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幾年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經歷了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再向智慧圖書館轉變的過程,目的是實現資源的數字化和服務的自動化、智能化;可見作為文化產業數字化中的重要一環,智慧圖書館建設無疑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那么智慧圖書館到底是什么?又有哪些特點呢?下面的文章將對此進行簡單介紹。
智慧圖書館的定義
智慧圖書館最早被認為是一個能夠隨時隨地提供圖書資料的移動知識服務平臺。隨著IBM對“智慧”理念的提出,各個領域才真正的開始進行智慧的研究,“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研究領域如雨后春筍般成為研究熱點,“智慧圖書館”才真正進入大眾視野?,F在智慧圖書館一般被認為是圖書館發展到一定程度,融合當前的科技同時又能滿足當前用戶需求的新形態,是基于當前科學技術水平、具有智慧化的一個知識服務系統。

智慧圖書館的特點
(1)能夠進行情景的感知,從而能夠在分析用戶屬性和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精準服務,而這種服務內容就是用戶當前所需要的或者是潛在需要的。
(2)智慧圖書館能夠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用戶可以在一個不受地點和時間限制的平臺上來滿足自己的知識需要,使用戶更加直接、便捷、精準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當然實現這樣功能的智慧圖書館不僅需要技術、設備、人員,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聯系圖書館當前的資源,為用戶提供符合場景與個性化需求及習慣的資源,也就是獲得基于場景的知識服務,甚至是虛擬空間的服務。
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式
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可以根據其主動性分為兩個層次,智能化服務和智慧化服務。
(1)智能化服務:主要是利用智能化設備為用戶或館員提供“被動性”的服務,所謂“被動性”是指圖書館不會根據用戶的自身情況來主動進行個性化服務,而需要用戶對自己所需的服務進行表達,再由智能化設備來幫助用戶完成請求。如在紙質文獻資源方面,智能化服務可以通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頻識別)技術對館內的實體資源進行快速的查找,讓讀者能夠方便快捷地享受到自助借還等服務;還可以通過智能書架、智能識別定位等技術來對館內紙質文獻資源實現自動化的管理,極大地減少館員的工作量。
(2)智慧化服務:包含智能化服務但卻高于智能化服務,智慧化的服務不需要用戶自己提出需求,但卻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所有用戶的行為進行采集,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掌握不同類型用戶需求的規律,來預測用戶可能的需求并進行服務。除了對用戶的隱性需求進行主動性的服務外,還可以利用這些大數據進行知識創新。對于用戶隱性需求的獲取,智慧圖書館會對所有用戶的行為數據進行采集與分析,并根據所收集到的大數據來構建一個用戶需求規律的模型,預測用戶可能的行動和偏好。
以上就是有關智慧圖書館的定義、特點和服務模式的主要內容,可見智慧圖書館具有虛擬性,是數字經濟建設在文化產業領域的重要實踐,對于文化的保留傳承和與時俱進亦有重要作用。
更多行業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頭豹研究院:2022元宇宙應用場景研究報告(三): 數字文旅與智慧教育.pdf(附下載)
什么是數字文化和數字文化產業?相關政策一覽
2022中國數字經濟行業發展政策匯總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