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碳達峰碳中和藍皮書(2025年)(66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碳達峰碳中和藍皮書(2025年)(66頁).pdf(66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組 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綠色發展工作委員會 2025年3月 碳達峰碳中和藍皮書碳達峰碳中和藍皮書 (2022025 5 年年)版權聲明 本藍皮書版權屬于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組和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綠色發展工作委員會,并受法律保護。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藍皮書文字或者觀點的,應注明“來源: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組和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綠色發展工作委員會”。違反上述聲明者,編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參編單位(排名不分先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許繼集團有限公司、河鋼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盈碳
2、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格創東智科技有限公司、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北京泰爾英??萍加邢薰?、上海易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擎天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陜西能碳寶科技有限公司、中化能科碳資產運營有限公司、湖州新能源云碳中和研究院、上海智洋數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建誼集團、鯤鵬智慧健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徐工漢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旗云中天科技有限公司、羅克佳華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海華壹科技、中電科普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普天通信有限責任公司 1 前前 言言 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是一項跨領域、多維度的系統工程,涵
3、蓋戰略規劃、政策法規、技術創新與產業轉型等多重挑戰。自國家雙碳戰略實施以來,政產學研各界積極探索實踐,但整體進展滯后于預期,根源在于行業認知碎片化、實施路徑不清晰、落地抓手缺位究其根源,既有系統性知識圖譜的缺失,亦缺乏全景式行業洞察與可復用的方法論支撐。為此,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組聯合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綠色發展工作委員會,凝聚產業生態合力,組織30 余家企業和科研院所,系統梳理 2024 年前后國內外雙碳發展態勢,跟蹤政策動向與技術創新方向,提煉規律性認知,構建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體系化框架,為產業界提供可參考的行動坐標。本藍皮書作為雙碳領域階段性研究成果,雖經嚴謹編撰仍難免
4、疏漏,懇請各界不吝指正;文中數據皆引自政府官網、國際組織報告、相關企業年報、官方公告等公開披露的信息,因統計口徑差異或信息更新延遲可能存在一定誤差,尚祈各界同仁理解包涵。研究團隊將持續跟蹤產業動態,滾動更新研究成果,通過藍皮書版本迭代為雙碳進程注入持續動能。2 目 錄 版權聲明.1 前 言.2 一、綜述:碳達峰碳中和在探索中砥礪前行.1(一)國際雙碳戰略動態調整,氣候與政治經濟博弈交織.1(二)我國雙碳政策密集出臺,行業和地方積極探索.3(三)能源結構轉型深入推進,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穩步提升.6(四)全球最大碳市場運行平穩,市場活躍度有待提升.8(五)產品碳足跡倒逼制造業向新能源富集區轉移.9(
5、六)巨頭積極打造綠色低碳服務能力,謀求形成新優勢.10(七)我國新能源企業產能先進崢嶸初現,海外發展矚目.11(八)多舉措應對 AI 和大模型需求快速增長對能源的壓力.13(九)我國循環經濟仍需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亟待建立.14 二、場景:政府、行業、企業、公眾積極擁抱碳中和.16(一)各級政府多措并舉落實雙碳戰略.17(二)重點行業多環節技術創新驅動低碳轉型.19(三)能碳雙管打造零碳/近零碳園區.36(四)龍頭企業與發達地區引領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38(五)ESG 披露由選答題變必答題,重塑企業可持續發展范式.39(六)碳普惠機制創新,從行為量化到生態共建的全民低碳實踐.41 三、產業
6、: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技術產業蓄勢待發.42(一)新能源技術推動能源結構重大轉型.43(二)綠色材料和工藝驅動高耗能工業深度脫碳.45(三)數字化+AI 深度賦能制造業節能管碳.47(四)碳監測和碳計量領域產學研機構各顯其能.49(五)產品碳足跡專業技術服務體系加速構建.51(六)第三方 ESG 服務進入發展黃金期.53(七)碳市場和碳金融形成多元化服務格局.55(八)強化區域碳中和頂層設計統籌推進雙碳實施.57 四、展望:綠色低碳成為發展引擎和新質生產力典型代表.58(一)工業綠色化成為新型工業化破局的關鍵引擎.58(二)綠色低碳成為區域經濟競速的核心賽道.59(三)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相互促進
7、效應倍增.59(四)碳治理國際化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布局.60(五)產業低碳轉型正從局部優化升維至全鏈重構.60(六)負碳技術從補充選項躍升為碳中和時代戰略必爭之地.61 3 圖目錄 圖 1 省級雙化協同系統架構.18 圖 2 BIM 裝配式裝修示意圖.28 圖 3 A 股獨立 ESG 報告披露數量和披露率(數據來源:Wind).40 圖 4 A 股按行業獨立 ESG 報告披露率(數據來源:Wind).40 圖 5 A 股上市公司 Wind ESG 評級分布(數據來源:Wind).55 表目錄 表 1 2024 年全局性主要雙碳政策列表.3 表 2 2024 年部委聯合制定主要實施方案、意見列表
8、.4 表 3 雙碳最佳實踐能效標桿示范廠.23 4 一、綜述:碳達峰碳中和在探索中砥礪前行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承壓,邁入深度調整與結構性變革交織的新周期??沙掷m發展理念加速重構全球治理體系,氣候行動躍升為多邊議程的核心命題。傳統能源系統面臨供需矛盾加劇與氣候危機持續升級的雙重挑戰,綠色低碳轉型成為國際共識性突圍方向。本章通過全景掃描全球雙碳政策演進、技術迭代、產業重構及市場博弈,聚焦前沿熱點并剖析底層邏輯,為應對變局提供系統性洞察。(一)(一)國際雙碳戰略動態調整,氣候與政治經濟博弈交織國際雙碳戰略動態調整,氣候與政治經濟博弈交織 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各國加速氣候治理升級。IPCC(聯合國氣候機構
9、)第六次評估報告(2023)指出,全球溫升已達 1.1C 以上,極端天氣經濟損失年均超3000 億美元,迫使各國進入減碳政策“超頻升級”周期。歐盟通過凈零工業法案明確 2040 年減排 90%目標,并計劃在 2025 年審議是否提升至 95%,同步要求航運業 2030 年使用可持續燃料占比達 6%;日本修訂綠色轉型推進戰略,計劃通過碳循環冶金技術實現鋼鐵業 2050 年碳中和,并發行 20 萬億日元轉型債券支持傳統產業升級;加拿大碳管理戰略計劃 2035 年通過 CCUS 技術實現年封存 1500 萬噸 CO2,并設立 50 億加元基金支持碳捕集商業化;這一輪全球政策迭代表明,碳中和競賽已從減
10、排目標比拼轉向負碳技術主導權爭奪,各國正通過立法強制、資本杠桿與產業聯盟構建新型氣候治理壁壘,重塑全球經濟秩序。雙碳政策加碼實施促進全球新能源產業高速發展。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報告顯示,2024 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突破 2.4 萬億美元(約為化石能源投資的 2.5 倍),技術突破與地緣博弈雙重驅動下,各國競速布局未來能源主權:美國以通脹削減法案升級版為杠桿,向 18 個州的 32 個新能源項目追加 50 億美元撥款,重點支持固態電池、鈣鈦礦光伏等前沿技術產業化,構建本土化供應鏈并創造 1.8 萬個高技能崗位;德國實施 國家氫能戰略 2.0,將 2030 年電解氫目標從 1
11、0GW 上調至 15GW,投入 150 億歐元建設輸氫管網并啟動全球首個工業級“綠氫期貨”市場;日本通過藍色能源法案加速漂浮式海上風電商業化,2024 年投運全球最大 16MW 樣機并設立 20 億美元專項基金突破葉片材料技術,目標 2035 年裝機達 30GW;中國則以“沙戈荒”大基地、深遠海風電等超級工程為牽引,2024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超350GW(占全球新增60%),1 風光發電量占比突破 17.5%,全產業鏈就業規模逾 500 萬人。這一輪以“綠電替代-負碳技術-循環經濟”為內核的產業爆發,正重塑全球能源地緣格局并為碳中和進程注入確定性動能。地緣政治博弈與經濟復蘇壓力引發全球碳中和
12、進程震蕩。2024 年多國政策呈現戰略回擺:美國特朗普政府重啟后簽署美國能源獨立行政令,正式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程序(需一年過渡期),并凍結清潔電力計劃等 15 項減排法規,導致其 2030 年減排目標從 50%下調至 35%;歐盟受能源安全焦慮加劇影響,德國聯邦議院否決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2035 年 100%綠電目標落空),轉而通過煤電應急法案延長 12 座燃煤電廠運營至 2038 年,荷蘭批準新建 4座 LNG 接收站并放寬天然氣田開采限制;英國將燃氣鍋爐淘汰期限從 2035 年延至 2040 年,同步削減電動汽車購置補貼;澳大利亞發布關鍵礦產戰略大幅放寬煤礦審批,2024 年煤炭出口量逆勢
13、增長 8.2%,可再生能源投資占比跌至能源總預算的 19%。這種集體性政策倒退已產生連鎖反應全球碳價體系出現割裂,發展中國家清潔技術引進進程延緩,國際氣候治理陷入“高承諾-低執行”的信任危機。深層次矛盾在于,碳中和目標與短期經濟利益的結構性沖突在能源通脹周期中被急劇放大,政治短視正侵蝕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奠定的多邊協作根基。歐美綠色貿易壁壘加速升級,對中國高碳產業鏈形成系統性壓制。歐美綠色貿易壁壘加速升級,對中國高碳產業鏈形成系統性壓制。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實施細則于 2024 年 6 月更新,將碳足跡聲明門檻提前至 2025年 1 月(原 2025 年 8 月),并新增“電池關鍵原材料供應鏈 E
14、SG 盡職調查”條款,要求 2028 年前鋰、鈷等材料 70%來自經認證的低碳礦區(中國當前占比不足 30%);碳關稅(CBAM)過渡期于 2024 年 12 月結束前,歐盟議會通過修正案,將征收范圍從鋼鐵、鋁等 6 類擴展至機械部件(含電機、齒輪箱)、合成氨及部分塑料制品,并設定 2027 年出口產品隱含碳排放量不得高于歐盟同類產品 15%的硬性約束,中國鋼鐵企業為達標需額外承擔每噸 120 歐元(當前中歐碳價差約85 歐元)的成本溢價,預計對歐出口份額將縮減 20%-30%。美國 清潔競爭法案(CCA)雖未正式立法,但 2024 年 10 月美商務部啟動“氣候傾銷調查”,對中國光伏組件、電
15、解鋁等產品征收臨時性“碳邊境調節費”(稅率 4.6%-7.2%),并聯合 G7 國家推進“碳俱樂部”認證互認,進一步擠壓中國高碳產品國際市場 2 空間。深層沖擊在于,中國出口導向型產業被迫加速“綠色斷鏈”頭部企業三年內需投入至少 8%營收用于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而中小型供應商因無力承擔核查成本面臨訂單流失。此輪博弈標志著全球貿易規則從“關稅壁壘”向“碳壁壘”的范式遷移,倒逼中國制造向“零碳競爭力”躍遷。(二)(二)我國雙碳政策密集出臺我國雙碳政策密集出臺,行業和地方積極探索行業和地方積極探索 雙碳政策體系加速構建,全面助力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發展。在國務院統籌引領下,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
16、工信部、住建部等多部門協同發力,央地聯動形成政策矩陣,圍繞雙碳戰略縱深推進,構建起多維立體的政策框架。立足經濟社會系統性綠色變革,通過健全碳排放雙控制度、強化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等創新機制,加速構建資源集約型空間格局、培育綠色低碳產業體系、革新清潔化生產模式和倡導簡約適度生活方式,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向更深層次、更廣維度邁進。表 1 2024年全局性主要雙碳政策列表 時間 相關政策 主要內容 2024年3月 國務院印發 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 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四大行動,大力促進先進設備生產應用,推動先進產能比重持續提升,推動高質量耐用消費
17、品更多進入居民生活,暢通資源循環利用鏈條,大幅提高國民經濟循環質量和水平。2024年7月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了 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 指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分階段提出了 2030、2035年發展目標。2024年8月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 要求將碳排放指標及相關要求納入國家規劃,明確了“十五五”時期要建立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強調要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2024年8月底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九個部門印發 數字化綠色化協
18、同轉型發展實施指南 提出了“323”總體框架,指出要發揮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三類主體作用,加快數字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和以數字技術賦能九個重點領域的綠色化轉型的兩大發力方向,要積極開展雙化協同基礎能力、融合技術體系、融合產業體系三方面布局。3 部委形成政策合力,系統部署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工作。協同增效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任務舉措,2024 年初,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對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出戰略部署,要求開展多領域、多層次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隨后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相關舉措和安排。此后,生態環境部、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
19、政部等多個國家部委紛紛聯合制定政策,部署了源頭防控、突出重點領域、開展模式創新、優化環境治理等任務分工,從監管、制度、標準、能力方面形成合力,系統推進減污降碳擴綠增效相關領域工作落實。表 2 2024 年部委聯合制定主要實施方案、意見列表 時間 相關政策 主要內容 2024年7月 生態環境部、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 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 為加強碳足跡的管理,2024 年 6 月等多部門聯合印發,拓展推廣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推動重點行業企業先行先試,形成推廣產品碳足跡合力和共建、共擔、共享工作格局。2024年8月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財政部等多部委印發 關于統籌節能降碳和回收利用
20、 加快重點領域產品設備更新改造的指導意見 統籌節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點領域產品設備更新改造,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擴大有效投資和消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2024年8月 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 提出要發布產品碳足跡量化要求通則國家標準,統一具體產品的碳足跡核算原則、核算方法、數據質量等要求,加快研制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等產品碳足跡國家標準,服務外貿出口新優勢,同時開展電子電器、塑料、建材等重點產品碳足跡標準研制等。2024年9月 市場監管總局等四部門
21、印發 關于開展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工作的通知 通過開展試點,引導政府、行業、企業等各層級力量廣泛參與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工作。優先聚焦市場需求迫切、外貿壓力嚴峻、減排貢獻突出、數據收集完整、產業鏈供應鏈帶動明顯的鋰電池、光伏產品、鋼鐵、紡織品、電子電器、輪胎、水泥、電解鋁、尿素、磷銨、木制品等產品。重點行業政策走深走實,廣泛賦能核心領域深度脫碳。在能源電力領域,關 4 于加強電網調峰儲能和智能化調度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綠色電力證書與節能降碳政策銜接 大力促進非化石能源消費的通知等一批政策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深入推進能源消費革命。在工業制造業領域,2023-202
22、4 年,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關于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暫行辦法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紛紛出臺,在印染、紡織、煉油、鍋爐、合成氨、電石等行業制定了轉型升級實施方案、規范條件,在銅冶煉、鉛冶煉、電解錳、燒堿、聚氯乙烯行業搭建了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出臺了石化、鋼鐵、建材、有色、汽車、機械、電力設備、輕工業等系列性穩增長工作方案,工業制造業領域雙碳政策、標準、評價得到深化細化。涉碳產業政策推陳出新,助力綠色發展增收增效。通過健全林草碳匯計量監測評估體系,積極推進海洋碳匯標準體系建設,制定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等政策合力,促進
