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數字化生存”成為一種大眾生活方式,人們不斷在網絡留下自己的數字足跡。那么,你知道數字足跡具體是指什么嗎?它有哪些類型?優缺點有哪些呢?本文將具體分析。

1.數字足跡
所謂數字足跡,指用戶在使用數字設備或互聯網后保存在服務器端的關于用戶使用記錄、瀏覽歷史、情感體驗和使用反饋等方面的數據。
2.數字足跡的產生
在互聯網初創的Web1.0時代,數字信息首次實現了資源的聚合共享。自此,數據可以作為實體商品的意識受到啟發,“數字涎線”(slug
trail)的概念被提出,用以指代用戶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被動留下的痕跡。發展到Web2.0時代,互聯網開始從用戶只讀形式轉換為人機交互模式;隨著用戶與數字環境交互內容的增多,大量可用于分析的機讀數字信息被釋放出來,由此數字涎線的概念被“數字尾氣”(data
exhaust)所取代,那些由數字設備產生的數字尾氣迅速達到前所未有的量級,成為一種幾乎零成本地觀察社會進程和社會交往的寶貴資源。在以用戶深度體驗為核心的Web3.0時代,隨著社交媒體與飯圈文化的崛起,數字信息不再單純地像尾氣一般被動排出,而是會產生一種由用戶基于社交需求主動表達的數據類型,從而出現了“數字足跡”(digital
footprint)的概念。
3.數字足跡兩種類型
一種是由用戶與無線基礎設施因無形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數據,如手機與通信網絡交互時產生的位置日志、用戶使用接觸式芯片卡產生的位置信息以及網絡瀏覽記錄等,在當前城市研究中應用較廣。由于這種數據并非由用戶主動提供,因此屬于被動型數字足跡,是數字尾氣在大數據時代的演化發展。
另一種則是由用戶上傳內容到公共網頁時明確生成的數據,包括使用評論、網絡游記以及上傳到社交平臺的照片和短視頻等。由于這種數據由用戶主動提供,并且包含極為豐富的情感信息,因此屬于主動型數字足跡,是在厚數據(thick
data)概念提出之后產生的一種特定的大數據類型。相較于被動記錄的數字信息,主動型數字足跡因為附加了游憩者的“意識權重”,表現出非常真實的豐富性,因而比過去任何能夠接觸到的GPS日志都更有價值。
4.數字足跡的優缺點
(1)它們是相對永久性的,一旦這些數據公開,甚至是半公開,就像Facebook帖子那樣,所有者幾乎無法控制其他人如何使用這些數據。
(2)數字足跡可以確定一個人的數字聲譽,現在人們認為這與他們的線下聲譽一樣重要。
(3)在做出招聘決定之前,雇主可以檢查潛在員工的數字足跡,尤其是他們的社交媒體。學院和大學也可以在接受潛在學生之前,檢查他們的數字足跡。
(4)您在網上發布的文字和照片可能會被誤解或更改,從而導致無意的冒犯。
(5)面向私人群組的內容可能會傳播到更廣泛的圈子,這可能會破壞人際關系和友誼。
(6)網絡犯罪分子可以利用您的數字足跡。例如,將其用于網絡釣魚以訪問帳戶或根據您的數據創建虛假身份。
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數字經濟包括哪些行業?發展痛點在哪?
數字媒介是什么意思?包括什么?具有哪些特點?
法定數字貨幣是什么?具有什么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