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前瞻:破局與重構:2024中國新能源汽車城市競速圖譜與躍遷之路報告(1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賽迪前瞻:破局與重構:2024中國新能源汽車城市競速圖譜與躍遷之路報告(12頁).pdf(1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1-2025 年 4 月 24 日 第2025 年 4 月 24 日 第1919期 總第 900 期期 總第 900 期 破局與重構:破局與重構:2024 中國新能源汽車城市中國新能源汽車城市 競速圖譜與躍遷之路競速圖譜與躍遷之路 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百年未有之變革,新能源汽車成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與汽車強國戰略的核心引擎,2024 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 1280 萬輛,市場滲透率達 40.9%。在各城市競相搶占新賽道,謀求地區經濟躍遷新路徑的驅動下,我國初步形成了以深圳市為龍頭,合肥、上海、西安等多城市共同發展的新能源汽車“一超多強”城市集群格局。賽迪研究院分析各城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變遷
2、路徑,剖析產業規律,旨在為區域生產力布局優化及汽車工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2-一、一、2024 年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車發展路徑年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車發展路徑 新能源汽車產業突破傳統路徑依賴,推動區域競爭邏輯發生根本性轉變,主戰場從燃油車存量市場爭奪轉向電動車增量市場競速,這場變革不僅是技術迭代的較量,更是各城市在產業規劃、資源配臵、制度供給等方面的全方位比拼,進行產業要素空間重組與價值鏈重構,重塑區域經濟版圖。表表 1 2024 年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車產量及增長情況年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車產量及增長情況 城市城市 產量(萬輛)產量(萬輛)同比增長同比增長 占全國比重占全國比重 深圳深圳 293.5 6
3、9.4%22.8%合肥合肥 137.6 84.5%10.5%上海上海 122.46-4.8%9.5%西安西安 112.5 14.3%8.7%重慶重慶 95.32 90.5%7.4%柳州柳州 76.4 75.6%5.9%常州常州 80.0 18.0%6.2%鄭州鄭州 62.6 98.1%4.9%濟南濟南 50.0 32.3%3.9%寧波寧波 39.5 139.3%3.1%青島青島 12.32 134.0%1.0%數據來源:統計公報及新聞報道,賽迪先進制造業研究中心整理數據來源:統計公報及新聞報道,賽迪先進制造業研究中心整理 2025.04 2009 年 6 月我國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
4、入管理規則以來,各地扶持產業發展,目前已呈現區域性集群化發展特征,主要有三類發展典型:深圳、合肥、西安等城市以技術-3-創新換道領跑的技術躍遷型;上海、重慶、柳州等城市依托工業基礎加速煥新的轉型突破型;常州、鄭州、濟南等城市通過精準補鏈發展的補鏈崛起型。(一)技術躍遷型(一)技術躍遷型 深圳、合肥、西安以技術引領重構產業生態,打造新能源汽車領軍城市,2024 年三城新能源汽車產量合計 543.6 萬輛,占全國總量的 42.2%。深圳市通過深圳市通過“龍頭企業引領龍頭企業引領+創新驅動創新驅動+全產業鏈協同全產業鏈協同”,從無到有躍升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第一城。,從無到有躍升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5、2024 年深圳市新能源汽車產量 293.5 萬輛,同比增長 69.4%,占全國市場份額 22.8%,比 2023 年增加 4.1 個百分點,較 2022 年增加 10.9 個百分點。依托比亞迪、華為等頭部企業,深圳形成“整車+電池+智能網聯”全產業鏈生態。其中,比亞迪垂直整合產業鏈,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部件均自主生產。據券商拆解報告顯示,比亞迪海豹大約 75%的零部件都是比亞迪自產。華為、元戎啟行、AutoX 等企業技術加快落地,帶動產業加快發展,據深圳特區報報道,2024 年深圳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增加值 1023.72億元,同比增長 38.8%。-4-合肥市打造合肥市打造“資本招商資