23、生態碳匯基礎不斷夯實。在綠色金融領域,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未來 5 年內基本建成國際領先的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體系,金融基礎設施、環境信息披露、風險管理、金融產品和市場、政策支持體系及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不斷健全。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簡稱碳市場)建設方面,國務院于 2024 年 5 月頒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明確了碳市場監督管理體制、構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基本制度框架、防范和懲處碳排放數據造假行為等內容,為保障全國碳市場健康運行提供法律依據。先進適用性雙碳技術得到政策支持,綠色低碳創新機制持續完善。為進一步推動和落實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大力支持先進低
24、碳技術宣傳推廣應用,科技部等相關部委聯合制定了 國家重點低碳技術征集推廣實施方案,明確征集和推廣 5 大重點方向 16 類低碳技術,包括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工業等重點領域降碳、儲碳固碳、數智賦能、非二氧化碳減排等技術類型。此外,發改委統籌組織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公布首批 47 個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正式啟動第二批示范項目申報工作;發布國家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目錄,建立了“十四五”能源科技規劃實施監測項目庫,第一批入庫項目超過 700項,進一步加速綠色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步伐。區域試點路徑逐漸清晰,打造多類型綠色發展樣板。近年來,各地區積極出 5 臺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各部委
25、通過試點示范,引導地區探索雙碳實施路徑,扎實推進本地區綠色低碳發展。2022 年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委選擇張家口市、深圳市、拉薩市等 10 個地區作為雙化協同(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綜合試點。國家發展改革委在 2023 年組織開展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確定首批 35 個試點城市和園區,為全國提供了一批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2024年 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首批 21個城市、43個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名單,銜接污染防治攻堅任務。此外國家發展改革委與河北省聯合部署推進雄安新區低碳試點建設,提出雄安新區 2030 年、2035 年和本世紀中葉綠色化建設目標,從構建現代產業
26、體系、打造低碳安全能源體系等 9 方面提出形成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等 30 項重點任務。(三)(三)能源結構轉型深入推進能源結構轉型深入推進,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穩步提升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穩步提升 我國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質量和效率效益進一步提升。根據國家能源局信息,截至 2024 年 12 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 33.49 億 KW,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8.87億KW,同比增長45.2%,風電裝機容量約5.21億KW,同比增長 18.0%。我國新能源裝機累計已超過 12 億 KW,提前實現“2030 碳達峰”新能源裝機的承諾目標。新能源云(又稱新型能源數字經濟平臺)作
27、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國家級資源優化配置平臺,自 2020 年 1 月投運以來,有力推動了新能源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一是實現了風光新能源、新型儲能和常規電源項目全流程一站式線上接網服務,將新能源項目的接網效率提升了 3倍以上;二是解決了長期困擾新能源行業發展的補貼資金全流程核查和發放難題,消除了新能源行業發展的金融風險;三是通過全域省間協同開展消納計算,有效解決了各省年度計劃和中長期新能源開發規模的問題,避免了新能源資源的過度配置和閑置問題。我國能源轉型路徑和關鍵舉措進一步明確。自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戰略目標提出以來,在新能源領域,我國 2021-2030年規劃布局了超過 6.7億 KW的
28、新能源裝機容量。電網公司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按照國家關于開展風電和光伏發電資源普查試點工作的通知 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 年)配電網高質量發展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7年)等一系列政策要求,我國 2024-2030年將進入省市縣鄉級新型電力系統試點示范和 6 應用推廣的高峰期。同時,“風光儲制氫氨醇一體化”項目的可行性日益凸顯,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要求正在內蒙古、吉林、遼寧、黑龍江、新疆、甘肅、寧夏等新能源富集省區,以“風光儲制氫”“風光儲制氫氨醇一體化項目”的形式加快布局,成為消納新能源和新型綠色能源生產的新賽道。我國新能源裝備創新
29、能力和全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新能源裝機規模的快速增長帶動新能源裝備技術、質量、成本、數字化和競爭力的提升。在風電領域,根據 Wood Mackenzie(伍德麥肯茲)的統計,2023 年全球 15 大整機企業中有 10家中國企業,10 家企業裝機容量合計 75.2GW,約占全球總裝機 114.5GW 的 65.67%,前三家分別是金風科技、遠景能源、運達股份。我國陸上風機的單機容量已達15MW,葉片長度約 131m、輪轂中心高度約 180m,海上風機的認證單機容量已達25MW,葉片長度超過 150m。在光伏領域,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發布的 2024 年可再生能源容量統計報告(R
30、enewable CapacityStatistics 2024),2023 年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量新增345.5GW,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216.88GW,占同期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容量的 62.77%。全球光伏組件出貨前 10 名均為中國企業,前三名依次為晶科能源(78.52GW)、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我國終端清潔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日益多樣化。新能源的快速增長推動了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的穩步提升。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2 年、2023 年,我國風電發電量分別為 7624 億 kWh、8858 億 kWh,太陽能發電量分別為 4276 億 kWh、5833 億 kWh,風電和光伏發電量全年占比分
31、別為 13.6%、15.8%。在能源消費端,“十四五”國家政策大力推進“千家萬戶沐光行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等,“光伏+”應用場景呈現爆發性增長,集中式光伏有農光互補、牧光互補、漁光互補、林光互補等應用場景,分布式光伏有居民/公共機構/工廠屋頂、高速公路、地鐵、機場、港口碼頭、大數據中心、加油站、通訊基站、充電樁、冷庫等應用場景,鄉村風電正呈現快速試點和增長態勢。以新能源為核心的“源網荷儲一體化”、微能網、虛擬電廠、“風光儲制氫”、“風光儲制氫氨醇一體化”等新能源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正加快推動能源消費革命的躍升式發展。7 (四)(四)全球最大碳市場運行平穩全球最大碳市場運行平穩,市場活躍度有待
32、提升市場活躍度有待提升 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成為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碳交易體系。2024 年,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共計 2096 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52 億噸。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 6.3 億噸,累計成交額 430.33 億元;市場運行質效顯著提升,全年配額成交量 1.89 億噸,成交額 181.14 億元創歷史新高,碳價穩定在 69-106 元/噸區間。2024 年 9 月,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將水泥、鋼鐵、電解鋁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33、管理,新增重點排放單位約 1500 家,覆蓋排放量新增加約 30 億噸。由此,我國碳市場年覆蓋量將達到 80 億噸以上,全球最大碳交易體系的規模優勢進一步凸顯。中國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市場重啟。CCER 是對碳市場的重要補充,企業可以更自由地選擇碳排放權或者 CCER 項目進行碳配額清繳。CCER 市場在2024 年 1 月 22 日正式重啟,標志著中國碳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各類企業都有機會參與,國內碳市場活躍度將進一步提升,碳定價效率也將有所提高,同時有利于促進清潔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減排項目發展,進而推動低碳技術進一步更新升級,因為 CCER 為這些減排項目提供了更多
34、市場激勵和資金支持渠道。未來全國 CCER 市場規模有可能爆發,CCER 價格預期呈現上漲態勢,并有望與國際碳市場接軌,參與國際碳信用交易,同時吸引更多國際資金支持中國雙碳建設。中國碳期貨市場發展空間廣闊。歐盟碳期貨市場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交易量十分可觀。以歐盟碳排放許可(EUA)期貨為例,在活躍交易時段,日均交易量可達數百萬份合約,年交易額占全球碳衍生品交易量的 80%以上。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規模相較于歐盟市場較小,但其碳期貨交易量也較為穩定。我國目前已上市 143 個期貨期權品種,廣泛覆蓋農產品、金屬、能源、化工、建材、航運、金融等國民經濟主要領域,品種向新能源、新材料領域拓展
35、。雖然尚未正式推出全國性的碳期貨產品,但隨著碳現貨市場逐步成熟,市場擴容和政策支持為碳期貨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碳期貨市場空間廣闊。全球碳市場互聯互通雖是大勢所趨,但實現路徑仍面臨結構性障礙。當前各 8 國碳配額分配機制(如歐盟以拍賣為主、中國初期以免費分配為主)、交易規則體系(覆蓋行業范圍、價格調控機制、懲罰力度等)以及碳信用認證標準(如 CDM、VCS、CCER 等)存在顯著差異,加之碳數據監測技術水平和監管嚴格程度參差不齊,導致跨境交易中存在數據可信度不足、市場公平性與有效性受損等問題。為此亟須推進全球互認的碳交易標準體系建設,重點建立統一的碳排放核算、報告與核查(MRV)標準框架,強化
36、數據準確性與國際可比性基礎;同時通過跨區域碳交易平臺鏈接與合作機制創新,逐步將更多行業和地區納入協同體系,最終實現碳資產在全球市場的自由流通和高效配置。(五)(五)產品碳足跡倒逼制造業向新能源富集區轉移產品碳足跡倒逼制造業向新能源富集區轉移 地方新興產業支持政策吸引,疊加歐美等“碳關稅”政策影響,促使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加快向新能源資源富集和裝機高增長地區轉移。為加快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和綠色產業發展,發揮本地區資源優勢,地方政府按照“省/直轄市/自治區碳達峰實施方案”要求,加快推動新能源資源的規劃和開發利用,同時按照產業鏈布局要求,加快支持裝備制造業產能基地建設。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青
37、海、新疆、寧夏、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省份借助陸地和海洋新能源資源優勢,在風電、光伏、動力電池、儲能等產業鏈政策支持下,為行業龍頭企業產能基地新增布局提供了良好的依據,也為地方政府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和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夯實了基礎。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步伐。擁有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是制造強國的重要標志,綠色化和低碳化是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的共性訴求。2022-2024年,國家先后兩批公布了 80家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含集成電路)、航空航天、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現代農機裝備、安全應急裝備、高端裝備、新材料(含超導材料)、新能源、家電、
38、紡織服裝、食品、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裝備等領域。依托集群產業鏈供應鏈建立統一完善的區域綠色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體系,依托集群內企業供應鏈耦合關系,聯合實施綠色低碳升級改造,針對共性工藝環節探索建立高標準綠色工廠、零碳工廠,系統性提升集群綠色發展水平;集群可以根據產業鏈上下游生產過程用能特點,9 建設產品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和新型能源綜合供應系統,實現集群規?;瘧镁G電、綠氫、綠色甲醇等,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有效降低產品碳足跡。新能源富集區促進新型綠色能源產業發展。一方面,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加快新建生產基地,帶動本地相關產業鏈布局、零碳產業園區建設和零碳產業聚集區發展;另一方面,“風光儲制氫”“風
39、光儲制氫氨醇一體化”模式帶動綠氫、綠氨、綠色甲醇、可持續航空燃料等新型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為大規模新能源開發和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奠定了基礎。2022 年 4 月,遠景能源在鄂爾多斯打造了全球首個真正落地的零碳產業園,基于風電、光伏、儲能、綠氫相結合的能源島,使園區 80%能源由本地風電、光伏直供,20%與電網進行綠電交易,從而實現 100%綠色零碳能源供給,該園區也成為風光儲氫綠色新工業產業聚集區?;诹闾籍a業園模式,遠景在赤峰投資建設了全球首個商業化運營的百萬噸級綠色氫氨項目,2024 年 3 月,項目第一階段 30 萬噸綠色氫氨首期工程已經順利投產。(六)(六)巨頭積極打造綠色低碳服務能力巨頭
40、積極打造綠色低碳服務能力,謀求形成新優勢謀求形成新優勢 國際巨頭正通過低碳技術研發和長期投資推動氣候行動。以馬士基為例,其于 2023 年推出全球首艘綠色甲醇動力集裝箱船“Laura Maersk”,并通過船體優化與能效管理持續降低船隊碳強度,2023 年較 2008 年基準下降近 50%。亞馬遜則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加速布局,截至 2023 年底已啟動 500 余個風能和太陽能項目,目標在 2025 年前實現 100%可再生能源供電;同時承諾到 2030 年實現設備包裝 100%可回收,并逐步確保包裝木纖維來自合理管理森林或可回收資源。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為實現凈零目標,全球需在 2030 年前
41、將年碳捕集量提升至 13 億噸,并在 2040 年進一步擴大至數十億噸級別,當前領先企業的實踐為行業轉型提供了重要參考。國內制造業龍頭立足產業根基,開辟綠色增長新賽道。河鋼集團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戰略核心,創新提出“人、鋼鐵、環境和諧共生”發展理念,構建“1+1+5”綠色低碳管理體系,自 2013 年起率先推進從大規模廠區綜合治理、創建世界最清潔工廠到產能區位優化的系統性變革,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在行業率先發布低碳發展行動計劃,形成“6+2”低碳技術路線圖,建成全球首例氫冶 金示范工程。在此基礎上,發布“6+6+5”低碳鋼、綠鋼及近零碳排鋼產品 10 矩陣,集成節能、減污、降碳、循環與
42、協同管理能力,構建覆蓋生產全鏈的綠色解決方案,為鋼鐵行業提供可復制的低碳轉型路徑,同時通過技術標準輸出、產業鏈 協同及跨領域聯盟共建,賦能上下游超百家企業,樹立“內生轉型驅動外生賦能”的產研融合典范。TCL集團依托深厚制造基因,戰略孵化成立格創東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基于多智能體 AI 架構的能碳垂直領域大模型“企業能碳大腦平臺”,以數字化驅動雙碳轉型。該系統對內實現 TCL旗下 20余家工廠的能碳數字化管理全覆蓋,對外輸出至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 20 多個行業,服務超過 60家制造企業,形成“內生實踐-技術沉淀-跨業賦能”的閉環,成為傳統制造業巨頭以科技創新布局雙碳賽道的標桿范式。國內數
43、字行業巨頭降低自身能耗,共建綠色低碳產業鏈。騰訊以 2030 年全面碳中和為目標,加速推進清潔能源替代。2023 年自發新能源裝機量超 32MW,2024 年綠電簽約目標 16 億度,目前自有數據中心綠電占比 55%,自建園區綠電覆蓋率達 74%。華為聚焦技術創新與產業鏈牽引,其數據中心 7 大低碳技術(模塊化 UPS、間接蒸發冷卻等)入選 2024 年工信部節能目錄,其中愛爾蘭某數據中心采用間接蒸發冷卻方案實現 PUE 1.15,深圳港數據中心通過智能微模塊與iCooling 技術提升能效 25%;同時以綠色采購規則驅動供應商碳強度年均下降超5%,實現供應鏈碳足跡透明化管理。中國移動則通過基
44、站深度休眠技術降低設備滿載功耗 20%,并與華為聯合打造“5G+工業互聯網”標桿項目:在湖南華菱湘鋼“5G+智慧工廠”中,依托云網融合技術使生產效率提升 30%、良品率與能效同步優化;廣西柳鋼智慧鋼鐵、四川攀鋼智慧礦山等案例進一步驗證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驅動效應。(七)(七)我國新能源企業產能先進崢嶸初現,海外發展矚目我國新能源企業產能先進崢嶸初現,海外發展矚目 我國新能源企業強鏈補鏈延鏈投資帶來產業競爭優勢和全產業鏈成本優勢。為加快落實能源轉型和服務氣候目標,我國新能源裝機年度新增規模連續幾年占據全球新增裝機的主導地位。根據能源研究院 2024 年 9 月發布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截至
