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咨詢_2016年全球資產管理報告:全球資管市場增長乏力機構突圍須加碼數據科技(3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波士頓咨詢_2016年全球資產管理報告:全球資管市場增長乏力機構突圍須加碼數據科技(32頁).pdf(3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2016年全球資產管理報告 全球資管市場增長乏力, 機構突圍須加碼數據科技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是一家全球性管理咨詢公司,是世界領先的商業戰略咨詢機構,客戶遍及 所有地區的私人機構、公共機構和非營利機構。BCG與客戶密切合作,幫助他們辨別最具價值的發 展機會,應對至關重要的挑戰并協助他們進行企業轉型。在為客戶度身訂制的解決方案中,BCG融 入對公司和市場態勢的深刻洞察,并與客戶組織的各個層面緊密協作,從而確保我們的客戶能夠獲 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成長為更具能力的組織并保證成果持續有效。波士頓咨詢公司成立于1963 年,目前在全球48個國家設有85家辦公室。歡迎訪問我們的網站:了解更多資訊。
2、 2016年9月 | 波士頓咨詢公司 全球資管市場增長乏力, 機構突圍須加碼數據科技 GARY SHUB BRENT BEARDSLEY HLNE DONNADIEU BENOT MAC ZUBIN MOGUL ACHIM SCHWETLICK BEN SHERIDAN KENNETH WEE 徐 勤 YASUHIRO YAMAI 2016年全球資產管理報告 2 | 全球資管市場增長乏力,機構突圍須加碼數據科技 目錄 3 前言 5 行業概述 全球管理資產總額增長乏力,穩定在71.4萬億美元 亞太、歐洲和拉美地區管理資產額實現增長 歐洲和亞太地區管理資產凈流入強勁 零售領先于機構業務且兩者間差距
3、進一步拉大 被動型產品、另類產品、特殊產品和解決方案依舊引領趨勢 具備可持續競爭力的四類成功業務模式 17 落實風險管理 資產管理機構將面臨更重的監管責任 全面綜合的風險管理框架仍未現形 優先事項:監管要求與流動性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的當務之急 21 加倍提升數據能力,構建目標運營模式 高級分析和數據成為主流 推動運營模式轉變的前臺趨勢 對運營模式與投資流程的連帶影響 25 推薦閱讀 26 致讀者 波士頓咨詢公司 | 3 2 015年,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的整體表現降至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低 谷。管理資產額(AuM)增長止步;新增管理資產凈流入、收入增 長及收入利潤率全線下滑;資產管理機構所承受
4、的費率壓力持續增大。 市場疲弱與動蕩已是常態,步入2016年后依舊如此。這是波士頓咨 詢公司(BCG)推出的第14份關于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的年度研究報告。 在報告的第一章節內,我們對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的財務表現進行了總 結,并就相關的競爭趨勢展開探討,從中可見,資產管理仍是全球利潤 最豐厚的業務之一。但數據同時表明,多數資產管理機構仍然依靠金融 市場的整體利好來提升資產價值,而非通過培養長期競爭優勢來創造新 增管理資產凈流入。 借市場之力來推動資產增長的時代已成往事。這不僅為資產管理機 構創造了一個新機會,也向他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 他們需要對自 身業務的真實情況進行評估,分析并找到那些有待于提升
5、和變革的核心 能力,以確保其在疲弱的市場環境下仍能立于不敗之地。 在資產管理機構朝著這一新方向不斷邁進的過程中,我們會日益清 晰地看到,高級數據分析能力將在不久的未來成為業界參與者的競爭優 勢。目前資產管理機構亟需加大在數字化技術方面的投資,以不斷提高 和完善自身能力。如若不然,多數機構將面臨投資表現落后,甚至是被 淘汰出局的風險。 懂得運用這些尖端技術來“武裝”自己的資產管理機構,將有望贏 得遠勝于同行的信息套利優勢,并在理解、監控和抵御他們自身、客戶 以及全球金融系統所面臨的日益增長的風險方面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在目前的局勢下,制定全面的風險管理方式已刻不容緩;報告的第 二章節將圍繞這一主
