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科技產業聯盟:2025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模式和技術應用研究報告(9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北京金融科技產業聯盟:2025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模式和技術應用研究報告(94頁).pdf(9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模式和技術應用研究報告北京金融科技產業聯盟2025 年 4 月版權聲明本報告版權屬于北京金融科技產業聯盟,并受法律保護。轉載、編摘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報告文字或觀點的,應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者,將被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編制委員會編委會成員:何軍聶麗琴朱鋼高鵬飛畢國器編寫組成員:黃雅瓊李松濤隆峰許定航李恩達國鈺杜嘯爭李娜婁磊彭晉張曉蒙昌文婷李力張舒婷周雍愷戚文彬肖連春郭東旭韓鵬賈宇航劉雪晴譚云霞田昆劉遠釗黃殷高能屠晨陽李敏牛保寧樊星蘭方鵬王超王慧敏夏知淵郭相林劉微王濤王立冬郭偉楊祖艷靳晨呂雨慧張鑫馬晨陽許璐李金原王夕萌林挺高旺劉軍許云棋于長海吳莉麗虞剛袁麗歐劉書洪編審:黃本濤國鈺
2、魏中宣2參編單位:中金金融認證中心有限公司成方金融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中電金信軟件有限公司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騰訊云計算(北京)有限公司恒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百行征信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學藍象智聯(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亞信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湖南謙川科技有限公司華控清交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華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目錄一、內涵概述.1(一)定義.1(二)數據權利分類.1(三)數據授權的主體.2(四)數據授權的內容.2(五)數據確權授權的路徑
3、.3二、背景情況.6(一)研究背景.6(二)研究目的.7(三)政策指引.8三、現狀與挑戰.13(一)發展現狀.13(二)面臨挑戰.14四、技術支撐.17(一)“數據來源可確認”技術.17(二)“數據可用不可見”技術.30(三)“數據可算不可識”技術.34(四)“數據使用可界定”技術.36(五)“數據流通可追溯”技術.39五、實現模式.45(一)金融數據生命周期概述.45(二)數據類型與安全分級.57(三)確權和授權方式選擇.61(四)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模式構建.65六、案例分析.70(一)國內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案例.70(二)國際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案例.75七、結論與建議.81(一)研究結論.81(
4、二)發展建議.82參考文獻.87摘要摘要:本文探討了金融數據確權授權的內涵及其在當前環境下的重要性和挑戰。從金融監管對確權授權的政策要求出發,分析了金融數據確權授權的宏觀環境。進一步探討了金融數據確權授權的現狀與挑戰,包括政策法規的逐步完善、技術路徑與模式選擇的探索,以及市場機制與國際合作的推進情況。闡述了區塊鏈技術、數字簽名與時間戳等相關技術在金融數據確權授權中的應用。通過對金融數據生命周期、數據類型與安全分級、確權和授權方式的分析,構建一套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模式。通過國內外金融數據確權授權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情境下的實踐應用與經驗借鑒。報告旨在為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提供參考。1一、
5、內涵概述(一)定義一)定義數據確權是指數據主體給予數據資源的持有者、使用者、加工者、產品經營者這類數據財產權主體使用數據的許可的過程。數據確權授權是指數據主體許可數據財產權主體使用和處理其數據。(二)二)數據權利分類數據權利分類數據權利可分為人格權和財產權兩類:1.1.數據人格權數據人格權數據人格權是指民事主體對數據享有的與人格利益相關的基本權利。對于自然人而言,數據人格權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保法”)保護的個人隱私權、肖像權、知情權、決定權、查詢權、更正權、刪除權等1;對于企業法人而言,數據人格權包括名譽權、名稱權以及商業秘密2等。2.2.數據財產
6、權數據財產權數據的財產權是指權利主體對數據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以數據用益權為基礎性權利,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數據二十條”)將數據財產權劃分為數1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四十四條:個人對其個人信息的處理享有知情權、決定權,有權限制或者拒絕他人對其個人信息進行處理;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四十五條:個人有權向個人信息處理者查閱、復制其個人信息。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條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
7、生的其他人格權益。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本法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并經權利人采取相應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經營信息等商業信息。2據資源持有權、數據使用加工權和數據產品經營權。(三)三)數據授權的主體數據授權的主體數據授權的主體是指數據所描述信息涉及的對象,通常包括個人以及法人主體,它們作為數據的原始提供者,擁有對外授權的權利。(四)四)數據授權的內容數據授權的內容根據個保法的要求3,數據授權內容應包括以下四項關鍵要素(“四要素四要素”):1.1.授權對象授權對象授權對象為數據財產權主體,即享有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使用加工權和數據產品經營權的主體。根據具體
8、場景和授權路徑,數據財產權主體應具備相應的數據處理能力,承擔數據處理責任。2.2.處理目的處理目的數據處理目的是指數據處理結果的特定用途以及具體的應用場景,例如信用評估、風險控制、市場營銷等。3.3.處理方式處理方式數據處理方式是指將原始數據資源轉化為有經濟價值的數據產品或數據資產的方式,包括收集、清洗、分類、分析、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刪除等環節4。數據主體還應當就是否允許數據財產權主體進一步轉讓、共3個保法第十七條:個人信息處理者在處理個人信息前,應當以顯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語言真實、準確、完整地向個人告知下列事項:(一)個人信息處理者的名稱或者姓名和聯系方式;(二)個人信息的
9、處理目的、處理方式,處理的個人信息種類、保存期限;(三)個人行使本法規定權利的方式和程序;(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告知的其他事項。4個保法第四條: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后的信息。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刪除等。3享、披露數據進行額外授權。4.4.數據范圍數據范圍數據主體授權的數據包括各類個人信息5以及去標識化的個人信息6,具體范圍可以通過元數據描述,并應限于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范圍。對于經處理后不再關聯數據人格權的數據,例如匿名化數據7,在后續授權和流轉過程中一般不需要征求數據
10、主體額外同意;對于能關聯到數據主體身份的數據,例如經處理后未切斷與數據主體的一一映射關系的隱私計算結果,在后續流轉過程中仍需嚴格遵循授權規則。數據主體在進行授權時,需要明確界定授權內容四要素,若任一要素出現變更,數據財產權主體都需要重新獲得數據主體的授權。(五)五)數據確權授權的路徑數據確權授權的路徑數據確權授權路徑包括以下幾種:1.1.數據主體直接授權數據主體直接授權指在“告知同意”的核心處理規則下,數據主體根據數據處理者告知的內容,直接向數據處理者授權的模式。2.2.數據主體攜帶權數據主體攜帶權數據主體通過主動行使攜帶權的方式向特定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提供授權8。5個保法第四條:個人信息是以電
11、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后的信息。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附錄列舉了個人信息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身份信息、生物信息、網絡身份表示信息、個人健康生理信息、個人教育工作信息、個人財產信息、通信信息等。6個保法第七十二條(三)去標識化,是指個人信息經過處理,使其在不借助額外信息的情況下無法識別特定自然人的過程。7個保法第七十二條(四)匿名化,是指個人信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自然人且不能復原的過程。8個保法第四十五條:個人請求將個人信息轉移至其指定的個人信息處理者,符合國家網信部門規定43.3.數據處理者委托數據處理者委托根據個保法第二十一條,數
12、據處理者可委托第三方處理數據,第三方作為受托人依據與委托人之間訂立的委托合同,間接獲得數據主體的授權。94.4.法定授權法定授權數據處理者在特定的場景下,向數據主體履行告知義務后獲得數據的法定授權。105.5.其他間接授權方式其他間接授權方式如果數據主體給予數據財產權主體充分的授權(例如允許數據財產權主體轉委托和轉授權等),即授權內容四要素未變更的前提下,其他第三方也可以通過數據財產權主體轉委托和轉授權等方式間接獲得數據主體的授權。數據確權和授權的核心是要反映數據主體真實的意思表示,即數據主體在明確理解其權利和義務的基礎上,通過合法且有效的認證方式作出授權的意思表示。在目前的實踐場景中,數據主
13、體可以通過 APP、HTML、PC 端等電子化途徑查看數據信息協議。在簽署協議時,數據主體、數據被授權主體可通過 CA 證書或其他合法有效的電條件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提供轉移的途徑。9個保法第二十一條:個人信息處理者委托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與受托人約定委托處理的目的、期限、處理方式、個人信息的種類、保護措施以及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等,并對受托人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進行監督。受托人應當按照約定處理個人信息,不得超出約定的處理目的、處理方式等處理個人信息;委托合同不生效、無效、被撤銷或者終止的,受托人應當將個人信息返還個人信息處理者或者予以刪除,不得保留。10個保法第十三條: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個人信
14、息處理者方可處理個人信息:(一)取得個人的同意;(二)為訂立、履行個人作為一方當事人的合同所必需,或者按照依法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和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實施人力資源管理所必需;(三)為履行法定職責或者法定義務所必需;(四)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緊急情況下為保護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所必需;(五)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在合理的范圍內處理個人信息;(六)依照本法規定在合理的范圍內處理個人自行公開或者其他已經合法公開的個人信息;(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依照本法其他有關規定,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取得個人同意,但是有前款第二項至第七項規定情形的,不需取得個人同意。5子實名
15、認證,并使用人臉識別、短信驗證碼、簽署密碼等意愿真實性驗證方法完成協議的簽署或作出授權的意思表示。11為了進一步保障數據流轉過程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區塊鏈、智能合約、可信時間戳等技術也可以對數據操作行為進行追蹤和記錄,確認流轉中數據的權利關系狀態,確保數據確權和授權環節的真實、完備和有效。數據確權授權,是數據流轉、交易、定價的邏輯前提。通過對數據人格權和財產權屬性的分類,界定授權主體,明確數據授權的四要素,以及歸納數據確權授權的權利路徑,來實現完整、可信、受控的確權、授權過程。以上內容基本厘清數據確權授權內涵,為本報告后續探討金融數據確權授權的技術支撐和實現模式提供基礎。11數據確權授權的流程
16、與技術規范T/CIE 228-2024 團體標準,中國電子學會 2024 年 5 月 24 日發布。6二、背景情況(一)一)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數據作為新時代的“石油”,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已逐步從簡單的信息記錄上升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數據蘊含著豐富的價值信息,通過挖掘、分析與應用,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指導決策制定、創新服務模式,進而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企業、政府乃至整個社會都在積極擁抱數據經濟,將數據作為核心資產加以管理和利用,以數據為驅動,加速數字化轉型,開啟智能化發展的新篇章。然而,數據的復雜性和敏感性特征,使得其確權與授權成為了一個極具挑
17、戰性的課題。一方面,金融數據的確權直接關系到數據主體的合法權益。個人隱私的泄露可能導致身份盜用、欺詐等風險,而企業商業秘密的泄露則可能引發不正當競爭,金融行業性數據的管理不善甚至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因此,建立一個明確、清晰的數據確權機制,是保護數據主體權益、維護市場秩序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金融數據的交易需求日益增長,推動了數據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然而,缺乏有效的確權授權機制,將阻礙數據的流通與交易,抑制數據價值的充分釋放。因此,構建一個公平、透明、高效的數據確權授權體系,不僅是保障數據交易安全、促進數據流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金融數據市場健康發展、實現數據價值最大化的關鍵所在。7因此,金融數據確
