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過全球化,那么你知道什么是逆全球化嗎?逆全球化的表現都是什么呢?下面三個皮匠報告將對其做詳細介紹。
1、什么是逆全球化?
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仍在持續,尤其是一些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雖然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卻催生了公共政策領域的危機,給經濟增長增加了不確定的因素,使得“逆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愈演愈烈。逆全球化備受關注,當前學術界對“逆全球化”并沒有統一的概念解釋。
Walden Bello(2004)將逆全球化定義為與全球化進程反其道而行之,重新賦權于國家和地方層面的思潮。
魏建國(商務部原副部長)表示部分東盟國家領導人、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政府工作人員,以及主要以營銷進出口商品為主的亞洲企業家,他們將全球不確定風險越來越大這一現象稱為逆全球化。
陳偉光、郭晴(2017)認為世界反全球化的言論和個別國家去全球化的戰略影響著各行為主體的行為選擇,最終導致如進出口貿易總額減少、外商直接投資減少等指標發生重大變化,這種現象就稱之為逆全球化。

2、逆全球化表現
據國內學者研究,當前逆全球化主要表現如下
(1)貿易保護主義增強
貿易保護主義是西方發達國家在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停滯甚者倒退時所采取的一種重要手段,是當代“逆全球化”的典型表現,它主要通過限制進口商品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的發展。最初的貿易保護主義只是臨時的應對措施,抵制商品的進口,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和“逆全球化”的興起,如今的貿易保護主義顯示出多樣化和強制性,對貿易的影響更大更直接,主要包括綠色壁壘、技術壁壘、貿易管理等。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都是發達國家憑借著自身經濟和技術優勢,制定一系列高門檻的標準,限制發展中國家進入相關市場,使其無法在市場上有所作為,以保護本國市場和工業,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和主觀性;相比于綠色壁壘、貿易壁壘的具體措施,貿易管理則屬于貿易政策理論和政策分析,西方國家通過政府對貿易活動進行干預,改變市場結構和環境來提高本國企業的競爭力。有學者認為,“自由貿易理念的挑戰已由降低關稅的初級階段向技術性和體制性問題轉化,發達國家不斷在多邊貿易談判中增加技術性保護條款,建立多邊貿易體系更加困難”。
(2)反多邊主義的出現
多邊主義指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之間相互聯系的方式,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解決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最公平合理的方式。但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受到威脅,一些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貿易赤字嚴重。因此,曾經積極推動全球化進程且發揮引領作用的美國,以及支持多邊主義價值觀的英國等西方發達經濟體政策傾向出現反轉,開始減少與國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增加內傾政策,回歸傳統的國家主義立場。同時,以世界貿易組織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制遭遇挑戰,一些發達經濟體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的支持意愿和力度都嚴重不足,也就是所謂的反多邊主義現象。
(3)民族主義勢頭抬頭
當前,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逆全球化”運動中,民族主義體現了實體產業資本家利益的訴求,無論在國際方面,還是在國家內部方面,都存在民族主義高漲的傾向。民族主義在資本主義國家表現為民眾要求在政治上以本國的利益為出發點,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和強軍思想,在文化上排斥外來宗教和文化,反對文化多元化,反對移民,在經濟上力促制造業回流、再工業化和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反對自由貿易。民族主義在國內勢頭抬頭的主要原因就是國內大量企業和資本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使得國內失業率不斷上升,加劇政治和社會動蕩,而全球化使得人員流動頻繁,大量難民涌入,進一步加重國內負擔,民眾反全球化思潮日趨激烈。
(4)極端政治傾向加重
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世界呈現出經濟復蘇乏力、跨國貿易投資低迷的狀況,西方發達國家對全球化的支持逐漸被孤立主義、民粹主義所取代,甚至表現出由政府或政治人物主導為特征的極端政治傾向,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新自由主義一直是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制定貿易經濟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政策工具,但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抹去了新自由主義頭上的“全球化、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的光環,西方國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衰敗的趨勢,社會矛盾也日趨激化,一些發達國家就利用政府權力來對資本的流動加以限制,對經濟進行控制。
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了解。
推薦閱讀
什么是人民幣國際化?貨幣國際化的好處與風險分析
什么是貿易壁壘?定義、種類及影響介紹
什么是數字貿易?與跨境電子商務的區別在哪?有哪些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