來,他們取得了重大進展。挑戰汽車企業越來越多地面臨來自“跨行業創新者”的競爭挑戰。中國的汽車整車廠對新技術的上市周期的期望是別的市場的一半。創新快照 Vitesco 緯湃科技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面對日益增長的縮短產品上市時間的壓力,緯湃科技加快業務轉型,將敏捷性和可持續產品創新作為其“2030 戰略”愿景的基石。為了促進中國和全球的創新和技術進步,緯湃將三項核心戰略作為其工作文化的一部分:a)最高管理層為相關員工提供全力支持;b)長期戰略是整個組織所有人的共同愿景;c)有效利用中國本土資源。緯湃表示,這三個核心戰略作為關鍵先決條件必須得到采納,只有這樣,
76、在中國的技術探索等創新戰略將更加成功。緯湃集團在中國雇傭了一支技術偵察團隊,他們有意控制該團隊規模較小,他們的團隊專家人數少于 10人。每個成員都專注于監控與公司產品組合相關的特定技術或市場趨勢。從多個角度分析客戶或市場趨勢、新技術還有競爭對手。這使緯湃有機會更好地了解其核心市場在未來幾年將如何發展。緯湃的另一個關鍵策略是主動保持對客戶需求的不斷信息更新。在新產品開發周期開始時,公司就與整車廠不斷進行對話,以了解他們的需求,使緯湃能夠將客戶對更好、更短的產品開發周期的具體需求內化。為了促進自己能較早參與整個研發過程,緯湃采取了稱為“研發前期投入”的創新策略。這包括技術探索,以確定新興技術趨勢并
77、觀察行業內外的創新活動和產品。這些活動和產品將有潛力在未來 5 到 10 年內拓展緯湃的產品組合。通過在中國的本地化研發活動、擁抱技術進步并不斷技術探索、早期客戶參與,緯湃能夠滿足客戶對于產品開發周期和上市時間的期望并以此應對電動汽車行業的挑戰。汽車行業從內燃機(ICE)向電氣化的過渡已經減少了產品使用階段的碳排放。緯湃承諾到2030年在公司內部實現碳中和,并進一步涉及考慮優化其整個供應鏈,以在2040年之前實現零排放目標。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將通過在其產品開發過程中使用生命周期工程來實現。確保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再到報廢的每個生命周期階段都遵守最高的環境責任和碳排標準。電動汽車行業的原材料采購占
78、到了其整個生命周期內總碳排放量的35%,這個數字是傳統內燃機汽車行業的四倍。為了進一步簡化流程,緯湃與供應商緊密合作,開發了很多創新的軟件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幫助實現了自動化跟蹤和評估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此外,緯湃也意識到報廢產品管理的重要性,并確保其產品在設計時考慮到可回收性,以此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報廢處置相關的碳足跡。解決方案通過領導層支持、不斷技術探索和早期客戶參與來加速產品迭代??沙掷m性是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工程的基礎。1228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政策和監管驅動因素2.5.1正如第2.1章所述,政策和法規是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在宏觀和微觀層面對創新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在宏觀層面
79、,國家經濟發展目標和對戰略性產業和技術的支持推動創新。在微觀層面,規范標準化、中國制造2025、知識產權保護法、個人數據保護法和環境保護法等政策在企業運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創新調查,與產品開發相關的政策和法規是德國企業在中國開展創新活動的主要政策驅動力。56%的受訪企業認為,”應用國際或國家行業規范和標準的規定”是關鍵驅動因素之一,53%的受訪企業認為”知識產權保護”則是另一項關鍵驅動因素。這些發現表明,德國企業正在積極將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與行業規范保持一致,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開發高價值產品。同時,52%的受訪企業認為”政府補貼”可以為產品開發提供寶貴的資金,是創新的強大驅動力。
80、雖然一半的受訪企業認為與碳中和相關的激勵措施也具有影響力,但它的排名低于”行業規范和標準”、”知識產權保護和政府補貼方面的法規”,這表明在當前經濟復蘇時期,碳中和并不是企業的主要關注點。與人才吸引相關的法規(39%)被認為是影響最小的驅動因素。以下當前政策或監管是否推動了貴公司在中國的創新?(N=307)行業規范、知識產權保護和政府補貼是德國企業在華創新的三大監管方面的驅動力國際/國內行業規范和標準知識產權保護政府補貼碳排相關的激勵措施網絡和數據安全中國制造2025人才吸引政策56%53%52%50%42%42%39%注意:受訪者每行只能選擇單個選項。每行的 N 值各不相同?!安贿m用”選項未統
81、計在內。圖表 15292.5 政策和監管對德國企業創新戰略的影響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應對創新相關政策2.5.2對于大多數在中國的德國企業來說,一個主要問題是德國工業標準(DIN)標準與中國國標(GB)標準之間的差異。通常來說,中國有兩種操作標準:強制性國家標準(用“GB”表示)和推薦性國家標準(用“GB/T”和“GB/Z”表示),前者致力于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安全和財產權益,后者也很重要,德國企業也應該加以考慮。作為本地化過程的一部分,許多在中國市場運營了十多年的德國企業已經采用了中國的規范和行業標準,以更好地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隨著2024年中國國標的最新標準的頒布,未來兩年內中國所
82、有企業必須采用294項關鍵國家標準(2024年為129項,2025年為165項)。55通過新政策的不斷發展和更高國家標準的出臺,中國正在推動所有企業通過創新將其產品和服務升級到更高標準。隨著德國企業增加在中國的研發和創新投資,知識產權(IP)保護仍然是一個主要問題。盡管中國政府努力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但盜版和假冒仍然是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如果發生侵權行為,這可能會增加外國企業保護其知識產權和行使其權利的復雜性。根據2023/2024年德國商會的商業信心調查報告,22%的受訪德國企業表示,“知識產權執法”是其三大監管業務挑戰之一。雖然中國自2000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在知識產權制度方面取得了長足
83、的進步,但在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方面仍然缺乏足夠的執法可能性。57 深入理解中國的法律體系和條款仍然復雜而耗時,特別是對于可能不熟悉當地法律法規的德國企業而言。為了克服“監管與執行”的困境,58 中國政府于2023年12月更新了知識產權保護法,表明了其對嚴格保護知識產權的承諾。中國實施了全面而嚴格的檢查制度,這將大大加強專利信息的公開共享。59隨著時間推移,更新后的知識產權保護法的效果仍有待觀察。對于德國企業來說,對侵犯版權的行為采取法律行動仍然相當困難。因此,我們建議計劃在中國生態系統中開展或擴大創新活動的公司制定全面的創新戰略,其中包括詳細的知識產權保護計劃。除了注冊專利和商標外,企業
84、可能還需要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建立專門的法律團隊來應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進一步完善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將有可能促進更多創新,并吸引德國企業在中國加大對本地研發和創新活動的投資。2015年推出的中國制造202556 被認為是中國政府近年來發布的關鍵經濟政策之一。為了加強經濟和創新能力,同時提高中國的技術獨立性,該政策確定了10個關鍵產業部門。通過這一政策,中國正在推動戰略性關鍵行業的技術創新,并提高科學知識、融資和制造能力。DIN與國標中國制造2025知識產權保護法 55.Xinhua,China to upgrade standards regulating equipment renewals
85、,trade-ins of consumer goods 56.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 57.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ystem:IPR Law Revisions and Enforcement 58.Chen,Y.,Puttitanun,T.: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59.WIPO,Implementin
86、g Regulations of the Paten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mended up to December 11,2023)30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31中國2030/2060年的氣候目標推動了重大的脫碳政策和法規的出臺。這些目標旨在確保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達到峰值并開始下降,最終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60為了實現中國2030/2060年的目標,中國經濟必須在創新和新技術進步的推動下進行大規模轉型。因此,中國政府出臺了經濟脫碳的長期規劃和政策,例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該條例已于2
87、024年5月1日生效。61如第2.5.1章所示,碳中和政策和法規影響了一半的受訪企業。它們已成為中國創新生態系統中相對重要的因素之一。碳中和在中國2030/2060目標中的作用 60.Xinhua,China maps path to carbon peak,neutrality under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61.Climate Cooperation China,Chinas state council released the interim regulations on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nagement中國德國商
88、會創新報告|2024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激烈的價格戰中,整車廠正在向包括科思創在內的供應商施加巨大壓力,不僅要求他們降低成本和加快產品開發,而且還要考慮每個組件的生態影響。這種壓力凸顯了科思創對創新和推出可持續產品的承諾,即使面臨成本限制也是如此??扑紕撚^察到的循環經濟的另一個挑戰是關于使用廢棄材料的若干法規。根據現行法規,像科思創這樣的公司很難將過去被認定為廢棄物的材料作為新的循環材料重新引入。本案例研究分析了科思創的創新戰略如何提升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探索科思創如何通過與大學和中國監管機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塑料使用量最大的市場之一協助形成回收政策,以期在未來減少塑料廢棄物和二氧化碳排
89、放。此外,本案例研究還探討了如何通過敏捷研究方法和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轉型,鞏固科思創作為整個價值鏈中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地位。解決方案科思創將全面循環經濟的理念傳遞給全球各地員工,無論他們身處何處,都必須遵守可持續性基準。1作為創新型行業領導者,科思創堅定地致力于向更可持續的新材料轉型,并采用完全循環的運營模式,其戰略目標是到2035年實現運營碳中和。根據公司自身的經驗,讓德國、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全球團隊共同邁進可持續發展之路至關重要,這意味著德國和中國境內的所有項目團隊都必須遵守特定的可持續發展準則。利用跨文化研討會、培訓和塑料回收試點項目,科思創培養了對可持續材料和產品設計的共同責任感,這確保了每
90、個團隊成員都參與到變革之旅中,使可持續發展成為每個人的共同目標。創新快照 Covestro 科思創與戰略合作伙伴和政府密切合作,推動創新邁向循環經濟時代。由于科思創在與本土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中堅持可持續戰略,這家德國企業面臨著既要將可持續發展納入其業務戰略,同時又要在中國材料和化工行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挑戰。公司簡介:科思創是全球領先的高品質聚合物及其組分的生產商之一。依托創新的產品、工藝和方法,公司在眾多領域幫助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生活品質??扑紕撛谌蚍秶鸀榻煌ǔ鲂?、建筑和生活起居以及電子電氣等重要行業的客戶提供服務。此外,科思創聚合物還應用于運動休閑、電信和醫療健康等領域,以及化工行業本身。
91、中國是科思創最大的市場之一??扑紕撘焉罡袊鴶凳?,在華擁有包括研發、制造和銷售在內的全方位業務活動??扑紕撝铝τ谥С种袊G色轉型,特別是在電動汽車、風能和光伏、消費電子以及建筑等充滿活力的市場領域??扑紕?023年中國市場銷售額約為31億歐元。截至2023年底,科思創在中國投資總額已超過40億歐元??扑紕撛诖笾腥A區共擁有10個生產基地、一個亞太創新中心,為3,300名員工創造卓越的工作機會。挑戰32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科思創通過與上海的戰略合作伙伴建立回收試點項目,在中國啟動循環經濟轉型。2與當地大學和機構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3在化工行業,材料通常要經過一系列化學和生產過程,
