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2025年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形勢展望報告(13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賽迪:2025年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形勢展望報告(13頁).pdf(13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302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形勢展望系列2025年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形勢展望【內容提要】2024年,在政府推動、需求拉動、技術賦能等因素驅動下,我國安全應急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展望2025年,我國安全應急產業規模將持續擴大,產業集聚效應將進一步增強,重點應用場景需求將持續增長,高質量裝備供給體系將逐步完善。但也要看到,安全應急產業還存在政策支持體系有待完善、產業鏈尚不完備、部分關鍵技術仍不成熟、市場潛力尚未充分釋放等問題。針對以上,賽迪研究院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鍛長補短強基、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加強市場培育和供需對接等對策建議?!娟P鍵詞】安全應急產業 發展形勢 展望 2024年,我
2、國安全應急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地位顯現,市場規模穩步增長,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意義上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對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展望2025年,安全應急產業將保持向好向優的發展態勢,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下,產業技術、集聚效應、供給能力以及推廣應用水平將全面提升。一、對2025年形勢的基本判斷(一)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向好,產業規模將持續擴大2024年,我國安全應急產業政策進一步落地落實。產業總體政策方面,4月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印發,提出要“推廣應用先303進適用安全裝備”。8月2024年安全應急裝備應用推廣典型案例名單印
3、發,列出以實踐應用為基礎的150項成功案例,促進了安全應急裝備的應用推廣。9月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印發,提到“在基層推廣配備小、快、輕、智新興技術裝備”。10月先進安全應急裝備推廣目錄(工業領域2024版)印發,列出100項高技術安全應急裝備,為各地推動工業領域安全應急裝備更新配備、企業研發布局提供指導。細分領域政策方面,圍繞航空應急救援裝備、應急機器人、防汛搶險技術裝備、礦山智能化等方面分別制定了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關于加快應急機器人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強防汛搶險先進適用技術裝備應用關于深入推進礦山智能化建設 促進礦山安全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
4、措施。資金支持方面,我國增發1萬億國債,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結轉2024年使用超過5600億元,大力支持了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和裝備的配備;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2024年國債資金支持的設備更新項目總投資近8000億元,帶動各類設備更新超過200萬臺(套),其中包括安全應急裝備;同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從2024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預計政府為了增加基礎設施和關鍵設備的采購和更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30
5、4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形勢展望系列新,提高公共服務和應急響應能力,會繼續通過國債融資直接刺激安全應急市場需求。展望2025年,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環境將持續向好。安全應急產業將進一步與重點領域行業、新興產業政策融合發展。在政策推動、產業升級和應急管理體系逐步完善等因素驅動下,我國安全應急產業逐步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將進一步向規?;?、專業化、精細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預計2025年我國安全應急產業規模將超過2.6萬億元。305(二)基地規模和發展質量將持續提升,產業集聚效應將進一步增強2024年,安全應急產業呈現集群式發展,安全應急產業基地和集群的產業規模和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目前,我國安全應急
6、產業類基地共42家(包括已獲批的國家級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26家、待評估的原國家安全產業示范園區或應急產業示范基地16家)??傮w來看,我國安全應急產業已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區域為引領,東中西部協同發展格局。在2024年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評選中,京津冀安全應急裝備集群入圍;在2024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中,包括廣東省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306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形勢展望系列佛山市南海區安全應急產業集群、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電磁空間安全產業集群等多個安全應急產業相關集群在列。展望2
