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知識審計
知識審計是對一個組織當前的知識管理有效性、知識環境以及 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資源的利用情況的評估。是對目 標組織的正規和非正規的實踐、實踐的影響力,以及最
佳和最差實踐做出全面、深入和客觀的審核。審計結果 將提示,為了實現知識管理的最大回報,組織應當采取 什么行動。

2.知識審計的對象
知識審計的對象包括知識主體(人)、知識客體(即知識本身)與知識環境三個方面。
(1)知識主體人是知識的擁有者,也是知識的接受者
在這部分,一方面要審計人的知識流程、彼此的關系等內容,另一方面還要熟悉企業各部門的工作內容與目標,以便確定知識需求。需要提及的一點是,這里所說的人不僅指組織內的知識工作者,還包括了客戶、供給商等組織價值鏈上的知識主體。
(2)知識知識有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分
顯性知識存在于數據庫、文檔等載體之中,而隱性知識存在于人的頭腦中。所以,審計知識時,不僅要審計結構知識(即人走后,留在公司的知識,基本上相當于顯性知識),也要審計隱性知識。
(3)識環境知識環境對知識活動起著推動或阻礙的作用
知識環境有兩個方面:技術環境與組織環境。技術環境主要是指信息技術,也可以理解為IT設施。組織環境包括組織設計和組織文化,組織設計指組織的流程和結構,組織文化間接地反映了知識共享的文化和組織的價值觀。
3.知識審計的流程
知識審計是動態的、循環的,完整的知識審計流程一般來說包括三個階段。
(1)預備階段:這個階段要定義知識審計的目標、識別各種限制條件、制定知識審計的計劃、確定知識審計的指標體系。定義審計目標,是為了規范審計的目的、審計的對象和范圍,所以目標要盡可能的具體;識別限制條件和制定計劃,是為了在知識審計的實施過程中,能有的放矢,并把成本控制在預算之內。限制條件,包括了財務預算上的限制、組織內部基礎設施的限制、時間限制等;確定知識審計的指標體系是為知識審計提供比較的基準,前提是要對理想的狀態有清楚的熟悉。
(2)實施階段:這個階段,在預備階段所做工作的基礎上,要依據組織的具體情況,選擇知識審計方法,實施知識審計。知識審計的實施階段包括了數據的收集和分析。
(3)完成階段:在這個階段,要整理和評價知識審計完成后得到的數據,形成審計的意見和建議,編寫知識審計報告。一般來講,需要繪制知識地圖,描述組織的知識流,找出組織的知識差距。
4.知識審計成功的案例
AtNorthropGrummanAirCombatSystems(ACS)是B2隱形轟炸機的生產商。上世紀90年代末期,由于冷戰的結束,美國國防工業面臨整頓與小型化,ACS面臨著專家經驗技能流失的危險。為此,ACS于1999年啟動了知識治理項目。項目經理ScottShaffar聘請了Delphi集團來進行知識審計。
Delphi集團進行知識審計時的核心方法是KM2,從可定制的調查問卷開始。這個問卷由97個問題組成,被設計用來調查員工對于知識和知識共享的態度,在調查過程中識別出可以改進的領域。例如,問卷中會涉及“您認為您和您的團隊產生的知識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得到其他的團隊重用?”之類的問題。
員工在2000年1月和2月期間完成了調查問卷,2000年3月,Delphi集團的咨詢師分析了初步的調查結果,選出125名員工,進行面對面的跟蹤訪談。調查結果顯示,75%的員工認為產品的開發和營銷過程中的知識是最重要或比較重要的;員工認為,ACS的員工聰明是最佳實踐和經驗教訓的最主要的來源。大多數(56%)的人,將他們的同事作為知識共享的對象。
另外還發現,一般的員工每周至少要花費8個小時尋找他們需要的信息,ACS每年為此付出的成本是1.5億美元。員工認為團隊的知識僅有6%可被其他團隊重復使用;31%的員工認為,初級員工的主意和想法得不到重視。
以上就是有關于知識審計的定義、對象、流程及成功案例的全部介紹,如果還想了解更多知識審計的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知識產權?包括哪些?特征是?
數字勞動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和知識勞動的區別是什么?
知識經濟是什么?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區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