45、2023年,中國新能源裝機全球占比達到 43.18%;2023年中國新增新能源裝機全球占比達 63.38%;中國仍然是全球清潔技術供應鏈投資的最大貢獻者(38%),投資額高達 6760億美元左右,歐盟和美國分別約為 3400億美元 11 和 3030 億美元。中國已在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鏈、陸海風電產業鏈等裝備中占據主導地位。2023 年中國風機全球供貨占比超過 60%,光伏組件供貨全球占比達到 84.6%,動力電池全球供貨占比超過 50%,新型儲能呈現爆發式增長,新增規模約 2260萬千瓦,是 2022年末新型儲能規模的 2.6倍。2024年 6月,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發布 中國可再生能源工程
46、造價管理報告 2023年度 顯示,2023年,我國陸上風電項目平均單位造價約 4500元/kW、海上風電項目平均單位造價在950014000元/kW區間、集中式光伏電站項目平均單位造價約為3900元/kW,我國新能源場站建設成本全球競爭優勢明顯。我國光伏風電儲能企業繼續夯實全球生產鏈布局優勢。積極應對歐美碳關稅等綠色貿易壁壘政策,我國光伏、動力電池、儲能系統等企業加快歐美等海外產業布局。目前,在光伏發電設備產業鏈領域,隆基綠能、天合光能等在海外已開展生產和運營;在動力電池設備產業鏈領域,遠景動力、寧德時代等均在海外開展生產基地布局;在風電設備產業鏈領域,由于受歐美地緣政治和貿易政策影響,中國風
47、電企業對歐美產能布局持謹慎態度,目前中國企業已在印度、巴西投產了整機總裝、葉片以及齒輪箱的屬地化工廠。我國風光儲產品升級換代加快,技術優勢凸顯。我國風電、光伏、動力電池企業升級換代步伐加快,大容量陸上風機、海上風機、風機核心部件、光伏TOPCon電池組件、光伏 BC電池組件、鈣鈦礦電池組件、新型動力電池、儲能、固態電池等產業升級和技術發展邁入快車道。一是陸海風機容量和技術不斷突破,國內風機第一梯隊基本實現 10MW陸上風機批量供貨,三一重能等 15-16MW陸上風機進入示范階段,金風科技、東方風電、明陽智能、電氣風電等紛紛進入 18-25MW海上風機示范階段;二是光伏產業材料與制造端,綠色低能
48、耗替代高能耗,光伏 N 型技術成為主流,以電池環節的 N 型主流技術為代表,催生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強的發電可靠性、更加綠色低碳的光伏產品;三是新能源裝備企業在風電、光伏、動力電池、儲能、固態電池等生產領域全面推廣智能制造、5G、工業互聯網平臺和綠色制造融合,企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價等級持續提升。新能源產業鏈全球合作是全球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關鍵。2023 年10 月,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100多家中外風電企業代表與多個行業組織共同簽署并發布了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宣言,致力于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 12 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推動全球風電高質量發展。一是
49、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全球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支撐,中國風電產業鏈供應鏈高度國際化,眾多國際知名企業參與其中,中國產業鏈為全球產業鏈的發展奠定高質量的基礎;二是要實現本世界末地球溫升控制在 1.5以內,全球新能源裝機必須在 2023 年的基礎上每年新增 3 倍以上的容量;三是我國加快推進綠色能源合作,為“一帶一路”國家能源綠色轉型和碳中和目標實現提供了獨有的優勢力量,特別是隨著“風光儲制氫”“風光儲制氫氨醇一體化”經濟性和商業化進展加快,將為世界構建綠色氫氨醇等新型能源消費體系提供中國的解決方案。(八)(八)多舉措應對多舉措應對 AI 和大模型需求快速增長對能源的壓力和大模型需求快速增長對能
50、源的壓力 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正消耗著越來越多的電力和水資源,產生著越來越多的碳排放。人工智能產業呈現出應用場景多元化拓展、數據體量爆發式增長、模型參數指數級增加的發展態勢,對能源的高需求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數據中心和大模型訓練中。例如,ChatGPT-3 單次訓練需要消耗約 1287MWh電力,相當于 43800 個家庭一天的用電量1,在此過程中約產生 550 噸的碳排放,約等于 8 輛普通汽油乘用車 20 年的碳排放量。據預測到 2030 年,中國智算中心年用電量在 0.6-1.3 萬億度,約占當年全社會用電量的 5%-10%,智算帶來的新增用電占全社會新增用電的 27%以上
51、2。國家最新出臺的一系列降碳低碳專項計劃,將數據中心與煤電、鋼鐵等傳統重點用能行業一同納入并同期發布,凸顯了數據中心在能耗管控與綠色發展方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全球 AI 巨頭通過“清潔能源直供+智能調度”策略應對算力基礎設施的能耗挑戰,以綠電并網與分布式能源互補推動數據中心綠色轉型。谷歌在其 100%電氣化的 Bay View 園區部署地源熱泵與 7MW 屋頂太陽能系統(覆蓋 9 萬塊光伏板),實現建筑級清潔供能;亞馬遜 AWS 于 2024 年 3 月與 Constellation Energy達成協議,在賓夕法尼亞州 Susquehanna 核電站旁建設數據中心,分階段采購960MW 核能
52、電力以保障零碳基載電力;微軟則聯手布魯克菲爾德簽署全球最大規模企業可再生能源協議,計劃至 2030 年在歐美投建 10.5GW 風光項目,年均減碳1 The“No-Excuse”Frameworkto Accelerate the Path to Net-Zero Manufacturing and Value Chains。2 AI 改變能源,未盡研究,2024 年 8 月 13 500 萬噸,同步研發 AI 驅動的智能電網調度技術優化綠電消納效率,形成從能源源頭到算力負載的全鏈條低碳閉環。我國高度重視發展綠色供能和綠色算力。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解決 AI能耗問題的長遠之計。發展太陽能光伏
53、、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將其應用于數據中心供電,是減少對傳統能源依賴的有效途徑。一些公司甚至考慮在小型核電站內部署數據中心,以直接采購清潔能源。我國“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以來,在全國 8個算力樞紐節點,數據中心集群建設穩步推進。寧夏、甘肅、河北、內蒙古、貴州、廣東等國家級算力樞紐節點充分利用地域能源的差異化優勢,積極推動智算中心引入風能、太陽能、氫能等新能源,協同發展綠色供能和綠色算力。然而,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由于其間歇性特征,常常導致發電功率波動較大。因此,未來智算中心將建立智能儲能系統,以平衡新能源發電的負荷。這一舉措不僅能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還將促使新能源行業在輸電、儲能和能源回收利用
54、等多個環節實現產業升級與發展。業界正從算法革新、硬件升級、算力協同三向發力破解智算能耗難題。以算法與架構優化為先導,通過混合精度訓練框架、內存優化、負載均衡策略及硬件利用率提升等綜合手段降低算力需求,如深度求索(DeepSeek)2024 年數據顯示,其大模型在性能對標行業標桿的同時,訓練耗時壓縮至 10%以內、算力資源消耗減少 90%,綜合訓練成本僅為傳統模式的 1%,印證算法級優化的巨大節能潛力;細分領域則傾向采用特定任務小模型(SLMs),以輕量化架構實現同等精度下能耗倍降。與此同時,硬件能效革命同步推進阿里倚天 710芯片通過架構迭代實現單位算力功耗銳減 60%,英偉達 Grace C
55、PU Superchip 較傳統方案省電 50%,超維計算、存內計算等新型范式亦為低功耗 AI 芯片奠定基礎。算力資源布局層面,云計算與邊緣計算的協同調度正成為主流,運營商與云服務商基于新能源富集區構建分布式算力網絡,通過任務就近處理降低傳輸損耗,疊加智能負載分配策略,實現全局能效最優,形成從芯片級到系統級的全棧節能閉環。(九)(九)我國循環經濟仍需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亟待建立我國循環經濟仍需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亟待建立 我國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正處于由規模擴張向質效提升轉型的關鍵階段,當前在系統集成度、技術穿透力和制度協同性等方面仍需加強。與國際先 14 進水平相比,部分品類再生資
56、源回收效率尚存提升空間,資源轉化路徑仍需向高值化延伸,例如在復雜廢棄物的精細化分選、再制造工藝創新等領域存在技術迭代需求。制度創新層面,跨部門協同機制和全產業鏈數據貫通能力建設尚待深化,工業系統與城市固廢系統的耦合共生潛力有待釋放。在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下,正通過建立再生原料分級認證體系、培育專業化循環經濟服務平臺、構建區域再生資源交易數據中樞等系統性舉措,加速形成覆蓋回收網絡智能化、資源利用功能化、產業鏈接生態化的新型循環經濟范式,為提升資源安全保障水平和培育綠色增長極提供支撐。光伏組件循環回收已成為全球資源再生與低碳轉型的關鍵領域。據國際能源署測算,到 2030 年
57、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將達 1,630GW,對應首輪報廢組件規模約 800 萬噸。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因光伏產業化進程早、技術迭代快等特點,組件報廢高峰或將較國際周期更早到來。技術層面,廢舊組件中玻璃、金屬框架及硅基材料占比超 90%,通過物理分選可提取硅粉(純度98%)、高導銅材(回收率95%)等再生原料。目前主流工藝涵蓋機械拆解、熱解分離等多元化技術路線,適配晶硅與薄膜組件的差異化處理需求。據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測算,2030 年我國退役光伏系統將釋放可循環材料超 300 萬噸,其中含 145 萬噸碳鋼、110 萬噸光伏玻璃、26 萬噸鋁、17 萬噸銅及 550 噸稀有金屬銀,資源價值總量突破 4
58、00 億元。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加速向規?;S遷。2024 年全球鋰電回收市場規模達283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1950 億元)(據 Circular Energy Storage2024 全球鋰電池回收年報實際交易數據),中國市場表現尤為突出:工信部統計顯示,全年備案白名單企業回收產能突破 520 萬噸/年,實際規范回收量達 97.6萬噸,再生利用占比提升至 53.8%(52.5 萬噸),梯次利用占比 15.2%(14.8萬噸),資源綜合利用率創 69%新高。技術迭代方面,頭部企業濕法冶金鋰回收率突破 93%,磷酸鐵鋰直接再生工業化效率達 95%-97%。歐盟新電池法實施首年數據顯示,鋰回收率已
59、從 2023 年的 4.7%提升至 12.3%,政策倒逼下全球鋰資源回收率 2030 年達標預期強化。預計到 2025 年末,中國動力電池規范化回收率將超 75%,技術紅利與政策剛性驅動千億級市場加速兌現。15 循環經濟在發達國家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產業規模占GDP 比重普遍超 15%,技術成熟度與系統化水平全球領先。以美國為例,資源保護與回收法案推動全國固廢回收率提升至 35.4%,并通過稅收杠桿刺激再生塑料利用率突破 28%;歐盟依托循環經濟行動計劃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使成員國工業固廢再生利用率均值達 67%,德國更以雙軌制回收體系實現包裝廢棄物 96%的回收率。在技術端
60、,生物基材料研發投入占全球 75%的發達國家,已實現光伏面板銀漿閉環回收率 98%、鋰離子電池金屬再生率超 95%的突破性進展。這些實踐印證,法治約束(如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市場激勵(碳關稅調節機制)與技術創新(工業生物技術)的三維協同,是驅動循環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引擎。我國已明確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戰略路徑。設定 2025 年大宗固廢年利用量達 40 億噸(綜合利用率 60%)、主要再生資源利用量突破 4.5 億噸、產業產值沖刺 5 萬億元的目標,并計劃 2030 年全面建成高效規范的循環體系,實現再生材料對原生資源的大規模替代。為實現這一藍圖,中央通過二十屆三中全會頂層部署,建立循
61、環經濟統計評價體系與全鏈條數據平臺,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建成 15 個國家級無廢城市集群,同步實施工業固廢資源化技術攻關專項,2024 年突破冶金渣制備低碳水泥等 48 項關鍵技術。市場機制創新方面,2024 年 10 月 18 日揭牌的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整合 23 家省級回收龍頭企業,構建起覆蓋 90%地級市的智能回收網絡,其首年運營即帶動再生鋼鐵原料替代鐵礦石比例提升至 26.3%。在雙碳目標驅動下,我國正以制度創新牽引技術革命,2024 年資源循環領域研發投入同比激增 37%,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倒逼下,動力電池再生材料出口量躍升 82%,標志著循環經濟從政策布局邁向全球價值鏈重塑的新
62、階段。二、場景:政府、行業、企業、公眾積極擁抱碳中和 雙碳目標下,圍繞能源體系轉型、行業深度減排、綠色技術突破、全民低碳生活、國際氣候合作、政策與市場協同等命題,政府錨定頂層設計,行業繪制低碳圖譜,企業攻堅零碳技術,公眾踐行低碳生活,通過“政策引領方向、產業貫通鏈條、技術突破邊界、社會凝聚共識”的四維協同,中國正在重塑全 16 球氣候治理的底層邏輯與執行范式,為全球碳中和貢獻兼具規模性與創新性的中國方案。(一)(一)各級政府多措并舉落實雙碳戰略各級政府多措并舉落實雙碳戰略 深化碳市場國際合作與綠色能源機制協同,多維推進雙碳戰略全球對接。中國以制度創新牽引全球氣候治理協同,通過碳市場規則對接、綠
63、色基建輸出與跨境金融工具聯動,加速雙碳戰略的全球化布局。2024 年 6 月,生態環境部與歐盟委員會簽署中歐碳排放權交易合作框架協議,不僅建立碳核算互認技術工作組,更在遼寧、浙江設立中歐碳市場鏈接試點,探索基于區塊鏈的跨境碳配額追蹤系統,預計 2026 年實現雙方 3%配額雙向流通。2024 年 7 月,中國貿促會CBAM 智慧應對平臺上線后,集成 AI 驅動的碳關稅模擬器,可自動匹配歐盟 ETD(Embedded Emission Trading Data)數據庫,實現出口產品碳排放強度秒級核驗,平臺注冊企業月均規避碳關稅損失超 12 億元。2024 年 10 月,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五年行
64、動綱要明確技術輸出路徑:在印尼、哈薩克斯坦建設的 12個零碳產業園,全面導入中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核能制氫、光伏-氫能-儲能耦合系統,并設立 200 億元專項基金,其中 60%定向支持中國低碳技術設備出口,40%用于東道國綠氫制備、碳捕集設施本土化建設,形成技術+資本+標準三位一體的南南合作新模式。全國碳監測和碳交易體系加速推進。國家發展改革委 2024 年 10 月印發省級碳排放預算管理指引,要求 31 個省份建立五年總量+年度強度雙控機制。生態環境部碳監測網絡已覆蓋全國 90%重點工業集群及 38 個中心城市,布設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站超 1200 個。全國碳市場 2024 年 12
65、 月完成首次擴圍,新增水泥、鋼鐵、電解鋁三大行業,納入重點排放單位 1500 余家,配額總量突破 80億噸。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 8 月,國家綠證核發交易系統累計簽發綠證 9.87 億個(折合 987 億千瓦時),其中無補貼綠證占比提升至 63%,綠電交易規模較 2023 年同期增長 217%。地方政府積極推進省市兩級雙碳數字化平臺建設,形成差異化功能布局。浙江省構建省級碳中和支撐服務平臺、產品碳足跡服務平臺,湖州市上線市級碳中和支撐服務平臺與碳賬戶系統,覆蓋全市 11500 家工業企業碳效碼評價及技改管 17 理;衢州市部署碳普惠平臺,聯動工業碳效碼與綠色金融服務;杭州市蕭
66、山區建立縣級碳中和服務平臺,實現區域級碳監測。江蘇省打造省級產品碳足跡平臺,蘇州市運營雙碳綜合服務平臺,鹽城市建設碳管理平臺,提供企業碳核算與監測服務。廣東省上線粵港澳大灣區產品碳足跡認證平臺,廣州市搭建企業碳賬戶系統,實現碳數據管理與綠色金融對接。山東省推出企業產品碳足跡一站式平臺,集成節能監察與能耗數據管理;河北?。嬷荩┙ǔ梢徽臼诫p碳公共服務平臺;上海市上線工業碳管理平臺,為企業提供高效碳量化工具。各平臺深度融合碳中和支撐、產品碳足跡溯源、產業鏈低碳化及碳金融四大模塊,形成雙化協同解決方案。圖 1 省級雙化協同系統架構 產業生態協同構建雙碳服務矩陣。咨詢服務企業、地方投資和數據運營企業、
67、雙碳平臺類開發建設企業、第三方雙碳服務企業、綠色金融機構合力推動省、市、縣級雙碳平臺生態服務體系建設。中國信通院、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等聯合各省 18 市碳中和研究院(中心/所)/智庫開展雙碳體系建設咨詢、設計、評價和標準服務,為重點行業碳管理以及區域平臺建設提供方法論支持;各省市地方政府和國資委加快省市兩級數據集團建設,為各省市數據集團聯合各省市投資集團、省市能源集團、交投集團、電力能源央企產業單位、上市公司等開展雙碳平臺投資、建設和運營奠定組織基礎;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雙碳組成員單位發揮雙碳平臺設計/建設/運維、能碳數據治理、節能降碳服務、裝備生產制造、綠色金融服務的優勢,為地方平臺投資運營企
68、業、碳排放企業、碳減排企業、碳匯企業、產品碳足跡管理企業、金融機構等提供全面的碳服務,形成覆蓋監測診斷治理金融的全周期服務能力。(二)(二)重點行業多環節技術創新驅動低碳轉型重點行業多環節技術創新驅動低碳轉型 立足國家政策導向,聚焦電力、鋼鐵、石化、建材、建筑、機械、電子信息制造及信息通信八大重點行業,系統解構其綠色低碳轉型路徑。1.電力行業 我國以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為核心,通過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與終端用能清潔替代(綠電、綠氫、綠氨、綠色甲醇等)加速能源結構深度調整。電力行業涵蓋常規發電(燃煤、燃氣、核電、水電)、新能源發電(風電、光伏、光熱、海洋能、燃料電池)、電網(輸變配電及調度)、終端用能與
69、電力設備全鏈條,儲能技術貫穿發輸配用各環節。燃煤發電和燃氣發電領域是我國碳排放和綠色減碳的主力。燃煤發電主要通過以大換小、燃機替代、生物質摻燒、綠氨摻燒以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煤電節能和煤電低碳化改造技術降低供電標準煤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實現煤電清潔化發展,燃氣發電主要通過 CCUS 等實現燃氣發電清潔化發展。2023 年 4月,皖能銅陵發電有限公司 300MW 燃煤機組實現燃煤摻氨比例 10-35%多種工況的鍋爐安全平穩運行,最大摻氨量大于 21噸/小時,氨燃盡率達到 99.99%,試驗填補多項技術空白。2023 年 12 月,中國神華臺山電廠 630MW 燃煤發電機組第一階段成功
70、實現了 500MW、300MW 等多個負荷工況下燃煤鍋爐摻氨燃燒平穩運行,目前容量 1000MW 燃煤機組、摻氨燃燒比例超過 50%的工程化試驗計 19 劃正在推進中。國電電力國家 CCUS 研發中心重點實施的“能源金三角地區600MW等級煤電 400 萬噸級全煙氣 CCUS 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項目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 2024年第二批“兩重”建設項目清單(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2024 年 11月,中國華能、中國石油牽頭成立的中央企業 CCUS 創新聯合體正式啟動,通過融合優質資源,加速 CCUS 市場化、商業化步伐。新能源發電成為我國電源建設和能源結構調整的主力。一方面國家電網公司通