6、題展開討論。資產管理機構與監管者的看法日漸統 一,這為企業新一輪風險管理的投資指明了方向。本報告囊括了較以往 更進一步的大范圍對標分析,包括綜合風險管理職能的核心能力測評 等,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探討。 多年來為決策提供指引的投資策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其賴以執 行的工具和分析方法卻基本照舊。而今,一波全新的數字技術、技能和 數據帶來了巨大的潛在優勢。制定適宜的目標運營模式,即資產管理機 構為實現理想而精心勾畫的發展藍圖,是挖掘此類潛力的關鍵所在;這 也是此份報告的第三及最后章節的核心議題。機器學習、人工智能、自 然語言處理和預測推理等高新技術,曾經只是一小部分另類資產管理機 構的“專屬品”,而今
7、卻已逐步躋身主流之列。它們不僅為快速前進的 企業和金融技術提供者帶來了重要的情境建模能力,助力其突破和超越 傳統分析模式,還能以前所未有的精準度和速度來提煉富有針對性的洞 察信息。 前言 4 | 全球資管市場增長乏力,機構突圍須加碼數據科技 與此前的年度報告一樣,本報告為BCG對全球資產管理市場的規模 展開全面研究,進行了大范圍的對標機構調查,并結合我們在市場上的 實戰經驗后總結、提煉而成。此次對標分析涵蓋了近140家全球領先的 資產管理機構;這些機構的管理資產額高達40萬億美元,占據全球管理 資產總額的55%以上。我們在對其中的每一家機構進行研究和分析時, 均采集了超過3,000組數據。 在
8、今年的調查中,我們對風險管理職能展開了更詳盡細致的分析與 評估,包括綜合風險管理職能的核心能力測評(如治理、范圍、組織、 數據和系統等)、組織模式評估,以及詳細的風險管理人員配備與開支 基準比照。 此項年度研究旨在通過全新的視角,深入了解行業現狀以及推動行 業盈利能力提升的根本因素,助力資產管理機構踏上通往未來的富強之 路。 波士頓咨詢公司 | 5 2 015年,全球資產管理行業增長甚微。在金 融市場疲弱與匯率動蕩的雙重影響下,資 產管理行業的整體表現降至2008年金融危機以 來最低谷。 全球管理資產總額增長乏力,穩定 在71.4萬億美元 2015年全球管理資產總額(AuM)與上一 年基本持平
9、,由70.5萬億美元增至71.4萬億美 元,增幅僅為1%。相比之下,上一年的增幅高 達8%,2008至2014年期間的平均年化增長率 約為5%。1 管理資產額增長乏力主要歸因于管理資產 凈流入持續低迷,且各地金融市場大多表現不 佳、動蕩不斷,前些年所投資產的價值增值有 限。此外,美元升值亦使資產價值在換算成美 元后有所減少(參閱圖1)。 行業增長的“命脈”新增管理資產凈 流入在2015年期間小幅回落,約為上一年管理 資產額的1.5%,與近三年來的平均水平相當。 相關數據表明,許多資產管理機構仍然依 靠金融市場的整體利好來提升資產價值,而非 通過培養長期競爭優勢來創造新增管理資產凈 流入。 20
10、15年全年的行業利潤相對趨穩,達到 1,000億美元,較上一年增長1%。在資產管理 機構進一步強化成本管理的推動下,利潤占收 入的百分比依舊穩健,達到37%,僅略低于 2014年的歷史水平。但2015年行業成本增幅達 到4%,超過了3%的凈收入增長,由此可見, 資產管理機構需要更大刀闊斧地實施效率提升 舉措,全力減緩成本增速和加強成本結構的靈 活性,使之能夠更好地適應收入增長來源的逐 步轉變(參閱圖2)。 相關數據表明,管理資產額 (AuM)的增長仍然依賴于 金融市場的整體利好。 2015年凈收入增長同樣疲弱,按絕對值計 算,增幅僅為3%,主要歸因于平均管理資產額 增速緩慢(僅為4%)且收入利
11、潤率(以基點計 算)整體下滑?;仡櫷?,凈收入利潤率在 2010至2013年期間基本持平,隨后兩年,資產 管理機構面臨持續的費率壓力,致使利潤率顯 著下滑,從2013年的28.9個基點降至2014年的 28.1個基點,2015年進一步回落至27.7個基點 (參閱圖3)。 在不同的細分客戶群內,收入利潤率普遍 下滑。機構業務利潤率下滑主要歸因于市場競 爭激烈,且機構投資者對費率日益警覺。在零 售領域內,分銷商影響力持續增大,監管部門 則在費用透明與公正的問題上不斷加壓,對資 產管理機構的利潤率形成擠壓。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凈收入利潤率下滑 并非產品組合變化所致;以往,這曾是利潤率 下滑的主
