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NASA發現了兩顆“超級地球”!那么究竟什么是“超級地球”?“超級地球”上存在有生命嗎?下文將帶領大家對超級地球進行一個詳細的了解。
兩顆“超級地球”被發現!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其“苔絲”(TESS)任務發現兩個可能含有巖石礦物的“新世界”,它們圍繞著靠近我們的宇宙鄰居恒星——紅矮星HD
260655運行,距離地球只有33光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接近我們的多行星系統之一??茖W家可借助此次發現了解系外行星的組成,并評估它們的大氣層,為人們尋找外星生命提供重要線索。

這兩顆新發現的系外行星被稱為“超級地球”——比地球大,但比冰巨星小。它們繞著一顆名為HD 260655的冰冷紅矮星運行。行星HD 260655
b的大小是地球的1.2倍,質量約為地球的兩倍,每2.8天繞恒星一周。而行星HD 260655
c的大小是地球的1.5倍,質量是地球的3倍,每5.7天繞恒星一周。研究人員表示,根據大小、質量和密度數據,它們很可能是巖石行星。
這兩顆行星的溫度都難以維持生命的存在。B行星的溫度約435℃,C行星的溫度約284℃。實際溫度取決于可能存在的大氣及其性質。
盡管如此,發現這些行星的科學團隊表示,它們非常值得進一步研究。它們距離我們相對較近,它們圍繞的恒星雖然比地球圍繞的太陽小,但卻是同類中最亮的。這些及其他因素提高了韋布望遠鏡,甚至哈勃太空望遠鏡從穿過這些行星大氣層的恒星光中捕捉數據的可能性。分析這種恒星光的光譜,可以揭示大氣中有哪些分子。
研究小組表示,在迄今為止發現的所有類地系外行星中,這兩顆行星的大氣特征都位居前10,這使它們與最著名的行星系統之一歸為同一類別:圍繞名為TRAPPIST-1的恒星的7顆相當于地球大小的行星。TRAPPIST-1和其他幾顆巖石系外行星已經在韋布望遠鏡的觀測目標列表中。
麻省理工學院卡夫利天體物理和空間研究所的天文學家米歇爾·庫尼莫托說:“這些行星周圍有富含揮發性物質的大氣層嗎?有水或碳基物種的跡象嗎?這些行星是進行這些探索的絕佳試驗臺?!?/p>
到目前為止,銀河系中已經確認了5000多顆系外行星,天體生物學家對尋找地球、金星和火星等陸地或巖石世界非常感興趣。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所以尋找在大小和組成上與地球相似的行星是尋找銀河系其他生命家園的首要標準之一。
“有許多行星系統擁有五六顆行星?!甭槭±砉W院卡夫利天體物理和空間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阿維·施波勒說,“樂觀地想,希望我們能發現更多,并且其中一個行星可能是宜居的?!?/p>
該團隊在美國天文學會第240屆會議上公布了他們的發現。相關論文已發表于科學期刊《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
“超級地球”是何方神圣?
什么是超級地球?
超級地球是指—種繞行恒星公轉,因質量約為地球的二至五到十倍,被歸類在溫度較熱且較無冰層覆蓋的類海王星與體積大小近似地球之行星中間的星體。
目前,天文學家正通過望遠鏡來研究行星質量及其半徑之間的關系,從而深入了解行星的內部結構以及它是否適合生存。雖然以我們現有的技術,還無法訪問超級地球,但至少它告訴我們,在銀河系最古老的恒星周圍,還有許多尚未被發現的巖石世界。
研究人員發現,雖然超級地球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三倍,但密度卻與地球相同。這就奇怪了―—通常來說,一顆行星越古老,它的密度可能就越低,而超級地球TOI-561b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巖質行星之一。它的存在表明,宇宙或許從138億年前誕生以來就開始形成巖質行星。
“超級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截止到目前,科學家們一共在宇宙中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在這些系外行星中,最常見的2種行星類型,就是迷你海王星和超級地球。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有科學家指出,超級地球的誕生極有可能和迷你海王星有關。
什么是迷你海王星?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類似于海王星,但是質量卻要小于海王星的系外行星,它們普遍的特點是,擁有著非常濃厚的大氣層,一般大氣層的上層,都是由氫氣和氦氣組成,底層則由氮氣或者是水分子等組成,同時,極有可能存在著一個巖石內核,研究認為,當迷你海王星的大氣不斷流失,最終它就會變成一顆超級地球。
研究發現,在目前已知的恒星系統中,50%左右的恒星系統中,都至少存在著1顆迷你海王星或者是超級地球,當然,也有一些恒星系統是同時具備的,這也印證了這兩種行星類型,事實上才是宇宙中最普遍的存在。
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者認為,或許絕大多數的行星在誕生早期,都是迷你海王星,之后通過演化,有機會變成超級地球,至于是什么讓迷你海王星改變了形態,研究認為,是與恒星的輻射有關。

事實真的如此嗎?