71、過深化“新能源云”平臺建設,加快發電公司接網新能源的建設和新型電力系統技術創新,不斷提升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在電力結構中的比重。截至 2024 年底,平臺已接入新能源場站(含風電場、光伏電站)42.6 萬座,覆蓋全國 31 個?。ㄊ?、區),累計接入裝機容量突破 12.8億千瓦,實現從項目備案、并網審批到發電量監測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支撐新能源發電利用率穩定在 97.2%以上。另一方面,中國能建、中廣核、中國大唐、國家能源集團、中國中煤、國家電投、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中國天楹、明陽能源等企業通過推進“風光儲制氫氨醇一體化項目”示范,為陸海交通和航空提供綠色能源,實現弱聯網或離網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
72、利用,減輕電網消納難題。2024年 2月,遠景能源在內蒙古建成我國首個投產的“風光儲氫氨醇”一體化示范項目,年產綠氨 2 萬噸,后續 30 萬噸綠氨生產項目正加快推進。中能建敖漢旗及元寶山區風光制氫氨一體化項目已獲批準,這是中能建氫能源有限公司在內蒙古自治區開發的首個綠氨項目。新型電網、數字孿生電網、透明電網等建設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創新發展。電網公司一方面通過特高壓交直流電網建設助力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的開發建設,另一方面通過柔性直流輸電網、構網型新能源技術、構網型儲能技術、電網側新型儲能技術、新型變電站技術、新型配電系統技術等創新提升新能源消納比例,同時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融合應用,提
73、升電網數智化成熟度能力,助力“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用電側通過工商業光伏(裝機占比提升至 58%)、用戶側儲能(滲透率達12%)、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規模突破 120GW)、虛擬電廠(聚合資源超 80GW)及綠氫/綠氨/綠色甲醇替代(冶金化工領域替代率 18%)等技術矩陣,實現終端用能清潔化率同比提升 9.6 個百分點,重點行業產品碳足跡強度下降 14%。電力設備領域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一是研發高效率低損耗設備,通過技 20 術創新,開發新型絕緣材料、冷卻技術及磁性材料,提高變壓器、開關設備、電纜等電力傳輸和分配設備的效率,減少能耗和熱損失。二
74、是推廣使用環保型絕緣介質,逐步淘汰 SF6(六氟化硫)等溫室效應強的絕緣氣體,在斷路器、GIS(氣體絕緣開關設備)等領域采用干燥空氣、N2(氮氣)或其他低碳替代物作為絕緣介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三是增強可再生能源接入能力,升級電網基礎設施,提高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容量和比例,通過智能化調度和儲能技術,提升電網的靈活性和穩定性,以適應間歇式能源的波動性。四是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實現電力設備的狀態監測、故障預警和遠程運維,提高設備運行效率和維護響應速度,延長使用壽命。五是循環經濟理念融入設備全生命周期,在設計階段就考慮產品的可回收性和易拆解性
75、;推行設備租賃共享模式,減少新設備的制造需求;建立廢舊設備回收處理體系,回收有價值的部件和原材料,減少廢棄物產生和環境污染。六是標準化和政策驅動,制定和完善電力設備的能效標準和環保法規,鼓勵企業主動采取綠色低碳措施;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手段,激勵電力設備制造商和用戶采納節能降碳技術。2.鋼鐵行業 我國鋼鐵業以長流程為主的生產工藝,以高碳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了行業能耗高、碳排放量大、減碳困難。行業碳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 15%以上,僅次于電力行業。隨著碳主題貿易規則和供應鏈碳中和要求不斷提高,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鋼鐵行業戰略競爭的制高點。工藝流程變革。擺脫傳統工藝流程和裝備的束
76、縛,尋求關鍵技術變革性創新。推動電爐短流程、研發氫冶金等顛覆性技術應用是鋼鐵行業落實雙碳工作的重要抓手。在電爐短流程技術應用方面,中國全廢鋼電爐流程所占比例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電爐鋼碳排放較傳統高爐-轉爐長流程煉鋼具有明顯低碳優勢。目前,國內鋼鐵行業在積極推廣短流程煉鋼,發展新型電爐裝備,加快推動有條件的高爐-轉爐長流程煉鋼轉型為電爐短流程煉鋼。在實施先進冶煉技術方面,氫能作為清潔能源在鋼鐵行業有廣泛的應用場景,其中氫冶金技術研究是關注焦點。國內外氫冶金技術在項目布局與研發層面剛剛起步,目前國內鋼鐵行業 21 企業在主流的兩種富氫冶金技術包括在高爐風口加氫代替噴煤和焦炭、非高爐氫氣直
77、接還原技術都開展技術攻關,取得了顯著成效。案例專欄:河鋼集團積極推動鋼廠工藝流程變革 河鋼集團積極實施工藝流程結構性變革,推動電爐短流程發展應用,研發氫冶金顛覆性技術,建成全廢鋼電爐短流程特鋼廠、全球首例氫冶金示范工程和綠色化智能化新一代大型聯合鋼廠,開辟出降低碳排放強度的重要路徑。1.建成全球首例氫冶金示范工程:河鋼集團大力發展氫冶金技術,建成全球首例 120 萬噸焦爐煤氣零重整氫冶金示范工程,利用氫作為還原劑代替碳還原,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項目穩定連續生產,各項指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鋼鐵行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樣板,引領鋼鐵行業邁入“以氫代煤”冶煉“綠鋼”時代。河鋼氫冶金示范工程,首
78、創“焦爐煤氣零重整豎爐直接還原”工藝技術;與同等生產規模的傳統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相比,每年可減少 80萬噸、約 70%的碳排放,相當于塞罕壩林場 1 年的固碳量,并在降低污染物排放方面,實現二氧化硫 30%、氮氧化物 70%、粉塵顆粒 80%以上的減排量。2.建成國內首家全廢鋼電爐短流程特鋼廠:河鋼集團結合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和廢鋼資源逐步積聚,集成應用 70 多項國際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積極發展“廢鋼-電爐”短流程煉鋼,建成國內首家“全廢鋼電爐短流程”綠色低碳特鋼企業石鋼新區,以廢鋼為原料,以電和天然氣為主要能源,實現零煤、零焦清潔生產,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成為鋼廠與城市協同發展的示
79、范。為行業內首家采用分質鹽結晶技術實現濃鹽水資源化的企業,達到廢水零排放,成為鋼鐵行業與城市水環境深度融合的樣板。在國家生態環境部 2022 鋼鐵行業綠色發展水平評估中,獲得最高級別的“綠色發展領先水平”評價。系統能效提升。通過深度節能技術應用與裝備升級改造,創新關鍵界面技術,加強全流程物質流與能量流協同耦合,實現能源精細化管控,余熱余能應收盡收,做到全系統極致能效。加強鋼鐵生產工序銜接改造,推廣鐵水一罐到底、熱裝熱送、近終形連鑄、無頭軋制等工序間界面銜接技術。提升設備能效,推廣應用大型高效鏈箅機-回轉窯、帶式焙燒機、萬能軋機等專用設備和封閉式機械化料場,加強用能設備系統匹配性改造和運行控制優
80、化。圍繞極致能效工程,中國鋼鐵行業制定了“鋼鐵行業能效標桿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5年)”,以能效標桿為切入點,推進覆蓋全行業和全產能的第三大鋼鐵改造工程(產能置換、超低排放改造、極致能效工程)。以“雙碳最佳實踐能效標桿示范廠”培育為抓手,共開展 3 批完成 117家鋼鐵企業入選“雙碳最佳實踐能效標桿示范廠”。22 表 3 雙碳最佳實踐能效標桿示范廠 能源結構優化。通過調整和優化鋼鐵行業能源使用結構,減少高碳能源的依賴,提高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從而實現鋼鐵行業碳排放的大幅降低。為此,鋼鐵行業采取了多項舉措,例如:新建鋼鐵項目原則上不再新增自備燃煤機組,支持既有自備燃煤機組實施清潔能
81、源替代。支持有條件的鋼鐵企業建設工業綠色微電網,加快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一體化開發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強鋼鐵行業余能利用改造,有序開展余能自發電裝備更新,優化二次能源直接利用方式,減少能源轉化次數。案例專欄:河鋼集團系統推進清潔能源替代 河鋼集團以氫能、綠電和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為突破口,逐步構建多元互補清潔能源體系,擺脫化石能源依賴,推動鋼鐵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氫能應用方面,依托河鋼集團龐大的物流業務基礎,推動氫能應用于物流全鏈條,加快物流運輸去碳化進程,并逐步推動氫能在生產工藝應用,提高氫能使用比例。一是在業內率先實施“焦爐煤氣制氫+加氫服務網點+氫能重卡運營單元”氫能物流一體化運
82、營,大宗物料和產品清潔運輸比例達 80%以上。二是依托豐富的焦爐煤氣副產品氫氣,實施加氫站建設,在邯鄲、唐山建成我國鋼鐵行業首批 3 座固定式加氫站,聯合長城汽車建設氫電能源站,并與中石油合作布局河北省 30 座加氫站,在建和建成的加氫站預計可服務近 400 輛氫能重卡。三是投運我國首條市場化運營的氫能重卡運輸線,為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開辟 23 了一條除城市公交、城市物流以外,全新的服務于工業企業的重卡運輸示范道路,該項目被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授予“優秀氫能應用案例”。四是推動氫能應用冶煉生產工藝。加快應用高爐富氫冶煉低碳冶金技術,通過向高爐內噴吹焦爐煤氣、天然氣等富氫氣體或氫氣,建成了高富氫
83、氣體高爐噴吹低碳冶煉技術示范。資源循環利用。建設高效循環利用互為資源化的工業生態圈,將工業生產流程以及社會產生的二次資源,通過循環高效再利用,實現資源利用價值最大化。提高廢鋼利用率,支持廢鋼資源高質高效利用,擴大再生鋼鐵原料進口,推進廢鋼回收、拆解、加工、分類、配送一體化發展,完善廢鋼回收加工配送體系建設。推動副產品資源化,利用鋼鐵副產煤氣生產高附加值化工產品,推動以高爐礦渣、鋼渣替代水泥和混凝土原輔料,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近年來,鋼鐵行業不斷推廣廢水循環利用新技術、新工藝的積極實踐,通過將濕法除塵改為干法、焦爐配套干熄焦工藝、氣化冷卻等措施,不僅實現了源頭節水,還提高了廢水循環利用水平,取得
84、了顯著成效。截至 2023 年底,重點鋼鐵企業的工業廢水重復利用率已經達到了 98.3%,較 2015年提高了 0.8個百分點。案例專欄:河鋼樂亭鋼鐵有限公司工業廢水重復利用 河鋼樂亭鋼鐵有限公司采用用水過程循環模式,將鐵、鋼、軋生產過程循環用水系統進行優化改造,包括軟循環、凈循環和濁循環,通過 15 個回收泵站,集中回收至水處理中心,水處理中心采用超濾-反滲透雙膜法處理系統,配套濃鹽水超濃縮處理系統,進一步提高高鹽廢水處理能力,處理能力達 2500 立方米/小時,實現廢水全部回收利用。同時搭建全數據管控“智慧水網絡管控平臺”,實現用水系統精細化管控,噸鋼取水量下降 0.75立方米/噸。碳捕集
85、封存利用。碳捕集封存利用(CCUS)是在低成本、高效率的前提下,將二氧化碳從制造排放源中分離,并經濟高效封存、固化或資源化利用。CCUS技術作為零碳的兜底保障,是鋼鐵行業需要重點布局的突破性降碳技術,國內鋼鐵行業積極探索 CCUS 技術實施的可行性以及降低碳排放的強度。河鋼集團成功研發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 CCUS 技術,將 CO2捕集并精制成工業級液體二氧化碳和食品級液體二氧化碳,目前已在河鋼產線應用,每生產一噸直接還原鐵可捕集約 125千克二氧化碳,年生產二氧化碳副產品約 6萬噸。牽頭成立“河北省 24 CCUS 產業技術聯盟”,依托河鋼豐富的應用場景,構建覆蓋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碳核證
86、、碳監測、碳資產的 CCUS 全流程發展體系,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鋼鐵行業深度脫碳全流程、一體化解決方案。數字化碳管理能力建設。在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且鋼鐵行業即將被納入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背景下,準確可靠的碳排放數據核算是鋼鐵行業企業開展碳交易、低碳管控的關鍵所在。為此,鋼鐵行業亟需深化與數字化技術的融合,構建一系列涵蓋碳數據監測與存證、碳核算報告與核查、碳足跡認證與披露、碳資產開發與評價、碳信用抵消與管理的核心能力,旨在實現碳排放的精準核算、智慧化減排以及碳資產的優化管理,進而提高鋼鐵行業的雙碳管理能力和效率,實現數字化賦能綠色化,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依托河鋼集團在鋼鐵制造領域的豐富
87、實踐場景,盈碳科技自主研發了 WisCarbon碳中和數字化平臺,集成碳數據管理、碳足跡追蹤、CBAM服務、綠色供應鏈等八大核心功能模塊,實現從數據自動采集、排放智能核算、降碳智慧模擬的全流程碳數據管理和一站式碳服務,目前已為鋼鐵及上下游供應鏈開展產品碳足跡和降碳模擬分析近百份,為全產業鏈、全過程的綠色低碳協同發展,以及低碳產業生態圈構建提供重要的量化工具和平臺支撐。3.石化行業 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支柱產業,石化行業在保障能源安全與工業原料供給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時也面臨著能源消費總量大、生產過程碳排強度高的雙重挑戰。在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引領下,該行業正通過技術創新與系統重
88、構加速綠色轉型,率先構建起涵蓋清潔能源替代、低碳工藝革新、產品結構優化的全鏈條減碳體系。能源結構轉型與低碳工藝革新。石化行業正以綠氫替代與可再生能源耦合為核心,加速重構能源體系并突破工藝脫碳瓶頸。2024 年合成氨行業綠氫滲透率已提升至 18%,寧夏寶豐能源投產全球最大綠氫合成氨項目(年產 20 萬噸),通過綠氫直接替代化石能源制氫,噸氨碳排放強度從傳統工藝的 4.5 噸驟降至 0.8噸,降幅達 82%,為合成氨零碳轉型提供標桿范例;寧波石化經開區構建“光伏+氫能”多能互補系統,覆蓋園區 35%能源需求,年減排 CO2達 68 萬噸,獲評工 25 信部“綠色低碳示范園區”,驗證了可再生能源與傳
89、統能源協同供能的可行性;巴斯夫全球首座電加熱蒸汽裂解爐(2024 年投產)采用 100%綠電供熱,相較傳統工藝減少 92%碳排放,推動乙烯行業單位產品碳強度降至 0.8 噸 CO2/噸(國際均值 1.5 噸),標志著高溫工藝電氣化技術的重大突破。能效提升與產業集約化發展。通過能效分級管控與裝備升級迭代,石化行業正淘汰落后產能并重塑高效生產體系。2024 年煉油、乙烯行業能效標桿產能比例分別達 28%和 25%,鎮海煉化依托高效裂解爐與余熱回收技術,將乙烯裝置能耗降至 575 千克標煤/噸(低于國際標桿值 590),年節約標煤 12 萬噸,示范效應顯著;煉油行業加氫裂化技術普及率突破 70%,推
90、動單位原油加工能耗下降 20%,中石化燕山基地通過裝置集成優化減少燃料氣消耗 1.2 億立方米/年,印證了流程集約化對降耗的倍增價值;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 年石化行業節能技術市場規模超 800 億元,磁懸浮壓縮機等高效裝備普及率達 40%,支撐全行業單位產值能耗同比下降 6.2%,產業能效提升進入快車道。負碳技術與數智化協同。CCUS 規?;瘧门c數智化管控正形成“末端治理+系統優化”的深度減碳合力。2024 年全國 CCUS 項目累計封存 CO2達 1500 萬噸,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項目升級后年封存能力增至 200 萬噸,CO2驅油效率從 2022 年的 65%躍升至 85%,預
91、計未來 10 年可增產原油 500 萬噸,實現封存與經濟效益雙贏;中石化“能碳一體平臺”覆蓋 90%以上重點裝置,實時優化能源配置與碳排放溯源,2024 年試點企業綜合能效提升 15%,數據誤差率低于 2%;阿里云“碳眼”系統為 30 家石化企業提供動態碳評估,減排決策效率提升 40%,推動企業碳數據納入全球 CDP 披露體系,數字化正成為能碳協同管控的核心引擎。碳資產管理與市場化增值。碳足跡核算與碳金融創新驅動碳資產向生產力轉化,助力行業融入全球氣候治理體系。2024 年石化產品碳標簽認證覆蓋率提升至 20%,萬華化學水性涂料憑借較同類產品低 30%的碳足跡獲歐盟碳關稅豁免,年出口額增長 2
92、5%,凸顯碳標簽對國際競爭力的賦能價值;全國碳市場石化行業配額成交額突破 80 億元,上海石化通過 CCER 交易實現碳資產收益 2.3 億元,并以碳配額質押融資 15 億元,驗證了碳金融工具的市場活力;據全球氣候債券倡議組織統計,2024 年中國石化行業綠色債券發行規模超 300 億元,碳資產正從 26 成本項轉型為創收項,為行業低碳轉型注入資本動能。4.建材行業 建材行業作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減排的關鍵環節,正以政策牽引、技術迭代與模式創新加速綠色轉型。在“雙碳”目標驅動下,行業通過綠色建材規?;瘧?、生產工藝低碳化改造及智能供應鏈協同,構建起覆蓋“生產-流通-施工”的全鏈條減碳體系。政策驅
93、動綠色建材規?;瘧?,試點城市引領采購革新。以政府采購為杠桿,通過試點示范與電子化平臺建設,倒逼綠色建材市場滲透率快速提升。2024年全國48個試點城市綠色建材采購額突破800億元,占政府工程建材采購總量的35%,西安市依托“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發展服務平臺”實現供應商、產品、項目全流程線上管理,平臺入駐企業超 1200 家,綠色建材使用比例較試點前提升 40%;試點項目“西安國際會展中心二期”采用再生骨料混凝土和低碳鋼結構,建材運輸半徑從 500公里壓縮至 200公里,降低碳排放 22%,帶動西北地區綠色建材產業規模增長 25%。技術賦能建筑全鏈條減碳,CCUS 與裝配式協同破局。聚焦生產端
94、碳捕集與施工端模塊化創新,構建覆蓋“建材生產-建筑運維”的深度減碳體系。技術突破成為降低建筑碳強度的核心動能:海螺水泥 2024 年投運全球首條百萬噸級水泥窯 CO2捕集項目,通過“化學吸收+驅油封存”技術實現年減排 50萬噸,碳捕集成本降至行業最低的 35美元/噸;裝配式裝修全國滲透率提升至 47%,中建科技雄安新區項目采用“BIM+九大集成系統”,實現裝修垃圾減少 80%、工期壓縮50%,單項目綜合降碳達 1600 噸;住建部預測,2025 年裝配式裝修市場規模將超 5000億元,帶動水泥、鋼鐵等高碳行業減排 10%以上。27 圖 2 BIM 裝配式裝修示意圖 人工智能重構供應鏈生態,“四
95、流合一”激活產業效能。以區塊鏈與 AI 技術打通產業鏈“四流”,實現綠色建材精準匹配與碳數據可信溯源。嘉評鏈產業大腦 2024年鏈接供應商超 5000家,交易規模突破 200億元,為中建三局廣州白云機場 T3航站樓項目智能匹配低碳建材,降低采購成本 18%,減少因選材誤差導致的碳排放 12%;平臺“四流合一”模式(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獲工信部推廣,中鐵二十局西安奧體中心配套項目借助 AI 碳核算模型,將建材碳足跡誤差率控制在 3%以內,成為行業首個通過 CDP(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認證的智能建造項目。行業預計,2025年 AI 綠色供應鏈將覆蓋 30%以上工程項目,推動全行業物流效率
96、提升 50%、碳管理成本下降 40%。5.建筑行業 建筑行業正以全生命周期視角推動系統性變革,通過標準體系構建、技術創新迭代與數字技術賦能,重構設計建造、運維管理到拆除回收的全鏈條低碳路徑。在政策驅動與市場倒逼下,行業加速推進綠色建造技術普及、裝配式建筑規?;瘧眉百Y源循環體系完善,逐步形成“源頭減量-過程優化-末端再生”的可持續發展范式。全生命周期碳計量體系引領行業規范。標準化是破解建筑碳排數據“孤島效應”、激活碳資產價值的底層邏輯。當前建筑碳核算存在口徑不一、追溯困難等痛點,導致碳交易與監管難以落地。通過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計量標準(如 城 28 鄉建設領域碳計量核算標準),可統一碳排數據
