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藍碳
藍碳也稱藍色碳匯、海洋碳匯,是利用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和儲存的過程、活動和機制,范圍上涵蓋了海岸帶、濕地、沼澤、河口、近海、淺海和深海等區域。

2.藍碳與綠碳的區別是什么
(1)開發潛力更大
與綠碳相比,藍碳的開發潛力更大。因為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據估算為40萬億噸,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體。
而且,藍碳有著更大的碳吸收速率和更高的儲存密度,每年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海岸帶植物生物量雖然只有陸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每年的固碳量卻與陸地植物相當,因此是最有效的碳匯之一。
(2)儲藏時間更長
與綠碳儲存周期在幾十年左右相比,藍碳可埋藏千年之久。因為當陸地植被死亡、凋零后,在氧氣的參與下,沉積物中的有機物會被微生物分解,所固定的碳也就回到了空氣中。而藍碳生態系統的土壤環境往往是厭氧狀態,“密封性”更好,沒了氧氣的幫助,沉積物中的有機碳受微生物分解影響小,就能夠長時間存儲下來。
例如,西班牙利加特港海灣的大洋波喜蕩(Posidonia
oceanica)海草床和巴西境內有6000年歷史的、十幾米厚的紅樹林沉積物,都是巨大的沉積物碳庫;新英格蘭北部的潮汐鹽沼也很典型,其厚度可達3~5米、歷史長達三四千年,有機碳含量超過40%。
除此之外,藍碳植物其茂盛的根系和枝干還能固定沉積物、消波減浪,能夠有效防止海岸侵蝕、緩解災害性天氣事件影響、應對海平面上升,并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產卵場和棲息地,對于消氮除磷、保護海洋生態、凈化海水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3.藍碳市場建設意義
(1)阻止海洋生態系統退化,降低海洋成為排放源的風險。全球至少有151個國家包含一種藍碳資源,71個國家包含三種以上藍碳資源,但其中20%~50%已經遭到破壞或正在退化[1],海洋的碳匯能力持續衰退,甚至開始出現向碳源轉化的風險,這給全球氣候治理帶來難以預估的挑戰。據估計,退化的藍碳生態系統每年釋放出10億t二氧化碳,相當于全球熱帶森林砍伐排放的19%[2]。降低和修復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是當前阻止藍碳生態系統退化、防止海洋成為排放源的主要思路:
一是減少陸地施肥及營養鹽入海,阻止近海水體富營養化導致的呼吸作用加劇,防止營養鹽刺激海洋微生物降解更多有機質;
二是保護和修復藍碳生態系統,包括土壤和相關生物的恢復。有研究表明,恢復那些已經遭到破壞或正在退化的藍碳資源及其生態系統可以為控制2℃溫升提供約14%的減排潛力。
(2)為減緩氣候行動提供機會。為保障應對氣候變化的生態系統完整性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需要完整的生態系統,《巴黎協定》重申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序言中“維護和加強包括生物質、森林和海洋以及其他陸地、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在內的所有溫室氣體的匯和庫”。森林等陸地碳匯項目的開發為各國自主減排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受到作物耕種、城市建設、工業發展等剛性用地的限制,以及來自不同地區土壤植被承載力差異的制約,完全依靠基于陸地的生態系統增匯方案存在著諸多局限,通過大范圍新增造林面積的增匯行動逐漸乏力。相較于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的增匯方案,目前圍繞海洋生態系統的增匯方案和行動遠遠不夠,而這些方案被看作當前各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最需要彌補的缺口之一。
以上梳理了藍碳的定義及其與綠碳的區別,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碳匯?林業碳匯項目介紹
全國碳匯產業政策匯總(2022)(35頁).pdf
CIECC:碳交易與林業碳匯開發解析(2022)(38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