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WEF)于2021年5月發布了《促進有效的能量轉換》。
報告指出,能源過渡十年標志著新高,但需要加速。在能源獲取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可靠性是下一個前沿。雖然在環境可持續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巨大差距。
十年內的能源轉型指數
歐洲創新與技術研究院(ETI)提供了一個數據驅動的框架,以增進對各國能源系統的性能和準備過渡的了解。今年的版本包括方法更新,以反映全球能源格局的變化和緊迫任務的緊迫性,特別是在采取行動減少碳排放方面。
世界各國轉型進展
自ETI成立以來,今年是全球平均最高分,在系統性能和過渡準備方面均取得了進展。但是,進展并不平衡。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高收入國家在環境可持續性方面取得了更多進步。
瑞典在全球排名中排名第一,其次是挪威和丹麥。 在世界十大經濟體中,只有英國和法國在前十名中排名最高。前十名僅占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約3%,約占全球人口的2%。
圖1 ETI 2021全球平均分數

報告主要發現
領先國家:50個能源系統表現良好且過渡階段準備就緒的國家,表明有能力根據當前績效應對能源轉型(2012年為44個國家)。
跨越式國家:16個國家的系統性能低于平均水平,但過渡準備程度相對較高,表明它們有能力跨越其發展,而2012年為10個。
新興國家:36個國家的系統性能和過渡就緒評分低于平均水平,這表明使用過渡機會的起始位置具挑戰性,而2012年為49個。
有潛在挑戰的國家:13個國家的系統績效高于平均水平,但過渡狀態低于平均水平,這表明需要加大力度來保持和改善當前的績效水平(2012年為12個國家)。
圖2 系統性能評分

環境可持續性
從2010年到2018年,全球能源強度下降了15%,這表明在能源效率提高等因素的推動下,一次能源使用與GDP增長之間的脫鉤。雖然減少經濟對能源的依賴至關重要,但改善環境可持續性同樣重要的是降低能源使用的碳強度。
在全球范圍內,自2010年以來,能源使用的CO2強度一直基本持平,表明對高碳能源的持續依賴以及傳統能源基礎設施的持續慣性。
圖 3 環境可持續性指標–兩個強度

由于能源生產中碳含量的持續下降,發達經濟體和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有所下降。
這主要是由于從煤炭轉換為天然氣發電的結果。然而,在新興亞洲,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在能源需求不斷增長的地區,二氧化碳濃度停滯不前或上升。
圖4 2010年和2019年按區域劃分的CO2強度

過渡準備
加強政治承諾和改善對能源轉型的監管支持令人鼓舞。 去年,凈零公告和目標激增。
現在,全球約68%的燃料燃燒排放被某種類型的凈零排放目標所覆蓋,而一年前這一比例僅為16%。
創紀錄的資金流一直涌入能源轉型,2020年全球投資總額為5010億美元,高于2019年的4580億美元。
在未來十年中,政治承諾和增加的資本將需要轉化為能源結構的結構性轉變。
可再生能力和發電方面已取得進展??稍偕茉丛谌螂娏Y構中的份額從2000年的18%增長到2019年的26%。
增強抵御新風險的能力
在全球范圍內,道路上的電動汽車數量已從2010年的17000輛躍升至如今的720萬輛。
太陽能安裝量從2001年的290兆瓦(MW)增長到2020年的約100000MW。LED燈泡在照明市場的份額從2010年的1%增長到2020年的69%的預期值,到2025年將近100%。
報告小結
能源過渡必須是公正的過渡。這一挑戰不僅僅是簡單的能源系統性能。 能源轉型是整個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轉型。
因此,過渡措施必須解決公平,就業,公共衛生,獲取和負擔能力等問題。
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協作對于分擔風險,擴大資金規模以及在多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跨度內進行的風險投資至關重要。
這對于新興市場和新的清潔技術至關重要,因為新興市場和清潔技術在經濟上尚無法與更成熟的能源投資競爭。
文本由@云閑 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世界經濟論壇:促進有效的能量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