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生殖技術主要有人工授精(AI)、體外授精(IVF)2大類。就目前來說,體外授精(IVF)的成功率高于人工授精(AI),所以體外授精(IVF)占據了輔助生殖市場的主導地位。體外授精(IVF)針對不同的適應癥分成了三類,在這當中,IVF-ET、ICSI的應用最為廣泛。
據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數據,2018年,夫精人工授精(AIH)臨床妊娠率僅為13.74%,供精人工授精(AID)臨床妊娠率為26.22%,IVF-ET、ICSI的臨床妊娠率為50%左右,是當前治療不孕不育癥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
主要輔助生殖(ART)技術分類

2018年國內輔助生殖治療周期技術分布

2014-2018年,國內體外授精(IVF)取卵周期總數由約39萬個增長到了約68.4萬個,CAGR為15.1%。未來,隨著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輔助生殖服務的負擔能力不斷的提升,預計到2023年,體外授精(IVF)的取卵周期總數約達132.6萬個,預計將會延續穩步增長態勢。
IVF取卵周期數(萬)

中國關于輔助生殖的政策梳理
2001年2月《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
對申請設立輔助生殖機構釆用審批制。
2001年8月《人類粘子庫管理辦法》
對精子釆集與提供提出了較為系統的管理辦法。
2003年6月《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人類精子庫基本標準和技術規范》、《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倫理原則》
修改稿對控制多胎妊娠、提高減胎技術、嚴格掌握適應癥、嚴禁供精與供卵商業化和卵胞漿移植技術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規范、更具體的技術和倫理要求。
2007年8月《衛生部關于印發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與人類粘子庫評審、審核和審批管理程 序的通知》
將審批權限下放至省級衛生計生委,嚴格控制人類精子庫設置,每省不得超過一家;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機構要嚴加控制其數量和質量。
2013年2月《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專項整治行動方案》
對開展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進行全面清理整頓,嚴格準入審批。
2015年4月《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配置規劃指導原則》
(1)新籌建的輔助生殖技術應配置在三級綜合醫院、三級婦幼保健院或三級婦產醫院。(2)每年批準籌建的機構數量不得超過規劃籌建總數的20%;(3)原則上每300萬人口設五1個輔助生殖機構。
2015年4月國家計生委關于規范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與人類精子庫審批的補充規定
(1)調整了審批主體,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工作發揮第三方作用,指導第三方機構建立國家輔助生殖技術管理專家庫。(2)申請開展常規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
的機構至少實施夫精人工受精技術或供精人工受精技術滿1年。申請開展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技術的機構至少實施常規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或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滿5年。
2016年9月《關于簡化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治療時生育證明查驗程序的通知》
不再查驗患者夫婦的生育證明,作出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書面承諾即可。
2019年8月《關于印發輔助生殖技術隨機抽查辦法的通知》
每年對一定數量的輔助生殖機構開展隨機抽查,并對抽查內容、抽查組織與實施、抽查結果應用、抽查紀律等作出細化要求。
2021年1月《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應用規劃指導原則(2021版)》
總體原則:質量安全優先、分類指導管理、合理規劃布局、穩妥有序發展。輔助生殖機構數量規劃測算參考方法:(1)按現有機構數測算。各省
(區、市)增設的輔助生殖機構數量不超過截至2020年底卻助生殖機構總數的15%?,F有機構數量少于10個的,可增設1個機構。(2)按常住人口數測算,根據2018年各省(區、市)常住人口數,每230萬-300萬人口可設置1個機構。(3)按人口服務量比值法測算。某省輔助生殖機構教量上限=常住人口數(百萬)*(本省百萬人口體外受精治療周期數+未來五年增量)/所屬地區類別輔助生殖機構平均體外受精治療周期數。

文章數據來源:《錦欣生殖-民營輔助生殖先驅外延擴張漸入佳境(28頁).pdf》
推薦閱讀
《錦欣生殖-內生外延雙輪驅動輔助生殖龍頭蓄勢騰飛-210812(36頁).pdf 》
《蛋殼研究院:2021輔助生殖行業研究報告:錨定真實需求國產替代與服務賦能(40頁).pdf 》
《【研報】輔助生殖行業全景圖:受益人口新政的消費升級黃金賽道(44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