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我國輸入性通脹壓力的定量測算、影響分析與應對建議(2022)(17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銀行:我國輸入性通脹壓力的定量測算、影響分析與應對建議(2022)(17頁).pdf(17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倫敦經濟月刊(2013 年 1月)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銀研究產品系列 經濟金融展望季報 中銀調研 宏觀觀察 銀行業觀察 國際金融評論 國別/地區觀察 作 者:范若瀅 中國銀行研究院 電 話:010 6659 2780 簽發人:陳衛東 審 稿:周景彤 梁 婧 聯系人:劉 晨 電 話:010 6659 4264 對外公開 全轄傳閱 內參材料 2022 年 5 月 17 日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我國輸入性通脹壓力的 定量測算、影響分析與應對建議 在能源糧食價格不斷上漲、全球供應鏈恢復緩慢等因素影響下,我國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明顯增大。通過定量測算發現,截至 2
2、022 年一季度末,在直接傳導情形下輸入性通脹對我國 PPI、CPI 同比漲幅的抬升作用分別約為0.98個和0.43 個百分點,在間接傳導情形下則分別約為4.92個和1.69個百分點。分情景預測下,未來輸入性通脹可能將進一步抬高我國物價水平。需要高度關注輸入性通脹給經濟運行造成的影響,包括企業經營困難進一步增大、糧食穩定與安全面臨更大挑戰、金融市場波動加大等。建議做好相關政策應對,多措并舉改善企業經營環境,降低企業綜合成本;重點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變化,加強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建設;做好市場預期管理和流動性管理的前瞻性準備;貨幣政策把握穩增長與穩物價間的平衡,加大發揮結構性工具的作用。研究院 宏觀觀
3、察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1 我國輸入性通脹壓力的定量測算、影響分析與應對建議 在能源糧食價格不斷上漲、全球供應鏈恢復緩慢等因素影響下,我國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明顯增大。通過定量測算發現,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在直接傳導情形下輸入性通脹對我國 PPI、CPI 同比漲幅的抬升作用分別約為 0.98 個和 0.43 個百分點,在間接傳導情形下則分別約為 4.92 個和 1.69 個百分點。分情景預測下,未來輸入性通脹可能將進一步抬高我國物價水平。需要高關注輸入性通脹給經濟運行造成的影響,包括企業經營困難進一步增大、糧食穩定與安全面臨更大挑戰、金融市場波動加大等。建議做好相關
4、政策應對,多措并舉改善企業經營環境,降低企業綜合成本;重點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變化,加強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建設;做好市場預期管理和流動性管理的前瞻性準備;貨幣政策把握穩增長與穩物價間的平衡,加大發揮結構性工具的作用。一、我國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增大 2022 年以來,全球通脹水平進一步攀升,3 月份美國 CPI 同比上漲 8.5%,創近 40年來新高;歐元區 CPI 同比上漲 7.5%,創新歷史新高。我國物價雖然整體穩定,但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明顯增大。第一,受俄烏沖突、庫存較低等因素影響,能源價格持續攀升。疫情后全球能源供需缺口持續擴大,天然氣、原油等能源庫存持續處于歷史低位。今年以來,俄烏沖突
5、升級進一步加劇能源供需矛盾,美國、加拿大已經宣布禁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歐盟正采取措施降低對俄羅斯能源依賴。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原油和第四大天然氣出口國,這導致全球能源供給格局正在發生轉變,原油、天然氣價格再度出現大幅攀升,截至 2022 年 4 月底,布倫特原油、IPE 英國天然氣期貨結算價分別同比上漲了 62.29%和 281.34%。未來美、歐對俄制裁的外溢影響將持續發酵,其它國家為避免遭受制裁影響將逐漸減少進口俄羅斯能源,越來越多的跨國石油公司將退出俄羅斯市場。疊加OPEC+成員國剩余產能有限,預計今年能源價格將大概率保持高位。2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圖 1:經合組