6、本招商+全鏈聚合全鏈聚合”,實現從,實現從“汽車弱市汽車弱市”到到“行業新貴行業新貴”的嬗變。的嬗變。2020 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僅 5.27 萬輛,2024年超越上海、西安,躍升至 137.6 萬輛。合肥“以投帶引”通過國有資本招引蔚來總部基地,吸引比亞迪、大眾等工廠入駐,培育 300 余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業,形成完整產業鏈閉環。西安市通過西安市通過“深度綁定深度綁定+政策賦能政策賦能”,實現從傳統汽車弱市到新能源強市的蛻變,實現從傳統汽車弱市到新能源強市的蛻變。近年來,陜西省以及西安市政府都將新能源汽車作為重點產業鏈予以支持,由主要領導擔任“鏈長”推動項目建設,2022 年西安市新能源汽
7、車產量就達到百萬輛級別,為 101.55 萬輛。2024 年西安比亞迪工業園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 100 萬輛,約占比亞迪集團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全年西安市新能源汽車產量 112.45 萬輛,同比增速 14%,速度有所放緩,較全國增長水平低了 20.4 個百分點。(二)轉型突破型(二)轉型突破型 上海、重慶、柳州依托雄厚工業基礎,加快技術革新和產品升級,展現老工業基地的轉型韌性,2024 年三城新能源汽車產量合計 301.58 萬輛,占全國總量的 23.4%。-5-上海市上海市“全鏈整合全鏈整合”戰略存在一定挑戰。戰略存在一定挑戰。上海憑借輻射江浙皖周邊省份的協同能力,擁有供應鏈整合優勢,據統計,
8、上海超級工廠 95%以上的零部件來自中國本土供應商,帶動長三角地區構建涵蓋汽車芯片、自動駕駛系統、新材料的產業集群。蓋世汽車平臺數據顯示,上海地區汽車產業鏈企業超過 1 萬家。2024 年,受特斯拉產量波動、自主品牌車企轉型緩慢影響,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 122.46 萬輛,同比下降 4.8%。上海市是特斯拉的主要基地,2024 年特斯拉上海工廠交付量 91.6 萬輛,同比下降 3%,約占特斯拉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2024 年特斯拉中國出口量 25.96萬輛,同比下滑 24.6%。重慶市以重慶市以“高端智造高端智造”實現產業升級。實現產業升級。2024 年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 95.32 萬輛,同
9、比增長 90.5%;在全國總量占比 7.4%,比 2023 年增加 2.2 個百分點。產品向高端化發展,“重慶造”20萬元以上新能源車型占比達 48.3%,同比提升 21.6 個百分點;2024 年新能源汽車銷售均價約 23.6 萬元,上漲 7.3 萬元。問界、阿維塔、深藍等“重慶造”高端品牌新能源汽車競爭力和美譽度持續提升,重慶已擁有 19 家整車企業和 1200 家零部件企業,形成“材料零部件整車服務”全鏈條閉環。-6-柳州市推動柳州市推動“政企聯動微型車突圍政企聯動微型車突圍”發展取得實效。發展取得實效。2024 年柳州新能源汽車產量 83.8 萬輛,同比增長 76.1%。通過政企聯動,
10、率先在國內完成“十分鐘充電圈”建設,培育電動汽車消費軟環境,2024 年柳州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 64.9%。柳州正在擺脫微型車路徑依賴,推動品牌向上,2024 年上汽通用五菱連續推出五菱繽果、馬卡龍、星光三款爆款車型,實現從五菱 MINI 到星光PLUS 的產品升級,單車價值提升 16%。(三)補鏈崛起型(三)補鏈崛起型 常州、鄭州、濟南強化細分領域突破,銳意進取發展潛力巨大,2024 年三城新能源汽車產量合計 192.6 萬輛,占全國總量的14.9%。常州市以常州市以“電池全鏈領跑電池全鏈領跑+整車招商整車招商”模式,實現由關鍵零部件帶動整車發展的創新路徑。模式,實現由關鍵零部件帶動整車發展
11、的創新路徑。常州集聚寧德時代、蜂巢能源、中創新航等頭部企業,形成正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全鏈條布局,動力電池銷量接近全國 1/5。常州建設“萬億新能源之都”,2024年新能源產業規模突破 8500 億元,發揮電池優勢,成功招引比亞迪、理想汽車等整車企業落地,2024 年常州新能源整車產量約 80 萬輛。-7-濟南市以濟南市以“龍頭牽引龍頭牽引+技術躍升技術躍升”模式,成為北方新興新能源基地。模式,成為北方新興新能源基地。2024 年新能源汽車產量 50 萬輛,同比增長 32.3%。濟南吸引比亞迪、吉利等巨頭企業入駐。發揮大國重器的技術攻堅作用,濟南二機床研發一體化壓鑄件生產線,填補我國裝備領域空