7、025年,安全應急產業集群建設將持續推進,集聚效應將進一步增強。地方將以工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為目標,逐漸將安全應急產業列為培育發展的重點產業,積極投入到安全應急產業園區、基地建設。一方面,已經具備國家示范基地的省份將進一步提升產業實力、規模,另一方面,未建設基地的省份也逐步將安全應急產業納入產業發展體系,預計2025年,各地將打造更多競爭力強的安全應急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制造業集群。307(三)重點應用場景需求將持續增長,引領產業向更集中的方向發展災害事故多發頻發倒逼重點領域安全應急裝備快速發展。在自然災害方面,我國自然災害形勢比較復雜嚴峻,救災工作面臨較
8、大挑戰。據應急管理部統計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共造成全國8402.7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因災死亡失蹤836人,緊急轉移安置334.7萬人次;倒塌房屋5萬間,損壞房屋63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9048.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232億元。從災害類別來看,降雨極端性強,洪澇和地質災害突發多發,從時空分布來看,災情呈現“南重北輕”態勢。在安全生產方面,交通運輸、漁業船舶、?;穬Υ婧瓦\輸、文旅領域等苗頭性風險較大。因此,從安全應急產業需求側來看,災害事故多發頻發對安全應急裝備和服務提出更高要求。展望2025年,對標全災種、大應急任務需要,安全應急裝備重點領域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
9、的地震和地質災害、城市內澇災害、城市特殊場景火災、?;钒踩鹿实仁笾攸c場景為核心的安全應急裝備仍為產業發展布局的重要方向。一是著重發展需求“急”的裝備。聚焦近年來多發的自然災害場景和造成較大損失的生產安全事故場景迫切需要的裝備,集中力量發展重點領域裝備。二是持續發展市場需求“廣”的裝備。針對家庭應急產品、緊急生命救護等不斷增長的市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308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形勢展望系列場需求,加強推廣應用,提高配備水平。(四)高質量裝備供給體系將逐步完善,助推安全應急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20
10、24年,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推動下,我國安全應急裝備供給與應用水平顯著增強。一是呈現專業化、精細化發展態勢。安全應急企業聚焦關鍵技術、細分領域、重點產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在2024年安全應急裝備應用推廣典型案例名單中,涌現出一批創新型強、實踐性強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二是向標準化、規范化發展。2024年,應急管理部組織起草了防護服裝 顆粒物防護服作業場所環境氣體檢測報警儀通用技術要求等多項國家標準。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起草的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安全技術規范于11月正式實施落地。三是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安全應急細分領域不斷融合應用,特別是人工智能在安全應
11、急領域應用快速發展,8月應急管理部發布了應急管理“久安”大模型,技術賦能將不斷拉動安全應急產業轉型升級。展望2025年,政府和企業將持續從技術創新、應用推廣、生態建設方面協同推進布局安全應急產業重點領域發展,加快形成高質量安全應急裝備供給體系。一是深入發展“?!庇妙I域裝備。加大專用安全應急309裝備研發創新和應用推廣,持續完善安全應急產業細分領域標準體系建設。二是不斷拓展“新”型先進技術和裝備。伴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將得到更大突破,裝備智能化水平將進一步提升,助推安全應急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二、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一)政策支持體系有待完善,產業協同仍需加強一是缺少針對
12、性政策和具體實施方案。我國現行的國家、地方安全應急產業政策多處于宏觀引導層面,只有部分地區出臺了較為詳細的專項政策,大部分地區缺少配套的實施細則和激勵措施,缺少專門針對安全應急細分領域裝備生產與研發的資金、金融等支持政策。二是產業統計口徑、分類標準和制度不完善。安全應急產業屬于典型的復合產業,涉及裝備制造、材料、輕工、化工、通信、電子信息等眾多行業,隸屬關系復雜,統計標準尚未統一,統計方法不夠完善,統計機制尚處缺位,不利于產業科學管理和精準施策。三是在促進市場開拓、培育市場環境和引導產品消費方面的相關政策不足,安全應急產業市場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CCIDCCIDCCIDCCIDCCIDCCI
13、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310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形勢展望系列(二)產業鏈尚不完備,高端裝備供給不足一是產業鏈條結構部分失衡??傮w來看,我國安全應急產業中產品主要集中在事后響應階段,應急處置救援類裝備生產占比較高,對監測預警階段的產品投入仍顯不足。從各地發展情況來看,一些地方缺乏對產業結構的整體和長期謀劃,存在較為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地方特色不足,難以發揮優勢實現自主發展,產業保障支撐能力與區域應急需求不匹配。二是領軍型企業培育不足。安全應急產業布局相對分散,整體行業企業普遍規模小,以中小企業為主,新興領軍企業及龍頭企業較少,骨干企業帶動作用不足
