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生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和現代科學技術,以開發無公害農產品與綠色食品為目的的漸進式農業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所產出的產品在市場上被稱之為有機食品。我國的生態農業模式起步較晚,改革開放后才有著相關的苗頭,雖然國家大力的鼓勵和支持,但是我國的生態農業還存在著理論基礎上不完備、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能適應要求、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高、技術體系不夠完善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2.生態農業模式類型主要有哪些
生態農業模式兼顧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國目前已形成的經典生態農業模式有:
(1)豬-沼-果 生態模式。該模式是利用山地、農田、水面、庭院等資源,采用沼氣池、豬舍、廁所三結合工程,圍繞主導產業,因地制宜開展三沼
(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從而實現對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園
(或蔬菜、魚池等)面積、生豬養殖規模、沼氣池容積必須合理組合。主要涉及技術有: 豬舍建造技術、沼氣池工程建設技術、貯肥池建設技術、水利配套工程等。
(2)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這一生態模式是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采用傳統農業的間、套等種植方式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相結合,在單位面積的土地上獲得高產。
(3)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最為常見的是池塘混養技術,是根據養殖生物食性垂直分布不同合理的進行不同品種的生物養殖,從而達到合理利用水域的目的。
(4)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這一發展模式是以循環農業為基礎,發展農業的觀光、休閑、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是將農業與第三產業相結合的一種發展模式。
(5)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四位一體生態模式是在自然調控與人工調控相結合條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氣、太陽能)、保護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溫室養豬及廁所等4個因子,通過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陽能、沼氣為能源,以沼渣、沼液為肥源,實現種植業(蔬菜)、養殖業(豬、雞)相結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環系統,這是資源高效利用,綜合效益明顯的生態農業模式。運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區室內外溫差可達30℃以上,溫室內的喜溫果蔬正常生長、畜禽飼養、沼氣發酵安全可靠。
以上就是有關于生態農業模式的定義及主要類型的全面梳理,如果還想了解更多農業模式的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農業生態園?類型有哪些?怎么規劃?
什么是智慧農業?內涵與特征介紹
什么是設施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在哪?發展現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