97、采集、核算與認證規則,降低產業鏈協同成本,為碳金融、碳關稅等市場化機制鋪路。2024年民用建筑鋼構件碳排放計量標準實施后,北京建誼集團在雄安政務中心項目中實現鋼構件碳足跡誤差率從 30%降至 8%,精準核算支撐碳配額交易,單項目獲利超 800萬元。全國碳市場建筑板塊年交易額突破 50億元(2024 年),標準化正推動碳資產從“成本項”向“收益項”轉型。碳數據透明化迫使高碳工藝退出,2024年傳統現澆混凝土市場份額下降至 55%(2020 年 75%),裝配式鋼結構因碳排可追溯性優勢占比提升至 35%。被動式設計+裝配式技術重構低碳根基。設計階段決定建筑全生命周期 80%的碳排潛力,被動式設計與
98、裝配式技術從源頭破解“高碳鎖定”。被動式設計通過最大化利用自然條件(通風、采光、隔熱)減少能源需求,避免后期高能耗補救;裝配式技術通過工廠預制、現場拼裝減少施工擾動,二者協同可降低建造階段碳排 40%以上。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二期采用立體綠化+光伏幕墻,年節電 120萬千瓦時,減少空調負荷 40%;中建科技雄安未來城項目通過 95%預制率實現建造垃圾減少 80%,碳排放強度降至 18kgCO2/m(傳統建筑 50kg)。香港華藝設計主導的深圳留仙洞七街坊聯建大廈項目,運用單元式幕墻、預制內隔墻等裝配式構件及 BIM協同技術,實現施工流程標準化。通過工廠預制減少 20%碳排并縮短 30%-5
99、0%工期,結合 BIM模型進行管線綜合、碰撞檢測及施工模擬,有效降低返工率及二次碳排放,打造高效低碳建造范式。2024年中建科技展“好房子”項目由中海地產主導,以全生命周期碳管理為核心,集成裝配式建造、低碳建材及智能控制技術,實現建材環節碳排降低15%,單位面積碳排較 2005年銳減 60%,項目采用零化石能源供熱系統,生活熱水清潔化率達 100%,建筑電氣化率超 80%,形成“節能設計-清潔供能-智慧調控”一體化可持續人居解決方案。2024 年裝配式建造成本與傳統現澆差距縮至 5%,政策補貼加速技術普及。數字孿生技術正成為設計優化的核心工具,頭部企業設計碳排放模擬準確率達 90%,動態優化使
100、方案碳排降低 15%-30%。光儲直柔+AI 算法驅動運維智慧升級。建筑運維碳排放占全生命周期 60%以上,需通過“能源結構清潔化+管理智能化”雙路徑破局。光儲直柔(光伏、儲能、直流配電、柔性調控)實現建筑能源自給與電網互動,AI 算法通過預測-診 29 斷-優化閉環提升能效,二者結合可削減運維碳排 50%-70%。中國建研院近零能耗示范樓 2.0 版(2024 年)集成地源熱泵與光儲直柔系統,年能耗僅 15kWh/m,碳排強度較國標下降90%;騰訊光明數據中心 AI 智控模型使 PUE 從 1.5優化至 1.2,年節電 2.4 億度,等效減碳 14萬噸。2024年全國建筑能源管理平臺覆蓋率超
101、 65%,AI 驅動空調系統能效提升 30%。光儲直柔系統成本降至 350元/m(2020年 800元),投資回收期縮至 5-8年,激發商業地產改造熱潮。智洋數能、中海華壹、科大訊飛、綠米聯創聯合打造中建科創平臺“未來人居實驗室”項目,采用系統節碳、產品節碳、AI 節碳實現全屋智慧能源管理,引入光伏、空氣源熱泵以及儲能系統,采用“光儲直柔”大幅減少能源在轉換和傳輸環節的浪費,并通過智能托管,對空調、照明進行 AI 調控,提供個性化節能建議。案例專欄:中國電信積極推動公共建筑節能降碳 中國電信物聯網公司依托“潮汐節能大腦平臺”,通過“物聯網+AI”技術為政府樓宇、校園、醫院等公共機構構建智慧節能
102、體系:空調系統實施分體機遠程管理、多聯機群組調度及中央空調 AI 變頻改造,綜合能效提升 14%;照明系統采用停車場人車感應調光(節能率超 80%)與辦公區恒照度聯動策略,消除無效能耗;部署分層計量與電力指紋技術實現用能監測及安全隱患預警,同步整合光伏、儲能與充電樁形成“光-儲-充”清潔能源網絡,并通過可信碳計量平臺實現碳排放監測、分析與一鍵報告生成。目前該方案已覆蓋全國 31 省270 市,改造設備近百萬臺,年節電超 8000 萬度、降碳 8 萬噸(等效植樹 400萬棵),形成“技術+服務”雙輪驅動的可復制模式,為公共機構低碳轉型提供實踐范例。精準拆解+數字監管激活再生價值。傳統建筑拆除產生
103、巨量垃圾與碳排,需通過“精細化拆解-數字化回收-高值化利用”重構循環經濟。精準拆解保留建材完整性,數字平臺(AI 識別+區塊鏈溯源)提升資源匹配效率,使再生建材溢價率達 20%-30%,破解回收經濟性難題。北京麗澤商務區實驗樓拆除項目(2024年)實現 92%材料回收,再生骨料用于雄安道路基層,減少填埋碳排 70%;上海虹橋再生建材產業園年處理垃圾 500 萬噸,資源化產品產值 20 億元,利潤率超 30 傳統填埋 3 倍。2024 年全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 35%(2020 年 10%),拆除階段碳排貢獻率從 5%升至 15%。住建部“拆除碳配額”制度(2024 年試點)將填埋垃圾量與碳
104、配額掛鉤,倒逼企業選擇拆解再生路徑,預計 2025 年再生建材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元。6.機械行業 機械行業作為工業碳排放大戶,正通過“新能源替代、循環再造、智能增效”三位一體戰略重塑產業生態以電動化、氫能化加速新能源替代進程,以再制造產業化深化循環再造體系,以智能化技術重構生產作業范式,推動全產業鏈向綠色低碳轉型,引領全球工程機械產業邁入可持續發展新階段。新能源工程機械規?;粐?。新能源工程機械的規?;涞匾蕾囌邚娭萍s束與技術痛點突破的雙向驅動。政策端通過場景化電動化率(如礦山、港口 50%)劃定剛性目標,倒逼企業技術迭代;技術端則需解決電池低溫衰減、氫能成本高等核心瓶頸,形成“場景適配-技術
105、突破-成本下降”正循環。此外,中國供應鏈優勢(如動力電池、換電設備)為全球市場提供高性價比解決方案,加速技術輸出。三一重工“全域熱管理技術”攻克-30極寒工況電池續航難題,電動挖掘機單次充電作業時長提升至 8小時,國內市場占有率突破 40%;徐工氫燃料電池裝載機中標澳大利亞鐵礦項目(訂單 20億元),氫耗 4.5kg/h(較柴油減排 100%);寧德時代工程機械專用電池包支持 5 分鐘換電,推動 2024 年全球電動工程機械銷量突破 15萬臺,中國品牌市占率 35%。從“廢件重生”到“碳資產增值”再制造產業化。再制造產業的本質是循環經濟與碳金融的深度融合。通過高精度修復技術(如激光熔覆、納米涂
106、層)提升舊件性能,再制造產品成本僅為新品 40%-60%,而碳減排量可達新品生產的 70%-90%。政策端需建立碳減排核算標準,將再制造納入碳交易體系,使企業通過“再制造減排量交易”獲得額外收益,從而破解經濟性難題。產業與資本聯動(如綠色信貸、ESG投資)將進一步放大規模效應。中聯重科長沙基地采用激光熔覆技術修復液壓泵,舊件壽命延長 2倍,年處理廢舊件 10萬噸,碳減排 120萬噸 CO2。工信部 2024 年發布工程機械再制造碳減排核算指南,允許再制造減排量參與碳交易,徐工集團通過再制造碳資產交易獲利 3.2億元??ㄌ乇死赵僦圃焱诰?31 機出口東南亞價格優勢達 30%,帶動 2024年再制
107、造市場規模 1800億元,頭部企業毛利率超 35%。從“人機協同”到“碳效最優”智能化重構作業范式。智能化技術通過作業精準化與運維預防性實現能效躍升。AI 算法優化設備動作軌跡(如泵車布料、挖掘機鏟斗路徑),減少無效能耗;數字孿生技術模擬設備運行狀態,預判故障并優化維護周期,降低停機損耗。更深層的價值在于數據驅動的碳效管理實時監測設備碳排放強度,動態調整作業策略,使單位工程量碳排下降 20%-30%。三一重工“燈塔工廠”數字孿生技術實時優化泵車臂架動作,布料精度2cm,能耗降低 18%,年節省燃油成本 500 萬元/臺。鐵建重工盾構機預測性維護系統故障識別準確率 95%,設備壽命延長 30%,
108、2024 年后市場服務碳減排貢獻率提升至 15%。小松智能礦山系統(2024 版)通過 AI 調度算法優化裝載機與卡車協同,運輸效率提升 40%,燃油消耗下降 25%,單礦年減碳 10萬噸。從“材料革命”到“零廢制造”綠色設計閉環。綠色設計的核心是全生命周期碳排最小化,需貫穿材料選擇、結構設計、制造工藝三大環節。輕量化材料(如鎂合金、碳纖維)降低設備自重,減少運行能耗;模塊化設計提升拆解回收率,使再生材料利用率超 80%;制造端通過工藝革新(如干式切削、激光切割 AI 排樣)將原材料損耗壓縮至 5%以內,最終形成“低碳材料-高效制造-循環再生”閉環,隱含碳(Embodied Carbon)較傳
109、統產品下降 50%以上。柳工聯合寶武集團研發低碳高強鋼,2024 年工程機械用再生鋼材占比 40%,單臺裝載機隱含碳下降 1.2 噸。中聯重科 C系列起重機采用鎂合金輕量化臂架(減重 35%),搭載生物基潤滑油,全生命周期碳排降低 50%。山河智能長沙基地激光切割 AI 排樣系統使板材利用率從 78%提升至 95%,年減少廢鋼 3萬噸;徐工液壓件工廠干式切削工藝減少冷卻液消耗 90%,危廢處理成本下降 70%。7.電子信息制造行業 電子信息制造業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正以綠色設計、智能制造、節能技術、數智化轉型與零碳運營五大維度構建全鏈條低碳生態體系,推動行業從高耗能向高效能轉型。在歐盟碳關稅擴
110、圍、全球供應鏈碳約束趨緊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革新,將低碳理念融入研發、生產、運營全流程,不僅破解“高 32 碳鎖定”困境,更以“中國方案”引領全球電子制造可持續發展浪潮。綠色設計革新從源頭破解高碳難題。面對消費者需求升級與國際貿易碳壁壘的雙重壓力,綠色設計成為電子信息制造業打破“高碳產品-高碳供應鏈”惡性循環的核心抓手。聯想聯寶科技 2024 年推出全球首款“零碳認證”筆記本電腦,通過 40%再生鋁機身、生物基塑料外殼和主板面積縮減 30%的設計,將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降低 58%,同時采用模塊化設計使電池、屏幕等關鍵部件更換率提升90%,維修碳排放下降 70%;TCL 華星光電
111、“超薄集成化顯示模組”通過電路精簡設計與低溫焊接工藝,生產能耗降低 25%,產品能效提升 20%,2024 年此類綠色設計產品營收占比達 45%,驗證了“低碳即競爭力”的市場邏輯。行業數據顯示,2024 年電子制造業再生材料使用率提升至 38%,模塊化設計滲透率超 50%,綠色設計正從“成本負擔”轉向“價值引擎”。以工藝革命突破“高精度-高能耗”定義制造新范式。在半導體先進制程競爭與消費電子迭代提速的驅動下,行業通過納米級材料革新與 AI 動態調控技術,重構高精度制造的能效極限。寧德新能源 ATL 2024 年量產的“無鈷高鎳”固態電池采用干法電極工藝,電極生產能耗從 1.2kWh/kg 降至
112、 0.5kWh/kg,單條產線年減碳 8000 噸,同時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320Wh/kg,破解了續航與碳排的“蹺蹺板效應”;比亞迪電子深圳基地引入 AI 驅動的壓縮空氣動態調控系統,實時匹配生產線氣壓需求,使空壓機能效提升 40%,年節電超 2000 萬度,單位產值能耗強度降至行業均值的 60%。半導體領域,中芯國際上海工廠通過極紫外(EUV)光刻與原子層沉積(ALD)技術,將 28nm 芯片生產的單位能耗降至 0.8kWh/片(傳統工藝 1.5kWh),成為全球首個“半導體零碳晶圓廠”,其 3nm 工藝研發線碳排強度較臺積電同代技術低 15%,彰顯中國技術突圍的全球影響力。從單點突破到系
113、統協同釋放全鏈路能效潛力。針對電子制造多環節、多能種的復雜用能特征,企業通過熱力學優化與跨系統集成,構建“設備-產線-工廠”三級節能體系。京東方重慶 8.5 代線 2024 年完成全廠熱回收系統改造,利用面板生產過程中 90以上的廢熱為園區供暖,年回收熱能相當于 1.2 萬噸標煤,減少燃氣消耗 35%,同時降低冷卻塔負荷 40%;工業富聯鄭州工廠應用磁懸浮冷水機組與 AI 能效優化算法,將數據中心 PUE(能耗效率)從 1.6 降至 1.25,年減碳 5 萬噸,IT 設備負載率提升至 85%。中芯國際北京工廠通過設備升級與余熱 33 回收改造,關鍵機臺能效提升 30%,鍋爐天然氣消耗減少 60
114、%,溫室氣體逸散排放下降 45%,系統性節能改造推動頭部企業年均能效提升 8%,2024 年行業單位產值能耗強度較 2020 年下降 28%。破解碳數據孤島,構建透明可信的碳流管理體系。在歐盟數字產品護照等法規倒逼下,行業以物聯網感知、數字孿生與 AI 決策構建“監測-模擬-優化”閉環。微星科技深圳恩斯邁工廠 2024 年建成電子行業首個“能碳一體化數字平臺”,集成 5 萬+傳感器實時采集水、電、氣、熱數據,通過數字孿生模擬生成216 種排產方案,動態選擇碳效最優路徑,單位產值碳排下降 28%,訂單交付周期縮短 20%;臺積電臺南 3nm 晶圓廠利用 AI 預測性維護系統,提前 72 小時預警
115、設備故障,減少非計劃停機損失,年節省維護能耗 1.8 億度,良率提升至 98.5%。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 年全國電子制造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 75%,數字技術對行業碳減排貢獻率超 30%,碳數據追溯準確率從 50%提升至 90%,數智化成為能碳協同的核心引擎。從單體工廠到全鏈生態實現零碳運營。在 RE100 與 EP100 國際倡議驅動下,中國企業通過基礎設施革新與供應鏈協同,將零碳實踐從工廠擴展至全產業鏈。TCL 武漢華星 t5 工廠 2024 年投運,集成光伏幕墻(年發電 3800 萬度)、地源熱泵(替代中央空調能耗 60%)與雨水回收系統(節水 45%),獲評全球首座“UL零碳認證”
116、顯示面板工廠,其生產廢水回用率達 95%,廢棄物資源化率超 90%;立訊精密昆山基地通過無人化倉儲與氫燃料電池叉車,物流環節碳排下降 90%,廠區綠化碳匯吸收剩余 10%排放,實現運營端“凈零碳”,并通過區塊鏈技術追蹤供應鏈中 300 家核心供應商的碳數據,協同減碳覆蓋率提升至 65%。行業標桿效應顯著2024 年全國電子制造業新建工廠 100%達到綠色建筑三星標準,零碳工廠數量突破 50 家(較 2022 年增長 400%),綠電消費占比提升至 45%,中國方案正重塑全球電子制造可持續發展范式。8.信息通信行業 信息通信行業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引擎,正從傳統能源消費者向“綠色能源生產者+低碳技
117、術賦能者”雙重角色轉型。在“雙碳”目標引領下,通信運營商通過技術創新、模式革新與戰略協同,構建“自身減碳+社會賦能”雙輪驅動體 34 系,推動 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向綠色化、智能化升級,為千行百業低碳轉型提供數字底座與解決方案,重塑產業鏈可持續發展范式。頂層設計錨定雙碳路徑,三大運營商差異化破局。面對國家雙碳目標與全球ESG治理趨勢,通信運營商以系統性戰略規劃明確減碳路徑。中國電信發布“1248”雙碳行動計劃,以綠色數據中心建設為核心,目標 2025 年單位能耗與碳排強度下降 23%,其青海零碳數據中心 2024 年實現全年自然冷卻 314 天,PUE 低至1.15,年減碳超 30
118、萬噸;中國移動提出“三能六綠”發展模式,聚焦節能(技術降耗)、潔能(清潔能源替代)、賦能(數字化提效),目標到 2025 年單位業務量能耗與碳排強度較“十三五”末下降 20%、25%;中國聯通通過“綠色低碳”五大行動,推動網絡架構優化與清潔能源替代,2024 年其深汕云數據中心 PUE達 1.23,風光電占比提升至 35%。差異化戰略下,三大運營商 2024 年單位業務能耗平均下降 18%,綠電消費占比突破 40%,行業減碳“頭雁效應”凸顯。能效革命驅動網絡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通信行業以硬核技術突破破解 5G高能耗難題,重塑網絡能效標桿。硬件層面,Massive MIMO 技術使 5G 基站能效
119、較 4G提升 3倍,中國移動 2024年新增 5G單站能效同比提升 12%,超大規模數據中心 PUE 降至 1.25;軟件層面,AI 節能系統實現動態調優,中國電信自主研發的基站智慧節能系統覆蓋 31省,5G節能效率達 18%,年節電 7億度,減碳 36萬噸;中國聯通智能節能機器人在 300+地市部署,基站能效提升 22%,年節電2.5 億度。顛覆性技術如浸沒式液冷將空調能耗降低 30%,中國電信海南海底數據中心通過海水自然冷卻,PUE 低至 1.08,淡水消耗趨近于零。2024 年全行業5G基站能效較 2020年提升 45%,數字基建綠色化轉型步入快車道。共享共建與綠色運營重構產業生態。運營
120、商通過資源共享、能源替代與運營體系革新,構建低碳共贏生態。共建共享方面,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 5G基站共建率超 98%,2024 年節電超 130 億度,減少碳排放 700 萬噸;智能休眠技術使夜間基站能耗下降 25%,中國移動通過潮汐調度算法,動態關閉冗余設備,年省電 9 億度。綠色能源應用層面,中國電信廣西“光氫儲”基站實現光伏+氫能 100%供能,年減碳 800噸;中國聯通內蒙古數據中心風光電占比達 70%,使當地風光資源利用率提升至 95%。運營體系上,三大運營商 2024 年采購綠色硬件占比超60%,供應鏈碳排強度下降 28%,帶動華為、中興等設備商推出全生命周期碳足 35 跡可溯的
121、5G基站產品。算力網絡協同賦能全國低碳布局?!皷|數西算”國家戰略下,通信運營商優化算力資源布局,構建東西協同、綠色集約的算力網絡。中國電信將東西部數據中心比例從 7:3 調整至 6:4,2024 年西部數據中心綠電使用率達 85%,青海零碳數據中心實現 100%清潔能源可溯源;中國移動打造“云邊端”三級算力網,內蒙古樞紐節點 PUE 低至 1.2,風光電直供比例 60%,年減碳 50 萬噸;中國聯通成渝樞紐節點采用余熱回收技術為周邊社區供暖,能源綜合利用率提升 40%。三大運營商聯合制定西部綠色數據中心技術規范,推動液冷、氫能等 30 項技術標準化,2024年西部數據中心平均 PUE 降至 1
122、.25,較東部下降 15%,算力網絡碳效優勢全面釋放。數字技術激活千行百業低碳轉型。通信運營商以 5G+AIoT 技術為底座,賦能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低碳轉型。在能源領域,中國移動與國家電網共建“5G+智能電網”,實時調控分布式能源,2024年風光電并網效率提升 25%,棄電率下降至 3%;中國電信三一重工“5G零碳工廠”項目,通過數字孿生優化生產流程,單臺挖掘機生產碳排下降 30%。在交通領域,中國聯通賦能天津港建成全球首個“氫能+5G”智慧碼頭,無人集卡與氫能重卡協同作業,年減碳 4萬噸;中國移動“5G+北斗”精準定位系統助力物流路徑優化,車輛空駛率下降 18%。2024年三大運營商累計
123、落地綠色賦能項目超 2000 個,拉動社會減碳 1.2 億噸,數字技術減碳乘數效應加速顯現。(三)(三)能碳雙管打造零碳能碳雙管打造零碳/近零碳園區近零碳園區 零碳園區建設是系統性重構能源、產業與治理體系的創新實踐,需以“供給清潔化、用能高效化、產業協同化”為內核,打通綠色基建、能碳管控與循環經濟三大閉環。通過可再生能源替代、智能微網調控、全鏈條碳治理及產業生態共生等路徑,推動園區從能源結構優化、消費側行為引導到產業鏈深度耦合的立體轉型,形成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可持續發展范式。加強新能源供給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園區以“清潔能源+智慧調控”為核心構建零碳供能用能體系:優先開發分布式光伏
124、、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升綠電占比,配套新型儲能設施增強本地消納能力,集成“電-熱-冷-氣-氫”多能耦合系 36 統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同步建設智能微電網,通過數字化電力基礎設施聚合新能源、柔性負荷與儲能設備,實現源網荷儲動態協同;應用綠色建材與低碳建造工藝全域推廣超低能耗建筑,并打造新能源車輛全覆蓋的零碳交通網絡,形成“發-儲-用-控”一體化的能源轉型閉環。青島中德生態園作為中德兩國政府首個可持續發展合作示范項目,通過多維度技術整合實現零碳目標:依托泛能網技術構建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及空氣能等多元清潔能源體系,其中分布式光伏裝機規模達 16MW,覆蓋近 100 萬平方米供能面積;創新“智能綠塔”模
125、式,將新型光伏板集成于建筑幕墻,結合儲能系統實現電力自給與負荷平衡;全域推廣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與裝配式技術,100%落實綠色施工標準;同步建設零碳操作系統,以數字化手段實現碳排放全流程監測管理,形成“清潔供能-低碳建筑-智慧管控”三位一體的園區碳中和解決方案。強化消費側綠色低碳引導和管理。通過統一能源管理機制設定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標準,引導企業應用節能技術裝備改造存量項目,依托能源梯級利用、綠色供冷供熱及余熱余壓回收等綜合服務提升能碳治理效率;同步推進廢棄物源頭減量與資源化利用,提高工業固廢、生產用水循環利用率;創新建立碳排放導向管理機制,推動企業開展碳核查、碳資產與產品碳足跡管理,接入能碳管
