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能制造產業鏈
智能制造產業鏈上游是原材料與核心零部件供應,包括:3D打印、激光設備等;產業鏈終有時是自動化加工設備,包括通用設備,如:機床等;專用設備,如:木工機械等;儀器儀表,如:面板設備等;下游是自動化集成,如:汽車、家電、3C消費電子、食品飲料及化工等。

2.智能制造發展歷程
智能制造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截止至今,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單機數控時代(20世紀50~60年代)
1952年,當時世界第一臺數控基礎在美國誕生,標志是制造業進入單機數控時代。
(2)“自動島”時代(20世紀70年代)
進入上世紀70年代,工業應用的CAD系統開始形成,通用電氣建成了自動化車間和自動化工廠,制造業進入“自動島”時代。
(3)智能系統時代(20世紀80~90年代)
在80~90年代,伴隨著大系統理論和物聯網的興起,豐田公司在1989年建立了“新ALC”系統,實現各工廠、各生產線、各工序和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實時交換,通過人工智能輔助決策優化生產管理效率;
1990年,IBM公司提出“應用信息技術提高組織的生產率和響應能力”,智能制造進入智能系統時代。
(4)智能網絡時代(21世紀)
21世紀以來,感知技術、物聯網、分布式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相繼加入生產過程,提高生產流程的柔性和效率,2008年西門子將“數字化工廠”定義為企業核心戰略,行業進入智能網絡時代。

3.智能制造市場規模
近年來,隨著智能制造對各行業滲透逐漸加深,應用場景也不斷拓寬,市場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數據顯示,2016-2020年,我國智能制造市場規模從1.3萬億元增長至2.7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1.1%;預計在政策持續加碼,技術基礎逐漸成熟等因素的驅動下,我國智能制造市場將有望實現持續增長,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3億元,2020-2025年CAAGR為13.9%。

4.智能制造發展前景
(1)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程度提升空間大
據工信部兩化融合服務平臺統計,2019年度智能制造就緒率僅7.9%。2020年四季度工業企業智能制造就緒率僅9.7%。智能制造推進體系初步形成,但智能制造就業率仍不足10%,說明大多數制造業企業仍處于基礎自動化階段,工業企業整體關鍵工序數控化、管控集成化、供產銷集成化能力依舊有待提高,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程度存在提升空間。
(2)人才驅動智能制造發展
發展智能制造需要高技能的人才。據《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報告》預測,到2025年,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缺口數量將接近100萬人。
為應對人才缺口,我國圍繞設計人才、應用人才和服務人才三個方面發力培養智能制造相關的人才,同時吸引外部人才為我所用。這些人才將驅動我國智能制造行業發展。
5.智能制造發展趨勢
(1)智能制造關鍵核心技術被攻克
目前一些關鍵核心技術跟國外有較大差距,如:設計仿真、混合建模等基礎技術、超精密加工等先進工藝技術、人機協作、精益管控、供應鏈協同等共性技術等,“十四五”期間,國家將致力于攻克上述關鍵技術的發展,推動智能制造行業升級。
(2)工業軟件產品得到突破提升
《“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要求到2025年,突破一批研發設計軟件,開發一批行業專用軟件,控制執行、生產制造和經營管理等軟件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研發一批達到國際同類水平的新型軟件。
(3)智能制造將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立足國內大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形成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加快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現階段,國家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大幅度放寬市場準人,引進外資、技術、人才,加大外商對智能制造領域的投資,同時,鼓勵智能制造企業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
以上梳理了智能制造行業現狀及前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分析欄目。
推薦閱讀:
PLEX:2022年智能制造行業現狀報告(英文版)(32頁).pdf
賽迪智庫:智能制造行業政策白皮書(35頁).pdf
霍尼韋爾:2021智能制造白皮書-卓越運營賦能制造企業(29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