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公益基金會:2024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2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萬科公益基金會:2024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28頁).pdf(2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2目錄一 關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3 1.1 氣候變化日益嚴峻 3 1.2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概況 4 1.3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里程碑 5 1.4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運行機制 6 1.5 COP29 的愿景與戰略 7二 中國社會力量參與 UNFCCC 進程情況 8 2.1 中國社會力量參與氣候治理的情況 8 2.2 中國社會力量參與 COP 的情況及建議 11三 申請成為觀察員機構 15 3.1 觀察員的權利及行為準則 15 3.1.1 申請觀察員身份 15 3.1.2 觀察員的權利 15 3.1.3 觀察員的行為準
2、則 16 3.2 成為觀察員的申請流程 16 3.2.1 申請觀察員身份需提供的文件 16 3.2.2 申請成為觀察員的流程 17 3.2.3 申請前的準備工作 18 3.3 申請 Q&A 18四 參與 COP 會議 19 4.1 關于 COP 會場 19 4.2 注冊參會名額及申請活動 19 4.2.1 注冊參會名額 19 4.2.2 邊會及展位申請 20 4.2.3 新聞發布會申請 21 4.3 Q&A 22五 附錄 23 5.1 氣候變化重要詞匯 23 5.2 中國的觀察員機構 24 5.3 本手冊出品機構 28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3第一章 關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2024
3、 年 7 月初,經歷了持續近 20 天的強降雨后,洞庭湖決堤。夾裹著泥沙的洪水汪洋恣肆,從決口涌出,淹沒了大片良田和村鎮。湖南這輪降雨持續了 20 多天,全省平均累計降雨量較往年同期偏多 43.9%,超過1998 年的降雨量。洞庭湖的決堤,直接原因是持續的強降雨,而極端天氣的背后,皆是氣候變化看不見的手在翻云覆雨。根據 2023 年中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六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綜合報告氣候變化 2023,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向各國警示:“氣候定時炸彈正在滴答作響?!痹谶@次的評估報告里,科學界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更為明確,語言也更加堅定。關于人類活動在全球變暖中起到多大的
4、作用,措辭從之前的“可能”“很可能”“極有可能”“明確的”,升級為“既定事實”和“毋庸置疑”,即“毋庸置疑,人為影響已造成大氣、海洋和陸地變暖”。評估報告強調,一個多世紀以來,化石燃料燃燒和土地利用等人類活動導致了全球變暖,使得當前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高出 1.1,極端天氣事件也因此變得更加頻繁和更加強烈,對全球每個地區的自然和人員造成了越來越危險的影響。全球氣溫每增加一點,都會導致各種危害迅速升級。更強烈的熱浪、更強的降雨和其他極端天氣進一步增加,給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帶來巨大的風險。氣候變化日益嚴峻1.1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41988 年,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
5、境規劃署(UNEP)聯合建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其主要任務是對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的現狀,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進行評估。https:/www.ipcc.ch/site/assets/uploads/2018/02/ipcc_90_92_assessments_far_full_report_zh.pdf1990 年 8 月,IPCC 完成第一次評估報告,內容包括綜述、IPCC 科學評估、IPCC 影響評估、IPCC 響應對策以及 IPCC 特別委員會決策者概要。這份報告確定了氣候變化的科學依據,廣泛地為決策人員、科學家和其他專家
6、所使用。該報告促使聯合國大會建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 1992 年聯合國大會上通過,于 1994 年正式生效。公約的最終目標是將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它指出,“這一水平應當在足以使生態系統能夠自然地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生產免受威脅并使經濟發展能夠可持續地進行?!蹦壳肮s共有 198 個締約方,按照地理位置,公約締約方被劃分為五個區域集團,分別是非洲、亞洲、東歐、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西歐及其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每年(注:除了受疫情影響的 2020 年)召開締約方大 會(Conference of Parties),簡
7、稱COP,又被稱為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舉辦地和主席國原則上由上述五個區域集團輪流推舉,2024 年 COP29 的舉辦地是阿塞拜疆(注:阿塞拜疆地理位置為歐亞交匯處,按 UNFCCC 的區域劃分為東歐),2025年COP30將在拉丁美洲的巴西舉辦。COP 大會的主要目的是聚集各締約方,審議公約的實施情況,討論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制定和調整各國的減排目標,以及推動國際社會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合作。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鼓勵并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形式支持多利益相關方參與,參會主體除了締約方代表團(Party),還包括觀察員(Observer)和媒體(Press)。近年,每屆 COP 參會人數約數萬人,來
8、自政府代表團、聯合國機構、政府間組織,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工商界、智庫、媒體等。非締約方與會者對大會進行監督、觀察并向外界展現自己所代表的群體為應對氣候變化所做的努力。以 2021 年英國格拉斯哥氣候大會(COP26)為例,與會者約 4 萬,其中締約方談判代表過半,觀察員機構代表約三分之一,媒體約十分之一,體現了 COP 支持多利益相關方參與的精神與機制。2023 年阿聯酋迪拜 COP28 是現場參與人數創紀錄的一年,約 9.5 萬人,其中來自締約方和觀察員國的代表約 5 萬人,觀察員機構代表 2.5 萬。COP 大會的重要性在于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一個多邊談判和合作的平臺,推動了各國在
9、減排、適應氣候變化、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等方面的行動和承諾。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概況1.2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5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于 1997 年 12 月獲得通過,2005 年 2 月生效。目前京都議定書有192 個締約方。簡而言之,京都議定書通過使工業化國家和轉型經濟體承諾根據商定的具體目標限制和減少溫室氣體(GHG)排放,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公約本身只要求這些國家采取減緩政策和措施,并定期報告。京都議定書只對發達國家有約束力,并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更多責任,因為京都議定書認定發達國家對目前大氣中溫室氣體排放量負有主要責任。詳見
10、:https:/unfccc.int/zh/kyoto_protocol巴黎協定巴黎協定是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國際條約。2015 年 12 月 12 日,該協定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一次締約方會議上獲得 196 個締約方通過,并于 2016 年 11 月 4 日生效。其目標是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 2以內,最好是 1.5以內。為了實現這一長期的溫度目標,各國致力于盡快達到溫室氣體排放全球峰值,以在本世紀中葉實現全球氣候中和。巴黎協定是多邊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這是歷史上首個具有約束力的協定將所有國家聚集到一個共同的事業中,為應對氣候變化和適應其