12、白,該生產線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已被比亞迪、小米等整車企業廣泛采購。鄭州市以鄭州市以“科學規劃科學規劃+龍頭引領龍頭引領”模式,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模式,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2024 年,全市產量達 62.6 萬輛,同比增長 98.1%。自 2021年 9 月簽約比亞迪落戶航空港區后,充分發揮“航空港、鐵路港、公路港、出海港”四港聯動的交通優勢,暢通原材料采購、零部件配送、整車運輸等物流通道,打造空港汽車城,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興城市。二、各地發展新能源汽車需關注的幾個問題二、各地發展新能源汽車需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是城市拼資源式招商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投資決策,企業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并未
13、被充分考量。一是城市拼資源式招商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投資決策,企業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并未被充分考量。近年來,地方政府普遍采用“財稅優惠+土地供給+配套保障”組合拳招引企業,部分城市甚至以代建廠房、稅收返還、用工補貼等政策進行招商競爭,已對一部分中西部城市的地方財政承受能力形成考驗。地方政府招引-8-心態急迫,本質上已將汽車企業負擔的建設、運營環節費用由當地政府負擔了一部分成本。甚至出現一部分企業僅為了獲得更多政策優惠而進行產能異地遷移,形成“候鳥項目”,并未充分考慮企業在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低。二是城市對自身資源稟賦研究不足,同質化競爭凸顯。二是城市對自身資源稟賦研究不足,同質
14、化競爭凸顯。一些城市的產業布局缺乏對自身資源的深度研判,簡單復制“整車+電池”的標準化模板,導致區域產業同質化。如國內規劃一批電池產業園主要集中于磷酸鐵鋰等成熟技術路線,對高端前沿領域投入不足,同質化布局導致結構性矛盾,我國仍需進口大量高鎳三元材料,海關數據顯示,2024 年進口三元前驅體材料 3257 噸、三元正極材料 7.22 萬噸。中西部城市扎堆引入整車組裝項目,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低,需大量從外地采購。三是城市之間協同不足,產業鏈低效布局。三是城市之間協同不足,產業鏈低效布局。城市產業發展“各自為戰”,跨區域要素流動面臨阻礙。一是扎堆布局新興領域,超過 20 個省份提出要將動力電池納入重
15、點產業支持發展,一批城市爭搶建設自動駕駛算力中心,產業碎片化布局,造成資源浪費和低效利用。二是城市間缺乏統一標準與數據共享平臺。比如,自動駕駛路測數據缺乏統一標準,城市間無法跨城互通,企業需-9-在不同城市重復申請路測牌照,這增加了自動駕駛企業測試成本,影響自動駕駛系統(ADAS)技術迭代效率。三、幾點建議三、幾點建議 新能源汽車產業競速本質上是地方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競賽。各地需以系統思維統籌產業布局,保持戰略定力深耕優勢領域,要做好產業定位和精準招商,積極開展區域合作。一是一是精準定位產業發展路徑。地方政府需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各地區錯位發展,
16、增進合作,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如東部地區聚焦研發和高技術環節,支持發展高尖端技術和高附加值產業。中西部地區利用土地、人力等優勢發展零部件加工、產品組裝等制造環節,利用產業轉移政策鼓勵重大項目招引。二是二是優化招商策略,甄選招商項目。應摒棄單純的政策補貼和資源拼搶式招商,更加注重項目質量,從技術領先性、市場成長性、產業鏈帶動性等維度,加強對擬引入項目的篩選和評估,提升項目識別能力。推行鏈式招商新模式,發揮“引進一個、帶動一串、輻射一片”的乘數效應。同時,抑制招商沖動,規范-10-下級機構的招商行為,通過股權投資按照公司承諾進行兌現,未達承諾指標需回購股份。三是三是主動開展區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加強與周邊城市的產業對接,打破行政壁壘,建立區域間的協同創新機制,創新利益共享機制,推行“飛地經濟”共建汽車園區。推動跨區域的產業合作與交流,推動共建研發平臺、共享檢測設施、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等方式,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本文作者:賽迪研究院 赫榮亮 喬曉 聯系方式:13439050931 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