92、最終轉化為產品或廢料。產品經過分類和貼標后出售,而廢料則被掩埋或焚燒。為了減少塑料廢棄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科思創正積極與中國地方政府合作,制定中國塑料回收的定義和法規,改變現狀并在中國打造再生材料市場。2020年,科思創與當地合作伙伴和上海市政府合作,啟動了一個試點項目,與消費品牌農夫山泉建立了塑料回收項目,啟動了中國向循環經濟的轉型。農夫山泉的19升大瓶裝水廣受歡迎,科思創為此建立了一個示范項目,收集使用后的水瓶,然后將其粉碎,用于升級回收和未來產品的再利用。改變中國廢舊塑料的現狀具有巨大的潛力。作為產品創新的一方面,科思創運用質量平衡法,該方法還被多家化工企業采用,將原生塑料與再生塑料或生物
93、基原料混合,以生產更可持續的材料。通過將傳統原材料與可持續替代品相結合,科思創旨在大幅減少公司供應鏈中的間接二氧化碳排放,并向市場提供碳足跡更少的產品??扑紕撆c中國優秀的學術和行業機構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07年成立的科思創-同濟創新研究院是這一努力的重要里程碑。這一合作關系成功地提高了公司的研發能力,使公司能夠直接接觸未來專業人才,推動學術交流,促進技術創新,并影響中國循環經濟、氣候變化和無廢城市方面的政策制定。將商業模式從傳統制造商轉變為解決方案提供商。4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科思創對自己的定位不僅是材料制造商和供應商,還是創新解決方案提供商??扑紕摲e極與終端客戶或“客戶的客戶”
94、建立聯系,展開交流,理解需求。研發部門的員工也會直接與他們互動,了解他們的需求。產品開發和創新將根據這些特定需求進行,從而減少過度設計所需的額外工作。憑借深度理解客戶需求的能力,科思創可為客戶量身定制增值解決方案,以提升其競爭優勢并減少生態足跡。33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經濟驅動因素2.6.1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經濟驅動因素在塑造中國的創新體系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必須通過仔細考慮市場趨勢、客戶行為、競爭對手和供應鏈動態等關鍵市場相關因素來完善其創新戰略。與2022年的調查結果類似,到2024年,德國企業最受客戶和競爭對手決策的驅動?!俺杀疽庾R增強的消費行為”(52%)和
95、“競爭對手不斷提升的創新能力”(51%)的提高是推動受訪企業在中國創新的主要市場相關因素。另一個主要驅動因素是成本:“勞動力成本的提升”(36%)、“原材料價格提升和關鍵材料短缺”(37%)是推動公司創新的重要因素?!皩沙掷m、健康和個性化產品/服務不斷增長的需求”并未被視為今年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只有31%的受訪企業表示這是主要驅動力。這可能由于此類產品通常需要公司進行更多的研發投資,導致價格上漲,這與增加成本意識客戶行為的主要驅動因素形成對比。另一方面,“競爭激烈的社交媒體電商環境”被認為對推動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創新影響較小。41%的受訪企業表示這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很小,23%的受訪企業認為它們
96、根本沒有影響力。以下市場相關因素在多大程度上驅動了您公司的創新?(N=307)激烈的競爭和顧客對價格的敏感性正在推動德企在華創新圖表 16注意:受訪者每行只能選擇單個選項。每行的 N 值各不相同。按“較大程度”和“中等程度”的總和組合排序?!安贿m用”選項未統計在內。52%34%13%2%4%51%31%13%36%36%23%6%37%34%21%8%31%37%24%8%15%21%41%23%顧客的成本意識日益增強競爭對手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勞動力成本上漲原材料成本上漲,關鍵材料短缺對可持續、健康和個性化產品/服務的需求增長競爭激烈的電子商務環境和社交媒體營銷較大程度%中等程度%較小程度%沒
97、有%342.6 經濟對德國企業創新戰略的影響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應對勞動力短缺2.6.22022德國商會創新調查和2024德國商會創新報告(第4.1.2章)都指出了阻礙創新的重大挑戰:合格的創新人才和人員短缺。調查受訪企業強調,這個問題是主要障礙。作為創新戰略的一部分,許多公司正計劃建立或擴大其研發和創新團隊。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52%)認為“獵頭或員工推薦”是在中國建立創新團隊最有效的方法,與其他方案相比,這是使用率最高的方法?!霸诘聡偛拷邮芘嘤枴保?9%)和“招募頂尖大學人才”(34%)也是他們通常使用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92%的受訪企業表示人才短缺,因為只有8%的受訪企業表
98、示現有的人才足夠。德國企業可以利用目前便利的簽證申請(免簽)程序進行現場培訓,62 這可以通過派遣德國專家到中國或邀請中國工程師到德國總部來實現。此外,探索一些非常規方法,如內部創業計劃*,可以通過培養創新的企業內部文化,為企業資產擴張和知識產權積累做出重大貢獻。圖表 17您認為以下哪種方法或工具對在中國組建創新型團隊最有效?(最多選擇三項)(N=307)德國企業依靠獵頭和總部的培訓在中國建立研發團隊備注:受訪者可選擇最多 3 個選項。獵頭或員工推薦在德國總部接受培訓通過應屆生項目招募頂尖大學人才聚焦創新相關的 OKR導師制項目利用網絡平臺外部培訓或線上/現場培訓內部創業計劃不缺乏人才其他52
99、%39%34%30%25%21%17%10%8%3%62.中國政府網,便利外籍人員來華5項措施正式實施*內部創業計劃是指公司或組織內的一種系統,允許能自我激勵和積極主動的員工像企業家一樣行動,為公司開發創新的產品或服務。35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03中國創新補貼與融資36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3.1 內部和外部資金來源中國政府目前提供一系列補貼和減稅計劃,來降低創新型企業的稅收負擔,并使他們能夠長期降低企業所得稅。通常來說,內部融資,例如來自德國總部的資金或來自當地企業的利潤再投資,會被用于支持在華德企的創新活動。然而,在華德企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充分開發外部融資的潛力。本章將介紹
100、德國企業可以利用的其他融資策略,支持創新增長并產生新的競爭優勢。在中國可用的外部融資選擇,包括銀行貸款、政府資助、風險投資私募和眾籌,如圖18所示。根據國家和省級的各種政策,補貼(包括省級科學專項資金)、稅收優惠和政府引導資金是企業可以申請的三個主要政府資助來源,前提是滿足一定的先決條件。具體而言,補貼還可以進一步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技術發展專項資金,以及其他涉外發展服務支出。對融資環境的細致了解可以幫助德國企業更具戰略性地在中國進行創新之旅。以下章節概述了在華經營的德國企業可以使用的各種融資工具。第 3.2 章詳細介紹了德國商會 2024 年創新調查的融資相關結果,而第 3.3 章則側重于上
101、圖中與技術和創新相關的具體資金。創新外部資金來源的結構外部資金來源貸款補貼(包括省級科學專項基金)科技發展專項資金其他涉外發展服務支出政府引導基金其他包括其他政府補助金稅收優惠政府資助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基金眾籌其他,包括天使投資(來源:畢博創新卓越中心)37圖表 18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中國德國商會2024年創新調查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德國企業為在中國的創新計劃提供資金的普遍策略。如下圖所示,將中國業務的利潤再投資是德資企業在華的首要融資方式,超過72%的受訪企業將其用于資助創新活動。第二種最常見的方法是從德國總部或內部交叉融資(49%)獲得全公司融資。只有17%的受訪企業獲得政府資助,
102、5%的受訪企業通過PE/VC籌集資金。德國企業對外部資金來源(如政府資金和私募/風投資本)的利用率相對較低,這可能是由于外國公司獲得補貼和財政支持的信息不對稱所致。您采取以下哪些活動來為您在中國的創新活動融資?(可多選)(N=307)大多數德企依靠當地利潤為創新提供資金,而本土競爭對手則可以利用銀行貸款、私募股權基金或風險投資和政府補貼來支持創新活動圖表 19備注:受訪者可選擇多個選項。72%49%19%17%16%5%5%2%在華業務的盈利再投資從德國總部或內部交叉融資合資合作政府資助銀行/金融機構其他私募股杈和風險投資利用在線融資平合383.2 創新融資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參與本
103、次創新報告的商會成員中,所屬行業根據成員數量排名前五的是制造工業設備,汽車,商業服務,電子和化工(圖表39)。在對這些行業進行詳細分析后,我們發現,來自汽車行業(25%)、化工行業(24%)和商業服務行業(22%)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收到了政府資助。這種融資方式的使用程度在汽車和商業服務行業中排名第三。您采取以下哪些活動來為您在中國的創新活動融資?(可多選)(N=307)除了傳統的內部融資和再投資當地利潤以外,政府資金也是德國汽車、商業服務和化工企業的資金來源之一備注:受訪者每個行業可選擇多個選項。按行業分組,突出顯示每個行業的顯著選項。制造/工業設備汽車商業服務電子化工接受全公司融資/內部投資
104、在華業務的盈利再投資銀行/金融機構合資合作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政府資助16%12%1%8%46%75%15%22%3%3%25%44%76%0%16%22%30%73%16%24%4%12%56%76%18%29%24%59%71%0%圖表 20貴公司是否了解以下地方政府對創新相關活動的補貼?(可多選)(N=307)半數以上的在華德國企業知道政府補貼,但只有 17%的企業正在接受補貼42%36%34%29%27%17%16%10%備注:受訪者可選擇多個選項?!安贿m用”選項統計在內。對研發中心的投資補貼創新相關認證不適用在中國設立中國/地區總部升級裝配線/工廠/倉庫注冊商標、專利和版杈購買中國制造
105、的研發設備人駐科技孵化器圖表 2139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圖表 22貴公司是否了解以下地方政府對創新相關活動的補貼?(N=307)規模較大的企業可以從政府的創新補貼中受益,而規模較小的企業則缺乏申請補貼的資源作為為其創新活動和產能擴張提供資金的措施,公司可以申請政府補貼。首先,德國企業可以熟悉主要的補貼類別。德國商會的創新調查詢問了受訪企業對特定地方政府補貼的認識。結果顯示,“研發中心的投資補貼”(42%)和“創新相關認證”(36%)是在符合條件的申請者中最被熟悉的。已經在使用政府資助的受訪企業比例(17%)與有資格申請的受訪企業(66%)之間存在差距,表明他們對政府資助有一定程度的
106、興趣但沒有申請獲得。規模較小的公司通常認為政府資助要么不適用,要么更依賴于獲得創新認證和建立研發中心。相反,員工人數超過250人的大公司更了解除了創新相關認證之外,研發中心的投資補貼和地區總部的對應補貼。但需要注意的是,規模較小的公司也有資格獲得政府資助。例如,第2.1章提到的“小巨人”計劃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可行的融資選擇。各種規模的企業都有機會獲得政府在創新方面的資助。備注:受訪者每個規??蛇x擇多個選項。按公司規模分組,突出顯示每個公司規模的顯著選項?!安贿m用”選項統計在內。對研發中心的投資補貼升級裝配線/工廠/倉庫購買中國制造的研發設備在中國設立中國/地區總部創新相關認證入駐科技孵化器注冊商
107、標、專利和版權1-1011-250251-1,000超過 1,000不適用23%13%8%13%18%8%8%68%34%25%14%24%36%10%16%36%60%31%16%40%39%10%22%21%71%44%29%53%50%15%26%12%40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圖表 23您從哪里獲取關于政府補貼的最新信息?(可多選)(N=307)三分之一的德國企業依靠商會提供的服務來了解創新補貼的最新資訊備注:受訪者可選擇多個選項。數據還顯示,大多數受訪企業認為他們有足夠的信息,只有15%的人表示對政府補貼缺乏了解。獲取此類信息的最廣泛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方網站上進行相關
108、搜索,47%的調查受訪企業使用這種方法。其他方法的使用略有不同,36%的受訪企業選擇“產業園區運營機構”,31%的人選擇“來自提供補貼相關服務的第三方”。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大約三分之一(33%)的受訪企業認為商會提供的政策相關服務是可靠的信息來源。政府官方網站來自產業園區的運營機構商會提供的政策相關服務來自提供補貼相關服務的第三方個人商務社交網絡網上搜索不,我們不知道如何獲取補貼的相關信息雇傭補貼專員其他47%36%33%31%26%24%15%7%4%41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圖表 24您從哪里獲取關于政府補貼的最新信息?(可多選)(N=307)在中國,大約半數的德國中小企業通過官方