11、影響開展有雄心的行動。詳見:https:/unfccc.int/zh/guojiazizhugongxian-ndc-zixun/balixieding“阿聯酋共識”阿聯酋舉辦的 COP28 會議達成了多項重要成果,被稱為“阿聯酋共識”?!鞍⒙撉豕沧R”的核心成果是全球盤點,評估巴黎協定目標的進展情況。全球盤點強調,到 2030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需在2019 年基礎上減少 43%,以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1.5 C 以內。盤點要求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加到三倍,能源效率提高一倍?!鞍⒙撉豕沧R”歷史性地達成了損失與損害資金的安排,包括設立新的專門基金。初步承諾超過 6 億美元,象征著
12、國際氣候正義邁出重要一步。適應目標:COP28 建立了全球適應目標(GGA)框架,設定了增強氣候影響抵御能力的目標。這包括水、食物、健康和生態系統等多個主題的措施。氣候資金:會議上做出了氣候資金承諾,包括對綠色氣候基金和其他支持發展中國家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資金的新貢獻。然而,目前的氣候資金流動仍不足以滿足這些國家的廣泛需求。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會議強調了技術在氣候行動中的作用,突出了人工智能驅動的氣候解決方案和用于氣候監測的可持續太空操作等領域的創新。自然保護:做出了顯著的自然保護承諾,包括對亞馬遜雨林保護的大額資金承諾。這些成果反映了一種全面且包容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強調了緊急行動、技術
13、創新和大量資金承諾在氣候行動中的重要性。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里程碑1.3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6延伸閱讀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是一個復雜且多層次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和機制:籌備階段:在每次 COP 大會之前,各締約方會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提交國家報告、更新減排目標和政策措施等。各國政府通常會組織跨部門的團隊,包括環境、能源、外交、經濟等部門的代表,以確保談判能夠涵蓋廣泛的政策領域。正式會議和分組會議:COP 大會正式開幕后將舉行全體會議,由大會主席主持,對所有參會者開放,包括締約方代表、觀察員機構和媒體代表等。大會將議程劃分為若干專題,例如減排、適應、資金、技術轉讓等。
14、每個專題會有專門的工作組進行詳細討論和談判。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運行機制1.4年份事件/成果1979 第一屆世界氣候大會(WCC)召開1988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成立1990 IPCC 第一次評估周期綜合報告發布1992 各國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達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1994 公約正式生效1995 第一屆公約締約方會議(COP1)在德國柏林召開1997 締約方在 COP3 上通過京都議定書2001IPCC 第三次評估周期綜合報告發布。COP7 上通過了馬拉喀什協議,規定了京都議定書的實施細則,建立了適應的資金機制和規劃工具,并建立起技術轉讓的框
15、架。2005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根據要求,附件一國家啟動了對下一階段減排承諾的特設工作組。通過有關適應氣候變化的內羅畢工作方案2007 IPCC 第四次評估周期綜合報告發布,氣候科學的發展開始被大眾廣泛認可。COP13 上通過了巴黎路線圖2009 COP15 上締約方起草的哥本哈根協議違背通過,締約方提交了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緩行動承諾2011 通過德班加強行動平臺2012 通過京都議定書的多哈修正案2013COP19 決定進一步推進德班平臺、綠色氣候基金(GCF)、長期氣候基金、REDD+以及損失與損害的華沙國際機制。在德班平臺下,締約方統一在 COP15 之前提交預定的國家子諸葛銅線,即
16、INDCs。2015 190 多個締約方達成巴黎協定2016 巴黎協定正式生效來源:北京綠研公益發展中心根據 UNFCCC 官網信息制作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7COP29 主席國發布的大會口號是:團結一致,共 建 綠 色 世 界(In Solidarity for A Green World),計劃基于兩個相輔相成的平行支柱。第一個支柱是“增強雄心”,實現的路徑包括提高國家自主貢獻(NDC)、國家適應計劃(NAP)和雙年透明度報告(BTR)以及“更廣泛的國際合作”。第二個支柱是“推動行動”,其實施和支持手段包括達成一個公平且有雄心的新氣候融資目標,并最終確定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實施。
17、主席國認為,這兩個支柱的進展將有助于支持在金融、貿易和投資、能源、生物多樣性、可持續農業、水資源、科學、技術和創新、可持續城市化和健康等全球優先事項方面的行動。近日,COP29 官網公布了大會期間的主題日:開幕日,世界首腦氣候行動峰會(2 天),金融、投資與貿易日,能源/和平、救援與恢復日,科學、技術與創新/數字化日,人力資本/青少年/健康/教育日,食物、農業與水日,城市化/交通/旅游日,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原住民/性別平等/海洋與沿海地區日。工作組和聯絡小組談判:各專題工作組將由締約方指定的談判代表組成,他們會在工作組會議上進行具體問題的討論和文本起草。有時為了加快談判進程,還會設立聯絡小組或
18、專門委員會,集中解決某些復雜或有爭議的問題。非正式磋商和雙邊會談:除了正式的會議和工作組討論,非正式磋商和雙邊會談也是重要的談判機制。締約方代表可以通過這些途徑交換意見、尋求共識和解決分歧。文本起草和修訂:在談判過程中,各工作組和小組會起草決議文本,并根據討論情況進行多次修訂。最終文本需要獲得所有締約方的共識。達成協議和決議:談判結束時,COP 大會將通過一系列決議和協議,這些文件將成為未來一年內各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指導性文件。COP29 的愿景與戰略1.5后續行動和執行:大會結束后,各國需要根據會議達成的協議和決議,制定和實施具體的政策和措施,并在下一次大會上報告進展情況。整個談判過程強調
19、透明度、包容性和協商一致,以確保所有締約方的利益和關切都能得到充分考慮。延伸閱讀如何理解全球氣候治理 全球氣候治理的進展與差距COP 新手指南COP28 參會指南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8第二章 中國社會力量參與 UNFCCC 進程情況中國社會力量參與氣候治理的情況2.1作為關鍵的締約方之一,中國積極推動巴黎協定達成。2020 年 9 月,中國發布3060 雙碳目標,承諾力爭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為了落實 3060 雙碳目標,中國已基本建立“1+N”政策體系,引導區域、行業和社會共同參與,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2022 年,國家發布國家適應
20、氣候變化戰略,指導全國各地強化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舉措,有效防范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氣候治理需要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研究機構、教育機構、媒體和社區公眾的共同努力,培育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協同發力的氣候行動生態。在地方層面,各省市都在積極部署和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以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為例,上海作為超大城市和典型河口海岸型城市,位于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上海將韌性城市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同時持續提升其氣候監測預警水平,穩步推進飲用水源地建設,海綿城市建設扎實推進。深圳市組織編制了“市-區-重點片區”三級海綿城市規劃,將海綿城市管控要求和指標量化到地塊,納入到全市“多規合
21、一”信息平臺。重慶市潼南區作為全國首批國家氣候適應型試點城市之一,重建了國家級氣象觀測站,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達到 80%,強化了氣候韌性。在企業層面,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重點企業主動或被動進入節能降碳的快車道,全國碳市場覆蓋的企業增加到 3500 家;同時,許多企業在綠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和創新,也在光伏、電動汽車、電池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一些大型企業承諾大幅減少碳排放,形成了示范效用和帶動效用。另外,數十家企業響應由社會組織發起的中國企業氣候行動倡議,承諾采取具體的減排措施,并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其氣候行動成果。財經雜志發布中國百家上市公司雙碳領導力排行版(2023)中的前
