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添加劑
根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的說法,食品添加劑是有意識地添加到食品中的微量非營養物質,以改善食品的質地、風味、外觀或貯藏性質。2009年6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明確了食品添加劑的概念: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或滿足食物保鮮、防腐、加工需求,而加入到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質。

2.常見的食品添加劑及其作用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1),我國目前共有 23 個類別,約有 2000
種不同類型的食品添加劑。正確使用食品添加劑可以有效改善食品風味、提高營養價值、增強加工便利性、防止食品腐敗變質和延長食品保質期。
根據來源分類,食品添加劑可分為天然和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天然食品添加劑是指直接從動植物中提取的添加劑,包括微生物代謝產物,如天然色素;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是通過化學手段,從化學原料或天然成分中制備出來的。目前,市面上大多數食品添加劑都是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有些食品添加劑可能有潛在的不利影響,應該盡量避免,也有一些是安全的,可以按照最小劑量標準放心食用。
常見的食品添加劑及其作用如下:
(1)食品防腐劑
是能夠有效預防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爛,從而延長食品保質期的一種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工業中具有重要意義,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食品生產過程中。它的主要功能是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并對食品進行合理的防腐處理,以達到食品加工和貯存要求。
常見的食品防腐劑包括:亞硝酸鈉、苯甲酸、山梨酸鉀、對羥基苯甲酸酯(尼泊金酯)和漂白粉等,多用于飲料、蜜餞、肉制品、糖果等食品的加工與儲藏。
(2)食品抗氧化劑
是提高食品的穩定性和延長儲存期的物質。食物暴露在空氣和陽光下是引起食物氧化的兩個重要因素,抗氧化劑能夠延遲或防止食品氧化。
常見的脂溶性抗氧化劑有 BHA(丁基羥基茴香醚)、BHT(二丁基羥基甲苯)、TBHQ(特丁基對苯二酚)、PG(沒食子酸丙酯)等。
(3)著色劑
可以賦予食物顏色,使食物更具吸引力。常見的著色劑主要包括:日落黃、胭脂紅、亮藍和莧菜紅等,這些帶有明顯顏色字眼的名稱一般為著色劑。
研究表明,長期食用色素超標的食物會導致缺鋅,嚴重者會出現多動癥、偏食挑食、異食癖、免疫力低下和生長發育遲緩等癥狀。按照國標限量添加著色劑是安全的,但不建議兒童食用含色素較多的食品。
(4)香料
其香味來源于所含的可揮發的醇類、酮類化合物。其主要功能是去除各種原料所含的異味,使食品具有香氣,如花椒、桔皮、八角和茴香等天然香料,能夠消穢增香、理氣開胃,因此受到廣大人民的青睞,是許多年來人們的日常必需品。
(5)乳化劑
指添加少量即可明顯減少油、水兩相間的界面張力,并達到一定程度乳化作用的食品添加劑。乳化劑的功能很多,在食品中的應用不僅限于乳化,如:用于人造油和乳制品中的目的是起乳化作用;而用于蛋糕、冰淇淋等產品中的目的是為防止變硬或將其作為起泡劑和消泡劑。
乳化劑使用不當會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從而誘發腸道炎癥,最終導致腸道疾病、肥胖、Ⅱ型糖尿病等疾病,建議消費者盡量少吃或不吃。
(6)增稠劑
指能溶解或分散在水中,增加流體或半流體食品的粘度,保持其體系相對穩定的一種食品添加劑。用于改善食品的物理性質和組織狀態,使其在特定條件下充分水合,形成粘稠滑膩的大分子物質溶液,也稱食品膠。
(7)澄清劑
又稱抗凝劑。具有去除溶液中某些雜質和膠體的作用。主要用于酒類、含醇飲料等食品中。澄清劑大多無毒,但也須按規定計量使用。
(8)消泡劑
又稱消沫劑,能夠在食品加工處理中降低表面張力,阻止氣泡的生成或消除已產生的氣泡。DSA-5
消泡劑是目前國內常見的一種消泡劑,具有不影響制品口感、消泡迅速、抑泡時間長和消泡率高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豆制品、奶制品、制藥、飲料、制糖業、大豆蛋白提取、醬醋釀造和煙嘴膠粘劑等食品工業。
以上梳理了食品添加劑的定義、種類及作用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百龍創園-食品飲料新股系列研究(之四):健康食品添加領先企業阿洛酮糖鑄就新亮點-20220128(31頁).pdf
【公司研究】金禾實業-打造健康生活的食品添加劑細分龍頭-20200830(28頁).pdf
【公司研究】金禾實業-系列報告之一:全球食品添加劑領軍者-20200817(54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