109、網站獲取政府創新補貼的最新資訊備注:受訪者每個規??蛇x擇多個選項。按公司規模分組。突出顯示每個公司規模的顯著選項。當根據公司的規模對受訪企業進行分組時,可以觀察到一些趨勢和差異。中小企業主要依靠商會和政府官方網站提供的服務來獲取信息。相比之下,擁有更多資源的大型企業傾向于從第三方機構購買與補貼相關的服務(29%至42%),以及使用其他方法。如前所述,德國企業為在中國的創新活動提供資金的主要手段包括利用本身的現金流和將當地利潤進行再投資。他們還從德國總部和內部融資來源獲得資金。雖然政府補貼在他們的關注范圍內,近一半的受訪企業(47%)通過官網了解了最新的補貼,但只有五分之一(17%)的受訪企業能
110、夠成功申請并從中國政府獲得額外的財政支持。這表明與補貼相關的服務具有潛在機遇。來自提供補貼相關服務的第三方雇傭補貼專員政府官方網站來自產業園區的運營機構商會提供的政策相關服務個人商務社交網絡不,我們不知道如何獲取補貼的相關信息網上搜索其他1-1011-250251-1,000超過 1,00025%30%23%45%35%30%42%54%39%39%29%53%44%13%3%20%18%23%5%28%5%25%25%15%2%9%22%25%7%4%15%26%26%24%9%6%42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圖表 25“十四五”規劃還強調了下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先
111、進制造、新能源汽車、環境保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國家經濟技術發展的重要性。在這些行業中運營的企業將受益于地方政府提供的越來越多的創新相關服務和外部融資機會?!笆奈濉眹铱萍蓟鸾Y構 64國家科技基金計劃(十四五 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最大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解決技術方面的主要瓶頸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解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技術創新引導基金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引導社會和政府加大轉化投入基地和人才計劃支持科研基地建設和創新人才科研活動,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6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十四五”規劃綱要名詞解釋之39|國家科技計劃體系
112、 64.同文獻列表第63號“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將國家科技基金項目分為五大類,如圖25所示。這些類別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基金以及基地和人才計劃。63創新型企業可以重點關注科技創新引導基金,該基金強調社會和政府共同投入,以加速研發成果的應用,或者是基地和人才計劃,為企業培養強大的創新人才隊伍提供支持。433.3 創新資金和政府激勵措施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研究機構和人才是創新活動的重要保障。66 因此,“基地與人才計劃”旨在支持產學研一體化培訓基地和企業培訓中心運營,對高技能人才給予認可和激勵。例如,該計劃幫助中國企業吸引高技能人才并
113、為其支付有競爭力的薪酬,使項目的參與者能夠為從海外歸來的人才提供與歐洲或北美相當的薪酬。通過參與“基地與人才計劃”,企業可以與高技能人才和外部合作伙伴(如大學和科研院所)進行合作,并擁有更多的自由來培養人才。作為回報,有才華的人將傾向于加入此類企業,因為他們的價值將通過創新獎勵和政府的認證得到高度認可。政府引導基金GGF是中國政府與私營金融機構共同建立的普通合伙基金(FOF)。這些合伙人直接通過股權投資購買子基金的股份。GGF的根本目的是指導金融機構的投資策略,降低金融機構的融資風險。2022年,中國官方設立了2,000+個GGF,注冊目標規模為13萬億元人民幣。65 這些基金旨在為新能源汽車
114、、新材料、醫藥等目標行業中有前途的中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GGF的特性使它們能夠顯著影響市場中的資金流動。這些創新型全球融資基金在行政級別、資金類型和重點行業方面具有明確的結構區別??茖W技術部在國家層面管理資金,協調資金贈款優先事項、交付戰略和研究方向。類似的結構也適用于省、市或區提供的資金贈款。技術創新指導基金/政府指導基金基地與人才計劃在中國,創新補貼是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一個獨特方面,也是獲得資金的眾多途徑之一。其他常見的方法包括銀行貸款、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天使投資人和眾籌。值得注意的是,風險投資對創新產出具有明顯更強的積極影響。例如,在歐洲,研究表明,一美元的風險投資在刺激專利申請方面似
115、乎比在研發上直接花費的一美元更有效大約三倍。67中國的金融部門傳統上與國有企業緊密相連。風險投資活動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各個區域主管部門推動的,并作為對中國國有銀行體系固有局限性的戰略補充主要是其為私營初創企業提供充分支持的能力。這些地方主管部門,包括地方財政部門、科技局、高新區內的行政管理部門等,都積極參與了創投基金的設立,為創新型企業提供資金。中國國內風險投資基金的三大來源是上市公司(26.3%)、公共養老基金(20.7%)和主權財富基金(19.1%)。68此外,在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中,政府補貼與風險投資市場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尤其是對于新能源等新興技術。一方面,無論是否涉及政府引導基金
116、(GGF),中國政府的研發補貼都可以有效刺激風險資本投資。69 另一方面,中國的風險投資公司傾向于將投資集中在位于其地理周邊地區的公司上,這是一種促進本地創新的策略。在中國,約50%的投資配對與其投資對象位于同一城市,另有10%位于同一地區。因此,包括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等(如第2.2.1章所述)在內的主要風險投資地區都受益于中國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風險投資。風險投資 65.CSET,In&Out of China:Financial Support for AI Development 66.Zhao Litao and Zhu Jinjing,Chinas Talent Schemes
117、:Initiatives from Central to Local Governments 67.Popov,A.,Roosenboom,P.,Ichino,A.,&Schivardi,F.(2012).Venture capital and patente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Europe.68.Zhou,Yu;Lazonick,William;Sun,Yifei(2016).China as an Innovation Nation 69.Wu,Ting;Yang,Shuwang;Tan,Jingjing(2020).Impacts of governme
118、nt R&D subsidies on venture capital and renewable energy investment-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44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04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創新戰略45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創新戰略是公司如何利用其創新在商業環境中競爭的關鍵決定因素。比如它決定了公司開展研發活動的地理位置,或者公司用來確定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實施本地化的創新戰略。研究是創新活動的基礎,而發展則能支持創新想法的實現。在如今中國本土企業技術快速進步的階段,德國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他們需要完善或加強其針對中國市場的創新
119、戰略,特別是在縮短上市時間和提高競爭力方面的表現。對2024年和2022年創新調查結果的比較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創新的發展趨勢。2024年,在華德國企業保持了研發本地化的趨勢,大多數受訪企業在中國擴大了他們的創新研發活動。德國政府出臺的“中國戰略”對受訪企業在華投資創新活動影響并不大。我們觀察到的總體趨勢是,在中國經營的組織的本地化和自主化正在加速。通過專注于進一步實現供應鏈、采購和研發活動的本地化,在華德國企業將本地利潤進行研發和創新的再投資,以加強和拓展其在中國的業務。這種在中國持續本地化的戰略旨在更好地滿足當地市場需求,加快上市時間,并增強有效應對中國競爭對手的能力。這一趨勢凸顯了本地化在
120、強調創新和在充滿活力的中國市場中保持競爭優勢的戰略重要性。選擇最符合公司目標的創新類型是在中國實施創新的有效起點。所選擇的創新類型不僅反映了公司實施的主要創新形式,而且給出了可以考慮通過創新轉型等等的潛在選項。創新類型4.1.1 464.1 趨勢分析:2022/2024 創新報告比較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貴公司在中國實施了哪些創新類型?(可多選)(N=286)注重基本創新:德國企業將重心轉向產品和流程創新,生態系統伙伴合作創新相對減少65%的受訪企業實施了產品創新,他們將其定位為最重要的創新領域,其次是流程創新(43%)和服務創新(40%)。相比之下,生態系統伙伴合作創新的實施率最低(
121、14%)。通過比較2022年的數據分析發現,實施產品創新的企業比例從57%上升到65%,相對上升了14個百分點,保持了其作為最優先創新類型的地位。流程創新也出現了類似的適度增長,從37%上升到43%,并超過服務創新,位居第二位。雖然其他類型創新的實施比例保持相對穩定,但實施生態系統伙伴合作創新的企業比例明顯下降了36個百分點,從22%降至14%。在競爭壓力不斷加劇的這段時間,德國企業在過去兩年中更加關注其核心競爭力。他們加大了在產品創新方面的力度,并在流程工藝方面進行了投資。相比之下,服務、商業模式的創新在這些企業的實施程度有所下降。因此,企業正在減少這些領域的金錢和時間投入。隨著對核心競爭力
122、的高度關注,德國企業減少了開放式創新活動的參與度,轉而集中在與戰略合作伙伴建立長期的創新合作關系。盡管產品創新是受訪企業最常實施的創新類型,但企業可能需要考慮從產品創新過渡到商業模式創新(第4.2.2章)。這種轉變可能有助于制定更全面、更可持續的創新戰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動態和競爭格局。20222024產品創新流程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營銷創新組織創新生態系統伙伴合作創新57%65%37%43%41%40%29%28%27%24%23%24%22%14%+14%+16%-2%-3%-11%-36%+4%+14%+16%-2%-3%-11%-36%+4%備注:受訪者可選擇多個選項。2022
123、 年和 2024 年調查中的“不適用”選項未統計在內。圖表2647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圖表27您如何評估以下創新類型對貴公司未來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的重要程度?(N=324)產品至上:在中國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德國企業專注于基本要素的創新為了評估企業在中國市場未來成功的可能性,評估各種創新類型的必要性也很重要。這個問題凸顯了德國企業對不同創新類型的重視程度。在考慮每種類型的重要性的同時,對其實施程度的對比也揭示了與執行這些創新類型相關的現實情況。在華德國企業認為產品創新是最重要的創新類型,93%的受訪企業都認識到其重要性。此外,如前一章所述,產品創新也是在實施方面最廣泛的創新類型,6
124、5%的企業已經實施了產品創新相關活動,這表明產品競爭力是這些企業在中國競爭戰略的核心。該圖表還顯示,大多數受訪企業(分別為74%和70%)認為服務創新和流程創新很重要。雖然很大一部分受訪企業(58%)認識到生態系統伙伴合作創新對他們未來成功的重要性,但只有14%的受訪企業實施了這種類型的創新。這種差異凸顯了生態系統伙伴合作的感知價值與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實際的采用率之間的巨大差距。重要程度實施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流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營銷創新組織創新生態系統伙伴合作創新93%65%74%40%70%43%61%28%59%24%58%14%52%24%備注:受訪者每列只能選擇單個選項。每列的 N 值各
125、不相同?!安贿m用”選項未統計在內。48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如上一章所述,調查對象傾向于賦予各種創新類型更重要的意義,往往比實施率所反映的實際要高。認知和執行之間的這些差距促使我們對從創新構思到創新活動過渡的潛在障礙進行了調查。缺乏具備資質的人員德國總部的支持不足總部財政支持/激勵匱乏對熱門科技的了解匱乏地方政府財政支持/激勵措施匱乏公司內部不支持創新的文化缺乏外部合作伙伴和網絡當地政府對新雇員落戶的支持匱乏其他48%38%33%23%20%17%16%8%7%根據受訪企業的說法,與外部問題相比,往往內部問題對創新的阻礙更大。48%的受訪企業認為,“缺乏具備資質的人員”是他們創新工作的