126、理平臺實現碳監測、減排規劃、資產運營及碳普惠服務,并聯動綠電交易、碳市場與環境信息披露,形成“控排-減排-變現”的碳價值閉環。北京金風科技亦莊智慧園區以可再生能源為核心,融合智能微網、智慧水務及綠色循環體系,構建零碳示范樣本:通過部署 4.8MW 分散式風電、1.3MW 分布式光伏,搭配鋰電池與超級電容組成智能微電網,實現清潔能源供電占比 50%;采用地源熱泵供冷供熱、水蓄冷及空調照明智能調控技術提升能效;依托雨水收集(年回收 525 噸)與水處理二次利用(年節水 5.8 萬噸),累計年節約新鮮水 5.85 萬噸;同步設置垃圾分類回收、低碳置換屋等設施,并通過購買 CCER 抵消剩余碳排放,最
127、終建成涵蓋綠色能源、循環資源、低碳生活的零碳園區??稍偕茉磁c綠色產業協同布局。園區以可再生能源稟賦為基,優先選址資源優渥區域,通過產業協同布局(綠電-綠鋰-綠氫耦合)、土地集約利用及 30%以上綠化空間預留,構建“綠色基建+循環產業”生態;同步推行綠色制造認證與產業循環鏈接機制,引導企業間能源梯級利用與副產品交換。以青海零碳產業 37 園為例,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規劃三大核心路徑:空間層面整合風光資源搭建綠電基底,產業層面聚焦綠鋰(鹽湖提鋰)、綠硅(光伏材料)、綠氫(電解制氫)、綠色畜牧四大支柱產業,系統層面配套鋰電池回收、新能源裝備制造及碳匯增值服務,形成“資源提純-材料加工-裝備應用-回收
128、再生”全鏈條閉環,疊加物流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最終打造千億級零碳產業集群,為高載能區域綠色轉型提供“清潔替代+產業共生”的可復制范式。(四)(四)龍頭企業與發達地區引領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龍頭企業與發達地區引領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 龍頭企業全產業鏈協同,構建碳足跡管理行業標桿。國內鋼鐵、新能源、動力電池等領域的龍頭企業正以“標準制定-技術突破-供應鏈聯動”三位一體模式,推動產品碳足跡管理從單點突破向全鏈協同升級。鋼鐵行業龍頭寶武集團依托零碳平臺,將碳核算服務延伸至上游礦石開采與下游深加工環節,2024 年簽約供應鏈企業突破 1500 家,覆蓋產品類別超 4000 項,帶動產業鏈平均碳排強度下降18
129、%;風電龍頭金風科技主導制定的風力發電機組產品碳足跡評價標準填補國內空白,2024 年完成全球首臺風電機組 EPD(環境產品聲明)國際認證,并推動中歐風電碳足跡核算規則互認;光伏企業隆基綠能全系列硅片通過法國 ECS、CBAM 雙重認證,天合光能 N 型組件碳足跡較 PERC 組件降低 30%,2024 年海外市場占有率提升至 25%;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在四川宜賓、青海海西新建兩大“綠電+零碳電池”產業基地,綠電自給率超 90%,單 GWh 電池碳排強度降至行業均值 50%;比亞迪成立集團級碳排放管控委員會,建立覆蓋 600 家核心供應商的碳管理體系,2024 年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碳排強度
130、較 2020 年下降 45%,供應鏈綠電使用率提升至 65%。發達地區搭建碳足跡平臺,破解中小企業碳管理瓶頸?;浉郯拇鬄硡^、長三角等發達地區通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企業提供標準化、普惠化的碳足跡管理支持。2024 年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標識認證平臺升級至 2.0 版本,覆蓋能源、化工、電子等 15 個行業 200 類產品,核算模型兼容 ISO 14067、歐盟 PEF 等國際標準,實現與德國、新加坡等 30 國認證互認;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全額補貼,2024年服務企業超5000家,認證產品達8000項,單家企業碳核算成本下降80%;深圳市聯合華為、騰訊開發 AI 碳核算引擎,將碳足跡報告生成時間從
131、 30 天壓縮 38 至 3 天,數據誤差率低于 5%。該模式已復制至長三角(蘇州工業園)、京津冀(天津經開區)等地,2024 年全國通過區域平臺認證的產品碳標簽超 1.2 萬項,中小企業碳管理覆蓋率從 15%提升至 40%,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碳規則銜接奠定基礎。國際標準互認與產業協同,提升全球碳規則話語權。龍頭企業與區域平臺聯動,以“技術輸出+標準對接”突破國際貿易綠色壁壘。金風科技主導的風電碳足跡標準被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納入修訂草案,2024 年推動中歐風電碳標簽互認;寶武集團聯合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建立全球鋼鐵碳足跡數據聯盟,實現鐵礦石開采-煉鋼-軋制全鏈條碳數據互通;寧德時代電池碳足
132、跡模型獲美國 UL、日本 JIS 認證,2024 年動力電池出口碳關稅成本下降 12%;粵港澳平臺與新加坡碳信用交易所(CIX)達成合作,800 項認證產品可直接轉換為國際碳積分交易。2024 年我國工業品碳足跡國際互認覆蓋率提升至 35%,較 2022 年翻倍,為“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出口節省碳關稅成本超 200 億元。(五)(五)ESG 披露由選答題變必答題,重塑企業可持續發展范式披露由選答題變必答題,重塑企業可持續發展范式 中國ESG信息披露由自愿向強制逐步過渡。ESG是一場巨大的經濟社會變革。隨著雙碳目標深入推進,利益相關方開始更多關注企業 ESG 表現,并以此作為長期
133、投資價值評判依據。積極踐行 ESG,主動融入綠色轉型洪流,已然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2024 年,中國 ESG 發展迎來重要里程碑,真正開啟了 ESG強制披露時代,ESG 報告將成為與企業財報同等重要的“第二張報表”。中國企業 ESG 實踐仍處于起步階段,2024 年 A 股 ESG 報告披露率為 42%,可持續信披將逐步從上市公司向非上市公司擴展,從大型企業向中小企業擴展,從定性向定量擴展。彭博預測,到 2025 年,全球 ESG 資產規模有望超 53 萬億美元。企業非財務指標所彰顯的重要意義和隱形價值將愈加明顯。ESG 國際標準統一性趨勢加速,中國將建設接軌國際、有中國特色的 ES
134、G 標準體系,未來 ESG 標準既要有戰略前瞻性,又要能規范指導現實實踐,既要滿足國家戰略和企業發展需要,形成 ESG標準范式,又必須得到國際社會認可。39 圖 3 A 股獨立 ESG 報告披露數量和披露率(數據來源:Wind)圖 4 A 股按行業獨立 ESG 報告披露率(數據來源:Wind)AI 賦能企業 ESG 從經驗決策轉向數據決策。利益相關方對 ESG 信披質量要求提高,企業迫切需建立完善的 ESG 標準化管理體系、信披流程制度,以確保提供及時、重要、可信、可理解和可驗證的 ESG 信息,包括雙重重要性分析。而新質生產力與 ESG 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豐富場景和智能化工具,助力企業 ES
135、G 向專業、高效、安全、智能化方向邁進。AI 賦能 ESG 成為企業破局共識。2024 年 10月,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責任云、浩鯨科技聯合發布“中國首個 ESG 大模型鯨牛 ESG”,結合專業知識引擎和海量領域深度訓練,開啟 web 端、移動端、私域一體機、數字化平臺等全渠道落地實踐,助力企業 ESG 知識解答、數據治理、管理提升和信息披露。ESG 從“成本負擔”逐步轉向“價值引擎”。ESG 理念指引,頭部企業通過戰略級 ESG 布局,按照可持續商業邏輯挖掘資源配置、業務發展、技術創新及應用中的非財務價值,將解決社會、環境問題轉化為發展良機,CSR(企業社會責任)本位分配轉向 ESG
136、多元共贏已成趨勢,ESG 正在從被普遍理解的“成本負擔”40 轉變為推動企業持續增長的“價值引擎”。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數字技術產品和服務創新領導企業,圍繞智能化、自主化、綠色化和國際化戰略,堅持 ESG 與數字技術創新賦能綠色轉型,持續推進 All in AI,自研 AI for Science 科學平臺,包括 iSSMeta-Green 碳智能管理平臺、智能化虛擬電廠平臺、AI 模型驅動與數智化平臺等,提供數字化綠色化解決方案,賦能企業實現碳數據精準量化、認證及多場景節能降碳。聯想集團有限公司提出“Smart Al for All(人工智能普惠)”愿景與 AI 終端
137、“一體多端”戰略,通過普惠 AI、負責 AI 和綠色 AI 推動 ESG 深入發展,將 AI 技術應用于低碳技術、綠色科技與算力,自研 AI+IOT+ESG 樓宇/園區減碳先進技術,以智能化自動化低碳運行產品助力行業低碳轉型。(六)(六)碳普惠機制創新,從行為量化到生態共建的全民低碳實踐碳普惠機制創新,從行為量化到生態共建的全民低碳實踐 政策引領與平臺建設,促進地方碳普惠實踐多點開花。碳普惠機制通過量化個人、社區及中小微企業的低碳行為減排量,打通綠色行為與市場價值轉化通道,成為推動全民低碳生活的重要引擎。2024 年,浙江、上海、湖北等地加速構建多層次碳普惠平臺:浙江湖州“碳達人惠湖州”平臺接
138、入 2.1 萬居民分布式光伏項目,戶均年增收超 800 元,并首創“碳匯池”交易機制,累計促成企業認購核證減排量 5000 噸,以及司法碳匯修復、勞役代償等創新機制落地;湖北武漢“武碳江湖”平臺聚焦公交、地鐵、新能源車出行等場景,注冊用戶突破 80 萬,日均低碳行為記錄超 10 萬次;上海市級碳普惠平臺與“隨申辦”政務系統打通,個人碳賬戶覆蓋衣、食、行、用等 20 個場景,用戶超 300 萬,積分兌換綠色商品轉化率達 65%;江蘇公共機構碳普惠平臺接入滴滴、美團等 10 余個商業平臺,累計減碳量超 5 萬噸,機關單位人均碳足跡同比下降 18%。四川省機關事務管理局依托中國電信打造公共機構碳普惠
139、平臺,納入全省近 5 萬個事業單位 1800 萬用戶,設置單位積分和個人積分,聚焦個人日常行為,覆蓋光盤行動、綠色出行、綠色消費、低碳辦公、垃圾分類等多個場景,促使低碳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引導機構全方位規劃實施節能降碳舉措,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市場化機制創新激活碳資產內生動力。碳普惠平臺正從“政府輸血”轉向“市場造血”,通過交易機制設計釋放綠色行為經濟價值。湖州“碳達人”平臺構建 41 “減排量-碳積分-權益兌換”閉環,企業可采購碳匯用于碳中和或品牌形象提升,2024 年促成大型活動碳中和交易 512 噸,司法碳匯修復基金規模突破 1000 萬元;螞蟻森林、滴滴出行等商業平臺嵌入碳賬戶功能,用戶低
140、碳行為可兌換消費折扣或公益捐贈權益,2024 年螞蟻森林累計種樹超 3 億棵,帶動 5 億用戶參與;金融系統加速入場建設銀行“碳惠通”平臺實現碳積分與信用卡積分互通,2024 年綠色消費信貸規模超 200 億元,用戶碳賬戶活躍度提升 40%。中國電信為南平市搭建的“一元碳匯”平臺(1 元=10 千克 CO2)以市場化交易推動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上線半年促成 1817 人次認購 1.34 萬噸碳匯,創收 133.14 萬元,惠及 1769 戶林農(含脫貧戶),通過碳匯銷售、勞務增收及“森林生態銀行”碳匯質押貸款破解林農資金難題;同步創新司法“碳匯賠償”機制替代傳統生態修復模式,以司法認購強化公眾
141、環保認知,構建“增匯-富民-護綠”可持續閉環。方法學創新構建精準量化基石。各省市以方法學創新夯實碳普惠科學性,破解減排量核算難題。2024 年浙江發布屋頂分布式光伏碳減排量核證規范 純電動車出行核算規范等 6 項地方標準,居民空調節能、垃圾分類等場景減排量誤差率降至 5%以內;上海出臺分布式光伏發電方法學,推動工商業屋頂光伏碳普惠交易規模突破 10 萬噸;重慶“碳惠通”平臺將林業碳匯、濕地修復納入核算范圍,開發碳匯質押融資產品,2024 年生態修復項目融資超 5 億元;全國碳普惠方法學互認試點啟動,京津冀、長三角、成渝地區實現核算規則互通,跨區域減排量交易占比提升至 15%。構建可持續普惠生態
142、勢在必行。盡管進展顯著,碳普惠機制仍面臨多重挑戰:2024 年全國地市級平臺覆蓋率僅 30%,中西部地區多數城市尚未啟動建設;80%平臺依賴碳積分兌換,單次低碳行為經濟價值不足 0.5 元,用戶持續參與率低于40%;跨平臺行為數據無法聚合,同一用戶在不同場景減排量重復計算率超 25%;交通出行類場景碳核算誤差率高達 20%,家居能耗等細分領域缺乏監測手段;60歲以上用戶平臺使用率不足 10%,操作流程復雜度成主要障礙。破局需多方協同:政府層面加快立法,企業探索“碳積分+碳金融”復合激勵,技術端研發低成本IoT 監測設備。三、產業: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技術產業蓄勢待發 42 雙碳目標背景下,雙碳產業
143、發展潛力巨大且前景廣闊,技術創新主導,新興產業崛起,巨額投資需求,促進經濟轉型,帶動大量就業,政策持續發力引導資源匯聚并規范市場,同時國際合作不斷強化。(一)(一)新能源技術推動能源結構重大轉型新能源技術推動能源結構重大轉型 新能源裝備技術進步推動“制儲輸用”綠氫全產業鏈裝備和技術加快發展。一是制氫成本降低與效率提升。隆基氫能、陽光氫能、穩石氫能、天合元氫、國氫科技、安思卓、未來氫能等通過改進大容量電解槽的設計和使用更高效的催化劑材料,顯著降低電解水制氫的能耗和成本。二是儲運技術革新。舜華新能源、氫楓能源、藍能氫能、中科富海等研發出了更為輕量化、高強度的儲氫罐,提高了車載儲氫系統的安全性與容量
144、。探索使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復合金屬氫化物等新型材料,提高儲氫密度、釋放效率、儲氫體積和解決儲運安全問題。三是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快了加氫站的建設和布局,以支持氫能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構建起更加完善的氫能供應鏈。四是跨行業應用拓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杰教授團隊在氨動力發動機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甲烷燃燒與尾氣原位處理相結合,間接實現了氨氣的燃燒,濰柴動力在氨燃料發動機技術不斷取得新進展,綠色氫基動力卡車和氫基動力船舶的研發取得重要進展,解決了傳統電動驅動在長途和載重大應用場景下的續航限制。新型電力系統技術和示范應用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一是靈活調節能力提升加快。通過大中型抽水蓄能電站建
145、設、火電廠靈活調節能力改造、“源網荷”側新型儲能建設、虛擬電廠、新能源微電網、微能源網、源網荷儲一體化、電動汽車 V2G、光儲直柔建筑、分頻輸電示范等多措并舉,各級電網加快提升源側、網側、荷側靈活調節能力。二是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資源分析和規劃計劃能力。國家政策支持開展風電和光伏發電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印發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 年),國家能源局印發 配電網高質量發展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7 年)、編制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 年)、編制配電網高質量發展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7 年),新能源行業金風科技、中電建集團、瑞科科技等加快
146、開展風資源分析平臺建設,省市級電網公司借助新能源云資源分布平臺示范加快分布式光伏資源分析和規 43 劃平臺等建設工作,夯實新能源新型電力系統規劃計劃基礎工作。三是加快建設各級儲能服務平臺。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根據國家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監測信息平臺電站接入規范(試行版)建設了國家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監測信息平臺,國家電網建設了新能源云儲能服務平臺和省級儲能集控系統示范,南方電網儲能公司建設了區域儲能監控系統,為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優化和支撐新型調度、新型電力系統仿真業務夯實基礎。四是新能源新型電力系統運維能力不斷提升。金風科技、三一重能、隆基綠能、寧德時代、特變電工等風電、光伏、儲能、電力裝備制造企業加
147、快 5G 全連接工廠建設,5G+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日益豐富。金風科技、上海電氣、中國海裝、運達風電、正泰新能源、陽光電源、中車株洲所、華能集團等下屬新能源運維產品開發企業加快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新能源智慧運維平臺應用推廣,為風電、光伏、光熱、儲能等建設和運維企業提供光伏資源評估與工程設計、新能源場站在線監測、新能源功率預測、新能源場站氣象和環境監測、新能源場站設備故障預警、場站設備全生命周期評估、新能源綠電和綠證標識服務等功能,有效提升新能源場站的運維效率和效益。風光儲制氫和風光儲制氫氨醇一體化技術助力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規劃建設。綠氫、綠醇、綠氨、生物液體燃料、可持續航空燃料(SAF
148、)等是新型能源的核心組成,通過大規模風光儲項目的開發生產綠色氫基能源,已成為我國發揮新能源設備產能和成本優勢,解決新能源資源大規模開發和綠色氫基能源生產的重要途徑。一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給與產業政策支持,我國新頒布的能源法大力支持氫能開發利用、生物燃料、新型燃料、工業原料等替代能源開發和利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方法規支持風光儲制氫氨醇一體化項目或基地建設。二是新能源產業鏈投資企業、工程建設企業和裝備企業積極布局風光儲氫氨醇一體化項目,中能建、中廣核、中煤集團、國電投、國家能源集團、三峽集團、中國華電、中國華能、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中國天楹等紛紛推進示范項目建設。三是綠色航運燃料、可持續航空燃料(S
149、AF)、煤電摻氨、低空經濟發展提供了綠色能源消納的廣闊消費前景,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海油布局綠色甲醇項目,世界航運巨頭馬士基積極采購綠醇綠氨船舶,上海洋山深水港實現綠色甲醇加注體系常態化建設,大連港也都在積極提升綠色甲醇加注能力等。四是國際需求和合作前景廣闊。我國加快推動“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綠醇、綠 44 氨、綠色生物質燃料、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生產和消費正受到各國政府的日益重視,歐盟航運層面、國際航運層面均提出了綠色船運燃料的可持續要求。光伏智能運維技術在新能源管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集團、中國華能集團、中國華電集團、中國大唐集團、中國能建集團、中國電建集團
150、、天合光能、浙江正泰、陽光電源、旗云中天紛紛布局光伏電站積塵靈敏感知、精準功率預測和智能運維融合技術,通過集成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智能光伏運維平臺可實現對光伏電站的全方位監控和精細化管理。平臺通過實時收集氣象數據,結合積塵監測結果,智能調整光伏板運行參數和清洗策略,確保在極端氣候條件下保持最佳發電效率。結合無人機巡檢與多項運行狀態參數,利用智能預測模型,提前識別潛在故障,減少停機時間,提高電站的整體運行穩定性。前沿技術的綜合應用可充分提高光伏電站的發電效率并顯著降低運維成本,為光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二)(二)綠色材料和工藝驅動高耗能工業深度脫碳綠色材料和工藝驅動高耗
151、能工業深度脫碳 新型節能及新能源材料技術重構高耗能工業降碳路徑。以材料創新驅動能源結構底層變革。2024 年數據顯示,隆基綠能研發的 HPBC Pro 光伏電池量產效率突破 26.5%,其氫鈍化非晶硅/晶體硅異質結材料使組件發電效率同比提升 10%;寧德時代推出的第三代鈉離子電池采用普魯士白正極材料,能量密度達160Wh/kg,配套的零碳智能儲能系統已在寶武集團湛江鋼鐵基地部署 40MWh,實現廠區 8%能耗清潔替代。氫能材料領域,中材鋰膜開發的 12m 超薄增強型復合質子交換膜使電解槽能耗降至 4.1kWh/Nm,陽光電源基于該材料打造的制氫系統在榮程鋼鐵完成工業級驗證,綠氫成本降至 19.