6、織與美國石油庫存變化 資料來源:IEA,中國銀行研究院 圖 2:2022 年以來原油、天然氣價格再度大幅攀升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第二,全球糧食短缺擔憂加劇,糧食價格大幅上漲。俄烏沖突對兩國玉米、小麥等糧食供給產生明顯沖擊,加劇全球糧食短缺擔憂情緒。俄羅斯、烏克蘭是全球重要糧食出口國,根據UN Comtrade數據,兩國小麥和玉米合計出口量分別占約全球的25%和 16%。當前正值北半球農業春耕季節,軍事沖突的影響導致烏克蘭春耕受損,并且烏克蘭已經宣布禁止燕麥、小米、小麥等農產品出口。2022 年 3 月份,聯合國糧農組-15000-10000-50000500010000150
7、002000025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千噸庫存量:石油總量:美國庫存量:石油總量:經合組織01002003004005006000204060801001201402016-012017-012018-012019-012020-012021-012022-01美元/桶便士/色姆期貨結算價(連續):布倫特原油期貨結算價(連續):IPE英國天然氣-右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3 織發布的全球食品價格指數高達 159.3 點,刷新自指數編制以來的最高值,其中,國際小麥、玉米和植物油價格均創下歷史新高。未來
8、,考慮到拉尼娜氣候引起巴西、美國等重要糧食產區出現大面積干旱給農業生產帶來較大不確定性,以及全球農業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部分國家實行糧食出口限制,預計全球糧食供需矛盾將加劇,糧食價格可能在下半年進一步上漲。圖 3:俄羅斯、烏克蘭主要農產品全球占比 資料來源:FAO,中國銀行研究院 圖 4: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刷新歷史記錄 資料來源:FAO,中國銀行研究院 02040608010012014016018019901991199219931995199619971998200020012002200320052006200720082010201120122013201520162017201820202
9、021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全球食品價格指數:谷物 4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第三,全球供應鏈恢復緩慢導致綜合成本提高。全球疫情持續疊加地緣政治沖突,全球價值鏈面臨的壓力遠超以往,全球供應鏈恢復進程緩慢。目前黑海地區多個港口宣布關閉,黑海航線基本處于中斷狀態。美國、加拿大、歐盟等主要經濟體已經與俄羅斯互相關閉領空,英國、歐盟先后禁止俄羅斯船在其港口???。一系列禁飛、禁運裁制加大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導致國際物流價格進一步攀升。2022 年 3、4 月份,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平均值分別為2464和2137,明顯高于1、2月份的1760和1835。未來,俄烏沖突對全球政經格局的影響仍
10、將持續,逆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全球供應鏈面臨深層次重構、恢復速度或將放緩。這意味著綜合成本提高,將對全球通脹產生向上壓力。圖 5:全球價值鏈壓力指數持續攀升 資料來源:CEIC,中國銀行研究院 第四,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增大導致進口成本被動抬升。4 月以來,人民幣出現加速貶值態勢,美元兌人民幣離岸匯率由 4 月初的 6.37 回落至 4 月底的 6.59,貶值幅度達 3.5%。本輪人民幣貶值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于美國加快收緊貨幣政策,中美利差出現罕見倒掛,降低外資持有人民幣資產意愿。3 月以來,中美利差便呈現持續走窄趨勢,4 月中旬以來更是出現罕見的“利率倒掛”現象。二是國內疫情形勢嚴峻給經濟運
11、行帶來更大不確定性。3 月以來,全國多地疫情反復,尤其是上海疫情較為嚴峻,給全國乃至全球產業鏈帶來沖擊,導致我國經濟景氣度明顯走弱,影響市場預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5 期。4 月 25 日,央行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穩定了市場預期,緩解了人民幣匯率過快貶值的風險。但預計今年人民幣仍承受一定的貶值壓力。一方面,美國高通脹背景下美聯儲貨幣政策大概率進一步收緊,美債收益率仍有進一步上漲空間,美元仍處于強勢周期內;另一方面,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疊加出口貿易增速可能逐漸下滑,未來貿易順差對人民幣的支撐將轉弱。圖 6:中美利差與人民幣匯率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