18、權授權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不容忽視。我們需要在法律、技術、倫理等多個維度上共同努力,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模式和技術方案,以應對日益復雜的金融數據管理和交易挑戰。(二)二)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明確金融數據在數字經濟時代下的權屬關系,構建一套科學合理、公正透明且高效可行的數據確權與授權機制。這一研究旨在解決金融數據在采集、存儲、處理、分析和交易等各個環節中面臨的權屬不清、授權不明等問題,確保金融數據的合法合規使用,保障數據主體的權益,同時促進金融數據資源的有效流通和價值最大化。具體包括:明確權屬關系:通過深入研究金融數據的法律屬性和權屬界定,明確數據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等權益的歸屬,
19、為金融數據的合法交易和流通奠定堅實基礎。建立授權機制:設計一套靈活、便捷且安全的授權流程,確保數據主體能夠自主控制其數據的使用和分享,同時滿足金融機構等數據使用者對數據資源的合法需求。促進數據流通:通過構建高效的數據確權授權機制,降低數據交易的成本和風險,激發數據市場的活力,促進金融數據資源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保障數據安全:在確權授權過程中,強化數據的安全保護措施,確保金融數據在傳輸、存儲和處理過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推動行業創新:為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提8供有力支持,通過優化數據資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推動金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三)三)政策政策指
20、引指引1.1.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420282028 年)年)2024 年 11 月 21 日,國家數據局發布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 年)提出:(二)提高數據空間資源交互能力引導可信數據空間運營者提供數據標識、語義轉換等技術服務,推動可信數據空間參與各方通過數據資源封裝、數據資源目錄維護等手段,實現數據產品和服務的統一發布、高效查詢、跨主體互認。引導可信數據空間運營者加強協作,按照國家標準規范要求,統一目錄標識、身份認證、接口要求,實現各類數據空間互聯互通,促進跨空間身份互認、資源共享、服務共用。(三)強化可信數據空間價值共創能
21、力面向共性應用場景,支持可信數據空間運營者部署應用開發環境,為參與各方開發數據產品和服務創造條件,積極支撐人工智能發展。指導可信數據空間運營者建立共建共治、責權清晰、公平透明的運營規則,探索構建數據價值評估模型,按照市場評價貢獻、貢獻決定報酬的原則分配收益。支持可信數據空間運營者與數據開發、數據經紀、數據托管、審計清算、合規審查等數據服務方開展合作,打造可信數據空間發展的良好生態。92.2.數據安全技術數據安全技術基于個人請求的個人信息轉移要求基于個人請求的個人信息轉移要求(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2024 年 4 月 3 日,全國網絡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發布數據安全技術基于個人請求的
22、個人信息轉移要求(征求意見稿),將個人信息轉移方式分為三種:完全以個人信息主體為中心的個人信息轉移,個人信息接收方(轉入方)積極主動模式的個人信息轉移以及代理模式的個人信息轉移。個人信息轉移請求行使的基本流程主要包含請求發起、請求驗證、請求處理、個人信息導出以及轉移的個人信息導入五個步驟,如圖 1:圖 1 個人信息轉移請求行使的基本流程123.3.銀行保險機構數據安全管理辦法銀行保險機構數據安全管理辦法2024 年 12 月 27 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實施銀行保險機構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其中以下條款涉及數據確權授權:第二十四條(數據收集)銀行保險機構收集數據應當堅持“合法、正當、必要、誠信”
23、原則,明確數據收集和處理的目的、方式、范圍、規則,保障收集過程的數據安全性、數據來源可追溯。銀行保12來源:數據安全技術基于個人請求的個人信息轉移要求(征求意見稿)10險機構不得超出數據主體同意的范圍向其收集數據,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二十九條(數據共享及集團內部共享)銀行保險機構應當對數據共享使用進行集中安全管控,明確企業級數據共享策略,評估數據共享使用的必要性、合規性、安全性及倫理道德規范的符合度。銀行保險機構應當建立銀行母行、保險集團或者母公司與其子行、子公司數據安全隔離的“防火墻”,并對共享數據采取有效保護措施。銀行保險機構與其母行、集團,或者其子行、子公司共享敏感級及以上數
24、據,應當獲得數據主體的授權同意,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不得以數據主體拒絕同意共享敏感數據而終止或者拒絕單家子行、子公司對其提供金融服務,所共享數據屬于提供產品或者服務所必需的除外。第三十三條(數據轉移)銀行保險機構因兼并、重組、破產等需要轉移數據,應當明確數據轉移內容,通過協議、承諾等方式約定數據接收方全面承接對應數據的安全保護義務,通過公告等方式告知數據主體。數據轉移應當采用安全可靠方式進行,并確保轉移過程可追溯。第五十四條(處理原則)銀行保險機構處理個人信息應當按照“明確告知、授權同意”的原則實施,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并在信息系統中實現相關功能控制。11第五十六條(告知義
25、務)銀行保險機構處理個人信息前,應當真實、準確、完整地向個人告知其個人信息的處理目的、處理方式、處理的個人信息種類、保存期限,個人行使其信息權利的申請受理和處理程序,以及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告知的其他事項。銀行保險機構應當制定個人信息處理規則,個人信息處理規則應當公開展示、易于訪問、內容明確、清晰易懂。4.4.個人征信電子授權安全技術指南個人征信電子授權安全技術指南2024 年 1 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個人征信電子授權安全技術指南,個人征信電子授權機制作用是由個人通過金融業務終端以電子簽名的方式對本人電子征信進行授權,允許金融業務系統查詢其個人征信信息。為確保個人征信電子授權的真實性、完整性、不可
26、否認性,對線上有效鑒別個人身份、申請和簽發數字證書、簽署有效征信授權電子協議等過程進行存證,個人征信電子授權機制如圖 2 所示:圖 2 個人征信電子授權機制1313來源:個人征信電子授權安全技術指南125.5.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保存管理辦法2022 年 1 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2022第 1 號令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其中:第二十四條 金融機構應當通過來源可靠、獨立的證明材料數據或者信息核實客戶身份,包括以下一種或者幾種方
27、式:(一)通過公安、市場監督管理、民政、稅務、移民管理等部門或者其他政府公開渠道獲取的信息核實客戶身份;(二)通過外國政府機構、國際組織等官方認證的信息核實客戶身份;(三)客戶補充其他身份資料或者證明材料;(四)中國人民銀行認可的其他信息來源。銀行履行客戶盡職調查義務時,按照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的規定需核實相關自然人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的,應當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建立的聯網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統進行核查。13三、現狀與挑戰(一)發展現狀一)發展現狀1.1.技術路徑技術路徑技術在金融數據確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區塊鏈、智能合約、證書/簽名等技術提供了新的數據確權途徑,使得數據流轉與交易的可信技術空間得
28、以構建。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特性使其成為金融數據確權的一個理想選擇。例如,區塊鏈可以用于記錄金融交易,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所有權的透明性。智能合約可以自動執行合同條款,當交易滿足預設條件時,合約會自動觸發資金轉移或其他行動,從而減少欺詐風險并提高效率。2.2.模式選擇模式選擇整體確權模式與進程確權模式是兩種主要的確權模式。整體確權模式傾向于概括性的權利確認,而進程確權模式則側重于數據生命周期中的階段性權利確認。隨著技術的發展,兩種模式正逐步融合,以適應數據的即時性和變動性。例如,清華大學發布的新一代數據確權與交易關鍵技術,通過結合現代密碼技術和不可更改的數據庫技術,實現了數據的權屬聲明、
29、交易的可追溯性、數據的無爭議送達等功能,解決了數據確權、數據交易效率以及交易安全等難題。3.3.市場機制市場機制數據要素市場正在形成以市場為主導的機制,包括數據交易平臺的建設與運營、數據產品的標準化、數據服務產業的發展等。中國正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推動數據要素14市場的標準國際化,提升全球數據要素市場的話語權。例如,上海數據交易所、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等,正在積極探索數據資產的權屬界定以及流通交易規則,為數據的買賣雙方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交易環境。這些機構的建立能夠規范數據交易行為,提高數據交易效率,保障數據交易安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推動數據分類分級確權授權機制的構建,強調了數據治理和
30、標準化的重要性。中國版金融科技“監管沙盒”通過在一定時間和有限范圍內測試新金融產品和模式,推動了金融科技的應用效果試驗和監管理念的創新。此外,產權智庫提出數據要素賦能金融發展,提升“中國數”全球話語權,強調了數據要素在全球數字競爭中的重要性。4.4.國際合作國際合作國際合作在數據要素市場中也日益重要,通過跨境數據流動協議、數據隱私框架等,促進了數據要素的國際化流通與合作。例如,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為數據保護提供了高標準的合規框架,促進了國際數據交易的合作與信任。美國與歐盟之間的隱私盾協議也是國際合作中數據保護和跨境數據流動的典型框架。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正在向著更加規范化、國際化的方
31、向發展,以平衡數據的安全保護和自由流動,同時促進金融創新和經濟發展。(二)面臨(二)面臨挑戰挑戰1.1.法律法規尚不完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盡管近年來財政部、工信部等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數據資源會計處理、數據確權授權流程與技術規范的政策15文件,為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提供了初步的法律框架,但這些法規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尚存在諸多空白和模糊地帶。例如,數據產權的界定、數據交易的合法合規性、數據跨境流動的規則等關鍵問題仍缺乏明確的法律指引,導致金融機構在實踐操作中面臨較大的法律風險。2.2.技術實現難度高技術實現難度高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涉及復雜的技術體系,包括區塊鏈、智能合約、數字簽名、安全多方計算等多
32、種先進技術,這些技術在金融數據確權授權中的實際應用仍面臨諸多現實困難。例如,區塊鏈技術雖然具有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特性,但在處理大規模數據時存在性能瓶頸;智能合約的自動化執行雖然提高了交易效率,但其法律效力和爭議解決機制尚不成熟;安全多方計算等隱私保護技術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同時,也增加了計算復雜性和資源消耗。3.3.數據標準化和互操作性不足數據標準化和互操作性不足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涉及多個參與方和復雜的數據流通環節,需要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和互操作機制。當前金融數據標準化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數據格式、質量、安全標準存在差異,導致數據難以高效流通和共享。此外,不同技術平臺之間的互操作
33、性不足也限制了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技術的廣泛應用。4.4.隱私保護和合規性挑戰隱私保護和合規性挑戰金融數據確權授權過程中,如何平衡數據隱私保護與合規性要求是當前面臨的重要挑戰。金融機構需要確保數據的16合法合規使用,避免泄露敏感信息和違反法律法規;同時,用戶對于個人數據的隱私保護意識日益增強,要求金融機構在數據確權授權過程中加強隱私保護措施。如何在保障數據隱私的同時實現合規性要求,成為金融機構亟待解決的問題。5.5.跨行業、跨區域協作機制缺失跨行業、跨區域協作機制缺失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涉及多個行業、多個區域的數據流通和共享,需要建立跨行業、跨區域的協作機制。當前金融數據確權授權的協作機制尚不完善,不
34、同行業、不同區域之間的數據壁壘和利益沖突限制了數據的流通和共享,打破數據壁壘,建立跨行業、跨區域的協作機制,成為推動金融數據確權授權領域發展的關鍵所在。綜上所述,金融數據產權或確權授權的演進趨勢和現狀表明,這一領域正處于快速發展期。政策的引導、技術的創新以及市場機制的完善,正在逐步形成一個更加成熟和規范的市場環境。同時,國際合作的加強也為金融數據產權的全球化發展提供了動力。然而,這一領域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如數據的價值不確定性、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特征,以及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解決方案,以實現數據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需要政府、金融機構、技術提供商等多方共同努
