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羅伯特·莫頓在1968年正式提出馬太效應?!缎录s·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要到遠方去,想去征服一個國家,臨行之前他把10個仆人叫到面前,交給他們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比缓缶统霭l了,后來這位國王凱旋而歸,他又把那10個仆人叫到跟前,要他們報告賺了多少錢,頭一個上來說:“陛下,您交給我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10錠”。
國王說:“好哇,你這樣能干,我給你權柄,讓你管十座城堡?!钡诙€上來說:“陛下您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五錠?!薄耙膊诲e
”國王說,“你可以管理五座城堡”。又有一個上來說:“陛下,你的一錠銀子在這里原封未動!
我一直把它包在手巾里存著,沒敢拿出來。我本來怕你,因為你是最厲害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
……”國王聽見這話,便沉下臉申斥他說:“你這惡仆,我要憑你的話定你的罪!
你既然知道我是最厲害的人,為什么不把銀子交給錢莊,等我回來的時候連本帶利的交給我呢?”說著轉身對其他仆人說,“奪下他的一錠銀子,交給那賺得十錠的人?!薄氨菹?
”身邊的人說:“他已經賺了十錠了?!眹跽f:“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我還要加給他,叫他多多益善?!边@個故事的寓意被稱為馬太效應。

有學者認為,馬太效應包含兩個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機制
(1)縱向來看,馬太效應是研究者過去的成就和榮譽通過社會的承認和科研資源的分配而實現的增殖過程
在科學的社會運行中,決定對科學家的獎勵和對科學家的科研資源分配的是科學家以往的成績,這是科學家工作能力的最佳確證,于是,一旦科學家取得了某項成就,這些成就就會為科學家贏得更多的榮譽和科研資源,從而實現科研資源的增殖。正像科學社會學家所說:獲得諾貝爾獎并不是科學家所到達的頂峰,而是他繼續向上攀登的起點?!八拿恳豁椏茖W成就只是新的和更大成就的前奏”。這種科研資源的增殖機制被默頓稱為“棘輪效應”用以表征這樣一種現象“一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知名度,他們此后就不會遠遠跌落到水平以下。一旦獲得了諾貝爾獎,終生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
(2)橫向來看,馬太效應是科研“小人物”的利益資源向科研“大人物”轉移的過程
在科技界科研資源的分配是按照科學家做出貢獻的大小來進行的,由于科研資源的有限性,在這種分配方式下,科研“小人物”的資源必然要被科研“大人物”所侵吞。這種處于下位者的利益向上位者轉移的現象被社會學家成為“贏者通吃”。
3、馬太效應與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又叫光環效應。大多數人都會對一些人和事物產生一定程度的偏見,這種偏見時常自覺、不自覺地影響著他對其他人的知覺,對其他人的判斷基本上是根據對某方面的最初好壞印象得出來的,然后,再從這個判斷進一步推論出他們其他方面和所有品質的好壞。由于一個人被標明是好的,他就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著,并賦予一切好的品質,這就是光環效應。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則就會把一切壞的品質歸到他身上,這是相反的情況,是消極否定的光環作用或“掃帚星”作用。
戴恩.波斯奇德和沃爾斯特曾作過一項研究:先給被試者看一些人的照片,這些人表面上看分別是有魅力的,無魅力的或中等的。然后,讓被試者在一些與魅力無關的特性方面評定照片上的每一個人,結果在幾乎所有特征方面,有魅力的人得到的評價均是最高的,而無魅力的人得到的評價最低,這正是他們照片上顯示的魅力,使他們得到了一種具有積極肯定品質的評價于是他們的其他品質也被認為是積極肯定的了。相反,那些照片中不好看的人就被看成在其他方面也不好了。由此可見,暈輪效應與馬太效應都是存在于主體與他者間的一種心理現象。前者多用于人們的社交中,而后者無論在個人發展、企業、國家的競爭乃至生物演化中都普遍存在。暈輪效應是對他知覺,馬太效應是對他知覺及其基礎上的行為。一般來說,暈輪效應側重于認知判斷,馬太效應有認知判斷又有在此基礎上的行為。
二者有共同之處又有區別,比如說一家快餐店,店面整潔,賞心悅目,路過的行人會覺得這家餐館的飯菜也一定衛生、精致,甚至環境也一定舒適,優雅,這就是暈輪效應,而行人做出決定到這家餐館就餐則是店面整潔所帶來的馬太效應。
4、馬太效應的評價及運用
在馬太效應中:少的,連他所有的也被剝奪;多的,會獲得更多,這很容易會讓人聯想到貧富分化、弱肉強食,如此以來,世界必為少數人占據上層的高位,大多數人要成為基座,即形成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這是否不公平?但這是社會的運轉規律,我們不能說他是好的或壞的,就像能量守恒定律或萬有引力定律一樣,運用的好,它便給你帶來好的結果,運用得不好它便給你帶來壞的結果。
如果你的文化程度較高,越有可能獲得高薪的工作,高雅的生活環境;容貌越漂亮,越會得到更多人的青睞,更易一討人喜歡;越有能力,越能得到更多人的敬佩和擁護;越是有名望的人其聲名越容易傳播;越是有錢的人越容易賺得更多的淺。
同樣道理,一個成績差的學生,同時也很可能上課不認真聽講,不尊重老師,與同學關系僵化;一個吸毒者同時也常伴有賣淫、販毒、搶劫等犯罪舌動;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不僅是資金周轉不靈,沉且同時領導者也不善管理,員工亦不忠心。
所以不論原來的基點是好是壞、是優是劣,在馬太效應的作用下,它都會如滾雪球一樣迅速膨脹。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正蘊含此道理,可見好的開端確是成功的一半。積極培養健康樂觀的心態,好的行為習慣,優秀的品質的確會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王海艷; 張水玲.馬太效應綜述.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
推薦閱讀
《【研報】餐飲行業:疫情強化馬太效應“標簽化”品牌更具復蘇優勢-20200811[15頁].pdf》
《輕工制造行業輕工紡服雙十一數據跟蹤:國貨崛起品牌馬太效應顯著-211115(27頁).pdf》
《【研報】傳媒行業系列報告之6:網紅經濟漸具馬太效應平臺占據優勢-20200508[15頁].pdf》
《【研報】輕工行業“碳中和”專題(1):林業碳匯百億市場蓄勢待發造紙龍頭馬太效應突顯-210526(62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