126、主要障礙。招聘和留住專門從事創新的高技能員工仍然是在華經營的德國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此外,相當多的企業認為“德國總部的支持不足”(38%)和“總部財務支持/激勵匱乏”(33%)也是重大障礙。這些結果論證了總部需要提供廣泛的支持,無論是財政支持還是戰略支持??偠灾?,與德國商會2022年創新調查結果相類似,受訪企業認為創新的持續挑戰包括人員素質不足、對趨勢技術的了解不足以及總部的財務和非財務支持不足。第2.5.2章討論了人才短缺的問題和可能的解決方案,第4.2章將詳細討論總部的支持問題。創新壁壘4.1.2 您認為以下哪些問題阻礙了貴公司在中國的創新?(最多選擇三項)(N=307)缺乏人才和缺
127、乏德國總部支持是在華德企開展創新活動的兩大阻礙備注:受訪者可選擇最多 3 個選項?!安贿m用”選項未統計在內。圖表2849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為了克服上一章中提到的創新障礙,企業必須采用適當的方法,以有效地促進其創新計劃的成功。所以我們的調查涉及德國企業的創新方法。創新方法4.1.3 受訪企業使用最多的內部創新方法是“跨職能創新團隊”,實施率為68%,其次是“內部研發”(61%)。這兩者在2022年同樣處于領先地位。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實施了“員工創新計劃”盡管兩年前有59%的受訪企業認為這種計劃很重要。從外部角度來看,“戰略伙伴關系”仍然是2024年被執行最多的創新方法,69%的受
128、訪企業采用了這種創新方法,與2022年的重要性(68%)一致。這些數據顯示,雖然許多企業在2024年更專注于封閉式創新,但開放式創新可以為新想法、技術和商業伙伴合作提供巨大的潛力,以解鎖新的創新解決方案。我們建議德國企業在組織內部探索并實施更全面的員工創新激勵計劃。此外,應積極考慮采用內部孵化器和加速器。2022年的調查中,受訪企業已經認識到這些組成部分的重要性。然而,目前的實施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這種認識。因此,在華德企可以探索這些戰略舉措,以充分利用其潛在優勢。您公司通過哪些形式進行創新?(可多選)(N=324)封閉式創新是德企創新的支柱,而開放式創新具有增長潛力備注:中國德國商會創新調查2
129、022中沒有“剝離和分拆和 外包給研發服務機構兩項。受訪者可選擇多個選項?!安贿m用”選項未統計在內??缏毮軇撔聢F隊外部孵化器和加速器戰略伙伴關系企業兼并與收購外包給研發服務機構74%68%內部研發83%61%員工創新計劃59%33%內部孵化器和加速器42%16%68%69%38%19%30%11%16%剝離和分拆6%內部外部圖表29502022重要程度2024 實施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明珞裝備汽車設備制造或工業自動化市場日益飽和,許多公司都在提供類似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中國競爭對手提供低于市場的報價和更短的交貨周期,這進一步迫使行業開發新的解決方案,以降低成本,同時提高產量。整車廠商不
130、僅在壓低原材料商和汽車零部件商的價格,生產線制造商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需要保持較低的規劃、建設和運營成本。此外,隨著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的最新入場,對更靈活和敏捷的生產線制造商的要求也在提升;傳統生產線的使用壽命長達挑戰7年以上,而有些中國整車廠現在每三年就會更換一次裝配線,為新車型騰出空間。本案例研究分析了本土企業明珞裝備如何不僅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下來,還能實施一系列創新戰略,從而確保穩定的國內外整車廠客戶群。他們成功的關鍵在于專注于產品標準化、積極與客戶互動,以及成功轉型為服務提供商的業務模式。解決方案通過設備標準化開辟新的收入來源,發展成為汽車行業的解決方案提供商。1創新快照 M
131、INO 明珞裝備通過聯合產品開發和積極引入解決方案,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客戶的制造效率。成本壓力不斷增大,規劃和建設周期不斷縮短,這給中國汽車行業的傳統生產線制造商帶來了挑戰。公司簡介:明珞裝備是一家總部位于廣州的本土中國中小型高科技企業,被認證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作為生產線建設者,明珞為汽車工業和更廣泛的工業制造領域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近年來,明珞與來自歐洲、美國和中國的領先整車廠商合作,在汽車生產和裝配線自動化領域拓展業務。公司利用創新將服務范圍從基礎規劃、裝配和調試以及裝配線運營擴展到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目前采用數字孿生技術和柔性裝配線,協助客戶優化生產和業務流程。自2008年成立以來
132、,明珞在過去十六年中實現了快速增長,目前在中國擁有1,200名員工,在上海、武漢、長春和煙臺設有辦事處,在美國和德國設有子公司,年訂單額約30億元人民幣。51裝配線的建設和運營通常需要根據項目進行定制配置,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資源和資金。在裝配線的長期使用過程中,調整、升級或重新配置會增加復雜性。在常規的裝配線建設中,整車廠會發布報價請求(RFQ),即裝配線所需的所有設備和組件的材料清單,包括機器、設備制造商品牌、原材料等,留給線體商的利潤空間和產品創新空間非常有限。為了保持作為線體商的競爭力,明珞裝備專注于產品和項目標準化創新,并開發模塊化裝配線建設服務。通過推出自有品牌設備,并努力在多個項目
133、中實現設備采購和部署的標準化和流程簡化,明珞裝備降低了采購成本,提高了每個項目的利潤率。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中國市場競爭激烈,市場飽和,促使企業業務模式創新。除了在多個裝配線項目中受益于產品和設備采購標準化的規模經濟外,明珞裝備還將其業務模式從機器工程制造商轉變為自動化解決方案提供商。得益于與客戶密切合作,公司開發了創新的數字孿生技術,用于計算工廠的每小時汽車產量(JPH,Job Per Hour)等關鍵績效指標。通過創新,明珞裝備2隨著中國汽車設備供應商市場達到飽和并面臨激烈競爭,明珞裝備的競爭對手為捍衛其市場份額,轉而向汽車整車廠提供無利可圖的項目建議書。面對這種低利潤、高競爭的
134、環境,明珞裝備做出了戰略決策,改變其業務戰略,首次進入中國以外的新市場。2020年,明珞裝備決定戰略性地進軍國際市場,包括北美、歐洲和非洲,以應對中國汽車市場的飽和現狀,從而擺脫中國供應商之間無利可圖的價格戰。目前,海外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70%,明珞裝備的業務范圍也迅速擴展,已不再局限于基礎裝配線制造,而是提供各種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包括綜合的制造技術標準、高效的流程解決方案、積木式智能生產線、模塊化智能產品、數字虛擬制造技術和工業物聯網數據服務?;谏鲜鲋悄苤圃旖鉀Q方案,明珞裝備能夠迅速建立標準化生產線并加速調試過程。明珞裝備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得益于其將在主要客戶市場,即汽車行業中獲得的
135、協同效應和經驗轉移到可再生能源行業。通過為中國電池制造企業提供服務,明珞獲得了新的收入來源。公司靈活的產品和服務、快速的交付能力和有競爭力的定價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這一點從其與美國、中國和德國領先的電動汽車制造商簽訂的合同中可見一斑。實施全面、主動的客戶參與策略。3相較于被動地等待客戶詢價,明珞裝備決定在同步工程(Simultaneous Engineering)階段主動與客戶溝通,持續為客戶提供反饋和建議,幫助他們提高裝配線生產效率。這種早期參與和持續改進的方法使明珞能夠不斷推出新的創新制造解決方案,向客戶展示公司的附加值,從而在未來的競標中占據領先地位。明珞裝備還實施了另一項
136、產品創新戰略,旨在快速滿足市場對新產品的需求,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最小可行性產品(MVP),價格實惠且附贈免費試用期。這一戰略使潛在客戶能夠在進行大規模投資之前直接測試和評估產品的效率和有效性。這一產品創新戰略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因為參與免費測試階段的客戶產生了更高的下單概率。52能夠更好地識別閑置的機器和設備,同時向合作伙伴建議更高效的裝配線配置,以提升客戶的生產力,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效率。通過業務模式的轉型,明珞與合作伙伴在產品生命周期內始終保持緊密聯系,共同打造新的裝配線。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該戰略的核心是在中國建立創新業務并且只為中國市場服務。它包括量身定制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中國
137、客戶的偏好和需求;將生產、創新、營銷、銷售和分銷工作重點放在中國境內;了解并遵守中國的法規和商業慣例,并與中國當地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以提高市場滲透率和分銷率。對于在中國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該報告區分了研究和開發。研究指的是開發新技術和方法相關的創新活動,而開發則偏重于改進現有技術或方法的行為。典型的開發結果應該是可以商業化的產品或服務。報告分析了德國企業如何在中國實施以下四種主要類型的創新戰略:“在中國為全球”戰略:這一方針將研發業務保持在德國境內,同時主要利用中國當地組織作為銷售網點,同時有可能參與生產和當地材料供應。在收集和分析中國本土市場的具體需求和要求后,由德國或中國以外其他國家的
138、創新專業人士對產品設計進行調整。類似創新活動的離岸外包。這一戰略涉及利用中國的制造能力、資源和研發能力來開發生產商品并為全球市場供應。它包括利用中國有一定成本優勢的勞動力和供應鏈優勢,確保產品符合各種國際市場的標準和法規?!霸诘聡鵀橹袊睉鹇裕骸霸谥袊鵀橹袊睉鹇裕涸搼鹇越Y合了“在中國為中國”和“在中國為全球”戰略,既針對中國市場,也針對國際市場。它包括平衡為中國本地客戶提供服務的努力,同時為全球市場生產,并利用本地研發為中國和全球市場創新產品?!霸谥袊鵀橹袊腿颉睉鹇裕簣D表30貴公司是否在中國開展產品研究?(N=324)貴公司是否在中國實施產品開發?(N=324)德國企業正擴大在中國的本土
139、化研發8%21%34%10%27%7%27%34%7%24%沒有開發研究在中國,為全球在中國,為中國和全球在中國,為中國沒有,但計劃開始備注:受訪者只能選擇單個選項。534.2中國創新戰略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總體而言,63%的受訪企業表示在中國開展了研究相關的活動。這一數字包括“在中國為中國”(34%)、“在中國為中國和全球”(21%)和“在中國為全球”(8%)。另有10%的受訪企業目前沒有在中國從事研究工作,但計劃在未來開展此類活動。值得注意的是,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27%)完全沒有在中國從事任何研究活動的計劃。近四分之三的受訪企業(69%)在中國開展開發活動。具體而言,34%
140、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的開發成果主要針對中國市場,而27%的受訪企業則同時針對中國和全球市場進行開發。一小部分人(7%)致力于專門面向全球市場開發,另有7%的受訪企業目前尚未在中國開發,但是計劃在可預見的未來開展此類活動。貴公司是否在中國開展產品研究?(N=324)貴公司是否在中國實施產品開發?(N=324)與 2022 年相比,德國企業仍在持續加大在中國的研發力度備注:受訪者只能選擇單個選項。圖表312022202420222024發展研究57%15%28%63%10%27%63%14%23%69%7%24%是的不是,但是計劃展開 不是與2022年的上一次調查相比,在中國進行研究活動的受訪企業比
141、例略有增加,從57%上升到63%。計劃在未來開展研究活動的受訪企業比例略有下降,從15%下降到10%。中國研究活動的增加和計劃研究活動的減少表明,在過去兩年中,德國企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在中國的研究計劃,并擴大了在中國的研究資源和活動。在大多數受訪企業看來,在中國擴大產品開發活動仍然是創新相關的關鍵戰略決策之一。與 2022 年相比,開展此類活動的參與者有所增加,從 63%增加到69%??紤]開展此類活動的調查參與者比例已從14%下降到7%。與2022年的業績相比,德國企業也擴大了在中國的發展活動,并實現了此前的計劃,擴大了在中國的發展版圖。這表明,德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致力于在中國的研發活動,
142、反映了德國企業向更深入參與中國市場的戰略轉變。這一趨勢表明,人們對中國市場的潛力越來越有信心,并認識到本地化發展對于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性。54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27%14%9%35%15%27%8%8%31%25%27%10%8%33%22%22%6%7%33%32%總部財政支持足夠發展:研究:總部財政支持不足總部財政支持足夠總部財政支持不足沒有在中國,為中國和全球在中國,為中國在中國,為全球沒有,但計劃開始您認為以下哪些問題阻礙了貴公司在中國的創新?(請最多選擇三項)(N=307)獲得總部充足資金支持的在華德企會更多地參與到全球性的合作研發活動中備注:受訪者可選擇最多 3 個選項
