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歷來就有幾種說法,一般在不同時期的說法不同,比較普遍的說法是農業內部結構之間比例根據實際的市場需求變化的,即農業內部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值跟隨供應需求的變化而調整的過程。根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定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雖然現在我國農業產業結構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要依靠政府職能、農業組織化、資本多個方面的內容。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體
從農業產業調整的主體構成來看,農戶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微觀實施主體,政府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宏觀實施主體;各主體直接調整的對象和內容是不同的,農戶調整的是微觀土地利用方式和結構,政府調整的是宏觀農業政策的決策和引導。農民始終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實施者,雖然其經濟選擇行為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但我國農戶分散、細小的生產經營、交易方式,使得他們在市場上總是處于被動地位,目前尚不能完全以市場為導向;還必須發揮政府依據市場需求和當地優勢出發制訂并實施有效的農業產業政策,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產品優勢、區位優勢,促使農業產業結構有利于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如何實施
(1)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作為一產的糧食和原料,最主要是維穩,穩定是大方向,是基礎。只有糧食安全穩定,其他一切才有可能放心地開展。作為二產的加工業在未來5年要大力發展,目前農業加工業還很弱,而且大多還沒有形成標準化,還很混亂,不利于市場流通。所以,未來加工業將是一個商機趨勢。
(2)按市場需求調整
以前還沒有市場概念,受地域限制,每個區域的產品相對并不算十分飽和,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打破了地域限制,不用出門,只要在手機上就能購買全球的產品,這就形成了市場。
市場一旦形成,便有它自己的規律。如果不懂市場,不懂市場規律,就經常會出現滯銷。所以,未來干農業,不僅要懂政策,還要懂市場,而且懂市場以后才更能看懂政策。
(3)發揮并放大區域優勢
農業發展離不開土地和環境,每個地域都有各自特點,也都有各地的特色產品。比如東北的大米,云南的茶葉,都是典型的地域特色產品。
未來這種區域優勢還將放大,讓各地發揮自身的優勢,然后把當地的小農戶們、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把優勢做大做強,進而再形成品牌,從而提升競爭力。
以上梳理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定義、主體及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本文由@2200 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什么是光伏農業?類型有哪些?
生態循環農業的特點有哪些?發展重點是什么?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36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