22、 10 名排名 公司簡稱所屬行業雙碳領導力1寶鋼股份鋼鐵卓越2中電控股電力卓越3復星國際綜合優秀4中國石油石化優秀5華興水泥水泥優秀6中國鋁業有色優秀7華潤水泥控股水泥優秀8中國神華煤炭優秀9天山股份水泥優秀10南鋼股份鋼鐵優秀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9在非營利組織層面,能源基金會、自然資源保護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資源研究所、綠色和平等國際組織在中國的辦公室/團隊,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氣候行動工作,大大提升了氣候議題在中國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同時,中國本土的民間機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們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氣候行動,促進政策實施,提高公眾意識,推動技術創新等。
23、以下是社會組織一些具體的行動和參與方式:民間氣候行動網絡項目(CCAN)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民間氣候行動網絡項目于 2007 年發起,旨在加強中國民間組織在氣候變化領域的能力建設、國際交流和協同合作。CCAN 的目標是加強中國民間組織理解氣候變化科學政策及開展公眾倡導活動的能力,也包括是支持網絡成員參與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相關問題的討論,發現聯合行動的機會,因此在聯合國氣候談判期間,CCAN 作為獨立的中國網絡,參與國際氣候變化行動網絡的活動。過去十余年,CCAN 和網絡成員通過舉辦邊會、新聞發布會、雙邊民間組織交流會及向聯合國秘書處遞交立場書等形式,向國際社會分享中國民間組織參與應對氣候
24、變化的實踐經驗和政策建議。此外,CCAN 每年組織年會,為網絡成員交流經驗,探討合作提供平臺。青年氣候行動網絡(CYCAN)中國第一個專注于推動青年應對氣候變化的非營利性環保組織,2007年8月發起創立。CYCAN致力于培養一批卓越的青年行動者,推動青年及公眾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立即的行動和卓有成效的改變。代表性項目包括高校節能項目、國際青年能源與氣候變化峰會、CYCAN-COP 中國青年代表團、中西部氣候適應青年干預項目和國際青年交流計劃等。中國房地產綠色供應鏈行動(GSC)中國房地產行業綠色供應鏈行動是由北京市企業家環?;饡⊿EE 基金會)、中城聯盟、全聯房地產商會、萬科、朗詩在 201
25、6年 6 月 5 日發起的公益項目,旨在通過房地產商的綠色采購,來推動和規范其上游供應商的環境表現提升,踐行“不綠色,不采購”。綠鏈行動與第三方技術支持方制定“白名單”、“綠名單”評審規則,選出滿足要求的供應商企業進入名單,推薦給房地產企業進行綠色采購?!熬G名單”由匯豐中國支持,在環境合規化的基礎上,以資源、能源、環境和其他等同認證的評價指標來遴選企業,綠鏈行動的房地產企業將優先采購“綠名單”中的供應商。中國企業氣候行動(CCCA)萬科公益基金會、北京市企業家環?;饡?、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中心聯合多家機構于2018 年 9 月在美國舊金山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上共同發起中國企業氣候行動倡議?;诔h形
26、成由行業協會、工商企業、公益組織和研究機構組成行動社群,帶動產業鏈、產業群的碳減排、綠色轉型和綠色創新,促進企業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其發展戰略和 ESG實踐,推廣可持續商業模式和氣候問題解決方案,為企業鏈接相關技術支持和資源。IPE 上市公司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技術支持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于 2021 年開發 上市公司氣候行動 CATI 指數,從治理機制、測算披露、碳目標設定、碳目標績效、氣候行動五個維度對企業碳管理和減排行動落實情況開展動態評價。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10玲瓏計劃即公民氣候行動計劃,由自然之友、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
27、心、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華生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于 2021 年聯合發起,是為氣候變化領域的公民行動者和領導者打造的成長體系,旨在支持卓越的公民氣候行動者和領導者更有效地解決氣候變化領域的真問題,同時影響更多綠色公民關注、參與和回應氣候變化領域的問題和挑戰。中國社會組織共同參與推進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萬科公益基金會與創綠研究院 2022 年共同發起“中國社會組織共同參與推進全球生態環境治理”項目,旨在支持中國社會組織提升對可持續發展相關國際治理進程的認識和認知,增強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積極性與對話能力,并促進與國際伙伴在可持續發展議題上的交流合
28、作。氣候變化是該項目對社會組織進行賦能的一個重要議題。應對氣候變化創新行動基金應對氣候變化創新行動基金由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會、北京綠色陽光環保公益基金會及北京市銀杏公益基金會四家于 2023 年共同發起。該基金旨在通過賦能、支持社會組織及公益力量在氣候問題上的探索,從而增強城鄉氣候敏感區域和脆弱人群氣候適應能力。福特汽車環保獎“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獎”2022 和 2023 年的福特汽車環保獎,特別設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獎”,每年均收到申請提案六七十份,反映了社會各界氣候行動的實踐和成效(見右圖)。http:/ 年 7 月 4 至 5 日,第八屆全球智庫峰會于北京召開。
29、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出席開幕式及全體會議、全球氣候治理與國際合作圓桌會并作發言。在峰會開幕式及“共同應對新時期全球發展重大挑戰”全體會上,劉振民特使指出,當前全球正進入去碳化時代和數字化時代,這將深刻影響未來30 年我們人類的發展,也將為各國經濟發展和合作提供廣闊空間。面對全球發展的嚴峻困局,國際社會應堅守合作初心,重新激發全球發展的活力。為此,他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堅持多邊主義,維護全球氣候治理的正確方向;二是堅持公平原則,將發展議題置于國際議程中心;三是堅持創新合作,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四是堅持重信守諾,提升應對氣候挑戰的行動力。劉振民特使表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先后提出了共建
30、“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創新型理念助力國際社會應對國際復雜形勢和重大挑戰。同時,中國積極踐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和國際合作,包括腳踏實地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建設性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堅持與各國共享綠色發展機遇。期待各國齊心協力,共克時艱,共謀機遇,推動實現人類社會的共同繁榮。在“全球氣候治理與國際合作”圓桌會上,劉振民特使做引導發言。他指出,自 2020年習近平主席于第 75 屆聯大宣布了我國的“雙碳目標”以來,中國已經形成了落實“雙碳目標”的“1+N”政策體系,開啟了全社會參與落實“雙碳目標”的全國性行動。同時,中國也面臨能源結構偏
31、煤、能源資源分布不均、可再生能源尚未充分運轉等多重挑戰。從全球來看,世界面臨資金需求缺口巨大、低碳技術成熟度有待提升、國際合作受單邊主義影響嚴重三個重大挑戰,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各國堅持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確定的原則和制度安排,攜手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劉振民特使鼓勵各位專家,共商應對全球挑戰的可行對案,持續為解決全球氣候治理關鍵問題貢獻智慧。延伸閱讀: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出席第八屆全球智庫峰會 出處: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中國社會力量參與 COP 的情況及建議2.2中國政府自 2011 年在南非德班 COP17 起,每年在 COP 大會設立中國角,舉辦為期兩
32、周的邊會活動,旨在動員國內各領域專家、企業、民間組織以及政府部門參與,全方位展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講好氣候變化領域的中國故事。十多年來,中國角的成功舉辦對于氣候治理議題從政府層面擴大到全社會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 2023 年阿聯酋 COP28 為例,中國角設立“開幕日”、“青年日”、“減緩日”、“技術和資金日”、“適應日”、“合作日”、“可再生能源日”、“數字化轉型日”、企業日“等主題日,舉辦了上百場邊會。邊會主辦單位有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與國際合作中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國家發改委能源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萬科公益基金會,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