12、要原因。2015年主動管理型資產下降, 行業概述 6 | 全球資管市場增長乏力,機構突圍須加碼數據科技 ?1.5% 1.5 1.7 1.6 1.2 0.1 1.0 0.5 0.2 4.0 4 2 0 1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 ?71.4? 43 52 29 0 20 40 60 80 100 1% 2015 71.4 12% 20082014 70.5 20072002 5% ? ? ? 20032007 來源:2016年BCG全球資產管理市場規模數據庫;2016年BCG全球資產管理對標分析研究數據庫。 注:市場規?;诟鱾€地區由專
13、業資產管理機構收費管理的管理資產額;包括保險公司的自有管理資產額以及委托給資產管理機構收費管理的養老 基金;覆蓋全球43個市場,包括離岸管理資產額。對于非美元國家,我們對所有年份使用了2015年的平均匯率,以此來折算當前及歷史數據。因 2015年美元升值,歷史管理資產額水平或低于先前發布的數據。 圖1 | 在市場增值有限和匯率波動的影響下,全球管理資產額增長乏力 ? ? ? 70.5 43 52 71.4 0 20 40 60 80 +1%+38% 2015 2014 2008 2007 ? 139 134 96 10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4% 2015 2
14、014 2008 2007 ? 114 111 80 10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 +3% 2015 2014 2008 2007 120 116 86 10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4% 2015 2014 2008 2007 ? 100 99 69 10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 2007 20082015 ? 2014 ? 來源:2016年BCG全球資產管理市場規模數據庫;2016年BCG全球資產管理對標分析研究數據庫。 注:價值基于2015年底固定匯率。我們對所有年份使用了2015年的
15、平均匯率,以此來折算當前及歷史數據。 1 扣除分銷成本后的管理費收入。 圖2 | 全球利潤池保持穩定,與2007年水平相當 波士頓咨詢公司 | 7 負債驅動型投資和貨幣市場資產則有所增長, 對收入利潤率形成下行壓力;但在解決方案與 另類產品增長的推動下,這一壓力得到了有效 的化解。在這一年里,傳統資產管理機構大多 遭遇了嚴峻的費率壓力,這才是利潤率走低 的“病根”所在。 2015年的疲弱業績再次證明,資產管理行 業所采用的商業模式越來越難以抵御長期趨勢 的壓倒性影響。在全球資本市場持續利好并推 動資產強勁增長的時期,行業利潤持續走高, 進而掩蓋了這一弱點。 亞太、歐洲和拉美地區管理資產額 實現
16、增長 2015年,各地管理資產額增減差別迥異。 北美和中東兩地管理資產額減少,其它地區則 有所增加,其中歐洲增幅較小,亞太各地(不 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亞)增勢強勁(參閱圖4)。 2015年亞太地區管理資產額增長10%,與 其它地區相比較為亮眼,但與本地私人財富的 迅速擴大相形失色(參閱2016年6月出版的 BCG報告2016年全球財富報告:三大關鍵趨 勢主導,女性和千禧一代崛起)。資產管理 在亞太區財富市場中的滲透率依舊落后于其它 地區,盡管亞太區私人財富增長領跑全球,本 地資產管理行業卻未能充分放開手腳。 對全球和地區性資產管理機構而言,這一 差距同時表示著他們在這個財富迅速增加的市 場上未能
