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水質生態技術
水質生態凈化技術又稱植物修復技術,是一類以濕生植物或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群落的構建為核心,利用植物自身及其共生生物體系清除水體中污染物的系列技術目前,在我國應用的水質生態凈化技術主要有:人工濕地、生物浮床、人工沉床、水下森林、濱岸緩沖帶等。通過水質生態凈化技術,能夠截留陸域面源污染、吸附吸收水體營養物質,從而達到保障、改善水質的目的

2 水質生態技術分類
目前,在我國應用的水質生態凈化技術主要有:人工濕地、生物浮床、人工沉床、水下森林、濱岸緩沖帶等。
(1)人工沉床
人工沉床技術目前在國內的研究報道較少,是一項較為新穎的生物-生態水體修復技術。該項技術利用沉床載體和人工基質栽植大型水生植物(主要為挺水和沉水植物),對污染水體進行原位修復。沉床系統可以通過床體升降人為調控植物在水下的深度,能夠克服水深、透明度等客觀因素對植物生長的制約,易于實現植物種群優化配置和群落構建,有利于植物后期的維護和管理。因此,該項技術適合于透明度低、水深較大或水位變化較大的水體修復。
(2)人工濕地
作為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凈水技術,人工濕地技術從80年代起逐漸在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該技術的凈水機理主要是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機制和對污染物的綜合凈化功能,使水質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人工濕地技術具有操作靈活、成本低等特點,近年來,其應用領域不斷拓寬,已成功地用于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城市暴雨徑流、農業廢水的處理與管理和湖泊污染防治中。
(3)濱岸緩沖帶
濱岸緩沖帶是指河水-陸地交界處,直至河水影響消失為止的地帶。濱岸緩沖帶技術主要目的在于對水質進行保護而不是對水質本身的凈化,其功能的發揮主要表現在其對農業等非點源污染的緩沖作用上。濱岸緩沖帶能夠通過如根系攔截、植物吸收、微生物轉化等一系列機械、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達到對陸地與水體間傳輸的物質的緩沖作用,具有截留雨水、減少地表徑流、防止地表水流侵蝕、防止踐踏、增加水分滲透、固定支撐土壤、凈化水質、削減非點源污染、改善生物棲息地功能、提高景觀多樣性等多種功能。
(4)生物浮床
生物浮床技術是一項新興的水體原位修復和控制技術。該技術是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濕生植物種植到飄浮于水面的人工介質上,通過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以及根際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達到凈化水質的效果。若能點綴以水生花卉,運用該項技術還能營造出較好的景觀效果。
(5)水下森林
水下森林技術就是利用生活在水底的大型沉水植物群落的同化作用,對水體中的營養元素進行吸收從而改善水質的的技術。大型沉水植物在水底生長迅速,其莖、葉和表皮都與根一樣具有吸收作用,這種結構能夠直接快速地對水體中污染物進行吸收同化。
以上是關于水質生態技術的定義及相關知識的分享,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力合科技-水質監測龍頭傳統及新興業務迎來同步跨越-220411(35頁).pdf
GfK:2022空氣凈化市場分析與未來發展判斷.pdf(25頁).pdf
什么是低碳旅游?低碳旅游和生態旅游的區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