33、亞布力企業家論壇、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中國企業聯合會等數十家。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12中國本土環保組織在 1990 年代起步,當時主要關注本土環境議題。2002 年,首個中國環保組織代表團參加了在約翰內斯堡舉辦的可持續發展首腦峰會,標志著中國環保組織對國際環境議題關注的開始。2007 年巴厘氣候大會后,中國社會組織參與氣候治理日益活躍。中國社會組織應對氣候變化小組、民間氣候變化行動網絡(CCAN)和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CYCAN)都在 2007 年前后成立。其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工作方法包括在 COP 邊會上發布議題研究和政策建言,建立平臺機構以強
34、化不同社會組織間的協作能力,通過氣候建言、實際行動和國際交流等推動公眾參與。2010 年的天津氣候大會是中國首次主場氣候外交活動,本土社會組織集體亮相國際氣候治理平臺,通過倡議行動和邊會等形式,發出中國民間社會聲音的同時也加強了與政府的互動。此后,中國社會組織在國際氣候治理機制的參與規模與影響力方面都有所提升。以民間氣候變化行動網絡(CCAN)為例,截至2020 年底,CCAN 共有 39 家成員機構,并支持 22 家社會組織和 104 名代表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舉辦邊會、新聞發布會、雙邊民間組織交流會及向秘書處遞交立場書等形式,分享中國民間組織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經驗和政策建議。2
35、013 年以來,隨著中國釋放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諸多積極信號,中國本土社會組織參與氣候治理的國際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一方面,本土社會組織更加注重發展全球合作伙伴關系,并參與各類多邊國際合作平臺,通過集體發聲等形式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機制。另一方面,本土組織也為中國推進國際發展合作和南南合作等方面貢獻力量,乃至于在海外開展清潔能源、防災減災、生態保護、氣候適應型農業等方面的實踐項目和國際合作,成為官方行動的重要補充。在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本土社會組織在減緩與適應領域,在國家、城市和社區層面,全球氣候治理和國際合作中,通過政策研究、策略傳播、在地行動、跟進談判、交流對話、發起
36、倡議等多種方式,參與到氣候治理進程的政策制定和切實行動中,積累了許多經驗和教訓。摘自北京綠研公益發展 2022 年發布的中國社會組織共同參與推進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延伸閱讀:中國社會組織參與 UNFCCC 的簡要歷程中國角還設立了地方專場,廣東、江蘇、北京、上海、深圳的生態環境廳/局組織了地方主場,邀請包括社會組織在內的多利益相關方代表與會。由中華環保聯合會與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牽頭一共 10 家社會組織和 3 家支持單位組成的民間組織聯合體,組織了中國角交流合作區的邊會活動,促進了中外氣候治理的對話與交流。萬科公益基金會自 2013 年起連續十多年支持中國角的設立和邊會活動組織。為推動中國
37、企業家提升氣候行動力和領導力,2014年 12 月在秘魯利馬 COP20,王石、張躍、馮侖、韓家寰、盧思騁等人發起 C Team(于2017 年 5 月正式注冊為深圳市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萬科公益基金會與 C Team 聯合組織每屆COP的中國角企業日。2021 年新冠疫情期間,萬科公益基金會與C Team 在 COP26 設立了中國企業館,舉辦了 39 場邊會,向國際社會強有力地傳遞了中國企業和社會各界積極投身氣候問題的努力和決心。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13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應邀參加COP 中國角的邊會活動,另一方面,活躍的社會組織也向UNFCCC申請觀察員身份
38、。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設有觀察員機制,為社會組織參與國際氣候治理提供了合法性。UNFCCC 授予一些 NGO“觀察員身份”,在一定限度內參與國際氣候治理進程的相關活動,但不具備投票等權利。截止 2023 年,全球一共有 3631 家非政府組織(NGO)被 UNFCCC 授予了觀察員資格。其中,按總部所在地區分,西歐和美加以澳等國家的觀察員機構占 67%,亞洲國家的觀察員機構占 13.4%,非洲占 9.6%,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占 8.3%,東歐國家占1.7%。中國的觀察員機構(含大陸和港澳臺)有 97 家,只占 NGO 觀察員總數的 2.7%。社會組織關注本土及其他國家和地區氣候議題,有及時獲
39、取全球氣候變化最新動態、政策趨勢和技術創新的需求。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締約方大會,可以與國際組織、國外同行、政府和企業建立聯系,開展知識經驗交流,增進組織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促進項目、技術、資金和人才的合作。對于關注或參與可持續相關標準、行業政策制定的社會組織,COP大會是一個表達利益訴求、提升話語權、發揮影響力的場域。作為“觀察員”,NGO 代表可以跟蹤談判和履約進程,關注 UNFCCC 秘書處的消息發布、建議征集和意見反饋,可以參加每年 5-6 月期間在德國波恩 UNFCCC 總部舉辦的年間會、為年底 COP 的成功召開奠定基礎。UNFCCC 官網上設有材料與申明門戶(Submissi
40、on&Statement Portal),觀察員機構可就關切的議題根據指引,提交材料與聲明。UNFCCC官網上還設有能力建設門戶,觀察員可搜索需要的知識工具,也可以貢獻自身機構在能力建設方面的知識成果(英語)。大部分 NGO 代表作為“觀察員”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主要活動是參加年底最重要的COP 大會,提出倡議主張,展示項目成果,輸出實踐經驗,提升機構和項目的國際能見度。一些觀察員機構的實踐供參考:2018 年波蘭卡托維茲 COP24,中華環保聯合會在新聞發布廳舉辦了氣候變化大會之旅紀錄片的首映活動,該紀錄片系列系統講述了公約25 年的關鍵進程和國內外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增進了國內公眾對氣候變化議
41、題的深入了解,也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民間組織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142023 年阿聯酋迪拜 COP28,萬科公益基金會在 UN 場館舉辦主題邊會:如何解決食物的浪費?基于社區的行動和創新,邀請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全球食物銀行網絡、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中國農業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從政策、社區行動等多個角度探討了如何減少食物浪費、貢獻全球的減排行動。2019 年西班牙馬德里 COP25,氣候變化全球行動(Global Climate Action Initiative,GCAI)秘書處、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與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GEI)在“中國角”聯合舉
42、辦了主題為“中國東盟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主題邊會,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與東盟在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及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紅樹林保護和可再生能源規劃等落地項目,促進了中國與東盟國家關于氣候適應與減緩的交流對話。2021 年英國格拉斯哥 COP26,環境資助者網絡(CEGA)在中國企業館舉辦線上線下結合邊會,發布CEGA 氣候變化適應資助策略研究報告,邀請業內專家詳解氣候變化適應、生物多樣性保護、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內在聯系與協同作用,分享CEGA 成員氣候變化適應視角下的資助策略和案例分享,共商公益組織如何協同各方力量進一步關注氣候變化適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2 年埃及沙姆沙耶赫 C
43、OP27,C Team攜 手 pta 植 物 聯 盟、農 民 種 子 網 絡、CCAN、CEGA 以 及 女 性 聯 盟 Women Alliance Group 舉辦了“亞洲女性的氣候行動與解決方案”主題展,展示了女性在低碳環保領域的典型案例和創業產品,海洋回收塑料做成的鼠標、回收廢油做成的香皂、垃圾再生做成的建筑材料、在非洲國家“點亮最后一公里”的便攜太陽能燈,吸引了參觀者的濃厚興趣。名單:全球觀察員機構-以字母為序https:/unfccc.int/process/parties-non-party-stakeholders/non-party-stakeholders/admitted
