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空間站的建設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空間站的建設不僅能夠直接帶動整個航天科技產業鏈相關的科學技術進步,還將對在有朝一日成為人類可以移民外太空發揮重要作用,除去以上的一些意義之外,空間站的建立,還可以利用稀缺的空間資源進行太空探索和前沿科學的研究。
天宮空間站可以給中國的科研人員對太空的研究提供非常的便利,提供更加有價值的信息。
據悉,空間站將會安裝1000多套的設備,所支持的科學領域就包括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等等,空間站的真空、低重力和超凈環境能夠冶煉地球上不能夠冶煉的高性能合金,除此之外,還能夠生產出性能更加優越的半導體晶體。

除此之外,航天空間的研究,對于提高地球上人類的生命健康水平也有很大的幫助,據悉,國際空間站在軌的二十多年間,一共大約進行了3000項各學科的科學研究,在這當中,占比最高的就是生物技術領域。
單克隆抗體我們又可以簡稱為單抗,利用單克隆特異性抗體和靶細胞特異性相結合,能夠直接用作不同的人類疾病的治療,開創了免疫療法,開辟出治療一些不治之癥的新途徑,但是,單克隆抗體作為一種大分子蛋白質,在制造、純化和儲存上面臨著非常多的質量控制技術難題。
在2019年的時候,默沙東的研究人員和國際空間站進行了合作,利用微重力研究了對抗體制備、結晶生產純化的影響,結果發現,在微重力的條件下,沉降和對流減少,所產生出來的結晶懸浮液具有更低的粘度,并且,比地面的對照組更加均勻,在這之后,研究小組使用旋轉混合器,在地面實驗中成功復制了太空中均勻的結晶懸浮液。
這對于單抗的藥物純化和儲存具有重要意義。
有望提高單抗的生產、儲存質量,并推動給藥方式由靜脈注射轉為皮下注射,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太空當中,航天員因為長期處在了微重力的條件之下,所以,身體也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骨質疏松,骨質疏松對于老年人來說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在太空當中解決航天員的身體問題,同時也可以為地球上的骨質疏患者進行新藥的開發。
骨保護蛋白的太空實驗研究,助力FDA在2010年批準了地舒單抗的上市,而硬化蛋白抗體研究的太空數據,則推動了羅莫索單抗在2019年獲FDA批準上市。
除去這些之外,近幾年來微生物療法的發展迅速,但是對于益生菌菌株來說,在地球上的變異的頻率是比較低的,想要獲得耐酸性更好、性能更優質的益生菌株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2020年5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就曾將益生菌搭載至太空進行了了3天太空實驗,經過太空誘變的鼠李糖乳桿菌M9的菌落形態較上天前變得更大更黏,菌株的益生特性發生了優化,這表明未來空間站可以在醫藥領域熱門的腸道菌群的篩選和功能改造方面進一步探索。
據悉,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提供的天然藥物庫驗證樣本也將會隨著今年9月的神舟13號/天舟3號飛船前往核心艙。
中國空間站還將會和擁有全球最豐富斑馬魚魚種的中科院水生所進行合作,計劃將藥物研發的常用模式動物斑馬魚的胚胎送上太空,這對于解密疾病發病機理和指導藥物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空間站的建成將為中國科研的發展提供新的創新載體,助力中國科研技術水平的整體創新提升,也將造福人類。
文本由@鄧鄧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研報】航天軍工行業: 大國復蘇軍工崛起-210305(74頁).pdf
創業邦: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研究報告(42頁).pdf
神舟十二號飛船核心受益股是誰?概念股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