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近幾年有機農業發較快,但離真正普及還有一定距離,如何實現有機農業產業化是提高有機農業普及率的重點;那么有機農業產業化到底是什么?面臨的主要問題又有哪些呢?下面的文章將對此進行簡單介紹。
有機農業產業化的定義
有機農業產業化,就是以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前提,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實行“基地、加工、貿易”一體化的經營方式,把有機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較完善的產業群。圍繞區域化支柱產業,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通過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和基地連農戶形式,逐步形成生態農業產業鏈,使農業走上一條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和自我調節的生態動態平衡軌道,促進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生態農業的持續發展。

有機農業產業化的模式
(1)有機農業公司帶動型:在有機農業公司帶動型模式中,龍頭企業帶動模式比較普遍,龍頭企業是由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從各地方上報的有機農業公司中評選出來的。龍頭企業牽引著整個有機農產品產業鏈,對有機農產品進行一體化經營,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龍頭企業可以是私人企業、股份制企業或國有企業。
(2)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帶動型: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以經營企業的形式從事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以及銷售。生產環節由入社的農戶承擔,在對外交易環節中,由合作社進行,充分發揮單個農戶生產與整體交易的優勢。合作社首先和社員交易,然后集社員所交易的全部產品以合作社的名義對外交易,這樣不但提高了整體社員的話語權,而且還降低了農戶自行交易的成本,使從事有機農業的生產者更接近市場。
(3)有機農場帶動型:有機農場模式是以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以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促進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為主體而建設的生態家園。該模式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較有規模的有機農業,將有機農業的生產、加工、銷售與旅游業的食、宿、消費、觀光、度假、體驗等相結合。
有機農業產業化面臨的問題
(1)常規農產品對有機產品市場影響較大:雖然近幾年有機農業發展較快,但事實上市場上常規農產品仍占據了大部分的消費比例,這其中主要原因仍是有機產品的價格相對較高,居民消費水平成為有機食品發展的重要的決定性制約因素。其次有機產品的宣傳力度不夠也是原因之一,雖然中國消費者比較偏愛有機產品,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無法清楚分辨常規農產品和有機產品之間的區別,結果出現了逆向選擇:市場上充斥著假冒的有機產品,而真正的高品質有機產品少人問津。
(2)生產成本較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機產品的接受度與日俱增,有機市場逐漸拓展,但對于有生產者而言,在投入有機市場之前,了解有機生產成本成為有機生產管理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有機生產需耗費大量的人力,比如從除草方式來看,常規作物的除草工作正常只需一臺噴霧劑和一瓶化學農藥,而有機生產的除草工作則需要剪草機、除草耙等工具,自然也需要更多的人力。有機農業的農產品的生長周期長,且土壤肥力改良、防治病蟲害等方面都需投入較大的成本,見效較傳統農業慢,直接導致農民對投入有機生產的熱情偏低,所以對靠農業維持生計的農民來說,有機農業雖能帶來可觀的收益,但也很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以上就是有關有機農業產業化的定義、模式及面臨的問題的全部內容,如果還想了解更多農業產業的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有機農業?有機農業有什么標準?
互聯網農業指什么?模式有哪些?
農業三產融合是什么?是哪三產?發展路徑及意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