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三次產業
三次產業是第一產業 (primary industry)、第二產業 (secondary industry) 和第三產業 (tertiary industry或third industry) 的總稱。它是現代許多國家都使用的一種產業結構劃分方法,目的在于研究產業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費希爾(Allan.G.B.Fisher)在《物質進步的經濟含義》(1935年)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三次產業的概念,并在隨后的《初級、第二、第三產業的生產》一文中,分析講解了三大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費歇爾將產業劃分為第一、二、三產業是根據不同階段的人類經濟活動來劃分的,這三個階段分別為:農業發展階段、工業發展階段以及由前兩個階段衍生的人力資本流動的非物質生產階段。這個產業劃分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產業結構理論雛形的產生,也為后人研究產業結構理論奠定了基礎。自20世紀40 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產業結構理論的研究,他們在費歇爾的理論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延申:將產業劃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

2 三次產業的劃分
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它是世界上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但各國的劃分不盡一致。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采掘工業、制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氣、熱水、煤氣)和建筑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于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
三次產業對國內市場總值的拉動來看,第一產業拉動率最低,第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率最高,第三產業緊跟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也有顯著貢獻作用。
具體又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咨詢服務業和綜合技術服務業,農、林、牧、漁、水利服務業和水利業,公路、內河湖)航道養護業等;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
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
以上是關于三次產業的定義及其相關知識的分享,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實體經濟?是第一產業嗎?特點有哪些?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是什么?三大產業分別是什么?
林業碳匯行業深度報告:碳交易啟動在即林業碳匯先鋒軍“蓄勢待發”-210706(32頁).pdf
【精選】2021年林業碳匯經濟價值與未來前景分析報告(42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