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虛擬企業定義
1991年,學者肯尼思·普瑞斯(Kenneth Preiss)在向國防部提交的報告中第一次提出“虛擬企業”一詞。威廉·戴維陶(Wiliam
H.Davidow)、邁克爾·馬隆(Michael.Malone)將虛擬企業定義為:一個臨時性的網絡組織,這個組織內部包含上下游廠商、顧客甚至是戰略性競爭對手,在信息技術支撐下,這個組織通過虛擬經營可以共享基礎設施、分攤費用、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但這個網絡組織沒有實體辦公室,也不存在任何公司章程和明確的組織架構。虛擬企業通過一種非正式機制運行,減少傳統企業組織界限上的束縛。
虛擬企業是在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條件下,衍生出來的一種適應顧客對產品服務個性化需求的合作性經營組織形式。虛擬企業利用信息技術突破了傳統企業組織有形的界限,不再需要在組織內部保留兀雜的組織結構。虛擬企業中成員僅僅將該企業具有核如競爭力技能保留下來,對于其他輔助性功能則在內部虛擬化,借助虛擬企業聯合體中其他成員企業來執行。
傳統企業組織最基本的職能部口至少包括設計、生產、營銷、財務等部口,虛擬企業不再保留這一系列完整的組織結構,但成員企業卻可以將這些功能交由其他企業實現,自身專注于核也競爭力的發展。目前,虛擬經營方式和內涵得到不斷擴展,并呈現出多樣化發展態勢。有時,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會結成一個松散的組織體,共同開發市場或是打擊競爭對手,在達成目標后,逸個合作性的組織可以迅速解體,組織組建和解體成本較低,也可根據企業的不同情況進行繼續的長期合作。
虛擬企業的構成要素

2、虛擬企業的特征
有學者對虛擬企業的特征做出了如下歸納
突出強化企業的核心能力:傳統企業組織結構完善但復雜,企業協調成本較大。但是對于一個虛擬企業,核心功能與部口是分離的。對于虛擬企業來說,各個組成企業只需要著重強化其最主要的職能和作用,弱化非主要部口。通過強強聯合,保證合作何方實現優勢互補,降低企業內部管理成本,最終實現資源共享和提高經濟效益。
組織結構扁平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企業組織結構層級。首先,通過采用計算機、網絡、大數據等技術,企業決策和運營效率及靈活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次,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也使得企業各層級之間溝通交流更加便利,縮短企業管理層級。最后,信息技術還使得部口管理職能虛擬化,各個企業之間溝通交流更加具有時效性,也使得企業之間組織結構更加精簡、更加扁平化,企業管理成本大幅下降。
組織結構松散化:虛擬企業并不是一個實體運營的組織,而是通過契約形式將成員企業連結起來,因此虛擬組織本身是一個松散的組織結構。每個成員企業在虛擬組織中都具有較大彈性且保持著各自獨立的自主經營權。這種松散的組織結構不會給企業帶來過多約束,但卻能給企業帶來一系列額外的便利。在整體市場發展利好時,虛擬企業通過和其他企業聯合,可通過共享基礎設施,減少固定成本投入。而在市場發展陷入停滯時,各個成員企業間通過資源重組、優化,各個獨立企業可在持有資源最小化條件下保持經營效率,減少市場經營風險。而在虛擬企業目標達成后,虛擬組織可以自行解體。
工作地點離散化:虛擬經營突破了地域上的限制,其成員企業分布地點趨于離散化。虛擬企業將擁有相對優勢、互補資源的企業結合在一起,而不管這些企業是否在同一個城市和同一個國家。虛擬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虛擬組織中人才資源,在分散的資源中又保持著資源使用的彈性,同時強化了企業間知識、人才資源的傳遞和共享。成員企業本身可以保持一個較小規模,通過虛擬組織享受到大規模的便利。