17、及時把握良機。 各地管理資產額的增減差異還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2015年全球股票市場的表現以法 國、德國和意大利為首的歐洲市場大多利好, 其它地區則普遍疲弱下行,特別是美國、英 國、中國、澳大利亞,以及多數新興市場。 2015年全球各地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回報普 遍很低,平均不到1%,部分亞太市場甚至出現 虧損。 在這一年里,美元升值致使跨國業務業績 受損,以美元計算的管理資產額隨之下滑;這 甚至成為了部分資產管理機構管理資產額下降 的首要原因。 歐洲和亞太地區管理資產凈流入強 勁 各地區的新增管理資產凈流入同樣大相徑 庭。歐洲和亞太地區大多管理資產流入強勁, ? ? ? 37 38 37 36
18、3535 31 36 40 29 0 10 20 30 40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3 27.728.1 28.928.829.129.0 26.8 27.9 33.6 28.0 0 20 40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3 17.317.518.218.6 19.018.918.6 18.0 20.319.9 0 20 40 2015 2003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來源:2016年BCG全球資
19、產管理對標分析研究數據庫。 注:基于我們的對標分析研究樣本。歷史數據經折算,以確保歷史與當前樣本的相互統一。凈收入為扣除分銷成本后的管理費用。 圖3 | 盈利狀況與近年水平相當,但凈收入占管理資產額百分比繼續下降 8 | 全球資管市場增長乏力,機構突圍須加碼數據科技 美國市場則疲弱乏力。2015年歐洲和亞太地區 的新增管理資產凈流入分別達到2014年管理資 產額的2.5%和3%,彰顯了區域內多數市場的不 凡實力。在歐洲,法國、比荷盧與東歐等地的 管理資產凈流入復蘇反彈,德國、西班牙和意 大利三地持續上行并達到5%以上;歐洲銀行將 共同基金擱置數年后再續或加大銷售力度,成 為這一趨勢背后的主要推
20、手。亞太地區的表現 以中國和印度等地最為突出,新增管理資產凈 流入達到上一年管理資產額的10%以上。 英國市場持續兩年走低,管理資產凈流入 僅為2014年管理資產額的0.4%。美國市場亦放 緩步伐,2015年管理資產凈流入約占上一年管 理資產額的1%,2014年為1.7%。 零售領先于機構業務且兩者間差距 進一步拉大 近四年來,零售與機構領域的增長差距持 續拉大。2015年底,零售業務在全球管理資產 額中所占比例已增至40%,2011年年末約為 37%。占比增長表明零售領域的新增管理資產 凈流入顯著高于機構領域,后者2015年管理資 產凈流入僅為2014年管理資產額的0.3%,零售 業務則達到
21、3.3%。 全球私人財富增長為零售業務創造了持續 的利好環境,但2015年各地區增速普遍放緩。 總體而言,全球財富預計將在未來的五年里保 持6%的年均復合增長率,于2020年達到227萬 億美元,亞太地區將在此過程中拔得頭籌。 零售機構的另一大優勢來源就是長期投 資,諸如保險和退休金產品等;此類產品在投 資者儲蓄總額中的占比不斷提高。 相形之下,機構業務的管理資產凈流入則 較為疲弱,這一結果由多重因素所致。其一就 是固定收益和固定繳款型養老金計劃資產的“ ? ? ? ? ? ? ? 36.136.4 27.3 1 4 201520142007 19.6 18.9 14.2 4 20152014
22、2007 3 1.91.80.8 712 201520142007 1.31.41.0 20142007 105 2015 5.24.8 2.4 10 10 201520142007 5.25.24.3 0 2015 3 20142007 20142015?, ?%?20072014?, ?%? 來源:2016年BCG全球資產管理市場規模數據庫。 注:市場規?;诟鱾€地區由專業資產管理機構收費管理的管理資產額;包括保險公司的自有管理資產額以及委托給資產管理機構收費管理的養老 基金;覆蓋全球43個市場,包括離岸管理資產額。北美 = 加拿大和美國;歐洲 = 奧地利、比利時、捷克共和國、丹麥、芬蘭、
23、法國、德國、希臘、 匈牙利、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俄羅斯、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和英國;亞太 = 中國內地、香港地區、印 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臺灣地區以及泰國;中東和非洲 = 該地區精選主權財富基金、摩洛哥及南非;拉丁美洲 =阿根廷、巴 西、智利、哥倫比亞和墨西哥。對于非美元國家,我們對所有年份使用了2015年的平均匯率。因2015年匯率變化和美元升值,部分管理資產額數據 與先前發布的報告數據存在差異。 圖4 | 亞太、歐洲和拉美三地管理資產額增長,北美和中東則有所下降 波士頓咨詢公司 | 9 提領”(或發放);另一大因素,就是養老基 金越來