雖然看起來這個說法無懈可擊,但是,很多研究者都認為,在銀河系中找不到“迷你地球”或者是“地球”,恰恰可以反對這個觀點。
為了搞清楚系外行星的演化,科學家們通過建模來進行多次模擬演化,最終發現,很多系外行星,包括超級地球在內,它們從誕生開始,就無法擁有大氣層,這意味著,如果超級地球真的是由迷你海王星演化而來的,那么,所有的超級地球都應該擁有大氣層,無論是濃厚還是稀薄,然而事實上卻不并非如此。
所以,研究者認為,或許一些類地行星在形成的過程中,它們一開始就是由巖石殼和氣體殼組成的,這樣的星球也更加和地球相似,也是尋找地外生命的重點。
截止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針對這截然不同的兩個觀點,還是爭論不休的,當然,這也與人類對于太空的探索才剛剛開始有關,日后如果獲得了更多的數據,自然也就有機會揭曉答案。
超級地球有可能孕育生命嗎?
雖然對于超級地球的形成還有很多爭議,但事實上,科學家們判斷一顆星球是否是超級地球,主要是通過它的質量和是否為巖石行星來評判的,它是否處于宜居帶之中,表面的氣候環境如何,所處的恒星系統情況等等,都并不作為參考。
這也意味著,無論超級地球是不是由迷你海王星演化而來的,從現有的宜居星球理論角度來說,如果它處于宜居帶,都是有機會孕育生命的。
當前,目前仍然未有實際證據證明,有生命出生。
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超級地球”大盤點
1.開普勒438b
開普勒438b(ESI=0.88)是目前為止發現的ESI最高的系外行星。2015年,在一顆比我們的太陽更小、更冷的紅矮星附近發現了開普勒438b,它的半徑只比地球的大12%。
在距離我們470光年處繞其母星公轉,周期為35天。更重要的是它處于宜居帶,既不太熱也不太冷,使其表面可以存在液態水。
2.格利澤667cc
格利澤 667cc(ESI=0.85),在2011年發現于紅矮星格利澤
667恒星系統中,離我們只有24光年。它是通過徑向速度法發現的。這顆行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3.8倍,但我們沒發測算出它的尺寸大小。這是因為這顆行星沒有經過恒星的前方,這似的我們無法測量其半徑。其軌道周期為28天,坐落再“涼爽”的紅矮星的宜居帶中,表面溫度約為5攝氏度。
3.開普勒442b
開普勒442b(ESI=0.84),是一顆確認存在的體積與地球相近(地球大小的1.5倍)的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1120光年,位于天琴座,發現于2015年。該行星的軌道周期為112天,且處于宜居帶中。它是由開普勒空間望遠鏡以觀測行星通過母恒星盤面前,使恒星光度微幅下降的凌日法發現。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2015年1月6日宣布確認發現該行星。
4.開普勒62e和62f
這兩個系外行星(ESI=0.83和0.67),在2013年由開普勒望遠鏡發現。這兩顆恒星,距離我們大約1200光年,環繞一顆比太陽溫度稍低的恒星運轉。它們的行星半徑分別為地球的1.6倍和1.4倍,軌道周期分別為122天和267天,都位于宜居帶。
5.開普勒452b
開普勒452b(ESI=0.83),發現于2015年。它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環繞類似太陽的恒星運轉且處于宜居帶的超級地球。這顆行星的半徑是地球的1.6倍,體積為地球的5倍,地表的重力是地球的兩倍,它軌道周期385天。它的恒星比太陽老15億年,光度為太陽的1.2倍,距我們1400光年。
文章來源:綜合廣州日報、 璀璨天文、 三體迷
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以上就是對超級地球的簡單介紹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了解。
推薦閱讀
什么是智慧地球?是誰提出的?
空間站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作用?國際空間站天宮空間站對比分析
中國四大航天發射場在哪?有哪些?是哪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