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價值共創
價值共創理論最早出現在管理學中,不同于傳統的生產模式,互動是其核心。
其實早在19世紀就出現了價值共創思想,到了20世紀60年代,經濟學中出現了“消費者生產理論”。它作為一個理論分支,用經濟學術語闡述了消費者在價值創造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從價值鏈到價值星系:設計互動戰略》一文中指出,成功的企業不僅僅是增加價值,而是著眼于能夠創造價值的系統本身。這一系統內不同的經濟行為主體(供應商、合作者、經銷商、消費者等)共同創造價值,通過主體身份的重塑與組合實現系統成員共同創造價值"。這是最早對價值共創概念的系統闡述。
1、基于消費者體驗的價值共創理論
2004年,Prahalad
和Ramaswamy首次提出“價值共創”的概念,認為價值必須是由企業、消費者、其他利益相關者多方共同參與創造的?!肮餐笔侵刚想p方資源,企業為用戶提供平臺和情感體驗的機會,而用戶對于企業來說,不僅僅是產品的使用者和消費的體驗者,更是建構社會價值體系的成員。
2、基于服務主導邏輯的價值共創理論
同時間段,Vargo和Lusch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著名的“服務主導邏輯”,以“服務是一切經濟交換的根本基礎”和“消費者是價值的共同創造者”這兩個觀點為核心,最終形成了關于服務主導邏輯的十個假設。從服務主導邏輯的視角出發,共同創造出來的價值并不是“交換價值”,而是顧客在消費過程中實現的“使用價值”。
因此,目前學界形成了價值共創理論的兩個不同分支,分別為“基于消費者體驗的價值共創理論”和“基于服務主導邏輯的價值共創理論”這兩種觀點。
雖然對價值共創的概念表達上存在差異,其核心是基本一致的:企業與利益相關者通過合作,整合彼此資源實施價值創造,共享價值創造的利益。價值共創理論強調企業必須從“以企業為中心”的單邊范式轉向“企業—消費者合作”的交互范式來。價值共創行為的發生顯示出企業與消費者傳統關系的瓦解和兩者互動模式的變化。
企業與消費者的價值共創過程

二、價值共創系統介紹
1、基于生產者邏輯的價值共創系統
是由企業主導的,價值共創的生產者(企業)必須在互動中實現其自身的價值目標,并結合消費者訴求對價值主張進行制定。首先需要企業在價值共創系統中投入大量的有形、無形資源,并對消費者投入的資源進行整合,通過與消費者持續互動來完成價值共創。
在價值共創過程中,消費者的訴求與價值共創核心系統之間存在雙向影響的關系,消費者在這一系統中主要發揮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表達價值訴求,二是與企業互動創造價值,三是為價值共創系統提供資源"。

2、基于消費者邏輯的價值共創系統
與生產者邏輯的價值共創系統相同,本質也是一個投入——產出的過程。消費者將自己的時間、經歷、知識和技能等資源(多為無形資源)投入到系統中,與企業資源進行整合,通過互動行為把兩者的價值創造過程連接起來,相互融合滲透,消費者邏輯的價值同創系統是一個持續的交換、對話、互動的系統。在服務主導邏輯下,消費者成為操縱性資源而非被操縱性資源。價值共創行為可以使消費者可以在合作過程中獲得多種體驗、多維度價值并由此形成態度忠誠與行為忠誠。

三、價值共創模式
包含生產領域的價值共創、消費領域的價值共創和交叉領域的價值共創,這三種模式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反而是動態變化的。
首先,在生產領域中,企業將原本需要內部人完成的設計、生產、傳遞等活動交于一部分外部人或是鼓勵消費者參與,將其引入生產領域,由于消費者了解自身需求,在具備選擇能力的情況下,可以激發創意、更高效的滿足消費者需求,以此來提高創造價值的能力。
其次,是在消費領域的價值共創,這屬于價值共創前沿問題,在此過程中,消費者是價值創造的主導者,消費者體驗是核心內容。在此階段,消費者作為資源的整合者,通過企業提供的服務或產品與自身資源及技能的結合,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價值。消費者可以將從兩個或多個企業獲得的資源根據自身需要進行整合,以此來獲取全新的價值體驗,例如水杯和茶以及水的結合。
最后,交叉領域的價值共創是指通過企業和消費者的直接互動而完成的,如果消費者沒有參與,企業的單獨設計、研發、生產等都不能算作是價值共創。消費者通過與企業的直接接觸,提出自身訴求,間接地參與產品生產研發等,將潛在價值轉變為現實價值,在此過程中,企業員工和消費者直接接觸和互動,員工是聯系企業和消費者關系的重要一環。
推薦閱讀:
《清科研究中心:中國股權投資機構價值共創研究報告(25頁).pdf》
《華為:數字能源十大趨勢白皮書能源數字化共創新價值(22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