152、8 元/kg。生物質材料技術方面,格林美開發的木質素基催化材料使生物航煤轉化效率提升至 89%,其建設的30 萬噸/年生物質燃料產線已向東方航空穩定供貨。2024 年數據顯示,這些材料技術推動鋼鐵/水泥/化工行業單位產值能耗同比下降 8.3%,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突破 34.5%。工藝低碳前沿技術正在系統性重構高耗能工業的生產范式。高耗能工業行業從行業自身角度開展關鍵技術變革性創新,擺脫傳統工藝流程和裝備的束縛。尋求通過綠色原料替代技術,替代有害或高污染的原材料(如石油基原料)與可持 45 續的綠色原料(如生物質、可再生資源)來改進生產工藝,降低環境影響,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實施先進工藝技術,如低碳
153、冶金(氫基直接還原、富氫熔融還原、電爐短流程煉鋼等)、新型低碳膠凝材料、二氧化碳耦合制甲醇、高效低碳鋁電解、高參數煤氣發電、二氧化碳驅油、超低氮多孔介質無焰燃燒等技術。中建材合肥院研發的粉煤灰基低碳膠凝材料(熟料替代率 45%)在華潤水泥肇慶基地規?;瘧?,單線年減排 CO218 萬噸,產品獲歐盟 ETV 認證。上海電氣集團為鞍鋼營口基地提供全球最大富氫熔融還原系統(HYBRIT 2.0),氫氣利用率突破 95%,噸鐵工序能耗降至 14.8GJ(較傳統高爐下降 58%)。貴陽鋁鎂設計院研發的 600kA智能預焙陽極電解槽(電流效率 97.2%)在云南宏泰投運,噸鋁直流電耗12,000kWh,較
154、國際先進水平低 9.3%。杭氧集團開發的第三代多孔介質無焰燃燒系統在沙鋼集團 1780 熱軋線投用,熱效率提升至 93.7%,年節約天然氣 1.2 億立方米。二次資源循環技術構建產業共生新生態。工業生產流程產生的固、液、氣等二次資源以及社會產生的二次資源,通過循環高效再利用,實現資源利用價值最大化,有序統籌鋼鐵、石化、建材、化工等多產業鏈協同,建設高效循環利用互為資源化的工業生態圈。構建各產業鏈的閉環系統,上下游企業之間實現資源共享。鋼鐵企業推動廢鋼資源高質高效利用,擴大再生鋼鐵原料進口,推進廢鋼回收、拆解、加工、分類、配送一體化發展,完善廢鋼回收加工配送體系建設,推動廢鋼加工標準化和產業化。
155、中國寶武歐冶鏈金建成全球最大廢鋼智能加工中心,2024 年投運 50 萬噸級破碎線,雜質分選精度達 99.5%,噸鋼加工成本下降 35%。鋁行業通過提高廢鋁回收利用比例的綠色技術,生產 1 噸再生鋁相比原生鋁的生產,可減少 0.8 噸二氧化碳排放。中鋁集團福州鋁業建成 20 萬噸/年再生鋁保級利用產線,采用雙室熔煉爐+電磁攪拌技術,鋁直收率提升至 91%。CCUS 技術工程化助力高耗能工業深度脫碳。CCUS 技術通過化學法、吸附法、膜法等技術路徑,實現燃煤鍋爐煙氣中二氧化碳的高效捕集與資源化利用。2024年 5 月,由騰訊組織發起的中國 CCUS 領域首個“碳尋計劃”公布終選名單,華能清能院研
156、發的中空纖維膜捕集技術(捕集效率 98.5%、能耗2.4GJ/tCO2)入選示范項目,其 50 萬噸級燃煤電廠碳捕集裝置在內蒙古達拉特旗投運,捕集成本降至 240 元/噸;原初科技的化學鏈礦化技術通過鋼渣-二氧化碳協同礦化反 46 應,在沙鋼集團建成全球首條百萬噸級工業產線,年封存 CO235 萬噸,礦化磚抗壓強度達 38.5MPa(國家建材測試中心 2024 年認證)。前沿技術探索層面,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的“鋼鐵行業二氧化碳吸附捕集及爐渣循環利用技術”已在鞍鋼鲅魚圈基地實現煙氣 CO2捕集率 91%、鋼渣資源化率 95%;合成生物技術企業藍晶微生物開發的二氧化碳噬菌菌株配套綠電電解制航
157、煤技術,為中國商飛提供首批碳中和航空燃料。(三)(三)數字數字化化+AI 深度賦能制造業節能管碳深度賦能制造業節能管碳 數字化+AI 全面賦能制造業節能管碳的四大應用環節。企業實現雙碳目標需對能源從源頭到末端控制,主要包括用能供給、過程消耗、碳排管理、直接除碳四大路徑。首先在能源供應端,數字化+AI 管控風光儲充等新能源設施,實現工廠能源的運營和調度控制。其次在能源消耗過程,運用數字化+AI 對水電氣等能源介質進行過程管控和能耗分析。再次在碳排放過程,數字化+AI 對工廠碳排放進行精準快速核查,并對碳資產進行增值化有效管理。最終在碳排放發生后,數字化+AI 技術增效 CCUS 技術的應用能力。
158、整個過程中,數字化+AI 是實現目標和經濟效益的重要工具,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在用能供給環節,數字化+AI 技術賦能制造業提升能源調度效率。依托機器學習等技術分析天氣和環境數據,預測太陽能和風能的發電情況,優化能源儲存和使用,幫助制造業工廠高效整合可再生能源。同時企業可利用數字化+AI 技術將不同能源整合入微電網,通過分布式能源管理提高能源的獨立性和靈活性。此外 AI 大模型技術可進一步進行負荷平衡,分析能源需求與供應曲線,自動調整工廠的用電負荷,并且根據負荷幫助協調不同能源的發電、存儲和使用,確保能源供需平衡。華為能源云基于昇騰 AI 開發的“風光功率預測系統”在寧德時代宜賓
159、工廠實現 96小時預測誤差10%、風光儲協同調度效率提升 30%;金風科技智能微電網調度平臺 2024年裝機容量達 4.3GW,通過強化學習算法將分布式能源利用率提升至 89%,年峰谷套利收益約 2500萬元。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AI技術推動 2024年新能源消納率同比提升 7.5個百分點,其中 AI 直接貢獻約 3個百分點。在過程消耗環節,數字化+AI 技術助力企業能耗碳排數據全鏈路貫通,識別 47 賦能節能潛力場景,驅動節能降碳與運營效率協同提升。首先數智技術可全面、實時監測系統內能源的供給和消耗情況,開展綜合能效分析和多環節協調管控優化,運用 AI 智能分析能源系統的數據,定位重點用能場
160、景,識別潛在的能源浪費和低效,并提供針對性節能優化建議。其次以大數據融合企業數據流、業務流,結合 AI 技術構建企業特色化的能碳管理體系,并制定場景化績效指標,形成PDCA(“計劃-執行-檢查-行動”循環)管理閉環。在細分能源場景,數字化+AI算法大模型結合行業know-how機理模型,對工廠設備的節能策略實現優化控制。例如,國際巨頭施耐德、國內廠商格創東智等,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企業提供 AI 數字化管理平臺和綜合解決方案;深度智控、蘑菇物聯等企業基于 AI 與機理模型提供暖通、空壓細分垂直場景的節能優化。格創東智研發的智慧能碳管理平臺,2024 年助力 TCL 華星實現節電近 5 億度目
161、標,減碳約 28.46 萬噸,年能源成本降低 3%4%(平臺接入百余家工廠)。在碳排管理環節,數字化+AI 技術從排放監測、排放情景預測和減排增效多角度助力企業碳中和。在排放監測方面,通過數字化技術開展碳排放數據的盤查,實施碳排放數據監測、統計、核算等。以數據驅動 AI 技術分析碳排來源,確定減排重點。在情景預測方面,AI 模型算法運用歷史碳排數據可進行規律性分析,精準預測碳排放量,模擬企業碳中和路徑,指引設定減排目標。在減排增效方面,AI 算法可對碳配額進行預測,對比未來碳排,對企業配額、CCER等提供配置策略建議。同時 AI 算法可根據歷史價格進行碳交易策略制定,為企業碳資產增效。國內服務
162、廠商如碳阻跡,基于碳云平臺,運用 AI 大模型為企業提供碳核算、碳減排、碳中和等一站式服務;中創碳投研發的“碳知”大模型接入全國碳市場約1900 家重點企業數據(占比 88%),碳價 7日滾動預測平均誤差率 3.2%,在試點合作中,該模型協助華潤水泥等企業優化 CCER 交易策略,降低履約成本約1.1億元。在直接除碳環節,數字化+AI 技術增效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捕集、輸送、利用與封存等各環節,鞏固提升碳匯能力。在 CCUS 技術領域建立 AI大模型,快速預測深層地質構造中有效的二氧化碳捕獲和儲存,分析適合封存的場地和對應的 CO2泄漏風險,如強化學習算法用于優化碳捕獲過程參數、
163、深度學習模型預測地質封存安全性等,有助于提升 CCUS 技術的經濟性和可靠性。例如 48 全球領先的油田技術服務公司斯倫貝謝運用數字孿生技術,通過其 Lumi數據與AI 平臺覆蓋 CCUS 全生命周期的建模、模擬和監測,為中石化勝利油田 CCUS項目構建三維地質模型,封存安全性預測準確率達 95%,CO2注入效率提升 22%。原初科技在沙鋼集團建成全球首條鋼渣礦化封存產線,AI 驅動的反應動力學模型使礦化效率提升至 90%。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24年 AI 技術推動 CCUS 單位成本降至 230元/噸,同比降低 15%。(四)(四)碳監測和碳計量領域產學研機構各顯其能碳監測和碳計量領域產
164、學研機構各顯其能 碳監測和碳計量是實現溫室氣體排放“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目標的重要保障,對如期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各廠商機構應用 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數據采集、處理、存儲方式,為系統掌握碳排放總體情況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我國碳排放監測統計核算體系加速完善,核算法與監測法并行推進。核算法通過活動數據乘以排放因子或通過生產過程中的碳質量平衡來量化溫室氣體排放量,該方法具有方法簡單、成本低、易量化等優點,但是也存在人為干擾多、滯后性、數據采集連續性不強等問題。該方法符合行業普遍采用的監測、報送和核查(MRV)的碳排放管理要求,是目前行業通常采用的碳監測方
165、法。監測法則通過連續排放監測系統直接測量煙氣流速和煙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來計算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或通過碳觀測衛星探測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并提供其濃度的時間和空間趨勢信息。該方法具有人為干擾少、數據采集連續性的優點,但是存在建設成本高等缺點。羅克佳華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標識解析、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手段,打造了“政府碳賬本、企業數字碳表、行業碳服務平臺”等系列產品,成功入選“2024 數據要素”綠色低碳領域典型案例。江蘇擎天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打造的“碳計量邊緣一體機”,通過安裝在線監測裝置采集企業碳排放邊界內各種排放源進行計量核算。北京雪迪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固定源煙
166、氣排放監測為核心,研發“紅外法煙氣連續監測系統(SCS-900C)”及“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監測系統(SCS-900FT)”,通過實時采集 CO昇濃度、流速等參數,支持企業碳排放動態核算。其智慧環保平臺可聯動全國碳市場數據,提供碳配額盈虧預警功能;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 49 院開展空天地一體化碳監測技術研發,面向高時空分辨率、廣域覆蓋、高精度的“星空地”碳濃度與通量監測技術,實現對溫室氣體濃度和來源的大場景觀察分析。電力間接碳排放法包括邊際排放因子法、合作博弈法及碳排放流追蹤法,綜合考慮了電力市場、碳市場與綠色證書市場互動的發展趨勢。邊際排放因子法量化了電力消費變化所對應的碳排放責任;合作
167、博弈方法通過靈活定義用戶碳排放貢獻,考慮電力市場及綠色證書交易影響,實現碳排放責任分配的潛力;碳排放流追蹤法從源端到網絡側再到負荷側,定量描述了電力系統中碳排放的流動過程。國家電網公司基于碳電耦合因子測算方法、碳在線實測架構、碳效碼評價模型的碳計量全場景應用體系,服務浙江省 4.9萬家規模以上企業。上海智洋數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源網荷儲能碳管理平臺及“節能醫生”算法,幫助工商業用戶節能降碳的同時也推動用戶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市場監管總局先后批準籌建內蒙古、廣東、山東和福建 4 家國家碳計量中心。4 家中心聚焦不同碳排放重點行業,積極開展碳計量技術研究和碳計量服務建設等工作。內蒙古國家碳計量中心聚焦黃
168、河流域中上游煤化工、林草碳匯等重點領域,開發“碳達峰碳中和在線監測系統”,建立地方碳因子實測背景數據庫和碳足跡核算模型。廣東國家碳計量中心著力圍繞碳排放量化方法開展燃料消耗量溯源、碳核算關鍵參數的測量及溯源、碳排放在線監測系統等研究,有效提升碳核算數據質量甄別能力,保證火電企業碳核算數據質量。山東國家碳計量中心重點聚焦黃河流域下游有色金屬和化工行業需求,建立碳計量公共服務平臺。福建國家碳計量中心聚焦福建優勢產業,瞄準平板玻璃、鋼鐵兩大行業開展“兩大研究”和多元化服務,形成應用創新示范。產學研機構積極推進各行業碳監測計量核算方法研究。2024 年 6 月,中國計量協會組織多家單位共同參與編制的
169、企業溫室氣體排放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詳細規定了企業溫室氣體排放計量范圍、計量方法、計量器具配備原則、配備要求以及管理要求等。國家碳計量中心(內蒙古)陸續組織編制了重點行業生產企業碳排放計量量值溯源體系建設指南行業碳排放量計量監測實施方案碳達峰碳中和在線監測系統發電企業碳計量系統接口協議規范 固定污染源溫室氣體排放連續監測系統校準規范等行業規范。以上研究為企業開展溫 50 室氣體排放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提供一套科學、規范的指導方案,進一步推動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精準計量和有效管理。國產衛星溫室氣體遙感反演關鍵技術實現持續創新。高精度溫室氣體衛星反演算法作為支撐碳排放核算工作的關鍵技術手段,其原理
170、基于二氧化碳分子在特定波段的吸收譜線特性,通過篩選全波段吸收譜線并結合遙感監測需求構建了匹配的 CO2吸收特征庫??蒲袌F隊基于光腔衰蕩光譜技術(CRDS)搭建了 CO2分子線強測量系統,利用自主研制的 CO2標準氣體獲得不確定度優于 0.2%的分子線強數據,建立了滿足衛星遙感 0.3%靈敏度需求的吸收光譜庫;同時針對衛星云干擾問題,利用氧 A 波段(760nm)和 2.0 微米波段的高光譜數據開發了基于光譜特征空間的快速云識別算法,經 MODIS 云產品驗證識別精度達 95%以上;在國產高分五號衛星 CO2濃度反演算法中,改進了阻尼牛頓迭代方案,結合 CO2歷史觀測數據建立先驗初值預測模型,并
171、基于大氣模式與 HIRAS 熱紅外衛星數據構建了CO2先驗廓線數據集,利用 2023 年高分五號溫室氣體監測儀(GMI)觀測數據反演全球 CO2濃度產品,與 TCCON 地面站點比對顯示總體偏差小于 2ppm(百萬分之一),反演精度優于 0.5%,達到國際同類衛星最高水平,該成果可顯著提升碳排放核算精度,為碳市場核查及氣候政策制定提供可靠技術支撐。(五)(五)產品碳足跡專業技術服務體系加速構建產品碳足跡專業技術服務體系加速構建 我國碳足跡服務供給體系已形成多維度技術陣營,涌現出盈碳科技、易碳數科、羅克韋爾、擎工互聯等專業的雙碳服務公司,各技術路線和陣營在數據顆粒度、行業適配性、服務深度等方面形
172、成差異化競爭力,滿足不同行業不同產品多批次碳足跡管理的需求。LCA 建模與動態分析技術路線。該路線聚焦全生命周期方法學創新,以盈碳科技、擎工互聯為代表,通過動態因子庫構建與 LCA 求解方式優化技術突破傳統核算瓶頸。盈碳科技 WisCarbon 平臺將鋼鐵生產拆解為 20 余個工序環節,嵌入 300 余項動態參數(如高爐煤氣利用率、余熱回收效率),使核算誤差率控制在5%以內,2024年完成 4.5 萬次工業產品碳足跡計算。擎工互聯“碳擎”通過矩陣運算計算大型稀疏線性方程組的方式優化了求解路徑,有效改善了傳統LCA軟件在循環引用的 LCA模型的計算周期冗長問題,顯著提升計算效率和系 51 統響應
173、速度,現在一個復雜的產品碳足跡計算在“碳擎”中的速度可以保證在 5秒內完成。該路線優勢在于方法論嚴謹性與國際標準兼容性,但面臨中小供應商數據缺失率超 40%的挑戰,需依賴行業聯盟推動數據互認。數字孿生與流程優化技術路線。以羅克韋爾自動化、DeepSeek 為核心的技術陣營,深度融合 IoT 與 AI 實現生產流程碳流實時映射。羅克韋爾 Rockii Net-Zero 平臺構建輪胎、玻璃、化工、冶金、快消等行業制造數字孿生體,通過 OPC UA協議實時采集設備電流、電壓、轉速,能源介質溫度、壓力、流量等各類過程參數,建立能耗-產量-碳排放動態 AI 模型,助力企業實現節能降碳 3-10%,并量化
174、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減排量。DeepSeek 開發的數字孿生沙盤系統支持全鏈碳流模擬,某醫藥企業通過冷鏈運輸模式優化實現 12%物流碳減排。該路線在流程工業降碳場景優勢顯著,但數字孿生模型建設成本較高(中型系統需部署 200+傳感節點),且跨行業遷移需重構設備能效基準值。公共數據庫與區域化服務平臺。易碳數科、浙江省生態環境低碳發展中心主導該路線,通過構建本土化數據庫破解國際因子適配難題。易碳數科聚焦工業制造業基礎能源和基礎原材料領域,利用本土碳量化工業軟件,協助各地政府搭建覆蓋廣泛工業場景、服務中小企業的碳管理服務平臺,如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標識認證公共服務平臺、上海市工業碳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提供
175、低成本、高效率、常態化的產品碳足跡核算服務。其 HiQLCD數據庫,是依據 ILCD格式要求開發的中國生命周期數據庫,數據庫覆蓋電力、熱力、煤炭、油氣、鋼鐵、有色金屬、金屬合金、化學品、建材、光伏、鋰電池、電子電器、廢物處理、運輸等多類產品類別,共計 6 萬余條數據集,是一個綜合性的 LCA 背景數據庫。浙江省建成覆蓋滌綸、錦綸等紡織材料的本土化數據庫,相較國際數據庫因子覆蓋度提升30%,并通過區塊鏈三級核驗機制將中小企業碳報告編制周期從 45 天壓縮至 7天。該路線顯著降低中小企業技術門檻,但需持續應對數據安全與商業機密保護難題。SaaS 化工具與供應鏈協同平臺。碳阻跡、舜通能碳等機構推動碳
176、管理工具向輕量化、普惠化轉型。碳阻跡碳云數據庫運用 NLP 技術解析 80 萬條 ESG 報告數據,結合電網實時碳強度生成動態因子,在消費電子領域使供應鏈數據采集效率提升 60%。舜通能碳城市大腦平臺開發輕量化工具,內置 200+行業參數配 52 置模板,中小企業數據錄入效率提升 50%,并通過與 TV萊茵合作實現 CBAM系統兼容性對接。SaaS 模式實現低成本訂閱(基礎版年費 3.5萬元起),但需平衡模型蒸餾帶來的計算精度損失(中科院研究顯示誤差率增加 2-5 個百分點)。國際互認與標準共建生態。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主導制定的產品碳足跡評價通則深度銜接 ISO 14067 國際標準,
177、為隆基綠能等龍頭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其 PERC 電池碳足跡降至 0.28kg CO2e/W,逼近歐洲 SolarPower 認證的0.25kg CO2e/W國際標桿水平。ecoinvent 與中科院合作構建的“中國區域化生命周期數據庫”取得突破,稀土冶煉、多晶硅提純等關鍵工藝因子互認率超 50%,但受制于電力因子計算邊界差異,深度校準仍需技術攻堅。對此,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加速推進生命周期評價數據集構建導則編制(計劃號 2024-123),通過統一數據采集規則、量化環境流分配方法,破解“雙重核算”壁壘。(六)(六)第三方第三方 ESG 服務進入發展黃金期服務進入發展黃金期 2024年是中國 E
178、SG從“分散探索”轉向“系統構建”的關鍵節點,第三方服務市場在政策紅利下快速擴容,形成“咨詢-鑒證-評級”全鏈條服務矩陣,各類服務商加速技術迭代與模式創新。本土機構在數據適配性、行業垂直服務上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國際機構則依托全球網絡與標準制定優勢占據高端市場,服務生態呈現多元競合和快速增長態勢。ESG 咨詢服務賦能企業高質量可持續信息披露。國際機構以德勤、麥肯錫等為代表,依托全球方法論庫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德勤可持續發展業務聚焦氣候變化與脫碳管理、可持續金融、ESG報告、可持續供應鏈和循環經濟五大板塊,ESG咨詢服務包括 ESG戰略、ESG管理/評級提升、ESG信披、數字化管理等,德勤低碳亞洲
179、主要提供企業可持續發展和碳管理策略咨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咨詢服務。國內機構主要包括商道縱橫、博續科技、責任云研究院等,深耕本土化需求。其中,商道縱橫專注于 ESG、責任投資(SRI)與 CSR領域咨詢服務,包括 ESG/CSR報告與評級咨詢,CSR戰略咨詢、案例開發與培訓等。博續科技精通 ESG理論與實踐,涵蓋碳中和、綠色金融和氣候投融資等多領域,主要提供 ESG與碳中和的深度咨詢服務以及端到端的軟件產品和解決方案,致力于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軟硬件等技術賦能企業。53 ESG 鑒證服務以獨立第三方評估驗證企業 ESG 表現。鑒證(審驗)是 ESG報告的重要環節,只有保證數據有效性、真實性和公
180、信力,才能對利益相關方起到制衡作用。但是,當前我國企業 ESG報告第三方鑒證率仍比較低,ESG鑒證機構評價標準、鑒證方法尚未達成一致,缺乏權威、統一標準認證鑒證機構資質。國內 ESG鑒證服務商主要包括畢馬威、德勤、普華永道等會計師事務,依據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IAASB)鑒證業務準則。中國證監會將研究推動 ESG信息外部審驗和鑒證,持續提升上市公司 ESG數據準確性和披露質量。ESG鑒證服務主要是對企業 ESG報告及溫室氣體(GHG)盤查報告進行鑒證,其中畢馬威主要通過確定企業適用的 ESG報告標準、ESG披露及數據要求,建立健全的 ESG治理體系,將 ESG數據流程數字化并確保質量等,
181、助力企業提升 ESG鑒證成熟度。ESG 評級服務助力篩選更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公司。ESG評級通過多指標綜合評估企業 ESG表現并進行分檔排名,獲得較高評分才能從行業脫穎而出,獲得投資者青睞。國內市場正處于起步階段,本土評級機構主要包括 Wind(萬得)、中誠信綠金等金融服務公司,商道融綠等咨詢公司,中財綠金院等研究機構,以及華證、中證、上證、國證指數等信息服務公司。其中,Wind ESG評級覆蓋大中華地區超過 12,000 家公司主體,8,000支公募基金,利用數據治理能力整合國內外主流 ESG準則體系,構建標準化底層指標庫,根據 ESG內在邏輯自下而上搭建評級框架,遵循“財務重要性+影響實質
182、性”雙重重要性原則,確保最終評級結果可解釋性與可靠性。國際知名 ESG評級機構包括 MSCI(明晟)、Sustainalytics(晨星)、S&P Global(標普全球)、CDP(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等均在中國市場開展相關業務。54 圖 5 A 股上市公司 Wind ESG 評級分布(數據來源:Wind)2024 年,國際 ESG 評價體系下 A 股上市公司 ESG 評級覆蓋度與評級總體結果雖有所提升,但整體偏低。據新浪財經 ESG 評級中心統計數據,截至2025 年 1 月,MSCI ESG 評級已覆蓋我國 A 股上市公司 694 家、中概股上市公司 395 家,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 7.