35、力,加強合作與創新,推動金融數據確權授權領域的健康發展。17四、技術支撐(一一)“數據來源可確認數據來源可確認”技術技術1.1.可信遠程驗證可信遠程驗證(1)原理可 信 遠 程 驗 證 技 術 基 于 可 信 平 臺 模 塊(TrustedPlatform Module,TPM)的可信計算技術,驗證參與數據處理的計算平臺是否可信,其上的軟硬件是否符合約定要求,并確保其上運行的應用程序和數據的安全性。(2)優勢通過嚴格的驗證流程,有效防止假冒平臺或存在安全漏洞的平臺進行金融交易,確保交易環境的可信性和安全性。另外,還能提供靈活的配置和策略管理,能夠適應不同金融機構的業務安全需求。(3)應用場景可
36、信遠程驗證技術可用于驗證交易雙方的平臺身份和安全性,確保金融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的安全性和可信度。例如,在在線支付系統中,該技術可用于驗證支付平臺的可信性,防止假冒平臺導致的資金損失。2.2.區塊鏈區塊鏈(1)原理區塊鏈,是分布式網絡、加密技術、智能合約等多種技術集成的新型數據庫軟件,具有多中心化、共識可信、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主要用于解決數據流通過程中的信任18和安全問題。14通過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記錄,可以確保數據的不可篡改性和透明性,追溯數據的來源和流向,從而確保數據的可信度。(2)優勢提供了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降低了金融機構之間的信任成本。具有高透明度和高安全性,能夠確保金融數
37、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兼具可擴展性和靈活性,能夠適應不同金融應用的需求。(3)應用場景在金融數據授權中,區塊鏈技術可用于構建金融數據的可信共享平臺。金融機構可以將數據以加密形式存儲在區塊鏈上,并根據授權策略進行訪問和共享。這不僅可以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還可以提高數據的利用效率和價值。3.3.分布式賬本分布式賬本(1)原理區塊鏈通過分布式賬本技術實現數據的不可篡改性。15每個節點都保存一份完整的賬本,當有新的數據寫入時,網絡中的所有節點需要通過共識機制(如工作量證明 PoW、權益證明 PoS 或實用拜占庭容錯 PBFT)來驗證數據的合法性。一旦數據通過共識被確認并記錄到區塊中,該區塊的哈
38、希值會與前一區塊的哈希值相連接,形成一個鏈式結構。這種設計使得任何對某一區塊數據的篡改都會影響到整個鏈條,從14數據領域常用名詞解釋(第一批)國家數據局 2024 年 12 月 30 日發布。15數據領域常用名詞解釋(第一批)40.區塊鏈,是分布式網絡、加密技術、智能合約等多種技術集成的新型數據庫軟件,具有多中心化、共識可信、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主要用于解決數據流通過程中的信任和安全問題。19而被網絡中的其他節點識別和拒絕。此外,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確保了沒有單一實體可以獨立控制數據的修改,從而增強了系統的安全性和抗篡改性。(2)優勢分布式賬本技術不依賴于中心化的控制機構,而是通過網絡中的
39、多個節點共同維護一個相同的賬本副本。這種去中心化的結構消除了單點故障的風險,確保了系統的穩定性和數據的可靠性;分布式賬本中的數據變更需要網絡中的多數節點達成共識后才能被記錄。這種共識機制確保了數據的不可篡改性,因為任何試圖篡改數據的嘗試都需要同時改變網絡中大多數節點的數據,這在實際操作中幾乎是不可能的。通過上述機制,所有數據確權授權的操作都將在分布式賬本上形成不可篡改的數據記錄,為數據的安全流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大幅提高了數據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由于區塊鏈上的數據不可篡改,所有數據操作都公開透明,減少了對中介的依賴,降低了數據被惡意篡改的風險。這種技術不僅提高了數據安全
40、性,還簡化了審計流程,有助于提高金融機構的運營效率和合規性。(3)應用場景在金融數據確權授權中,分布式賬本技術可用于記錄數據所有權的變更、數據授權的歷史記錄等信息。每一次數據操作都會被完整地記錄在區塊鏈中,從而實現透明、可追溯的確權與授權管理。特別是在跨機構的數據共享場景中,區20塊鏈能夠確保每次數據變動都被清晰地記錄,防止數據篡改或丟失。4.4.智能合約智能合約(1)原理智能合約是一種自執行的代碼,部署在區塊鏈上。當預設條件滿足時,智能合約會自動執行相應的操作。智能合約中的代碼和數據被記錄在區塊鏈中,因此具有不可篡改性和自動化執行的特點。智能合約可以用來自動化處理復雜的授權流程,例如,當需要
41、在兩個金融機構之間共享客戶數據時,智能合約可以根據預設條件(如授權條款、數據請求者身份等)自動判斷并執行數據授權操作,而無需人工干預。智能合約在數據確權授權過程中通過自動化執行預設的合約條款,實現無須人工干預的數據管理流程。具體包括:a.設定初始條件在智能合約中定義確權授權的初始條件。如數據擁有者的信息、授權接受者的信息、數據的詳細描述及哈希值、授權的范圍和時間期限等。b.數字簽名與認證使用公鑰基礎設施(PKI)進行數字簽名,確保數據擁有者和授權接受者的身份驗證。智能合約會在接收到雙方的簽名后,自動驗證其真實性。c.條件觸發21智能合約包含預設的條件觸發機制。例如,當授權接受者提出請求時,合約
42、會自動檢查請求是否符合授權條款。如果符合,合約將觸發相應的操作。d.記錄與更新一旦智能合約驗證并授權成功,合約會自動將相關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包括數據確權的時間戳、授權細節和交易哈希值。所有記錄都具有不可篡改性。e.執行權限管理智能合約自動管理數據訪問權限。授權接受者在合約規定的范圍內訪問或使用數據,超出范圍的請求將被自動拒絕。合約還可以設定權限的時間限制,確保在授權期限到期后,訪問權限自動撤銷。f.審計與合規智能合約可以自動生成審計日志,記錄每次數據訪問和操作,確保數據使用的透明性和合規性。這些日志也是不可篡改的,便于后期審計和追溯。h.支付與激勵機制在某些情況下,數據授權可能涉及支付。智能
43、合約可以自動處理支付過程,確保在授權條件滿足時,資金在各方之間自動結算,保證交易的透明和可信。(2)優勢智能合約的自動化執行特性顯著降低了金融機構在數據授權過程中的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通過預先設定的條款和條件,智能合約能夠確保每一次授權操作都嚴格按照合規22要求執行,減少了人為干預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合規風險。此外,智能合約還提供了一個透明的操作記錄,方便事后審計和追溯。(3)應用場景在金融數據授權過程中,智能合約可以有效地減少人為干預,提高授權流程的效率。例如,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智能合約設定自動化的授權規則,在符合條件時自動授權數據的訪問或共享,確保合約條款得到嚴格執行,降低人工操作中的錯誤或合規
44、風險。5.5.非同質化代幣(非同質化代幣(NFTNFT)(1)原理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NFT)指的是一類在區塊鏈上的數字資產通證,是一種可在區塊鏈上記錄和處理多維、復雜屬性的數據對象,其核心特點是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每個 NFT 都有獨特的標識符與不同屬性,這使得它非常適合用于數據確權。在數據確權過程中,數據可以鑄造成 NFT 進行確權,一個 NFT 代表某一特定的數據資產。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以及交易記錄等都可以通過 NFT 區塊鏈永久地記錄下來,確保數據在流通過程中所有權清晰明確且無法篡改。NFT 技術結合智能合約的功能,使得數據的授權過程能夠自動完成。智能
45、合約可以預設規則,定義數據的使用權限、授權期限等細節,并在授權條件達成時自動執行交易。這種機制不僅簡化了數據確權和授權的流程,還提供了23一種去中心化的方案,避免依賴第三方機構,大幅降低了中間成本。(2)優勢NFT 技術基于區塊鏈的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為數據確權提供安全可靠的解決方案,將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和交易記錄永久存儲在區塊鏈上,確保產權透明且可追溯。在數據授權中,NFT 與智能合約結合,實現自動化的授權管理,減少人工干預,確保數據使用權限可以按照預定條件嚴格執行。通過這種去中心化的機制,數據交易和授權行為更加高效、透明,并且無需依賴第三方中介。這種技術還特別適用于跨平臺或跨機構的數據共
46、享,確保數據在流通過程中的安全性與合規性。同時,NFT 的不可篡改記錄使得每次授權和交易行為都能夠被清晰追蹤,極大地提升了數據在不同場景下的使用信任度和安全性。(3)應用場景首先,在數據交易市場中,NFT 可以作為數據資產的所有權證明,為買賣雙方提供一個可信的確權方式,確保數據的合法來源和權屬清晰。例如,企業可以將數據資產鑄造為NFT 并進行 NFT 交易,買家可以通過區塊鏈驗證數據的所有權、來源及使用歷史,從而保證數據的合法性。其次,NFT還可以用于數據授權管理,企業或個人可以通過智能合約,授予特定用戶在限定時間、限定權限內使用某些數據的權利,并在授權期間內進行追蹤和監控,防止未經授權的使用
47、行為。此外,NFT 還可以應用于跨平臺或跨國界的數據流通場景,24例如,在金融、醫療或科研領域,數據常常需要在多個機構之間共享,NFT 技術能夠確保數據的安全流通,并確保所有參與方在數據授權過程中都有透明的記錄和信任保障。6.6.加密算法加密算法(1)原理加密算法使用復雜的數學函數對數據進行加密,通過將明文數據轉換為密文來保護數據安全,使其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難以理解。使得未經授權的人員無法讀取或篡改數據。加密算法的核心思想在于確保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加密技術在數據的存儲、傳輸和使用過程中提供機密性保護,確保只有授權實體能夠訪問和解讀數據。下面是加密算法保護數據安全的幾種方式:a.機密
48、性(Confidentiality)加密算法將明文轉換為密文,使得數據在傳輸或存儲過程中即使被截獲,也無法被非授權方解讀。1)對稱加密(Symmetric Encryption)算法:如 SM1,SM4,AES,DES 等。工作原理:使用相同的密鑰進行加密和解密。優點:速度快,適合大數據量的加密。2)非對稱加密(Asymmetric Encryption)算法:如 SM2,RSA,ECC 等。工作原理:使用一對公鑰和私鑰進行加密和解密。公鑰加密,私鑰解密。優點:密鑰分發更安全,適合加密小數據塊。25b.完整性(Integrity)加密算法確保數據在傳輸或存儲過程中未被篡改。常用的方法包括哈希函
49、數和消息認證碼(MAC)。1)哈希函數算法:如 SM3,SHA-256,SHA-3 等。工作原理:將任意長度的數據映射為固定長度的哈希值,原始數據的任何變化都會導致哈希值的巨大變化。2)消息認證碼(MAC)算法:如 HMAC(基于哈希的消息認證碼)。工作原理:使用密鑰與消息一起生成哈希值,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c.真實性(Authenticity)通過數字簽名來驗證數據的來源和真實性。算法:如 SM2,DSA,ECDSA 等。工作原理:使用私鑰對數據或其哈希值進行簽名,接收方用發送方的公鑰驗證簽名。優點:確保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和不可否認性。(2)優勢加密算法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保護手段,通過確
50、保數據在不同階段的機密性,降低了數據泄露的風險。它為金融數據的安全傳輸和存儲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是實現數據確權和授權過程中數據保護的關鍵手段。26(3)應用場景在金融數據保護中,加密算法可用于保護敏感數據,如客戶個人信息、交易記錄等。通過加密,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即使被截獲,也無法被破解和讀取,有效防止數據泄露和未經授權的訪問。7.7.數字簽名數字簽名(1)原理數字簽名技術通過非對稱加密算法(如 RSA、ECDSA)來驗證數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具體而言,發送方使用自己的私鑰對數據進行哈希處理,生成一個唯一的數字簽名。接收方則使用發送方的公鑰解密該簽名,并將解密后的哈希值與接收到的數據進行比
51、對。如果哈希值一致,則證明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沒有被篡改,且發送方的身份得到驗證。數字簽名不僅可以防止數據被篡改,還能確保數據來源的真實性。數字簽名技術能夠驗證數據完整性是因為它依賴于密碼學中的哈希函數和公鑰/私鑰加密技術。這些技術共同作用,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沒有被篡改,并確認數據的來源。具體過程如下:a.哈希函數的特性哈希函數具有以下重要特性,使其在驗證數據完整性方面非常有效:確定性:相同的輸入總是產生相同的輸出。唯一性:不同的輸入幾乎總是產生不同的輸出。27抗篡改:對輸入數據的任何微小修改都會顯著改變輸出的哈希值。b.私鑰加密確保簽名唯一當數據所有者用其私鑰對哈希值進行加密時,生成的數字簽名
52、是唯一的。因為只有擁有私鑰的人才能生成該簽名,這保證了簽名的真實性和數據的不可抵賴性。c.公鑰解密驗證簽名真實性接收者使用數據所有者的公鑰解密數字簽名,得到原始的哈希值。這一步驗證了簽名確實由數據所有者生成,因為只有對應的私鑰才能生成能夠被公鑰解密的簽名。d.哈希值比較驗證數據完整性接收者對收到的原始數據重新生成哈希值,然后將其與解密得到的哈希值進行比較。如果兩個哈希值相同,說明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沒有被篡改;如果不同,說明數據可能被篡改或損壞。(2)優勢數字簽名技術顯著增強了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和可信性。通過驗證數據的完整性和來源,數字簽名可以防止數據被篡改或偽造,從而確保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保持
53、一致。這一技術不僅提升了數據交換的安全性,還具備法律效力,可作為電子合同或數字文件的有效證據。(3)應用場景數字簽名可以用來驗證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完整性。特別是在涉及敏感數據的金融交易或跨系統數據傳輸中,數字28簽名能夠防止中間人攻擊,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和真實性。8.8.時間戳時間戳(1)原理時間戳技術用于精確記錄數據操作的時間,通過可信的時間源(如 NTP 服務器或區塊鏈共識時間)確保時間的準確性和不可篡改性。時間戳通常與數據的哈希值綁定,形成一個唯一的標識,用于記錄特定操作的時間點。時間戳在區塊鏈中尤為重要,因為它不僅標記了每一筆交易的發生時間,還保證了所有交易的時間順序,從而防
54、止“雙花”攻擊或其他時間相關的篡改行為。在數據確權授權過程中,記錄數據操作的時間戳是確保數據操作的時間性和順序性的重要手段。時間戳提供了一個不可篡改的記錄,用于確定某個操作在何時發生。在任意數據操作發生時,系統可以通過國家標準時間服務器自動獲取當前的可信時間戳,并將生成的時間戳與數據操作一起記錄并持久化存儲,確保每次操作的時間都被記錄下來,以便后續查詢和驗證。為了保證時間戳不被篡改,可以利用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將數據操作記錄在區塊鏈上,確保其時間戳和順序性。(2)優勢時間戳技術極大地增強了數據操作的可追溯性和防篡改性。它為每一筆數據操作提供了明確的時間證據,確保數據的時效性和真實性,從而滿足合
