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態建筑是什么建筑
生態建筑是資源本身的利用效率能夠達到最大化的建筑類型,具體是指依據建筑本地的自然環境,運用生態學和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則,采用現代科技手段,使建筑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結合體。生態建筑將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通過組織、設計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有序轉換,創造低能耗、無廢物、無污染、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

2.生態建筑的特征
(1)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相互協調
在古人營造的建筑中,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的思想經常體現在其中,這便是中國古代風水學和現代建筑觀點相吻合的地方。人工建筑通常不是孤立的一個建筑,而是處于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因此人工生態建筑需要與周圍的環境相互協調統一起來,才能使居住在建筑物中的人感到舒適。
(2)注重建筑內的生態平衡
人類所建造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屬于一個新的生態系統,這就要求新的生態系統中作為生產者的周圍植物,和作為消費者的人,以及作為分解者的微生物,需要構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并且達到生態平衡,才會對周圍環境做到可持續發展,不至于對環境產生超載或破壞。要達到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相互平衡,最主要的就是要求生產者提供合理的能量來維持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這就要求建筑物在設計的時候,就應該充分考慮周圍環境中植物的數量和分布,做到植被數量合理利用。
(3)綠色生態建材的選擇和應用
當前建筑中常用的鋼材、水泥、砂石、砌塊等都是取自地球上現有的資源,既對自然資源浪費,又容易對環境產生污染。而生態建筑所用到的建筑材料既要不浪費自然資源,又要對環境不產生污染的新型建筑材料。
(4)加強建筑設備和設施對環境的保護
傳統建筑中,在建筑的建造、裝修和使用等各個階段,均會產生噪音、空氣污染、光污染等各種問題,嚴重影響了周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生態建筑要求在建筑物從開始建造到日常使用的各個階段,不對周圍環境和人體產生危害,營造一個舒適和諧的居住環境。
(5)處理好建筑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建筑物通常都處于一種社會環境中,所謂社會環境,就是由既有建筑、街道和一些人造景觀所組成的直觀環境,和由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人為觀念、社會制度和審美等潛在的環境所組成的。人類是從自然界中由生物進化而來的,并且每天生活在一個社會環境中,所以只有當人類自己所處的環境同周圍的社會環境相一致時,人們才會感覺到舒適自在。這就要求建筑物具有與周圍社會環境相協調的作用,即生態建筑。
以上就是有關于生態建筑的定義及特征的全部梳理,如果還想了解更多建筑行業的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零能耗建筑?有哪些特點?案例介紹
建筑光伏企業有哪些?國內BIPV、BAPV上市公司一覽
什么是綠色智能建筑技術?有哪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