183、60%、17.56%。據上交所發布消息,截至 2024 年底,滬市共有 342 家上市公司被納入 MSCI ESG 評級,其中 100 家公司在最新一次評級中獲得等級提升,僅 8 家公司評級獲得 AAA 級。在新興資本市場規模日趨增長背景下,國際 ESG 評級體系的不適用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境外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因此,中國的 ESG 標準、可持續披露準則接軌國際的同時,亟須構建一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本土化 ESG 評級體系,以糾正投資者的認知偏差,增強其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信心。(七)(七)碳市場和碳金融形成多元化服務格局碳市場和碳金融形成多元化服務格局 我國碳市場與碳金融服務業通過政策端強化碳排放權
184、金融屬性、市場機構技術賦能提升資產流轉效率、金融機構創新碳金融工具,結合區域試點在跨境交易與碳賬戶等領域的制度突破,構建了多層次協同發展的供給體系。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助力雙碳任務實施。我國綠色金融體系持續完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規模穩居全球前列,轉型金融框架逐步覆蓋鋼鐵、化工等高碳行業。商業銀行試點推出碳強度掛鉤貸款產品,動態優化融資成本;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通過碳中和資產支持證券(ABS)等工具支持風電、光伏項目融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第三方機構為工業園區提供零碳轉型認證服務,推動隆基綠能、寧德時代等企業構建綠色供應鏈。國際層面,新加坡 Climate Impact X(CIX)等平臺探索標準化
185、碳信用交易模式,為跨境氣候治理合作提供市場化路徑。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促進金融市場繁榮。全國碳市場活躍度持續提升,2024年配額成交量與成交額預計再創新高。金融機構推出多層次碳金融產品,包括碳配額質押貸款、碳配額回購交易及履約保證保險以及碳中和資產支持證券。第三方核查機構應用區塊鏈、AI 技術提升數據精度,國檢集團等機構通過實時監測技術強化核查能力。區域市場試點深化創新,湖北碳市場探索綠電采購與 55 CCER 預簽發聯動機制,推動環境權益協同流轉。溫室氣體減排交易市場推動金融產品創新。CCER 市場重啟后,金融機構與認證機構協同構建多層次碳金融產品體系。福建省三明市聯合興業銀行落地林業碳匯 CC
186、ER 質押貸款試點,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為 30 萬畝林場項目提供核證服務;浦發銀行推出“碳中和掛鉤貸款”,動態綁定光伏項目發電量與融資成本,深圳能源集團通過上海環交所碳賬戶完成配額質押融資。自然碳匯研究院(青島)聯合山東海洋集團開展海洋碳匯方法學研究,青島銀行據此發行全國首單藍碳質押貸款,中國船級社(CCS)提供全周期監測認證。國際層面,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與新加坡 Climate Impact X(CIX)合作掛牌東南亞碳匯項目,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應用螞蟻鏈技術實現跨境溯源;香港交易所探索推出離岸人民幣碳期貨合約,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互聯互通。碳期貨市場建設與碳金融服務
187、相互協同。廣州期貨交易所已完成碳排放權期貨合約設計,證監會 2024 年明確支持其研發上市;上海期貨交易所發布“長三角碳價格指數”,聯動 30 家控排企業數據,為期貨定價提供基準。當前挑戰在于跨部門規則協同,例如地方試點市場與全國碳市場的配額轉換機制尚未統一。國際經驗表明,歐盟通過洲際交易所(ICE)的 EUA 期貨占據全球碳衍生品交易量的近 60%,而我國碳市場流動性仍顯著落后。未來可探索標準化合約與碳關稅對沖工具,如中信證券為出口企業設計的 CBAM 應對方案,緩解歐盟碳成本壓力。新加坡 CIX 等平臺的標準化模式為跨境交易提供參考,但需結合國內實際創新突破。政策助力碳市場和碳金融產業發展
188、。央行等七部門 2024 年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商業銀行試點將碳足跡核算嵌入鋼鐵、水泥等高碳行業授信流程,中國銀行業協會建議優先覆蓋八大高載能行業;同時延續碳減排支持工具,并鼓勵地方對光伏治沙、綠氫煉化等項目試點專項低息再貸款。滬深交易所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2024 年修訂)推動上市公司逐步披露范圍三碳排放數據,生態環境部聯合行業協會制定分行業氣候信息披露目錄,計劃 2025 年完成鋼鐵、電力等首批行業標準。地方層面,四川通過碳賬戶 2.0 整合 42 個行業動態排放因子庫,實現碳效與信貸 56 利率智能聯動;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完成首單跨境碳交易,采
189、用人民幣結算與區塊鏈溯源技術,為“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提供實踐范例。(八)(八)強化區域碳中和頂層設計統籌推進雙碳實施強化區域碳中和頂層設計統籌推進雙碳實施 區域碳中和頂層設計的核心在于以系統性、科學性和前瞻性思維統籌全局,通過跨部門協同、跨領域耦合與多尺度嵌套,破解“政策碎片化、主體權責模糊、減排動力不足”等治理困境。唯有夯實頂層設計的“導航系統”與“施工藍圖”,才能確保后續建設實施和服務運行環節精準銜接,推動碳中和從宏觀愿景向可量化、可追溯、可交易的治理實踐轉化。構建區域碳中和治理體系。需整合區域資源稟賦、產業特征及排放清單,科學量化“碳預算-行業分配-企業配額”的遞階分解路徑,制定能源替
190、代時序、產業低碳轉型路線圖等剛性約束框架。明確四方面建設策略:一是打造區域碳核算能力,構建自上而下的區域碳監測、碳計量及產品碳足跡體系,建立自下而上的重點排放單位核算基礎設施,依托“綠色大腦”提升雙碳決策的數據支撐能力;二是推進存量減排增效,聚焦能源供輸需三端轉型、重點行業降碳改造,推動綠色建筑、低碳交通、社區微循環及居民碳普惠體系落地;三是做強碳增值服務,通過配額管理、碳市場服務、綠色金融和產業集聚形成經濟新增量;四是完善區域支撐體系,建立雙碳目標指標、標準規范及領導小組機制,配套人才、財稅等保障政策。部署實施區域雙碳重點任務。一是建設雙碳基礎設施,自上而下部署區域級碳源匯監測設施,打造能碳
191、數據管理平臺,運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實現能源管網智慧化監控;二是依托碳排放大數據平臺與智能算法模型,建立碳排放“監測-預警-調控”的動態決策中樞,即構建數據驅動的綠色大腦,建立碳排放數據目錄與標準,強化區域總體達峰中和路徑推演能力,探索碳排放與碳資產的數據聯動應用;三是因地制宜推進產業低碳轉型:服務業發達地區重點建設零碳園區/社區,工業主導區域強化“兩高”行業轉型并探索零碳工廠,農業主導區域推動農產品全產業鏈綠色化升級。培育區域雙碳配套服務產業。一是發展基礎服務產業,以第三方產業聯盟、培訓機構和本地高校為載體,開展標準制定、教育培訓及產教融合服務;二是創 57 新綠色金融工具,依托省級金融機構
192、開發碳基金、綠色債券等產品,構建多元化融資渠道;三是打造綠色產業生態鏈,為地方政府提供招商策略設計、應用場景開發及企業撮合服務,加速綠色科技企業集聚。通過差異化政策工具組合(如碳市場激勵、綠色金融扶持、生態補償聯動)構建多方利益平衡點,激活政府、企業、公眾協同參與的內生動力。通過數字技術、綠色技術和行業技術互相融合,培育雙碳領域創新服務業態,實現區域經濟產業的新增長??蒲性核雾攲釉O計??蒲性核劳袊艺咧蝺瀯菀约爱a業生態資源整合優勢,為區域和行業提供雙碳規劃、設計、建設、運營、評估全流程服務,幫助區域和行業構建碳中和體系架構,統籌各項任務高質量實施。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作為數字中國和數字
193、經濟領域政策研究以及技術支撐的國家隊,支撐相關部委制定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等多項政策,形成覆蓋省市園區以及重點行業的雙碳規劃實施方法論體系;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重點推進產業競爭力路徑、碳預算管理及產品碳足跡研究;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深耕建筑節能領域,主導零碳建筑和社區技術標準制定,在雄安新區開展建筑全周期碳減排的標桿實踐。四、展望:綠色低碳成為發展引擎和新質生產力典型代表(一)(一)工業綠色化成為新型工業化破局的關鍵引擎工業綠色化成為新型工業化破局的關鍵引擎 工業綠色發展正加速從政策倡導升維為國家戰略核心,成為新型工業化破局的關鍵引擎。國家明確將工業綠色轉型置于經濟系統重構
194、的樞紐地位,以“雙碳”目標倒逼全產業鏈價值重塑:通過構建覆蓋原材料開采、生產制造、產品流通全過程的碳足跡核算體系,推動制造業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碳;依托工業互聯網與數字孿生技術實現能耗動態優化,催生智能微電網、零碳工廠等新業態;以綠色金融工具激活企業技改動能,引導電解鋁、鋼鐵等高載能行業完成清潔能源替代革命。更深層次看,這種變革正重構全球產業鏈競爭規則,中國工業必須搶占綠色技術標準話語權。工業綠色化已演化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搶占全球價值鏈制高點的系統性工程,其本質是通過技術革命、能源革命與制度革命的“三重疊加”,推動中國制造向“智造+綠造”58 的范式躍遷,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可持續動能。(二)(二
195、)綠色低碳成為區域經濟競速的核心賽道綠色低碳成為區域經濟競速的核心賽道 綠色低碳正從區域經濟發展的“成本項”蛻變為“增長極”。從雄安新區“綠色、創新、智慧”理念的全域滲透,到海南自貿港“向海、向天、向陸、向綠、向未來”的戰略錨定,再到青海依托鹽湖提鋰與綠電制氫鍛造千億級零碳產業集群,各地頂層設計已將綠色低碳深度嵌入發展基因,驅動生產生活方式系統性變革。清潔能源基地、零碳產業園等重大工程拉動萬億級有效投資,帶動光伏組件、氫能裝備、碳捕集設備等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升級;碳市場、綠證交易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使工業降碳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創收”,催生碳資產管理、綠色金融等新興服務業態。更深層變革在
196、于綠色低碳重構區域競爭優勢中西部借風光資源與低成本優勢吸引數據中心、電解鋁等高載能產業,東部通過碳關稅應對服務、低碳技術輸出構建外向型經濟新壁壘。區域間基于綠電直供、用能權交易的協作網絡加速形成,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向“低碳要素市場化配置”深化。(三)(三)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相互促進效應倍增相互促進效應倍增 數字化與綠色化正從并行發展邁向基因融合,以“技術互驅-場景共生-價值倍增”的邏輯重構可持續發展范式?!半p化協同”已突破工具賦能層面,演化為產業系統變革的內生動力:數字技術深度嵌入能源革命、循環經濟、碳治理等綠色化核心場景,而綠色化進程產生的海量環境數據又反向催生邊緣計算
197、、數字孿生等新技術迭代。二者在資源要素配置中形成閉環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分布式光伏出力與柔性負荷需求,使綠電消納率提升;產品碳足跡區塊鏈認證系統貫通全球供應鏈,倒逼出口企業重構生產流程;CCUS項目與數據中心余熱回收耦合,達成降本減碳雙重收益。在此進程中,“數字新能源服務商”“零碳云工廠”等跨界業態層出不窮,驅動產業效率從線性增長轉向指數躍遷。這種協同不僅體現為技術疊加,更是通過“數字精準治碳”重塑產業規則,最終形成“數字化定義減排路徑,綠色化錨定轉型方向”的乘數效應,為中國應對全球產業低碳競爭提供助力。59 (四)(四)碳治理國際化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布局碳治理國際化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布局 歐盟
198、碳邊境調節機制的縱深推進倒逼中國加速構建“碳市場-碳標準-碳數據”三位一體的制度型開放體系:碳市場層面,全國 ETS 加速擴容至水泥、航空等八大高載能行業,并通過引入拍賣機制、衍生品工具及跨境碳信用抵銷通道,力爭 2026 年前形成與歐盟碳價動態平衡的定價體系,破解“碳關稅剪刀差”對出口競爭力的擠壓;碳標準層面,以 LCA 全生命周期方法論為核心,推動鋼鐵、電解鋁等重點行業碳核算規則與歐盟 PEFCR 互認,同步主導制定光伏組件、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國際碳足跡標準,搶占綠色貿易規則話語權;碳數據層面,依托區塊鏈溯源與物聯網計量技術構建國家級碳排放因子數據庫,實現企業活動數據(如燃煤熱值、工藝排
199、放系數)全鏈條可核查、可審計,并通過參與相關國際標準修訂,推動中國電網排放因子、區域綠電認證規則納入全球互認框架。本質是以“制度創新+數字基座”重構中國在全球碳治理中的角色從規則接受者轉向規則共建者,通過輸出“中國版”MRV(監測-報告-核查)體系、培育國際碳審計服務機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低碳轉型解決方案。(五)(五)產業低碳轉型正從局部優化升維至全鏈重構產業低碳轉型正從局部優化升維至全鏈重構 鏈主企業被賦予“技術攻堅樞紐+生態整合中樞”的雙重使命,驅動行業綠色競爭力系統性突破。政策著力點已從單一環節技改轉向全價值鏈深度協同鋼鐵、石化等支柱行業以“氫基直接還原鐵工藝”“綠氫煉化”等顛
200、覆性技術為突破口,通過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構建自主可控的碳技術體系;同時依托鏈主企業的生態位勢,將 ESG 評級、碳關稅壓力轉化為供應鏈升級動能,探索制定覆蓋原料、生產、物流的綠色供應鏈認證標準,并將綠電使用率、再生材料占比等指標嵌入采購協議,倒逼供應商完成低碳工藝改造。更深層次變革在于,鏈主企業正通過“標準輸出+數據確權”重構全球綠色貿易規則寧德時代主導的動力電池碳足跡核算規則被納入聯合國UNECE 標準框架,隆基綠能創建的硅片生產 MRV 體系成為光伏行業國際認證基準,這種“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的躍遷路徑,標志著中國產業鏈從被動適應全球碳壁壘轉向主動定義碳中和游戲規
201、則,為構建具有全 60 球話語權的綠色產業生態奠定根基。(六)(六)負碳技術從補充選項躍升為碳中和時代戰略必爭之地負碳技術從補充選項躍升為碳中和時代戰略必爭之地 國家政策將負碳技術定位為“實現雙碳目標的兜底性工程”,推動技術攻關、產業培育與制度型創新三位一體協同突破。面對歐盟將航運業納入 EU ETS 的倒逼壓力,中國以“場景驅動-標準引領-生態構建”加速破局:在技術側,聚焦火電、鋼鐵、航運三大場景,構建“碳捕集+資源化利用”技術矩陣,突破低成本捕集材料、長效封存監測等卡脖子環節;在產業側,依托內蒙古鄂爾多斯、新疆準東等能源基地打造全球最大負碳技術產業帶,通過千萬噸級 CCUS 示范工程驗證地質封存安全性與經濟性;在制度側,研究碳捕集項目碳資產核算方法,推動捕集碳量納入全國碳市場抵銷范疇,參與制定碳捕捉相關國際標準。這種布局不僅為重點行業鎖定深度脫碳路徑,更通過實證項目輸出和規則協同探索,推動中國從氣候治理參與者向規則共建者升級,為構建全球氣候治理共同體提供技術錨點與制度接口。(聯系人:王老師 13601058423,巴老師 1368329818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