55、規審計的需求。通過防止29時間篡改,時間戳技術也增強了系統的整體安全性,有助于金融機構在復雜的業務環境中保持高水平的操作透明度和可靠性。(3)應用場景時間戳技術廣泛應用于需要嚴格時間序列管理的金融場景,如交易記錄、合同簽署、數據授權等。通過時間戳,金融機構可以確保所有數據操作都有明確的時間記錄,方便事后審計和責任追溯。9.9.CACA 證書證書(1)原理CA 證書是一種數字證書,由認證機構服務者簽發,是數字簽名的技術基礎保障,也是網上實體身份的證明。它可以證明某一實體的身份及其公鑰的合法性,證明該實體與公鑰二者之間的匹配關系。證書是公鑰的載體,證書上的公鑰與實體身份相綁定。(2)優勢CA 證書
56、通過數字簽名和加密技術,提供了高強度的身份認證和數據加密功能,確保了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同時,該技術還具有便捷性和兼容性,能夠支持多種設備和操作系統,適應不同金融機構的需求。(3)應用場景CA 證書可用于驗證交易雙方的身份信息,確保交易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例如,在在線支付系統中,用戶需要提交 CA證書以驗證其身份,從而確保支付過程的安全性。此外,CA30證書還可用于保護金融數據的傳輸和存儲安全,防止數據泄露和篡改。(二)二)“數據可用不可見數據可用不可見”技術技術1.1.隱私集合求交隱私集合求交(1)原理隱私集合求交是一種在多個數據集合之間找到共同元素的技術,而不需要直接訪問原始數據。這種
57、技術可以應用于多個領域,如推薦系統、異常檢測等,實現數據的“可用不可見”。(2)優勢隱私集合求交技術提供了高效且安全的數據交集計算方法,能夠保護數據持有者的隱私和數據安全。同時還具有可擴展性和靈活性,能夠適應不同規模和類型的數據集合。(3)應用場景隱私集合求交技術可用于驗證金融數據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例如,在金融機構之間共享客戶數據時,可以使用隱私集合求交技術來驗證客戶數據的真實性和一致性,同時保護客戶的隱私和數據安全。2.2.安全多方計算安全多方計算(1)原理安全多方計算,是指在一個分布式網絡中,多個參與實體各自持有秘密數據,各方希望以這些數據為輸入共同完成對某函數的計算,而要求每個參與實體除
58、計算結果、預期可公開的信息外均不能得到其他參與實體的任何輸入信息。主31要研究針對無可信第三方情況下,安全地進行多方協同的計算問題。16(2)優勢安全多方計算技術能夠在數據共享和分析過程中保護原始數據的隱私性,同時確保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能夠在不泄露敏感數據的情況下實現多方協作和數據整合。(3)應用場景安全多方計算技術可應用于聯合信用評估、聯合營銷等。例如,多家金融機構可以使用安全多方計算技術共同計算客戶的綜合信用評分,以提供更準確的信用評估和貸款審批服務。3.3.匿蹤查詢匿蹤查詢(1)原理匿蹤查詢是一種在保護查詢者隱私的同時,獲取查詢結果的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應用于數據庫查詢、搜索引擎等
59、領域,實現數據的“可用不可見”。(2)優勢匿蹤查詢技術能夠保護用戶的查詢隱私,防止用戶查詢意圖被泄露給數據庫管理員或其他惡意用戶。它適用于敏感信息查詢、隱私保護檢索等場景,能夠在不暴露用戶查詢意圖的情況下實現數據的精確檢索。16數據領域常用名詞解釋(第一批)國家數據局 2024 年 12 月 30 日發布。32(3)應用場景匿蹤查詢技術可應用于敏感信息查詢、隱私保護檢索等。例如,保險機構可以使用匿蹤查詢技術保護患者隱私,同時實現病歷數據的精確檢索和分析。4.4.同態加密同態加密(1)原理同態加密是一種特殊的加密算法,它允許對加密后的數據進行特定的運算操作,得到的結果在解密后與對明文進行相同運算
60、操作的結果相同。(2)優勢同態加密隱私保護技術允許對加密數據進行計算,無需解密,保護數據隱私,支持多種計算類型,降低數據泄露風險,滿足合規性要求,促進多方協作與創新。盡管存在計算密集和占用空間大的挑戰,但其在數據隱私保護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3)應用場景同態加密技術可應用于金融交易驗證、數據聚合分析等。例如,金融機構可以使用同態加密技術,在不泄露客戶具體信息的前提下,對客戶的財務狀況進行評估,確保交易的安全性和合規性。5.5.聯邦學習聯邦學習(1)原理聯邦學習,是指一種多個參與方在保證各自原始私有數據不出數據方定義的可信域的前提下,以保護隱私數據的方33式交換中間計算結果,從而協作完成某項機
61、器學習任務的模式。17(2)優勢聯邦學習通過模型訓練的方式,使得模型能夠在不直接傳輸原始數據的情況下,在多個數據源之間進行學習和共享。允許多方在不共享原始數據的情況下協同訓練模型,降低了數據泄露風險,同時支持大規模分布式訓練,提高了數據利用效率和模型性能,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高效性。但是,聯邦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信息熵泄露,需要在可容忍的情況下使用。(3)應用場景聯邦學習技術可應用于跨機構聯合建模、個性化推薦等。例如,銀行和電商平臺可以通過聯邦學習技術共同訓練一個反欺詐模型,以利用雙方的數據優勢提高模型的效果和準確性,更準確地評估客戶的信用風險,同時確保數據隱私和安全。6.6.機密計算機密計算(
62、1)原理機密計算利用硬件隔離和可信度量機制,如可信執行環境(TEE)18,通過在硬件層面上創建一個安全的區域,使得數據在處理時保持加密狀態,只有授權的應用程序才能在這些安全區域內訪問和處理數據,確保數據在處理過程中的安全性和隱私性,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和篡改。17數據領域常用名詞解釋(第一批)國家數據局 2024 年 12 月 30 日發布。18數據領域常用名詞解釋(第一批)38.可信執行環境,是指基于硬件級隔離及安全啟動機制,為確保安全敏感應用相關數據和代碼的機密性、完整性、真實性和不可否認性目標構建的一種軟件運行環境。34(2)優勢提供硬件級別的安全隔離,確保敏感數據在計算過程中不被泄露。通
63、過構建可信執行環境,機密計算能夠在不暴露原始數據的前提下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有效保障數據隱私,同時支持多方協作與數據共享。(3)應用場景機密計算技術可以用于保護金融數據在計算和傳輸過程中的安全,特別是在多用戶系統(如云計算和虛擬化環境)中,有效防御潛在的內外部攻擊。在金融行業的聯合風控、數據合作、云計算服務等領域,確保敏感數據在處理和存儲時得到充分的保護。(三)三)“數據可算不可識數據可算不可識”技術技術1.1.受控匿名化受控匿名化(1)原理受控匿名化通過將數據中的敏感信息進行脫敏處理,限制在受控環境中,切斷其與外部信息的關聯,使得數據無法被直接關聯到個人身份,從而達到數據匿名化效果。同時,這
64、些數據仍然可以用于分析和利用,從而實現“數據可算不可識”。(2)優勢受控匿名化技術能夠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同時,確保數據的可計算性和統計價值。通過精細的數據處理手段,該技術能夠部分隱藏或替換數據中的個人信息,使得數據在無法追溯至具體個人的同時,仍然保持其原有的統計和分析價值。35(3)應用場景在金融領域,受控匿名化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例如,在處理交易記錄時,該技術可以隱藏交易雙方的敏感信息,同時保留交易金額、交易時間等關鍵數據,以供金融分析和風險控制使用。在客戶行為數據分析中,受控匿名化技術通過隱藏客戶個人身份,確??蛻綦[私得到保護,同時提取出客戶的行為特征和偏好,提供更加精準的客戶畫像和營銷
65、策略。2.2.混淆技術混淆技術(1)原理混淆技術是一種將數據中的敏感信息進行替換、擾動或擾亂的技術,使得數據在處理過程中無法被識別或還原為原始數據。(2)優勢混淆技術可以應用于數據脫敏、數據脫密等場景,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逆向工程和惡意攻擊,為數據的安全使用提供有力保障。但是混淆技術需要與受控環境結合,因為在開放空間中,只基于混淆技術處理的數據依然有可能通過高維關聯,識別出某些個體。(3)應用場景在金融領域,混淆技術可用于保護支付邏輯、交易驗證算法等敏感信息,防止惡意攻擊者篡改交易數據或繞過安全驗證。在軟件開發中,混淆技術可用于保護代碼的知識產權,防止代碼被反編譯和逆向工程。363.3.差分隱
66、私差分隱私(1)原理差分隱私是一種通過添加隨機噪聲來保護個人隱私的技術,通過在數據集中引入隨機噪聲,確保單個數據點的隱私不被泄露,同時保持數據集的統計特性。其核心思想是,即使數據被公開或分析,也無法準確還原出任何特定個體的信息,從而實現“數據可算不可識”。(2)優勢差分隱私技術提供了一種形式化的隱私保護方法,使得在數據共享和分析時可以量化隱私風險,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護個人隱私。差分隱私技術提供了嚴格的數學證明和量化分析隱私泄露風險的能力,為隱私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3)應用場景差分隱私技術在金融領域,可用于保護用戶交易記錄等敏感信息,同時支持金融分析和風險控制等業務需求。在保險業務中,可用于
67、保護被保險人的隱私數據,促進多個機構之間的數據共享和合作。(四)四)“數據使用可界定數據使用可界定”技術技術1.1.訪問控制訪問控制(1)原理訪問控制通過定義用戶角色和權限,控制用戶對數據的訪問權利?;诮巧脑L問控制(RBAC)根據用戶的角色分配權限,基于屬性的訪問控制(ABAC)則基于用戶屬性、資37源和環境條件來決定訪問權限。通過精細的權限設置,確保只有符合條件的用戶才能訪問特定數據。通過訪問控制實現數據權限的細顆粒度管理主要依賴于細粒度訪問控制模型,這些模型能夠對資源訪問進行更精細的管理,比如: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RBAC):定義不同的角色,并為每個角色分配一組權限。用戶通過角色繼承權
68、限?;趯傩缘脑L問控制(ABAC):允許根據用戶的屬性(如角色、部門、職稱等)和環境的屬性(如時間、地點等)來定義訪問控制策略。時態訪問控制(TAC):考慮時間因素,允許根據時間條件來授予或拒絕訪問權限。Role-Based Trust Management(RTM):基于角色的信任管理,考慮用戶的信任等級,動態調整訪問權限。(2)優勢訪問控制技術確保了數據訪問的合規性和安全性。通過細粒度的權限管理,訪問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數據泄露風險,保護敏感數據不被非法訪問和使用。它有助于金融機構在復雜的業務環境中,實現對數據訪問的精確控制和管理。(3)應用場景在金融機構中,訪問控制用于管理內部員工和合作方的
69、權限。通過細粒度的權限設置,可以限制敏感數據的訪問權限,防止數據被未經授權的用戶訪問或濫用。這對于保護客戶數據和企業機密信息至關重要。382.2.可信密態計算可信密態計算(1)原理可信密態計算將密態數據、數據血緣和權限管理組合成數據密態膠囊,使得密態數據在離開數據提供者的物理區域后,仍然被有效地管控。數據密態膠囊內的授權規則是被強制驗證的,外界既無法篡改該規則,也無法繞開該規則使用密態數據。(2)優勢可信密態計算技術能夠在保護數據隱私的同時,實現數據的高效計算和使用。通過將數據以密態形式進行計算、存儲和流轉,可信密態計算確保了數據持有權的有效保障和使用權的出域可控。同時,它不受制于帶寬瓶頸,性
70、能可靠且成本低廉。(3)應用場景可信密態計算技術能夠確保敏感金融數據在加密狀態下進行計算和處理,有效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例如,在跨機構合作進行聯合風控時,可信密態計算技術可以保護各方數據隱私,同時實現風險模型的共享和優化。在智能投顧和量化交易等領域,該技術也能確保算法在加密數據上運行,保護用戶投資策略和交易行為的隱私。39(五)五)“數據流通可追溯數據流通可追溯”技術技術1.1.數字水印數字水?。?)原理數字水印技術通過在多模態數據中嵌入水印,通過提取水印來證明對數據的權屬,或對數據進行追蹤。在數據流通前,數字水印技術為數據生成可溯源唯一標識碼和抗篡改指紋標識作為水印,將其以不可察覺的方式嵌入
71、到多模態數據集中。在數據流通中,水印作為數據的版權信息進行數據權屬登記。在數據流通后,數字水印技術用于證明對數據的權屬。當發生數據權屬問題時,數字水印技術從數據中提取水印信息,進行侵權檢測,利用水印中的指紋信息進行數據篡改檢測和定位,利用水印中的唯一標識碼進行數據版權溯源,從而對數據糾紛進行定責,證明版權所屬和侵權行為。同時,數據所有者可以根據水印獲取數據授權者的使用情況和傳播路徑,避免授權者非法使用數據,從而保證了數據授權的安全性。根據水印的嵌入域的不同,水印可分為空間域水印和變換域水印??臻g域水印通過直接修改載體數據的內容來嵌入。變換域水印對數據進行域變換,修改變換域的系數來嵌入。常用的域
72、變換方法有離散余弦變換(Discrete CosineTransform,DCT)、離散小波變換(Discrete WaveletTransform,DWT)、離散傅里葉變換(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DFT)和 奇 異 值 分 解(SingularValueDecomposition,SVD)等,雖然域變換會帶來額外的時間開40銷,并且實現起來更加復雜,但變換域水印相比空間域水印具有更好的不可見性和魯棒性。根據水印嵌入數據范圍的不同,可分為全局水印和局部水印。全局水印是在全體數據范圍內嵌入。局部水印僅在部分數據中嵌入,嵌入區域以外的數據不會因水印嵌入而發生變化。全局
73、水印具有嵌入容量大的優勢,能夠嵌入局部水印更多比特位的水印信息;不需要定位嵌入區域,運行效率相對更高。局部水印可以在多個區域嵌入,不同嵌入區域可以設置不同的嵌入參數;由于嵌入區域比較小,區域之間沒有重疊,因此能夠很好地抵抗攻擊。根據嵌入參數設置方式的不同,可分為非自適應水印技術和自適應水印技術。在水印算法中,通常設置一個嵌入參數來控制水印嵌入的強度,將嵌入參數設置為一個憑經驗得到的常數的水印技術被稱為非自適應水印技術。相對地,自適應水印技術利用一個自適應調參模型,可根據載體數據的相關信息自適應地調整水印的嵌入參數。相比非自適應水印技術,自適應水印技術可以減小不同數據嵌入水印后不可見性的差異,并
74、在此基礎上提高水印的魯棒性。根據在水印提取過程中是否需要原始載體數據的相關信息參與,可分為非盲水印和盲水印。非盲水印在提取時需要利用原始載體數據或水印的相關信息。盲水印不需要提供原始載體數據或水印的任何信息便可提取。一般地,盡管非盲水印提取的準確率高,但其應用受到方便性以及存儲成本等的限制。41(2)優勢數字水印技術具有強魯棒性。面對數據在使用和流通過程的復雜應用場景,水印技術根據數據集載體的特征(如空間域特征、頻域率特征)將水印嵌入在其不容易被破壞的區域。魯棒性能夠在數據被分享、復制或傳播時保證水印持續存在,使得水印難以被刪除或修改,并且保證水印的提取準確性,增加對數據完整性的保障,提高數據
75、確權的安全性。數字水印技術具有不可感知性。嵌入水印不影響數據的使用和體驗,為數據所有者提供了一種隱蔽的版權保護方式,增強數據確權的有效性。通過數字水印技術,數據的來源和使用可以被追蹤和溯源,從而幫助確認數據的所有權。同時,數字水印技術具有抗篡改能力,確保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不被修改,從而維護數據的完整性。(3)應用場景金融數據基于數字水印技術嵌入唯一的水印標識,可以清晰地標識數據資源的持有權,確保即使數據在不同平臺間流通,其權力也能被明確識別。數字水印技術可用于追蹤數據的使用情況和傳播路徑,防止數據濫用和非法傳播。通過嵌入水印,金融機構可以追蹤數據的使用方和使用情況,確保數據在授權范圍內使用
76、,防止未經授權的復制和分發,保護數據的版權和商業利益。當數據發生版權糾紛時,從數據中提取出的水印能夠提供版權信息,來證明數據的所有權。422.2.數據追蹤數據追蹤(1)原理通過數據追蹤技術,可確定數據源和數據流動路徑,確保數據流的透明和一致性。常用的數據追蹤技術包括日志記錄、事務跟蹤等。(2)優勢數據追蹤技術能夠記錄數據在流通和使用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確保數據的來源、流向和使用情況清晰可查。提高了數據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有助于發現和解決數據流通中的問題,如數據泄露、誤用等。(3)應用場景在金融領域,數據追蹤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風險管理、合規性檢查、交易審計等方面。例如,銀行可以利用數據追蹤技術監控