24、越傾向于把投資管理挪到企業內部,以 此來降低運營成本,這一趨勢在最大規模養老 基金的傳統產品,以及新型實物類資產(包括 基礎設施、房地產和私募債等另類資產)上尤為 明顯。 近年來不斷吸納新投資的主權財富基金一 反常態,資金的持續流出進一步削弱了機構業 務的表現。在大宗商品動蕩,特別是油價猛降 的影響下,主權基金已連續兩年大量流出。 全球私人財富增長對零售業 務形成利好。 我們相信,上文中提及的機構業務發展趨 勢將在中期內保持穩定,而擁有強大零售網絡 和穩定資金流入渠道的資產管理機構將可從中 獲益。 盡管大環境挑戰重重,部分機構客戶依舊 創造了凈現金流的增加,其中包括一些歐洲保 險公司,他們從零
25、售保險客戶的投資中持續獲 益。此外,歐洲保險公司日益傾向于把業務外 包給外部投資管理機構,通過更具多樣性的資 產組合來彌補固定收益回報的持續低迷(參閱附 錄“美國保險機構把目光投向另類產品”)。 被動型產品、另類產品、特殊產品 和解決方案依舊引領趨勢 近幾年的投資產品變化趨勢在2015年進一 步提速,即從傳統的主動管理型核心產品逐步 轉向被動型產品、另類產品、特殊產品和解決 方案。2015年各地區的共同基金流量排行榜上 清晰呈現了這一趨勢,但各地市場的成熟水平 參差不齊(參閱圖5)。 被動型產品日益升溫的趨勢在美國格外明 顯。美國是全球最成熟完善的被動型產品市 場,在管理資產凈流入排名前15位
26、的共同基金 類別中,被動型產品占據了8個席位,股票與 保險公司在低利率環境中全力追逐更 高的回報,進而推動了資產多元化需求的 持續增長,這意味著資產管理機構正面臨 一大契機,無論其獨立運營或為保險公司 所有。他們可以借此波行情,為美國小型 保險公司構建并提供另類投資產品系列。 在美國,盡管另類投資已迅速成長為 較大型保險公司的資產之一,但小公司卻 相對難以直接獲取和利用此類產品。主要 原因在于小公司沒有足夠的規模及資源來 正確評估和管理另類投資提供者及其產 品,或無力應對資產多樣化所帶來的復雜 問題。資產管理機構若能推出富有針對性 的產品和服務,將使小型保險公司從中獲 益他們無須按常規進行數十
27、億美元投 資配置,就有望從另類投資中獲取更高的 回報并進一步強化資產多樣性。 此類第三方產品能與資產管理機構的 近期趨勢之一通過為保險公司提供“外 包首席投資官”(oCIO)解決方案形成完 美契合。oCIO解決方案并非專注于資產類 別中的特定委托代理業務,而是針對保險 公司的所有資產及負債,為其客戶提供資 產負債管理與戰略資產配置服務。就另類 產品而言,此類服務包括在結合整個資產 基礎的負債結構、風險以及資本配置進行 考量的前提下,確定最理想的另類產品投 資比率。 對資產管理機構來說,提供oCIO服務 是將其在數據、分析和風險管理能力等方 面的現有投資轉化為盈利的絕佳機會。 在美國保險企業中,
28、另類投資是顯著 增長的資產類別之一,在保險公司總賬中 的占比已由2008年的3.8%增至2014年的 5.4%;折算成凈流入后總額約為1,500億美 元,相當于保險機構2008年持有的另類產 品總值的近兩倍。 然而,這些另類投資大多集中在保 險“大腕”們的手中。以人壽保險為例, 美國約有800家壽險企業,其中五大機構占 據了另類投資總額的半數以上。在財產保 險領域內,另類投資同樣聚集在了最大規 模的從業者手中。 不管大型保險企業的另類投資是否已 接近飽和點,但規模較小的保險機構仍需 大幅拓展其相對有限的資產配置,才能達 到與大型機構相仿的水平。由此可見,另 類市場依然有著充足的增長空間。 美國
29、保險機構將目光投向另類產品 10 | 全球資管市場增長乏力,機構突圍須加碼數據科技 固定收益類資產的優勢格外顯現,被動管理型 海外大型混合股票在管理資產凈流入排行榜上 拔得頭籌。值得一提的是,被動型產品已逐漸 超越核心資產類別的界限,把足跡拓展到了特 殊資產類別之中。 在歐洲,被動型產品的表現不像美國這般 強勁,但依舊呈現了穩健增長的態勢,在管理 資產凈流入排名前15位的共同基金類別中占據 了5個席位;被動管理型債券基金和被動管理 型特殊基金均取得顯著進展。在股票類別中名 列榜首的歐洲股票為被動型基金吸納的管理資 產凈流入高于主動型基金。 亞太區被動型產品升溫加速,在管理資產 凈流入排名前15