14、,未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格局,聚集和規模效應有限,產業后繼發展力量不強。三是高端技術產品供給水平有限。安全應急企業聚焦中低端產品較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高技術含量產品不足,高端裝備國產市場占有率較低,如航空滅火救援裝備、高端城市救援裝備等領域關鍵設備在產品可靠性、穩定性方面水平不高,較進口產品仍存在明顯差距,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三)部分關鍵技術仍不成熟,創新引領能力亟待提升一是關鍵裝備和部分零部件仍存在技術積累不足問題。如消防車輛的底盤,航空應急救援裝備的發動機、機載系統,特種機器人的高精密減速器、編碼器等部分國產裝備核心零部件性能與國外相比還有差距,對進311口依賴較重,制約了產業化
15、推進。二是部分新型裝備對各類應用場景的適應性仍需加強。如我國安全應急無人機在惡劣天氣等復雜環境下的適應性、靈活性不高,適用于基層應急管理的“小、快、輕、智”新型技術裝備供給仍需加強。三是產業創新體系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產學研用協作仍需加強,安全應急領域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體系仍不健全。(四)供需對接信息不對稱,市場潛力尚未充分釋放一是供需對接不暢制約產業化進程。一方面,國產化品牌的社會認可程度存在滯后,從近些年我國采購的進口安全應急裝備情況來看,90%的裝備和產品已具備國內產品替代能力,但由于供需對接不足,地方相關部門等用戶不了解國內產品實際水平,導致部分國產裝備推廣應用進程受到影響。另一方面,
16、供給側企業與基層需求用戶缺乏精準對接,導致部分領域真正“實用、管用、好用”的裝備供給不足。二是部分細分領域市場培育不足。當前,安全應急產品采購仍以政府部門和高危行業企業為主,家庭和個人需求尚未得到充分開發,全民公共安全的消費需求不強,煙感報警器、家用滅火器、救生緩降器等家庭應急產品以及自動體外除顫器等緊急生命救護領域產品配備不足。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312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形勢展望系列三、應采取的對策建議(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進統籌協調一是建立安全應急產業統計制度。進一步明確安全應急產業邊
17、界,細化安全應急產業目錄,建立多層次分類體系,建立規范化、制度化的統計監測體系,從責任部門、統計范圍、指標體系、工作機制等方面明確制度與方案,探索構建并推廣施行科學、長效的產業動態統計監測機制,為行業提供有效指導。二是推進部門間的政策協同,綜合工信、發改、科技等供給側管理部門以及應急、衛健、公安等需求側應用部門力量,構建部門間協作機制,破除裝備研發、生產和應用的制度性障礙。三是地方層面建議將安全應急產業納入“十五五”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加以扶持,盡快研究制定相應的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和專項激勵政策等配套政策。(二)加強鍛長補短強基,提升核心競爭力一是推進產業補短板、鍛長板。政府在摸清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
18、上,判斷產業鏈斷鏈、缺鏈、弱鏈環節,研究繪制安全應急產業鏈圖譜,以清單形式確定引領的龍頭企業及上下游關聯配套企業,精準開展鏈式招商,建立差異化發展、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在產業鏈中更好地發揮填空白等作用,提升產業鏈整體水平。二是加強企業培育。研究設立安全應急產品采購專項資金、產業發展基金等,引導社會資源共同推313動產業發展,著力培育技術水平高、服務質量優、競爭能力強的大型安全應急企業集團和擁有自主專利技術、市場前景良好的專精中小型企業,推動安全應急產業集聚和發展。三是持續推進安全應急裝備標準化建設。圍繞重點場景和實戰需求,持續完善相關裝備性能、指標、用途標準規范,實現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體系的銜
19、接對應,提升國產安全應急產品核心競爭力。(三)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攻關,提升供給能力一是推進核心技術攻關。針對先進安全應急裝備和產業鏈短板環節,組合運用揭榜掛帥、聯合攻關、應用示范等方式,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破解產業鏈中的技術瓶頸。二是提升新型產品適用性。以需求為牽引,抓好重點應用場景所急需的、實用性強的安全應急裝備研發與技術攻關,對標國外先進技術,推進高端裝備研發,提升產品可靠性和穩定性。三是著力推進創新載體建設。推動已有服務平臺深耕安全應急裝備研發應用,布局建設安全應急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四是推動安全應急學科的規范化、一體化建設。優化我國安全應急人才培養的路徑體系,在政府、企業與高校之
20、間建立合作機制,以產養研、以研促產,推動跨學科融合發展,挖掘產業創新潛力。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CCID314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形勢展望系列(四)加強市場培育和供需對接,促進推廣應用一是積極擴大國內安全應急產業需求。制定促進單位、家庭和個人安全應急消費需求的政策措施,鼓勵相關企業加強在家庭和個人安全應急等消費領域的融合滲透,進一步激發安全應急產品市場。二是建立供需對接機制。加強政府、企業、用戶之間合作交流,充分利用中國安全產業大會、安全應急裝備博覽會等會議論壇,推進產研對接、產需對接、產融對接。三是編制安全應急裝備政府采購目錄。綜合運用政府優先采購、訂購、首臺套補貼等方式支持國產高端裝備推廣應用。四是持續組織開展安全應急裝備應用推廣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將技術水平高、生產實踐急需、帶動效應明顯的裝備納入各類指導目錄,帶動先進技術產品推廣應用和品牌提升,逐步培育更多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品牌。本文作者:安全應急產業形勢分析課題組 13501293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