企業邊界模糊:虛擬企業是不具有法律地位的經濟實體,而是一個松散的契約型組織。虛擬經營克服了傳統企業部口、地點、市場邊界等傳統限制,基于資源、能力要素的整合,將具有互補資源的企業構成一個緊密的價值鏈。在這條價值鏈中,上游包含你的供應商,下游包含你的顧客、市場渠道,甚至也可能將行業競爭對手納入虛擬企業結合體中。虛擬經營送種組織形式突破了法律上企業的有形邊界,并將虛擬成員間企業界限模糊化。
管理方式向橫向網絡管理、知識管理轉變:在虛擬企業聯合體中,會產生一個類似虛擬盟主的角色,而盟主會充分考慮成員企業的相對優勢,在成員企業間進行資源的協調配置。在最優化配置下,成員企業可以享受到虛擬組織中各個載體特有的知識和技術專長,同時促進知識在載體間的自由流動,使得虛擬企業的管理方式向知識型管理轉變。另外,虛擬企業中的成員企業保持著較大的彈性和自由度,成員企業之間的拆分、整合都是以市場需求為基礎,能夠快速的響應客戶需求。因此,虛擬企業特別重視橫向的網絡管理,高效協調成員企業角色。
3、虛擬企業運作模式
有學者對虛擬企業運作模式做出了以下歸納
虛擬生產:以外包加工為特點的虛擬生產是虛擬經營的最初形式,虛擬生產企業本身沒有生產加工實體,而是通過虛擬生產,集中有限資源,??谘芯烤哂休^高附加值的設計和營銷,或者是營銷方面的網絡規劃,致力于創建自主品牌,具體產品的生產則可以委托給質量高且成本低的企業去做。
虛擬共生:有些企業由于一些原因,如技術保密、節約成本等,而不愿意將一些業務進行外包時,這些企業經常會一起共同出資建立專業化較強的作業中屯,成本共同負擔,使支援性業務達到規模經濟狀態,以達到節約運作管理成本的目的。例如,不擅長進行資訊管理的銀行,既不想獨立負擔培養專業人員的成本,又不想將相關業務外包,于是便由幾家銀行共同出資建立了資訊業務部口。對于同行業企業共需的業務,如人員培訓,業務培訓,以及共同咨詢等業務,可以通過虛擬共生以避免“小而全”式的各干各的,通過虛擬共生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戰略聯盟:戰略聯盟是指,擁有不同關鍵資源且彼此市場有一定程度區隔的企業,為了達到共同使用資源、共同應用市場等戰略目標,通過契約形式結成優勢互補、共擔風險、要素雙向或多向流動的松散型網絡組織。自發、非強制是戰略聯盟的特點,企業在聯盟后依然保持著獨立的經營自主權。
虛擬銷售網絡:所謂虛擬銷售,是指企業總部與下屬銷售網絡公司之間通過“產權”分離,使銷售虛擬化,進而促成企業銷售網絡形成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銷售公司。虛擬銷售網絡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1)企業直接把銷售網絡從企業當中獨立出來,使獨立出來的銷售網絡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銷售公司;(2)企業將銷售網絡省略,直接將這一環節交給銷售公司來做。
虛擬研發:虛城研發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1)企業將研發功能分離,使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出來的研發部口與原來的企業形成戰略協作關系,按照市場方式運作。獨立研發部口為聯盟企業提供完善的研發服務,進行相關產品預測和科研難題攻關。通過這種方式,虛擬企業可更有效的應對市場對新產品的要求。(2)為了完成共同項目,取得共同市場優勢,幾個企業共同出資形成研發機構,為出資企業服務,以聯合開發高科技產品,謀求更大的市場發展。
虛擬行政部口:所謂虛擬行政部門,是指企業將市場企劃部、市場推廣部、儲運部等行政部口交由外部相關專業化公司承擔,這樣可以減少企業工資負擔,降低相關管理成本,進而提高管理水平,以此取得顯著的成效。
推薦閱讀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虛擬世界中的認知型企業:虛擬企業(34頁).pdf》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釋放混合云的業務價值-虛擬企業如何推動收入增長與創新(11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