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發布了《2021年后疫情時代工作前景報告》。
報告考察了新冠疫情在中國、法國、德國、印度、日本、西班牙、英國和美國等八個勞動力市場不同的經濟體中對工作的長期影響。主要發現:出于健康和安全考慮,工作的身體方面是影響工作未來的一個新因素。
新冠疫情推動了世界就業的三個趨勢:
一、混合遠程工作可以繼續。
發達經濟體20%至25%的工人,新興經濟體約10%的工人每周可以在家工作3至5天,主要是在基于計算機的辦公室工作領域。這是疫情前水平的四到五倍,可能會減少城市中心對公共交通、餐館和零售業的需求。
在發達經濟體,遠程工作的可能性更高

二、電子商務和“送貨經濟”的份額增長可能會繼續,2020年的增長速度是新冠肺炎爆發前的2到5倍。
這一趨勢擾亂了旅游和休閑業的工作,加速了實體店和餐館低工資工作的減少,同時也增加了配送中心和最后一英里交貨的工作。
三、各公司已經利用自動化和人工智能來應對COVID-19中斷,并可能在未來幾年加速采用。
在制造廠和倉庫中安裝更多的機器人,在客戶交互領域增加自助服務客戶亭和服務機器人。
勞動力轉移的規模比在疫情前估計的要大,低工資工作類別的就業比例可能會下降。根據這些趨勢持續的程度,預測表明,到2030年,調查的八個國家可能有1億多工人需要轉行,比新冠疫情前增加了12%,發達經濟體則增加了25%。沒有大學學位的工人、婦女、少數民族和年輕人可能受影響最大。即使醫療保健和STEM行業的高薪職業繼續擴大,到2030年,低工資職業的就業比例可能會首次下降。
到2030年,職業過渡可能會增加25%
到2030年,COVID-19之前和之后的職業過渡增加 (上);在后COVID-19情景中需要進行職業轉換的工人總數(百萬) (中);2018-30年美國勞動力需求變化百分比(%) (下)

本文由@云閑 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麥肯錫:2021年后疫情時代工作前景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