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MM定理嗎?它的假設條件又是什么呢?下面三個皮匠報告將對MM定理做詳細介紹。
MM定理
MM
(Modigliani,Miller)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在對企業資本結構和企業價值的關系進行研究后,在1956年《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一文當中所提出的一項經典理論,MM理論的提出對研究企業資本結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MM理論是基于七大假設,即
(1)資本市場是完善的,無交易費用;
(2)企業經營風險相同且處于同一風險等級;
(3)企業與個人的借款利率相同,并且負債無風險,利率為無風險利率;
(4)不同投資主體對企業未來收益以及風險的預期是相同的;
(5)投資者可以在市場上自由進行各種金融活動,并且沒有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
(6)企業永續經營,各期的現金流量構成年金;
(7)企業股利政策與企業價值無關,其新債發行不影響已有債務的市場價值。

MM定理涉及了企業資本結構、企業資本成本以及投資決策三個方面,核心所表達的是業資本結構與企業市場價值并無關聯,即在沒有所得稅、完全競爭的資本市場當中,企業資本結構的變化對企業價值和資本成本沒有影響,三者無關。
MM定理的提出對資本結構的理論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揭示了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投資方和管理者行為的相互作用,為企業資本結構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但是因為MM理論在推導和研究中設定了非常嚴格的假設,而這些假設和現實資本市場存在極大差距,不符合現實情況,所以MM理論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認識到MM理論的缺陷之后,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在1963年將所得稅因素引入到了原有模型進行分析,對原來的MM定理進行了修正。
修正的MM模型中,由于企業債務融資所支付的利息計入成本,降低了企業的利潤,從而減少企業繳納的所得稅。所以使用債務融資可以形成稅盾效應,有效地減少企業所得稅稅收負擔,提高企業的稅后利潤水平。所以,修訂的MM理論認為,企業債務融資和企業價值存在正相關關系,利用債務融資提高企業的財務杠桿能夠有效提高企業市場價值。
1977年,米勒在修正的MM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引入了個人所得稅,將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綜合考慮提出了米勒均衡模型來研究債務融資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據米勒均衡模型,個人所得稅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債務融資帶來的稅收利益進行抵消,但是程度有限,不會完全將債務融資的稅收效益抵消,所以企業的市場價值與其債務融資水平正相關,即企業應盡可能提高債務融資以提升企業價值。
以上就是對MM定理的詳細介紹了,你都了解了嗎?更多相關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了解吧。
推薦閱讀
STP理論是指什么?包括哪些內容?案例介紹
奶嘴樂理論的內容是什么?如何提出的?
什么是大樹理論?給人們哪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