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酶解新工藝,暫未形成大面積工程化,但有加速可能 除了傳統的物理法和化學法,新的酶解工藝伴隨生物技術的不斷成熟,形成了新的發展路徑。利用 PET 水解酶(如 PETase)在溫和條件(pH7,30-50℃)下分解 PET 產生 TPA 和EG。自 1977 開始,PET 的酶降解路徑開始獲得持續關注,行業內不斷尋找可以高效進行PET 分解的細菌或者水解酶。自 2005 年首次能夠分解 PET 的角質酶被報道,目前喊個與內已發現近 20 種不同的天然 PET 水解酶,包括酯酶、脂肪酶和角質酶。大多數 PET 水解酶在 70 攝氏度的高溫和一定的酸堿度條件下才能表現出可觀的水解活性,在常溫和中性酸堿度條件下活性較差。2012 年研究人員發現的葉枝堆肥角質酶(LCC),也只有在 72 攝氏度和 pH 值 8.0 的條件下,才能實現 10 小時內降解 90%經過預先處理的 PET 塑料。 2016 年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和慶應義塾大學聯合在《科學》上報道了一種可以分解 PET的細菌,能夠表達出角質酶類似酶 IsPETase,可以將 PET 塑料降解為 TPA 和 MHET,PETase可以在常溫、中性酸堿度條件下降解 PET,約 6 周內就能夠將 0.2 毫米厚的低結晶度 PET薄膜完全降解,其降解產物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以此為基礎很多研究獲得了更多的高活性水解酶突變體,從而實現 PET 的分解回收,以此為基礎 Carbios 公司宣布開發了這種生物法回收 PET 的工業化原型,準備進行商業化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