44、-ngos/list-of-admitted-ngos綜上所述,建議關注氣候議題并且有興趣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社會組織申請UNFCCC 進程的觀察員身份,成為觀察員機構后可提名代表參加一年一度的締約方大會,會議期間可以申請共享場地舉辦主題邊會、展覽、新聞發布會,開展與國際社會的對話交流活動,分享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中國實踐案例、解決方案和價值主張,為全球氣候治理做出貢獻。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151.申請觀察員身份的組織必須提供獨立法人資格的證明,因此,大學只能以學校的名義提交申請,單獨個院系、研究所不具備申請資格。申請觀察員身份的網絡和倡議,需提供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證明。2.申
45、請觀察員身份的組織在遞交申請時,需成立至少一年,并提交財務報告。3.申請觀察員身份的組織必須證明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或巴黎協定涉及的事項中,有參與能力。4.更高原則:機構所在的地區、國家或地方辦事處、分支機構、分會等原則上不3.1.1 申請觀察員身份第三章 申請成為觀察員機構觀察員的權利及行為準則3.1觀察員可以參加絕大部分的正式談判會議,包括全體大會、聯絡小組會議、并對一些談判提出建議,但觀察員不具備投票、提出議案的權利。3.1.2 觀察員的權利具備資格。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以相同名稱/品牌獨立運營的實體。5.地方政府和市政當局不符合申請資格,建議其作為國家政府代表團的成員參
46、與?;蛲ㄟ^已經被締約方會議批準的觀察員組織,如國際議會聯盟、GLOBE國際、ICLEI、C40、氣候聯盟,參與UNFCCC 相關事項。6.執政黨由于其政府行政部門的職能不符合申請資格,建議政黨成員通過締約方提名或已批準觀察員身份的組織參與。7.營利實體和個人不具備申請資格。觀察員也可參加藍區的邊會和主題日等活動,但無法參加大部分的非正式談判會議。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16參加 UNFCCC 會議受包括行為準則在內的相關準則和政策的約束。觀察員機構提名候選人即表示同意遵守如下準則:1.尊敬與尊重對待其他所有參與人員。禁止一切形式的騷擾,包括性騷擾(包括不限于:對他人的性取向或性別認
47、同發表貶損或貶低言論等)2.遵守活動的各項適用規則與程序,包括任何有關健康的規定。3.配合并遵守聯合國官員與安保人員基于官方職責而發布的有關設施使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活動舉辦場館進出與場內行為的要求與指示。3.1.3 觀察員的行為準則 4.尊重對待聯合國及其成員國的旗幟、銘牌以及官方認可的任何標志。5.僅依據具體指引來拍攝靜態照片及錄制音頻或視頻。6.禁止利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場地舉行未經授權的示威活動。*以上行為準則適用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各項活動,包括會議、大會、招待會、科技活動、專家會議、研討會、展覽會、邊會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任何地方獨自或參與組織、主辦或贊助的
48、其他任何論壇,以及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場地內舉辦的任何活動或集會,無論是否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主辦或贊助。行為準則適用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活動的全體參與人員,即以任何身份出席(無論親自到場或采取線上形式)或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活動(包括活動布置或舉辦)的全體人員。參與人員以任何身份出席或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活動,視為同意遵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行為準則。行為準則是對其他相關政策、條例、規則和法律的補充,但不影響此類政策、條例、規則和法律的適用,包括管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活動舉辦場地的法律,以及任何適用的東道國協議。參與人員有義務遵守當地法律法規。根據公約第
49、七條第六款及正在適用的程序草案(FCCC/CP/1996/2)規定:任何在公約涉及的事項上有資格的國家或國際政府或非政府機構,UNFCCC 秘書處希望其作為觀察員出席締約方會議(在場至少三分之一的締約方反對的機構除外)。觀察員的接納和參與應遵守締約方會議通過的程序規則。申請所需提供如下文件:3.2.1 申請觀察員身份需提供的文件 成為觀察員的申請流程3.2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17不能提供必要文件的實體不被視為符合接納資格。符合標準的組織會被列入觀察員組織推薦名單。詳情請參考文件 FCCC/SBI/2004/5、FCCC/SBI/2004/10、FCCC/SBI/2020/INF
50、.8、FCCC/SBI/2022/10。需準備的文件要求1.申請信 1.簽署要求:申請信必須由組織負責人(即最高級別的官員)簽署。需提供負責人是最高級別官員的證明(例如,官方通信或網站公告)。如果申請組織是一所大學,申請信必須由校長/總長/校長簽署。2.確認遵守 UNFCCC 指南和政策:申請信需注明確認遵守 UNFCCC 的指南和政策。申請信模板可在您的 OAS 賬戶的上傳文件部分的項目 1 中找到。3.反歧視政策:建議在申請信中包含反歧視政策,例如:我確認我的組織絕不容忍任何形式的基于種族、年齡、宗教、性別、性取向或國籍的歧視。2.機構章程 簽署或認證的公司章程副本、章程文件、法規或憲法,
51、詳細說明了組織的授權、業務范圍和治理結構。1.文件應包括關于組織解散時資產處理、章程的修改信息。2.如果文件的法定宗旨目標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涵蓋的事項無關,請提交另一份由組織的治理機構(董事會、全體會議、執行委員會等)認可的官方文件(例如戰略計劃、決議或決定)。3.法人登記證組織注冊證明 需由機構總部所在國的政府簽發、蓋章、簽字 4.免稅資格證明 需由機構總部所在國的政府機構簽發、蓋章和簽字 5.審計報告 需提供近一年的財務審計報告,包括收入和支出的詳細信息 6.資金來源 需提供過去兩年所有捐贈者和其他資金來源的名單 7.年報或者其他能夠證明機構和應對氣候變化有關的材料 近兩年 8.機構在氣
52、候變化方面的合作伙伴或者參與的網絡 9.對于研究機構,包括大學,需提供機構具有學術獨立性或學術自由的證明文件 例如:第三方機構頒發的證書證明獨立性等*向UNFCCC申請觀察員身份,需要提交材料。UNFCCC 秘書處將評估上述材料(通常耗時一年以上)。對于經評估符合條件的機構,由秘書處向 COP 主席團推薦獲得臨時接納(預批準),以便機構注冊當年舉行的締約方大會。通常締約方大會的第一天將審議獲得臨時接納的觀察員機構名單。審議通過的觀察員機構收到秘書處通知被締約方大會接納申請獲得正式身份。所有申請必須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OAS 系 統 https:/oas.unfccc.in
53、t/oas 提交,不接受通過電子郵件或郵寄的申請。申請者需在 OAS 中上傳所需文件、輸入相關信息,并提交申請。狀態為“草稿”的申請將不會進入審批流程。有關OAS 的更多信息,請參閱 UNFCCC Online Admission System User Manual。3.2.2 申請成為觀察員的流程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18觀察員資格申請流程圖1.確認組織是否已經具備觀察員身份。如果您所在機構的總部已經是觀察員機構,無需申請。查詢觀察員名單,可參考 List of Admitted NGOs。2.仔細閱讀OAS用戶手冊。如有技術問題,請聯系 oasunfccc.int。3.準備
54、申請文件。申請只接受六種官方聯合國語言之一,包括:阿拉伯語、中文、3.2.3 申請前的準備工作 英語、法語、俄語和西班牙語。申請文件需使用以上任意一種語言。如果您的組織位于非聯合國官方語言的國家,必須提交原文及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的完整翻譯(必須經過認證)。4.提交申請后,審核員可能會在審核期內聯系申請人。申請人需確保申請使用的電子郵件地址是最新有效的,并定期檢查收件箱/垃圾郵件文件夾,保證溝通及時有效。申請 Q&A3.31.申請提交截止日期是什么,流程需要多1.申請提交截止日期是什么,流程需要多長時間?長時間?秘書處會持續接收申請,評估流程將視資源情況而定。2.機構是否需要為每次 UNFCCC
55、 會議申請觀察員身份?一旦獲得觀察員身份,無需重復申請。3.如申請機構已在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ECOSOC)或其他聯合國機構有觀察員身份,是否需重新向UNFCCC提交申請?是 的,UNFCCC 的 批 準 流 程 獨 立 于ECOSOC 或其他聯合國機構和組織的批準流程。4.如果申請不成功,可以重新申請成為UNFCCC 進程的觀察員嗎?如果您所在的機構符合觀察員資格,歡迎重新申請。5.如何修改機構聯絡人信息?修改聯系人信息,可與秘書處聯系:coolunfccc.int。了解有關觀察員資格的更多信息,請參閱 UNFCCC standard admission process for non-
56、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s)。*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19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會議之一,參會者涉及來自全球各級政府的官員,以及大量來自國際機構、民間組織和全球新聞媒體的代表。COP 主席國輪流由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中東歐、西歐及其他國家一共 5 個區域的國家擔任,會議的舉辦地在這些地區間輪換。COP 大會場地,通常分為藍區和綠區。藍區由 UNFCCC 管轄,主要進行氣候談判、邊會等會議活動,參會者需要持證(Badge)入場,參會名額由 UNFCCC 秘書處分配。綠區由主席國管轄,主要進行展覽和交流等活動,面向