12、研究院 二、對輸入性通脹的定量測算(一)輸入性通脹直接抬升 PPI 漲幅中樞 我國的進口商品結構以原料、機械及運輸設備等生產資料產品為主,終端消費品占比相對較低。2021 年,非食用原料和礦物原料、機械及運輸設備的進口占我國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 30.97%和 37.44%。因此,輸入性通脹對我國 PPI 影響更為明顯。從歷史上進口價格指數與 PPI、CPI 的走勢也能發現,進口價格指數與 PPI 漲幅變化一致性更高。6.156.26.256.36.356.46.456.56.556.6-0.500.511.522.52021-012021-042021-072021-102022-01202
13、2-04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右 6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表 1:我國進口商品結構(億美元)指標名稱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初級產品 4730 4402 5771 7016 7289 6771 9771 食品及活動物 505 491 543 648 807 982 1228 飲料及煙類 58 61 70 77 77 62 76 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2105 2019 2602 2722 2851 2945 4282 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 1988 1763 2478 3492 346
14、1 2675 4038 動植物油、脂及蠟 75 67 77 78 94 106 146 工業制品 12089 11473 12639 14340 13435 13785 17105 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 1713 1640 1937 2237 2188 2133 2640 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 1333 1218 1351 1515 1400 1683 2100 機械及運輸設備 6834 6579 7348 8395 7865 8286 10059 雜項制品 1347 1260 1342 1438 1442 1460 1701 未分類的商品及交易品 861 774 661 756 540 223
15、604 進口總金額 16796 15879 18438 21357 20784 20660 26868 資料來源:商務部,中國銀行研究院 圖 7:進口價格指數與 PPI、CPI 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40-30-20-100102030405060-10-50510152001-012004-012007-012010-012013-012016-012019-012022-01%CPI:當月同比PPI:全部工業品:當月同比進口價格指數(HS2):總指數:同比-右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7 進一地,計算輸入性通脹壓力對 PPI 漲幅的影響。
16、首先,我們根據行業進口依賴度和各行業 PPI 權重,可計算出不同行業的進口價格變化對 PPI 的影響。計算數據顯示,計算機通信設備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汽車制造和石油天然氣開采等行業進口價格變化對 PPI 影響較高。一方面,部分行業 PPI 權重較高,如計算機通信設備制造業 PPI 權重達 11.56%;另一方面,部分行業進口依賴度較大,如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進口依賴度高達 58.35%。其次,我們再結合不同行業 PPI 進口價格指數變化可計算出不同行業進口價格變化對整體 PPI 漲幅的影響。計算數據顯示,2022 年以來,大宗商品相關行業的進口價格指數同比上漲較為明顯,煤炭
17、開采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煤炭加工業進口價格指數同比漲幅分別達 109.77%、88.45%和 48.51%。綜合所有行業初步計算得,截至 2022 年一季度末,輸入性通脹對我國 PPI同比漲幅的抬升作用約為 0.98 個百分點。表 2:各行業進口價格對 PPI 影響計算 指標名稱 進口依賴度(%)PPI 權重(%)進口價格指數漲幅(%)對 PPI 影響(百分點)煤炭開采 6.74 2.69 109.77 0.20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 58.35 0.75 88.45 0.38 黑色金屬礦采選 50.96 0.48-54.56-0.13 有色金屬礦采選 39.42 0.25-12.88-0