143、?!安贿m用”選項未統計在內。按公司研發本地化狀況排序。圖表32除了第4.1.2章中提到的調查結果外,我們通過對數據的進一步分析發現,德國總部一方面正在為中國的研發活動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另一方面期望這些結果不僅可以在中國市場使用,而且可以在全球范圍內使用。這表明了中國創新走向全球的潛力(這對應了2022年德國商會創新調查的主題)。因此,擁有足夠的總部提供的財務資源的企業更有可能在中國和全球市場參與合作研發工作。特別是,與缺乏資金支持的受訪企業(15%)相比,從德國總部獲得大量資金支持的受訪企業為中國和全球市場進行了更多的研究工作(25%)。同樣,與缺乏足夠資金支持的企業(22%)相比,從總部獲
144、得更多資金支持的企業為中國和全球市場開展了更多的開發活動(32%)。向中國團隊提供財政援助的德國企業希望他們的團隊將研發工作重點放在全球市場上,而不僅僅是本地市場上。相對應的,通過優先考慮中國本土以外的研發目標,中國研發團隊從德國總部獲得了資金支持。這一觀察結果也與2022年創新調查的結果一致,當時我們重點關注來自中國的創新在全球市場的擴張。55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貴公司通過在中國的創新活動獲得了哪些優勢?(可多選)(N=307)大部分德國企業認為在中國創新會帶來顯著競爭優勢備注:受訪者可選擇多個選項。圖表33在中國,本地化創新使公司能夠更好地利用本地優勢,例如招募本土人才,更快、成
145、本更低的產品開發過程,或更快地適應市場需求。德國企業認為在中國進行創新可以帶來明顯優勢,因為這通常有助于受訪企業提高產品競爭力(64%),進入現有市場或拓展新市場(62%)。此外,受訪企業還受益于在中國更強的品牌認可度與聲譽(52%)和提升客戶留存率(49%)。本地化創新還為德國企業提供了另外一些優勢,比如通過提供符合當地規范和標準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除此之外,德國企業還通過在中國本地進行創新,將成果反向輸出到歐洲和全球市場,從而充分利用了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資源。我們建議針對中國市場進行定制開發,以更好地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并更快、更敏捷地響應市場變化。這確保了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及其他地區的
146、競爭中保持有利地位。提升產品競爭力進人現有市場或者開拓新市場更強的品牌認可度與聲譽提升客戶留存率提升生應力與合作伙伴進行更多合作其他64%62%52%49%39%37%2%56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中國市場正在經歷快速增長,與其他市場相比,競爭日益激烈,客戶需求變化更加頻繁。為了保持競爭力,漢高需要制定有效的創新戰略。然而首先,跨不同實體和地點的溝通和協作一向充滿挑戰,在與國外部門溝通時尤其如此,因為他們很難了解本土消費者和主要客戶的最新需求。其二,市場的快節奏意味著產品必須持續更新。最后,事實證明,中國企業在某些粘合劑技術領域也表現相當出彩。解決方案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當地政策。1本案例
147、研究詳細介紹了漢高如何通過轉型成為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增加跨行業合作,以及公司跨部門、跨研究團隊想法溝通來推動產品創新,從而改變其在中國的行業地位。本案例還探討了漢高如何更好地了解中國客戶的需求,以及如何提高本土客戶對品牌的認知度。此外,本案例還重點介紹了漢高如何通過創新補貼來支持其本土研發,以及如何了解當地政策以確保獲得有利運營的條件。漢高中國善用有利的政策條件,例如向地方政府申請創新補貼,以支持其在中國開展研發活動。漢高已經獲得區域性研發中心認證補貼,并在繼續積極尋求其他補貼機會。為確保及時獲取補貼相關的信息,漢高中國建立內部和外部信息渠道。在內部,漢高建立了一支專門的團隊,負責跟蹤最新的
148、創新補貼與稅收補貼政策,評估這些政策對公司的影響,并分析哪些政策對公司有利。內部團隊還與政府部門保持定期聯系,以便及時了解相關政策。在外部,公司還與第三方機構(如工業園區機構和補貼方面的咨詢專家)建立長久聯系,以獲得專業建議和指導。創新快照 Henkel 漢高開啟開放式創新:漢高的綜合創新中心推動跨行業合作和客戶體驗。漢高等大型企業正在積極探索創新解決方案,以提高內部協作效率,適應中國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挑戰公司簡介:漢高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化工和消費品公司,在中國擁有4,000多名員工、20多個制造工廠、創新中心和辦公室。自1971年在香港設立第一處辦公室以來,公司不斷推進中國業務的本土化,以更
149、好地滿足當地市場需求。2021年,漢高決定通過兩個新的本土創新中心來擴大其在粘合劑技術和消費品牌方面的創新能力:2024年在上海開設一個新的消費品牌亞洲創新中心,2025年在上海開設一個新的粘合劑技術靈感中心。漢高旨在根據中國和其他亞洲市場的本土消費者行為和洞察來采取靈活的產品創新戰略。57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過去,漢高中國運營著相對分散的創新中心網絡,每個中心專注于不同的產品線。這種組織架構給研究團隊之間的內部協作、研發資源和設備共享帶來了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漢高對其在中國的創新戰略進行了調整,取代了專注于不同產品線的舊研發中心,并建立了以技術為中心的新的大型創新中心,旨在促進
150、同一技術類型內各種產品的開發。這些新的綜合創新中心不僅提高了協同效應和研發效率,還促成了創新中心集群,從而擴大了合作機會,并為未來的增長鋪平了道路。將分散的創新中心整合為技術集群對漢高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戰略調整促進了漢高多元化人才庫之間的交流,并擴大了跨部門合作的機會。此外,數個研究團隊共享研發設備,大大提高了設備利用率,降低了投資成本,同時測試所需的總體工作量也減少了。隨著創新中心的集群化,漢高開始為其研究實驗室提供自動化方面的升級,從而提高效率和產出。最終,整合的累積效益還增強了創新中心的吸引力,使其成為吸引潛在人才的中心。作為創新解決方案提供商和專業技術公司,在本土市場開啟新的合
151、作篇章。3為了應對粘合劑行業競爭的加劇,漢高正在加快步伐,向亞太市場解決方案提供商和專業技術公司轉型。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公司計劃擴大業務范圍,從銷售粘合劑等基礎原材料,擴展到提供粘合劑涂布機、工廠設計服務和生產優化服務,從而顯著拓寬潛在收入來源。此外,漢高還致力于為當前的社會和經濟挑戰(如城市化、出行和可持續性)開發創新解決方案。為了促成創新,漢高正在建立強大的外部合作伙伴網絡,以加快在中國的研發工作。漢高的上海創新體驗中心是亞太地區客戶、行業合作伙伴和學術界進行跨行業合作的樞紐,旨在開發新穎的、可持續的、高度定制化的解決方案??蛻艨梢酝ㄟ^客制化導覽,了解漢高強大的技術組合和全球能力,并通過
152、數字和實際演示探索定制化的粘合劑解決方案。上海創新體驗中心是漢高全球五大創新中心之一,設有客戶綜合體驗中心,使客戶能夠參與創新過程,并與漢高在產品研究、設計和制造方面密切合作。向創新型解決方案提供商和專業技術公司的轉型,使德國和中國的公司能夠與漢高的研發、銷售或產品開發專家直接溝通,分享想法和建議。高效協作的跨職能團隊還可以有效地將這些想法轉化為漢高的新產品和服務,從而為交叉銷售開辟潛在渠道。不僅于此,漢高在地理位置上與當地客戶保持戰略一致,其華南創新中心就設在廣東,毗鄰當地客戶。這一戰略定位使漢高能夠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制產品,簡化溝通,并對市場需求做出迅速及時的反應。這種以客戶為中心的方法
153、強調了漢高為所有利益相關者創造可持續價值的承諾以無與倫比的技術和值得信賴的品牌組合為基礎,提供具備影響力的解決方案。58通過發展以技術為中心的創新中心,發揮創新協同效應。2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根據德國商會2022年創新調查結果,與中國本土競爭對手相比,德國企業在“上市時間”、“本土研發能力”和“本土研發過程”方面表現不佳。2024 年創新調查結果延續了這一趨勢。調查結果顯示,相當多的受訪企業認為自己在“產品上市時間”(56%)和“有效利用當地資源”(40%)方面較弱。另一方面,只有20%的受訪企業認為“理解消費者需求”較弱,表明他們對這一領域的信心較強。因此,德國企業仍然認為,與當地
154、競爭對手相比,在上市時間和利用當地資源方面,德國企業處于明顯的劣勢。在產品開發的其他方面,例如現代且高性價比的基礎設施、科研技術網絡和社區,根據客戶的反饋進行原型設計和測試,德國企業有一定的競爭力,但并不占主導地位。在產品設計方面,基于對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德國企業對自己的競爭力相對較有信心(37%)。以下部分回顧了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開展或擴大創新活動的基本戰略和考慮因素。該分析基于本次調查廣泛的研究和訪談,重點關注敏捷創新、網絡安全、包括補貼在內的本地創新資源的利用、對本地政策的理解、最佳創新地點的選擇、與大學之間的合作、加快上市時間等重要主題。本分析旨在為在華德企在中國創新生態系統探索并受
155、益提供指導。您如何比較貴公司的研發能力與以下領域的本地競爭對手?(N=324)在時間壓力下:一半的德國企業在中國的速度比當地競爭對手慢圖表34注意:受訪者每行只能選擇單個選項。按 弱于中國競爭對手 排序?!安贿m用”選項未統計在內。產品上市時間有效利用當地資源現代且高性價比的基礎設施科研技術網絡和社區理解消費者需求56%32%13%40%47%13%33%35%32%33%37%30%26%44%30%20%43%37%59與中國競爭對手不相上下強于中國競爭對手弱于中國競爭對手根據客戶的反饋進行原型設計和測試4.3德國企業在華創新建議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如第3章所述,在華的德國企業可以
156、獲得各種政府補助和補貼。專注于那些與企業特定需求最密切相關的項目,是在中國開展創新的起點。提高對適合企業規模的補貼類型的認識,將使組織能夠確定適當的行動方案和未來戰略。補貼范圍一般從最高1,500萬元人民幣,比如在中國設立區域總部,到50萬元人民幣,比如用于升級制造設備的資金支持。具體如下圖所示。鑒于中國政策和法規的區域靈活性,了解這些政策,包括與補貼和補助金相關的信息,可以作為德國企業探索在中國開展創新計劃的起點。在地區政府的官方網站上披露的信息被認為是最可靠的。但是,這些信息可能缺乏透明度或可能沒有得到充分的解釋。為了加深對您所在地區的政策和法規的理解,公司應定期與當地政府或相關人士溝通,
157、通過設立專門的團隊(針對大型企業來說)或聘請政府關系專家或尋求第三方供應商的幫助(針對中小企業而言)。圖表35現金拮據的小公司和初創企業可以考慮各種創新認證(如“小巨人”和“高新技術企業”),或者通過購買特定生產設備獲得資金激勵。中型公司可以通過在技術企業孵化器中注冊建立辦公地,注冊商標、知識產權、版權,從而獲得對裝配線、工廠或倉庫升級的財政支持,從而獲得額外的補貼。公司規模大型公司中型公司小型公司了解程度對研發中心的投資補貼創新相關認證在中國設立中國/地區總部升級裝配線/工廠/倉庫注冊商標、專利和版權購買中國制造的研發設備入駐科技孵化器0%10%20%30%40%50%60%70%80%90
158、%100%15,0005,000500750300500500較大的公司有資格申請更多的補貼和補助金,并進一步投資建立其中國或地區總部或擴大其研發中心。根據公司規模獲得的補貼的參考(來源:畢博創新卓越中心)氣泡大小:補貼金額(千元人民幣)60從當地財政激勵措施和政策中受益4.3.1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有吸引力的創新地點4.3.2參與開放式創新4.3.3如第2.2.1章所述,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被公認為四大一線城市。然而,根據研究和訪談,這些城市并不總是在德國企業的所在地名單中名列前茅。德國企業需要考慮一個城市可以提供的最有利的一攬子計劃,并根據其具體標準和特點重新評估他們在中國開展
159、研發和創新活動的理想地點。在考慮其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二線城市(省會)杭州、南京、沈陽、廈門、合肥、武漢等。三線城市(其他)太倉、昆山、常州、常熟、大連、張家港、連云港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都相對較高。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都處于中等水平。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都相對較低。有充足的科研人才,他們被生活便利性、基礎設施、生活條件和職業機會所吸引一線城市人才傾向于在附加值更高的高科技/尖端行業工作,如電動汽車、人工智能或專業服務行業,而不是汽車、化工等傳統制造行業。如果薪酬合理,多數人愿意在高科技/尖端行業工作。少數人愿意在傳統行業工作。人們一般在傳統制造行業工作,薪酬合理通過提供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
160、職業發展機會,加強對一流人才的吸引由于同行和競爭對手較少,競爭較為溫和人才競爭較小高科技研發驅動創新資源驅動混合型工業集群生產+運輸+銷售傳統制造業勞動密集型較低的成本顧慮吸引人才的原因往往是較高的薪酬(高于平均水平)、較低的的生活費用和較高的性價比由于教育、醫療保健、職業機會等資源有限,較難吸引頂尖人才城市費用研發人才的供應非研發人才的供應人才競爭特點位置和后續步驟時,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可以適合所有公司。不同級別的城市能提供不同的資源供應,這取決于公司決定利用什么??傮w而言,選擇合適的創新地點需要仔細的調查,并應與公司在中國的整體創新戰略保持一致。在華的德國企業可以不僅與通常的供應