77、和分析客戶的交易行為,及時發現異常交易并采取措施防止金融欺詐。還可以利用該技術對內部員工的操作行為進行監控和審計,確保業務操作的合規性和安全性。3.3.可信審計可信審計(1)原理可信審計技術基于對數據流通全過程的記錄和監控,確保數據的來源、流向、處理和使用等環節清晰可查。通過收集、整合和分析數據流通中的關鍵信息,如數據生成時間、傳輸路徑、處理方式和使用者身份等,構建一個完整的數據流通鏈條。當需要追溯數據時,審計人員可以依據這一鏈條,43快速定位到數據的源頭和流轉路徑,從而實現對數據流通的全面監控和追溯。(2)優勢可信審計技術在數據流通中提供了強有力的追溯保障。它能夠全面、系統地審查數據資產,驗
78、證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合規性,確保數據在生成、傳輸、存儲和處理過程中符合既定的安全標準和法律法規要求??尚艑徲嫾夹g還能夠記錄和分析數據操作的歷史信息,實現對數據流動路徑的全面追蹤和監管。(3)應用場景金融機構可以利用可信審計技術對交易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和追溯,及時發現并防范內部欺詐、洗錢等違法行為,對業務操作進行合規性審查,確保金融機構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4.4.零知識證明零知識證明(1)原理零知識證明(ZKP)是一種加密技術,原理基于密碼學中的數學算法,允許證明者向驗證者證明某個陳述是真實的,而不泄露與該陳述相關的任何信息。在數據流通可追溯的場景中,ZKP 通過建立安全的加密通道,確
79、保數據在驗證過程中的隱私性和安全性。驗證者只能確認數據的真實性,而無法獲取數據的具體內容,從而實現了數據流通的可追溯性,同時保護了數據的隱私。44(2)優勢零知識證明技術使得敏感數據在驗證過程中不會被泄露,驗證者可以確信數據未被篡改,適用于大規模數據流通場景,降低了驗證過程中的計算復雜度,提升了系統效率。(3)應用場景零知識證明作為“數據流通可追溯”技術,在金融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例如,在銀行貸款審批過程中,借款人可以使用零知識證明技術向銀行證明自己具備足夠的還款能力,而無需透露具體的收入或資產信息,既滿足了銀行的審核要求,又保護了借款人的個人隱私。在加密貨幣交易中,用戶可以利用零知識證明
80、技術驗證交易的有效性,同時保護交易雙方的隱私,避免敏感信息的泄露。45五、實現模式(一)一)金融數據生命周期概述金融數據生命周期概述金融數據生命周期涵蓋了從數據的生成、傳輸、存儲、使用到最終銷毀的全過程。在這個生命周期中,數據的安全、確權與授權是貫穿始終的核心問題。通過有效的安全管理和技術手段,可以確保數據在每個階段都能夠得到妥善保護,避免泄露、篡改或未授權使用。1.1.數據生成數據生成數據生成是金融數據生命周期的起點。它涉及金融機構通過各種渠道和機制獲取、收集并產生原始數據。這個階段不僅僅是數據的物理生成,還包括數據的初始質量控制和確權過程,以確保數據的合法性、準確性和可追溯性。(1)數據來
81、源與生成機制金融數據的生成來源廣泛,包括客戶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交互、內部業務系統的運行、外部市場數據的采集以及合作伙伴提供的數據。每一種數據來源都有其獨特的生成機制,例如通過交易記錄生成的客戶數據、通過市場分析工具生成的市場數據等。金融機構需要針對不同的數據來源,設計和優化相應的數據生成機制,確保數據的生成過程高效且無縫銜接??捎眉夹g:可用技術:區塊鏈技術:利用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和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將數據生成過程中的每個操作都記錄在鏈上,從而確保所有生成的數據都具有透明的生成歷史。這不僅提升了46數據的可信度,還能在后續數據共享和使用時提供明確的溯源記錄。數字簽名技術:在數據生成階段,通過數字
82、簽名技術,可以為每一條生成的數據附加一個唯一的簽名,確保數據在生成后不能被篡改。同時,數字簽名還可以驗證數據的來源真實性,防止偽造數據的生成。(2)初始數據質量把控數據生成階段的數據質量直接影響到后續的業務決策和數據應用效果。金融機構應建立一套嚴格的數據質量控制體系,從數據采集、輸入到存儲,每一步都要經過嚴格的校驗和清洗,確保數據的完整性、一致性和準確性??捎眉夹g:可用技術:智能合約技術:智能合約可以預先設定數據質量的控制標準,自動執行數據的清洗、校驗和過濾。通過自動化處理,減少了人工干預,降低了數據處理中的錯誤率。智能合約還能確保這些操作符合既定的規則和標準,一旦發現數據質量不符合要求,可以
83、自動觸發相應的修正或告警機制。區塊鏈技術:在數據質量控制過程中,區塊鏈技術可以記錄每次數據操作的詳細信息,形成一個不可篡改的審計鏈條。任何數據清洗、校驗或修正操作都被記錄在區塊鏈上,確保所有數據操作都有據可查,提升了數據處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47(3)生成階段的確權要點在數據生成階段,確立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是確保數據合法使用的基礎。金融機構應明確生成數據的歸屬,包括數據生成的責任主體、所有權以及使用權限。這不僅有助于后續的數據使用和共享,還能為數據糾紛的解決提供法律依據??捎眉夹g:可用技術:區塊鏈技術:區塊鏈可以用于記錄數據所有權的變更和確權操作。通過分布式賬本的特性,所有權變更記錄可以在區
84、塊鏈上進行加密和存儲,形成不可篡改的確權記錄。每一次數據的確權操作都會被記錄下來,確保確權過程的公正和透明,防止在跨機構或跨系統的數據共享中出現權屬不清的問題。智能合約技術:在數據確權過程中,智能合約可以自動執行確權流程,并根據預設的條件判斷數據所有權的歸屬。當達到一定條件時,智能合約會自動更新數據的所有權記錄,避免人為干預帶來的延誤或錯誤,確保確權操作的準確性和及時性。2.2.數據傳輸數據傳輸數據傳輸是金融數據在不同系統、網絡和機構之間流動的過程,是金融數據生命周期中的關鍵環節。數據在傳輸過程中容易受到竊取和篡改的威脅,因此需要采用先進的安全技術和隱私保護措施,確保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和不可
85、追蹤性。48(1)傳輸安全技術為了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金融機構必須采用一系列技術手段,包括數據加密(如 AES、RSA 等)、安全傳輸協議(如 SSL/TLS)、虛擬專用網(VPN)等。這些技術可以有效防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被竊取或篡改??捎眉夹g:可用技術:加密技術:數據在傳輸過程中采用對稱加密(如 AES)或非對稱加密(如 RSA)技術,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保持機密性。即使數據傳輸通道被攻破,未經授權的實體也無法讀取加密數據,從而保障了數據的安全性。區塊鏈技術:通過區塊鏈記錄數據傳輸的全過程,可以實現數據傳輸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每一次數據傳輸都會在區塊鏈上留下操作記錄,確保傳輸過程
86、中的所有操作都有據可查,防止數據被篡改。數字簽名與時間戳技術:在數據傳輸過程中,利用數字簽名驗證數據的完整性,防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被篡改。同時,時間戳技術可以精確記錄每一次數據傳輸的時間,確保數據傳輸的時間序列的準確性和不可篡改性。(2)去標識化和匿名化在數據傳輸過程中,為了進一步保護數據隱私,通常會使用去標識化和匿名化技術。通過這些技術,金融機構可以在數據傳輸前移除或替換掉個人身份信息,使得數據即使被截獲也難以識別個人??捎眉夹g:可用技術:49去標識化技術:通過對數據中的個人識別信息進行脫敏處理,移除或替換個人身份信息,確保在數據傳輸過程中即使數據被截獲,也無法識別出具體個人。這可以有效保護
87、個人隱私,防止數據泄露帶來的風險。安全多方計算(MPC)技術:在多方協作的數據處理中,MPC 技術可以實現數據的聯合計算而無需共享原始數據,從而在保護各方數據隱私的同時,完成必要的數據分析和處理。此技術特別適用于跨機構的數據合作場景。3.3.數據存儲數據存儲數據存儲是指金融數據在采集后,被安全地保存在不同類型的存儲介質或平臺上的過程。數據存儲的核心目標是確保數據在其生命周期內的可用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存儲架構、備份策略和安全措施等在這一階段尤為重要。(1)存儲架構與技術選擇金融機構應根據業務需求和數據特點選擇合適的存儲架構,如分布式存儲、云存儲或本地服務器存儲等。在選擇存儲技術時,應綜合考慮數
88、據的讀寫頻率、訪問速度、存儲容量和擴展性等因素??捎眉夹g:可用技術:區塊鏈技術:在數據存儲階段,利用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可以確保數據的不可篡改性和高安全性。數據被分布式存儲在多個節點上,即使部分節點遭到破壞,數據依然可以通過其他節點進行恢復,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可用性。50加密技術:存儲數據采用強加密技術進行保護,例如 AES對稱加密技術,確保即使存儲介質被非法獲取,數據依然無法被解讀,防止數據泄露(2)數據備份與恢復策略為了防止數據丟失,金融機構需要建立健全的數據備份與恢復策略。備份策略應包括全量備份、增量備份和差異備份等多種形式,以應對不同的災難恢復場景。同時,還應定期進行備份數據的恢復測
89、試,確保在實際發生數據丟失或損壞時,能夠迅速、準確地恢復數據,保證業務的連續性??捎眉夹g:可用技術:區塊鏈技術:通過區塊鏈記錄每一次備份操作的詳細信息,包括時間戳和數字簽名,確保備份數據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性。這使得備份數據在恢復時具有高可信度和完整性,避免災難恢復中的數據損失和篡改。智能合約技術:智能合約可以自動化執行備份和恢復的流程,確保備份操作按預定計劃進行,并在災難發生時快速執行數據恢復,保證業務的連續性(3)存儲環境的安全保障數據存儲環境的安全性是保護數據的關鍵。金融機構應采取物理和邏輯雙重防護措施,防止未授權的訪問和數據泄露。這包括數據加密、訪問控制、定期安全掃描和日志審計等措施。此
90、外,還應對存儲環境的物理安全進行管理,如對機房的防火、防水、防盜等措施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捎眉夹g:可用技術:51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RBAC):通過定義用戶角色和權限,確保只有經過授權的用戶才能訪問特定數據,防止未經授權的人員獲取敏感數據。加密技術與日志審計系統:結合數據加密技術保護存儲數據的機密性,同時通過日志審計系統記錄所有訪問操作,確保數據訪問過程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進一步提升存儲環境的安全保障。(4)存儲期間的確權與授權考量在數據存儲期間,確保數據的確權與授權管理至關重要。這不僅關系到數據的所有權確認,還涉及到數據在存儲期間的訪問控制和使用權限。金融機構需要明確數據的歸屬權,確保只有
91、獲得授權的用戶才能訪問和使用存儲中的數據,防止數據被濫用或未經授權的訪問??捎眉夹g:可用技術:區塊鏈技術:區塊鏈可以記錄和驗證數據在存儲期間的所有權變更和授權操作。通過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每一次所有權的轉移或授權的授予都可以被精確記錄,形成一個透明且不可篡改的確權和授權鏈條。這確保了存儲期間的數據所有權清晰可見,并且在數據共享和跨機構合作中,權屬問題可以得到有效管理。智能合約技術:智能合約可以用于自動管理存儲期間的授權流程。智能合約可以預設訪問和使用權限規則,當用戶嘗試訪問存儲中的數據時,智能合約會自動驗證該用戶的權52限,并決定是否允許訪問。這不僅提高了授權管理的效率,還減少了人為干預導致的
92、安全風險。加密技術:為了確保數據在存儲期間的安全性,數據可以進行加密存儲。只有擁有正確解密密鑰的授權用戶才能解密并訪問數據,從而確保數據即使在存儲介質上被盜取,也無法被未經授權的用戶解讀。此外,密鑰管理系統應與權限管理系統集成,確保密鑰的分發和使用與用戶的授權狀態相匹配。4.4.數據使用數據使用數據使用在金融業機構中指的是在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進行經營管理等活動中,對數據進行的操作和處理。這包括數據的訪問、展示和導出等環節,這些環節是數據生命周期中尤為關鍵的部分,因為它們直接關系到數據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合規性。數據使用是金融數據生命周期中最具商業價值的環節,也是數據風險最為集中的環節。為了在數
93、據使用過程中保障數據安全,金融機構需要建立嚴格的內部使用規范和外部共享機制,確保數據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被合理使用。(1)內部數據使用規范與流程金融機構應建立一套完善的數據使用規范與流程,涵蓋數據的訪問權限管理、使用范圍限定和使用行為的審計與追蹤。通過明確的規范和流程,可以有效防止內部人員濫用數據或因疏忽導致的數據泄露??捎眉夹g:可用技術:53訪問控制技術(RBAC 和 ABAC):通過 RBAC 和 ABAC 技術,實現精細化的權限管理,確保只有經過授權的人員才能訪問和使用數據,避免數據的未經授權使用。數據防泄露(DLP)系統:DLP 系統實時監控數據的使用情況,結合訪問控制策略,有效防止數據
94、的內部泄露。(2)外部數據共享機制與協議在數據共享的過程中,金融機構需要與合作伙伴或外部機構簽訂嚴格的數據共享協議,明確雙方的數據使用范圍、責任劃分和安全保障措施。同時,還應采用數據脫敏、加密等技術手段,確保共享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捎眉夹g:可用技術:數據脫敏技術:在共享數據之前,利用數據脫敏技術對敏感信息進行處理,如使用掩碼、替換等方式去除個人身份信息,從而降低數據泄露的風險。加密算法技術:采用對稱加密(如 AES)和非對稱加密(如 RSA)對共享數據進行加密,確保數據在傳輸和使用過程中無法被未授權方解密和讀取,保護數據隱私(3)數據使用的審計與追蹤數據使用過程中的審計與追蹤是確保數據安
95、全的關鍵環節。通過對數據訪問日志、使用記錄的實時監控和定期審計,可以及時發現異常行為并采取相應措施,防止數據泄露或未授權使用??捎眉夹g:可用技術:54日志審計系統:通過日志審計系統記錄和分析數據使用的每一步操作,確保數據使用過程透明可追蹤。區塊鏈技術:利用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記錄數據使用操作,確保所有記錄都不可篡改,便于事后審計。(4)使用場景下的授權管理根據不同的數據使用場景,金融機構應靈活設定授權策略。對于敏感數據,應采用多因素身份驗證和嚴格的授權審批流程,確保只有經過授權的人員才能訪問和使用數據。同時,還應根據業務需要,動態調整授權策略,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安全風險??捎眉夹g:可用技術:智能合
96、約技術:智能合約可以自動化數據授權流程,在滿足預設條件時自動執行授權操作,減少人工干預。多因素身份驗證(MFA):結合密碼和生物識別技術,通過多因素身份驗證提高敏感數據訪問的安全性。(5)可信身份管理在數據流通過程中,可信身份管理技術的應用至關重要。通過對數據使用者身份的驗證,確保其身份真實、可信,進而進行授權??尚派矸莨芾砜梢酝ㄟ^數字證書、生物識別、雙因素認證等手段實現,保障數據在使用過程中不被未授權人員訪問??捎眉夹g:可用技術:55數字簽名技術:通過非對稱加密算法生成的數字簽名技術,可以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未被篡改,同時驗證數據的來源真實性。生物識別技術:如指紋識別、面部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