18、.01 非金屬礦采選 7.99 0.33-3.04 0.00 農副食品加工 7.35 4.43 26.01 0.08 食品制造 6.55 1.74 18.02 0.02 酒飲料茶 3.60 1.31-6.74 0.00 煙草制品 3.47 0.99-32.51-0.01 紡織 3.06 2.10 8.01 0.01 紡織服裝 6.21 1.21 2.21 0.00 木材加工 4.11 0.79 21.43 0.01 造紙及紙制品 5.12 1.23 18.64 0.01 印刷復制 0.99 0.61 53.16 0.00 石油、煤炭等燃料加工 5.96 4.53 48.51 0.13 化學原料
19、及化學制品 9.85 6.79 6.55 0.04 醫藥制造 8.70 2.40 6.83 0.01 化學纖維制造 2.30 0.84 22.09 0.00 8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橡膠和塑料制品 4.44 2.37-2.79 0.00 非金屬礦物制品 1.30 5.42 16.32 0.01 黑色金屬冶煉 2.20 7.91-2.49 0.00 有色金屬冶煉 13.51 5.73-6.79-0.05 金屬制品 1.82 3.83-3.03 0.00 通用設備制造 10.68 3.85 0.72 0.00 專用設備制造 14.44 2.99-7.69-0.03 汽車制造
20、 6.80 7.09-10.63-0.05 運輸設備制造 14.04 1.07-10.63-0.02 電氣機械 7.38 6.98 5.44 0.03 計算機通信制造 23.88 11.56 12.46 0.34 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 0.03 6.42 27.42 0.00 燃氣生產和供應 0.00 0.96 27.42 0.00 水的生產和供應 0.00 0.33 27.42 0.00 總和 0.98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研究院 圖 8:不同行業進口依賴度與 PPI 權重情況 注:各行業進口依賴度根據2018年中國投入產出表計算所得,表中相關商品分類與行業分類由作者手動進行匹配;各行業 PP
21、I 權重用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計算得到。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研究院 煤炭開采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黑色金屬礦采選有色金屬礦采選非金屬礦采選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飲料茶煙草制品紡織紡織服裝木材加工造紙及紙制品印刷復制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醫藥制造化學纖維制造橡膠和塑料制品非金屬礦物制品黑色金屬冶煉有色金屬冶煉金屬制品通用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汽車制造運輸設備制造電氣機械計算機通信制造0%2%4%6%8%10%12%14%0%10%20%30%40%50%60%70%PPI權重進口依賴度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9(二)帶動 CPI 漲幅小幅抬升 輸入性通脹壓力對
22、 CPI 的直接影響主要通過糧食、能源兩個方面體現出來,分別對應 CPI 結構中的“食品煙酒-糧食”和“交通和通信-交通工具用燃料”子項目。通過對 CPI 結構權重進行分解可知,糧食和交通工具用燃料分別占 CPI 的 2.9%和 2%左右。根據進口依存度=進口量/(產量+進口量-出口量)測算,2021 年我國糧食和能源的進口依存度分別為19.5%和19.1%左右。再結合二者的進口價格指數變化情況,可計算出 2022 年 3 月份進口糧食價格變化推動 CPI 漲幅約 0.09 個百分點,進口能源價格變化推動 CPI 漲幅約 0.34 個百分點。綜合來看,輸入性通脹壓力直接推動了 CPI 漲幅約
23、0.43 個百分點。圖 9:谷物與能源進口價格指數明顯上升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三)間接傳導影響 由于物價傳導過程涉及環節較多、影響因素復雜,因此,我們通過數據回歸模型來測算輸入性通脹對我國物價的間接影響。其一,進口商品價格變化會通過多種渠道反映到 PPI 整體漲幅當中,我們通過對 2001 年 1 月-2022 年 3 月的進口價格指數和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4060801001201401601802002202015-012016-012017-012018-012019-012020-012021-012022-01進口價格指數(SITC2
