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產融合是什么意思?
農業三產融合,即農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地域范圍主要發生在農村,產業方面以第一產業為依托,帶動模式是新型融合主體為引領。聯結模式是市場化利益驅動,通過橫向、縱向等多個維度拉長、加寬、增厚產業多方面要素,打破產業界限,整合生產關系,推動農業的種養環節、加工生產環節、流通買賣環節、以及娛樂康養環節全面融合,使得一二三產協同推進,優勢得以凸顯,從而妥善解決三農問題。
三產融合是以第一產業為基礎,通過鼓勵多種經營方式,使一二三產業有機整合在一起,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從而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
三產融合不是簡單地將三次產業疊加,而是在強調農業基礎地位的前提下,促進三次產業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具體來說,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等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農民收入增加。三產融合是當前農業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是激發新型業態產生、擴大農業農村發展空間的重要措施。

農村三產融合的路徑
(1)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融合。
用工業化的模式、理念、技術等嫁接、提升、打造傳統農業,實現傳統農業的工業化,種植、加工、流通、管理等各個環節以企業化管理模式,技術上、業態上實現農業的改造提升,得以智能化打造、標準化推進、規?;洜I。
(2)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
從內容上看,拉伸了農業的鏈條,利用農業的生態優勢,發展美麗鄉村,打造旅游觀光景點等三產業態。從營銷方式上看,采取“互聯網+”方式擴大農產品市場營銷渠道和手段,同時創新農業推銷展示的活動載體,通過線上線下的會展方式為農產品打開銷路。
(3)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
首先,二產延伸為三產工業旅游。例如諸城市邁赫機器人大世界,工業的發展模式高端化、科技化,機器人自動程度的高端性、趣味性帶來了工業旅游的蓬勃發展。其次,三產旅游拉動二產加工。
(4)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融合。
從諸城市的發展歷程看,經歷了種養加、產供銷的融合發展模式,村落經濟、鎮域經濟等農村發展出現了一產中有二產、二產中有三產、三產中有一產、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
(5)第一產業的內部融合。
縱向來看,把農業的源頭,比如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的利用納入融合體系,拉長產業鏈條。橫向來看,農業局、畜牧局、水利局等不同農業主管部門負責的農業子產業建立起了緊密的聯結機制,形成了捆綁式、互利型的發展業態,例如水體養殖、生態畜牧、立體化種養殖等。
(6)三產內部融合。
把農村的生態優勢、風土人情與城市要素進行創造性融合,比如,諸城市林家村鎮的竹山生態谷依托國家級森林公園,打造了旅游、觀光、生態農業、特色農家餐飲、民宿旅游。再比如,通過把農民的土地入股,改革集體經濟產權制度,以多種投資方式實現農民的收入多樣化。
(7)二產內部融合。
農村地區二產并不如城市地區發達,但與二產有關領域所開展的行業融合仍較為緊密,例如,密州街道的大高疃社區,集中對石料加工、開采、運輸,內部產業的緊密融合,使得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意義
1、豐富產業發展內涵,提升農業產業的競爭力。
針對農業產業結構單薄、市場競爭力不足的實際,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廣泛應用農業新技術,實施農產品品牌化,變亮地種植為保護地栽培,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優化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提升現代農業發展層次。針對農業靠天吃飯、抵御風險能力偏弱的實際,通過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加大對農村產業科技、人才、知識、資金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內生發展動力。針對農業總體效益偏低、附加值不高的實際,通過發展農村三產融合項目,延伸了農業產業鏈,抓二產,帶三產,連一產,帶動農業產業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蛻變。
2、縮小城鄉差距,建設美麗鄉村。
傳統農業因為循環利用模式不高,導致了一定程度的自然環境污染,比如,傳統農業模式下秸桿焚燒屢禁不止。而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發展生態農業、現代農業,對農作物秸秤進行加工,做成新型燃燒材料,或者把農作物秸秤做成肥料進行粉碎還田,實現了農業的循環利用、生態發展,更好的融入到了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還有利于推進工商資本下鄉,實現工農互補,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有利于促進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發展休閑農業、旅游觀光、采摘農業,打造田園綜合體,發展民宿、農家樂,保護了古村落,留住了鄉愁,發展了美麗鄉村。
3、拓展農民的增收渠道,培育了融合型人才隊伍。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業生產在原來的種養殖環節之外,增加了農產品的加工、包裝、物流、銷售等各個環節,實現了農產品的就地加工增值,帶動了農民的增收致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也激活了農村的沉睡資產,使農民的承包地、宅基地等能夠抵押貸款進入資本市場,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農村環境的改善、農業鏈條的延伸,吸引了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生產要素流動到農村,打造了-一支新型農民職業隊伍,培育了農村產業人才。
4、豐富發展新業態,形成經濟新增長點。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全新的“新六產”,使三次產業的物理融合變化為化學反應,通過優化組合、結構重構,催生農村產業新業態,發展互聯網農業、旅游休閑農業、車間化農業等新業態,以及農村淘寶、產供銷一體化等新模式。通過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消費升級,逐漸形成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
推薦閱讀:
《【研報】電力、煤氣及水等公用事業行業:用電量看經濟基建復蘇三產回暖中-20200609[18頁].pdf》
《農業農村信息中心:2021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報告(31頁).pdf》
《【研報】農業行業比較系列三:種業農業芯片浪潮已至-210125(20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