97、,進一步強化用戶身份的驗證,確保數據訪問的安全性。分布式數字身份技術:通過 DID 等分布式數字身份技術實現數字身份的管理。分布式數字身份技術為數據流通用戶和數據本身提供可追溯、不可偽造、不可篡改的數字身份,并支持身份的頒發與校驗?;趨^塊鏈的分布式數字身份認證方案可以將用戶身份管理權限交給用戶自身,不需要中心化的第三方參與,由用戶持有和控制其身份標識,并通過數字簽名等技術保證身份的可驗證性。此外,數據流通供需雙方可以自由選擇與哪些對象共享自己的哪一部分身份信息,進而保護數據流通交易當事人的隱私。5.5.數據銷毀數據銷毀數據銷毀是金融數據生命周期的最后一個階段,指的是當數據達到保存期限或不再需
98、要時,對數據進行徹底刪除和銷毀的過程。數據銷毀的目的在于防止過期或無用數據被濫用或非法恢復,確保數據的生命周期得以完整結束。(1)數據銷毀的觸發條件與標準金融機構應明確數據銷毀的觸發條件,如數據達到保存期限、業務需求變化或法律法規要求等。銷毀標準應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及行業最佳實踐,確保數據被徹底銷毀,無法恢復。56可用技術:可用技術:生命周期管理系統:使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可以自動識別和標記需要銷毀的數據,根據預設的觸發條件自動執行銷毀操作。合規性審查工具:在執行銷毀操作前,通過合規性審查工具對銷毀標準進行檢查,確保數據銷毀符合所有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2)安全銷毀的技術與方法數據銷毀需要采用
99、安全、可靠的技術手段,以確保數據無法被恢復。常用的銷毀技術包括物理銷毀(如磁盤粉碎)、邏輯銷毀(如多次覆蓋)、加密銷毀等。金融機構應根據數據類型和敏感度,選擇合適的銷毀方法??捎眉夹g:可用技術:多次覆蓋技術:通過多次覆蓋數據的方法,如 DoD5220.22-M 標準,確保磁盤上的數據無法被恢復,是一種常見的邏輯銷毀方法。加密銷毀:在數據存儲期間,對數據進行強加密處理,當需要銷毀數據時,只需銷毀密鑰即可使數據無法解密和恢復,達到銷毀的效果。(3)銷毀過程的監督與驗證數據銷毀過程需要有專門的監督和驗證機制,以確保銷毀操作的完整性和合規性。金融機構應設立專人或第三方機構對銷毀過程進行監督,并出具銷毀
100、證明,記錄銷毀的具體細節和結果。57可用技術:可用技術:區塊鏈技術:利用區塊鏈記錄銷毀操作的全過程,包括銷毀時間、參與人員、銷毀方法等,形成不可篡改的記錄,確保銷毀過程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審計日志系統:審計日志系統能夠記錄銷毀過程中的每一個操作步驟,并提供實時監控,確保銷毀過程按規定進行,防止誤操作或惡意行為。(4)銷毀后的殘余數據處理在數據銷毀后,仍可能存在一些殘余數據或元數據。金融機構應對這些殘余數據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處理,確保其無法被恢復或利用,從而徹底結束數據的生命周期??捎眉夹g:可用技術:殘余數據掃描工具:使用專門的掃描工具檢查存儲介質上是否存在未被徹底銷毀的殘余數據,并對其進行處理
101、,確保徹底刪除。數據碎片管理系統:通過數據碎片管理系統,可以自動檢測和清理存儲介質上殘留的數據碎片,確保銷毀后的介質不含任何可恢復的數據。(二)二)數據類型與安全分級數據類型與安全分級金融數據根據其敏感度和用途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每種類型的數據在安全管理上有不同的要求。數據的安全分級管理旨在根據數據的敏感性和風險程度,采用相應的安全策略和技術措施,確保數據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得到適當的保護。581.1.個人金融信息個人金融信息金融機構通過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或者其他渠道獲取、加工和保存的個人信息。19涵蓋了賬戶信息、鑒別信息、金融交易信息、個人身份信息、財產信息等內容。這些數據的敏感性較高,一旦泄露
102、可能導致嚴重的隱私侵害或經濟損失,因此需要高度重視其安全性。(1)個人敏感金融信息分類個人敏感金融信息包括個人身份信息(如身份證號碼、銀行賬號)、財務信息(如收入、貸款記錄)、交易記錄、信用狀況、投資組合等。這些數據涉及個人的核心金融行為和經濟狀況,若被不法分子獲取,可能用于詐騙、身份盜用等違法活動。因此,金融機構需對這些信息實施最高級別的安全措施,如加密存儲、嚴格的訪問控制等。(2)個人一般金融數據細分與個人敏感金融信息相比,個人一般金融數據的敏感度較低,主要包括個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聯系方式)、賬戶余額等。這些數據雖然風險較低,但仍需通過適當的安全措施加以保護,如權限管理和數據脫敏,防止
103、數據的濫用或非授權訪問。(3)個人數據的隱私保護要求金融機構在處理個人金融數據時,必須嚴格遵守數據保護法律法規,如個保法或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這包括在數據收集前取得用戶的明確同意,確保數據的合法性;在處理過程中,采取去標識化、匿名化等措施以保護隱19參照JR/T 01712020 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技術規范中“個人金融信息”定義和描述。59私;在數據共享和使用時,嚴格控制數據的用途和訪問權限,確保數據的使用在用戶知情且同意的范圍內。2.2.機構金融數據機構金融數據機構金融數據是指與金融機構自身業務運營相關的數據,涵蓋了從業務流程到財務信息的廣泛內容。這些數據的敏感性和安全性要求根據數據
104、的重要性和可能帶來的風險而有所不同。(1)核心機密業務數據界定核心機密業務數據是指涉及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的信息,如交易策略、客戶名單、內部業務流程、戰略規劃等。此類數據一旦泄露,可能對機構的市場地位和競爭優勢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這些數據需要最高級別的保護措施,包括嚴格的訪問控制、數據加密、物理隔離等,確保其安全性。(2)重要業務數據類別重要業務數據包括對機構運營起重要作用,但敏感度略低于核心機密數據的信息。這類數據可能涉及大規??蛻魯祿治?、市場預測模型、產品開發信息等。金融機構應對這些數據進行分級管理,采用中高級別的安全措施,如角色權限管理、定期審計等,確保數據的安全使用。(3)普通業務數據
105、范圍普通業務數據通常指金融機構日常運營中產生的常規數據,如一般性的客戶交互記錄、日常市場信息等。雖然這些數據的敏感度較低,但仍需采取基礎的安全措施加以保護,60防止數據丟失或未經授權的訪問。在分級管理中,這類數據通常被歸為低級別數據。3.3.公共金融數據公共金融數據公共金融數據是指可以公開獲取或在特定條件下共享的金融信息,這些數據的安全性管理主要關注其完整性和發布的準確性。(1)完全公開金融數據范疇完全公開的金融數據包括市場行情數據、公開財務報告、行業分析報告等。這類數據可以自由發布和訪問,但發布者需要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避免錯誤或篡改的數據對市場參與者和公眾產生誤導。(2)受限公開金融
106、數據條件受限公開的金融數據是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共享的數據,例如經過脫敏處理的客戶數據、內部分析報告等。這些數據雖然可以公開,但需要控制發布的范圍和條件,確保敏感信息在公開時不會被濫用。發布前,通常需要對數據進行審查,并對數據發布后的影響進行監控。4.4.安全分級原則與標準安全分級原則與標準(1)基于風險評估的分級依據數據安全分級的核心原則是基于數據泄露或濫用可能帶來的風險進行評估。金融機構應根據數據的敏感度、影響范圍、法律合規要求等因素,對不同類型的數據進行風險評估,確定其安全級別。分級依據還應考慮數據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風險變化,確保每個階段的安全管理措施都適當。61(2)行業通用分級標準對比金
107、融行業普遍使用的一些數據安全分級標準,如 JR/T0197-2020金融數據安全 數據安全分級指南等,提供了成熟的框架供機構參考。國家標準 GB/T 43697-2024數據安全技術 數據分類分級規則也可作為有益的補充性參考材料。金融機構應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和合規要求,參考這些行業標準,制定適合自身的數據安全分級標準。通過與行業標準的對比,確保自身的安全分級策略符合最佳實踐,并能有效應對當前的安全挑戰。(3)動態分級調整機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業務環境的變化,數據的敏感度和風險也會變化。因此,金融機構應建立動態分級調整機制,根據實時風險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數據的安全級別和保護措施。例如,當某類數據的使
108、用頻率增加或外部環境變化時,可能需要提升其安全級別以應對新的風險。(三)三)確權和授權方式選擇確權和授權方式選擇確權和授權是確保金融數據合法、合規使用的關鍵環節。不同安全級別的數據需要采用不同的確權與授權方式,以確保數據的所有權明晰、使用權合理分配,并且在數據使用過程中能夠有效控制風險。1.1.低安全級別數據低安全級別數據低安全級別的數據通常涉及敏感度較低的信息,如基本的業務數據和一些公共信息。這類數據的授權管理相對簡單,但仍需確保在合規框架內進行,以防止不必要的風險。62(1)簡化但合規的授權流程對于低安全級別的數據,授權流程可以相對簡化,以提高數據的使用效率。簡化的授權流程可能包括自動化的
109、權限分配和基于預定義規則的快速授權機制。然而,即便流程簡化,金融機構仍需確保其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授權應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減少不必要的審批環節,降低操作復雜性,提升業務響應速度。(2)匿名化與去標識化處理即使是低安全級別的數據,在公開或共享前仍需進行匿名化或去標識化處理。這種處理方式通過刪除或模糊化敏感信息,進一步降低數據被濫用的風險。通過這些技術,即便數據被截獲或泄露,也難以識別出具體的個人或敏感信息,從而有效保護數據主體的隱私。(3)基本的數據訪問日志記錄為了保持對低安全級別數據的監控和可追蹤性,即便對這類數據的訪問也應記錄訪問日志。這些日志包括訪問者身份、訪問時間、訪問內容等信
110、息,確保即使在低風險環境下,數據訪問仍然處于可控范圍內。記錄的日志不僅有助于后續的審計,還能在出現問題時迅速定位責任主體。2.2.中安全級別數據中安全級別數據中安全級別的數據通常涉及較為敏感的業務信息或個人信息,其授權管理需要更加精細和嚴謹,以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或濫用。63(1)基于角色與屬性的授權模式中安全級別的數據授權應采用基于角色和屬性的模式。通過明確訪問者的角色(如員工、管理員、外部合作方)和屬性(如所屬部門、權限級別),結合具體業務場景,控制數據的訪問權限。這種授權模式確保只有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間訪問合適的數據,從而降低數據泄露的風險。(2)定期的安全審計與監測為了確保中安全級別數據
111、的安全,金融機構應建立定期的安全審計與監測機制。這包括定期審查數據的訪問記錄、使用情況和授權流程,及時發現并修正潛在的安全漏洞。此外,實時監測可以幫助機構在發現異常行為時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安全事件的發生。(3)數據水印與溯源技術運用中安全級別的數據可以通過嵌入數字水印等技術來增強數據的可追溯性。數字水印不僅作為一種威懾手段,阻止未經授權的數據傳播,還能在數據被泄露或非法使用時,幫助追蹤數據來源,明確責任主體。水印技術在某些敏感數據的分享和使用場景中尤為重要,能夠有效防止數據的濫用和擴散。3.3.高安全級別數據高安全級別數據高安全級別的數據通常涉及極為敏感的信息,如核心機密業務數據或個人敏感金融
112、信息,任何泄露都會對機構或個人造成嚴重損害。因此,對這類數據的確權和授權要求極為嚴格。64(1)精細的訪問控制策略高安全級別的數據必須采用精細的訪問控制策略,結合多因素驗證(MFA)、細粒度權限管理等手段,確保只有經過嚴格授權的人員才能訪問這些數據。這種控制策略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安全威脅。權限管理應涵蓋數據的訪問、修改、傳輸和刪除等所有操作。(2)多因素強身份驗證方法高安全級別數據的訪問必須要求多因素身份驗證(MFA),如結合密碼、生物識別、動態驗證碼等多種驗證手段,增強身份驗證的安全性。多層次的身份驗證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因單一認證方式被攻破而導致的數據泄露,確保只有經過多
113、重驗證的人員才能訪問數據。(3)嚴格的授權審批流程由于高安全級別數據的敏感性,授權審批流程應設置得極為嚴格。在數據使用前,必須經過多級審批,確保每一個訪問請求都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審批流程應明確每一級的職責和權限,并記錄審批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以備后續審計和追蹤。任何未經授權的訪問或異常訪問請求都應立即觸發預警并啟動調查。(4)高級加密與脫敏技術應用為了保護高安全級別的數據,在存儲、傳輸和使用過程中,必須采用最先進的加密和脫敏技術。這些技術包括數據靜態加密(如 AES-256)、動態加密、數據分片存儲等,即使數據被非法獲取,也難以被破解或恢復原始信息,從而最65大限度地保護數據安全。脫敏技術在數
114、據使用和分享過程中尤為重要,可以有效防止敏感信息泄露。(四)四)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模式構建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模式構建金融數據確權和授權模式的構建是確保數據合法、合規使用,并維護數據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關鍵環節。一個有效的確權授權模式應當兼顧安全性、靈活性與可操作性,確保不同類別的數據能夠在適當的權限框架內被安全地訪問和使用。1.1.總體架構設計總體架構設計一個全面的確權授權模式需要從數據治理、安全策略和技術應用三個層面進行設計,以確保模式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1)數據治理層架構數據治理層是整個確權授權模式的基礎。它涉及數據管理的頂層設計,包括數據的確權、分類、分級以及相應的權限定義。金融機構應建立健全
115、的數據治理框架,明確數據所有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職責與權限,確保數據在全生命周期內的可控性和可追溯性。數據治理層架構的設計還需考慮合規性,確保數據管理與相關法律法規保持一致。(2)數據安全策略層規劃在數據治理的基礎上,需進一步規劃數據安全策略層。此層包含數據保護的原則和具體措施,如加密技術、訪問控制、數據脫敏等。金融機構應根據數據的敏感度和重要性,制定相應的安全策略,并確保這些策略在整個數據管理流程66中得到有效實施。數據安全策略應具備動態調整能力,能夠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和業務需求的變化進行適時優化。(3)技術應用層布局技術應用層是確權授權模式的執行層。金融機構需在技術應用層布局中,選擇并部署適
116、當的技術工具和平臺,以支持數據治理和安全策略的實施。這些技術工具包括數據管理系統、權限控制工具、安全審計工具等。技術應用層的設計應注重系統的集成性和擴展性,以適應未來技術升級和業務擴展的需求。2.2.流程整合與優化流程整合與優化為了確保確權授權模式的高效運行,必須對相關流程進行全面梳理,并在關鍵節點進行優化,以提升整體效率。(1)確權授權全流程梳理確權授權涉及多個復雜的流程,包括數據確權、權限分配、授權審批、數據訪問和使用監控等。金融機構應對這些流程進行全面梳理,明確每個環節的輸入、輸出和責任主體。通過對全流程的詳細梳理,能夠發現潛在的流程瓶頸和安全隱患,并為后續的流程優化提供基礎。(2)關鍵