161、商和客戶合作,還可以通過擁抱開放式創新來尋找新的機遇。一種方法是與創新的本地企業和初創公司建立伙伴關系,利用他們的本地知識分擔風險。通過更好地利用當地資源、更深入地了解當地市場和文化、細微差別以及應對挑戰的能力,當地企業可以幫助提高產品效率,使運營模式適應當地需求和有更高成功概率。另一種可能成功的開放式創新形式是與大學建立穩定的長期關系。校企合作可為企業帶來諸多好處,包括借助大學的基礎研究、使用研究基礎設施和招聘大學畢業生等??傮w而言,參與開放式創新活動可以提供對市場趨勢、技術的新見解,并有助于改進制造流程等。圖表36(來源:畢博創新卓越中心)中國各級城市的資源供給61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
162、024加快上市時間4.3.4在滿足三個條件的情況下,公司可以考慮組建技術偵察團隊,以收集信息并尋找潛在機會:a)高層管理人員的充分支持,b)公司的長期戰略愿景,以及c)有效利用當地資源。理想情況下,團隊應該具有強大而多樣化的技術背景。其規模應保持較?。ㄉ儆?0 個,理想情況下 3-5 個成員)以保持團隊敏捷性。團隊成員最好是會說中文的人,他們在國外以及不同領域工作過,沒有語言障礙,具有觀察和理解中國市場動態的好奇心和開放的接受度。雖然在某個特定行業的豐富經驗不是先決條件,但團隊成員也應該具有強大而多樣化的技術背景。在像中國這樣快速發展的經濟體中,迅速捕捉趨勢、市場需求和了解技術前沿是加快上市時
163、間的關鍵。建議采用以下策略:快艇是對組織內部初創團隊的隱喻。這是一個專門的團隊,甚至是一個獨立的組織,其任務是進行研究、原型開發和實施創新理念。公司應該為這個團隊提供知識、資金、人才和其他必要的資源,以實現新的想法或技術。同時,要管理好公司高層的期望值,提高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風險承受能力,為快艇團隊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擴大在中國的研發活動,投資新設備,以及與外部合作伙伴建立合作,也給德國公司帶來了各種風險。如第 2.3 章所述,這些公司采用的主要風險降低措施是實施嚴格的風險管理協議和流程。然而,這種風險管理方法可能導致產品發布的進一步延遲。因此,快艇創新團隊可能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可以縮短上市時間
164、并增加創新產出,同時控制風險??焱д缂夹g偵察過程(圖38)所示,在涉及研發團隊、業務開發團隊和管理團隊的最終審查階段,公司必須確保想法在公司層面的可行性,而不僅僅是在單個部門層面??偟膩碚f,技術偵察員應該確定哪些技術與公司相關,并根據其準備情況和未來成功的可能性評估技術。技術偵察圖表37技術偵察過程設定目標和關鍵績效指標搜索技術趨勢使用漏斗分析候選名單與研發部、業務發展部和管理團隊共同分析62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盡管德國企業在中國進行本地化的努力和進程值得稱贊,但調查結果顯示本地化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間(例如,63%的研究活動在中國進行,69%的開發活動在中國進行)。公司可以通過與客戶
165、更緊密地聯系并提供卓越的服務來增強其本地研發影響力:在中國為中國4.3.5免費試用1這可以說是抓住機會與客戶互動的最直接方法。為免費試用目的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不需要很復雜。相反,它們應該是低風險且易于實施的。早期參與2這樣的策略需要從一開始就關注理解客戶的需求。成功的案例通常包括在設計階段(甚至之前)進行聯合研發,以確保產品和服務能專門滿足客戶特定的需求。對于B2B企業而言3通常在客戶的工廠或倉庫附近建立研發中心,根據客戶裝配線上的實際產品設計產品和解決方案。對于B2C企業而言4當前趨勢是建立由研發、銷售和營銷等職能部門共同管理的客戶服務中心。這確保了積極的對話,以了解客戶對產品的反應以及從客戶
166、的角度可以改進什么?,F場服務5由于人力資源和文化等等原因,歐洲企業習慣于為客戶提供在線或遠程服務,以及通過郵件交流。然而,這種做法并不能完全滿足中國客戶的習慣和需求,尤其是傳統行業或國有企業的客戶。這些客戶經常更推崇面對面的對話以及即時通信軟件,比如微信。這樣的服務質量更高效和值得信賴??缏毮軜I務開發團隊6理解客戶的真正需求需要與客戶進行深入對話。一個由來自不同部門的成員組成的團隊能夠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客戶的觀點,并更快、更有效地做出回應。利用敏捷方法,公司可以考慮向市場推出最小可行產品(MVP),而不是傳統的“瀑布式”方法,即在產品或服務上市之前對其盡可能完善。MVP使德國企業能夠向當地競爭對
167、手學習,開發滿足市場需求的簡化產品并逐步完善研發工作。這樣既更具成本效益,又可以比功能完整的產品更快地推出。因此,先發布MVP用于測試產品的主要想法和設計,并在產品發布并收到客戶反饋后進行進一步開發。通過更頻繁的產品開發迭代以及與供應商和客戶的密切協調合作,公司可以更快地測試和開發新產品或服務。此外,我們建議投資和培養重視創新和靈活性的公司文化。這將創造一個創新文化的工作空間,在這個工作空間里,可以承擔經過深思熟慮的風險,為企業的敏捷性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采用這些策略,德國企業可以從規避風險的產品制造者轉變為敏捷的創新者,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推出新的創新解決方案,以挖掘市場的潛力。敏捷63中國
168、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德國企業可以探索新的機會來發掘更多的收入來源,從而促進未來的收入增長。這種做法是許多中國企業采用的成功策略。正如研究和訪談所揭示的那樣,最常實施的策略之一是從產品銷售商轉變為解決方案提供商。為了促進這一轉型,公司需要完善其產品組合,使他們可能在更廣泛的行業中普遍適用的核心服務和產品功能。研發過程中的重點應該放在重新定義企業提供的價值上,并確保標準化運營的能力。這種轉變要求減少對產品研發的重視,而更多地關注商業模式創新中定義的產品和服務的整合。另一方面,在中國的商業環境中競爭,汽車和制造業等行業的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價格和利潤率壓力挑戰。為了保護這些產品利潤并降低制造成
169、本,戰略行動非常重要。一個可以考慮的可行策略可能是通過供應鏈進行更深層次的垂直整合。這種方法使企業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其供應商,從而發現潛在的好處。通過鞏固供應商基礎和尋求新的戰略合作伙伴,公司可以整合其整個供應鏈或價值鏈的更多組成部分,節省成本并拓展新的商機。在德國企業開始在中國的創新之旅之前,必須制定一個全面的創新戰略,包括詳細的知識產權保護和數據安全計劃。網絡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對于希望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德國企業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考慮因素。在網絡安全方面,遵守全球標準對于避免違規行為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處理敏感數據時。對所有相關方進行培訓,建立強大的數據交換框架,并制定全面的網絡安全政策也很重要。
170、定期進行安全審計,并在所有供應商和合作伙伴之間明確傳達準則,有助于防止網絡安全漏洞,并確保與企業的政策保持一致。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德國企業需要積極主動地在中國注冊知識產權,并緊跟最新的改革和改進步伐,因為深入了解法律體系可能既復雜又耗時。70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式的保密協議(NDA)在中國是不適用 的,因 此 企 業 應 改 用 保 密/不 使 用/不 規 避(NNN)協議。71 建立專門的法律團隊來執行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也有助于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中國政府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盡管如此,為降低盜版和假冒帶來的風險,德國企業應仔細考慮他們所處的行業,并在注冊專利和商標之外采取
171、其他措施。一個全面的中國創新戰略必須包括詳細的網絡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計劃。通過認真對待這些因素并改善創新環境,中國可以促進更多的創新,并吸引德國企業對研發和創新活動的直接投資。商業模式創新與垂直整合4.3.6中國網絡安全與知識產權保護4.3.770.China Briefing,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 China71.The Rippling Team,Protecting IP Ownership and Rights in China:5 Things Employers Need to Know64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如第 2.6
172、.2 章所述,德國企業在中國也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問題。招聘頂尖人才,可以通過戰略性的選址和與大學的合作來支持,只是這個復雜問題的一個方面。同樣重要的是留住這些高素質的專業人士,這一目標可以通過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和有吸引力的工作環境來實現。解決這種人才短缺的一種策略是將重點放在“海歸人才”上。這些人才在國外最好是德國的求學就業經驗帶來了獨特的知識、技能和網絡財富。這些專業人士在中國轉變為創新強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72德國企業在設立地區總部時,可以將基地和人才激勵計劃與其他創新補貼相結合。除了將研發活動本地化并利用政府的激勵措施和資金外,本地研發中心在留住人才方面也發揮著至
173、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提供一整套與研發相關的設備和基礎設施,這些總部可以成為雄心勃勃的研發專業人士的中心。73如第 2.2.7 章所述,加入中國德國商會等官方協會或其他商業協會,可以為與本地和國際企業建立新的聯系打開大門,并為戰略合作提供可靠的市場洞察力和機會,從而提高中國的創新效率。在中國,完善的商業協會網絡是私營部門和中國政府之間值得信賴的橋梁,提供各種可靠的支持。對于進軍中國市場的德國初創企業來說尤其如此。這些協會不僅是市場洞察力的來源,也是個人聯系和商業機會的來源。他們提供寶貴的支持和指導,可以在中國的創新之旅中發揮重要作用。留住本地頂尖人才4.3.8參與商業協會4.3.972.World
174、 Scientific,Haigui(Overseas Returnee)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73.INS Global,German Companie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Insights on the Importance,Challenges and Expectations65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1994年魏德米勒進入中國機械設備市場時,曾面臨巨大的市場準入挑戰,包括:德國和中國市場對產品的期望不同、制造流程和產品組合的持續定制化需求、生產電子聯接器的中國制造商帶來的日益激烈的競爭、以及在中國市場實
175、現本土化創新戰略的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德國和中國客戶對產品期望的差異。德國客戶看重機器的多功能性和耐用性,而中國客戶則更注重實用性、易用性和較短的攤銷期這種對高性價比和持續改進產品的需求增加了市場的復雜性。因此,魏德米勒面臨著同時開發滿足兩個市場需求的產品的挑戰。解決方案細分市場蘊含財富:通過本地化和產品標準化確保市場份額。1另一個挑戰是,小批量生產在規模擴展方面存在局限性。魏德米勒需要為高度定制化的產品提供復雜的庫存單位(SKU,Stock-Keeping Unit)管理,導致庫存管理和生產效率面臨挑戰。每筆訂單的定制化需求局限了產品設計、產品版本更新或產品線擴展方面的創新。本案例研究
176、展示了魏德米勒如何踐行“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解讀和適應中國客戶的需求,并提供合適的服務。本案例研究還強調了魏德米勒如何通過定期的知識共享活動,與全球辦公室和總部分享這些知識。這些年來,魏德米勒已成為中國電子聯接器市場的領導者之一。盡管中國機械設備市場競爭激烈,但魏德米勒發現,定制電子工業聯接器等細分市場對于許多中國企業家和其他老牌競爭對手而言吸引力不大。這是因為項目規模太小,利潤有限,中國競爭對手往往更青睞的標準化組件和大規模制造的機會很少?;趯κ袌龅亩床?,魏德米勒專注于進一步深耕其細分市場,并得以蓬勃發展。創新快照 Weidmller 魏德米勒本地化,使您的全球創新舉措適應當地市場條件
177、。中國市場的蓬勃發展促使魏德米勒調整其在中國的產品和創新戰略。挑戰公司簡介:魏德米勒是一家全球電子和工業聯接領域的德國制造商,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50年。魏德米勒擁有五條產品線:聯接技術、電子產品、自動化和軟件、工作場所和附件以及裝配。魏德米勒不斷將創新融入其中國本土化戰略,并在中國建立了兩個卓越研發中心:一個位于蘇州(2006年),另一個位于上海(2010年),負責面向中國市場的電子和電氣聯接產品的開發。66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立足中國,服務全球“:交流和整合來自德國和中國子公司的想法。2據魏德米勒觀察,其所在行業的許多競爭對手都在努力滿足不同客戶的產品期望。中國客戶通常要求更短