57、公眾開放。藍區會議交流活動眾多,是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大多數 NGO 伙伴在藍區開展交流活動,因此,本資料主要介紹參與藍區活動的相關信息。在藍區,觀察員可以參加絕大部分的正式談判會議,包括全體大會、特定議程/議題的聯絡小組召集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會議,有觀察員發言機會。觀察員機構還可以申請在藍區舉辦邊會、新聞發布會,就關切的議題組織討論交流,發布重要的研究報告或合作事項,邀約媒體進行報道。UNFCCC 還提供小型展位(Booth)供觀察員機構申請,可用于展示機構的項目成果或主張的解決方案,其他形式創新并且能真正貢獻于氣候目標的活動也是受歡迎的。第四章 參加 COP 會議關于 COP 會場4.1注
58、冊參會名額及申請活動 4.2觀察員機構可通過線上注冊系統 Online Registration System(ORS),申請參會。秘書處會在大會開始前,在 UNFCCC(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網站上發布會議信息。觀察員機構聯系人(DCP)必須在截止日期前通過 ORS 系統提名和確認參會代表。ORS 系統的使用方法,可參考:ORS User Manual。4.2.1 注冊參會名額 只有通過已被準許參加締約方會議的非政府組織的指定聯系人向秘書處申報姓名的代表才能注冊參會并被派發名額。參與者必須準備好在聯合國官員或安保人員要求時核實身份。如參會者應年滿 16 歲,未滿 16 歲的參會者應在陪同人
59、員陪同下參會(陪同人員需年滿 21 歲)。觀察員機構不會為未成年人和陪同人員額外申請參會名額,其參會名額計算在機構名額數量內。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20申請名額時間表 會議開始前 3-4 個月 秘書處在 http:/unfccc.int/parties_and_observers/notifications/items/3153.php 上發布即將召開的會議通知,在線注冊系統即將開放。觀察員機構可通過在線注冊系統將參會者添加到其代表團中,提名參會者。會議開始前 2-3 個月 報名截止 報名截止后 2-3 周 秘書處將分配名額,以確定每個觀察員機構可以參加會議的人數。觀察員機構可以
60、在其分配的名額內更換參會人員,并確認參會者信息。秘書處確認參會者信息后,向參會者發送包含確認鏈接的參會確認郵件。參會者可鏈接下載參會確認信及簽證辦理等信息。會議前 1 天參會確認期結束。觀察員機構和已注冊的參會者仍可在此期間下載“參會確認信”?,F場注冊開放后 參與者需攜帶參會確認信、有效護照或國家認可的身份證件(帶照片)到場地,注冊參會,并領取參會證。為讓觀察員機構參與公約進程,秘書處在談判場館內提供邊會和展位空間,確保觀察員機構可以與締約方代表和其他參與者進行交流和互動。邊會和展覽數量將取決于會議的性質和會議期間可用資源的情況。4.2.2 邊會及展位申請邊會時間大約為 75-90 分鐘。邊會
61、場地通常配備有電腦、投影儀、屏幕、互聯網接入、講臺麥克風和手持麥克風。展覽攤位的地面空間通常為 2x2 米,配有海報墻、一張桌子或柜臺、兩把椅子和一個電源插座。具體設置可能因會議而異,細節將在每次會議開始前公布。有關邊會和展覽的更多信息,請訪問 Side Events and exhibits overview webpage。每個觀察員機構可通過邊會和展覽在線注冊 系 統 Side Events and Exhibits Online Registration System 免費申請 1 場邊會和1 個展位。UNFCCC 秘書處將對邊會和展位進行篩選。更多申請信息,請訪問 Side even
62、ts and exhibits application manual。C Team 與 pta 植物聯盟、生物圈三號在 COP28 藍區UNFCCC 共享會議室舉辦“運河城市:氣候變化風暴眼”主題邊會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21COP 29 邊會及展位申請時間表UNFCCC 為觀察員機構提供免費的新聞發布會場地。觀察員機構可發送申請表至pressconfunfccc.int 申請召開新聞發布會。申請會按先到先得的原則進行分配,如果請求的時間段已被預訂,可提供其他時間段的選擇。4.2.3 新聞發布會申請 新聞發布會服務時間為 09:00-18:00(最后發布時間為 17:30),每場
63、發布會時間為 30 分鐘。申請者須在預定日期前一天16:00 之前(當地時間)提出申請。新聞發布會一旦確認,UNFCCC 將盡量保留預訂檔期。發布會場地布置為劇院式座位,配有主桌、麥克風、筆記本電腦和投影儀。參與者需自備桌簽和口譯人員(如需要)。所有新聞發布會都會提供網絡直播。請注意,只有注冊參加會議的認證媒體才可參加發布會。聯合國氣候變化傳播團隊以及舉辦新聞發布會的代表團/組織的少數工作人員有權參加。締約方和聯合國氣候變化執行秘書將獲得申請優先權。*秘書處將保留隨時重新安排或取消邊會、重新分配或取消不符合要求的展覽的權利。由于邊會選擇的競爭性很高,如觀察員機構未按時舉辦邊會,秘書處將在邊會開
64、始 15 分鐘后宣布取消該場邊會。如觀察員機構未在所分配展覽時段的第一天布置展位,展位將提供給其他申請者。如果展覽是虛擬(線上)的:展示內容未在規定的截止日期前提交,虛擬展覽攤位將提供給其他申請者。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222018 年 12 月,民間氣候行動網絡(CCAN)在波蘭卡托維茲 COP24 發布中日韓煤炭報告4.3 Q&A 1.錯過了申請截止日期,是否可以提交邊會申請?可點擊 SEORS 主頁上的“申請加入候補名單【會議名稱】按鈕提交邊會和展覽申請,以進入候補名單。秘書處不保證候補名單申請會被確認。候補名單上的申請人將在被選定的邊會組織者/展覽商取消時接到通知。2.邊
65、會申請過程與展覽申請過程有何不同?雖然邊會和展覽的申請都是通過 SEORS 中的一個賬戶提交,但選擇和分配過程是獨立的。比如,邊會申請可能被拒絕,而展覽申請可能被確認。3.如果邊會和展位申請得到確認,是否可以增加參會名額?參與邊會和展位的人員,需持有參會名額才能參與活動。邊會或展覽申請得到確認并不意味著組織者代表團配額會增加。4.分配了邊會或展位時間,是否可以更改?可與其他邊會組織者聯系,并在 SEORS 賬戶中通知秘書處您的日期變更請求是否被接受。5.邊會可以申請同聲傳譯嗎?在會議開始前,秘書處會通知所有邊會組織者同聲傳譯設施的情況。但秘書處不能提供翻譯員。6.邊會可以進行直播嗎?在會議開始
66、前,秘書處會通知邊會組織者有關直播/網絡廣播和視頻錄制服務的可用性。如果會議提供了直播/網絡廣播服務,組織者無需申請直播服務。所有邊會默認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官方網站和/或 YouTube 進行直播。所有邊會的視頻錄制將保留在 YouTube 上供隨時觀看,可聯系 rm-teamunfccc.int 索取視頻鏈接。7.新聞發布會的直播視頻如何索???發布會結束后,可聯系 pressconfunfccc.int 索取視頻鏈接。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23減緩(Mitigation)指減少或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以減輕氣候變化的措施,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保護森林等。適
67、應(Adaptation)指調整自然或人類系統以應對實際或預期的氣候變化效應,減少損害或利用有利機會的過程。氣候資金(Climate Finance)用于支持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措施的資金來源,包括政府間的資助、私人投資和國際組織的支持。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s)締約方在巴黎協定下提交的氣候行動計劃,具體說明其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目標和措施。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2015 年在 COP21 上通過的一項國際條約,旨在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 2 攝氏度以內,并努力將升幅控制在 1.5
68、攝氏度以內。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負責評估氣候變化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為各國政府提供決策依據。氣候公正(Climate Justice)關注氣候變化的社會和倫理問題,強調對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弱勢群體的公平對待和支持。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指由于氣候變化影響而造成的不可逆轉的損失和無法恢復的損害,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低碳經濟(Low Carbon Economy)一種以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和高能源效率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旨在減少碳足跡和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變化