117、流程節點的效率提升在確權授權的全流程中,某些節點可能對整體效率和安全性產生重大影響,如權限審批和異常訪問處理等。金融機構應針對這些關鍵節點,采用優化措施以提升流程效率。例如,可以引入自動化審批工具來加速權限分配過程,或利用67智能分析技術來快速識別和響應異常訪問請求,從而提升整體的運行效率和安全水平。(3)異常情況處理流程確權授權過程中,異常情況的處理至關重要。金融機構應建立健全的異常情況處理流程,確保在發生數據泄露、權限濫用等異常事件時能夠快速響應。異常處理流程應包括事件的識別、上報、響應、解決和事后審計等步驟,并明確各個環節的責任和操作指南,以確保異常情況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3.3.技術支
118、撐體系技術支撐體系技術支撐體系是確權授權模式得以有效實施的核心保障,需通過先進技術的引入、合理的技術選型和技術的協同運作來實現。(1)先進技術的引入與融合隨著數據管理需求的復雜化,金融機構需要引入并融合先進的技術手段,以提升確權授權的效率和安全性。這些技術包括區塊鏈技術(用于數據的不可篡改性)、人工智能(用于權限動態管理和風險識別)、大數據分析(用于用戶行為分析和異常檢測)等。先進技術的引入應以需求為導向,確保其能夠有效滿足數據管理的要求。(2)技術選型的考量因素在選擇支持確權授權的技術時,金融機構需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技術的安全性、可擴展性、與現有系統的兼容性、實施成本和維護難度等。技
119、術選型應以實際業務需68求和數據安全要求為基礎,確保所選技術能夠在不同業務場景中高效穩定運行,并能夠隨著業務的擴展而靈活調整。(3)技術的協同與互補單一技術手段往往難以應對復雜的數據管理需求,因此,技術的協同與互補至關重要。金融機構應在技術部署過程中,注重各類技術手段之間的相互協作,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技術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技術支撐體系。例如,將區塊鏈技術與傳統數據庫結合,確保數據的安全性與可追溯性;將人工智能與權限管理系統結合,實現權限的智能化管理和動態調整。4.4.風險防控機制風險防控機制風險防控機制是確保確權授權模式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保障。通過有效的風險識別、預警和持續監測,可以及時發
120、現和應對潛在的安全威脅。(1)風險識別與評估模型金融機構應建立健全的風險識別與評估模型,以全面識別確權授權過程中的各類風險。這些風險可能包括數據泄露、權限濫用、系統漏洞等。風險評估模型應基于對數據類型、使用場景、權限分配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動態評估風險的嚴重性和發生概率,為后續的風險防控措施提供依據。(2)風險預警與響應策略在風險識別和評估的基礎上,金融機構需制定相應的風險預警與響應策略。預警系統應能夠實時監測數據的使用和訪問情況,一旦發現異常行為或潛在威脅,能夠立即觸發預69警并啟動響應流程。響應策略應包括風險的隔離、應急處理、損失控制和事后調查等環節,確保在風險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而有效地進
121、行處置,盡量減少對業務的影響。(3)風險持續監測與改進風險管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金融機構應建立風險的持續監測機制,通過對確權授權全流程的實時監控,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并進行調整。同時,定期對風險防控機制進行審查和改進,根據最新的技術發展和業務變化,優化風險防控策略,確保其始終處于最優狀態,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安全環境。70六、案例分析(一)一)國內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案例國內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案例1.貴數所個人簡歷數據交易平臺貴數所個人簡歷數據交易平臺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牽頭,在深圳市北鵬前沿科技法律研究院合規指導下,與貴州好活科技一起探索了個人簡歷數據交易 B2B2C 模式。在個人用戶知情且明確授權的情況下,
122、委托貴州好活利用數字化、隱私計算等技術采集求職者的個人簡歷數據,加工處理成數據產品,確保用戶數據可用不可見,保障個人隱私,并通過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數據產品交易價格計算器”結合貴州好活的簡歷價格計算模型和應用場景,對個人簡歷數據提供交易估價參考,交易流程見圖 3。圖 3 個人簡歷數據合規流轉場內交易流程圖20項目中,個人用戶授權好活經營其個人簡歷,開發出數據產品,數據中介機構貴州吾道律師事務所針對該款數據產20來源:貴陽大數據交易所71品出具法律意見書,貴州好活在貴陽大數據交易所上架該個人數據產品,在就業服務場景下,用工單位在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平臺購買個人簡歷數據。最終,個人用戶通過平臺獲得其個人
123、簡歷數據產品交易的收益分成,讓個人數據實現可持有、可使用、可流通、可交易、可收益,讓求職者邊找工作邊掙錢。模式創新方面,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首次引入 B2B2C 模式,在這個模式下,數據中介收集、脫敏、加工、儲存用戶個人數據,并以中間代理人的身份通過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進行交易,個人作為數據交易中的賣方直接銷售自己的個人數據,對于個人來說,個人對數據全程可感可控,并且可以直接獲得收益分配。交易所期望通過在個人數據交易中增加個人對數據的可感可控和個人收益,提升個人用戶對數據交易的接受程度,在合規安全的前提下,擴大個人數據交易規模。流程創新方面,首次將交易所加入個人數據交易中,交易所作為交易場所,負責指導
124、和監管個人數據交易全流程。對個人,交易所起到數據合規和安全保障的責任,對數據買賣雙方、數據中介,交易所起到登記和審核的責任,對整個案例,交易所起到引領創新和實踐的責任。同時,在合規、安全及個人隱私保護層面,相關律所在遵循了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充分論證后,出具該數據產品合規審查法律意見書,得出案例中數據來源合法,具備可交易性及流通性,不違反現行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意見。72場景創新方面,該案例中貴陽大數據交易所、貴州好活、交易雙方、律所各司其職、高效協作,探索出了一個既能滿足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合規要求、數據安全要求,又能夠促進個人數據流通、實現個人信息主體分享交易收益的新模式,形成一套行之
125、有效的個人數據合規和交易方案。個人數據交易 B2B2C 模式對于個人數據交易場景具備高可復制性,對于個人不敏感數據可直接復用。合規保障方面,在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的指導下,貴州好活在數據收集端設置了一個單獨的“同意復選框”,以征求用戶對好活收集個人簡歷的許可(包括由此產生的信息)。根據好活平臺的個人信息權屬確定協議,好活確定個人用戶擁有以下權利:1.財產權:用戶對其個人資料和簡歷擁有財產權;2.撤回權:用戶可以隨時撤回對好活的同意(如刪除個人簡歷或關閉相關設備的功能)限制好活對其個人信息的進一步處理;3.分享收益:承諾分享一部分基于用戶個人簡歷的數據銷售利潤。根據個保法,“知情同意權”是對個人信息
126、最重要的保護,也是對企業使用個人數據最重要的限制。此外,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數據二十條”禁止采取“一攬子授權”、強制同意等方式過度收集個人信息,這也與個保法所規定的“知情同意權”相關內容契合。此次交易是在個人用戶知情且明確授權的情況下,委托好活利用數字化、隱私73計算等技術采集求職者的個人簡歷數據,加工處理成數據產品,符合個保法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限制,同時突破性地將個人信息的“財產權”明確賦予個人。在審核保障方面:1.交易所審核:無論是作為數據供應商還是數據購買者,都需要在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注冊,并完成交易所的合規審查,才能推出和交易數據產品、數據服務、算法資源和算法工具。交易所將仔細考慮實體
127、是否對數據處理和組織數據安全管理實施了合規控制措施。2.律師事務所第三方合規審核:數據供應商還需要在貴陽大數據交易所上市其產品前申請第三方對其數據產品進行合規審查。數據購買者與數據供應者達成合作意向時,將進一步涉及對具體交易的合規審查,重點關注交易目的、國家安全問題以及雙方合同協議的關鍵條款。貴州吾道律師事務所對好活的個人簡歷數據產品進行了第三方合規審查,確定其產品在隱私保護方面符合適用法律法規的要求、數據安全和一般合規性。具體而言,該律師事務所負責人確認,貴州好活的數據產品是基于合法理由進行收集和處理的,符合在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進行后續交易的條件。更重要的是,交易的個人數據應當是數據供應商經過
128、特殊處理后產生的:一方面是應當排除個人的直接標識符、敏感和隱私信息以及財務信息,保護個人的隱私;另一方面,處理后的個人數據獲得了超越原始數據的新價值。742.2.百行征信在個人征信業務中的數據流轉百行征信在個人征信業務中的數據流轉在征信領域,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在數據確權授權、數據跨境流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與探索。百行征信作為中國首家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已推出個人征信、小微企業征信和政務類產品系列,積極探索大數據、區塊鏈和云計算、加密安全技術等應用,在可信技術應用上已形成一定積累。百行征信在聯盟區塊鏈在市場化個人征信領域應用的探索與思考一文提出了信用信息流動、個人授權查詢、貸后管理存證,以及金融科
129、技共享等四種應用場景。其中數據確權授權、信用信息流動是其中的重點。百行還參與了人民銀行倡導的“珠三角征信鏈”和“長三角征信鏈”,以及作為場景方,深度參與基于區塊鏈的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在跨境業務領域在總行的指導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些區塊鏈和加密技術的參與為百行理解、應用確權和加密技術打下了基礎。模式創新方面,百行征信作為中國首家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在數據確權授權方面進行了創新模式的研究與探索。傳統征信機構往往采用事前的機構準入、協議約束和事后授權核查等方式進行確權管理,但這種方式存在異議處理復雜、法律糾紛舉證難度大等問題??赏ㄟ^引入區塊鏈、CA(證書頒發機構)等可信技術,實現了數據確權的數
130、字化、線上化和可追溯性。在數據采集端,通過與上游數據源機構配合,可基于CA等可信技術明確替代數據在不同平臺中的采集、流轉過程中的授權,從而確保了數據的確權過程更加透明、高效。75流程創新方面,在數據應用端,征信查詢授權信息存在記錄存證的需求,通過區塊鏈技術,進一步強化征信合規的管理,還提高了數據使用的安全性和可信度。每一次征信查詢授權都可以被準確記錄并存儲,為后續的異議處理和法律糾紛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支持。此外,這種流程創新還有助于提升金融機構的數字化風控能力,降低信貸業務的風險。場景創新方面,基于數據跨境傳輸等場景,百行征信與香港征信機構持續就授權文本、技術標準等進行溝通,強化身份關聯核驗,保
131、障數據的跨境合規傳輸。這些場景創新不僅豐富了征信業務的應用場景,還提升了征信服務的國際化水平。在合規保障方面,百行征信嚴格遵守個保法征信業管理條例和征信業務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確保數據確權授權過程的合法性和合規性。通過引入區塊鏈、CA等可信技術,征信服務中不僅能夠提升數據確權的安全性和可信度,還可以降低因數據泄露或濫用而引發的合規風險。此外,百行征信還積極參與人民銀行倡導的征信鏈建設,與香港征信機構開展跨境合作,參與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建設,不斷提升自身的合規能力和國際化水平。(二)二)國際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案例國際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案例1.1.新加坡新加坡 SingPassSingPass新
132、加坡國家數字身份(NDI)是一種創新的在線身份驗證系統,旨在通過 SingPass 全國認證系統,為新加坡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訪問政府和私營部門服務的途徑。新加坡76的 SingPass 于 2003 年 3 月投入使用。它是新加坡政府為新加坡公民和居民提供的一種數字身份認證服務,相當于在新加坡政府網上的通行證,可方便、安全地在線和親自訪問數以千計的政府網站,用戶界面圖見圖 4。圖4 SingPass用戶界面圖21模式創新方面,自 2020 年起,SingPass 用戶可以通過人臉認證機制來取代密碼,以訪問由 180 個政府或商用組織所提供的超過 500 種數字服務,使新加坡成為全球首個將人臉
133、識別納入國民身份認證的國家。2021 年 4 月 11 日起,很多政府登錄程序要求用戶首先通過 SingPass 驗證身份,然后才可使用政府數字服務進行交易。流程創新方面,SingPass 支持多種技術認證方式,包括人臉識別、二維碼掃描等,為用戶提供了靈活多樣的身份驗證手段。同時,它還提供了水印支撐的身份展示、個人權威數據的明細展示、數字證書、交易簽字、多平臺統一認證以21來源:SingPass 官網77及個人數字空間訪問等多種服務能力。這些功能不僅增強了用戶的安全性,還提高了服務流程的便捷性和靈活性。場景創新方面,SingPass 的個人功能包括:簽署文件,人臉識別,認證,通知,個人信息;商
134、業功能包括:用戶實名認證服務,人臉驗證服務,權威信息核驗或證照證明服務,簽約服務,遠程授權服務,輔助快速填表服務,輔助加速對客戶的商業流程處理,機構間的可信數據交換。合規保障方面,NDI 和 SingPass 系統與 NRIC 號碼(或FIN 號碼)相關聯,確保只有合法用戶才能訪問敏感信息和服務。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包括限制數據共享范圍、加強數據訪問權限控制以及定期審查并更新安全策略和技術措施等。這些措施旨在確保NDI 和 SingPass 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和廣泛應用,同時保護用戶的隱私和權益。2.2.韓國韓國 MyDataMyDataMyData 是信息主體的個
135、人自己管控自己的信息,并把該信息積極能動的應用于信用管理、資產管理、健康管理等個人生活的一系列流程,支持這個流程的產業叫“MyData 產業”。2018 年 7 月,韓國金融委員會發表金融領域 MyData 產業導入方案指出金融 MyData 業務范圍、參與條件等內容,以 2018 年提出、2020 年 1 月國會通過、2020 年 8 月正式生效的信用信息法為法律基礎,2021 年 1 月發放了 28 家MyData 運營商牌照,計劃 2021 年 8 月開始全面實施 MyData服務。782019 年 5 月,韓國科學技術通信部發布醫療、金融、能源等 MyData 服務 8 個課題選定表示