24、):石油、石油產品及有關原料進口價格指數(SITC2):谷物及谷物制品 10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PPI 同比漲幅數據進行回歸,來測算輸入性通脹對我國 PPI 的整體影響。二者回歸模型為:=43.865+0.4395+。模型中 IMP(進口價格)的估計系數為0.4395,表明 2001 年以來進口商品價格變化平均約有 44%向我國 PPI 傳導。據此測算,2022 年 3 月份輸入性通脹推動了 PPI 同比漲幅約 4.92 個百分點。其二,還需要進一步考慮物價上下游間的傳導對 CPI 漲幅的推升作用。我們對2001 年 1 月-2022 年 3 月的 PPI 和 CPI
25、 同比漲幅數據進行回歸,來衡量 PPI 對 CPI 的整體傳導效率。二者回歸模型為:=1.9322+0.2041+。模型中 PPI 的估計系數為 0.2041,表明 2001 年以來我國 PPI 變化平均約有 20%向同期的 CPI 傳導,二者同步性并不高。據此測算,2022 年 3 月份由物價上下游傳導推動了 CPI 同比漲幅約1.69 個百分點。但事實上,2022 年 3 月份我國 CPI 實際漲幅僅 1.5%,這既與豬肉價格大幅下跌產生的負向作用有關,也與國內需求持續恢復緩慢有關。國內新一輪疫情對國內需求造成明顯沖擊,3 月消費同比下降 3.5%,需要高度關注。圖 10:進口價格指數與
26、PPI 相關性 圖 11:PPI 與 CPI 相關性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研究院(四)未來輸入性通脹壓力的預判 通過前文所用測算方法,我們對未來輸入性通脹壓力對 PPI 漲幅影響進行預判。綜合考慮未來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的走勢,分三種情形進行預測:第一,激進情形下y=0.4395x-43.865R=0.8092-15-10-50510157090110130PPI漲幅進口價格指數%y=0.2041x+1.9322R=0.2165-4-20246810-1001020CPI同比漲幅PPI同比漲幅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11 未來國際原油、糧食價格進一步較明顯攀升(此處假
27、設油價未來繼續上漲 15%左右、糧價繼續上漲20%左右1),直接傳導下輸入性通脹對我國PPI、CPI同比漲幅的抬升作用分別約為 0.71 個和 0.38 個百分點,在間接傳導下則分別約為 5.21 個和 1.06 個百分點;第二,中性情形下未來國際原油、糧食價格保持在當前水平高位震蕩,直接傳導下輸入性通脹對我國 PPI、CPI 同比漲幅的抬升作用分別約為 0.52 個和 0.23 個百分點,在間接傳導下則分別約為 3.77 個和 0.77 個百分點;第三,保守情形下未來國際原油、糧食價格小幅回落(此處假設油價、糧價未來從高點回落 10%左右),直接傳導下輸入性通脹對我國PPI、CPI同比漲幅的
28、抬升作用分別約為0.26個和0個百分點,在間接傳導下則分別約為 1.88 個和 0 個百分點。表 3:未來我國輸入性通脹分情景研判 PPI(百分點)CPI(百分點)直接傳導 間接傳導 直接傳導 間接傳導 激進情形 0.71 5.21 0.38 1.06 中性 0.52 3.77 0.23 0.77 保守 0.26 1.88 0 0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研究院 三、關注輸入性通脹給經濟運行造成的影響(一)原材料價格上漲增加企業成本,企業經營困難進一步增大 我國是全球主要大宗商品進口國,原料等生產資料產品在我國進口商品結構中占比較高。隨著疫情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不斷攀升,原料價格上漲已經成為企業面臨
29、的主要經營困難之一。此外,再疊加近期國內疫情反復以及內外需放緩等因素影響,企業經營活動預期轉弱。2022年一季度,我國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僅8.5%,較上年全年大幅下滑了 25.8 個百分點;工業企業虧損企業數量同比增長 9.5%,較上年全年上升了 4.9 個百分點。1 根據高盛預測,2022年下半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將漲至 125 美元/桶(4 月平均為 106 美元/桶);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22 年全球食品和飲料價格可能上漲 20%。12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分行業來看,部分下游制造業行業以及原材料加工行業受到的影響較為明顯。其一,上下游物價上漲不同步影響利潤
30、在不同行業間的分配,農副食品加工、造紙業及紙制品制造等中下游行業盈利空間出現明顯收窄。其二,我國原材料加工行業面臨的成本上漲壓力最為直接,且行業技術含量不高、議價能力不強,導致石油煤炭燃料加工、化學纖維制造等行業出現利潤下降的情況。此外,由于居民用電、用氣價格受管控,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出現氣價倒掛,電熱燃氣生產與供應行業出現較大虧損。2022 年前 3 個月,石油煤炭燃料加工業、電熱燃氣生產與供應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造紙業及紙制品制造業成本增速分別為 28.7%、21.5%、20.3%和 8.9%,利潤增速分別為-29.8%、-30.3%、-54.9%和-49.3%。圖 12:不同行業的企業成