178、的創新周期,同時期望更具競爭力的價格。他們希望新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提高一倍,同時價格更低,這對德國公司傳統的產品設計周期和目標帶來了挑戰。與競爭對手不同,魏德米勒在中國進一步本地化,調整產品創新戰略,使其能夠迅速響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擴大市場份額。為了提高競爭力,魏德米勒還在中國部署了更多的創新戰略。首先,它調整并擴展了本地采購戰略,以降低供應鏈成本。結合垂直產品線整合,降低電子聯接器的SKU復雜性并標準化其產品組件。得益于魏德米勒在產品創新和標準化方面付出的努力,公司克服了庫存管理方面的挑戰,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時提高了產品線的生產效率。其次,基于本地采購戰略,魏德米
179、勒在聯接器中尋求替代材料,在材料技術方面取得進步,進一步降低了成本,同時滿足了市場需求。這兩項戰略的實施是魏德米勒針對中國客戶定價策略的一部分,體現了公司對客戶的承諾。魏德米勒“在中國,為中國”本土化創新戰略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大在中國的創新力度和發展研發能力。魏德米勒注重其技術團隊之間的定期跨國交流。通過定期會議和全體會議,公司鼓勵來自不同國家和部門的員工在產品開發和交付方面進行合作,以充分利用知識共享和產品創新的最佳實踐。在研發培訓期間,魏德米勒強調跨項目工程師溝通的重要性。這種做法表明,創新不僅關乎產品、流程創新,還關乎人才招聘和有效的人員管理。通過在組織內營造協作和支持性的創新環境,魏
180、德米勒顯著提高了在中國和全球的創新能力,為公司未來注入了信心。定期的跨國合作和知識共享幫助魏德米勒在中國市場保持競爭力,并將中國市場的創新產品和成功案例帶回德國總部和全球市場。貼近客戶,提供及時的、個性化的客戶支持。3客戶支持服務是德國公司提供的另一項重要服務。魏德米勒觀察到歐洲和中國客戶對遠程維護服務的不同偏好。德國和歐洲的客戶越來越傾向于將遠程維護作為更便宜、更有效的客戶支持形式,而中國客戶偏愛現場支持。盡管中國制造商已經采用了工業 4.0 的標準和設備,他們對數據安全和制造、維護的共享仍然持保守態度。因此,魏德米勒中國不斷擴大其在中國各地的銷售辦公室和技術支持中心的覆蓋,以擴展客戶關系并
181、確保及時提供現場支持。67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05結論與展望68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根據中國德國商會2022年和2024年的創新調查,中國繼續成為德國企業研發和創新的熱門目的地。中國強大的供應鏈、完善的大學和工業園區網絡為企業提供了豐富的發展機遇和學習競爭的平臺。德國企業通過吸收這些動態環境中的洞察力,并將其應用于全球市場,可以顯著提升其國際競爭力。對于那些尚未在中國建立本地創新或研發活動的德國企業,制定一個本地化創新戰略是一個很好的起點。盡管本報告的調查結果和建議主要針對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但其中的一些考慮因素和想法仍可作為德國企業在中國未來戰略的靈感來源。對于已經在中國
182、實施創新戰略的德國企業,考慮到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敏捷性和動態性,不斷調整戰略以適應獨特環境至關重要。成功應對市場的挑戰和機遇通常需要德國總部的全面支持,包括財務資源和流程簡化。同時,賦予本地團隊適當的自主權,對于制定符合中國市場特點的創新戰略至關重要。這樣的戰略有助于德國企業充分利用當地資源,與合作伙伴緊密合作,推動在中國市場的創新成功和可持續增長。為鼓勵在華德企進行更多“在中國為中國”的創新,建議中國政府為德國及其他外國企業提供一個更加包容和支持的商業環境,從而增強他們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這可以通過提供市場準入信息、資源、與高等教育機構的合作渠道、政府資助和激勵政策,以及商業和私人銀行的貸款
183、支持來實現。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堅實基礎預示著未來數十年的技術飛躍和經濟增長。中國正穩步提升其作為創新型經濟體的地位,為德國及國際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持續的科技進步、資本投入的擴大,以及中國政府對高新技術企業(HNTEs)和獨角獸企業的積極扶持,共同推動了創新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德國商會在促進德國企業融入中國創新生態并把握其多樣化與增長機遇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依托專業的創新中心,商會不僅是創新的合作伙伴,還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指導。這不僅助力其會員企業在中國市場上取得成功,還促進了它們在這一充滿活力且快速擴張的市場中的蓬勃發展。695.1根據情況調整創新戰略5.2中國創新生態系統展望中國德
184、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關于調查70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2024年中國德國商會創新調查于 2024 年 2 月 19 日至 3 月 13 日進行,有 324 家德國商會會員企業參與。大多數受訪的在華德資企業集中在機械/工業設備(31%)和汽車行業(19%),合計占所有受訪企業的一半以上。其余受訪企業分布在各行各業,其中商業服務(12%)、電子(8%)和化工(5%)的比例顯著。請具體說明貴公司在中國的主要行業機械/工業設備汽車商業服務電子化工塑料/金屬制品建筑與士木工程物流、運輸和配送其他IT/通訊消費品/服務醫療器械時裝與紡織品航空/航空航天金融服務醫藥食品與飲料媒體與出版31.2%
185、19.1%11.7%8.0%5.2%4.3%3.1%3.1%3.1%2.8%2.2%1.9%1.2%0.9%0.9%0.6%0.3%0.3%圖表38備注:只有一個答案可用。N=32471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請說明貴公司在中國的主營業務(可多選)(N=324)請選擇貴公司最符合的中國全職雇員(FTE)人數范圍(N=324)圖表39圖表40大多數受訪企業是中型企業(54%),在中國實體中擁有11-250名員工。擁有1-10名員工的小公司占13%。大型企業(251-1,000 名員工)占受訪企業總數的 21%,員工人數超過 1,000 人的企業占受訪企業總數的 12%。備注:受訪者可選擇多
186、個選項。N=324 備注:受訪者每行只能選擇單個選項。生產銷售/市場營銷服務采購研發貿易其他60%59%56%38%35%27%3%1-10人11-250人251-1,000人1,000人以上13%54%21%12%生產(60%)、銷售/營銷(59%)和服務(56%)是受訪企業排名前三的主要業務領域,其次是采購/采購(38%)、研發(35%)和貿易(27%)。N=32472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附錄1.Sustained policy support and deeper structural reforms to revive Chinas growth momentum,The W
187、orld Bank,14th December 2023,online available at:2.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into China fell by 27.1%year-on-year to CNY 360.2 billion in January to April 2024,Trading Economics,2024,online available at:3.科技部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執行指引(2.0 版),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July 2023,online available at:4.Govt author
188、ities set new policy course to navigate 2024 economy,China Daily,28th December 2023,online available at:5.Chinas Current Economy:Implications for Investors and Supply Chains,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1st August 2023,online available at:6.Chinas consumer spending isnt roaring back to pre-pandemic
189、 levels yet,CNBC,11th October 2023,online available at:7.Partner,Competitor,systemic rival,China Strategy 1.3,online available at:8.Innovation ecosystems:A conceptual review and a new definition,Ove G.,Marcus H.,6th March 20209.Translation:14th Five-Year Plan for National Informatization Dec.2021,St
190、anford University,24th January 2022,online available at:10.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3,WIPO,2023,online available at:11.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5,WIPO,2015,online available at:12.GLOBAL UNICORN INDEX 2024,HURUN,9th April 2024,online available at:13.Angel Investors with Investments in China,Crunc
191、hbase,online available at:14.Accelerators&Incubators in China,Tracxn,2nd April 2024,online available at:15.Venture Capital Funds in China,Tracxn,2nd April 2024,online available at:16.Number of new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s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22,Statista,20th March 2024,online available at:17.
192、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Quacquarelli Symonds,5th June 2024,online available at:18.Communiqu on National Expenditur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21,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31st August 2022,online available at:19.2021年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前瞻經濟學人,16th June 2021,online avail
193、able at:20.2016國家重點實驗室年度報告,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21st May 2018,online available at:21.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已達1.2萬家,央視財經,27th July 2023,online available at:22.新動能茁壯成長 新經濟方興未艾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九,國家統計局,26th September 2022,online available at:23.讓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茁壯成長,人民日報海外版,19th October 2021,online available at:73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
194、202424.The New Beijing Stock Exchange for SMEs What You Need to Know,China Briefing,18th November 2021,online available at:25.Same as reference list no.11 and no.13-1826.2022 年我國 R&D 經費突破 3 萬億元 與 GDP 之比達 2.55%,國家統計局,20th January 2023,online available at:27.Expenditur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195、Land and sector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GDP,Statistisches Bundesamt,24th May 2024,online available at:28.2023 年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online available at:29.Current Statistical Data for Patents,German Patent and Trade Mark Office,22nd June 2023,online available at:30.Types of patents and driving forces b