136、將在醫療、金融、公共服務、交通、生活消費等 5 個領域選定 8 個課題進行沙盒測試。從 2021 年 8 月開始,韓國將全面提供 MyData 服務。在金融領域,PAYCO MyData 服務已通過沙盒測試并推出市場。MyData的主要參與角色包括:監管機構,MyData運營商,中介機構。模式創新方面,MyData 服務是一種基于數據托管的個人數據開發利用新范式,核心理念是由本人控制和管理個人數據,保證個人在數字經濟時代分享來自自身的數字紅利。這一模式打破了傳統上由企業或個人數據持有者完全控制數據的局面,使得數據主體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到數據的采集、加工和使用過程中。MyData 服務通過建立一個
137、由個人管控自己的數據,并把個人數據積極能動地應用于信用管理、資產管理、健康管理等個人生活的系列機制和服務生態,實現了數據主體與數據使用者之間的共贏。流程創新方面,MyData 服務的流程創新主要體現在數據的傳輸和使用上。首先,數據傳輸只允許通過 API 的形式進行,這能夠更好保護消費者隱私,同時提高運營商獲取標準形式數據的效率。其次,MyData 服務通過一站式查詢和資產管理等功能,簡化了用戶獲取和使用個人數據的流程。用戶可以通過 MyData App 行使“個人信用信息傳送要求權利”,要求金融機構等將所需信息提供給 MyData 運營商,然后通79過 MyData 運營商一站式查詢個人信息。
138、這種流程創新不僅提高了數據的可用性,還增強了用戶的體驗。場景創新方面,MyData 服務在應用場景上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和創新。除了金融領域外,MyData 服務還涵蓋了健康醫療、通信、能源等國民高感知領域。例如,在金融行業,用戶可以通過 MyData 服務查詢個人信用信息,進行金融產品咨詢和資產管理;在健康醫療領域,用戶可以通過 MyData服務獲取個人健康數據,進行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此外,MyData 服務還不斷推出新的應用場景,如房地產、汽車、零售以及小微企業融資信貸等,進一步豐富了 MyData 服務的應用領域和商業模式。合規保障方面,韓國 MyData 服務采取了多項措施來確保數據的合
139、法性和安全性。首先,韓國政府通過完善相關立法和政策,為 MyData 服務提供了法律基礎。例如,韓國修訂了信用信息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明確了個人數據的收集、使用和保護要求。其次,MyData 服務機構需要遵守嚴格的審核和授權制度,確保數據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此外,MyData 服務還通過標準化的 API 和數據傳輸流程,進一步提高了數據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在隱私保護方面,MyData 服務機構應建立適用于移動環境且消費者容易理解的知情同意與數據轉移系統,確保用戶的數據隱私權得到保障。通過對國內及國際金融數據確權授權案例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實際應用中,多種創新模式和先進技術被80有效應用
140、于數據的確權與授權過程中。在國內案例中,個人簡歷數據交易平臺的建立展示了如何在保障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實現個人簡歷數據的合規流轉和交易。這一模式充分利用了數字化、隱私計算等技術,確保用戶數據在可用不可見的狀態下被安全利用。同時,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如百行征信的探索,也為我們提供了在征信領域實現數據確權授權的有效路徑。他們通過引入區塊鏈、CA 等可信技術,實現了數據確權的數字化、線上化和可追溯性,極大地提升了數據使用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在國際案例中,新加坡國家數字身份(NDI)系統的成功實施,展示了在線身份驗證系統在提升數據安全性、便捷性方面的巨大潛力。通過 SingPass 全國認證系統,新加坡居民
141、能夠安全、便捷地訪問政府和私營部門服務,這不僅提高了數據流通的效率,也有效保障了數據的安全和合規性。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案例,在金融數據確權授權領域,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構建更加完善、高效、安全的數據確權授權機制,以推動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81七、結論與建議(一)一)研究結論研究結論1.1.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本研究深入探討了金融數據確權與授權模式的構建,并提出了一套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以提高金融數據的安全性、合規性與業務效率。在數據治理、安全策略、技術支撐和風險防控機制方面,研究提供了詳細的分析和可行的實施框架。這些框架為金融機構的數據管理提供了堅實的理論
142、支持和實踐指導,有助于金融機構在數據管理過程中確保數據安全性、合規性,并在業務運作中保持高效性。通過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如區塊鏈技術、智能合約、加密算法、訪問控制等,本研究展示了如何構建一個全面而靈活的確權授權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數據管理的安全性和合規性,還支持了金融創新和數據經濟的發展,推動了金融行業在數字化轉型中的進步。2.2.研究局限性研究局限性盡管本研究在金融數據管理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部分建議在技術實現和成本控制方面可能面臨挑戰。金融機構在實施這些技術解決方案時,可能會遇到技術復雜性、資源需求和成本負擔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優化。其次,由
143、于金融數據的復雜性和動態性,確權授權模式的實際效果可能因具體業務環境而異。因此,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關注新興技術的應用,例如量子計算和隱私計算,這82些技術可能會對金融數據管理產生深遠影響。同時,跨行業、跨區域的數據協作機制也需進一步探索,以促進不同領域之間的數據共享和協同合作。此外,隨著全球法律法規的不斷變化,金融機構需要持續調整其數據管理策略,以保持合規性和競爭力。這就要求金融機構不僅要密切關注國內外政策變化,還需主動參與相關法規和標準的制定,確保其數據管理實踐始終符合最新的法律要求。3.3.積極貢獻積極貢獻本研究通過構建系統性的確權授權模式,為金融機構的數據管理提供了科學的框架與實踐指導。
144、這不僅增強了金融機構的數據安全和合規管理能力,還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通過有效的確權授權機制,金融機構可以更好地發掘數據的潛在價值,推動新產品和服務的開發,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研究成果對于推動數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成為關鍵的生產要素,研究提出的模式為金融機構在數據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奠定了基礎。通過有效的數據管理,金融機構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運營效率,還能更好地服務客戶,推動金融數字化轉型。(二)二)發展建議發展建議1.1.建立健全數據要素產權登記制度建立健全數據要素產權登記制度為了確保數據要素的安全流通,建議進一步制定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數據分類確權制
145、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83員會提出的新型物權思路為數據資源的所有權登記提供了法律框架,這為創新數據資源的所有權登記制度奠定了基礎。將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納入現有的知識產權體系,不僅為數據所有權確立了法律依據,也為其在流通、交易和收益分配過程中提供了合法性保障。具體措施與建議:具體措施與建議:數據確權流程標準化:建議數據確權流程應當標準化,建立統一的登記流程和規范,確保數據所有權在流通過程中保持一致性和透明性??梢钥紤]引入第三方認證機構對數據產權進行核實,確保產權登記的公正和權威。數據產權證書的廣泛應用:基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構建新型物權的思路,在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三權
146、分置”基礎上,對所有權登記進行制度創新。將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納入知識產權體系保護,是數據集合持有的初步證明、后續流通交易、收益分配權益維護的憑證。相關管理部門應推動數據知識產權證書在金融交易、數據合作、數據共享中的應用。這種證書不僅能增強數據交易的可信度,還能作為法律憑證,為數據持有者提供切實的權益保護。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可以作為登記主體持有相應數據的證明,用于數據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權益保護。數據知識產權證書的應用需要充分調動整合各方資源,推動數據處理者、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數據流通使用相關管理部門協同發力,建立起依法規范、共同參與、各取所需、共享紅利的數據知識產權發展模式。數據處理者、市場監
147、管、公84安、檢察院、法院、發改、經信、商務等主體都應積極推進登記證書在各自領域的應用。政策與技術融合:建議在建立數據產權登記制度時,不僅要有政策支持,還需要技術支撐,例如使用區塊鏈技術記錄和驗證產權交易的全過程。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交易規則,確保數據產權的變更透明且無法篡改。2.2.完善數據要素分類分級治理體系完善數據要素分類分級治理體系金融機構需要完善數據分類分級治理體系,以確保數據的安全與合規流通。分類分級有助于區分不同敏感度的數據,從而為每類數據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這種體系能夠幫助金融機構優化業務流程,提高數據管理效率,同時降低合規風險。具體措施與建議:具體措施與建議:分類分級標準的細
148、化:建議細化數據分類分級標準,針對不同業務場景和數據類型,制定靈活、詳細的分類規則。這不僅包括傳統的敏感數據和非敏感數據,還應考慮數據在使用過程中的動態變化。技術手段的綜合應用:在分類分級的過程中,建議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包括數據加密、隱私計算、安全硬件等,以應對不同場景下的安全需求。例如,對高度敏感數據,建議采用多層加密和嚴格的訪問控制;而對于較低敏感度的數據,可采用輕量級的隱私保護措施。智能化的數據治理平臺:建議建立智能化的數據治理平臺,通過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自動識別和分類數據85類型,實時調整數據保護措施。這樣不僅能提高治理效率,還能有效應對快速變化的業務需求。3.3.加強數據安全
149、管理與隱私保護加強數據安全管理與隱私保護金融機構需要在合規、技術和管理多個維度上全面加強數據安全管理與隱私保護。數據流通交易過程中,應充分識別和管理風險,并通過自動化手段提升風險管控效率,確保數據在使用和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具體措施與建議:具體措施與建議:風險管理自動化:建議引入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工具,金融機構可以實時監控數據使用情況,識別異常行為并自動觸發風險控制措施。這不僅能夠減少人為操作的失誤,還能夠提高數據安全響應的速度和精度。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建議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國際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標準的制定,分享中國金融機構的實踐經驗。這將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全球數據治理中的話語權,并推動全
150、球范圍內的數據安全標準化進程。持續的安全策略更新:隨著數據安全威脅的演變,建議金融機構建立動態的安全策略更新機制,確保安全防護措施始終處于領先狀態。應定期評估現有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據新型威脅快速調整防護策略4.4.促進數據共享與流通機制建設促進數據共享與流通機制建設為了推動數據的高效流通,建議構建集約高效的數據流通基礎設施,支持場內集中交易和場外分散交易的低成本、高效率和高信任環境。進一步細化數據流通機制,特別是加86強基礎設施間的互聯互通,實現跨主體、跨行業、跨地域的數據高質量流通。具體措施與建議:具體措施與建議:多層次數據流通平臺建設:建議建立多層次的數據流通平臺,支持不同類型的數據交
151、易需求,如個人數據的隱私保護、企業數據的安全共享、政府數據的公共開放等。平臺應提供安全、透明、高效的流通環境,支持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新興技術的深度融合:建議引入數字身份、數據空間、隱私計算等新興技術,通過區塊鏈和智能合約,實現數據流通的全程可追溯和安全保障。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數據共享的效率,還能增強數據流通過程中的信任度。政策激勵與示范效應:建議各級政府通過政策激勵和示范項目,鼓勵金融機構和其他行業積極探索數據共享的創新應用。通過構建標桿案例和成功模式,逐步推廣高效、安全的數據流通機制。87參考文獻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 EB.OL2021-08-20.h
152、ttp:/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EB.OL2019-04-23.http:/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數據確權授權的流程與技術規范 T/CIE228-2024 EB/OL2024-07-05.https:/ 國家數據局.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 年)(征求意見稿)EB/OL2024-10-18.https:/ 全國網絡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數據安全技術 基于個人請求的個人信息轉移要求 EB/OL2024-04-03.https:/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銀行保險機構數據安全管理辦法EB/OL2024-12-27.https:/ 中國人民銀行.個人征信電子授權安全技術指南 EB/OL2024-01-15.https:/ 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令2022第 1 號(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88法)EB/OL2022-01-26.http:/ 朱煥啟.聯盟區塊鏈在市場化個人征信領域應用的探索與思考J/OL.當代金融家,2020-03-24.2024-10-24.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