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物育種?
生物育種是基于遺傳學、現代生物工程等技術培育生物新品種的過程,該技術最后能夠培育出具有優良性狀的生物新品種,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
在去年12 月28 日至29 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相較于往年,此次會議強調了要牢牢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抓緊糧食生產;“三農”工作重心要從脫貧攻堅轉換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加速推進農業科技核心科技攻關,并第一次在此會議上提到了種業。有關種業核心技術的發展,生物育種技術在全球范圍前景大好,我國相關技術的研發創新與推廣應用愈加重要。
生物育種技術包括什么?
跟隨生命科學的腳步,生物育種技術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常規育種方法有雜交育種、雜種優勢利用等,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和應用,細胞工程育種、基因工程育種(轉基因育種〉等方法相繼發展起來。此類方法育種周期短,針對性強,適用范圍廣,因此迅速發展起來。其中轉基因育種被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技術之一,該技術與1985年首次用于研制轉基因作物,在隨后的幾十年間,從以抗除草劑和抗蟲性為主的第一代轉基因作物正逐漸過渡到依靠自身特性進一步提高產量的第二代轉基因作物。同時隨著蛋白質組基因組學的發展,又產生了分子標記育種、分子設計育種、基因組重測序等方法。

生物育種與常規育種比較
傳統育種技術體系成熟,在性狀表達方面穩定性和安全性高,但育種周期長、效率低和遺傳背景狹窄等問題日益突出,亟需在此基礎上培育和發展更高水平的育種理論和技術體系。生物育種是現代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是從微觀層面影響作物的遺傳性表達。
生物育種的優勢具體如下:
1、育種選擇精度增加,目的性和效率性顯著提高;
2、基因利用范圍擴大,能夠克服遺傳障礙;
3、結合基因對性狀的控制,增強對后代遺傳效果的預測能力。
生物育種技術的廣泛應用,逐漸克服了傳統育種技術的局限性,但生物育種是建立在傳統育種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之上,即生物育種是常規育種的延伸和補充。生物育種知識產權價值鏈關注生物育種工作中知識產權的獲取、利用及保護,并強調遺傳資源是生物育種研究的重要基礎,有效利用和改造國外的基因以獲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已成為關鍵。
我國生物育種相關政策介紹

2018.0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屬于綱領性文件,為我國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指導意義。
2018.01,《2018 年種植業種植重點》:文件顯示2018 年工作重點是結構調整、提質增效。
2018.02,2018年稻谷最低收購價格公布:主糧市場改革持續推進,價補分離有望讓糧價逐步走向市場化。
2018.04,習近平考察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明確了種業重要的戰略地位,行業提質增效的抓手為品種。
2018.05,《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和《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審議通過,農業發展階段性目標方向劃定,顯示國家對于農業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
2018.11,國家公布2019 年小麥最低收購價,進一步推動糧價走向市場化。
2019.02,2019年農業《一號文件》:糧食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價補”分離有望讓糧價逐步走向市場化,提高行業經營質量。
2020.01,《2020 年農業轉基因生物監管工作方案》:加強轉基因生物安全監控,以“強化制度執行力為抓手”,嚴厲打非法研究、實驗和制種行為。
2020.02, 2020年農業《一號文件》指出要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大力實施種業創新工程,加強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發。
2020.02,《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進一步明確種業種質資源保護的基礎性、公益性定位。
2020.02,《2020 年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工作要點》:加快生物育種技術的應用,規范品種管理,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
2020.03,《2020 年種業市場監督工作方案》:切實加強種業市場監管,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嚴查非法轉基因種子。
內容來源:
《【研報】農業行業深度分析:生物育種十年磨一劍喜迎政策春風-2020201231(33頁).pdf》
推薦閱讀:
《【公司研究】隆平高科-種質、研發優勢突出持續引領生物育種時代-20200507[23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