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農業生產托管
農業生產托管是農戶等經營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環節委托給服務組織完成或協助完成的農業經營方式。
通俗的講,農業生產托管是擁有土地經營權的農戶或經營組織,將本應自己完成的農業勞動全部或部分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并向其支付一定費用的一種生產外包行為。農戶依然保持了家庭經營的主體地位,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社會化服務組織則從托管服務中收取服務費用,同時通過社會化服務實現了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現代要素對傳統農業的改造。

2.推動農業生產托管的意義
(1)有利于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和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地位。在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的前提下,有效解決了地怎么種的難題。
(2)有利于壯大集體經濟。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成之后,集體經濟組織也可以通過創辦合作社或聯系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生產托管服務。既服務了家庭經營,又通過服務收取一定的費用壯大了集體經濟,也就等于增加了股民分紅的收入和公積公益金的積累,所以農業生產托管是農村集體經濟增長的重要路徑。
(3)有利于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和服務組織規模經營發展。通過開展規?;慕y一托管服務,服務組織可以集中采購農業生產資料、采用先進品種、技術、裝備,實行標準化生產,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實現降低種地成本,農業節本增效的多重效益。
(4)有利于促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全托管特別是防治環節的托管,讓專業的人專業的服務組織干專業的事,按標準化綠色生態可持續的模式進行統防統治,充分發揮綠色高效技術的優勢,不僅可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預防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
(5)發展農業生產托管還有助于破解當前土地流轉中,由于地租較高,轉租方不可避免地追求利潤最大化,從而使基本農田“非糧化”“非農化”。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具有重要作用。
3.農業生產托管的案例分析
以陜西省岐山縣棗林鎮范家塬村的專業合作社為例,其提供兩種模式的托管。
(1) 保姆式全托管。全托管服務對象是勞動力長期外出打工、家中留守人員沒能力種地的農戶。
農戶與合作社簽訂協議,托管當年小麥(夏糧)和玉米、高粱(秋糧)的全部生產管理環節,合作社為農戶提供 耕、種、管、收、加、貯、銷
一條龍式的全程服務,收取小麥和玉米或高粱兩季糧食生產的耕種、肥料、除草、防蟲、收割等全部環節的服務費用,年托管費用大約9000~12000/hm2(600~800元/畝)。
(2) 菜單式半托管。 農戶根據實際需求,與合作社簽訂協議, 將農業生產中兩個以上的作業環節委托給合作社,農戶只需按服務項目菜單選擇服務并支付費用,
合作社按作業項目獲得服務費報酬。主要針對夏糧的小麥、秋糧的玉米(青貯飼料)與高粱三種作物。
如在托管服務菜單中選擇了小麥的種子、化肥、耕種、打藥、收割、訂單銷售等6項托管服務,小麥生產成本大約比農戶分散經營節約1575 元/hm2(105
元/畝),僅托管單季小麥 640hm2,每年就可為農戶降低成本100.8萬元。
以上就是有關于農業生產托管的定義、發展意義及案例的全部介紹,如果還想了解更多農業領域的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立體農業模式有哪些?構成、功能梳理
什么是有機農業產業化?產業化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什么是政策性農業保險?政策性農業保險有什么特點?