196、ehind the patent growth in China,Zhiyuan C.,Jie Z.,November 2018,online available at:31.Same as reference list no.2732.Beijing,the seat of science capital,Nature,19th September 2020,online available at:33.The Beijing Startup Ecosystem,Founders Lair,28th July 2023,online available at:34.How Much Do S
197、tate-Owned Enterprises Contribute to Chinas GDP and Employment,Chunlin Zhang,July 2019,online available at:35.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quadruple in last 10 years,Xinhua,29th June 2022,online available at:36.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Small Business Economics,He,C.,Lu,J.&Qian,H.,15th March 2019,onli
198、ne available at:37.2023 福布斯中國創新力企業 50 強發布,福布斯,10th November 2023,online available at:38.What Challenges Do Startups Face And How Can You Overcome Them?Forbes,13th January 2023,online available at:39.2023H1 募資數量回落 16%,投資規模連期持平,投中網,13th July 2023,online available at:40.What Do Chinas High Patent Numbe
199、rs Really Mean?,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Innovation,20th April 2021,online available at:41.2024 年大學畢業生人數,池州學院,5th March 2024,online available at:42.U.S.Universities Fall Further Behind China In Production Of STEM PhDs,Forbes,7th August 2021,online available at:43.Same as reference list no
200、.16 44.High-tech zones lead innovative growth over past decade,China Daily,15th September 2022,online available at:45.高新技術企業減按 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國家稅務總局,10th August 2021,online available at:46.退!減!免!緩!延!今年這些錢你省了嗎?中國政府網,15th August 2022,online available at:47.2023 年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研究報告,賽迪顧問園區經濟研究中心,5th July 2023,o
201、nline available at:48.High-tech zones lead innovative growth over past decade,China Daily,15th September 2022,online available at:49.中國婦女網職場,中國婦女網,24th June 2024,online available at:50.創新創業 巾幗奮進,人民日報海外版,31st October 2023,online available at:74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51.2024 Shanghai Intl Carbon Neutrality Ex
202、po set to showcase green innovation,Shanghai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20th May 2024,online available at:52.German businesses confident about Chinese market prospects,Xinhua,20th April 2024,online available at:53.Investing in China brings opportunities for prominent European companies,Xinhua,11th
203、 April 2024,online available at:54.Business Confidence Survey 2023/24,The 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24th January 2024,online available at:55.China to upgrade standards regulating equipment renewals,trade-ins of consumer goods,Xinhua,10th April 2024,online available at:56.國務院關于印發 中國制造 2025
204、的通知,國務院,19th May 2015,online available at:57.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ystem:IPR Law Revisions and Enforcement,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August 2022,online available at:58.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hen,Y.M.and Puttitanu
205、n,T.,2005,online available at:59.Implementing Regulations of the Paten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mended up to December 11,2023),WIPO,online available at:60.China maps path to carbon peak,neutrality under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Xinhua,24th October 2024,online available at:61.Chinas s
206、tate council released the interim regulations on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nagement,Climate Cooperation China,5th February 2024,online available at:https:/ 5 項措施正式實施,中國國務院,online available at:63.“十四五”規劃 綱要 名詞解釋之 39|國家科技計劃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online available at:64.Same as literature list no.6965.In
207、&Out of China:Financial Support for AI Development,CSET,10th August 2023,online available at:66.Chinas Talent Schemes:Initiatives from Central to Local Governments,Zhao Litao and Zhu Jinjing,2017,online available at:67.Venture capital and patente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Europe,Popov,A.,Roosenboom,
208、P.,Ichino,A.,&Schivardi,F.,July 2012,online available at:68.China as an Innovation Nation,Zhou Y.,Lazonick,W.,Sun Y.,1st February 2016,online available at:69.Impacts of government R&D subsidies on venture capital and renewable energy investment-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Wu T.,Yang S.,Tan J.,12th J
209、une 2020,online available at:70.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 China,China Briefing,online available at:71.Protecting IP Ownership and Rights in China:5 Things Employers Need to Know,The Rippling Team,3rd August 2023,online available at:72.Haigui(Overseas Returnee)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
210、a,World Scientific,2016,online available at:73.German Companie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Insights on the Importance,Challenges and Expectations,INS Global,7th August 2020,online available at:75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中國德國商會中國德國商會是在華德企的官方代表機構,設有三個區域分會,分別負責華北及東北、華東及華中、華南及西南地區。中國德國商會代表著約2100家會員企業訴求,為德國企業和當地商界
211、的聯絡與交流提供強大的平臺。每年為會員企業舉辦超過350場活動,并提供一系列出版物,同時向政府進行有效倡導溝通。#PartnerForInnovation北京市|朝陽區|東方東路 19 號DRC 亮馬橋外交辦公大樓 D1 座華北及東北地區+86 10 6539 6688 chamber-northchina.ahk.de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東路 32 號利通廣場 1903 號 明歌娜媒體公關部高級總監+86 10 6539 6688mingle.carinachina.ahk.de何瑞創新中心總監+86 20 3878 6970hering.christophchina.ahk.de華南及西南
212、地區+86 20 8755 2353chamber-sswchina.ahk.de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 以及更多報告可在我們網站查閱。媒體垂詢聯系方式聯系方式上海市靜安區成都北路 333 號招商局廣場北樓 23 樓華東及華中地區+86 21 5081 2266chamber-eastchina.ahk.de中國德國商會76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關于畢博畢博是一家立足于歐洲、業務覆蓋全球的獨立管理咨詢與技術公司。我們專注于三大核心業務領域:咨詢服務、產品開發和資本運作。畢博提供針對關鍵業務領域的專業管理咨詢服務,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化資產和產品,以及關鍵業務流程的托管服務,并
213、提供并購和交易支持。我們的客戶群包括眾多全球領先企業和機構。畢博擁有超過10,000名專業顧問組成的全球網絡,服務于70多個國家的客戶,與他們攜手實現可持續的卓越業績。以上海作為亞太區總部,畢博的業務覆蓋包括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泰國和越南在內的亞太各國及地區。在亞太市場,我們專注于汽車與工業制造、消費品與零售、金融與保險、以及生命科學四大行業,助力客戶在數字化轉型和全球化的浪潮中應對復雜挑戰,構建競爭優勢,并推動可持續發展。畢博中國中國區總裁+86 166 0218 上海市靜安區南京西路 1717 號 5504 室葉天德+86 21 6288 畢博德國BearingPoint GmbHSpeicherstrae 1DE-60327 Frankfurt,Germany+49 69 130 22 0+49 69 130 22 11 媒體及市場合作,請聯系77中國德國商會創新報告|2024中國德國商會www.china.ahk.de微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