31、本與利潤表現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分規模來看,小微企業經營發展風險加大。小微企業本身抗風險能力較弱,當前更是面臨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外部形勢復雜嚴峻、國內多地疫情反復沖擊、匯率波動加劇等多重壓力,大量小微企業生存正面臨困境。小型企業 PMI 自 2020 年 12 月以來持續位于 50%以下,2022 年 4 月降至 45.6%。采礦業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飲料茶制造煙草制品紡織業紡織服裝皮毛制品、制鞋木材加工家具制造造紙及紙制品業印刷業文美體娛用品制造石油煤炭燃料加工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醫藥制造化學纖維制造橡膠和塑料制品非金屬礦物制品黑色金屬冶煉有色金屬冶煉金屬制品業通用
32、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汽車制造運輸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制造電熱燃氣水的生產和供應電熱生產和供應燃氣生產和供應水的生產和供應05101520253035-100-50050100150200成本增速(%)利潤增速(%)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13 圖 13:不同規模企業 PMI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分區域來看,吉林、上海、廣東等地工業企業經營表現不佳。2022 年前 3 個月,吉林、上海、廣東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分別為-25.1%、-16.6%和-10.1%,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0.5%、3.9%和 5.8%。一方面
33、,廣東、浙江等地聚集大量下游制造業企業,企業利潤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壓制較明顯;另一方面,吉林、上海等地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較大,大量企業面臨停工停產、供應鏈受阻等困難。圖 14:不同區域的工業企業利潤與工業增加值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44454647484950515253542021-012021-042021-072021-102022-012022-04PMI:大型企業PMI:中型企業PMI:小型企業-60-40-20020406080100河北北京吉林廣西上海山東廣東海南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湖南河南全國重慶遼寧湖北天津云南寧夏江西四川黑龍江甘肅貴州陜西內蒙古新疆山西%工業增加值
34、:累計同比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累計同比 14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二)糧食穩定與安全面臨更大挑戰 本輪輸入性通脹的主要來源之一在于全球糧食價格的大幅上漲,而糧食是居民生活和經濟發展的基礎,糧食供給和價格波動將對社會運行產生多方面影響。就全球范圍來看,中亞、中東、北非部分地區已經出現糧食短缺問題。就我國情況來看,雖然當前我國糧食供應、儲備依然較為充足,但未來糧食穩定與安全面臨更大挑戰。一方面,吉林、河南等糧食大省春播受疫情影響,可能導致今年國內糧食秋收產量下降。另一方面,在俄烏沖突、南美干旱、全球供應鏈恢復緩慢等多重沖擊下,國際糧價上漲動力依然較強,而我國玉米、大豆等主要
35、糧食品種進口依賴度較高,未來部分糧食供應和價格穩定將受到國際市場影響。2022 年 2 月,我國谷物及谷物制品進口價格指數報 116.3 點,較上年同期上漲了 15.49%,處于歷史較高水平。(三)金融市場預期不穩、波動加大 一方面,全球通脹不斷加劇導致美歐主要經濟體加快收緊貨幣政策,中美利差收窄增大跨境資本流動風險。3 月份,陸股通資金累計凈流出 451 億元,境外機構減持銀行間市場債券1100億元。另一方面,國內市場對于輸入性通脹壓力的擔憂情緒上升導致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在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收緊的大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在總量上整體維持穩健基調,更多通過結構性工具強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