30、位的共同基金類別中占據3 席。被動型策略所吸引的管理資產凈流入幾乎 與主動型策略相持平。此類轉變表明,亞太區 ? 2015?15?1,2 ? ? 2015?15?1,3 ? ? 2015?15?1,4 ? ? 73 26 50 ? 41 20? ? ? ? 52 57 ? ? ?57 ?60 ?66 ? ?12 ?6 ?6 ?7 ?10 31 ?11 ?12 ?13 ?13 ?16 ?17 ?20 ?20 ? ?35 ?32 ?34 ?69 ?124 ?38 41 ?72 ?127 ?379 ? ?3 ?3 ?5 ?5 ?7 ?9 ?14 ?/?15 ?17 ?17 ?32 ? ?15?60%
31、? 來源:Strategic Insight;BCG分析。 1 因基于共同基金和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大多均為零售資產,不包括委托資產。 2 基于SimFund數據庫中定義的104種策略。 3 基于SimFund數據庫中定義的28種策略。 4 基于SimFund數據庫中定義的27種策略。 圖5 | 被動型產品、另類產品、解決方案和特殊產品在共同基金管理資產凈流入排行榜中占據領先地位 波士頓咨詢公司 | 11 投資者已開始大舉轉向被動型產品,這與美國 和歐洲兩地的趨勢相仿。貨幣市場管理資產流入 強勁,這一趨勢在中國尤為顯現,表明利率市場 化正逐步驅使投資者為銀行存款“另謀出路”。 特殊產品(包括
32、被動管理型特殊產品)和 解決方案仍是推動管理資產凈流入增長的關鍵 要素,但近年來影響漸弱。 另類產品亦是這三大地區內排名領先的產 品類別之一。2015年全球市場動蕩不斷,促使 投資者將資產多樣化推上新臺階。有趣的是, 另類產品不僅日益增長壯大,產品組合也隨之 不斷轉變。對沖基金已不再像以往那樣占據明 顯的主導地位,投資者對私人資產類別(包括 私募股權、房地產、基礎設施和私募債等)的 興趣與日俱增。另類產品和解決方案在2015年 期間贏得了最多的市場份額,而主動型特殊產 品的市場份額卻減少了1,再次印證了我們 所觀察到的長期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另類 產品與主動型特殊產品之間的差異將日益縮 小,
33、并組成一個專注于創造(相對于基準指 數的超額回報)和不斷吸引強勁管理資產流入 的新類別;在此過程中,傳統核心產品的地位 將不斷遭受侵蝕。 多年來,被動型產品始終保持穩健的增長 態勢,在行業資產中的占比由2003年的8%一路 增至2014年的15%。然而,這一趨勢卻在2015 年有所放緩,主要歸因于大額被動委托與非交 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non-ETF)等資產下 行,部分大型機構領域(如主權財富基金等) 資金外流,以及市場和匯率影響等等。交易型 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則繼續保持穩健增 長,市場份額不斷提升。 投資者日益青睞被動型產 品、解決方案、特殊產品, 以及另類產品的趨勢將會持 續。 綜上
34、所述,我們認為近年來投資者日益青 睞被動型產品、解決方案、特殊產品,以及另 類產品的趨勢將會持續,并繼續對傳統主動型 核心產品的份額形成擠壓(參閱圖6)。 具備可持續競爭力的四類成功業務 模式 我們以長期的行業發展趨勢及其背后的推 動因素(宏觀經濟、監管、技術,以及投資者 等)為出發點展開分析,歸納總結出了四種我 們認為最有望在未來獲得成功的業務模式: 主動管理者 規模經營者 解決方案專家 分銷巨頭 長期行業發展和預期的緩慢增長將為資產 管理機構帶來一系列的挑戰和機遇,缺乏可持 續競爭優勢的資產管理機構將會面臨格外嚴峻 的挑戰。 我們分析總結出的四大成功模式,分別立 足于一個或多個清晰、令人信
35、服,并且可持續 的資產管理機構競爭力來源(參閱圖7)。 憑借在特定資產類別中的深厚投資專識與 投資策略獲得超額回報的能力,我們稱之 為“專業規?!?,并以經驗曲線優勢為支撐 高效運營模式與超強流動性 為目標投資者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例 如:構建多資產類別投資組合、資產配 置、管理者甄選以及監督) 在產品分銷上占據優勢 主動管理者。主動型管理機構盡管在行 業總資產中的份額因被動型資產份額增長而有 所下滑,但仍將掌管可觀的管理資產額,他們 收入占比甚至還會進一步增加。隨著傳統和另 類資產的主動管理之間的差異日益縮小,主 動管理者將會采用多頭策略、杠桿策略,或兩 者兼而有之。在投資者愿意支付更高的費用
