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推進下的數字化診療發展
中國數字化醫療進入了新的發展期,對于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的探索是未來的主要挑戰。
新冠疫情期間,我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改變,加速了醫療領域的數字化轉型。
疫情促進了醫患診療行為的變化,提高了互聯網醫療的信任度和國家相關政策的完善度。
疫情推動數字化醫療:疫情期間人們被迫居家隔離,數字化醫療更加方便的在線服務,多科室的醫生資源,以及避免了院內感染風險等優勢逐漸凸顯。
短期影響
醫藥電商銷量增加消費者減少外出購物,醫藥電商的口罩等防疫物資、日常用藥及家庭用醫療器械等銷量均大幅增長。
網上醫療服務需求爆發:在居家隔離、醫療資源緊張的疫情期間,出于降低院內感染幾率的考慮,患者對于網上醫療服務的需求快速增加。
長期影響
醫患診療行為發生改變:疫情催生了線上經濟的快速發展,給患者的消費習慣帶來了持續長久的影響。線上問診、買藥的行為將在未來更多地融入患者的生活。
患者對數字化醫療的信任加深:患者過往普遍存在對線上醫療的不信任感,疫情期間患者對于線上醫療便捷、及時的服務體驗將加深數字化醫療的信任,同時該信任將通過未來服務的不斷完善而深化。
政策不斷完善:疫情期間,數字化醫療體系的優勢不斷凸顯。國家多個部門均發布了多項有關政策,未來將持續助力數字化醫療的發展。
醫療數字化的快速發展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效率提升和資源整合,緩解中國醫療資源與服務供需不平衡的狀況
逐漸增長的需求
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增加醫療保健的整體需求
? 65歲或以上的人數已超過11.9%
? 65歲以上的人群中有78.4%患有慢性病
人們越來越積極地尋求高質量的醫療保健
? 隨著認識的提高,人均醫療保健支出迅速增加
? 人們對零散的一般醫療保健不滿意,渴望獲得更多的個性化和人性化的體驗,并愿意為更高的服務付出更高的代價
有限的供應
醫療服務供應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
核心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甲醫院中,但提供的基本醫療保健超出了預期,導致對個別患者的關注不足
醫療保險基金面臨巨大壓力
? 醫療保險支出在2018年增長了11.5%,而收入僅增長了8.7%
? 自付費用占所有費用的28.7%,高于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避免貧困的20%門檻
點擊下載報告:畢馬威:疫情推進下的數字化診療發展(3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