36、度。輸入性通脹壓力的加大進一步引發了市場對于未來貨幣政策后續寬松空間的擔憂,疊加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較大負面沖擊、俄烏沖突等因素,2022 年以來我國金融市場出現預期不穩、波動加大。截至 4 月末,上證綜指報 3047 點,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6.6177,分別較年初下跌 16.11%、貶值 3.6%。(四)若國內通脹繼續走高,可能會對貨幣政策造成一定掣肘 當前我國 CPI 保持較低水平,主要跟物價上下游傳導效率低、豬肉價格下跌等因素有關,但未來這些因素均有可能出現逆轉。其一,疫情后原材料價格、運輸費用上漲已經持續較長時間,中下游行業企業利潤空間已經壓縮至較低水平,越來越多的終端消費品面臨被動漲價
37、的局面。事實上,2022 年以來部分調味品、家用電器、汽車等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15 產品已經出現漲價。其二,當前豬肉價格正經歷筑底反彈階段,2021 年 7 月開始能繁母豬存欄量已經出現環比下降,預計新一輪“豬周期”將于2022年年中開啟,屆時我國物價形勢可能將從“豬油對沖”轉為“豬油共振”。預計 2022 年下半年,我國 CPI漲幅將出現較明顯抬升,部分月份可能突破 3%,未來貨幣政策平衡穩增長與穩物價的難度或有增大。四、相關建議 整體來看,我國經濟運行整體穩定為物價平穩運行奠定了較好基礎,且在應對輸入性通脹方面擁有較多政策儲備。但考慮到未來輸入性通脹壓力
38、仍將持續,需要未雨綢繆做好相關應對。第一,多措并舉改善企業經營環境,降低企業綜合成本。加大關注受疫情影響較明顯地區的企業經營情況,地方政府應及時出臺幫扶政策,有序幫助企業復產復工,有條件地區持續推進房屋租金減免。推動小微企業留抵退稅加速落地,增強市場主體獲得感。積極引導企業加強庫存管理,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簽訂原材料長期供給協議,減輕中下游企業的原材料成本壓力。幫助企業加快數字化改造,實現企業內部挖潛力、降成本,提高生產經營效率。第二,重點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變化,加強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建設。健全大宗商品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價格分析與研判。加快完善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市場,提高交易市場在風險管理、價格發
39、現和配置資源等方面的作用。加強大宗商品期貨現貨市場聯動監管,排查異常交易和惡意炒作行為,穩定市場預期。做好糧食、能源等重要初級產品的保供穩價工作,適當增加關鍵商品國家儲備數量,加強應對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確保國家糧食穩定,加強耕地保護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通過提高關稅、出口配額管理等措施進一步限制煤炭、鋼材等出口,穩定國內原材料價格。第三,做好市場預期管理和流動性管理的前瞻性準備。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加大宣傳政府穩增長、控通脹的手段和決心。通過發布經濟預測數據,更加清晰地向市 16 2022 年第 26 期(總第 423 期)場表達宏觀經濟前景,引導和改善市場預期。同時,加
40、強對流動性狀況的監測和調控,通過監測物價、利率等價格水平的變化,判斷流動性狀況。強化用途監管,嚴控資金流向,確保資金進入實際生產領域,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的長期均衡。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管理,守住底線,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爆發。第四,貨幣政策把握穩增長與穩物價間的平衡,加大發揮結構性工具的作用。從物價趨勢預測來看,當前我國物價整體運行平穩,并未對貨幣政策形勢明顯掣肘,但預計下半年我國 CPI 漲幅可能會出現較明顯上行,需要引起關注。進一步考慮到疫情影響下我國經濟景氣度下行、穩增長壓力增大,建議貨幣政策把握上半年的操作窗口期,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偭亢徒Y構性工具相結合,更加重視發揮結構性工具的作用,可考慮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創新更多直達實體經濟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科技研發、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暢通利率傳導渠道,完善銀企對接機制,激發有效信貸需求,增強微觀主體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