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腫瘤治療產業鏈
我國腫瘤治療行業產業鏈由上游的醫療設備、腫瘤藥物,中游的公立醫院、私立醫院及下游的患者端和支付端組成。
醫療設備主要包括直線加速器、鈷60、射波刀、質子/離子機等,主要設備企業包括SIEMENS、Neusoft、MASEP等;其中我國90%腫瘤治療用的醫療設備依賴于進口設備單價超過1,000千萬元;腫瘤藥物主要包括雙抗藥物、化療藥物、CAR-T等,制藥企業包括恒瑞、MSD等。
中游的私立醫院的腫瘤治療服務模式主要從放療設備知識產權到放射源采購到放療設備生產到放療設備維護與安裝到放療設備人員操作再到提供放療服務的垂直一體化模式。

2.腫瘤治療行業規模
2020年中國癌癥新發病例457萬例,位列全球前十名,其中乳腺癌在全球發病數為第一位;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等十類新發癌癥類型也比超過75%。
治療的具體情況為超過70%腫瘤患者在不同階段需要放療,放療費用為1-3萬元/療程;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的花費昂貴,其每年花費分別為14.6-43.8萬元/年,及18.3-54.8萬元/年。
癌癥種類占比

行業驅動因素:
免疫療法的臨床應用:現在被認為唯一可能完全治愈癌癥的方法就是腫瘤免疫療法,免疫療法中CAR-T療法開展臨床應用鼓勵了行業加快腫瘤治療方法的研究。
放射治療滲透率低:在2015年,中國僅有23%的腫瘤患者接受放療,而同年美國有60%的腫瘤患者在接受放療。中國的放療設備資源相對短缺,2019年中國每百萬人口的放療設備數目為2.7臺,而美國、瑞士、日本和澳洲的每百萬人口的放療設備數目為14.4臺、1.4臺、9.5臺和9.1臺。醫療資源緊缺和放射療法知識未得到有效普及推動中國腫瘤治療行業不斷發展。

3.腫瘤治療發展趨勢
放射治療技術更新升級及相關機構增加:預計放射治療的技術將不斷升級迭代至以TOMO刀為主,圖形引導放療及螺旋斷層放療系統將在臨床進行應用;而目前中國僅有少部分開展放療的單位能使用旋轉調強放療技術、立體定向放療技術SBRT和TOMO技術,未來隨著放療技術發展,這類單位有望繼續增加。
民營醫院市場份額提升:目前公立醫院的腫瘤治療資源分配不均現象較為明顯,且受政策約束發展較有限制;民營醫院可通過下滲二三線城市,購置國際主流設備等方式,民營醫院得以提升診療質量獲得更高的口碑價值,不僅可收獲邊遠地區客流,同時可向高端醫療端口發展,趁勢發力。
4.腫瘤治療行業競爭格局
腫瘤治療行業重癥醫療治療行業,對醫護人員素質要求高,對醫療資源的要求也較為先進;且由于腫瘤病癥性質嚴重,患者選擇醫療機構時會格外慎重;整體來說行業的技術壁壘和聲譽壁壘較高。目前這一行業民營資本中競爭力較強的企業有海吉亞、四川友誼醫院等。

5.腫瘤治療上市公司
海吉亞:海吉亞醫療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碼: 6078.HK)
是以腫瘤科為核心的醫療集團,于2018年成立于上海。截至2019年12月31日,按2019年放療相關服務產生的收入,及旗下醫院及合作伙伴的放療中心所裝置的放療設備數目計,海吉亞是中國最大的腫瘤醫療集團。截至2020年2月10日,海吉亞經營或管理10家以腫瘤科為核心的醫院網絡,遍布中國6個省的7個城市。同時,海吉亞向位于中國9個省的15家醫院合作伙伴的放療中心提供服務。
微芯生物: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 688321.SH)
是由資深留美歸國團隊于2001年創立的現代生物醫藥企業。微芯生物專長于原創新分子實體藥物研發,具備完整的從藥物作用靶點發現與確證、先導分子發現與評價到新藥臨床開發、產業化及商業化的能力,擁有一支專長于原創新藥研發的技術、管理和知識產權團隊。
微芯生物自主創建了國際先進的“基于化學基因組學的集成式藥物發現及早期評價平臺",并運用這一平
臺開發出針對腫瘤、代謝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三個重大疾病領域、不同研究階段的具有全球知識產權保護的先導化合物和原創新藥產品線,是中國原創新藥領域的先行者。
盈康生命:于1998年在深證市成立,盈康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 300143.SZ)
是主營業務為大型放射性醫療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提供醫療健康服務的企業。盈康生命以大型放療設備為基礎,發揮高端放療設備優勢,不斷拓展醫療健康領域業務,形成了目前以提供高端大型放療設備與配套解決方案和提供醫療健康服務為主的發展格局。

更多行業分析,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
信息來源
《頭豹研究院:2021年中國腫瘤治療行業概覽(32頁).pdf》
推薦閱讀
《盈康生命-深耕腫瘤醫療領域公司步入發展快速路-210901(34頁).pdf》
《【公司研究】微芯生物-2021年微芯生物企業報告(35頁).pdf》
《火石創造:中國腫瘤免疫治療產業圖譜(33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