36、以 保障超額回報的資產類別內,主動管理型產品 對機構投資者(直接或通過顧問)仍然具有吸 引力。在零售市場中,主動管理者則致力于 提供獨立產品或多資產類別解決方案的一部 分,協助財富顧問與私人財富管理機構服務高 凈值及專業零售投資人。 成功的主動管理者將憑借其在某個特定 資產類別或投資策略中的深厚投資專識讓自己 脫穎而出;在此類資產類別或投資策略中,他 們擁有同行所沒有的專業規模,進而使其在經 驗曲線上領先于其它管理機構。管理機構在某 個特定資產類別或投資策略中的經驗曲線優 勢,遠勝于全公司規模效益所帶來的裨益。在 12 | 全球資管市場增長乏力,機構突圍須加碼數據科技 ? ?%? ? ?% /
37、 ? 24 42 51 7 23 20162020 100% ? ?4 ?/?/?3 ?2 ?1 ?ETF? ETF ? 2015? = 1? ? ? ? ? ?ETF ? ? ETF ? ? ? ?10 ? ? ? ?7 ?8 ? ?6 5 0 5 10 15 20 25 100200500 ?5 20152020?%? ? ? ?11 ? ? ?9 LDI $71.4 4.0 / $3 2015 10.8 / $8 39 / $28 13 / $9 22 / $16 12 / $8 2014 $70.5 3.7 / $3 11.0 / $8 39 / $27 12 / $9 23 / $1
38、6 11 / $8 2008 $43 10 / $4 49/ $21 8 / $4 21 / $9 11 / $5 7 / $2 2003 $34 8 ($3) 58 / $20 6 / $3 20 / $7 15% 2% 5% 9% 4% 10% 9% 16% 16% 1% 3% 4% 1% 6% 14% 9% 來源:2016年BCG全球資產管理市場規模數據庫;2016年BCG全球資產管理對標分析研究數據庫;ICI;Preqin;HFR;Strategic Insight;貝萊德 (BlackRock)ETP報告;IMA;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韜?;輴偅═owers Watson);P&I;L
39、ipper;BCG分析。 注:ETF = 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LDI = 負債驅動型投資;由于取用約數,總額存在差異。 1 包括對沖基金、私募股權、房地產、基礎設施和大宗商品基金,以及流動另類共同基金(如:絕對回報、多/空頭、市場中性、波動性)。 2 包括特殊股票產品(海外、全球、新興市場、中小市值以及行業板塊)和特殊固定收益產品(新興市場、全球、高收益以及可轉換債券)。 3 包括目標日期、全球資產配置、靈活型、收益型、負債驅動型投資和傳統平衡型產品。 4 包括主動型國內高市值股權、國內政府和企業債務、貨幣市場以及結構性產品。 5 扣除分銷成本后的管理費用。 6 包括主動管理型國內高市值股權
40、。 7 包括主動管理型國內政府和企業債務。 8 包括海外、全球、新興市場股權、中小市值及行業板塊。 9 包括新興市場和全球債務、高收益債券及可轉換債券。 10 包括目標日期基金、全球資產配置、靈活及收益型基金。 11 包括絕對回報、多/空頭、市場中性及波動性共同基金。 圖6 | 被動型產品、解決方案和另類產品將繼續在管理資產凈流入中占據優勢. 波士頓咨詢公司 | 13 多個特定資產類別或投資策略中構建專業規模 的主動管理者可以成功,但規模較小的管理 機構更容易保持構建專業規模所必需的“專注 度”。規模較大的管理機構會因其所具有的品 牌效應、豐富的新產品儲備以迎合投資者喜好 變化的能力,以及在需
41、要時共同投資的能力而 占據優勢。然而,即便對小公司而言,累積經 驗曲線也已變得更加復雜和富有挑戰性。日益 成熟精密的數據和分析能力不斷涌現,進一步 拔高了各類資產管理機構所面臨的門檻。如 今,越來越多的資產管理機構在高級分析、機 器學習和大數據等領域展開投資,這些能力也 隨之成為主流,進一步加大了資產管理機構獲 取超額回報的難度。成功的主動管理者必須 具備這些能力,并對運營模式進行調整,將自 身優勢發揮到極致(我們將在本報告的“加倍 提升數據能力,構建目標運營模式”章節中對 這一需求展開詳細探討。)。 另類與主動型特殊資產管理機構已向我們 展示了他們在吸引管理資產凈流入,以及獲得遠 高于業內同