69、適應基金(Adaptation Fund)專門用于資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項目和計劃的國際基金。第五章 附錄氣候變化重要詞匯5.1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24國家氣候計劃(National Climate Plan)各國制定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策略和行動計劃,通常包括減緩和適應措施。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GST)全球盤點(GST)是巴黎協定框架下的重要機制之一,旨在定期評估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總體進展。全球適應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GGA)全球適應目標(GGA)是在巴黎協定框架下設立的,旨在增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影
70、響的能力和韌性。GGA 的核心內容包括:設定全球適應目標、指導適應行動、增強全球合作、評估適應進展、氣候資金和技術支持。機構英文名稱機構中文名稱1All China Environment Federation(ACEF)中華環保聯合會2Association of Former Diplomats of China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3Association of Sustainabl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Development(ASEED)臺灣永續生態工法發展協會4Beijing Forestry Society(BFS)北京林學會5Beijing Friends
71、 of Nature Charity Foundation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會6Beijing Green Finance Association(BGFA)北京綠色金融協會7Beijing Greenovation Hub for Public Welfare Development(G:HUB)北京綠研公益發展中心8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IT)北京理工大學9Beijing NGO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s北京市民間組織國際交流協會10Beijing Rongzhi Corporate Soc
72、ial Responsibility Institute北京融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院11Business Environment Council Ltd.(BEC)商界環保協會有限公司12C Team深圳市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13CarbonCare InnoLab Limited(CCIL)低碳想創坊14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中央財經大學15China Association for NGO Cooperation(CANGO)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16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
73、echnology(CAST)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的觀察員機構5.2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2517China Associ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中國循環經濟協會18China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Foundation(CBCGDF)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19China Chain Store&Franchise Association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China Chamber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CCOIC)中國國際商會21Chi
74、na Electricity Council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22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undation(CEPF)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23China Green Carbon Foundation(CGCF)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24China Meteological Service Association中國氣象服務協會25China National Sand Control and Desert Industry Society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26China New Energy Chamber of Commerce(CNECC)全國工商聯新
75、能源商會27China NGO Network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s(CNIE)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28China Renewable Energy Society(CRES)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29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 Center(CSTEC)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30China South Low Carbon Academy(CSLCA)中國南方低碳研究院31Chinese Peoples Association for Friendship with Foreign Countries(CPAF
76、FC)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32Chinese Renewable Energy Industry Association(CREIA)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33Civic Exchange思匯政策研究所34Coshare Environment山西科城能源環境創新研究院35CTCI Education Foundation(CTCIEF)財團法人中鼎教育基金會36Dalian Youth Public Welfare Development Promotion Association大連市青年公益事業發展促進會37Delta Electronics Foundation臺達電子文教
77、基金會38Duke Kunshan University杜克昆山大學39Environmental Quality Protection Foundation(EQPF)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40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EUCCC)中國歐盟商會41Foundation of Taiwan Industry Service(FTIS)臺灣產業服務基金會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2642Gansu Green Camel Bel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enter(Green Camel Be
78、ll)甘肅省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43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Geidco)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44Global Environmental Institute(GEI)北京朝陽區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45Global Village of Beijing(GVB)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46Green Council(GC)環保促進會47Green Inclusive Carbon Neutrality Center(GIC)蘇州高新區(虎丘區)綠普惠碳中和促進中心48Green
79、 Zhejiang(GZJ)綠色浙江49Greenriv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motion Association of Sichuan(Greenriver)四川省綠色江河環境保護促進會50Guangdong Low-Carbon Development Promotion Association廣東低碳發展促進會51Guangzhou County Yuexiu District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enter(CYCAN)廣州市越秀區科萊美特環境保護交流中心52Guangzhou Instit
80、ute of Energy Convers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53Guangzhou Vision Global Study Tour Center廣州悅成長青少年研學發展中心54Hangzhou Eco-Culture Association(HZECA)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55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HKBU)香港浸會大學56Hong Kong Climate Change Forum(HKCCF)香港氣候變化論壇57Hong Kong Peoples Council for Sustaina
