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數字金融
根據2020年4月世界銀行發布的《數字金融服務報告》
中對數字金融的定義,數字金融是傳統金融部門和金融科技企業利用數字技術進行金融服務的金融模式。數字金融是數字技術與傳統金融的相互融合與相互滲透,是在傳統金融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新形勢、新技術、新模式。
一般來說,我國將2004年底的支付寶誕生看作中國數字金融的初始萌芽期,而2013年6月推出的“余額寶”,則真正標志著我國數字金融開始發展。
2、數字金融的特點
(1)服務成本更低
數字化變革大大降低了傳統金融的服務成本,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為傳統金融機構無論是線下鋪設經營點還是拓展分部組織,都避免不了固定成本的上升,特別是對于低密度的偏遠區域,當增設服務點帶來的收入增長無法覆蓋其支出成本時,原有金融服務的供給會遭受阻礙。但數字金融憑借其特有的數字化技術替代了相當比重的地域網點與人力投入,同時極大降低了服務新用戶的邊際成本,從而在整體上減少了原有金融機構的開支。
另一方面則由于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與金融行業對于風險控制的高要求等因素,傳統金融機構所供給的產品與服務均存在推廣宣傳效率低下、交易流程繁瑣等弊端,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金融業務成本過重的問題。當前,我們可以利用先進科創技術著力解決傳統行業不得不面對的痛點,例如:利用大數據技術多維度地分析用戶的數據信息,準確識別使用者需求,并進行精準營銷,這大大縮短了金融服務供求兩端的搜尋和匹配時間,減少金融機構拓展新客戶的成本,從而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降低獲客成本,實現傳統金融轉化為數字金融所形成的商業可持續性。
(2)覆蓋寬度更大
若要將常規金融服務落實至基層,通常需要依靠物理網點的布局與分支機構的設立??紤]到成本與效益,金融機構通常選擇在人口稠密與經濟發達地區投放資源,而忽略人口密度較低、地理位置偏遠和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相較而言,數字金融依靠互聯網和移動信息等數字技術,通過覆蓋廣泛的技術通信設施,突破了傳統金融機構在布局方面的地域限制,因而在極大程度上幫助居民獲取跨越空間的無差別金融服務與產品,縣級、村莊、社區各層面的數字金融領域均取得根本性發展。
(3)服務對象更廣
數字金融不單具有實現服務對象普及化的普惠金融的目標,而且還實現了相應的技術作為保障與支持。Urbinati et
al.(2020)指出,數字技術的靈活性可以更好滿足當前的服務對象。例如,大數據技術可以使受到傳統金融機構信用評估閾值限制的低收入群體與中小型企業滿足獲得金融服務的要求,幫助他們順利實現信貸、投資與融資等金融活動。此外,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線上信用平臺、眾籌平臺等新型業務形態已經出現,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普通用戶和各類金融資本參與金融活動的渠道與機會。
3、數字金融的意義及影響
(1)對創業行為的影響
數字金融的發展促進了創業創新行為。首先,數字金融本質依然是金融,它作為第三產業中的一種基礎服務設施,技術上的革新也是其他領域的創新的基礎,為創新創造了更便利的條件從而促進了創業。如:數字金融的技術催生了共享經濟、網絡經濟等商業模式,目前,各個領域的創業都離不開第三方支付,數字金融帶來的新技術、新模式為創新創業提供了空間。
(2)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數字金融是傳統金融與新興技術的融合,本質無法脫離金融屬性,依然遵循金融市場的規律、受到市場政策的監管,在中國,受益于國內龐大的通信建設和快速的互聯網發展,數字金融幾乎輻射了整個中國,打破傳統人與人面對面服務的地理限制,具備低信息搜尋、交易和人工成本等優勢,因此數字金融具備更強的普惠金融特性。
(3)對企業的影響
數字金融能夠通過提高政府效率而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具體表現在政府利用大數據評估技術,能夠更加高效地識別具有潛力、符合產業發展的企業,從而更精確地制定財政和稅收政策。
總的來說,數字金融利用數字技術,將傳統金融服務降低成本,擴大覆蓋范圍,為原本受到金融排斥、難以獲得有效金融服務的弱勢群體如城鎮低收入者、農民、現金流較小的小微企業等,有助于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
推薦閱讀:《中國信通院: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白皮書(2019年)(39頁).pdf 》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中國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簡版(33頁).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