42、行的增長率方面所具備的卓越能 力。 規模經營者。盡管被動管理型資產在行 業資產總值中的占比還不到15%,但其份額迅 速增長,在資產管理行業的新增管理資產凈流 入中占據大頭。被動型產品現已滲透到了多數 投資者細分市場和分銷渠道之中,助力資產管 理機構實現戰術和戰略目標。 盡管效率和流動性使最大型的被動資產管 理機構具備持續的優勢,但被動管理型新資產 類別和創新投資策略(譬如智能)的收入池 不斷增長,帶來令人難以抗拒的收入潛力,將 吸引小型資產管理機構在此領域進行創新。在 個人投資者細分市場中,不斷變化的獨特需求 將繼續敦促被動型資產管理機構積極創新。 規模經營者的高效性需求將敦促資產管 理機構強
43、化數字化和自動化運營,利用規模優 勢來實現投資回報。在效率方面領先一步的資 產管理機構將獲得顯著的成本優勢,使之在產 品定價方面更加靈活,并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 產品創新,為制勝市場奠定根基。 解決方案專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青睞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源:BCG分析。 圖7 | 未來資產管理行業的制勝模式 14 | 全球資管市場增長乏力,機構突圍須加碼數據科技 結果為投資導向的產品,這對擅長提供多資產 組合產品的資管機構帶來機會,同時也對負責 甄選及監督管理的資產管理機構帶來諸多裨益。 在為投資者提供多資
44、產類別解決方案的過 程中,擁有與最終投資者直接交流的渠道將成 為一項獨特的優勢來源。在零售大眾及大眾富 裕細分市場中,基本的多資產類別解決方案產 品即有很強的適應性,解決方案專家若享有接 觸最終投資者渠道,并有足夠的規模來支持內 部資產配置和打包能力,便能充分利用他們的 優勢地位,將多資產類別解決方案推向市場; 即便其沒有足夠的內部資產管理能力也無妨, 外部解決方案專家非常樂意與資產管理機構攜 手互贏。 然而,在為下列細分市場提供多資產類別 解決方案的過程中,資產管理機構將繼續占領 優勢地位: 由小型解決方案專家(如財務顧問等)提 供服務的大眾和大眾富裕投資者客群。此 類提供者缺乏足夠的規模來
45、支持內部組合 構建能力,指望資產管理機構為其提供預 先打包的多資產解決方案、資產配置及投 資組合構建工具 尋求更成熟、開放性、結果導向型解決方 案的高凈值投資者 尋求更多樣化和定制化的多資產類別解決 方案的機構投資者,包括固定繳款計劃主 辦方、養老金計劃和捐贈基金等。(在這 一市場中,外包首席投資官(oCIO)解決 方案和其它更獨立的投資解決方案專家成 為了資產管理機構的首要競爭對手。資產 管理機構可以借機推出他們自己的oCIO服 務,將其在數據、分析和風險管理上的投 資轉化為收益。) 分銷巨頭須在監管舞臺上繼 續扮演積極角色。 分銷巨頭。全球各地的監管部門不斷提高 零售投資咨詢服務的標準與要
46、求,在此背景 下,分銷巨頭與獨立資產管理機構相比仍然具 有一定的優勢,尤其在大眾、大眾富裕和較低 高凈值細分市場。分銷巨頭必須在行業監管的 舞臺上繼續發揮活躍積極的作用,以確保在投 資者保護問題及其它相關的監管議題上其利益 得到應有的關注與重視(我們將在本報告 的“落實風險管理”章節中就此問題展開詳 述。)。 分銷巨頭將帶著一整套“足夠好”的產品 進入市場,他們的差異化優勢并不在于業績表 現是否位于前列,而是在于其是否擁有比同行 更勝一籌的終端投資者資源和渠道,及其在品 牌營銷、溝通、數字分銷和咨詢服務支持等零 售中介領域內是否擁有良好的定位。 各類投資者在選擇投資產品時,都希望能 得到專業顧
47、問的指導與支持。機構投資者雖具 有敏銳的投資眼光,但他們仍會與投資顧問進 行合作。在零售市場,此類指導與支持的形式 多種多樣,并通常與產品分銷流程緊密相聯。 相關的例子包括:零售銀行下屬分支機構的分 銷網絡、保險公司的變額年金銷售團隊、雇主 選擇并默許的固定繳款記錄保存服務商,以及 經獨立顧問認可的管理者或產品等。無論在哪 種情況下,比同行更勝一籌的分銷渠道或聯屬 分銷網絡,都是強有力的優勢來源。 在分銷過程中,成熟完善的分析與大數據 能力將帶來更多的競爭優勢。為了在市場上脫 穎而出,分銷巨頭需運用尖端分析技術來重塑 他們的銷售與市場營銷策略。成熟完善的市場 分析,以及對現有和潛在投資者及其顧問與影 響者的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