81、ble Development Limited(HKPCSD)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58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ITRI)工業技術研究院59Innovation Center for Energy and Transportation(iCET)北京市朝陽區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60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ESD)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61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82、 Agricultur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IESEA CAAS)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62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IASSW)國際社會工作學校協會63Kadoorie Farm and Botanic Garden Corporation(KFBG)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64Macao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MEPI)澳門環境保護產業協會65Macau Envir
83、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ssociation(MAENS)澳門環境保護與管理協會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2766Maca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澳門環境保護學會67Mom Loves Taiwan Association媽媽氣候行動聯盟68National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NCSC)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69Operation Earth守望地球70Plant
84、 Technology Alliance(PTA)pta 植物聯盟71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RUC)中國人民大學72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in Shanxi(SXRCEE)山西省生態環境研究中心73Research Centr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CSD)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74Rock Environment and Energy Institute(REEI)磐之石環境與能源研究中心75Shan Shui Conservation C
85、enter(Shan Shui)山水自然保護中心76Shandong Socie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SSD)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研究會77Shanghai Minhang Distri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Service Center(SMDEPITSC)上海閔行區青悅環保信息技術服務中心78Shenzhen Mangrove Wetlands Conservation Foundation(MCF)深圳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79Shenzhen One Planet Foundation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80
86、Society of Entrepreneurs and Ecology Foundation(SEE Foundation)北京市企業家環?;饡?1South-South Global Assets and Technology Exchange(SS-GATE)南南全球技術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82Taiwan Carbon Capture Storage and Utilization Association臺灣碳捕獲儲存與利用協會83Taiwa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Energy(TISE)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84Taiwan Research Inst
87、itute(TRI)臺灣綜合研究院85Tele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Foundation(TTF)電訊暨智慧運輸科技發展基金會86The ADM Capital Foundation Limited(ADMCF)ADM 基金會87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ACCA 21)中國 21 世紀議程管理中心88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UHK)香港中文大學89The Conservancy Association(CA)長春社90The Inv
88、estment Association of China(IAC)中國投資協會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觀察到行動2891Tianda Institute天大研究院92Tsinghua University,Global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GCCI)清華大學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所93University of Hong Kong(HKU)香港大學94Vanke Foundation萬科公益基金會95Xiamen University(CCEER)廈門大學96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ZAFU)浙江農林大
89、學97Zhenjiang Green Sanshan Environmental Public Welfare Service Center鎮江市綠色三山環境公益服務中心說明:名單(截止到 2024 年 5 月)根據 UNFCCC 官方網站信息、行業伙伴指南文件等編譯、整理而成。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為提升企業和公眾對氣候危機的認知,推動中國企業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行動力,王石等企業領袖和環保公益人士于 2014 年在第二十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0)發起 C Team。2017 年 C Team 正式在深圳注冊為社會服務機構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C Team 圍繞伙伴關系搭建、行
90、業/企業賦能和影響力傳播三方面,打造中國企業展示和拓展氣候領導力的平臺。2018 年,C Team 聯合多家機構在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上共同發起中國企業氣候行動(CCCA),目前已有 77 個企業、行業協會和支持性機構加入。C Team 攜手合作伙伴通過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上組織中國企業日、設立解決方案館等活動,積極促進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展示中國企業實踐,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解決方案。在中國對雙碳人才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2023 年,C Team 推出“零碳加速度”項目,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構建輕量級線上培訓平臺,支撐重點行業和區域的氣候公正轉型和高效升級。萬科公益基金會萬科公益基金會是由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起,經國家民政部、國務院審核批準,于 2008 年成立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2017 年被認定為慈善組織。在新的五年戰略規劃(2023-2027 年)框架下,萬科公益基金會以“美美與共的未來家園”為愿景,實踐和傳播可持續社區理念?;饡斍熬劢固贾泻蜕鐓^先行探索與推廣、社區廢棄物管理瓶頸突破、中國氣候故事講述三大重點戰略模塊開展工作。編者:王冠麗、李宏超、楊培丹 2024 年 7 月本手冊出品機構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