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皮匠微信公眾號每天給您帶來最全最新各類數據研究報告
人工智能(AI)及相關技術,如機器人、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汽車,有著促進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但人們也擔憂其對就業的潛在影響。(原文來自皮匠網,關注“三個皮匠”微信公眾號,每天分享最新行業報告)
普華永道2018年7月發布的報告《英國經濟展望》(UK Economic Outlook)證實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術可以取代以往人類從事的許多工作,但伴隨生產率的提升、實際收入的增加以及更優質產品的上市,它們也能創造很多就業機會??傮w上,我們的預測顯示人工智能在未來20年對英國的就業影響總體而言偏中性,而且該結論或可普遍適用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其他成熟的發達經濟體。
如今我們將分析范圍延伸至中國,所得結果大相徑庭。我們預計,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在未來20年將取代中國現有約26%的工作崗位,高于對英國20%的預估,但也能通過提升生產率和實際收入水平在中國創造出大量新工作機會。根據我們的中央估計值,人工智能對中國就業的凈影響可能將創造約12%的凈增崗位,相當于未來20年內增加約9,000萬個就業崗位。
然而,下列表1顯示,新增崗位并非均勻分布于各領域。
中國的大部分新增崗位預計將出現在服務業,預計凈增長率為29%(約9,700萬),尤其是醫療保健等子行業,可能會出現大幅增長。我們預計建筑業的崗位凈增長幅度將達到23%(1,400萬),人工智能對工業領域的就業凈影響大致偏中性。而預計農業的凈流失崗位約為2,200萬。
雖然我們對于人工智能對中國就業的長期凈影響預估較為樂觀,但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得結果可能更為樂觀或更為悲觀。當前的勞動力市場也將受到相當大的干擾,數百萬工人需要轉換職業,或需轉移工作地點。
企業將有大量機會投資中國的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術,涵蓋產品營銷、個性化開發與研發、生產經營效率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流程和網絡安全等經營的各個方面。但是,正如我們已經從媒體、娛樂、金融和零售等行業看到的那樣,人工智能將會在極大程度上顛覆各行業的現有商業模式。
因此,不管從商業政策還是政府政策角度來看,我們都沒有理由自滿驕傲。對政府而言,通過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并繼續大量投資世界級人工智能技術,在實現優勢最大化的同時,減少因就業影響和收入不平等造成的損失,如為失業工人提供再培訓計劃、為難以適應新技術的人提供更強大的社會安全保障體系等,是其面臨的一大挑戰。唯有如此,才能讓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術所帶來的巨大利益在全社會盡可能廣泛地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